導航:首頁 > 骨折 > 踝關節骨折術後並發症

踝關節骨折術後並發症

發布時間:2020-04-24 02:29:20

1、我,男30歲,右腳腳踝部位三面骨折,現在已取出鋼板鋼釘,以後會不會有後遺症,能恢復的像從前一樣嗎?

您好,您這個叫「三踝骨折」,通常會累計關節面,因為沒看到您的術前術後的X片或者CT三維重建,所以很難說以後會不會有並發症發生,最有可能的就是創傷性關節炎,踝關節是人體負重最大的關節,關節面稍有不平,都會帶來不良後果,所以關節面損傷程度及手術技巧直接影響到您術後並發症發生的幾率。您可以向您的主治醫師詢問,或者發來您術後X片及CT三維重建的影像資料,我可以幫您看看。做個評估。

2、腳踝骨折手術後,開刀部位麻麻的,並伴有針刺感是正常現象么?

手術時不可避免的會損傷切口周圍的皮神經,這是所有手術的都會出現並發症。一般來說,恢復是比較慢的,可能完全感覺正常需半年左右,但3個月後應有逐漸恢復趨勢

3、三踝骨折手術40天怎樣鍛煉到90度

這種情況是踝關節的骨折手術治療後的並發症,術後一般有關節的僵硬的,術後腫脹疼痛消退後應該積極的活動關節鍛煉,同時牽拉肌腱韌帶活動,恢復肌腱韌帶的彈性,不可能很快就恢復到原來的位置及功能的。術後的粘連僵硬需要很長時間的恢復的。

4、腳踝半年前骨折過,現在一運動躺床上就感覺不舒服是為什麼?

腳踝骨折一年應該好的差不多了,運動開始不舒服可能沒完全好透,有些骨折想恢復的和以前一樣得很長時間,骨折部位當時如沒有完全吻合的話,或許不能恢復到和受傷前一樣狀況,先試試小運動量鍛煉。

5、我腳踝骨折,已手術,現在拆了石膏有一個月,腳踝關節還是不能動。問一下我要怎麼做才能讓關節恢復正常?

骨折後康復訓練
1、骨折康復的目的是什麼?
康復的目的就是通過針對性的訓練,促進骨折後機體功能的恢復,預防並發症、繼發症的發生。對於失去功能者,通過對其已有功能的訓練能夠對已經失去功能的部分,進行代償,提高生活質量。使患者能夠盡可能健全地重新回到社會,回到工作崗位。骨折康復的開始時間盡可能要早。一般在骨折得到復位固定後即可開始。骨折得到復位固定後指的是石膏固定已經幹了或牽引已經安裝好或已施行了內固定術後,病情穩定即可開始。
2、 為什麼要進行康復訓練?
治療骨折的最終目的是恢復正常功能,但骨折在治療中常常需要較長時間固定傷肢或傷部,這樣會使肢體因長期固定不動導致肌肉萎縮、關節內粘連或韌帶退變失去彈性,弄不好雖然骨折已癒合,但肢體仍不能恢復正常功能,甚至造成殘疾。
為了頂防這種不良後果的發生,就要進行功能鍛煉,通過肌肉運動刺激運動器官里的感受器,使運動反射聯系能重新牢固地豎立起來,肌肉活動還可使局部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加快、促進浮腫的消散和殘余炎症的吸收,血液循環的改善可使肌肉韌帶的狀態改善,並進一步影響它們的功能,還可增加關節腔滑液分泌,減少摩擦。
恢復期的運動可以牽伸已經攣縮的軟組織,恢復其彈性和延展性,增強肌肉力量,對抗肌肉萎縮,並可通過有目的的訓練使患者恢復日常生活和勞動能力。可見,功能鍛煉很重要,並且必須在骨折復位固定後的早期就開始施行。凡未固定的肢體和關節都要每天定時、定量地進行主動充分活動,促進新陳代謝,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直。
3、骨折後的康復訓練應如何進行?
骨折後的康復訓練一般可分為三期進行:
康復訓練的早期
此期即傷後l~2周,此時傷肢腫脹、疼痛、骨折斷端不穩定,容易再移位。因比,此期功能鍛煉的主要目的是促進患肢的血液循環,以利消腫和穩定骨折。康復訓練的主要形式是傷肢肌肉的等長收縮,即在關節不動的前提下,肌肉做有節奏的靜力收縮和放鬆,即我們平時所說的綳勁和松勁,通過肌肉的等長收縮可以預防肌肉萎縮或粘連。
此期的康復訓練,原則上除了骨折處上下關節不運動外,身體的其他部位均應進行正常的活動。
康復訓練的中期
即傷後2周至骨折的臨床癒合,此期傷肢腫脹逐漸消退,疼痛減輕,骨折斷端有纖維連接,並逐漸形成骨痂,骨折處日趨穩定。此期除繼續做傷肢的肌肉收縮訓練外,可在康復治療師的幫助下,逐漸恢復骨折近端、遠端未固定的關節的活動和骨折處上下關節的活動,並逐漸由被動活動轉為主動活動,以防鄰近關節的關節活動度下降。在病情允許時,應盡早起床進行全身活動。此外,可配合理療以達到消腫、化瘀並促進骨痂形成的目的。
傷後5~6周,骨折有足夠的骨痂形成,可進一步擴大活動的范圍和力量,由一個關節到多個關節逐漸增加主動的關節屈伸活動,防止肌肉萎縮,避免關節僵硬。累及關節面的骨折,常遺留較顯著的關節功能障礙,因此,最好於固定2周左右就開始關節面不負重的主動運動,運動後再予以固定。這樣,通過關節軟骨面間的互相擠壓和磨擦,可促進關節軟骨的修復,並使其有較好的塑形,同時,可以防止關節內粘連形成。
康復訓練的後期
已達到臨床癒合或已經去除外固定,此時骨性骨痂已形成,X線檢查已顯影,骨骼有了一定的支撐力,但大多存在鄰近關節的關節活動度下降、肌肉萎縮等功能障礙。此期康復的目的是恢復受累關節的關節活動度、增強肌肉的力量,使肢體功能恢復。康復訓練主要形式是傷肢關節的主動活動和負重練習,使各關節迅速恢復到正常活動范圍和肢體的正常力量。恢復期進行康復的同時可配合理療及步態訓練等。
三、骨折康復期飲食
多處骨折伴有內臟損傷較嚴重者,因人體應激性反應較大,消化功能受到明顯抑制,飲食就應以清淡為主。可以用流質或半流質飲食,特別不宜食用肥膩飲食,如骨頭湯等。
1、分期膳食要求
為了更快更好地促進骨折癒合,骨折病人還應根據骨折癒合的早、中、晚三個階段,根據病情的發展,配以不同的食物,以促進血腫吸收、骨痂生成。
早期(1~2周)
此時受傷部位腫脹疼痛明顯,經絡阻滯不通,氣血運行不暢,此一時期的治療以活血化淤,行氣消腫為主。飲食上以清淡為主,宜多食蔬菜、蛋類、豆製品、水果、魚湯、瘦肉等。忌食酸辣、燥熱、油膩,尤其不應過早地進食肥膩滋補的食品,如骨頭湯、肥雞、牛羊肉等,否則可能導致淤血積滯難以消散,使骨痂生長遲緩,影響日後關節功能的恢復。
推薦食療方——桃仁粥:取桃仁15克,紅糖適量,將桃仁搗爛,水浸後研汁去渣,加入紅糖、粳米,加水400毫升,一起熟爛成粥即可。每天吃2次,連續吃7~10天,具有活血化淤、消腫止痛的作用。
中期(2~4周)
此時骨折處的淤腫有所減輕,但淤傷尚未化盡,骨痂開始形成。治療應以和營止痛、祛淤生新、接骨續筋為主。飲食上宜由清淡轉為適當的高營養補充,可在初期的食譜上增加骨頭湯、田七煲雞等,以補充更多的維生素A、D,鈣及蛋白質。
推薦食療方——當歸排骨湯:取當歸10克,骨碎補15克,續斷10克,新鮮豬排骨或牛排骨250克,加水燉煮1小時以上,連湯帶肉一起服用,每天1次,連吃1~2周。有助於祛淤續斷。
後期(4周以上)
此時,骨折部淤腫已基本吸收,骨痂開始生長,治療上講究一個「補」字——通過補益肝腎、氣血,促進更牢固的骨痂生成。飲食上可以補虛為主,食譜可再配以老母雞湯、豬骨湯、羊骨湯、鹿筋湯、燉水魚等。
推薦食療方——當歸生薑羊肉湯:取當歸20克,生薑12克,羊肉300克,加水1500毫升,一起放入鍋中煮爛至熟即可。食肉喝湯,每天1次。本方具有養血活血、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特別適於骨折後期及年老體虛患者。
2、骨折病人吃什麼好的比較快?
方1
赤小豆適量煎服,加赤砂糖少許溫服之,本方適用於活血化瘀期。
方2
豬骨頭1000克,黃豆250克,加水小火燒爛,加鹽姜調味分飲食之。
方3
豬脊骨一具,洗凈,紅棗120克,蓮子90克,降香、生甘草各9克,加水小火燒爛,加姜鹽調味分多次飲之。
方4
鮮湖蟹2隻,取肉(帶黃),待粳米粥熟時,入蟹肉,再加以適量生薑、醋和醬油服食,常服。
方5
烏雄雞1隻(約500克),去皮毛內臟,洗凈,「三七」5克切片,納入雞肚中,加少量黃酒,隔水清燉,熟後用醬油蘸服,常服。
方6
生黃芪30~60克,濃煎取汁,加粳米100克,煮粥,早晚服食。
方7
當歸20克,黃芪100克,嫩母雞1隻,加水同煮湯食用。
方8
紫丹參50克,洗凈,加水煮,取汁,其汁與豬長骨1000克、黃豆250克同煮,待爛熟,加入少量桂皮、鹽即成。

方9
生螃蟹500克,搗爛,熱黃酒沖服250克,余渣敷患處,約半日「各各」有聲即好。用於骨折接骨。

6、腳踝骨折術後拄拐站立腳變紫多長時間能恢復正常

這種情況是踝關節的骨折後引起的靜脈迴流障礙導致的皮膚變紫,水腫等並發症的。術後應該盡量改善循環減輕水腫才能逐漸恢復的。盡量避免長時間站立的。同時外用活血化瘀類的中葯外敷盡量改善靜脈迴流才能逐漸恢復的,不可能先確定時間。

7、骨折上鋼板兩個月後,腳踝骨外露

首先對於這個問題我要說的是,要相信醫生,畢竟醫生是專業的。如果有疑問可以咨詢其他相同專業的醫生,千萬不要相信那些一知半解的所謂的醫生,更不要相信什麼江湖游醫。
再次我想說幾點:
1,骨折固定不是我們想像的對上就可以了,這需要兩端的3枚以上螺釘的鑽孔擰入固定,下肢是要負重的,更是如此。所以手術區域肯定要比受傷區域大一些。
2,手術都是有損傷的,再小的手術都不例外。
3,骨科手術傷口感染後就有可能得骨髓炎,但是只是一小部分。
4,如果沒有感染或者感染控制後,創面小的話可以繼續換葯就可以癒合了,但是像你說的這樣有鋼板外露就很難了。癒合不了可以做局部的轉移皮瓣覆蓋鋼板,供區直接縫合或者植皮就可以,像你說的情況,畢竟區域不大。
5,如果是感染了,確定是骨髓炎症,那就沒有什麼別的選擇了,取出鋼板吧,等炎症控制了,再用外固定架固定。這是一般經驗套路。
總之,不要自己妄加臆測,要相信你的主治醫師,多交流,也可以多咨詢上級專科醫師。對自己負責也對別人負責。希望你早日康復。

與踝關節骨折術後並發症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