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產傷鎖骨骨折

產傷鎖骨骨折

發布時間:2020-04-23 06:33:38

1、新生兒產傷是分娩過程中引起的損傷,產傷的種類有哪些?

在生產過程中,任何一丁點的失誤都會造成新生兒產傷,對孩子的未來有一定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常見的產傷種類,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頭皮出生損傷包括腫瘤、頭皮血腫和硬膜下出血,通常在頭部自然發生。淺表出血性水腫是由頭皮外傷引起的。它的位置不限於顱骨縫合處。臨床上不需要任何治療,通常在3天內消失。頭皮血腫發生原因不明,在產鉗出生的嬰兒中更常見。它可以發生在顱骨的任何部位,但僅限於單個骨縫,不會超過顱骨中線。大多數血腫會在幾周內自然消失,而少數會有鈣化。筋膜下出血原因是胎兒頭部通過盆腔時外力的壓迫和拖動。它可能與導致休克和死亡的大出血相結合。觸診有波動感。臨床上,有必要注意大量失血和黃疸等並發症。

顱骨骨折包括線形骨折、凹陷性骨折和枕葉分離。最常見的顱骨骨折是由分娩時顱骨受壓引起的。大多數簡單的線形骨折不會伴有其他損傷,除非伴有顱內出血。大多數簡單的線性骨折不需要治療,可以自行癒合。顱骨凹陷性骨折由頭部膜性骨凹陷引起,也稱為乒乓球骨折。原因可能是產道擠壓異常、產鉗使用不當和產後頭部外傷。保守觀察、真空抽吸和手術矯正是主要的治療方法。


不過寶媽們沒有必要過分憂慮,這些病症在後期經過專業的治療和看護,是完全可以治癒的。而且其出現的概率非常低,保持好心態,快樂平和的去生產吧。

2、新生兒的產傷原因有很多,那麼造成產傷的原因有哪些?

1)硬腦膜上血腫

最常見的原因是由於中腦膜動脈的線性顱骨骨折導致,它的主要症狀為新生兒抽搐、顱內壓過高、前囟門突出以及眼球出現偏向。此時醫生會做緊急外科手術,以免出現其它更嚴重的並發症。

(2)硬腦膜下血腫

它主要是因為靜脈或靜脈竇出現斷裂的情況,症狀和腦干受壓迫的症狀相似:眼球偏向一旁、陷入昏迷、瞳孔大小不對稱、角弓反張。醫生會通過計算機做斷層掃描檢查,並且做緊急外科手術,而且即使是做過正確治療,也有約20%-25%的寶寶會有水腦、抽搐等後遺症。

(3)蜘蛛膜下腔出血

它是顱內出血問題中最常見的一種情況,大多是因為外傷或者是缺氧導致的。目前臨床表現為抽搐、神志不清、焦躁不安、呼吸暫停等等。

2.新生兒臍帶出血

臍帶在寶寶出生之後,就會及時剪斷同時做相應的結扎處理,此時臍帶殘端的血管是堵住的。寶寶如果頻繁哭鬧,那麼他的腹內壓強就會變高,此時臍帶血管口部分開放,流出少量的血。這時可以用酒精擦去血跡,然後用消毒紗布覆蓋好臍部,一般過幾天它就就自行癒合了。

3.新生兒產瘤

它就是因為生產時間過長或者是產婦骨盆過小,而導致頭部先露部位的軟組織受到壓迫而出現的水腫。如果是頭先露的新生兒,那麼大多出現在頂部,可以能會超過骨縫,按壓時很柔軟。這種水腫會隨著日常的血液循環逐漸散去,一般只需要幾天時間。

4.新生兒頭顱血腫

順產時,胎頭在經過反復擠壓後,可能會造成骨膜下血管發生破裂,這種出血情況也就是頭顱血腫。生產過程中用了產鉗,或者是胎兒的胎位異常、頭盆不對稱,都可能導致這一情況的發生。一般出生以後的幾小時到幾天內出現腫塊,並且越來越大,病情嚴重者,醫生會在無菌環境下抽吸血腫,並且加壓包紮幾天,避免其它並發症出現。

5.新生兒鎖骨骨折

它是比較常見的產傷性骨折,大多因為胎位不正、分娩方法錯誤以及胎兒出生體重過重所致,比如中肩部娩出、臀位產等等。一般出現這種情況,寶寶的上臂活動會減少並且不停哭鬧。所以如果孩子哭鬧不止,就要及時做檢查,看看是否是鎖骨骨折,並作相對應的處理。

6.新生兒臂叢神經麻痹

這是新生兒比較常見的神經受損情況之一。大多是因為難產、臀位產,導致分娩困難而使臂叢神經受到拉傷。根據胎兒手臂神經的受損位置的情況,可以分為上臂型、中臂型以及下臂型。

3、2歲寶寶鎖骨斷了怎麼辦

鎖骨骨折的50%以上發生在10歲以下兒童,雖然發病高但預後較好。發生率高的原因在於解剖學的特點。從上面觀鎖骨有兩個彎曲,內2/3向前凸,外1/3向前凹、前者呈稜柱形、三面朝前後下,後者呈扁平,面朝上下。鎖骨外1/3有斜方肌和三角肌附著。胸鎖乳突肌鎖骨頭止於鎖骨內2/3上面,而胸大肌附著於前下面。鎖骨上面全部處於皮下,鎖骨下面,肋骨粗隆有強大肋鎖韌帶附著,斜方韌帶和錐狀韌帶附著在鎖骨外側,鎖骨下肌起於中2/3的槽溝內。鎖骨下血管和臂叢神經橫跨鎖骨,在鎖骨中部下方是臂叢神經,鎖骨和神經之間是很薄的鎖骨下肌和胸鎖筋膜。所幸鎖骨骨折多發生在鎖骨下肌抵止點的遠端,當骨折發生在中1/3時,臂叢神經和鎖骨血管常被鎖骨下肌所保護。
鎖骨是人體第一個膜樣化骨而不是軟骨化骨、軟骨生長只在後期發生。
若暴力過大,特別是直接暴力,可造成粉碎性骨折。骨折塊小而銳利時,可穿破皮膚或刺破鎖骨下血管。

一、病 理

鎖骨骨折多發生在中外l/3交界處。嬰幼兒常常為柳枝骨折,即不全骨折。 年長兒童多為完全性骨折,也可以是無移位骨折,但有向前成角畸形,這樣使鎖骨縮短而增加正常鎖骨的向前彎曲度。當骨折有重疊,患肩向下內垂,此系患肢自身重量及胸肌和斜方肌的作用所致。內側因胸鎖乳突肌和胸鎖韌帶的牽拉使骨折端向上向後移位。
新生兒由於難產可發生鎖骨骨折。幼兒多因跌倒手或肘著地,或者自床和椅子上摔落,或肩部直接摔落著地時造成骨折。開放性骨折為直接打擊產生,但極為罕見。

二、診 斷

兒童鎖骨骨折診斷並不困難,但在產傷骨折中則不容易。按理鎖骨骨折可能為首位,但由於症狀輕微或無症狀而漏診,Farkas和Levine報道300例連續出生的活嬰中,只有5例被證實有鎖骨骨折,作者在23年中所見到的63例產傷骨折中,僅有4例鎖骨骨折。而且均在出生後半月左右因鎖骨部位發現隆突而就診才作出診斷。末見有雙側鎖骨骨折。臨床表現多表現為假性癱瘓,誤診為臂叢神經損傷或肋骨急性骨髓炎。仔細檢查局部有無骨擦音、腫脹和壓痛反應。若有可疑則行X線檢查。
嬰幼兒也常常因柳枝骨折和症狀輕微而誤診,直至骨折處產生大量骨痂時才被確診。有摔傷史或無外傷史當抱起病兒時即發生突然啼哭,應懷疑鎖骨骨折。托舉腋窩時,使骨折斷瑞發生移動而出現疼痛性啼哭。當骨折為完全性且伴有移位時會出現典型症狀,患肩低,患兒用於扶托患肘,局部腫脹、隆起、有骨擦音和觸痛。X線表現證明骨折部位和錯位情況,但須與先天性鎖骨假關節相鑒別。
大約在16~18歲有一個單一的骨化中心在鎖骨內端發生,在25歲左右與鎖骨融為一體、偶爾骨化中心也可在肩峰處發育,且很快與鎖骨幹融合。注意不要將這些骨化中心誤診為骨折;有時在X線片中鎖骨雙彎曲似骨折樣,也應鑒別。

三、治 療

新生兒無症狀骨折可以不進行任何處理,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畸形可以矯正,避免直接觸壓骨折的鎖骨。新鮮骨折或骨折有一定移位者,患兒仰卧睡眠時患肩下墊軟墊以防止患肩過度下垂。若骨折有疼痛或有假性癱瘓最好固定患肢2周,不必採用「8」字形綳帶,10~14天疼痛消失,骨折達到臨床癒合。通過反射性刺激檢查排除臂叢神經損傷。有時鎖骨骨摺合並肋骨上端累及骺板的骨骺骨折。
6歲以下幼兒鎖骨骨折, 一般不需要手法復位、 明顯錯位和較大的骨痂隆起多在6~9個月內通過再塑形而消失。為了舒適和減少痛苦可用「8」字形綳帶固定,3~4周即可、此期間應經常檢查腋部,上肢神經、肌肉和血管情況。6歲以上兒童和青少年,骨折有明顯成角畸形和完全骨折伴有明顯重疊錯位,為了減少將來的局部畸形,閉合復位是必要的。一般需採用局部麻醉,患兒取坐位,術者在患者身後用膝部頂住兩肩胛骨之間,再用雙手向後牽拉兩肩,復位後用「8」字綳帶外加石膏固定。也可用「雙圈法」固定:在復位前根據患兒具體情況由綳帶、棉花和紗布製成兩個單獨的圈,套於兩腋窩,復位後將兩圈在背後拉緊並用綳帶結扎。此法方便簡易,固定時間4~6周。
在多發損傷需要卧床的患兒,可採用簡易方法處理鎖骨骨折,在兩肩之間放置-沙袋或較硬的枕頭,利用兩上肢重量向後垂落使鎖骨骨折復位或減少重疊或成角,也可使用「8」字形綳帶。對於少女成角畸形嚴重者,也可採用皮牽引改善畸形,牽引時肩外展、外旋90°。對昏迷或躁動的患兒注意因牽拉而損傷臂叢神經。
一般不需要切開復位,即使殘留重疊或成角造成的隆起畸形,也不是手術復位的適應證,只有當鎖骨下血管被骨折端損傷需要進行修復者才需切開復位,但切開復位。可能造成骨折不癒合。
四、並發症

神經血管損傷罕見,多是粉碎性骨折和直接外力所致,可發生於鎖骨下動脈或靜脈。出現迅速增大的血腫,應立即進行探查及修復。
有學者報道,因柳枝骨折下方弓形成角壓迫鎖骨下靜脈,主要表現是患肢充血和腫脹。
鎖骨骨折不癒合在兒童更為罕見,多在切開復位後發生。
煉或手提重物時應注意防止過猛、過快、過量,養成良好的防傷習慣。可根據個人的情況,適當鍛煉,以不勞累為度,每個動作都要認真去做,每次感到肩部發熱、疼痛,但可忍受為宜,一日數次,但忌被動活動。

4、出生嬰兒鎖骨骨折怎麼辦

新生兒鎖骨骨折是產傷性骨折中最常見的一種,有時症狀不明顯,易被醫生或家長忽略,如不能及時發現和治療,易造成嚴重後果。本病常發生於體重過大、分娩困難的嬰兒,男女比例為2:1。 本病的發生常由於胎兒迅速下降,前肩胛部擠向產婦的骨盆恥骨聯合處,使脆弱的鎖骨極度彎曲而發生骨折;助產人員牽拉胎兒肩部用力過猛,強拉胎兒娩出至骨盆口時,兩肩劇烈向內壓而引起。骨折多發生於中央或中外1/3段,呈橫形骨折,並有移位,也有不完全性骨折(青枝骨折)者。 如何才能早期發現鎖骨骨折呢? 對於有難產史、出肩困難的嬰兒應進行細致的體格檢查,將小兒頭部放於中位,檢查者由外向內沿鎖骨仔細觸摸,體會雙側鎖骨輪廓是否清楚,兩側是否對稱。正常時鎖骨呈S型,局部軟組織無腫脹及壓痛。鎖骨骨折時,觸摸鎖骨雙側不對稱,患側鎖骨有增厚模糊感覺,當觸到骨折處時患兒會哭鬧,兩上肢活動度不一致,患側上肢可能因活動時疼痛而呈現假性麻痹,痛肢緊貼胸部;局部軟組織可能腫脹、壓痛;有骨摩擦或骨痂形成。擁抱反射兩側不對稱,患側減弱或消失。 對於青枝骨折一般不需處理,對完全性骨折者,以前均以8字綳帶固定兩周,但現在主張對患側上肢應減少牽拉,避免病情加重,隨著小兒的生長發育,肩部增寬,錯位及畸型均可自行消失。預防在於提高助產質量及技巧。

5、我的兒子2歲了鎖骨骨折X片結果後左側鎖骨骨折,斷瑞錯位重疊,余所見骨未見明顯異常,關節在位,怎麼辦

鎖骨骨折的50%以上發生在10歲以下兒童,雖然發病高但預後較好。發生率高的原因在於解剖學的特點。從上面觀鎖骨有兩個彎曲,內2/3向前凸,外1/3向前凹、前者呈稜柱形、三面朝前後下,後者呈扁平,面朝上下。鎖骨外1/3有斜方肌和三角肌附著。胸鎖乳突肌鎖骨頭止於鎖骨內2/3上面,而胸大肌附著於前下面。鎖骨上面全部處於皮下,鎖骨下面,肋骨粗隆有強大肋鎖韌帶附著,斜方韌帶和錐狀韌帶附著在鎖骨外側,鎖骨下肌起於中2/3的槽溝內。鎖骨下血管和臂叢神經橫跨鎖骨,在鎖骨中部下方是臂叢神經,鎖骨和神經之間是很薄的鎖骨下肌和胸鎖筋膜。所幸鎖骨骨折多發生在鎖骨下肌抵止點的遠端,當骨折發生在中1/3時,臂叢神經和鎖骨血管常被鎖骨下肌所保護。
鎖骨是人體第一個膜樣化骨而不是軟骨化骨、軟骨生長只在後期發生。
若暴力過大,特別是直接暴力,可造成粉碎性骨折。骨折塊小而銳利時,可穿破皮膚或刺破鎖骨下血管。

一、病 理

鎖骨骨折多發生在中外l/3交界處。嬰幼兒常常為柳枝骨折,即不全骨折。 年長兒童多為完全性骨折,也可以是無移位骨折,但有向前成角畸形,這樣使鎖骨縮短而增加正常鎖骨的向前彎曲度。當骨折有重疊,患肩向下內垂,此系患肢自身重量及胸肌和斜方肌的作用所致。內側因胸鎖乳突肌和胸鎖韌帶的牽拉使骨折端向上向後移位。
新生兒由於難產可發生鎖骨骨折。幼兒多因跌倒手或肘著地,或者自床和椅子上摔落,或肩部直接摔落著地時造成骨折。開放性骨折為直接打擊產生,但極為罕見。

二、診 斷

兒童鎖骨骨折診斷並不困難,但在產傷骨折中則不容易。按理鎖骨骨折可能為首位,但由於症狀輕微或無症狀而漏診,Farkas和Levine報道300例連續出生的活嬰中,只有5例被證實有鎖骨骨折,作者在23年中所見到的63例產傷骨折中,僅有4例鎖骨骨折。而且均在出生後半月左右因鎖骨部位發現隆突而就診才作出診斷。末見有雙側鎖骨骨折。臨床表現多表現為假性癱瘓,誤診為臂叢神經損傷或肋骨急性骨髓炎。仔細檢查局部有無骨擦音、腫脹和壓痛反應。若有可疑則行X線檢查。
嬰幼兒也常常因柳枝骨折和症狀輕微而誤診,直至骨折處產生大量骨痂時才被確診。有摔傷史或無外傷史當抱起病兒時即發生突然啼哭,應懷疑鎖骨骨折。托舉腋窩時,使骨折斷瑞發生移動而出現疼痛性啼哭。當骨折為完全性且伴有移位時會出現典型症狀,患肩低,患兒用於扶托患肘,局部腫脹、隆起、有骨擦音和觸痛。X線表現證明骨折部位和錯位情況,但須與先天性鎖骨假關節相鑒別。
大約在16~18歲有一個單一的骨化中心在鎖骨內端發生,在25歲左右與鎖骨融為一體、偶爾骨化中心也可在肩峰處發育,且很快與鎖骨幹融合。注意不要將這些骨化中心誤診為骨折;有時在X線片中鎖骨雙彎曲似骨折樣,也應鑒別。

三、治 療

新生兒無症狀骨折可以不進行任何處理,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畸形可以矯正,避免直接觸壓骨折的鎖骨。新鮮骨折或骨折有一定移位者,患兒仰卧睡眠時患肩下墊軟墊以防止患肩過度下垂。若骨折有疼痛或有假性癱瘓最好固定患肢2周,不必採用「8」字形綳帶,10~14天疼痛消失,骨折達到臨床癒合。通過反射性刺激檢查排除臂叢神經損傷。有時鎖骨骨摺合並肋骨上端累及骺板的骨骺骨折。
6歲以下幼兒鎖骨骨折, 一般不需要手法復位、 明顯錯位和較大的骨痂隆起多在6~9個月內通過再塑形而消失。為了舒適和減少痛苦可用「8」字形綳帶固定,3~4周即可、此期間應經常檢查腋部,上肢神經、肌肉和血管情況。6歲以上兒童和青少年,骨折有明顯成角畸形和完全骨折伴有明顯重疊錯位,為了減少將來的局部畸形,閉合復位是必要的。一般需採用局部麻醉,患兒取坐位,術者在患者身後用膝部頂住兩肩胛骨之間,再用雙手向後牽拉兩肩,復位後用「8」字綳帶外加石膏固定。也可用「雙圈法」固定:在復位前根據患兒具體情況由綳帶、棉花和紗布製成兩個單獨的圈,套於兩腋窩,復位後將兩圈在背後拉緊並用綳帶結扎。此法方便簡易,固定時間4~6周。
在多發損傷需要卧床的患兒,可採用簡易方法處理鎖骨骨折,在兩肩之間放置—沙袋或較硬的枕頭,利用兩上肢重量向後垂落使鎖骨骨折復位或減少重疊或成角,也可使用「8」字形綳帶。對於少女成角畸形嚴重者,也可採用皮牽引改善畸形,牽引時肩外展、外旋90°。對昏迷或躁動的患兒注意因牽拉而損傷臂叢神經。
一般不需要切開復位,即使殘留重疊或成角造成的隆起畸形,也不是手術復位的適應證,只有當鎖骨下血管被骨折端損傷需要進行修復者才需切開復位,但切開復位。可能造成骨折不癒合。
四、並發症

神經血管損傷罕見,多是粉碎性骨折和直接外力所致,可發生於鎖骨下動脈或靜脈。出現迅速增大的血腫,應立即進行探查及修復。
有學者報道,因柳枝骨折下方弓形成角壓迫鎖骨下靜脈,主要表現是患肢充血和腫脹。
鎖骨骨折不癒合在兒童更為罕見,多在切開復位後發生。
煉或手提重物時應注意防止過猛、過快、過量,養成良好的防傷習慣。可根據個人的情況,適當鍛煉,以不勞累為度,每個動作都要認真去做,每次感到肩部發熱、疼痛,但可忍受為宜,一日數次,但忌被動活動。

6、產傷是什麼

新生兒產傷是指分娩過程中因百機械因素對胎兒或新生兒造成的損傷。近年來由於加度強了產前檢查及產科技術提問高,產傷發生率已明顯下降,但仍是引起新生兒死亡及遠期致殘的原因之一,答尤其是在基層單位。常見的有頭顱血腫、鎖骨骨折、臂叢神內經麻痹容、面神經麻痹等,詳細情況請參閱具體疾病。

與產傷鎖骨骨折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