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應力性骨折的骨折後期的康復治療
四肢應力性骨折,尤其是關節及關節周圍骨折術後的康復,最重要的是關節活動度和肌力的訓練。 早期關節活動度訓練要以被動活動為主,應掌握循序漸進的原則,有條件可使用持續被動活動機進行功能鍛煉。術後3天可開始逐步加強主動的關節活動。康復訓練要逐步加大並維持關節的最大活動度,切忌小范圍快節奏活動,這樣不僅無助關節活動度的改善,而且對骨折局部也有影響。
肌力訓練:人體上下肢的功能各有側重,上肢側重於精細動作,這些功能的恢復是功能鍛煉的重點。鍛煉時要注意手指屈伸都要達到最大限度,以防止手部關節僵硬粘連。 下肢的主要功能是負重,但在下肢骨折癒合前如果過度負重會造成固定物松動、折斷,所以下肢骨折的康復一定要遵循「早活動、晚負重」的原則。 股四頭肌是大腿前側的一塊重要肌肉,傷後和術後如果長時間不活動很容易萎縮,而且一旦萎縮很難恢復,直接影響功能康復結果。 不適當的肌力訓練和關節活動訓練可以加重痙攣,適當的康復訓練可以使這種痙攣得到緩解,從而使肢體運動趨於協調。
據美國國立衛生中心統計,臨床上有將近20%的四肢應力性骨折患者,因為錯誤的肢體康復訓練而不同程度的留下了肢體廢用性萎縮及關節攣縮,從而對日後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因為一旦使用了錯誤的訓練方法,比如用患側的手反復練慣用力抓握,則會強化患側上肢的屈肌協同,使得負責關節屈曲的肌肉痙攣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復更加困難。
其實,肌肉萎縮肢體運動障礙不僅僅是肌肉無力的問題,肌肉收縮的不協調也是導致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誤以為康復訓練就是力量訓練。 在對骨折後肢體肌力,肢體功能恢復的康復治療中,傳統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於恢復患者的肌力,忽視了對患者的關節活動度、肌張力及拮抗之間協調性的康復治療,即使患者肌力恢復正常,變可能遺留下異常運動模式,從而妨礙其日常生活和活動能力的提高。
實驗及臨床研究表明,目前國內國際上一般建議在肢體骨折後的日常的家庭護理康復治療中,使用家用型的多功能肢體運動康復儀來對受損的肌肉萎縮肢體運動恢復。它本身以神經促通技術為核心,使肢體肌肉群受到低頻脈沖電刺激後按一定順序模擬正常運動,除直接鍛煉肢體肌力外,通過模擬運動的被動拮抗作用,協調和支配肢體的功能狀態,使其恢復動態平衡;同時多次重復的運動可以向大腦反饋促通信息,使其盡快地最大限度地實現功能重建,打破痙攣模式,恢復自主的運動控制,尤其是家用的時候操作簡便。這種方法可使得骨折患者的肢體肌力訓練和關節活動度盡快徹底的恢復,避免留下因肌肉粘連、關節僵硬及肌肉萎縮所引起的受傷關節的長久的肢體廢用性萎縮及關節攣縮。
2、應力性骨折怎麼治療
骨折無非三種治療方法,第一是靜養,通常百隻是骨裂,對位好,無錯位的情況。第二是使用石膏、夾板或者需要牽引輔助,這種方法通常錯度位不嚴重,只需要限制肢體活動問即可。第三就是手術,上鋼板、打螺絲等內固定,或使用外支架固定,這種答骨折通常比較嚴重了。如何治療,還要看你的骨折部位以及斷裂情況
3、什麼是應力性骨折
應力性骨折,又稱疲勞性骨折或積累性勞損,是一種過度使用造成的骨骼損傷,當肌肉過度使用疲勞後,不能及時吸收反復碰撞所產生的震動,將應力傳導至骨骼,這樣長期、反復、輕微的直接或間接損傷可引起特定部位小的骨裂或骨折。應力性骨折多發生於身體承重部位,如小腿脛腓骨和足部(跟骨、足舟骨、跖骨)。易患人群為足部承重較多的運動員,如籃球、足球、網球運動員,以及田徑、體操運動員和芭蕾舞演員。
致病原因
一般骨折多發生在比較激烈的對抗性運動中。跑步中的骨折與一般的骨折不同,通常是由於地面日積月累的累積效應所導致的疲勞性骨折,這種骨折也叫應力性骨折。跑步中脛骨是最容易發生骨折的部位,其它容易發生應力性骨折的部位按發生的頻率多少排序依次是腳趾骨、腓骨、股骨、踝骨和恥骨。在發生應力性骨折前,跑步者通常會感到局部部位疼痛,這種疼痛在休息和走路時還不嚴重,但是一跑起步來就加劇,這通常也是診斷應力性骨折的最主要指標。
編輯本段醫學診斷
一些檢查手段來判斷是否有應力性骨折的方法: 1、某一部位(通常在下肢)沒有受到過外部激烈的碰撞而出現突然性疼痛,而且這種疼痛使人不能繼續跑步,或者很難繼續跑步。 2、單足站立時局部出現疼痛,或者單足跳時出現疼痛。 3、用手指壓痛處時出現鑽心的疼痛感。 4、疼痛點在完全停止跑步後在一段時間內會自然消除。
編輯本段崩潰因素
應力性骨折是骨的機械強度崩潰所產生的骨折,產生崩潰的因素有: 1、持續、長期或反復的應力作用於受力的骨; 應力性骨折
2、骨本身的強度。常見於足部的應力骨折是第二跖骨、跟骨、距骨、腓骨、舟狀骨。小兒以跟骨為多見,距、腓骨則在成人與小兒均可產生。第二跖骨則以運動員,新兵訓練期尤其是女性新兵(約佔新兵的25%)為多見。疲勞骨折的外傷史可模糊不清。在活動後出現疼痛,休息後即緩解。病骨受應力後即有痛。檢查見局部腫脹、壓痛。早期X線片見骨折線不清,後期才見清晰的骨折線,並有骨痂形成。
4、什麼叫應力性骨折
應力性骨折是一種過度使用造成的骨骼損傷,當肌肉過度使用疲勞後,不能及時吸收反復碰撞所產生的震動,將應力傳導至骨骼,可引起小的骨裂或骨折。應力性骨折多發生於身體承重部位,如小腿脛腓骨和足部(跟骨、足舟骨、跖骨)。易患人群為足部承重較多的運動員,如籃球、足球、網球運動員,以及田徑、體操運動員和芭蕾舞演員。
一般骨折多發生在比較激烈的對抗性運動中。跑步中的骨折與一般的骨折不同,通常是由於地面日積月累的累積效應所導致的疲勞性骨折,這種骨折也叫應力性骨折。
跑步中脛骨是最容易發生骨折的部位,其它容易發生應力性骨折的部位按發生的頻率多少排序依次是腳趾骨、腓骨、股骨、踝骨和恥骨。
應力性骨折是骨的機械強度崩潰所產生的骨折,產生崩潰的因素有:①持續、長期或反復的應力作用於受力的骨;②骨本身的強度。常見於足部的應力骨折是第二跖骨、跟骨、距骨、腓骨、舟狀骨。小兒以跟骨為多見,距、腓骨則在成人與小兒均可產生。第二跖骨則以運動員,新兵訓練期尤其是女性新兵(約佔新兵的25%)為多見。
疲勞骨折的外傷史可模糊不清。在活動後出現疼痛,休息後即緩解。病骨受應力後即有痛。檢查見局部腫脹、壓痛。早期X線片見骨折線不清,後期才見清晰的骨折線,並有骨痂形成。
治療以局部休息,不負重活動或石膏固定治療為主。
行軍骨折在足部疲勞骨折中最為常見。好發於第二跖骨幹,其次為第三跖骨。近年來生物力學的研究發現足部各跖骨行走的負重是自第一跖骨到第五跖骨依次遞減(Ⅰ26%,Ⅱ20.2%,Ⅲ11.8%,Ⅳ7.6%,Ⅴ5.5%)。第二跖骨的負重值較其餘外側3個跖骨負重區為大,僅次於第一跖骨,但第二跖骨負重區的面積是第一跖骨的一半。這樣,在第二跖骨區的壓強(壓力/面積)就大於第一跖骨。而第一跖骨乾的皮質骨粗厚,並有強有力的足內在肌附著,其跖干最窄處橫截面是第二跖骨乾的兩倍,所以第二跖骨幹所承受的壓力亦大於第一跖骨幹。這足以說明第二跖乾的疲勞骨折最為常見的原因。
舟狀骨疲勞骨折的產生原因亦與所承受的應力集中有關。近年來的生物力學的研究證明足負重三角架式的結構是錯誤的。據生物力學測得站立時負重的量值是內側縱弓負重占體重的83%,這是主要負重部份。舟狀骨是內側縱弓的頂點,所受應力最大,故亦較其他跗骨易生疲勞骨折
5、什麼是應力性骨折?
應力性骨折,又稱疲勞性骨折或積累性勞損,是一種過度使用造成的骨骼損傷,當肌肉過度使用疲勞後,不能及時吸收反復碰撞所產生的震動,將應力傳導至骨骼,這樣長期、反復、輕微的直接或間接損傷可引起特定部位小的骨裂或骨折。應力性骨折多發生於身體承重部位,如小腿脛腓骨和足部(跟骨、足舟骨、跖骨)。易患人群為足部承重較多的運動員,如籃球、足球、網球運動員,以及田徑、體操運動員和芭蕾舞演員。
致病原因:
一般骨折多發生在比較激烈的對抗性運動中。跑步中的骨折與一般的骨折不同,通常是由於地面日積月累的累積效應所導致的疲勞性骨折,這種7a686964616f3133333760骨折也叫應力性骨折。跑步中脛骨是最容易發生骨折的部位,其它容易發生應力性骨折的部位按發生的頻率多少排序依次是腳趾骨、腓骨、股骨、踝骨和恥骨。在發生應力性骨折前,跑步者通常會感到局部部位疼痛,這種疼痛在休息和走路時還不嚴重,但是一跑起步來就加劇,這通常也是診斷應力性骨折的最主要指標。
應力性骨折是骨的機械強度崩潰所產生的骨折,產生崩潰的因素有:
1、持續、長期或反復的應力作用於受力的骨;
2、骨本身的強度。常見於足部的應力骨折是第二跖骨、跟骨、距骨、腓骨、舟狀骨。小兒以跟骨為多見,距、腓骨則在成人與小兒均可產生。第二跖骨則以運動員,新兵訓練期尤其是女性新兵(約佔新兵的25%)為多見。疲勞骨折的外傷史可模糊不清。在活動後出現疼痛,休息後即緩解。病骨受應力後即有痛。檢查見局部腫脹、壓痛。早期X線片見骨折線不清,後期才見清晰的骨折線,並有骨痂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