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內外兼治治療骨折

內外兼治治療骨折

發布時間:2020-04-22 18:10:40

1、我愛人也是股骨頸骨折患者,手術已經三個月了,昨天拍了片子,癒合不理想。我想向您咨詢一些事情,謝謝。

你好;股骨頸骨折主要看骨痂生長的情況,如果患者現在骨痂生長好了怎麼樣都可以如果骨痂沒有生長好,最好注意,因為現在丟掉拐杖負責對患者有風險,因為患者應該知道如何做 功能鍛煉,現在不知道怎麼做 功能鍛煉就丟拐杖不安全,我們河南省商務廳骨傷骨病治療醫院要求患者在固定後就開始服葯治療的同時必須配合功能鍛煉治療,每天中足背伸運動3000-5000次這樣對股骨頸骨折有很大的好出,因為通過內服葯物配合功能鍛煉是葯物的有效成分直接到達患部,被患部吸收,葯物的作用是強要補腎壯骨,培肝養筋通絡活血化瘀。因為腎主骨、肝主筋、筋骨並重、動靜結合、內外兼治的指導思想。河南省商務廳骨傷骨病治療醫院骨科治療骨病的特點是打破了傳統的只能靜養不讓運動的「原則」通過運動能起到三個促進作用;一是增強人體氣血本身對骨質生長的作用,二是通過血液循環促進葯物的有效成分盡快地被患部吸收,三是功能鍛煉本身就可以避免造成患部功能障礙 葯物藉助運動使其恢復,運動引導葯物被患部吸收 ,四通過外用中葯可以打通經絡,疏通血脈起到減輕痛疼的作用。

2、手法正骨復位是啥意思

隨著社會工農業的發展 ,日常生活中 ,各種損傷的發生日益頻繁 ,臨床上各種骨折損傷的患者逐漸增多。對於每一例骨折 ,擺在醫生和患者面前的問題是 :如何選擇骨折治療方法。骨折治療大體上分為手術、非手術和介於兩者之間的有限手術療法 (半侵入 ),每種方法都各有其適應症 ,可根據醫院的設備條件、技術能力和醫生的個人經驗而定。但大多數學者一致認為若非手術療法能取得同樣效果 ,還是非手術為宜。

手法閉合復位治療骨折 ,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 ,藺道人在其所著《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中即提出了治療骨折的方法和原則 :復位、固定、葯物治療和功能鍛煉。20世紀 60年代 ,國內中西醫結合工作者提出治療骨折的四大原則 :動靜結合、筋骨並重、內外兼治、醫患合作。中醫治療骨折 ,復位以功能復位為主 ,固定多採用外固定 ,在促進骨折癒合、功能恢復方面有許多有效方葯和經驗。

手法整復治療四肢骨折脫位的方法。對上肢的大多數骨折 (如鎖骨骨折、肱骨幹骨折、肋骨髁上骨折、前臂尺橈骨骨折、掌骨骨折、指骨骨折 ),通過手法正骨方法 ,可以達到功能復位 (即骨折雖未百分之百對位 ,但在此位置癒合後 ,不會對功能產生不利影響 ),如果手法掌握得好 ,還可達到解剖復位 (即骨折達到百分之百復位 )。在下肢 ,對於踝關節骨折 ,通過正骨手法大多數可以達到解剖復位 ,對於一部分股骨骨折和脛腓骨折 ,採用正骨手法配合骨牽引 ,也可達到滿意復位。骨折復位之後 ,還須採取恰當的固定 ,並維持到骨折癒合。

相對於其它治療方法 ,手法整復治療骨折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 :簡單方便 ,經濟實用 ,痛苦小。由於沒有切開骨折周圍組織及骨膜 ,沒有損傷破壞骨組織賴以自身修復的血液供應 ,骨折癒合速度明顯加快 ,肢體功能恢復迅速、良好。

3、如何理解動靜結合,筋骨並重,內外兼治,醫患合作的治療原則?

中醫傷科疾病的治療應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貫徹動靜結合,筋骨並重,內外兼治,醫患合作的治療原則。其中動靜結合為第一大原則,動即功能鍛煉,靜即制動、固定,它們既矛盾又統一,在臨床中如何把它們進行有機結合是一很重要的技術問題,它既需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又需要很純熟的臨床技巧,而且在醫學學習階段就必須充分理解一原則。我們在中醫骨傷科學的教學過程中,就「動靜結合」的治療原則積累了一些認識,現總結如下。 1 對於「靜」的認識 1.1 固定是中醫骨傷科疾病重要的治療方法 不論骨折、脫位、還是傷筋等疾病的治療,固定都是必不可少的治療措施,骨折、脫位復位後需要固定,這已為大家所共認,但在傷筋治療過程中對固定重視不足,其實在傷筋疾病的治療中也普遍使用固定方法,肌腱韌帶、血管、神經等組織損傷的治療都要進行外固定,以便這些組織有一個穩定的環境,以利於這些組織的修復。皮膚損傷行植皮術後也需要對植皮肢體進行固定,以利於植皮的成活。對於一般的軟組織的損傷,也需要進行適當的固定,以利於損傷組織的修復。因此,固定普遍存在於骨傷科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只是根據病情的不同,固定的程度不同而已。 1.2 骨傷科疾病的治療應選擇恰當的固定方法 固定的方法很多,有綳帶纏繞、紙板固定、小夾板固定、石膏固定、牽引固定、外固定支架、以及內固定等,這些固定方法應根據疾病的具體情況作出恰當的選擇,應根據損傷部位所要的固定力量和固定范圍,同時根據損傷部位的特殊性進行選擇,簡單固定即可者不要選擇復雜的固定,輕固定力量即可者不要選擇大力量的固定,小范圍固定即可者不要選擇大范圍的固定。總之,不能「大材小用」,反之,也不能「小材大用」。 1.3 固定范圍要適可 臨床上除了要根據損傷的具體情況選擇恰當的固定方法外,還應根據損傷的具體情況確定固定的范圍,固定范圍的確定應在確保固定效果的前提下盡量小范圍進行固定,把對肢體功能活動的限制控制在最小的范圍,把固定造成的肢體功能障礙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在確保固定效果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解放肢體,以有利於肢體進行功能鍛煉,這樣既能促進損傷組織的癒合,又能加快肢體功能的恢復。 1.4 固定時間要適當 每種損傷的固定時間都要適可而止,固定時間既不能短也不能長,雖然每個具體病症都有大概的癒合時間,但臨床上應根據每個病症的具體癒合情況確定具體的固定時間,損傷尚未癒合就解除固定,不利於損傷組織的修復,尤其是骨折,如骨折尚未癒合就拆除固定,不僅影響骨折的癒合,而且有可能發生再移位。如損傷已經癒合就應及時地解除外固定,讓肢體充分地進行功能鍛煉,使肢體功能能夠早日康復,如果未及時解除外固定,則影響肢體功能鍛煉,不利於肢體功能恢復,嚴重的情況下會加重損傷肢體組織的攣縮,增加肢體功能恢復的困難。 2 對於「動」的認識 2.1 功能鍛煉在骨傷科的治療中不可缺少 骨傷科疾病治療的最終目的是恢復損傷肢體的功能,骨折在一定對位的基礎上癒合,脫位在復位的基礎上關節周圍軟組織得到修復,軟組織損傷後得到修復,這些只是骨傷科疾病治療的一部分,骨傷科疾病治療應以肢體功能的恢復作為最終目的。因此,治療骨傷科疾病時,骨折、脫位的復位、固定和葯物治療;傷筋的固定和葯物治療,雖然是必不可少,但這些只能使骨折、脫位得到復位,骨折癒合,損傷修復。如果不進行功能鍛煉,肢體的功能不可能恢復,只有進行功能鍛煉,肢體的功能才能恢復。功能鍛煉是創傷治療不可缺 少的一個重要治療措施。 2.2 功能鍛煉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功能鍛煉,可以防止由於功能鍛煉不當而產生新的損傷。如骨折患者,有骨折發生再移位的可能,在治療的過程中要防止骨折發生再移位,功能鍛煉就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以便骨折正常癒合。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功能鍛煉,還能使患者的功能鍛煉達到最大效果,肢體功能得到早日恢復。 2.3 功能鍛煉應在損傷治療的早期開始進行 早期進行有的放矢地功能鍛煉有利於損傷局部腫脹的消退。從早期即進行功能鍛煉,還可以防止損傷局部軟組織的萎縮、攣縮,把由於損傷和固定造成的肢體功能障礙降低到最低程度。 2.4 功能鍛煉應在患者積極配合下進行 如果患者不配合,雖有醫生的指導,功能鍛煉也不可能很好的實施,一般情況下,患者由於擔心損傷復發或加重,或懼怕活動時產生的疼痛,普遍存在不願活動或活動量不足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要使患者相信,在醫生指導下的功能鍛煉是不會造成新的損傷,要鼓勵患者不要懼怕疼痛,積極地進行功能活動。 總之,只有掌握「動靜結合」的治療原則,在中醫骨傷科的學習中,充分理解每個疾病動與靜的要點,並能把動與靜進行有機結合,才能掌握中醫骨傷科學的精髓。

4、什麼是傷筋動骨一百天

傷筋動骨一百天,不是沒有道理。既然動了手術,建議3個月內都不要做劇烈運動,三個月後可以去醫院進行復診。沒有問題了,可以適當做些運動。再慢慢增加運動量。 祝早日康復。

5、有那種內外兼治去濕氣的嗎,不要葯品啊。

市面上去濕氣的產品很多,效果最好的是聚百年茯荷散,對內的話,健脾健胃,對外的話,去濕氣。

6、老骨傷該如何休養

中醫骨傷四大治療方法:復位、固定、葯物、功能鍛煉。

7、右腳部骨折

中葯外洗配合功能鍛煉治療跟骨骨折7 0例
— — 附單用功能鍛煉治療50例對照
近年,筆者採用中葯外洗配合功能鍛煉的
方法治療跟骨骨折70例,並與單用功能鍛煉治
療50例作對照觀察,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120例患者均系我院門診病例。隨機分為
治療組70例,對照組50例。治療組70例中,
男40例,女30例;年齡最小12歲,最大66
歲,平均40歲;左側33例,右側37例;病
程最短15分鍾,最長12天。對照組中男28
例,女22例,年齡最小的14歲,最大的70
歲,平均41歲;左側21例;右側29例;病
程最短30分鍾,最長15天。兩組在年齡、性
別、病程等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不波及跟距關節面的骨折,若
骨折線對合好,無移位或經過關節面的裂隙骨
折但無移位的採用下肢高分子支具固定傷足於
功能位。從固定的第2天開始,每日用中葯外
洗2次。葯用:伸筋草、當歸、透骨草、荊
芥、防風、紅花、千年健、澤蘭、三棱、莪
術、乳香、沒葯、劉寄奴、桂枝、蘇術、川
芎、威靈仙各等份。加適量水煎煮,連葯渣先
熏後泡洗傷足。並進行自我收縮小腿各肌肉鍛
煉, 同時抬起下肢活動膝關節,每次約20~
30分鍾。有移位的骨折,可先手法復位並從
第2天開始接受上述治療。治療3周後起床扶
雙拐以前足掌著地逐步負重行走,12周後可
考慮棄拐練習行走,一般1個月後去掉高分子
支具固定。
· 2005年1O月號·
2.2 對照組:除未用中葯外洗方法外,治療
方法與治療組相同。
3 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准:根據PAley足部評分標准,主
觀標准為70分和客觀標准30分。前者包括疼
痛20分,日常生活和工作20分,體育和娛樂
10分,行走路面10分,行走距離5分,行走
幫助支具5分。後者包括踝關節活動度10分,
距下關節活動度5分,跋行5分。優90~100
分,良72~89分,中42~71分,差1~41分。
3.2 治療結果:兩組經1到2個月治療後,
治療組70例中優60例,良6例,中2例,差
2例,優良率為94.29 ;對照組50例中優
30例, 良4例, 中8例,差8例,優良率為
68.o0 。兩組優良率比較(Pd0.01),差異
有非常顯著性意義。
4 體會
跟骨骨折的手術治療後,常易產生局部疼
痛及功能障礙。在治療中除嚴重的骨折錯位影
響關節面,且患者年紀輕、要求高的,行手術
治療外,大多患者均採用保守治療。筆者在傳
統的固定加功能鍛煉的基礎上,加用中葯外洗
治療,收效較好。由於其治療是以恢復足踝關
節功能活動為主要目標。患者復位後由於骨折
塊相互嵌插保持穩定,早期活動不會使骨折塊
再移位,並可縮短康復時間,還可減少骨折的
並發症。但應避免跟骨直接負重,而應以前足
掌著地為宜。中葯外洗方有針對性選用活血化
瘀、疏風通絡葯物,在加快骨折癒合及改善局
部症狀等方面,都有促進作用。

1.2 治療方法

1.2.1 整復方法 病人取仰卧或俯卧位,一助手固定膝關節於屈曲90°位置,另一助手雙手握足部。術者用雙手大魚際置傷跟兩側用力向中間夾擠,同時令握足部的助手來回屈伸踝關節數次,直至增寬的橫徑恢復原樣。再令助手盡量跖屈踝關節讓跟腱鬆弛,術者用雙手拇指扣緊跟骨結節向下按,將上移的跟骨結節復回原位,結節關節角亦因此而得以恢復,手法畢。

1.2.2 手術方法 以外側弧形切口顯露跟骨骨折處及跟距關節面,直視下復位,恢復解剖關系,視情況可植骨,重建鋼板或分叉鋼板內固定。術後石膏托外固定2周,切口拆線,改為小夾板外固定。

1.2.3 中醫療法 無論手法復位或手術治療均外敷接骨水葯紗(本院制劑),2塊夾板超踝關節固定約4~6周,固定期間即開始活動踝關節做功能鍛煉,配合內服中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拆除夾板後予傷科洗葯熏洗(本院制劑),外敷紅葯膏(本院制劑),不負重練功。2個月後經X線片證實骨痂生長牢固後,逐漸練習負重。
1.2 治療方法

1.2.1 整復方法 病人取仰卧或俯卧位,一助手固定膝關節於屈曲90°位置,另一助手雙手握足部。術者用雙手大魚際置傷跟兩側用力向中間夾擠,同時令握足部的助手來回屈伸踝關節數次,直至增寬的橫徑恢復原樣。再令助手盡量跖屈踝關節讓跟腱鬆弛,術者用雙手拇指扣緊跟骨結節向下按,將上移的跟骨結節復回原位,結節關節角亦因此而得以恢復,手法畢。

1.2.2 手術方法 以外側弧形切口顯露跟骨骨折處及跟距關節面,直視下復位,恢復解剖關系,視情況可植骨,重建鋼板或分叉鋼板內固定。術後石膏托外固定2周,切口拆線,改為小夾板外固定。

1.2.3 中醫療法 無論手法復位或手術治療均外敷接骨水葯紗(本院制劑),2塊夾板超踝關節固定約4~6周,固定期間即開始活動踝關節做功能鍛煉,配合內服中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拆除夾板後予傷科洗葯熏洗(本院制劑),外敷紅葯膏(本院制劑),不負重練功。2個月後經X線片證實骨痂生長牢固後,逐漸練習負重。
1.2 治療方法

1.2.1 整復方法 病人取仰卧或俯卧位,一助手固定膝關節於屈曲90°位置,另一助手雙手握足部。術者用雙手大魚際置傷跟兩側用力向中間夾擠,同時令握足部的助手來回屈伸踝關節數次,直至增寬的橫徑恢復原樣。再令助手盡量跖屈踝關節讓跟腱鬆弛,術者用雙手拇指扣緊跟骨結節向下按,將上移的跟骨結節復回原位,結節關節角亦因此而得以恢復,手法畢。

1.2.2 手術方法 以外側弧形切口顯露跟骨骨折處及跟距關節面,直視下復位,恢復解剖關系,視情況可植骨,重建鋼板或分叉鋼板內固定。術後石膏托外固定2周,切口拆線,改為小夾板外固定。

1.2.3 中醫療法 無論手法復位或手術治療均外敷接骨水葯紗(本院制劑),2塊夾板超踝關節固定約4~6周,固定期間即開始活動踝關節做功能鍛煉,配合內服中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拆除夾板後予傷科洗葯熏洗(本院制劑),外敷紅葯膏(本院制劑),不負重練功。2個月後經X線片證實骨痂生長牢固後,逐漸練習負重。
38例中手法復位治療18例,手術治療20例,傷足外形恢復正常,復查X線片結節關節角恢復,增寬的橫徑恢復正常。隨診半年後復查,其中30例恢復良好,踝關節活動正常,行走時無疼痛。8例平常進行正常的日常生活無不適,長時間站立行走後覺患處隱痛。繼續用中葯內服外洗治療3個月後,不適症狀逐漸消失。

在強大暴力的作用下造成的波及關節面的跟骨骨折主要發生三方面的變化:(1)足跟增寬。這是由於垂直壓縮應力引起跟骨前內與外後兩大骨折塊分離的結果。足跟增寬後可引起局部壓迫症狀,或者將腓骨肌腱嵌夾在外踝和骨突間而引起症狀。(2)結節關節角變小,垂直壓縮暴力作用下,距下關節面中心塌陷,跟骨結節上升,從而令結節關節角變小。此角度變小後,跟腱相對鬆弛,故引起提踵困難,難以用正常而有彈性的步態行走。(3)足外翻畸形。跟骨體部骨折後,其後外側骨折塊的向外移位導致外翻平足。

上述三種變化若不完全糾正,容易遺有創傷性關節炎等後遺症。中醫正骨手法能糾正移位較少、骨折壓縮程度較輕的骨折;手術治療利於恢復移位較大、骨折壓縮程度較重骨折的解剖關系;結合中葯內外兼治,療效較好。與單純西醫的治療方法相比,具有較大優勢:(1)波及關節面的跟骨骨折大多移位較大,而且往往是粉碎性,若用手術的方法只能將大的折塊固定,有時很難達到理想的復位。而中醫手法則能從外形到影像學上某些跟骨骨折得到良好的復位,而且在復位手法過程中通過屈伸踝關節等方法使受到嵌夾的肌腱得以松解,減少了後期出現踝關節僵硬或踝關節活動時疼痛的機會。(2)單純的石膏外固定只能起到制動作用,不利於踝關節功能的恢復。而中醫小夾板固定效果確切,固定過程中能糾正殘余移位,可以早期作踝關節的功能鍛煉,有利於關節功能的恢復,避免出現創傷性關節炎。(3)治療過程中配合中葯三期辨證施治,可加快速肢腫脹消退,促進骨折的癒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受傷關節面的修復,減少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

中醫採用閉合方法治療跟骨骨折的關鍵是早復位、早練功、遲負重。復位時間要盡可能早,一般還要超過10天,否則若已有血腫機化或纖維骨痂形成,就很難達到解剖復位,影響療效。對移位較大、壓縮程度較重的骨折復位失敗後即行手術治療。2周後開始作功能鍛煉,這有利於腫脹的消退和關節功能的恢復。負重要遲,一般要3個月左右。因為跟骨是松質骨,骨折後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達到足夠的硬度,若過早負重容易發生距下關節面再塌陷等變化,使之前的治療前功盡棄。因此必須經X線片證實有足量骨痂生長,才能負重。若能做到這三點,絕大部分跟骨骨折的患者都獲得很好的療效。

8、關於古人骨折的問題

骨折與脫臼

正骨心法要旨

《趙政中醫正骨經驗》
骨折新療法
一、治療骨折為什麼要中西醫結合
在我國有兩種醫學,骨折治療上中西醫各有—套方法。西醫治療骨折時主張「廣泛固定」、「完全體息」。採用包括骨折部上下關節的石膏外固定,長期連續地骨牽引和手術切開內固定等方法。—骨折對位較好,但骨折癒合慢,治療時間長,病人痛苦大,醫療費用高,還會出現一些合並症。
我國傳統中醫治療骨折,具有獨特的理論和方法。依靠長期積累的豐富臨床經驗,應用巧妙的手法將骨折整復,只在骨折局部施用夾板固定,鼓勵病人早期活動,主張「動靜結合」。因而,骨折癒合快,功能恢復好,病人痛苦小,醫療費用低。但對一些難以整復、不易固定的骨折,骨折對位差,往往造成畸形癒合。
固定與活動、骨骼與肌肉、局部與整體。內因與外因是骨折治療中四個重要而又長期未很好解決的矛盾。在中醫與西醫、西醫與西醫之間,始終存在著分歧。提出了「動靜結合」(運動與固定結合)、「筋骨並重」(功能恢復與骨折癒合齊頭並進)、內外兼治(整體與局部兼顧)、醫患配合(醫療措施與病人的主觀能動性密切配合)四項新的骨折治療原則,找到了體現上述原則的以手法正確整復、小夾板局部固定和病人自覺功能鍛煉為特點的中西醫結合骨折新療法。
這種方法不是中醫與西醫方法的簡單相加,也不是對某些骨折操作上的局部改進,而是將中西醫在骨折治療上的精華部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並在此基礎上加以提高,而且有了新的發展。它具有骨折癒合快、治療時間短、病人痛苦少、醫療費用低、功能恢復好、合並症和後遺症很少發生等優點。

二、骨折整復手法的關鍵何在
肢體是人體的運動器官,它是以關節為樞紐,以骨骼為支架,以肌肉收縮為動力而進行運動的。當肢體受到強大暴力或因肌肉的強烈收縮造成骨折後,骨折斷端因受外力作用和肌肉的牽拉而移位,肢體因失去骨骼的支架作用而喪失活動能力。因此,主治療骨折時,首先進行整復,把移位的骨折斷端重新對好,恢復骨骼的支架作用。骨折斷端對的越好,支架越穩定,病人就能及早進行活動,骨折就可以迅速癒合。因此,對每一個骨折病例都應當認真地整復到滿意的程度,有的要求解剖對位,有的要求功能對位。為了實現解剖整復和堅強固定的目的,有些西醫學者廣泛地採用了手術切開整復和金屬內固定的辦法治療骨折,這個方法固然治療了不少用手法或牽引不能治療的病例,但也給骨折患者帶來了新的麻煩。手術對骨折病人來講等於傷上加傷,把閉合性骨折變成開放性骨折,增加了創口的感染機會,加重了組織的損傷,減低了骨折的癒合能力,因此骨折遲緩癒合或不癒合率反而增高。
從中醫整復前臂骨折時要用「分骨手法」和固定時要用「分骨墊」的道理受到啟發,認識到前臂的特殊本質就是旋轉,骨折後出現的四種畸形中,旋轉也是主要的,只要解決了旋轉畸形,其他畸形就迎刃而解了。整復時,用力從骨折部的掌背側進行「分骨」,可以使靠攏的骨折段分開,尺撓骨間隙增大,骨間膜緊張,懸張於撓尺二骨間的骨間膜在緊張的情況下就牽動骨間嵴,使之相互對峙,骨折遠近段會旋轉到中立位。在「分骨力」的作用下,遠近段的兩骨相互穩定,兩骨間的寬度自然相等,各自成為一個單位,復雜的雙骨折既能象單骨折一樣一起整復。在夾板固定下「分骨墊」繼續發揮「分骨」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住對骨折癒合不利的旋轉活動,使骨折保持在整復後的位置直至骨折癒合,病人肘腕關節都能照常活動,幾個星期骨折癒合,肢體功能也隨著恢復。用這樣一個簡單的辦法解決了過去用復雜的辦法難以解決的問題,顯示了中西醫結合療法的優越性。前臂骨折是這樣,其他骨折也是這樣。中西醫結合療法由簡單到復雜,由骨幹到關節,由四肢到軀干,由新鮮到陳舊,由閉合骨折到開放骨折,逐步發展起來,並從實踐中模索出一套新的骨折整復手法:手摸心會,拔伸牽引,旋轉屈伸,端擠提按,搖擺觸碰,按摩推拿;夾擠分骨,折頂迴旋。八種手法可以靈活地使用於各種不同類型的骨折,隔著皮肉可以把錯位的骨折對好。這種辦法看起來簡單,實際上技術要求較高,需要反復地實踐,方可純熟掌握。
我國傳統中醫幾千年來依靠手法整骨,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且有較深刻的認識:「夫手法者,謂以兩手安置所傷之筋骨,使仍復於舊也。----故必素知其體相,認其部位,一旦臨症機觸於外;巧生於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謂手法也。」這些高度概括的科學性總結仍應為今人所遵循。因此,在整復前,首先要,仔細分析骨折發生的過程,明白了道理,才能制定出正確的整復方案,有了方案始可選擇合適的整復手法,有了具體手法才能決定兩手用力的方位和力量的大小,有了力量這個物質基礎,就可以巧妙地將骨折整復。成功了積累經驗,失敗的吸取教訓。經過多次的實踐和反復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就可以逐漸達到古人所說的:「蓋正骨者,須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復善用乎手法,然後治自多效」的程度。

三、小夾板的固定力由何而來
骨折整復後必須固定,是為了保持骨折在整復後的位置,防止再移位。而骨折整復後再移位,主要是受兩種肢體內在力的影響。
1.肢體重力:肢體重量是不能改變的,但是它的重心是隨肢體的伸屈而移動的。重心遠離骨折線,因重力而致的移位傾向力就愈大。
2.肌肉的牽拉力:骨折再移位是被動的,肌肉收縮活動是主動的。肌肉收縮活動,可以引起骨折再移位,是其消極的一面;但是骨折只有通過肌肉的協調活動,才能維持固定在整復後的位置。
任何外固定都是一種外力,它可以保持骨折復位後的位置,把骨折部的活動減低到最小限度,而不能使骨折斷端一點不動。在骨折未癒合前,骨折斷端的活動是絕對的,而固定只是相對的。骨折斷端的活動有兩種:一種是對骨折癒合不利的活動,一種是對骨折癒合有利的活動。問題的關鍵在於採用什麼樣的固定方法,既可以控制使骨折斷端的不利活動(旋轉、成角、分離),又能保留對骨折癒合有利的活動(對向擠壓)。
夾板只固定骨折局部,它的分量很輕,幾乎不增加肢體的重量,骨折部的上下關節都能活動,骨折遠側段關節面以下的肢體重力被能以活動的關節所吸收,骨折部所受的移位傾向力就大大減少。夾板是用布帶捆在肢體上,保持著合適的松緊度,固定用具與肢體表面總是緊密相貼,隨著肢體一起動。當肌肉收縮時肢體周徑變粗,夾板的壓力增大。有紙墊部位的壓力更大,夾板隨之發生形變,骨折不會變位;反之,當肌肉鬆弛時,肢體周徑變細,夾板對肢體的壓力下降,夾板形變後的彈力集中作用於紙墊的部位,不但可以保持骨折在整復後的位置,原來復位不夠理想的骨折還可以逐漸矯正。
因此,我們認為夾板局部外固定是一種積極的能動的固定,它是一種動力平衡,是以動制動,適應肢體的生理要求,符合外固定的力學原理。夾板是捆在膠體外面,它的固定力來自肢體內部,是外力通過內力而起作用。夾板局部外固定還可以將骨折的整復、固定和功能鍛煉三個步驟密切地結合在一起,整復時即有固定,固定了還可以繼續整復,在固定中肢體都能活動,基本上免除了關節強直、肌肉萎縮、骨質疏鬆、骨折遲延癒合和不癒合等合並症的發生。

四、功能鍛煉可以加速骨折癒合
中西醫結合使骨折癒合明顯加快,整個治療過程顯著縮短,骨質疏鬆、骨折遲緩癒合和不癒合近乎消滅,其原因就在於骨折在夾板固定下,肢體能夠活動。夾板局部固定。—種能動的固定,假若病人不密切配合,不敢活動,不但夾板的固定效果差,骨折的癒合也慢。

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

(一)局部治療與整體治療並重
骨折是外因造成的,但骨折以後會引起整體內一系列的變化。中醫認為「肢體損傷於外,則氣血傷於內,營衛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很明確的說明了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局部受了傷,不能只從局部著手,而應該從局部與整體的統一關系去考慮。
中醫治療骨折有「去瘀生新」的學說,治療骨折「必須以活血化瘀為先,血不活則瘀不能去,瘀不能去則骨不能接」。中醫所指的「瘀血」涵意較廣,包括整體的「氣血」障礙和局部的血腫。血腫不是骨折癒合的基礎,血腫過大時,對骨折癒合會起到阻礙作用。從最近的臨床材料和動物實驗證明,骨痂形成主要是靠骨折端的骨外膜深層細胞和骨內膜細胞的增生與分化,血腫過大對於骨折兩端向中央伸展的成骨細胞的「會師」;能起到阻礙作用,這是和祖國醫學的「去瘀生新」學說一致的。為達到早期「活血化瘀」,中醫主張內外用葯。根據動物實驗證明:內用葯有較明顯的活血作用,外敷葯有較好的散瘀作用。
(二)固定與活動相結合
在骨折治療上,為了保持骨折對位,使骨折斷端癒合固定是必要的。而活動則是保持肢體生活能力,促進血液循環,增強物質代謝的重要因素,這是對骨折的癒合有利的。但固定勢必影響肢體活動,因而在骨折治療過程中,存在著動與靜、固定和肢體活動的矛盾關系,是促進骨折癒合、保持關節功能的關鍵。
中醫的局部包紮固定方法,體現了骨折癒合所要求的「動靜」結合的原則。因為它只固定受傷局部,而不固定骨折部的上下關節。利用有彈性的紙墊和小夾板,把骨折局部固定起來,既可以保持整復後的骨折位置,限制骨折斷端的活動,尤其是對骨折癒合不利的活動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又能讓肢體和肌肉進行必要的生理活動。當肢體活動時,外固定隨著肢體一塊動。由於紙墊的壓力和固定夾板的彈性作用,使肌肉收縮活動所產生的內在動力,傳

與內外兼治治療骨折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