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別試述顱中窩、顱後窩的孔裂及通過的結構
顱中窩由蝶骨體及大翼、顳骨岩部和鱗部的一部分以及頂骨前下角組成。在窩的中部有蝶鞍,其中央為垂體窩,後方為高起鞍背,鞍背的兩側角厚實。
顱後窩主要由枕骨和顳骨岩部後上面組成。窩的中央有枕骨大孔,孔的前方為斜坡。在枕骨大孔前外側緣處有舌下神經管內口。
顱後窩後部中央有枕內隆凸,由此向下有枕內嵴,自枕內隆突向上有矢狀溝;向兩側有橫溝,橫溝延伸到顳骨內面轉而向下,再轉向前,叫乙狀溝,最後通頸靜脈孔。在頸靜脈孔上方,顳骨岩部後上面中央,有內耳門。
(1)顱中窩骨折卧位擴展資料:
顱中窩腦膜瘤的特點:
1、顱中窩腦膜瘤又稱中顱底腦膜瘤,主要包括蝶骨嵴外側腦膜瘤、蝶骨嵴內側腦膜瘤、前床突腦膜瘤、海綿竇腦膜瘤等。
2、顱中窩腦膜瘤常見的症狀有頭痛、癲癇、單眼和雙眼的視力減退及雙顳側偏盲、視神經萎縮、頭痛、三叉神經痛等。
3、顱中窩腦膜瘤需要做顱腦CT、磁共振等檢查並明確診斷,要早期考慮開顱手術、切除腫瘤。
4、如果鼓膜完整,沒有受到破壞,腦脊液可以經過咽鼓管流向鼻咽部,被誤認為是鼻漏。如果骨折損傷到腦神經,也可以伴發相應腦神經所支配區域的功能紊亂。因此顱中窩骨折的臨床表現可以有多種,主要是根據體受累的部位決定臨床表現。
2、顱前窩顱中窩顱後窩三者之間不同的症狀
(1)顱前窩骨折:可出現一側或兩側黑眼征(眼鏡征),骨折線經過額篩竇時,常產生鼻出血和腦脊液鼻漏及嗅覺喪失,或因氣體進入顱腔內產生外傷性顱內積氣;
(2)顱中窩骨折:臨床上常見到顳部軟組織腫脹。骨折線累及顳骨岩部時,往往損傷面、聽神經,表現周圍性面癱,聽力喪失,眩暈或平衡障礙等。骨折線累及中耳致鼓膜破裂,多產生外耳道出血或腦脊液耳漏。骨折線經過蝶骨損傷頸內動脈時,可產生頸內動脈-海綿竇瘺,當眶上裂骨折時可損傷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和外展神經,以及三叉神經第1支,表現為眶上裂綜合征。
(3)顱後窩骨折:枕下和乳突部可出現皮下淤血,嚴重者可損傷後組顱神經及延髓,造成四肢遲緩性癱瘓,呼吸困難甚至死亡。
3、顱中窩骨折的神志清醒的患者取什麼體位
治療是讓骨折處盡快的長出骨痂,讓骨折快速的癒合。骨折復位固定後,關鍵是用葯促進斷骨在短時間內快速生長癒合,達到徹底康復,這才是治療的重點,而不是靜養吃補品,靠靜養飲食來幫助骨頭生長,作用是非常小的,治療的重點不是靜養自身慢慢恢復,而是讓其快速生長。只有讓斷骨在短時間內生長癒合,這才是治療的重點。
要想斷骨快速癒合康復,建議選用傳統中醫治療可用(生氏祖傳正骨活血膏),可以去淘寶買。中醫治療普通骨折,只需簡單手法復位再用夾板體外固定,之後關鍵是用中葯進行外敷快速接骨,用葯7天左右疼痛可以基本消除,腫的現象也會隨之消退,用葯12天左右可以拆下夾板,大約用葯30天左右可以基本恢復正常生活活動。40天後拍片可以看到骨痂生長良好,以X光片為依據,如果用葯40-50天左右還不能基本治癒,那要考慮為你治療的醫生能力問題。
4、簡述顱中窩(內面觀)的主要結構
顱中窩較深,蝶骨體位於顱中窩中央,體的上面向下凹陷容納腦垂體窩。窩前外側方有視神經管,通入眶腔,管口的外側有突向後方的前床突。垂體窩後方橫位隆起是鞍背。它的兩側角向上突起成為後床突。通常將垂體窩和鞍背統稱為蝶鞍。蝶鞍兩側的淺溝是頸動脈溝,此溝向後在破裂孔處續於頸動脈管內口,在蝶骨體的兩側,眶上裂的後方有一孔名圓孔,在顳骨岩部的前方有二孔,在內側為卵圓孔,在外側為棘孔。
5、簡述顱中窩(內面觀)的主要結構。
顱中窩較深,蝶骨體位於顱中窩中央,體的上面向下凹陷容納腦垂體窩。窩前外側方有視神經管,通入眶腔,管口的外側有突向後方的前床突。垂體窩後方橫位隆起是鞍背。它的兩側角向上突起成為後床突。通常將垂體窩和鞍背統稱為蝶鞍。蝶鞍兩側的淺溝是頸動脈溝,此溝向後在破裂孔處續於頸動脈管內口,在蝶骨體的兩側,眶上裂的後方有一孔名圓孔,在顳骨岩部的前方有二孔,在內側為卵圓孔,在外側為棘孔。
6、顱前窩骨折伴腦脊液漏
好像是學生在做考試題,臨床哪有這么教條!?顱前窩骨折伴腦脊液漏為促進漏口癒合豈止是一個簡單體位的問題!?
7、顱前顱中顱後窩骨折臨床表現分別是什麼
這些都屬於顱底骨折,簡單說:顱前窩骨折:腦脊液鼻漏,眼鏡征(眼瞼青紫)。顱中窩骨折:腦脊液耳漏。顱後窩骨折:乳突處青紫瘀斑。護理主要是預防感染,腦脊液漏切忌堵塞。如果腦脊液漏時間長,必要時可行手術修補。
8、顱前窩、顱中窩、顱後窩的分界線是什麼?
顱前窩與顱中窩以蝶骨小翼為界;顱中窩以兩側顳骨岩部的上緣和鞍背與顱後窩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