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踝關節撕脫骨折
不知撕脫性骨折的骨片有多大,分離多遠?一般細小(微小)的骨片可以吸收,但較大的骨片不會吸收,如果分離的話,最終可能形成一個游離體,根據你要打石膏判斷你的碎骨片不大(較大者要內固定的),為什麼說是游離體呢?因為撕脫的骨碎片附著肌肉(肌腱),撕脫下來始終會受牽拉,所以完全癒合的幾率不大。後遺效應主要是愈後活動久了會酸痛,年紀大的時候骨質增生較正常的容易。
現在主要是多休息,待回復差不多的時候再做活動,如果情況不允許的話,盡量少做劇烈運動。
拍片前踝關節變大說明軟組織有腫脹,建議抬高患肢以利於血液循環,多休息,適當葯物治療。
2、踝部骨折如何診治?
(1)解剖。由內踝、外踝和脛骨下端關節面構成踝穴,包容距骨體。距骨體前方較寬,後方略窄,使踝關節背屈時,距骨體與踝穴適應性好,踝關節較穩定;在跖屈時,距骨體與踝穴的間隙增大,因而活動度增大,使踝關節相對不穩定,這是踝關節在跖屈位時容易發生骨折的解剖因素。
(2)臨床表現與診斷。踝關節受傷後,局部腫脹明顯,瘀斑,出現內翻或外翻畸形,活動障礙,局部壓痛,X 線片明確診斷。
(3)治療。在充分認識損傷特點的基礎上,以恢復踝關節的結構及穩定性為原則,靈活選擇治療方案。無移位的和無脛腓下關節分離的單純內踝或外踝骨折,在內翻或外翻位用石膏固定6 ~ 8 周。
有移位的內踝或外踝骨折或三踝骨折,伴或不伴脛腓下關節分離,均應行切開復位內固定。
3、內踝骨折病人的護理診斷
所有內踝骨折均採用手法復位,巾鉗經皮外固定。C臂機透視滿意後,在皮膚表面觸摸確定內踝前丘位置後,於前丘內0.5 cm處所有內踝骨折均採用手法復位,巾鉗經皮外固定。C臂機透視滿意後,在皮膚表面觸摸確定內踝前丘位置後,於前丘內0.5 cm處及向後1~1.5 cm處,呈外展30°,後傾10°方向,經皮平行鑽入直徑1.1 mm的導針2枚,直至對側皮質下。切開導針進入處的皮膚約0.5 cm,分離皮下組織直至骨面並測深。以空心鑽沿導針於骨皮質面表開口後擰入直徑3 mm的AO鈦合金空心螺紋釘2枚。 手術後處理 術後常規抗炎、消腫、止血處理。所有患者均無需石膏或支具固定,術後第2天即可行踝關節屈伸鍛煉,術後1周可行內外翻及旋轉功能鍛煉,術後4周便可負重行走。
4、踝關節骨折後怎麼恢復的快
病情分析:
傷後1-2周內,肢體局部腫脹.疼痛.且骨折容易發生再移位。此期功能鍛煉主要是傷肢肌肉舒縮活動。原則上骨折部上.下關節暫不活動,其他部位的關節可以進行功能鍛煉。此期功能鍛煉的目的是促進血液循環,利於水腫消退,防止肌萎縮。
骨折兩周後患肢腫脹漸消退,局部疼痛消失,骨折端已纖維連接,逐漸形成骨痂,骨折部日趨穩定。此期間除做肌肉伸縮活動外,還應在健肢或者其他人的幫助下,逐漸活動骨折部上.下關節。活動范圍.幅度和強度逐漸增加,以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
5、內踝關節骨折
你現在的情況已經可以鍛煉了,但是介意最好打石膏,要不然的話會有影響的,要注意的是現在的鍛煉不能夠幅度過大。注意不要導致太累或太疼就可以了。祝你早日康復哦。
6、踝關節骨折術後護理
內固定的目的強調早期鍛煉,35天了如果內固定穩固的情況下 逐步開始小范圍踝關節屈伸,逐步加大,還有就是懸吊患肢鍛煉,下垂患肢待患肢腫脹了就抬高患肢,一般骨折和手術打擊 術後患肢下垂後會腫脹很明顯,大約3個月左右會逐步明顯好轉。其他倒沒什麼,再過1,2周也可以扶拐患肢不負重下地活動了 主要鍛煉的強度還需要復查X片經過X片顯示的骨折癒合的情況來判斷,因此,術後1月、3月時一般需要復查X片 希望能幫倒你 如有需要可追問
7、踝關節骨折
有些細微的骨痂,x光是檢查不出來的!內踝發黑有可能是瘀斑!功能鍛煉是正確 的 略微腫脹也是正常的 早晨的時候一般不腫脹,活動量大後 會有腫脹發紫 這個是正常的 不必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