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是疲勞骨折有啥需要注意的嗎
疲勞性骨折是由於長期劇烈的運動造成的,至少休息兩個月左右,注意補充鈣和維生素D,注意復查。
2、醫生說我是疲勞骨折了,疲勞骨折主要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可以講述的詳細點嗎?
疲勞骨折是健康的骨組織來要發生骨折,非有巨大暴力不可。但在骨的某些相對纖細部位、或骨結構形態變化大的部位、都易源產生應力集中,當受到較大時間的反復、集中的輕微傷力後,首先發生骨小梁骨折,並隨即進行修復。但在知修復過程中繼續受到外力的作用,使修復障礙,骨吸收增加。反復這一過程,終因骨吸收大於骨修復而導致完全道骨折。
3、疲勞性骨折是怎麼得的
疲勞性骨折(fatique fracture),又稱為壓力性骨折(stress fracture);顧名思來義,是因為經過反覆運動或過源度訓練以後,因為骨頭承受不了壓力,而且沒有適度zd休息的時間以回覆,因此造成了結構性的小裂痕
4、疲勞性骨折是不是要自然地等它自己生骨?
概述
疲勞性骨折,易發生在骨骼應力集中的部位,是常見訓練傷之一,在部隊訓練中發病率較高,國外報道為31%,國內報道為16.9%。與超強度訓練或姿勢不當有關,多發生於頻繁的長跑、越野訓練或單一課目的超負荷訓練中。此外,也常見於足部承重較多的運動員,如籃球、足球、網球、田徑、體操運動員和芭蕾舞演員,亦可見於經常堅持大運動量鍛煉的中老年人。
2病因
局部長期受反復集中的輕微損傷後,首先發生骨小梁骨折並隨即修復,如在修復過程中繼續受外力作用,可使修復障礙,骨吸收增加,反復這一過程,終因骨吸收大於骨修復而導致完全性骨折。
3分級
0級(正常重建):有細小的骨膜新生骨形成,X線片無異常改變,無臨床症狀,但骨掃描可見細小的線性吸收增加;
1級(輕度應力反應):亦表現為皮質骨的重建,患者可出現運動後局部疼痛,無壓痛,X光片陰性,但骨掃描為陽性;
2級(中度應力反應):皮質骨吸收稍強於骨膜反應,可出現疼痛和壓痛,X光片骨外形完整,可見模糊的徵象,骨掃描陽性;
3級(嚴重應力反應): 骨膜反應及皮質骨吸收范圍均擴大,疼痛持續存在,休息時也出現,X光片可見皮質骨增厚,骨掃描陽性;
4級(疲勞性骨折): 骨活檢可見有骨壞死、骨小梁微骨折及肉芽組織形成,由於疼痛,負重幾乎不可能,X光片可見骨折及早期骨痂形成,骨掃描陽性。
根據MRI(核磁共振)表現對疲勞性骨折提出的分級
0級:T1,T2 及STIR像均正常;
1級:T2 及STIR像可見中度骨膜水腫;
2級:T2 及STIR 像可見明顯的骨膜及骨髓水腫;
3級:T1像為骨髓水腫,T2及STIR像表現為骨膜與骨髓嚴重水腫;
4級:T1像可見骨髓水腫,伴有低密度信號影(骨折線),T2及STIR像有嚴重的骨髓水腫。
4症狀
臨床特點是局部疼痛,活動後加重,休息後好轉,無夜間痛。局部可有輕度腫脹和壓痛,應力試驗陽性。
1.跖骨疲勞性骨折 這種骨折常發生在新兵訓練或長途行軍之後,故又稱為行軍骨折。
2.肋骨疲勞性骨折 老人多有骨質疏鬆,如因慢性支氣管炎而長期咳嗽,肋間肌反復猛烈收縮,則可產生肋骨疲勞骨折。
3.脛(腓)骨疲勞性骨折 田徑運動員和芭蕾舞演員的腓骨下1/3或脛骨上1/3易發生疲勞骨折,這與小腿肌反復、猛烈收縮有關,又與足掌跳躍下著地的間接暴力有關。
5檢查
X線拍片檢查,開始2周~4個月大多為陰性,隨後可表現為骨膜增生、骨折線、骨痂或新骨形成。CT掃描可見骨髓腔密度增高及局部軟組織增厚,為早期診斷提供重要的依據。
6診斷
疲勞性骨折時骨發生細微骨折(顯微鏡下可見),早期拍X光片時經常看不出明顯的骨折,但活動疼痛劇烈。由於沒有明顯外傷史,症狀表現不典型,臨床上容易誤診,應注意與骨膜炎、骨髓炎、骨瘤相鑒別。
7治療
治療方法與暴力骨折基本相同。骨折沒移位或輕度移位,採用手法復位、固定、制動等方法治療,後期再進行康復功能鍛煉。症狀較重,斷端出現骨化現象或發生骨不連,骨折癒合較為困難,需手術切開復位或石膏外固定治療。
疲勞性骨折發生後,如得不到及時休息,作用力持續存在,骨小梁斷裂將導致完全性骨折,故患者應及時休息,糾正錯誤動作、姿勢,避免應力反復作用於傷處造成再傷。本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和預防,一般預後良好。
8骨折後期的康復治療
要求
盡早進行系統合理的功能鍛煉,不僅能維持機體正常的生理功能水平、加快骨折癒合、防止毗鄰末受傷關節的功能障礙,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因肌肉粘連、關節僵硬及肌肉萎縮所引起的受傷關節的永久的功能障礙,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的肢體功能,預防肢體廢用性萎縮及關節攣縮。
日常方法
四肢應力性骨折,尤其是關節及關節周圍骨折術後的康復,最重要的是關節活動度和肌力的訓練。
早期關節活動度訓練要以被動活動為主,應掌握循序漸進的原則,有條件可使用持續被動活動機進行功能鍛煉。術後3天可開始逐步加強主動的關節活動。康復訓練要逐步加大並維持關節的最大活動度,切忌小范圍快節奏活動,這樣不僅無助關節活動度的改善,而且對骨折局部也有影響。
肌力訓練:人體上下肢的功能各有側重,上肢側重於精細動作,這些功能的恢復是功能鍛煉的重點。鍛煉時要注意手指屈伸都要達到最大限度,以防止手部關節僵硬粘連。 下肢的主要功能是負重,但在下肢骨折癒合前如果過度負重會造成固定物松動、折斷,所以下肢骨折的康復一定要遵循「早活動、晚負重」的原則。 股四頭肌是大腿前側的一塊重要肌肉,傷後和術後如果長時間不活動很容易萎縮,而且一旦萎縮很難恢復,直接影響功能康復結果。
關鍵要點
不適當的肌力訓練和關節活動訓練可以加重痙攣,適當的康復訓練可以使這種痙攣得到緩解,從而使肢體運動趨於協調。
據美國國立衛生中心統計,臨床上有將近20%的四肢應力性骨折患者,因為錯誤的肢體康復訓練而不同程度的留下了肢體廢用性萎縮及關節攣縮,從而對日後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因為一旦使用了錯誤的訓練方法,比如用患側的手反復練慣用力抓握,則會強化患側上肢的屈肌協同,使得負責關節屈曲的肌肉痙攣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復更加困難。
其實,肌肉萎縮肢體運動障礙不僅僅是肌肉無力的問題,肌肉收縮的不協調也是導致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誤以為康復訓練就是力量訓練。 在對骨折後肢體肌力,肢體功能恢復的康復治療中,傳統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於恢復患者的肌力,忽視了對患者的關節活動度、肌張力及拮抗之間協調性的康復治療,即使患者肌力恢復正常,變可能遺留下異常運動模式,從而妨礙其日常生活和活動能力的提高。
實驗及臨床研究表明,目前國內國際上一般建議在肢體骨折後的日常的家庭護理康復治療中,使用家用型的多功能肢體運動康復儀來對受損的肌肉萎縮肢體運動恢復。它本身以神經促通技術為核心,使肢體肌肉群受到低頻脈沖電刺激後按一定順序模擬正常運動,除直接鍛煉肢體肌力外,通過模擬運動的被動拮抗作用,協調和支配肢體的功能狀態,使其恢復動態平衡;同時多次重復的運動可以向大腦反饋促通信息,使其盡快地最大限度地實現功能重建,打破痙攣模式,恢復自主的運動控制,尤其是家用的時候操作簡便。這種方法可使得骨折患者的肢體肌力訓練和關節活動度盡快徹底的恢復,避免留下因肌肉粘連、關節僵硬及肌肉萎縮所引起的受傷關節的長久的肢體廢用性萎縮及關節攣縮。
9預防
疲勞性骨折發生發展是一種由量變到質變的累積性損傷過程,避免骨骼疲勞損傷是預防疲勞性骨折的關鍵。運動要循序漸進,根據自身情況制定科學的訓練計劃,掌握好運動量,避免超負荷運動而導致骨骼損傷。
運動量較大者,每天要攝入充足的營養,補充體力消耗的熱量和水分,並且適當增加鈣和維生素D的攝入,美國克雷頓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即使短期性地補充鈣和維生素D都能夠顯著降低運動員的應力性骨折發生率。
5、疲勞性骨折與骨折有什麼區別?
疲勞性骨折 又稱行軍性骨折,常見於跖骨,長期長時間的受力活動,骨發生細微骨折(顯微鏡下可見)拍X光片時經常看不出明顯的骨折,但活動足部疼痛劇烈。
紅軍長征時,有很多紅軍士兵發生此類骨折。
日常生活中的骨折一般是暴力引起的骨斷裂,比如車禍,摔傷等等,這此骨折在X光片下可見明顯骨折線。
6、什麼是疲勞性骨折?
疲勞骨折也叫應力性骨折,因常見於軍隊新兵長途行軍中,故又叫行軍骨折。骨的某些相對纖細部位或骨結構形態變化大的部位都易產生應力集中,當受到長時間的反復輕微傷力後,首先發生骨小梁骨折,並隨即進行修復。但如果在修復過程中繼續受到外力的作用,使修復障礙,骨吸收增加,就可能因骨吸收大於骨修復而導致完全骨折。其主要臨床表現為:損傷部位出現逐漸加重的疼痛,這種疼痛在訓練中或訓練結束時尤為明顯;體檢有局部壓痛及輕度骨性隆起,但無反常活動,少數可見局部軟組織腫脹; X 線攝片在出現症狀的1 ~ 2 周內常無明顯異常,3 ~ 4 周後可見一橫形骨折線,周圍有骨痂形成,病程長者,骨折周圍骨痂有增多趨向,但骨折線更為清晰,且骨折端有增白,硬化徵象。因此,當臨床疑有疲勞骨折,而X 線檢查又是陰性時,其早期診斷方法是進行放射性核素骨顯像。疲勞骨折治療方法與暴力骨折相同。由於骨折多無移位,故僅需局部牢固的外固定和正確的康復功能鍛煉,應注意的是,就診較晚的疲勞骨折,因斷端已有硬化現象,骨折癒合較為困難。具體建議如下。(1)忌吃燥熱和不新鮮的食物。(2)葯物特別忌吃激素葯。(3)飲食上注意營養豐富,均衡全面,適當補充維生素D 和鈣的攝入。(4)鍛煉時要根據自己體質掌握好運動量和運動要領,充分做好准備活動。(5)注意鍛煉方法,循序漸進。(6)平時注意休息,不宜過多的活動和彎曲關節。(7)從事高難度運動前最好接受運動醫療咨詢,學習一些運動生理衛生常識。(8)准備好運動時穿著服裝,穿彈性運動鞋,避免在過硬場地進行跑跳運動。
7、患疲勞骨折,腳已不能跑步,怎麼辦 20分急求,我是一名軍人
軍醫的建議你不聽?到這來問?還自己想當然?不會吧?
8、疲勞性骨折嚴不嚴重?
疲勞性骨折必須休息 我舉個中國的例子中國女排的趙蕊蕊
趙蕊蕊是我國新一代最優秀的女排運動員,也是深受群眾熱愛的運動員。2004年4月份趙蕊蕊就發生過疲勞性骨折,由於趙蕊蕊是女排的主力隊員,骨折沒有完全修復又參加了8月份的雅典奧運會,結果在中美之戰中上場僅僅3分鍾又因受傷而退出比賽。經過檢查,趙蕊蕊的傷腿在同一位置再次發生重壓性骨裂,也就是原來骨折的地方裂開了新的縫,她徹底告別了本屆奧運會,面對她的將是漫漫的傷痛。趙蕊蕊的再次受傷給我們一個警示:疲勞性骨折後,必須完全修復後,才能繼續訓練和比賽。
疲勞性骨折又稱壓力性骨折,是因為經過反復運動或過度訓練後,小腿肌肉緊張、淤血,肌肉附著的骨膜被牽引,刺激骨膜而發生漿液性炎症所致。由於骨頭承受不了這種壓力,加上缺乏適度休息,因此造成結構性的小裂痕;這種小裂痕並不會造成折斷與移位,但只要每次運動稍微激烈一點,便會產生劇痛,隨之讓人寢食難安。這種病變80%發生在足部,而且由於這種傷害都是發生在訓練量很大的人,因此,這種傷情對運動員損害極大。青年體育訓練中發生脛骨疲勞性骨折是常有的事,屬於運動損傷。如果發生疲勞性骨折後,不注意休息,或者休息時間不夠,又參加訓練和比賽就容易再次造成再骨折甚至造成骨壞死。
脛骨疲勞骨折後骨壞死是由於骨損傷導致,與骨折部位供血障礙直接相關。如果運動員在發生疲勞骨折後只經過短期休息,又繼續進行長時間劇烈運動,骨折處沒有得到充分的修復,出現了骨折———修復———再骨折———再修復這樣一種反復過程。在此過程中,骨內血管受到反復損傷,形成微小血栓,血栓范圍也不斷擴大,當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造成局部骨組織缺血,壞死。
一旦發生疲勞性骨折,應最少停止訓練8周,使骨折完全修復,防止再次發生骨折發生骨壞死。如果確定為骨壞死,應及時到醫院行鑽孔減壓或開槽減壓治療,解除骨內壓增設,改善局部血循環,逐漸可治癒。
9、骨折將近一年,但患處仍偶有作痛,前兩個月曾咨詢過醫生,說可能是疲勞性骨折,我也不太懂,就是想知道
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