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骨折怎麼正骨

骨折怎麼正骨

發布時間:2020-04-20 14:22:23

1、掌故骨折了,現在挺焦慮,應該正骨或手術?大家給點建議。

1,要保證骨折能盡可能的恢復功能,復位加上必要的固定是關鍵。後期的護理也要圍繞固定來處理。首百先骨折後要經常檢查固定是否過松或者過緊,過松要去醫院度找醫生綁緊,過緊會影響肢體的血液循環,也要去醫院找醫生處理。患肢盡量少動,注意觀察手指血液循環,如有麻木說明固定回過緊。

飲食上清淡為宜,多吃含鈣食物如豆製品、海產品、牛奶,多吃新鮮水果,多曬曬太陽可以補充答維生素D,有助於鈣質的吸收。

2、怎麼學正骨手法?

有很多方式學正骨手法,比如:參加正骨培訓班抄,有7天短期正骨手法班,如襲果是沒基礎的學員再加90天中醫正骨門診部實習班,由宋氏一次復位正骨培訓正骨門知診部主任親自教,學員可以看到正骨專家給患者治療,並且學員可以向專家提道問,專家隨時講課,屬於臨床教學方式。

3、我媽骨折經正骨後,在家修養。今天拍片復查感覺不理想,麻煩懂骨科學的網友看看片子,給個治療建議。

在治療骨折上中西醫存在分岐。西醫是絕對解剖學上的對接,而中醫是盡量對接重點放在保護和修復經絡上。看了一下片子,問題不是很大。下面講述一下治療的法則和用葯的規律:
1.初期:傷後1一2周左右,由於骨斷筋傷,瘀血停滯,經絡不通,局部腫脹、疼痛。治療上宜活血化瘀為主。
整體治療:以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為主。
方劑:當歸12g、柴胡10g、赤芍10g、枳殼10g、檳榔10g、大黃10g、黃芩6g、厚朴6g、桃仁6g、陳皮6g、紅花3g、甘草3g。
2.中期:傷後3∽4周左右,局部腫痛逐漸消失,軟組織損傷已開始修復,骨折斷端初步穩定或纖維組織粘連,骨痂開始形成,治療上宜調理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調和,氣血得生,骨折得以早期癒合。
方劑:生地12g、赤芍10g、當歸10g、川芎6g、白術10g、陳皮6g、桃仁10g、紅花6g。
3.恢復期:傷後一個月以上,局部軟組織已恢復正常,骨折部骨痂生成良好,骨折斷端穩定。
治療上宜滋補肝腎,調補氣血為主。
方劑:黨參15g、白術12g、當歸10g、首烏30g、川斷15g、寄生15g、破故紙10g、赤芍15g、木香10g、伸筋草15g、威靈仙10g、陳皮10g、雞血藤15g、赤小豆15g、透骨草15g、松節10g。共為細末,煉密為丸,每丸重10g,每服一丸,日二次。
食療方:海帶30g、田七粉6g、豬大骨一根燉服。

4、正骨的治療措施

正骨就是運用熟練的手法,使移位的骨折端正確地復位並治療軟組織損傷的一種療術。因此,在施行手法整復時,首先要做好骨折的檢查和診斷。在此基礎上,通過眼觀、手摸和心會才能達到手隨心轉,使骨折整復的目的。
直接暴力或間接暴力作用於肢體或軀干,使局部的骨骼發生骨折。由於該部受力大小,所持體位的不同及肌肉的收縮等,可造成各種類型的骨折,因骨折的類型不同,整復手法亦不同。如完全骨折,用攏按法對接;凹陷型骨折,用提推法使陷者復起;粉碎性骨折,用捏擠法復位;螺旋型骨折,用旋按法銜接;凸起型骨折,用展按法平復;尾椎骨等嵌入型骨折,用鉤提按捺和伸壓展法整復;肱骨內外髁等之青枝骨折,用蹭推捏擠法復位;對於骨折斷端重疊移位而縮短者,則按「欲合先離,離而復合」的原則進行整復。在施術前輕輕地按壓和按摩傷部,使收縮的肌肉放鬆,疼痛緩解,爾後用拔伸牽引的方法,使重疊的骨折斷端復位;對向側移位者可用提搖按推法復位;對於兩根骨並列的部位發生骨折,則用扣擠分骨法使斷端分離,然而用夾擠法復位。在正骨過程中,除運用恰當、熟練的手法外,治療必須及時,動作要果敢、細致,准確而敏捷。如果施術時用力過大,就會有損傷骨軟組織的危險;力量過小則達不到復位的目的。施術時,要正確運用手技,力求一次完成整復。反復多次施術,非但有損骨折斷端,對癒合亦有不良影響,而且會給患者帶來較多痛苦。施術越早越好。四肢骨折,宜於傷後半小時內進行。此時傷肢麻木,尚未發生嚴重水腫,患部張力小,疼痛輕微,是最佳正整時期。如果局部腫脹嚴重,或皮膚破裂等,需要經過適當治療,待腫脹消退,皮膚癒合,筋肉痙攣鬆懈後,再行手法整復。但要防止延誤治療,以免人為地造成陳舊性骨折。 正骨按摩是蒙醫正骨的一種獨特療術。也是正骨輔助治療手段之一。骨折的階段的不同,所用之按摩手法亦異。計有:
初期按摩:骨折後一周內,由於局部軟組織、血管和淋巴管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故導致血、希拉熱亢盛,出現瘀血、疼痛、腫脹等症狀。對此,宜採取化仁瘀消腫手法。即每日在夾板固定的空隙和上上段,噴激白酒進行蹭摩;襯墊處實行按摩;傷肢施行向心捋摩;疼痛部位則要用嵌摩法;傷肢鄰近關節採用掐摩法;另外,有關穴位輔以搓摩。上述按摩,有助於改善血行,促進新陳代謝,加快骨折癒合。
中期按摩:經過初期綜合治療,骨折部位基本得到穩定,筋腱舒展,腫消痛止。根據「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及「肝生血,血養筋」的理論,在此時期,應以補腎益肝健骨為主要治療原則。因此,按摩時宜取肝、脾、心、腎、肺等穴位。先噴激白酒,用大拇指進行抖摩或搓摩;用手掌沿脊柱向上推摩或按摩;或橫向蹭摩,以進一步改善血液流通,加速骨折癒合。
後期按摩:經過初、中期治療骨痂基本形成,骨折完全癒合。但由於內損外傷,長期卧床,往往導致三根平衡失調,氣血虛弱,關節僵滯,肌肉萎縮等。此時,除繼續進行中期按摩外,尚應在胃、大腸、膀胱等有關穴位上噴以白酒,施搓摩、抖摩、推摩法;對局部則進行按摩、蹭摩;對患肢肌肉,則施行摶摩、拿摩、搓摩;對患肢關節採取揉摩、搖摩、展摩法;對患肢指(趾),則採用曳摩法。通過上述按摩,可使傷肢氣血暢通,強骨健筋,恢復功能。
按摩方法:由輕到重,范圍略寬,操作要細致。對瘦弱者,手法宜輕而緩;對健壯者稍重而快。但必須注意保持患部穩定。噴酒按摩法是據「血受養於食物精華;血隨氣行」的觀點而創用的。既能防止傷熱內陷,筋腱拘緊,又能加快骨折癒合和肢體功能恢復。 指內服葯物療法。根據骨折的不同時期及不同的症狀表現,用葯原則也如按摩一樣,分初、中、後三期投方。
初期:表現血、希拉熱亢盛,惡血瘀滯,患部明顯腫脹疼痛。常用方有:七珍散,七雄丸、冰片十七味散、冰片二十五味散、黑雲香四味湯等。如伴有胸部灼熱,驚悸不安者,可投以沉香八味湯、如意至寶丸等方。咳嗽、咯痰不利,則投以沙參四味湯,亦可投以三七單味散,以除傷毒。如有尿閉者,可投以骨傷傳統驗方——吃雞蛋黃一個;大便燥結者可投芝麻單珠湯,或可加少量核桃仁、蜂蜜內服;局部發熱則宜塗烏龜血。
中期:可選用具有排黃水、降熱勢,續筋接骨功效的葯,如六味銅錢散、八味硃砂散、三味赭石散、六味石決明散、六味杜仲散、二十五味接骨散等。
後期:宜服強筋健骨,抑赫依,壯身潤僵葯物,如健胃石榴五味散、二十五味大劑散、沉香三十五味散,水銀十八味散等。在患部特別是關節處可施行葯水浸洗或葯物塗擦。一般用白酒、醋、水等分,水煎浸洗,或用青鹽熱水浸洗,或用水柏枝、紫檀木、山蒿三味葯酒煎浸洗。
對開放性骨折,應先清創復位塗葯,縫合傷口。除使用殺粘葯和清熱葯防止感染外,還要考慮使用具有生肌功效之葯,以促進傷口癒合。如珍珠五味散、麝香十七味散外敷傷口,紅花八味散內服,有續脈接骨、止血生肌之效。對白脈受傷,可投予十三味大鵬金翅丸,並用香獐糞或麝香、羊糞加白酒烘熱外敷。

5、媽媽骨折了,醫生做了正骨處理,大家看看這個骨頭接好了沒

位置不好,掌傾角沒有恢復,會有後遺症。沒有正位片,不能判斷關節面情況。

6、骨折應該去祖傳正骨的地方還是去醫院骨科

看情況、部位,嚴重與否,肌肉多、骨折嚴重去醫院手術固定較好,輕點的祖傳接都可以,但拉正上好夾板後需拍個片,後再上葯。

與骨折怎麼正骨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