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右側肱骨髁上骨折康復鍛煉
早期合理的功能鍛煉,可促進患肢血液循環,減少肌肉萎縮,保持肌肉力量,防止關節僵硬,促進骨折癒合。所以,被固定的肢體,均要作適當的肌肉收縮和放鬆鍛煉。對於沒有固定的關節,應及時鼓勵病人作主動的功能鍛煉,當骨折端已達臨床癒合就逐漸加強負重鍛煉。
臨床上功能鍛煉有兩種形式:主動運動與被動運動。
(一)主動運動
是功能鍛煉的主要形式,根據病人的活動能力,在不影響骨折斷端移位的前提下,盡早進行肌肉收縮放鬆運動及未固定關節的各向運動,來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體質,減輕創傷對全身反應,防止關節僵硬,因此主動運動應自始至終貫串在整個骨折修復過程中。具體可分為兩個階段:
1、第一階段:骨折l一2周內斷端雖經整復,但不穩定,偶而伴有輕度側方移位或成角畸形的殘余,此時骨折並發的軟組織損傷尚需修復,局部疼痛,肢端腫脹仍存在,因此鍛煉主要形式是通過肌肉收縮放鬆運動及在不影響斷端再移位的情況下,進行上下關節屈伸活動,以幫助血液迴流,促進腫脹消退,防止肌肉萎縮,同時也通過肌肉收縮和舒張使壓力墊效應力增強,對穩固斷端和逐漸整復殘余畸形有一定作用。例如尺、撓骨雙骨折,經復位固定後,即可進行指間關節、指掌關節的屈伸鍛煉,手指內收外展,肘關節屈伸和肩關節屈伸、內收外展、旋轉等鍛煉。
骨折2-3周後肢體腫脹疼痛已明顯減輕,軟組織創傷已基本修復,骨痂開始形成,斷端初步連接,除加強進行肌肉收縮與放鬆運動外,其他關節均可逐漸加大主動活動度,由單一而到幾個關節的協同鍛煉,在牽引架上的病人,也可通過肌肉收縮、放鬆和身體其他部位的運動來帶動患肢的活動。
2、第二階段:此時骨折已達到臨床癒合標准,外固定和牽引拆除後,除了固定期間所控制的關節活動需繼續鍛煉修復外,某些病人由於初期鍛煉比較差,固定拆除後,還可能存在關節粘連、關節囊攣縮、肢體水腫等症狀,那麼必須繼續鼓勵病人加強功能鍛煉,配合中葯外洗和推拿來促進關節活動和肌肉力量的迅速恢復。另外,還可據病情需要適當配合物理治療,但應仍以主動鍛煉為主。
(二)被動運動
1、按摩:適用於骨折斷端有腫脹的肢體,通過輕微按摩幫助腫脹消退。
2、關節被動活動:骨折固定初期,少數病人因懼怕疼痛不敢作主動鍛煉,宜在醫務人員幫助下進行輔助性活動,促使病人更好地作主動鍛煉。對早日消除腫脹,防止肌肉萎縮粘連,關節囊攣縮有一定作用,但操作時要輕柔,不使骨折再度移位和加重局部創傷。
2、肱骨髁上骨折要不要打石膏
這個是一定要打石膏的,這樣能更好的保護骨折部,防止錯位的發生。消腫以後還需要更換石膏,以確保固定的穩妥可靠。
3、肱骨髁上骨折
這個情況可能要做一個內固定手術,僅打上石膏恐怕以後長不好。
因這里正好處於尺骨鷹嘴的掛鉤處,關節活動頻繁,受力較多,不上固定物怕會不行。
4、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療原則有哪些?
(1)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近折端向前下移位,遠折端向上移位,但肘後三角關系正常。此骨折容易造成肱動脈損傷,出現前臂骨筋膜室綜合征,導致前臂缺血性肌攣縮。受傷時間短,局部腫脹輕,沒有血循環障礙者,可進行手法復位外固定。
手術治療的適應證包括:手法復位失敗;小的開放傷口,污染不重;有神經血管損傷。
無論手法復位外固定,還是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後應嚴密觀察肢體血循環及手的感覺、運動功能。抬高患肢,早期進行手指及腕關節屈伸活動,有利於減輕水腫。4 ~ 6 周後即可開始肘關節屈伸活動;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穩定的患者,術後2 周即可開始肘關節活動。
(2)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近折端向後下移位,遠折端向前移位,骨折線呈前上斜向後下的斜形骨折。可刺破皮膚形成開放骨折,少有合並神經血管損傷。
5、肱骨髁上骨折的癒合時間?
現在五十天就去除石膏對於五十二歲的女性患者來說是早了。4--6周去除石膏的患者通常是小兒肱骨髁上骨折的。52歲的女性患者這種骨折癒合的時間一般在10--14周左右,就是三個月左右的時間。不要太早去石膏,鋼針固定不穩定會出意外的。
6、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療
<
7、如何科學地進行右肱骨髁上骨折康復鍛煉
首先和你說一下,肱骨髁上骨折很容易將來造成內外翻畸形。如果是我的老師對待這個病症,是不建議作手術治療的。用復位是最好的,雖然時間長且疼痛厲害,但對將來的發育有很大的好處。畢竟你孩子才6歲。現在既然已經作了手術只能在後期加強鍛煉。
兒童的骨頭癒合很快,現在後期鍛煉應該循序漸進,切忌粗暴的被動活動,屈曲性骨折不要做過多的屈曲活動,伸直型骨折不要做過多的伸展活動。多做握拳,腕關節伸屈等活動。
對於中葯在骨折的早期可以服用一些活血祛瘀的,對於現在後期就沒有什麼必要了。
營養就多吃些高蛋白食品就可以了。多曬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