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認識骨折

認識骨折

發布時間:2021-07-04 19:56:08

1、為什麼會骨折

 我們都知道我們的身體是由骨架所支撐,器官也由骨架所保護。所以一旦身體的哪一部分突然骨折,就意味著我們的行動能力要受到限制,甚至當碎骨刺入器官時會產生更危險的後果。然而,骨折卻是難以避免的,更容易發生在老人、兒童和運動員身上。那麼,好奇的你有沒有想過,本該
呢?

首先,先讓我們來看看人體骨骼的結構和功能:

人體骨骼由206塊大小形狀不一的骨骼組成,其中軀干骨51塊、上肢骨64塊、下肢骨62塊、顱骨29塊。每一塊骨頭都是由骨膜、骨質、骨髓、血管和神經等部分構成。骨質又分為骨密度和骨松質,是骨頭的重要組成部分:骨密度緻密堅硬,它分布在骨頭表面;而骨松質的質地看起來則要脆弱的多,骨松質呈現為海綿狀,是由許許多多的骨小梁組成的,骨小梁的排列方式,決定了骨骼的承重能力,要注意的是,骨折便和骨小梁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除此之外,骨骼中還有被堅硬的骨質牢牢包裹住的骨髓,骨髓分為黃骨髓和紅骨髓,紅骨髓具有造血的功能。可是這206塊構成復雜的骨頭,又是怎麼樣像拼拼圖一樣巧妙連結起來的呢?根據骨骼部位的不同,也有兩種不同的連接方式。一種是直接連接,這是一種固定連接,由兩塊骨頭直接固定在一起,或者這兩塊骨頭間只有很小的縫隙,比如顱骨;另一種是關節連接,也被叫做可活動鏈接,顧名思義,這種連接方法是在兩塊骨頭之間插入骨關節,骨關節可以使兩塊骨在一定方向和范圍內進行屈伸、內斂、外展、扭轉等一系列運動,保證我們身體可以自如活動,像脊椎和四肢等骨骼就由關節連接而成,當然,最易發生骨折的也是這些部位。

  了解了骨骼的構成方式後,你一定迫不及待想看看是什麼原因造成骨折吧!不急,再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骨頭的承重能力。恐怕你難以想像,人骨的堅硬程度賽過自然界的石頭,我們所知花崗岩無比堅硬,它每平方厘米的承重能力達1350千克,而人骨每平方厘米卻能承受高達2100千克的壓力。看來,人骨的承重能力真是出人意料!可是,如此之堅硬的骨骼,為什麼會被折斷呢?現在讓我來揭曉謎底。

造成骨折的原因有三種。一種是直接暴力引起,是突然爆發的外力直接作用於骨骼的某一部位導致這個部分的骨頭折斷。比如刀砍、鈍器捶打和車輪撞擊;第二種是間接暴力導致,這種骨折原因有別於直接暴力的一點在於,間接暴力骨折不在於外力直接作用於骨骼,而是通過杠桿作用、扭轉作用或是縱向傳導使遠處發生骨折。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我們從高處跳下足部著地時,突然的力量會使軀乾急速前屈,這時胸腰脊柱交接的地方就會因足部突然爆發的力量傳導到交接的椎體處發生壓縮性骨折;還有一種骨折方式較少發生,它叫做積累性勞損。這是由於人體長期、反復運作某一部分骨骼致使這個特定部位發生骨折。

現在,你對於骨折的原因是不是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呢?但是,僅僅了解緣由可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哦!更要學會運用所學到的小常識保護身體,減少受傷,給自己一個強健的體魄!

作者:宋日紅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 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2、關於骨折怎麼治療

3、骨折了,我想了解一下骨頭恢復的過程,有沒有哪位小夥伴用醫學的角度給我講解一下。

骨折的自然恢復一般分為三個時期或四個關鍵時間

1、血腫機化期:
骨折後,在骨折斷端周圍形成血腫。並由於血液循環的破壞,斷端的骨質有數毫米的壞死。於傷後六小時血腫即可開設凝固。血凝塊內的血細胞及壞死組織分解破壞後,產生局部的化學刺激,使局部充血及細胞浸潤,新生的毛細血管逐漸長入血凝塊內,成纖維細胞也開始活躍,形成肉芽組織,經1-2周後兩骨折端為纖維組織所連結。這一時期大致就是機體的緊急修復,通過纖維性骨痂來緊急性的把骨折部位連起來。
2、骨痂形成期:
骨折後48小時左右,骨膜的成骨細胞即開始分裂增殖,與新生的毛細血管一起長入血腫內,產生骨樣組織。這種骨和纖維相混合的組織稱為纖維性骨痂。經過不斷的鈣化和骨化,新骨組織逐漸增多,骨折間隙為骨痂所填充。此期約需2-3周。
3、骨痂朔型期:
在不斷的功能鍛煉和日常生活中,新生的骨組織,根據生理上的需要,重新進行改造與朔型。承力的部份,由成骨細胞不斷加強,對功能不需要的部分,由破骨細胞將其清除,骨髓腔逐漸通暢,骨的結構也完全恢復。此期約需2-4年。如果恢復得當,愈後的骨骼將會比原先更加粗壯

(1)血腫機化:骨折以後,骨膜、骨質和骨髓等組織損傷或斷裂,同時損傷了骨骼周圍的小血管,引起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腫。傷後4-5小時,骨折部位血液開始凝固,形成含有網狀纖維素的血凝塊。血腫的刺激使骨折部位的毛細血管、成纖維細胞等再生,並從骨折兩端同時向血腫內生長,猶如樹根在土壤內生長一樣。這些新生的毛細血管、成纖維細胞和吞噬細胞從各個方向侵入血凝塊和壞死組織,並分裂繁殖,最後積血清除,形成肉芽組織,肉芽組織再一步轉華纖維組織,將兩個骨折端連接在一起形成纖維癒合。這個過程叫血腫機化期,這一時期約2-3周完成。
(2)骨痂形成:在骨的表面有一層骨膜,它對骨的再生和生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骨折後1周,骨膜內的成骨細胞開始大量分裂增生,形成新生骨,並從骨折兩端沿著血腫機化後變成纖維組織,最後兩端連接一起,將纖維組織變成骨組織。這一階段大約在骨折後1周開始,4-6周完成。此時斷裂的骨頭被新生骨組織連接在一起,雖不會移位,但仍不能持重,否則容易發生成角變形。

(3)骨性癒合:骨痂內的新生骨小梁逐漸增加,骨折間隙的橋梁骨痂完全骨化,這就是癒合期。約在骨折後8-12周,X線片上顯示骨折線消失,骨閘密度增加,髓腔為骨痂所充填,骨痂與皮質的界限已不清。此時骨折端之間已形成骨連接,外力作用時骨折部不再變形,故夠負重活動。
(4)塑形期:骨折的癒合過程中和癒合中的一定時期內,都通過成骨和破骨過程進行塑形。最後在形態和結構上恢復或接近和恢復到和正常骨一樣。至此,骨折癒合過程就完全結束了。

4、骨折是怎樣的經歷?為啥?

看了下評論,感覺我還是算多的,我是手上一次骨折,肋骨一次斷了4根,這次又斷了二根,哎,還好啦,堅強點自己能自理的,最怕是咳嗽了,那是真的難受

5、骨折怎麼辦?

6、怎麼判斷腳踝骨折?

腳踝關節的關節面比髖、膝關節的關節面小,擔負的重量與活動卻很大,故易發生損傷。腳踝骨折佔全身骨折的3.83%,多見於青少年。
骨折有什麼症狀表現?
腳踝骨折發生後,局部可表現為腫脹,淤斑、出現內翻或外翻畸形,活動障礙,檢查骨折處多有局限性壓痛,踝關節正位、側位x線拍片或ct檢查可明確骨折的部位、類型、移位方向。
ct檢查和x線有利於腳踝骨折的診斷:
1、x線檢查:
對於應力骨折明顯時,x線片顯示骨皮質斷裂,有的可見骨膜增厚;若骨折早期僅局限在骨皮質內,或骨膜增厚不明顯,x線平片容易漏診,x線平片只能發現其大的撕脫骨塊,但微小的撕脫骨塊,則是無能為力,對關節周圍的血腫和關節腔內的積液、積血,以及腱鞘囊腫x線平片也難以發現。
2、ct檢查:
ct掃描解析度高可清晰地顯示骨皮質斷裂及骨小梁走行情況,輕微的骨膜反應也可顯示。ct掃描可清晰顯示骨折所致的關節囊積液及腱鞘囊腫和微小的撕脫骨塊,以便臨床醫師及時處置。
腳踝關節結構復雜,暴力作用的機制及骨折類型也較多樣,按一般的原則,先手法復位,失敗後則採用切開復位的方式治療,如果不對損傷機制,移位方向,踝關節穩定性多種因素進行仔細分則可能加重骨移位,導致新的損傷,為今後的治療及功能恢復帶來困難,腳踝骨折的治療的原則是在充分認識損傷特點的基礎上,以恢復踝關節的結構及穩定性為原則,靈活選擇治療方案。

7、如何理解骨折定義中骨的完整性的中斷

將骨理解成瓷器,有了裂紋或者碎了,都叫不完整,使完整的東西變得不完整的過程就叫做完整性的中斷。

8、粉碎性骨折和一般骨折有什麼不同

粉碎性骨折屬於完全性骨折,指骨質碎裂成三塊以上,又稱為t或y型骨折開放性骨折是指骨折處皮膚或粘膜破裂,骨折端與外界相通。股骨部位粉碎性骨折會使人變成瘸子。在骨折是比較嚴重的! 粉碎性骨折就是斷骨處斷裂成幾塊,如果選用石膏固定,骨頭接上,稍有錯位,就會留下後遺症,再說石膏並不能固定正骨,因為石膏是軟體的,只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固定而已,石膏上久了,會使關節僵硬,無法彎曲,對以後的生活帶來緒多不變.一般骨折系指由於外傷或病理等原因致使骨質部分地或完全地斷裂的一種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骨折部有局限性疼痛和壓痛,局部腫脹和出現瘀斑,肢體功能部位或完全喪失,完全性骨質尚可出現肢體畸形及異常活動。針灸主要用於閉合性骨折。盡管中醫學對骨折早有認識,如甲骨文已有「疾骨」、「疾脛」等病名。但關於針灸治療骨折,在古醫籍中未見記載。現代有關臨床報道,首見於六十年代[1]。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起,針灸已較廣泛地應用於骨折及其相關病症的治療,諸如矯治骨折後的外翻畸形、骨折手術時的針刺麻醉以及治療脊髓折所至的截癱等。實踐證明,針灸不僅可以治療四肢長骨幹骨折,對股骨頸骨折相體骨折等也有較好的效果。穴位刺激方法上,除傳統針灸外,尚有電針、拔罐以及激光穴位照射等。當然,針灸僅是中西醫治療骨折中的一個方面,一般要求在整復及固定之後才能進行針灸。轉子間骨折可因間接暴力或直接暴力作用引起,在跌倒時,身體發出旋轉,在過渡外展或內收位著地,或跌倒時側方倒地,大轉子直接撞擊,均可發生轉子間骨折。轉子間是骨囊性病變的好發部位之一,因此也可發生病理性骨折。

與認識骨折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