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內踝骨骨折手術後多久可以出院
這位同學,下面我逐一回答你的問題:
1、骨折術後,已經拆線,切口癒合良好,沒有其他特殊情況的話,出院是可以的。
2、拆線前最重要的是要避免切口感染,主要的方法是應用抗生素和切口換葯。至於患者,需要注意的是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早期開始功能鍛煉,恢復關節的功能。
3、拆線出院後,回學校學習是可以的,但是要注意保護,患肢一定不可以踩地,要扶雙拐走路,患肢注意抬高,繼續功能鍛煉。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謹遵醫囑!祝早日康復。
2、脛腓骨骨折術後內固定物取出術後的護理
患者術後一周卧床休息,一周後如果患肢無明顯腫脹,切口無明顯疼痛,紅腫,可扶單拐適當下地活動,回但時間不能太久,術後兩周左右拆線,拆線後兩天可洗澡,一月內不負重活動。其間要主動行患肢肌收縮,行患側髖膝及踝關節功能鍛煉。多吃富含蛋白質答及鈣的飲食。
3、骨折出院小結怎麼寫
列如:
出 院 記 錄
2012-4-23 2PM
患者李璐,女,22歲,於2012-4-7 14:42:14以「摔傷骶尾部疼痛、活動受限2年。」為主訴由門診以「尾骨陳舊骨折脫位」為診斷收住我病區,經治好轉,於2004-4-23 14:42:14出院,共住院16天。
入院情況:入院時見:神志清,精神可,患者骶尾部疼痛活動受限,壓痛(+),疼痛無放射。雙下肢皮膚感覺正常;雙下肢皮膚感覺正常;雙下肢肌力正常,雙下肢各關節活動度正常;雙側膝反射正常,雙側跟腱反射正常,雙側髕陣攣(-)、,雙側踝陣攣(-),雙側巴彬斯基征(-)。鞍區感覺正常,肛門反射正常。各種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入院診斷:中醫診斷:尾骨陳舊骨折脫位
骨斷筋傷,氣滯血瘀
西醫診斷:尾骨陳舊骨折脫位
診療經過:入院後完善各項入院檢查,經患者及其家屬知情、選擇並簽字同意後於2004年4月12日在局部浸潤麻醉下行尾骨切除術,術程順利,術後病人安返病房,中西醫葯物治療,刀口常規外科換葯,拔除引流條,刀口一期癒合拆線,指導其適當行功能鍛煉。
出院診斷:中醫診斷:尾骨陳舊骨折脫位
骨斷筋傷,氣滯血瘀
西醫診斷:尾骨陳舊骨折脫位
出院情況:現患者病情明顯好轉,各症狀均較術前明顯減輕。刀口一期癒合拆線,無紅腫、滲出。
出院醫囑:
1、 繼續卧床1周。
2、 繼續適當行功能鍛煉。
3、定期每月門診復查,不適隨診。
出院帶葯:無
4、股骨頸骨折護理
應該從飲食調理、功能鍛煉和心理疏導三個方面進行護理,下面分別從三個時期說一下:
早期(骨折後1-2周):受傷部位瘀血腫脹,經絡不通,氣血阻滯,此期治療以活血化瘀,行氣消散為主。消腫散瘀為骨折癒合之首要因素。飲食配合原則上以清淡為主,如蔬菜、蛋類、豆製品、水果、魚湯、瘦肉等,忌食酸辣、燥熱、油膩,尤不可過早施以肥膩滋補的東西,如骨頭湯、肥雞、燉水魚等,否則瘀血積滯,難以消散,會拖延病程,使骨痂生長遲緩,影響日後關節功能的恢復。在此階段,食療可用三七10克,當歸10 克,肉鴿1隻,共燉熟爛,湯肉並進,每日1次,連續7-10天。功能鍛煉主要以按摩周圍肌肉,尤其是大腿部肌肉為主,按摩得力度以不引起傷處不適感為適宜。此時的心理應該主要以勸慰患者不要過於焦慮,應該平靜卧床修養。不可側卧,不可以使患肢內收,避免骨折端發生再移位。
中期(2-4周):此時瘀腫大部分吸收,此期治療以和營止痛、祛瘀生新、接骨續筋為主。飲食上由清淡轉為適當的高營養補充,以滿足骨痂生長的需要,可在初期的食譜上加以骨頭湯、田七煲雞、動物肝臟之類,以補給更多的維生素A\D和鈣及蛋白質。食療可用當歸10克,骨碎補15克,續斷10克,新鮮豬排或牛排骨 250克,燉煮1小時以上,湯肉共進,連用2周。此期盡量注意不要食用大量糖分、不要偏食,水果蔬菜、牛奶蛋類都應該補充。此時功能鍛煉主要是小范圍的腿部活動,應該從輕從緩,肌肉按摩應該照樣進行,踝關節、膝關節活動應該展開,但是以小范圍運動為主,不要牽扯到髖關節。心理上主要幫助患者進行逐步地功能鍛煉,勸慰患者盡量不要做難度較高的動作和骨折癒合情況而自我檢查,避免導致骨折癒合端的骨痂損傷引起延遲癒合。
後期(5周以上):受傷5周以後,骨折部瘀腫基本吸收,已經開始有大量纖維骨痂生長,此為骨折後期。治療宜補,通過補益肝腎、氣血,以促進更牢固的骨痂生成,以及舒筋活絡,使骨折部的鄰近關節能自由靈活運動,恢復往日的功能。飲食上可以解除禁忌,食譜可再配以老母雞湯、豬骨湯、羊骨湯、鹿筋湯、燉水魚等。食療可用枸杞子10克,骨碎補15克,續斷10克,苡米50克。將骨碎補與續斷先煎去渣,再入餘2味煮粥進食。每日1次,7天為1療程。每1療程間隔3-5天,可用3-4個療程。功能鍛煉應該逐漸進行股四頭肌收縮訓練和踝、足趾的活動,避免靜脈血栓的形成,同時可以進行駐拐活動。心理上主要是幫助患者克服驕躁情緒,過早的進行觸地訓練,患腿應該不要稱重,觸地訓練應該在X光片明確,有臨床醫生指導下進行。等內固定取出之後,應該增加髖關節靈活度和腿部肌力的負荷性訓練。
5、右腳3.4.5.跖骨骨折, 右腳舟骨骨折 沒移位 要多久才能下地 走路呢 ?
跖骨骨折一般都能癒合,舟骨癒合能力差,一般需要六周後根據拍片檢查看癒合情況決定下床時間。一月內制動,一月後不負重活動,不要活動早以防舟骨不癒合引起壞死影響預後,留後遺症。
6、股骨頸骨折術後多久可以長好,多久可以下床?
一般護理
(1)體位護理:患者取去枕仰卧位,下肢稍外展,穿丁字鞋防旋或兩腿間置外展支架,避免屈曲,內旋動作。6~8 h後可低枕平卧,術後第二天可半靠坐起。
(2)生命體征護理:密切觀測生命體征直至穩定,必要時ICU監護24~48 h,觀察電子鎮痛泵的使用效果,老年患者對失血敏感,手術耐受性差可及時給予少量、多次輸血,及時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富含纖維素易消化食物。糖尿病患者術後有發生全身情況惡化的危險,要控制好糖的攝入量,監測血糖,將血糖控制在8.0 mmolL以下。
(3)引流管護理:妥善固定切口負壓引流管,保持切口負壓引流通暢,防止引流管脫落、扭曲,定時擠壓引流管,每2 小時1次,每班觀察負壓引流液的顏色、性狀和量並記錄,保持引流口敷料清潔,如有滲出及時通知醫生給予更換術區輔料,對於皮膚敏感的患者准備防過敏紙質膠布,防止皮膚破潰給患者帶來的疼痛。引流液減少至〈50 ml/d可拔除引流管,並將引流管殘端做細菌培養和葯敏試驗。
(4)患肢護理:密切注意傷口和肢端血循環情況,注意觀察傷口有無滲血,敷料包紮松緊度,傷口周圍皮膚張力,待患者麻醉葯作用消退後及時評估患肢感覺和運動功能。
(5)疼痛的護理:做好患者術前、術後的心裡護理,消除患者的焦慮恐懼心理加強心理護理 疼痛是一種復雜的生理、心理反應,因此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尊重患者的人格主動詢問,相信患者的主訴,並表示理解患者的痛苦,使患者感到護士在分擔他們的痛苦,讓患者有信任感、依賴感、安全感,消除對疼痛的恐懼、焦慮。同時為患者創造良好的環境,舒適的卧位。保持病房安靜整潔,有利於患者休息和睡眠,可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合理用葯 盡量早用止痛葯,控制疼痛的有效方法是及早使用止痛葯物,而不是等到疼痛難忍時再給葯。預防性用葯較疼痛劇烈時用葯量小,鎮痛效果好。分散注意力,如:與患者談論一場精彩的體育比賽。也可聽聽音樂,音樂有刺激和分散注意力的作用,具備鎮痛及鬆弛的能力,鼓勵患者聽一些舒緩優美的音樂,可「忽視」疼痛感覺,提高對疼痛的耐受力,從而忘記手術造成的疼痛。硬膜外鎮痛泵給葯止痛 隨著醫療科學技術的發展,硬膜外鎮痛方法已廣泛應用於臨床,鎮痛效果良好。但在使用硬膜外鎮痛泵時還應注意觀察病人有無惡心及尿瀦留,注意監測血壓、脈搏、面色。並注意觀察呼吸的頻率及深度,防止低血壓及呼吸抑制的發生。
(6)心理護理:動態觀察患者心理變化和情緒波動,尊重患者的個人生活習慣,保護患者隱私,對於經濟條件較差的患者在術前要告知手術費用,使患者有充分的准備。心理護理貫穿護理過程中的每個環節、每項操作都要做好相應的告知工作,使患者沒有疑慮,感到舒適放心,更好的配合醫療及護理工作,使患者早日康復。
功能鍛煉的指導
(1)麻醉清醒後鼓勵並幫助患者作踝關節的被動和主動伸屈運動及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術後1周可進行膝關節功能鍛煉,防止關節僵硬、肌肉萎縮。在卧床期間逐步行抗阻外展等長肌力訓練,直腿抬高及臂肌收縮功能鍛煉,以加強外展肌及股四頭肌肌力。
(2)術後8周。1,股骨頸骨折術後康復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髖膝關節屈伸練習,髖關節內收外旋練習,注意屈髖角度逐漸增加,但應小於90度,保持術側髖關節外展位。2,知道下床方法,即先移至健側床邊,健腿先離床並使足部著地,患肢外展屈髖小於45度,由他人協助抬起上身,使患腿離床並使足部著地,再扶住助行器站立。3,上床時按相反順序進行。4周後根據功能恢復情況,也可扶雙拐下地練習步行,上樓時健側先上,下樓時患側先下。
(3)術後8周至3個月。重點訓練髖關節伸展,直腿抬高和單腿平衡練習。每日10-15次,每次1-2分鍾,直至患肢能單腿站立。術後使用雙拐6周後改用單拐4周。囑患者活動量不能過大,堅持鍛煉,方法正確,保持術側髖關節外展位,屈髖小於90度。
(4)3個月後。股骨頸骨折術後康復如無疼痛,跛行,可棄拐長,可從事日常家務勞動。做到三不:不盤腿,不負重,不側卧。四避免:避免重體力活動和奔跑等髖關節大范圍劇烈活動的項目;避免在髖關節內收,內旋位時從坐位上站起;避免在雙膝並攏雙足分開的情況下,身體向術側傾斜取物,接電話等;避免在不平整或光滑的路面上行走。
和怡在家可以提供專業的出院後護理,和怡在家是上海首家有資質的醫療護理公司。
7、腳踝骨折後如何做復健?
這時候還是盡量少活動為好的,這時候注意盡量將腿部抬高可以緩解腫脹,可以先練習腳趾的活動,這樣可以促進遠端的血液循環,加速消腫。一般在兩到三個月左右可以練習踝關節的屈曲和伸直活動,這個對你以後正常走路非常重要,可以在使用拐杖的前提下下地活動,可以恢復你的肌肉力量。
8、脛腓骨骨折,手術後踝關節活動受限
1、腳掌的麻痹感很正常,手術中有很多可能性,麻痹感是因為神經末梢的問題,神經恢復期相對來說時間有點長,隨時間推移會慢慢淡化。不是開刀切斷相關運動肌肉引起的。
2、你的恢復也還算及時,但是並沒有系統正規的去醫院做康復訓練。很多人都不知道,醫院有個康復科,建議最好還是要去醫院的康復科在醫生的指導下有針對的做恢復訓練,這樣會比個人在家做康復的快。其實最好的康復時間是在術後的5天開始康復訓練,所以你已經遲了,要盡早去醫院。肌力訓練,關節松動,力量練習,都是根據每個患者的不同病情制定訓練的,別人適合的方法不一定適合你。
到三個月後如果是癒合後初次下地走路走一天後腫是正常的,因為要適應走路時血液迴流的壓力,你想你很久沒走了,突然走路腳總要有個適應期的吧,正常的走路沒問題的,不要劇烈運動就行了,也不要因為腫就不走,還是要多練習在相對安全的情況下。如果有條件的話睡覺前可以泡腳,但有一點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能在走路運動後馬上泡腳,這樣會使腳更腫,如果覺得運動走路後有點腫可以用冰塊敷在腫處20分鍾左右。
9、為一名手臂骨折的運動員制定一套完整的心理康復計劃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齡18~60歲,平均28.6歲。術前診斷:股骨骨折18例,脛腓骨骨折10例。左側16例,右側12例。骨折的嚴重程度不決定病人術後下床活動的時間及患肢負重的早晚。
1.2 方法 28例下肢骨折患者均施行了交鎖髓內釘固定術,並給以系統的整體護理及術後使用下肢功能被動鍛煉器(CPM)鍛煉和進行主動鍛煉(ROM)相結合的康復訓練。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准備 (1)詳細評估患者病情,了解病人的全身體征,及時了解患者的神志、呼吸、脈搏、血壓、瞳孔等生命體征變化。對有貧血、電解質紊亂、凝血功能差,均應糾正。(2)心理護理。病人住院,面對一個陌生的環境,都有緊張的心理,特別是外科需要手術的病人。患者往往顧慮多,心裡不踏實。護士應鼓勵患者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並講明手術的目的,注意事項及配合方法。必要時展示既往成功救治病例的圖片資料、實物模型等,消除其緊張焦慮忐忑不安的心理,主動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患者保持樂觀的心情,有利於減輕手術後疼痛,減少手術並發症,縮短住院時間。(3)制定健康教育計劃。通過收集病人資料並對其進行分析評估後,對病人共同制定合適的健康教育計劃。主要從術前准備的項目和意義、心理准備、飲食、睡眠、活動、麻醉及手術過程、術後疼痛的表達及控制方式等方面的內容制定出適合病人的健康教育計劃。
2.2 術後護理 (1)預防出血,股骨解剖位置深,手術閉合復位困難時需切開顯露股骨骨折端,行開放復位術,術中失血量較大。術後出血也是主要並發症,必須認真觀察加強護理,防止術後大出血的發生。手術前備血400~800ml,術日晨肌注立止血1KU,術中視出血情況,加給1次靜脈止血葯。術後嚴密觀察脈搏、血壓變化及傷口滲血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麻醉未清醒前專人護理,去枕平卧位,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測量生命體征:血壓偏低,脈搏快而細弱,應觀察是否有失血引起組織灌流量不足,應給予及時糾正。根據病情及手術順利與否,每半小時或1h測量一次,直至病情穩定為止。病人清醒,術後6h加枕頭、去沙袋,12h後取半卧位,輕拍背部,利於呼吸及排痰。若切口滲血濕透敷料,用鋼筆沿透血邊緣描繪出滲血范圍,仔細觀察,如滲血范圍繼續擴大,即配合醫師更換敷料,加壓包紮,局部用冰袋冷敷,直至滲血停止。保持負壓引流通暢,准確記錄引流量,一般在48h以後拔除引流管。鼓勵並協助病人進行有效咳嗽、咯痰。體溫觀察:術後1~2日體溫升高,一般不超過38.5℃,不作任何處理,大多為手術熱。如體溫持續升高超過38.5℃,應考慮是否有感染情況,給以加大抗生素劑量或更換抗生素。(2)抬高患肢。患者回病房後用布朗氏架或下肢墊一個軟枕高度為5~10cm,抬高患肢以促進靜脈迴流,減輕患肢腫脹。(3)觀察患肢末梢血運。術後密切觀察患肢的皮膚顏色、溫度和動脈搏動、毛細血管充盈和針刺出血情況。正常毛細血管充盈時間為1~3s,皮膚溫度與健側相近。如下肢末梢皮膚色澤呈暗紅色或紫紅色,毛細血管充盈時間縮短、提示靜脈迴流不暢;如皮膚蒼白、毛細血管充盈時間延長或消失、針刺無出血、皮溫減低,提示動脈供血不足或無供血,需及時查明原因,及時處理。(4)防止感染。交鎖髓內釘固定術感染是最嚴重的術後並發症,一旦發生感染,感染可沿交鎖髓內釘在骨髓腔內迅速擴散,引發廣泛骨髓炎。術後常規靜點抗生素1周,注意觀察創口變化有無創口滲液、紅腫及肢體皮膚溫度,按時換葯保持手術傷口乾結、無菌,局部理療也可防止感染。
2.3 術後康復 (1)術後當天麻醉作用消失後即可進行患肢功能主、被動踝關節伸屈練習,和作向心性按摩。(2)術後第二天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及足趾的屈伸運動。(3)術後第三天使用CPM行被動活動關節,活動范圍從30°開始遞增,並逐漸由被動向主動加輔助,過度到完全主動練習。另外還要加強上肢肌力練習,以日後能較好地使用拐杖或助行器。在患者出院前爭取達到或超過90°的關節活動度 [1] ,根據骨折的嚴重程度術後3~6周囑雙手抓牢穩固的器具下地活動,每天練習程度需有一定尺度,訓練以不產生疼痛為限,在2~3個月內使各關節達到接近正常的活動功能,以恢復正常工作及生活。骨折患者經過治療是否能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是體現我們治療效果的重要環節。交鎖髓內釘固定術術後病人可能出現創傷性關節、關節僵硬等並發症,所以病人的康復鍛煉顯得十分重要。經過系統的整體護理及術後使用下肢功能被動鍛煉器(CPM)鍛煉和進行主動鍛煉(ROM)。患者收到了理想的治療效果。多數病人術後不敢活動,怕疼痛,擔心切口裂開,骨折移位。患者康復訓練過程中因「心理欲求不滿」 [2] 而出現煩躁、發脾氣或心灰意冷等情緒,護士要針對病人的復雜心理,及時做好解釋、安慰工作。以解除病人思想負擔,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態配合治療及鍛煉。抑鬱、焦慮對骨折的癒合以及患者的生活質量有一定影響 [3] 。與病人一起制定適當的康復鍛煉計劃。在進行早期康復鍛煉的同時,注意觀察病人的心理反應,用鼓勵 性語言對病人的每一個動作都給予耐心的指導和肯定,使病人樹立自信心,自覺地進行鍛煉。及時了解病人的康復鍛煉情況(如:關節活動度,肌力恢復的程度等)。還要做好病人家屬的工作,使家屬能夠主動協助病人的康復鍛煉,以利於出院後康復鍛煉的繼續。組織病人互相交流練習的感受和經驗,以提高康復練習效率。
3 結果
本組28例患者均為隨訪患者,25例有復查記錄,全部病例追蹤時間0.5~2年,平均18個月,術後2個月2例患者膝關節活動受限>40°,隨訪半年均膝關節活動恢復正常。採用Katlstrom和Olerud標准對傷肢功能進行評定:出院時優良率94%,隨訪優良率100%。
4 體會
下肢骨折患者行交鎖髓內固定術後進行高質量的系統護理和康復鍛煉,能有效提高出院時優良率和隨訪優良率。此類患者不但要求護理人員進行基本的整體護理外,還要求護理人員針對患者特點進行精細的心理護理,並制定合適的健康教育計劃,同時進行完整的、合理的術後康復護理和人文關懷也是患者快速康復的重要一環,只有這樣,才能大大提高出院優良率和隨訪優良率。
10、交通事故造成的中顱底骨折、右耳漏、4個橫突骨折、神經性耳聾及位置性眩暈屬於幾級傷殘?
可以申請評定傷殘,顱腦損傷具體要看臨床查體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