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線形骨折?
線性骨折 硬膜外血腫線性骨折,多是單一的骨折線,有時有分支狀骨折,放射性骨折線和多發性線性骨折。骨折線寬度約1-3mm 個別可達1cm以上。線性骨折多發生在暴力打擊的部位,發生遠隔骨折的部位比較少見。部分顱蓋骨折可以延伸到顱底。顱底骨折絕大部分是線性骨折。顱縫哆開 或者稱為顱縫分離 屬於線形骨折,多發生在人字縫,矢狀縫和冠狀縫少見。當頭皮完整時,顱骨骨折為閉合性。但如延伸到付鼻竇 中耳 乳突,常因撕裂硬腦膜而成為 「內開放性骨折」一般稱為內開放性顱腦損傷。應警惕顱內感染可能。生長性顱骨骨折一般是線性骨折不斷擴大造成。如骨折線經過腦膜中動脈或靜脈,顱內靜脈竇 容易產生硬膜外血腫。下列情況容易發生線性骨折:1 致傷物運行速度慢,且與頭顱接觸面積大。2 致傷力的方向呈斜形或切線方向,而不與顱骨垂直。3 對沖性骨折。(因為顱骨在受力點發生向內凹入變形時,在它對側的相應部位發生向外凸出變形產生的骨折,罕見)線性骨折的診斷 以往多依賴x平片 目前多使用ct檢查同時可以發現顱內的損傷情況等。但ct不宜顯示水平的線性骨折 需要警惕,以免遺漏診斷。線性骨折和顱縫的甄別:顱縫 外板呈屈曲狀,有固定位置;內板骨縫為直線狀。x片上面可見「雙重」顱縫線 。5%-10%的正常人終生保留額縫。還有人在人字縫尖端的顱縫間有縫間骨存在。小兒枕乳縫常較為平直,顯影較黑。小兒的蝶枕縫在鞍背下方的斜坡上呈現一橫條形裂隙。這些結構都應該和骨折相區別。線性骨折的治療無須特殊處理。1-2年會骨性癒合。當骨折線經過重要血管時候 應該留院觀察或者住院 以免出現硬膜外血腫。骨折線在顱底 需要住院治療防止顱內感染。必須注射破傷風抗毒素。
2、骨痂的生長過程
骨痂可以理解為骨頭受傷後的傷痂(皮膚癒合初的血痂),下面骨折的癒合過程 第二條即是。
還為你找了一些鏈接,內容挺多不給你復制了。
骨折的癒合過程
骨折癒合的過程就是「瘀去、新生、骨合」的過程,是一面清除壞死組織,一面新生修復的過程 ( 由膜內化骨與軟骨內化骨共同完成 ) ,整個過程是持續的和漸進的。骨折癒合的過程也是暫時性緊急連接到永久性堅固連接的過程。一般將骨折癒合分為 3個階段,即血腫機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痂改造塑形期;也有根據骨折癒合過程的組織學和生理學特徵分為撞擊期、誘導期、炎症期、軟骨痂期、硬骨痂期和改建期 6 個不同的階段。
1 .血腫機化期
骨折後,因骨折本身及鄰近軟組織的血管斷裂出血,在骨折部形成了血腫,血腫於傷後 6 。 8 小時即開始凝結成血塊,與局部壞死組織引起無菌性炎性反應。骨折斷端因血循環中斷,逐漸發生壞死,約有數毫米長。隨著纖維蛋白的滲出,毛細血管的增生,成纖維細胞、吞噬細胞的侵入,血腫逐漸機化,形成肉芽組織,並進而演變成纖維結締組織,使骨折斷端初步連接在一起,這就叫纖維連接,約在骨折後 2 ~ 3 周內完成。同時,骨折端附近骨外膜的成骨細胞傷後不久即活躍增生, l 周後即開始形成與骨幹平行的骨樣組織,並逐漸向骨折處延伸增厚。骨內膜亦發生同樣改變,只是為時稍晚。
2 .原始骨痂形成期
原始骨痂形成或骨內膜和骨外膜的成骨細胞增生,在骨折端內、外形成的骨組織逐漸骨化,形成新骨,稱為膜內化骨。隨新骨的不斷增多,緊貼骨皮質內在治療骨折時,對這些並發症應以預防為主,如果已經出現則應及時診斷和妥善治療,這樣,大多數並發症都是可以避免或治癒的。外面逐漸向骨折端生長,彼此會合形成梭形,稱為內骨痂和外骨痂。骨折斷端及髓腔內的纖維組織亦逐漸轉化為軟骨組織,並隨軟骨細胞的增生、鈣化而骨化,稱為軟骨內化骨,而在骨折處形成環狀骨痂和髓腔內骨痂。兩部分骨痂會合後,這些原始骨痂不斷鈣化而逐漸加強,當其達到足以抵抗肌收縮及成角、剪力和旋轉力時,則骨折已達到臨床癒合,一般約需 4 。 8 周。此時 x 線片上可見骨折處四周有梭形骨痂陰影,但骨折線仍隱約可見。對骨外膜的損傷均對骨折癒合不利。
3 .骨痂改造塑形期
原始骨痂中新生骨小梁逐漸增加,且排列逐漸規則和緻密,骨折斷端經死骨清除和新骨形成的爬行代替而復活,骨折部位形成骨性連接。這一過程一般約需 8 ~ 12 周。隨著肢體活動和負重,應力軸線上的骨痂不斷得到加強,應力軸線以外的骨痂逐漸被清除,並且骨髓腔重新溝通,恢復骨的正常結構 ( 圖 9 — 12) ,最終骨折的痕跡從組織學和放射學上完全消失。
近年來研究表明,多種骨生長因子與骨折癒合有關,它們共同作用可刺激成骨細胞的活性,調節局部成骨。如胰島素生長因子 I 、Ⅱ (IGF — I 、 IGF 一Ⅱ ) 、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 (PDGF) 、鹼性成纖維細胞因子 (bFGF) 、 B 轉化生長因子 (TGF — B) 等在炎性階段可進一步刺激間充質細胞聚集、增殖及血管形成。骨形態發生蛋白 (BMP) 有較強的跨種誘導成骨活性( 即誘導未分化的間充質細胞分化形成軟骨或骨 ) 和骨損傷修復作用,其作用無種屬特異性。
骨折的臨床癒合標准和骨性癒合標准
掌握骨折的臨床癒合和骨性癒合的標准,才有利於確定外固定的時間、練功計劃和辨證用葯。
( 一 ) 骨折的臨床癒合標准 1 .局部無壓痛,無縱軸叩擊痛。 2 .局部無異常活動。 3 . x 線照片顯示骨折線模糊,有連續性骨痂通過骨折線。 4 .在解除外固定情況下,上肢能平舉 lkg 達 1 分鍾,下肢能不扶拐在平地連續徒手步行 3 分鍾,並不少於 30 步。5 .連續觀察兩周骨折處不變形,則觀察的第 1 天即為臨床癒合日期。 第 2 、 4 兩項的測定必須慎重,以不發生變形或再骨折為原則。
( 二 ) 骨折的骨性癒合標准
1 .具備臨床癒合標準的條件。
2 . X 線照片顯示骨小梁通過骨折線。
.baidu.com/question/13904181.html 14K 2006-10-31
hospital2.cnnb.net/mx.asp?id=12089 3K 2004-7-8
www.120ask.com/Question/2006-8-10/839673.htm 21K 2006-8-26
http://.baidu.com/question/8361070.html?fr=qrl3
3、骨痂的骨折的癒合過程
骨折癒合的過程就是「瘀去、新生、骨合」的過程,是一面清除壞死組織,一面新生修復的過程 ( 由膜內化骨與軟骨內化骨共同完成 ) ,整個過程是持續的和漸進的。骨折癒合的過程也是暫時性緊急連接到永久性堅固連接的過程。一般將骨折癒合分為 3個階段,即血腫機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痂改造塑形期;也有根據骨折癒合過程的組織學和生理學特徵分為撞擊期、誘導期、炎症期、軟骨痂期、硬骨痂期和改建期 6 個不同的階段。
1 .血腫機化期
骨折後,因骨折本身及鄰近軟組織的血管斷裂出血,在骨折部形成了血腫,血腫於傷後 6 ~ 8 小時即開始凝結成血塊,與局部壞死組織引起無菌性炎性反應。骨折斷端因血循環中斷,逐漸發生壞死,約有數毫米長。隨著纖維蛋白的滲出,毛細血管的增生,成纖維細胞、吞噬細胞的侵入,血腫逐漸機化,形成肉芽組織,並進而演變成纖維結締組織,使骨折斷端初步連接在一起,稱為纖維連接,約在骨折後 2 ~ 3 周內完成。同時,骨折端附近骨外膜的成骨細胞傷後不久即活躍增生,一周後即開始形成與骨幹平行的骨樣組織,並逐漸向骨折處延伸增厚。骨內膜在稍晚是亦發生同樣改變。
2 .原始骨痂形成期
原始骨痂形成或骨內膜和骨外膜的成骨細胞增生,在骨折端內、外形成的骨組織逐漸骨化,形成新骨,稱為膜內化骨。隨新骨的不斷增多,緊貼骨皮質內在治療骨折時,對這些並發症應以預防為主,如果已經出現則應及時診斷和妥善治療,這樣,大多數並發症都是可以避免或治癒的。外面逐漸向骨折端生長,彼此會合形成梭形,稱為內骨痂和外骨痂。骨折斷端及髓腔內的纖維組織亦逐漸轉化為軟骨組織,並隨軟骨細胞的增生、鈣化而骨化,稱為軟骨內化骨,而在骨折處形成環狀骨痂和髓腔內骨痂。兩部分骨痂會合後,這些原始骨痂不斷鈣化而逐漸加強,當其達到足以抵抗肌收縮及成角、剪力和旋轉力時,則骨折已達到臨床癒合,在成人一般約需12~24周(人衛版外科學教材第8版最新修改)。此時 x 線片上可見骨折處四周有梭形骨痂陰影,但骨折線仍隱約可見。對骨外膜的損傷均對骨折癒合不利。
3 .骨痂改造塑形期
原始骨痂中新生骨小梁逐漸增加,且排列逐漸規則和緻密,骨折斷端經死骨清除和新骨形成的爬行代替而復活,骨折部位形成骨性連接。這一過程一般約需 1~2年。隨著肢體活動和負重,應力軸線上的骨痂不斷得到加強,應力軸線以外的骨痂逐漸被清除,並且骨髓腔重新溝通,恢復骨的正常結構 ( 圖 9 — 12) ,最終骨折的痕跡從組織學和放射學上完全消失。
近年來研究表明,多種骨生長因子與骨折癒合有關,它們共同作用可刺激成骨細胞的活性,調節局部成骨。如胰島素生長因子 I 、Ⅱ (IGF — I 、 IGF 一Ⅱ ) 、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 (PDGF) 、鹼性成纖維細胞因子 (bFGF) 、 B 轉化生長因子 (TGF — B) 等在炎性階段可進一步刺激間充質細胞聚集、增殖及血管形成。骨形態發生蛋白 (BMP) 有較強的跨種誘導成骨活性( 即誘導未分化的間充質細胞分化形成軟骨或骨 ) 和骨損傷修復作用,其作用無種屬特異性。
4、骨折多長時間能癒合
骨折以後最少三個月才能恢復正常,一個月左右可以下地活動,但是不能做承重的運動卧床一個月就可以了,一個月以後需要用拐杖等等來幫助運動,建議您及時檢查治療。正如中國有句古話:傷筋動骨一百天。骨折是指骨結構的連續性完全或部分斷裂。多見於兒童及老年人,中青年人也時有發生。
5、對自己的身高不是很滿意,請問做骨延長手術安全嗎?
剛才這位答的不完全,骨頭的斷端痊癒後且對位良好的並經長時間大量骨痂包繞後是很難再斷原處的,不過斷骨增高存在很大風險,不推薦。
6、解剖學上的粗隆是什麼意思
粗就是粗糙,隆就是隆起,粗隆就是粗糙的隆起。
在真正的骨頭標本上面能摸到,粗隆上面一般都附著肌肉,例如肱骨上面的三角肌粗隆,股骨上面的臀肌粗隆。
股骨粗隆下是內側骨皮質為高壓,外側皮質張力大,是一個高機械應力集中的區域,此區域由皮質骨組成,加以骨折時大多屬於粉碎骨折,所以骨折癒合慢,易造成骨折不癒合。
股骨粗隆下周圍肌肉止點較多,是外展肌(臀肌)和屈髖肌(髂腰肌)和外旋肌附著大、小粗隆,骨折後,
骨折近端產生典型外展、屈曲及外旋畸形,而股骨內側由於有內收肌附著,遠端被強大內收肌牽拉向內側移位。內固定所受應力集中,易發生內固定斷裂及失效。
(6)骨折線延伸擴展資料:
粗隆間骨折分型分期:
1.Seinsheimer分型 Seinsheimer根據骨折塊的數量,位置及骨折線的形狀提出分為五型(圖1)。
Ⅰ型:骨折無移位或移位<2mm。
Ⅱ型:骨折移位為兩個骨折塊。又分為3亞型,ⅡA小粗隆下橫行骨折;ⅡB螺旋骨折,小粗隆在遠側骨折塊。ⅡC螺旋骨折,小粗隆在遠側骨折塊。
Ⅲ型:有3個骨折塊,即除粗隆下骨折外,ⅢA,尚有小粗隆骨折,ⅢB在粗隆下骨折中間有一蝶形骨折塊。
Ⅳ型:粉碎性骨折,有4個骨折塊或更多。
Ⅴ型:粗隆下骨折伴有粗隆間骨折。
2.Russell和 Taylor分型 Russell和Taylor根據小粗隆的連續性和骨折線向後延伸至大粗隆累及梨狀窩,這二個影響治療因素,提出一種分型:
Ⅰ型:骨折線未後延至梨狀窩,ⅠA型骨折中,折塊和骨折線自小粗隆下延至股骨峽部區域,這一區域可有各種程度的粉碎骨塊,包括雙側皮質骨碎塊;ⅠB型骨折的多骨折線和碎塊包括在小粗隆至狹部區域。
Ⅱ型骨折,骨折線向近端延伸至大粗隆及梨狀窩,ⅡA型骨折,自小粗隆經股骨峽部延伸至梨狀窩,但小粗隆無嚴重的粉碎或較大的骨折塊;
ⅡB型骨折骨折線延伸至梨狀窩,同時股骨內側皮質有明顯粉碎,小粗隆的連續性喪失。
並發症:
1、髖內翻
髖內翻是粗隆下骨折最常見並發症。根本原因是外展肌對股骨折牽拉,另外插入髓針的進針點不正確造成。
預防關鍵於第1准確插入髓針進針點,由於骨折近端屈曲、外展、外旋,很難准確選擇梨狀窩入點,和股骨解剖軸上開髓,必須在C型臂觀察正側位兩個平面證實。
有兩種方法可以減少這種困難,一是內收軀干,二是在股骨頸內插入斯氏針內收骨折近端。第2個原因股骨內側皮質結構不完整,如果是切開復位者,一定要植骨重建股骨內側完整,間接復位者,
術中注意測量髂前上棘至第1、2足趾間通過髕骨中點的力線,一般認為<10°的髖內翻是可以接受的,如果髖內翻角度大,可以行粗隆下截骨術。
2、骨折不癒合
骨折不癒合的原因是內固定失效及斷裂,發生內固定斷裂及失效有以下三種情況:
(1) 近端鎖釘誤鎖,特別在股骨後外側骨折,骨折近端向前移位,近端鎖釘就會從股骨頸後側折線間進入股骨頭內,應當避免這種鎖定。
近端鎖釘的正確安置需要在透視觀察下鎖釘在股骨頭的位置,正位近端鎖釘應位於股骨頭中下1/3,側位位於中心,我們經驗是當股骨頭鎖定時,如果在正側位2枚螺絲釘不平行,必定有一枚鎖釘誤鎖,應仔細檢查,進行糾正。
(2)髓針動力化不適時,靜止鎖定,可以防止肢體旋轉和短縮,骨折未癒合去除遠端鎖釘,尤其在骨質疏鬆者,必然增加近端鎖釘應力,結果至近端鎖釘斷裂,招致骨折不癒合。
所以在骨折未癒合前不主張動力化,可以在骨折癒合後取髓內針前,取出遠端鎖釘,以達到改善骨痂質量。
(3)髓內針斷裂,髓內釘斷裂多發生近端鎖孔處而且骨折線處,原因是骨折未癒合前,沒有定期復查,患者早期完全負重引起,骨折不癒合治療應該重新內固定及植骨術。
7、骨折線累及關節面 什麼意思
就是骨折斷裂延伸到關節面軟骨處,比如橈骨遠端縱行骨折,骨折線延伸到腕關節了,主要是說明軟骨有損傷,這樣隨著年齡的增長患創傷性關節炎的幾率明顯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