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折分為哪幾種?(根據完整程度)
骨折分類的目的,在於明確骨折的部位和性質,利用臨床上正確、完善地診斷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一)依據骨折是否和外界相通可分為:
1.開放性骨折 骨折附近的皮膚和粘膜破裂,骨折處與外界相通
恥骨骨折引起的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引起的直腸破裂,均為開放性骨折。因與外界相通,此類骨折處受到污染。
2.閉合性骨折 骨折處皮膚或粘膜完整,不與外界相通。此類骨折沒有污染。
(二)依據骨折的程度分類
1.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全部中斷,管狀骨骨折後形成遠、近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骨折段。橫形、斜形、螺旋形及粉碎性骨折均屬完全性骨折。
2.不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僅有部分中斷,如顱骨、肩胛骨及長骨的裂縫骨折,兒童的青枝骨折等均屬不完全性骨折。
(三)依據骨折的形態分類
1.橫形、斜形及螺旋形骨折 多發生在骨幹部。
2.粉碎性骨折 骨碎裂成兩塊以上,稱粉碎性骨折。骨折線呈「T」形或「Y」形時,又稱「T」形骨折或「Y」形骨折。
3.壓縮骨折 松質骨因壓縮而變形,如椎體和跟骨。
4.星狀骨折 多因暴力直接著力於骨面所致,如顱骨及髕骨可發生星狀骨折。
5.凹陷骨折 如顱骨因外力使之發生部分凹陷。
6.嵌入骨折 發生在長管骨幹骺端皮質骨和松質骨交界處。骨折後,皮質骨嵌插入松質骨內,可發生在股骨頸和肱骨外科頸等處。
7.裂紋骨折 如長骨幹或顱骨傷後可有骨折線,但未通過全部骨質。
8.青枝骨折 多發生在小兒,骨質部分斷裂,骨膜及部分骨質未斷。
9.骨骺分離 通過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斷面可帶有數量不等的骨組織,是骨折的一種。
(四)依據解剖部位來分類
如脊柱的椎體骨折,附件骨折,長骨的骨幹骨折,骨骺分離,干骺端骨折,關節內骨折等。
(五)依據骨折前骨組織是否正常分類
1.外傷性骨折 骨結構正常,因暴力引起的骨折,稱之為外傷性骨折。
2.病理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不同於一般的外傷性骨折,其特點是在發生骨折以前,骨本身即已存在著影響其結構堅固性的內在因素,這些內在因素使骨結構變得薄弱,在不足以引起正常骨骼發生骨折的輕微外力作用下,即可造成骨折。
(六)依據骨折穩定程度分類
1.穩定性骨折 骨折復位後經適當的外固定不易發生再移位者稱穩定性骨折。如裂縫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長骨橫形骨折等。
2.不穩定性骨折 骨折復位後易於發生再移位者稱不穩定骨性骨折,如斜形骨折,螺旋骨折,粉碎性骨折。股骨幹既是橫骨折,因受肌肉強大的牽拉力,不能保持良好對應,也屬不穩定骨折。
(七)依據骨折後的時間分類
1.新鮮骨折 新發生的骨折和尚未充分地纖維連接,還可能進行復位者,2~3周以內的骨折。
2.陳舊性骨折 傷後三周以上的骨折,三周的時限並非恆定,例如兒童肘部骨折,超過10天就很難整復。
2、【骨折】
骨骼的完整性被破壞以至發生中斷的情況就叫做骨折。骨折主要可分為閉合性骨折和開放性骨折兩種。石化工作者在進行勞動時較易發生各種損傷,有可能會導致骨折,因此掌握相關的救治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1.致病原因
(1)外力因素。當身體受到外界的直接作用力或間接外力時,如果作用力超過了骨骼的承受能力即易導致骨折發生。
(2)缺乏鈣質。由於飲食不當,身體缺乏必要的營養元素或營養不充足,這是導致骨折發生的誘因之一。且經常飲用茶水、咖啡及含有咖啡因的飲料也會增加骨折的危險。
(3)疾病因素。如本身患有軟骨病等骨骼疾病,就較易導致骨折的發生。
(4)其他因素。隨著年齡的增加,骨質逐漸流失以至越來越疏鬆。在這種情況下發生骨折的可能性也隨之提高。
2.症狀表現
(1)疼痛。傷處會有劇烈疼痛,局部有明顯的叩擊痛或壓痛。如靜止或將傷處固定,痛感即會減輕。
(2)腫脹出現。傷處及周圍會出現腫脹現象,且皮膚出現青紫或青黃色的瘀斑。
(3)喪失功能。骨折可使肢體喪失部分或全部功能,導致行動受限,嚴重者甚至出現功能障礙。如不能行走、站立等。
3.治療方法
(1)進行復位。骨折後應盡快進行復位,最好爭取在1~4小時之內。根據不同的骨折情況可採取相應的復位方法,通常包括手法復位、牽引復位和切開復位。手法復位適用於多種骨折;牽引復位則不僅可達到復位的目的還能夠起到維持作用;而遇到不能進行手法復位的骨折情況則應採取切開復位。
(2)固定斷骨。通常進行復位之後應馬上將斷骨固定。固定有外固定和內固定兩種之分。進行手法復位後的骨折通常都採用外固定,根據具體骨折情況以及年齡和個體差異可靈活運用石膏固定、牽引固定、穿針骨外固定和夾板固定等方法;同時還應採用螺絲釘、鋼板等材料進行內固定。
(3)功能恢復。進行復位及固定後,就應盡快開始恢復功能。可在醫生指導下在不同的治療階段採取相應的鍛煉方法將功能恢復到最大程度,直到骨折癒合。鍛煉時應以主動活動肌肉和關節為主,注意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4)擦塗葯物。可用跌打葯酒擦塗患處,並配合按摩。或早期選用雙柏散或跌打膏外敷;中期可將等量大駁骨、小駁骨、大羅傘、斑鳩酸、兩面針等研碎加水、酒調成糊狀,煮熱之後外敷;後期則可用跌打膏或駁骨膏外敷。
4.預防措施
(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日常生活時注意採取正確的站立、行走、端坐姿勢,以防脊椎骨彎曲。並適當多曬太陽,可促進身體中鈣質生成,並應補充一些維生素D。穿松緊適宜的鞋襪,並盡量避免服用消炎和抗過敏的皮質激素,以免影響骨骼硬度。
(2)加強身體鍛煉。適當進行一些健身運動,如跑步、彎腰練習、游泳等,可增強體質,有助於骨質增長,提高骨密度,預防骨折發生。
(3)合理飲食。多吃含鈣食物,如各類乳製品和核桃、穀物、魚、深色蔬菜等。同時還應控制咖啡因和鹽的攝入,以免發生骨病。
3、骨折的臨床表現為??
(一)局部表現
1.骨折的專有體征
(1)畸形長骨骨折,骨折段移位後,受傷體部的形狀改變,並可出現特有畸形,如Colles骨折的「餐叉」畸形。
(2)反常活動在肢體非關節部位,骨折後出現不正常的活動。
(3)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端接觸及互相磨擦時,可聽到骨擦音或摸到骨擦感。
以上三種體征只有發現其中之一,即可確診。但未見此三種體征時,也可能有骨折,如青枝骨折、嵌插骨折、裂縫骨折。骨折端間有軟組織嵌入時,可以沒有骨擦音或骨擦感。反常活動及骨擦音或骨擦感兩項體征只能在檢查時加以注意,不可故意搖動患肢使之發生,以免增加病人的痛若,或使銳利的骨折端損傷血管、神經及其它軟組織,或使嵌插骨折松脫而移位
(二)骨折的其它體征
(1)疼痛與壓痛骨折處均感疼痛,在移動肢體時疼痛加劇,骨折處有直接壓痛及間接叩擊痛。
(2)腫脹及瘀斑因骨折發生後局部有出血,創傷性炎症和水腫改變,受傷一、二日後更為明顯的腫脹,皮膚可發亮,產生張力性水皰。淺表的骨折及骨盆骨折皮下可見瘀血。
(3)功能障礙由於骨折失去了骨骼的支架和杠桿作用,活動時引起骨折部位的疼,使肢體活動受限。
以上三項可見於新鮮骨折,也可見於脫位、軟組織損傷和炎症。有些骨折,如嵌插、不完全骨折,可僅有這些臨床表現,此時需X線照片檢查才能確診
4、為什麼骨折後
?
5、骨折以後該怎麼辦?
6、骨折的癒合過程
骨折癒合過程分三個階段,1 血腫機化期,這一階段纖維連接生長需約2周。2 骨痂形成期,即骨折已達臨床癒合階段,此期約需2個月。3 骨痂塑形期,骨髓腔再通,恢復原形過程需約2年。 傷筋動骨一百天。聽醫生的話,多養。
中文名
骨折恢復
階段
三個
對象
骨頭
效果
癒合
7、骨折怎麼辦?
骨折是較為嚴重的骨損傷,發生骨折之後,不能隨意移動患者,如果有出血的情況,首先要及時止血,並處理傷口表面,有條件的話應先對傷口表面進行消毒,之後再用木棍等物體對傷處進行固定,並及時就醫。

當身體受到沖撞、從高處跌下等情況時,由於骨骼受到沖擊,很容易出現骨折的現象。由於許多人對於骨折後的處理措施並不了解,導致使用了一些錯誤的處理方式,比如習慣性的按摩傷處或者隨意搬運傷者,導致患者遭受到二次傷害。那骨折怎麼辦呢?
一、骨折怎麼辦
1、快速止血:骨折之後,如果同時伴隨肌肉組織的損傷,會有出血的情況,此時一定要及時止血,止血量大的話可以使用止血帶,盡量30分鍾左右換一次。
2、處理傷口:除了止血外,還應處理傷口表面,首先要將傷口表面的異物去除,但不要試圖將骨頭往裡面推,避免感染。有條件的話可以使用高錳酸鉀液對傷口表面進行消毒。
3、固定:骨折之後應在附近找找有沒有木棍、樹枝等,幫助患者原位固定,避免損傷到其他部位,並減輕疼痛感。如果有止痛葯物可以給患者服用,幫助減輕患者的痛苦。
完成以上基本的步驟之後,患者應及時到醫院就診,進行後續的治療。
二、骨折正常癒合時間
骨折是較為嚴重的骨骼創傷,骨折不但是骨骼受到損傷,而且周圍軟組織還可能受到損傷,因此,骨折之後只有骨癒合,才代表了骨折已經恢復,同時骨折周圍的軟組織也要恢復其原有的功能。而骨折之後多久能好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的,比如骨折是否嚴重、骨折的具體部位以及患者的年齡、後續的營養狀況以及患者在骨折之後的固定情況等等。骨折的癒合要經歷幾個時期,包括血腫激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骨痂塑形期,一般來說,正常人骨折之後大約需要3個月才能完全恢復,也有一些情況較為特殊的患者,可能需要半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