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骨折多久後關節功能鍛煉

骨折多久後關節功能鍛煉

發布時間:2020-04-19 09:47:54

1、肘關節骨折後功能鍛煉

的確是要功能鍛煉的 鍛煉的難度不是如何伸直 應該是如何彎曲 彎曲的疼痛程度遠大於伸直所帶來的 鍛煉期間 切記一點 千萬不要心急 鍛煉這個事情是循序漸進的 自始至終 千萬不要使用暴力來鍛煉 也就是說 不要刻意的去忍受不能忍受的疼痛 因為過度鍛煉的話 很容易產生並發症的 而並發症是很無解的 慢慢來 就好了 在後期的彎曲過程中適度的加大力量 基本上就可以痊癒的 這個 我是過來人了 要是有疑問 加以加我 慢慢聊

2、骨折功能鍛煉的基本原則

骨折後功能鍛煉以防肌腱、肌肉粘連、關節僵硬為目的,應循序漸進,從輕量開始,逐漸增加活動范圍,甚至被動活動,以能恢復正常活動為准,功能鍛煉期間應注意開始時間(應盡早,跟骨折固定方式有關)和方式

3、骨折術後多久可以負重鍛煉

 早期合理的功能鍛煉,可促進患肢血液循環,減少肌肉萎縮,保持肌肉力量,骨折後鍛煉應以恢復肢體的固有生理功能為主,患者鍛煉時以不感到疲勞和疼痛為度,不可操之過急。骨折在癒合中的各期均有不同的鍛煉方法,
1.骨折早期:骨折後1~2周。這時候局部較疼痛,患肢腫脹疼痛,骨折端不穩定,容易再移位。這時的鍛煉目的應以促進局部血運,加強新陳代謝為主。改善局部症狀,防止肌肉萎縮。主要做法是:前臂骨折時做握拳和手指屈伸活動,下肢骨折時做股四頭肌靜力收縮運動,原則上骨折部位上下關節不活動,身體其他部位均應進行正常活動。
2.骨折中期:骨折後3~6周。骨折局部症狀基本消失,骨折端亦基本穩定,骨痂已形成。此時應以主動運動為主,鍛煉肌肉舒縮活動和關節活動范圍。方法:繼續增強患肢肌肉舒縮活動;逐步恢復骨折部上下關節的活動,並逐漸從被動到主動,可進一步擴大活動范圍,防止肌肉萎縮。
3.骨折後期:骨折後6~10周。骨折臨近癒合後,這段時期又叫功能恢復期。應盡快恢復機體功能,鍛煉關節持重能力,上肢骨折可鼓勵患者做力所能及的輕微工作,使關節各部分都能得到全部鍛煉;下肢扶拐者,應逐漸改為單拐,繼而棄拐行走,並逐步增加擺腿和旋轉動作,促進骨折的完全康復。

4、骨折後的功能鍛煉問題,復制黨不要進來了

哥們,我告訴你,你那就是因為石膏給你打了百三個月,筋僵了,就得練。
別多想,別怕疼,別怕累,就是掰。我雖然骨折的是腿,但是我原先與個有病有是這樣,石膏拆了胳膊都僵度了,連手指頭都彎不了,人問家就是硬掰的,天天掰,一天啥事不幹,就掰手,也看得出來,確實疼,但是人家最後真掰回來了。
只要你能負重,答那就證明骨頭沒問題了,那就使勁掰,掰之間可以先拿熱水敷一敷,泡一泡,反正你就掰吧,不掰也來回動,別閑著,用不專了一個月,准好,不好算我的。
還可以去屬醫院做一做理療,理療效果是最好的了,但是是收費的。

5、骨折早期功能鍛煉原則

肌肉舒縮運動為主

6、骨折術後如何進行功能鍛煉?

臨床上經常有這樣的情況,同樣的骨折,同樣的醫生做手術,恢復的效果卻千差萬別。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骨折術後的功能鍛煉沒有跟上。功能鍛煉對於術後恢復起著重要作用。常可分為以下幾階段進行鍛煉,對於孩子骨折宜在家長監督和指導下進行。

第一階段:骨折炎症消退期功能鍛煉。

患處局部腫脹、疼痛、大都術後輔以石膏或其他外固定,軟組織正處於修復階段,功能鍛煉的目的是促進血液循環,使腫脹早日消退,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粘連。此期功能鍛煉的主要形式是使患處肌肉做舒縮活動。上肢骨折患者可作握拳、提肩活動,握拳時使整個上肢肌肉用力,而後放鬆,活動肩關節時要用另一隻手托住患肢的前臂作肩關節的環行活動。下肢骨折患者可做股四頭肌收縮動作,使整個下肢肌肉用力後再放鬆,但不一定使膝關節屈曲。踝關節骨折患者可作一些足趾背屈動作。

第二階段:骨痂形成期功能鍛煉。

患肢腫脹消退,局部疼痛逐步消失,軟組織損傷已漸修復,部分患者己拆除外固定,骨折斷端部分纖維連接並在逐漸形成骨痂,骨折的部位日趨穩定。此期鍛煉的形式除繼續進行患肢肌肉的收縮活動外,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逐步進行骨折附近的關節功能鍛煉;上肢骨折患者除做握拳、活動肩關節動作外,還可作一些主動性的關節伸屈活動,如活動腕關節、肘關節,整個上肢的伸屈、外展、內收,先由簡單動;作開始,逐漸增加,動作須柔和緩慢,隨著骨折的癒合,活動次數可適當增加。下肢骨折患者可進行抬腿和髖關節伸屈活動,並可上下肢結合,進行攀扶站立,逐步開始輕度負重活動。下肢股骨骨折患者,在第4 周後,可用雙手撐床,作抬臀,伸屈髖、膝關節等動作。到4 ~ 6 周後,可遵醫囑起床扶拐活動,但不能負重。

第三階段:骨痂成熟期功能鍛煉。

這時患處軟組織已恢復正常,肌肉有力,已有足夠的骨痂,外固定一般已拆除,一般接近臨床癒合,除不利於骨折癒合的某一方面的關節活動仍需限制外,其他的活動都可以進行,活動的次數及范圍可擴大。

第四階段:臨床癒合期功能鍛煉。

此期患者的骨折已達臨床癒合,功能鍛煉的主要形式是加強患肢關節的主動運動,使各共節迅速恢復正常活動。上肢骨折患者可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輕工作。下肢骨折患者可作上下坡、上下樓活動,在拐杖或手杖保護下,做一些負重的活動。

7、如何指導骨折病人進行功能鍛煉

治療骨折的最終目的是使受傷部位最大可能、盡快地恢復正常功能。治療骨折有三大原則:復位、固定和功能鍛煉。
一.復位
(一)骨折早期復位 可使骨折修復順利進行。復位的方法有手法復位和手術復位兩類。如果過長地拖延復位時間,就會造成骨折復位的困難。
骨拆復位是治療骨折的首要步驟,所以,對每一個骨折,原則上應爭取解剖學對位,而對某些骨折,復位時有一定困難,雖未完全恢復到解剖位置,但骨折癒合後,不影響該傷肢的功能,稱功能對位。在治療骨折時,要重視傷肢功能恢復,而不能片面地、機械地強求解剖學的復位。
若傷肢局部腫脹嚴重,甚至形成皮膚水泡,復位更加困難。此時仍應力求爭取骨折復位,如果消極等待腫脹消失,往往延誤復位的時機。
遇到傷員處於昏迷、休克狀態,或合並內臟、顱腦等損傷時,則先要集中力量進行搶救,待全身情況穩定以後,才可以進行骨折復位。
(二)復位的標准 一般說來,骨折復位應爭取到解剖學對位,或接近解剖學對位。但臨床實踐中,由於骨折部位、骨折類型、傷後骨折的腫脹程度、復位時設備條件和復位者技術水平等不同,應根據具體情況,盡最大努力使患肢得到最好程度的恢復。以骨折修復後不影響病人肢體的功能為原則。
1.上肢:肱骨骨折,較多的縮短畸形和側方移位,略超過5°~10°的成角,對患肢功能影響都不大。尺撓骨骨折要求較嚴。側方移位不可超過50%,成角畸形在5°~10°以下時,對前臂旋前、旋後功能影響不大。尺撓骨必須同時整復。
2.下肢:下肢骨折縮短應不超過2cm為宜,過多的縮短,會出現破行,日久會引起髖部和腰部疼痛。旋轉移位,應盡力矯正,下肢的內旋或外旋,均會影響下肢行走的步態。
3.兒童:兒童骨折整復要求較寬,一般15°以下成角及旋轉畸形,以及輕度的縮短或側方移位,在兒童發育中,均可靠強大的塑形能力得到代償,日後可無明顯功能障礙。
4.關節內骨折:關節內骨折,骨拆線經過關節面者,復位要求較高,應爭取解剖學復位。關節內骨折,手法復位不能達到較滿意的解剖學復位者,則應酌情考慮手術復位內固定。
(三)復位的方法
1.手法復位:治療骨折方法中,手法復位應用最廣泛,也較安全。復位後,必須認真地檢查患肢骨折部的外形、長短,是否已恢復正常。在給予適當有效的外固定後,進行x線透視或攝片,以確證復位結果。如復位不良,根據需要,再予以矯正。
2.牽引復位:牽引既可用為復位的方法,又是維持復位的措施。主要用於手法牽引不能復位、或復位後不穩定的骨折。
3.切開復位:是骨折不癒合的重要原因,應慎重選擇,必須嚴格掌握適應證,防止濫用。如下幾種情況可做為切開復位的參考指征:①累及關節面的骨折,手法復位不能達到關節面良好對位者。②骨折後,因附著在骨片上的肌肉收縮,使骨片移位,不易對合者。②骨折端剪式傷力大,血液供應差,骨斷端需要嚴格固定才能癒合者,如股骨頸囊內骨折。④骨折斷端間有軟組織如肌肉、肌腱、骨膜、神經等嵌入,手法復位失敗者。⑥一骨上有多段骨折,手法復位困難者。⑥長骨骨幹不穩定性骨折,手法復位不滿意,又不宜應用牽引方法治療者,而用內固定又有較好的療效。⑧骨折伴有肢體主要血管斷裂,治療中應首先重建骨支架者,如部分性和完全性肢體斷離。⑨骨折不連接或發生畸形癒合,功能恢復不良者。
二.固定
合適有效的固定,是骨折癒合的關鍵之一。它可繼續維持骨折復位後的對位對線,又可以防止不利於骨折癒合的剪力旋轉力和成角的活動。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兩類,骨折復位後,用於傷肢外部固定的為外固定,有小夾板、石膏綳帶、持續牽引等。骨折復位後,用於傷肢內部的固定為內固定,有螺絲釘、鋼板、三刃釘、髓內針等。內固定後,常需藉助外固定作短期或長期的協同固定,使療效更為確實。
三.功能鍛煉
早期合理的功能鍛煉,可促進患肢血液循環,減少肌肉萎縮,保持肌肉力量,防止關節僵硬,促進骨折癒合。所以,被固定的肢體,均要作適當的肌肉收縮和放鬆鍛煉。對於沒有固定的關節,應及時鼓勵病人作主動的功能鍛煉,當骨折端已達臨床癒合就逐漸加強負重鍛煉。
臨床上功能鍛煉有兩種形式:主動運動與被動運動。
(一)主動運動 是功能鍛煉的主要形式,根據病人的活動能力,在不影響骨折斷端移位的前提下,盡早進行肌肉收縮放鬆運動及未固定關節的各向運動,來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體質,減輕創傷對全身反應,防止關節僵硬,因此主動運動應自始至終貫串在整個骨折修復過程中。具體可分為兩個階段:
1.第一階段:骨折l一2周內斷端雖經整復,但不穩定,偶而伴有輕度側方移位或成角畸形的殘余,此時骨折並發的軟組織損傷尚需修復,局部疼痛,肢端腫脹仍存在,因此鍛煉主要形式是通過肌肉收縮放鬆運動及在不影響斷端再移位的情況下,進行上下關節屈伸活動,以幫助血液迴流,促進腫脹消退,防止肌肉萎縮,同時也通過肌肉收縮和舒張使壓力墊效應力增強,對穩固斷端和逐漸整復殘余畸形有一定作用。例如尺、撓骨雙骨折,經復位固定後,即可進行指間關節、指掌關節的屈伸鍛煉,手指內收外展,肘關節屈伸和肩關節屈伸、內收外展、旋轉等鍛煉。
骨折2-3周後肢體腫脹疼痛已明顯減輕,軟組織創傷已基本修復,骨痂開始形成,斷端初步連接,除加強進行肌肉收縮與放鬆運動外,其他關節均可逐漸加大主動活動度,由單一而到幾個關節的協同鍛煉,在牽引架上的病人,也可通過肌肉收縮、放鬆和身體其他部位的運動來帶動患肢的活動。
2.第二階段:此時骨折已達到臨床癒合標准,外固定和牽引拆除後,除了固定期間所控制的關節活動需繼續鍛煉修復外,某些病人由於初期鍛煉比較差,固定拆除後,還可能存在關節粘連、關節囊攣縮、肢體水腫等症狀,那麼必須繼續鼓勵病人加強功能鍛煉,配合中葯外洗和推拿來促進關節活動和肌肉力量的迅速恢復。另外,還可據病情需要適當配合物理治療,但應仍以主動鍛煉為主。
(二)被動運動
1.按摩:適用於骨折斷端有腫脹的肢體,通過輕微按摩幫助腫脹消退。
2.關節被動活動:骨折固定初期,少數病人因懼怕疼痛不敢作主動鍛煉,宜在醫務人員幫助下進行輔助性活動,促使病人更好地作主動鍛煉。對早日消除腫脹,防止肌肉萎縮粘連,關節囊攣縮有一定作用,但操作時要輕柔,不使骨折再度移位和加重局部創傷。
(三)功能鍛煉注意事項
1.功能鍛煉必須在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
2.功能鍛煉應根據骨折的穩定程度,可從輕微活動開始逐漸增加活動量和活動時間,不能操之過急,若驟然作劇烈活動而使骨斷端再移位,同時也要防止有些病人在醫務人員正確指導下不敢進行鍛煉,對這樣的病人應作耐心說服工作。
3.功能鍛煉是為了加速骨折癒合與恢復患肢功能,所以對骨折有利的活動應鼓勵病人堅持鍛煉,對骨折癒合不利的活動要嚴加防止,如外展型肱骨外科頸骨折的外展活動,內收型骨折的內收活動,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伸直活動,屈曲型骨折的屈曲活動,前臂骨折的旋轉活動,脛腓骨幹骨折的內外旋轉活動,橈骨下端伸直型骨折的背伸撓屈活動等都應防止。

8、骨折後何時開始運動?

在骨折患者的恢復期,如果骨折或脫位已得到妥善處理,病情已穩定,就應該進行康復鍛煉。

就目前國內醫療情況來看,有很多骨折和關節脫位患者常常是這樣的一個治療過程:患者做了手術或復位打上石膏後,就再也沒有接受什麼醫療和指導,直至固定給拆除。也就是說,他們從未接受過早期的康復治療,即使在拆除石膏的恢復期,也沒有得到系統的康復指導。

沒有系統的康復,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意味著患者一部分功能的喪失。對於骨折或關節脫位者來說,固定是必須的,但固定也有它的弊端:會造成肌肉萎縮、關節粘連甚至攣縮、骨質疏鬆和軟骨退化。患者固定而卧床不起,易引起壓瘡、肺炎、尿路感染和尿路結石、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等並發症。所以在患者的恢復期,如果骨折或脫位已得到妥善處理,病情已穩定,就應該進行康復鍛煉。

康復鍛煉的部位及基本方法主要如下。

傷肢未被固定的關節做全方位的主動運動。如老年人常見的腕部科氏骨折,石膏固定在前臂至掌指關節下,就可以主動做肩、肘和手指的活動。必要時旁人給予協助,爭取達到正常活動范圍。上肢要特別注意肩關節的外展外旋,及掌指關節的屈曲;下肢應特別注意踝背屈。中老年人容易發生關節攣縮,應特別留意。

患肢被固定部分的肌肉做靜力性練習(或稱等長收縮練習),俗稱用「死力」,即在關節不動的情況下,讓肌肉收縮用力。通常患者在數天後疼痛減輕時開始進行練習。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此練習時,需注意不要屏氣。

脫位或骨折累及的關節可在關節固定後的2 ~ 3 周,每天取下固定物,在保護下作關節不負重的主動運動,運動後再予固定。這個方法可以促進關節軟骨的修復,同時防止關節內粘連形成。有時,固定物是石膏托,可以自行拆裝。但如果是石膏管形,就必須求助醫生了。這種做法適用於沒有堅強金屬內固定的骨折。這個進程可以加快,至於快到什麼程度,則要取決於骨關節專科醫生的看法。

對於未受傷的肢體,患者應盡可能早起床,保持正常的活動。

必須卧床的患者,特別是年老體弱者,應每日做卧床保健操,包括深呼吸、未受傷肢體的運動等,以防止全身並發症。卧床保健操應該使心率加快,大范圍關節活動和抗阻練習時,運動心率應接近耐力練習水平。

去除外固定物進入恢復期後,則應在康復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全面的肌肉力量練習和關節活動范圍練習。在關節活動范圍和肌力稍有基礎後,即應進行平衡、協調和實用功能練習,如:上肢進行提、持或擺弄各種由輕而重的物件,或做由簡單到復雜的動作,如持碗、持杯、提水並倒水、開關水龍頭、開鎖、結繩、穿脫衣服鞋襪、梳洗、用匙或用筷進食、書寫、縫紉、編織等,使用各種工具如錘子、旋鑿、扳手、鉗子等。下肢練習從坐卧位起立、站立、步行、下蹲起立、上下樓梯、跑步、騎自行車等。

需要提醒的是:康復鍛煉必須得法和適度,否則,會適得其反。

如患者有運動禁忌證,如何康復還需聽從醫生的安排。如有可能,還應記錄每次鍛煉完成的情況,及有無疲勞、疼痛腫脹等反應。適度疲勞無礙,明顯的疼痛腫脹則是必須避免的。故如何康復鍛煉,何時開始康復鍛煉還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切忌自行主張。

9、肘關節骨折後功能恢復鍛煉

按你的X光片,你原來傷得嚴重,經手術治療的圖看來還不錯,現在只是進入臨床癒合階段,你不要緊張。康復性鍛煉應該循序漸進不能夠著急,先輕柔肘關節後再行伸展和屈曲的功能活動,以免再度損傷拉傷。可以請中醫骨傷科醫師為你開一下舒筋活絡的中葯來服用。

與骨折多久後關節功能鍛煉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