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L骨折

L骨折

發布時間:2021-06-18 18:55:36

1、骨折分為哪幾種?(根據完整程度)

骨折分類的目的,在於明確骨折的部位和性質,利用臨床上正確、完善地診斷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一)依據骨折是否和外界相通可分為:

1.開放性骨折 骨折附近的皮膚和粘膜破裂,骨折處與外界相通
恥骨骨折引起的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引起的直腸破裂,均為開放性骨折。因與外界相通,此類骨折處受到污染。
2.閉合性骨折 骨折處皮膚或粘膜完整,不與外界相通。此類骨折沒有污染。

(二)依據骨折的程度分類

1.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全部中斷,管狀骨骨折後形成遠、近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骨折段。橫形、斜形、螺旋形及粉碎性骨折均屬完全性骨折。
2.不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僅有部分中斷,如顱骨、肩胛骨及長骨的裂縫骨折,兒童的青枝骨折等均屬不完全性骨折。

(三)依據骨折的形態分類

1.橫形、斜形及螺旋形骨折 多發生在骨幹部。
2.粉碎性骨折 骨碎裂成兩塊以上,稱粉碎性骨折。骨折線呈「T」形或「Y」形時,又稱「T」形骨折或「Y」形骨折。
3.壓縮骨折 松質骨因壓縮而變形,如椎體和跟骨。
4.星狀骨折 多因暴力直接著力於骨面所致,如顱骨及髕骨可發生星狀骨折。
5.凹陷骨折 如顱骨因外力使之發生部分凹陷。
6.嵌入骨折 發生在長管骨幹骺端皮質骨和松質骨交界處。骨折後,皮質骨嵌插入松質骨內,可發生在股骨頸和肱骨外科頸等處。
7.裂紋骨折 如長骨幹或顱骨傷後可有骨折線,但未通過全部骨質。
8.青枝骨折 多發生在小兒,骨質部分斷裂,骨膜及部分骨質未斷。
9.骨骺分離 通過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斷面可帶有數量不等的骨組織,是骨折的一種。

(四)依據解剖部位來分類

脊柱的椎體骨折,附件骨折,長骨的骨幹骨折,骨骺分離,干骺端骨折,關節內骨折等。

(五)依據骨折前骨組織是否正常分類

1.外傷性骨折  骨結構正常,因暴力引起的骨折,稱之為外傷性骨折。
2.病理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不同於一般的外傷性骨折,其特點是在發生骨折以前,骨本身即已存在著影響其結構堅固性的內在因素,這些內在因素使骨結構變得薄弱,在不足以引起正常骨骼發生骨折的輕微外力作用下,即可造成骨折。

(六)依據骨折穩定程度分類

1.穩定性骨折  骨折復位後經適當的外固定不易發生再移位者稱穩定性骨折。如裂縫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長骨橫形骨折等。
2.不穩定性骨折  骨折復位後易於發生再移位者稱不穩定骨性骨折,如斜形骨折,螺旋骨折,粉碎性骨折。股骨幹既是橫骨折,因受肌肉強大的牽拉力,不能保持良好對應,也屬不穩定骨折。

(七)依據骨折後的時間分類

1.新鮮骨折  新發生的骨折和尚未充分地纖維連接,還可能進行復位者,2~3周以內的骨折。
2.陳舊性骨折  傷後三周以上的骨折,三周的時限並非恆定,例如兒童肘部骨折,超過10天就很難整復。

2、骨折了要怎麼處理?

 骨折了要怎麼處理?

骨折在發生後有效減少危害,需要盡快的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一般最好是選擇多注重於休息,適當性的補充營養物質,同時還是要注重傷口的衛生,多做康復鍛煉,另外也一定要定期的接受復查,如此就能夠有效控制病情,減少問題。

1、注意休息
骨折在出現後,首先就應該注重於休息,一定不要做劇烈的運動,否則就可能會造成二次傷害,一般在發生骨折後,最起碼也需要等待三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夠有效促進恢復。
2、適當性補充營養物質
在骨折發生後,首先還是要多補充營養物質,比如可以補充鋅元素,可以補充鐵元素,這就能夠有效合成骨膠原,在發生骨折後,如果能夠補充微量元素就可以促進傷口的癒合。
3、注重於傷口的衛生
在骨折發生後,首先就應該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而在治療的過程中注重於病患處的衛生,也非常的關鍵,應該盡可能用溫水來擦洗,如果已經拿掉了石膏,也同樣可以適當性的進行按摩,多按摩就可以有效促進血液的循環,能夠有效促進病情的恢復。

4、康復鍛煉
在骨折發生後也同樣需要充分的休息,但是在充分休息後還需要注意康復鍛煉,通過康復訓練可以有效促進恢復,一開始時可以選擇柔和的運動項目,通過柔和的運動可有效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

5、定期接受復查
一般在出現骨折後,首先就應該定期的拍片子,看一下當前的受傷情況到底如何,不管骨折所出現的症狀輕重如何,都應該及時採取有效的治療,同時也應該復查。在了解骨折處的情況後,有效地採取正確的治療措施,能夠達到恢復的作用,如果出現問題也可以及時的得到有效的治療。

3、骨折怎麼辦?

如果是在外面發生了交通事故百,或者是運動時候損傷,導致四肢或者腰部劇烈的疼痛、腫脹或度者是反常活動、無法行走、關節無法活動,要考慮是骨折。

骨折以後會出現疼痛,首先不要隨意搬動病人,問肢體腫脹可以立馬用冰塊冰敷,或者用硬的竹片稍微的固定托住肢體,等待救援人員的過來,拍X光片來初步判斷是答什麼部位的骨折以及需要怎麼樣的處理,再由專業的骨科醫內生做出判斷,是否能夠首先復位石膏固定,還是要進行手術治容療,需要評估X光片跟受傷部進一步來確定。

4、骨折了怎麼辦?

對於骨抄折的處理,分為現場處理和醫院的進一步處理。在現場當出現骨折的典型的特徵,或者疑似骨折的時候,需要對骨折的部位進行固定。可以採用夾板進行固定,也可以就地取材選用樹枝或者硬紙板等進行固定,通過固定有助於保護骨折的部位,避免造成再次損傷。在現場處理完畢之後,需要轉運至醫療機構進行進一步的處理。特別的要注意對於脊柱骨折的搬運,要保持脊柱在同一條直線上面,以免造成二次傷害。在醫院之後,首先需要拍片檢查,明確骨折的部位和類型,然後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非手術治療或者手術治療。

5、【骨折】

骨骼的完整性被破壞以至發生中斷的情況就叫做骨折。骨折主要可分為閉合性骨折和開放性骨折兩種。石化工作者在進行勞動時較易發生各種損傷,有可能會導致骨折,因此掌握相關的救治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1.致病原因

(1)外力因素。當身體受到外界的直接作用力或間接外力時,如果作用力超過了骨骼的承受能力即易導致骨折發生。

(2)缺乏鈣質。由於飲食不當,身體缺乏必要的營養元素或營養不充足,這是導致骨折發生的誘因之一。且經常飲用茶水、咖啡及含有咖啡因的飲料也會增加骨折的危險。

(3)疾病因素。如本身患有軟骨病等骨骼疾病,就較易導致骨折的發生。

(4)其他因素。隨著年齡的增加,骨質逐漸流失以至越來越疏鬆。在這種情況下發生骨折的可能性也隨之提高。

2.症狀表現

(1)疼痛。傷處會有劇烈疼痛,局部有明顯的叩擊痛或壓痛。如靜止或將傷處固定,痛感即會減輕。

(2)腫脹出現。傷處及周圍會出現腫脹現象,且皮膚出現青紫或青黃色的瘀斑。

(3)喪失功能。骨折可使肢體喪失部分或全部功能,導致行動受限,嚴重者甚至出現功能障礙。如不能行走、站立等。

3.治療方法

(1)進行復位。骨折後應盡快進行復位,最好爭取在1~4小時之內。根據不同的骨折情況可採取相應的復位方法,通常包括手法復位、牽引復位和切開復位。手法復位適用於多種骨折;牽引復位則不僅可達到復位的目的還能夠起到維持作用;而遇到不能進行手法復位的骨折情況則應採取切開復位。

(2)固定斷骨。通常進行復位之後應馬上將斷骨固定。固定有外固定和內固定兩種之分。進行手法復位後的骨折通常都採用外固定,根據具體骨折情況以及年齡和個體差異可靈活運用石膏固定、牽引固定、穿針骨外固定和夾板固定等方法;同時還應採用螺絲釘、鋼板等材料進行內固定。

(3)功能恢復。進行復位及固定後,就應盡快開始恢復功能。可在醫生指導下在不同的治療階段採取相應的鍛煉方法將功能恢復到最大程度,直到骨折癒合。鍛煉時應以主動活動肌肉和關節為主,注意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4)擦塗葯物。可用跌打葯酒擦塗患處,並配合按摩。或早期選用雙柏散或跌打膏外敷;中期可將等量大駁骨、小駁骨、大羅傘、斑鳩酸、兩面針等研碎加水、酒調成糊狀,煮熱之後外敷;後期則可用跌打膏或駁骨膏外敷。

4.預防措施

(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日常生活時注意採取正確的站立、行走、端坐姿勢,以防脊椎骨彎曲。並適當多曬太陽,可促進身體中鈣質生成,並應補充一些維生素D。穿松緊適宜的鞋襪,並盡量避免服用消炎和抗過敏的皮質激素,以免影響骨骼硬度。

(2)加強身體鍛煉。適當進行一些健身運動,如跑步、彎腰練習、游泳等,可增強體質,有助於骨質增長,提高骨密度,預防骨折發生。

(3)合理飲食。多吃含鈣食物,如各類乳製品和核桃、穀物、魚、深色蔬菜等。同時還應控制咖啡因和鹽的攝入,以免發生骨病。

6、什麼叫骨折?

骨折是由於一定強度的外力作用,致使骨質的完整性、連續性部分地或完全地破壞,此時常伴有軟組織損傷。
骨折多見於兒童和老年人,中青年人也時有發生。主要症狀為疼痛、腫脹、畸形、活動異常等。骨折的治療主要是復位、固定和功能鍛煉。
1.復位:是使骨折的斷端恢復正常或接近原來的解剖關系,以恢復骨骼的支架作用。復位方法有閉合復位和手術復位。
2.固定:骨折復位後易因不穩定而移位,應採用不同方法將其固定在滿意的位置,使其逐漸癒合。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外固定和內固定。
3.功能鍛煉:通過收縮受傷肢體肌肉,增加骨折周圍組織的血液循環,促進骨折癒合,防止肌肉萎縮。通過主動或被動活動未被固定的關節,防止關節粘連、關節囊攣縮等,使受傷肢體的功能盡快恢復到骨折前的正常狀態。

與L骨折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