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骨折以後力量能恢復嗎

骨折以後力量能恢復嗎

發布時間:2020-04-19 02:34:10

1、骨折術後多久可以負重鍛煉

 早期合理的功能鍛煉,可促進患肢血液循環,減少肌肉萎縮,保持肌肉力量,骨折後鍛煉應以恢復肢體的固有生理功能為主,患者鍛煉時以不感到疲勞和疼痛為度,不可操之過急。骨折在癒合中的各期均有不同的鍛煉方法,
1.骨折早期:骨折後1~2周。這時候局部較疼痛,患肢腫脹疼痛,骨折端不穩定,容易再移位。這時的鍛煉目的應以促進局部血運,加強新陳代謝為主。改善局部症狀,防止肌肉萎縮。主要做法是:前臂骨折時做握拳和手指屈伸活動,下肢骨折時做股四頭肌靜力收縮運動,原則上骨折部位上下關節不活動,身體其他部位均應進行正常活動。
2.骨折中期:骨折後3~6周。骨折局部症狀基本消失,骨折端亦基本穩定,骨痂已形成。此時應以主動運動為主,鍛煉肌肉舒縮活動和關節活動范圍。方法:繼續增強患肢肌肉舒縮活動;逐步恢復骨折部上下關節的活動,並逐漸從被動到主動,可進一步擴大活動范圍,防止肌肉萎縮。
3.骨折後期:骨折後6~10周。骨折臨近癒合後,這段時期又叫功能恢復期。應盡快恢復機體功能,鍛煉關節持重能力,上肢骨折可鼓勵患者做力所能及的輕微工作,使關節各部分都能得到全部鍛煉;下肢扶拐者,應逐漸改為單拐,繼而棄拐行走,並逐步增加擺腿和旋轉動作,促進骨折的完全康復。

2、骨折後靶夾板取了怎麼能使肌肉快速恢復力量?

通過針對性的訓練,促進骨折後機體功能的恢復,預防並發症、繼發症的發生。對於失去功能者,通過對其已有功能的訓練能夠對已經失去功能的部分,進行代償,提高生活質量。使患者能夠盡可能健全地重新回到社會,回到工作崗位。骨折康復的開始時間盡可能要早。一般在骨折得到復位固定後即可開始。骨折得到復位固定後指的是石膏固定已經幹了或牽引已經安裝好或已施行了內固定術後,病情穩定即可開始。 治療骨折的最終目的是恢復正常功能,但骨折在治療中常常需要較長時間固定傷肢或傷部,這樣會使肢體因長期固定不動導致肌肉萎縮、關節內粘連或韌帶退變失去彈性,弄不好雖然骨折已癒合,但肢體仍不能恢復正常功能,甚至造成殘疾。 為了預防這種不良後果的發生,就要進行功能鍛煉,通過肌肉運動刺激運動器官里的感受器,使運動反射聯系能重新牢固地豎立起來,肌肉活動還可使局部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加快、促進浮腫的消散和殘余炎症的吸收,血液循環的改善可使肌肉韌帶的狀態改善,並進一步影響它們的功能,還可增加關節腔滑液分泌,減少摩擦。 恢復期的運動可以牽伸已經攣縮的軟組織,恢復其彈性和延展性,增強肌肉力量,對抗肌肉萎縮,並可通過有目的的訓練使患者恢復日常生活和勞動能力。可見,功能鍛煉很重要,並且必須在骨折復位固定後的早期就開始施行。凡未固定的肢體和關節都要每天定時、定量地進行主動充分活動,促進新陳代謝,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直。 骨折後的康復訓練一般可分為三期進行: 康復訓練的早期 此期即傷後l~2周,此時傷肢腫脹、疼痛、骨折斷端不穩定,容易再移位。因比,此期功能鍛煉的主要目的是促進患肢的血液循環,以利消腫和穩定骨折。康復訓練的主要形式是傷肢肌肉的等長收縮,即在關節不動的前提下,肌肉做有節奏的靜力收縮和放鬆,即我們平時所說的綳勁和松勁,通過肌肉的等長收縮可以預防肌肉萎縮或粘連。此期的康復訓練,原則上除了骨折處上下關節不運動外,身體的其他部位均應進行正常的活動。 康復訓練的中期 即傷後2周至骨折的臨床癒合,此期傷肢腫脹逐漸消退,疼痛減輕,骨折斷端有纖維連接,並逐漸形成骨痂,骨折處日趨穩定。此期除繼續做傷肢的肌肉收縮訓練外,可在康復治療師的幫助下,逐漸恢復骨折近端、遠端未固定的關節的活動和骨折處上下關節的活動,並逐漸由被動活動轉為主動活動,以防鄰近關節的關節活動度下降。在病情允許時,應盡早起床進行全身活動。此外,可配合理療以達到消腫、化瘀並促進骨痂形成的目的。 傷後5~6周,骨折有足夠的骨痂形成,可進一步擴大活動的范圍和力量,由一個關節到多個關節逐漸增加主動的關節屈伸活動,防止肌肉萎縮,避免關節僵硬。累及關節面的骨折,常遺留較顯著的關節功能障礙,因此,最好於固定2周左右就開始關節面不負重的主動運動,運動後再予以固定。這樣,通過關節軟骨面間的互相擠壓和磨擦,可促進關節軟骨的修復,並使其有較好的塑形,同時,可以防止關節內粘連形成。 康復訓練的後期 已達到臨床癒合或已經去除外固定,此時骨性骨痂已形成,X線檢查已顯影,骨骼有了一定的支撐力,但大多存在鄰近關節的關節活動度下降、肌肉萎縮等功能障礙。此期康復的目的是恢復受累關節的關節活動度、增強肌肉的力量,使肢體功能恢復。康復訓練主要形式是傷肢關節的主動活動和負重練習,使各關節迅速恢復到正常活動范圍和肢體的正常力量。恢復期進行康復的同時可配合理療及步態訓練等。

3、骨折後胳膊沒有勁,怎麼鍛煉最有效恢復力量

1.通常患者在骨折癒合後,都會出現了關鍵僵硬的情況發生,這樣就會導致患者的抬臂,彎曲等正常活動都受到了限制,所以建議患者在最初恢復階段時,最好在熱水中浸泡30分鍾,在進行活動,這樣不容易使患處受到傷害。
2.此外,當患者可以解除固定以後,就需要進行功能性的鍛煉,常見的方法有,患者可以向前彎腰,使上臂自然下垂,順時針在水平面畫圓圈活動上肢,並且,將患側手置於背後,然後用鍵側手托扶患側手去觸摸鍵側肩胛骨。
3.患者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握住受傷的腕部,然後在慢慢的使患肢向前進行伸張。並且身體向前傾斜,屈肘90°,使上臂與地面垂直,以鍵手握患側腕部,做劃圓圈動作。患者只要堅持進行鍛煉,都可以幫助患者不斷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4、骨折癒合後還能和以前一樣能受大的力量嗎?

骨折癒合過程分三個階段,1:血腫機化期,這一階段纖維連接生長需約2周。2:骨痂形成期,即骨折已達臨床癒合階段,此期約需2個月。3:骨痂塑形期,骨髓腔再通,恢復原形過程需約2年。
6年前的骨折,特別是在骨骼生長發育的兒童時期,完全恢復後,應該和好的一樣,沒問題。

5、浪個讓骨折過的腿部恢復力量?

骨折病人的飲食調養 對骨折病人的營養需求與膳食,患者和家屬大多感到困惑,常常不得不向醫生請教。 其實,骨折病人除了在最初一些日子裡可能伴有輕微的全身症狀外,其餘時間里大多沒有全身症狀,所以和一般健康人的日常飲食相仿,選用多品種、富有各種營養的飲食就可以了。要注意使食物易於消化和吸收,慎用對呼吸道和消化道有不良刺激的辛辣品(辣椒、生蔥、芥末、胡椒)等。在全身症狀明顯的時候,應給予介於正常飲食和半流質飲食之間所謂軟飯菜,供給的食物必須少含渣滓,便於咀嚼和消化,烹調時須切碎煮軟,不宜油煎、油炸。 以上是骨折病人的一般飲食原則。為了更快更好地促進骨折癒合,骨折病人還應根據骨折癒合的早、中、晚三個階段,根據病情的發展,配以不同的食物,以促進血腫吸收或骨痂生成。 △早期(1-2周):受傷部位瘀血腫脹,經絡不通,氣血阻滯,此期治療以活血化瘀,行氣消散為主。中醫認為,"瘀不去則骨不能生"、"瘀去新骨生"。可見,消腫散瘀為骨折癒合之首要。飲食配合原則上以清淡為主,如蔬菜、蛋類、豆製品、水果、魚湯、瘦肉等,忌食酸辣、燥熱、油膩,尤不可過早施以肥膩滋補之品,如骨頭湯、肥雞、燉水魚等,否則瘀血積滯,難以消散,必致拖延病程,使骨痂生長遲緩,影響日後關節功能的恢復。在此階段,食療可用三七10克,當歸10克,肉鴿1隻,共燉熟爛,湯肉並進,每日1次,連續7-10天。 △中期(2-4周):瘀腫大部分吸收,此期治療以和營止痛、祛瘀生新、接骨續筋為主。飲食上由清淡轉為適當的高營養補充,以滿足骨痂生長的需要,可在初期的食譜上加以骨頭湯、田七煲雞、動物肝臟之類,以補給更多的維生素a、d,鈣及蛋白質。食療可用當歸10克,骨碎補15克,續斷10克,新鮮豬排或牛排骨250克,燉煮1小時以上,湯肉共進,連用2周。 △後期(5周以上):受傷5周以後,骨折部瘀腫基本吸收,已經開始有骨痂生長,此為骨折後期。治療宜補,通過補益肝腎、氣血,以促進更牢固的骨痂生成,以及舒筋活絡,使骨折部的鄰近關節能自由靈活運動,恢復往日的功能。飲食上可以解除禁忌,食譜可再配以老母雞湯、豬骨湯、羊骨湯、鹿筋湯、燉水魚等,能飲酒者可選用杜仲骨碎補酒、雞血藤酒、虎骨木瓜酒等。食療可用枸杞子10克,骨碎補15克,續斷10克,苡米50克。將骨碎補與續斷先煎去渣,再入餘2味煮粥進食。每日1次,7天為1療程。每1療程間隔3-5天,可用3-4個療程。

6、骨折修復後,他所承受的力量會更加強是真的嗎

這要看是哪一種損傷造成的修復。
舉例說明,拳擊手和散打選手之所以有很強的打擊力和抗打擊力。就是因為來在訓練時高強度的訓練導致骨頭的微骨折然後癒合,再微骨折然後癒合。反復這個過程。骨頭的強度會增強很多。但是普通的骨折短源期內的強度不可能有骨折前的強。時間長了也要具體看是如何鍛煉恢復的。zd
所以說骨折恢復是個動態的過程,因人而異,因環境而異!

7、手曾經骨折過怎樣恢復力量

注意用力時候的力道把我,長久堅持,持續鍛煉,可以嘗試不斷地加大負荷練習。

8、骨折恢復的差不多了,我該鍛煉哪些方面,缺少力量。現在的我別人踢我一腳會倒?現在我怕爬高,怕摔倒。

我覺得骨折恢復之後,應該做一些簡單的力量訓練,強度不能太大。因為力量的訓練可以長時間進行,但是骨折千萬不能再受傷。所以可以做一些非常低強度的力量訓練。

9、大腿骨折幾年能恢復力量

病情分析: 這個情況考慮是完全恢復,要1年以上, 指導意見: 你好,目前這個問題我建議及時的休息保養為主,繼續觀察吧。

10、骨折後怎樣鍛煉才能更好的恢復求解

如選用中葯川芎、地鱉蟲、當歸、生黃芪、白術、澤蘭、澤瀉等煎煮口服;選用中葯桂枝、桑枝、伸筋草、透骨草、蘇木、海桐皮、油松節等煎煮進行局部外熏外洗,再配用外敷中葯。通過綜合性的治療,往往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正常情況下,經絡通暢,氣血於人體全身循環往復,周而復始,永不停息。若人體受傷後,則經絡閉塞,氣血瘀滯不通。輕者表現為局部腫痛,重者可出現臟腑功能失調,臟腑經絡,氣血筋骨同病。中醫辨證施治,可採取益氣活血,利水消腫,補益肝腎之方法。如選用中葯川芎、地鱉蟲、當歸、生黃芪、白術、澤蘭、澤瀉等煎煮口服;選用中葯桂枝、桑枝、伸筋草、透骨草、蘇木、海桐皮、油松節等煎煮進行局部外熏外洗,再配用外敷中葯。通過綜合性的治療,往往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此外,還可以配合練功,古人稱之為導引,通過肢體運動的方法來防治某些損傷性疾病,促使肢體功能早日恢復。專家介紹了局部鍛煉、全身鍛煉和器械鍛煉三種練功形式。
局部鍛煉在醫生指導下患者進行肢體的自主活動,使功能盡快恢復,防止關節僵硬、筋肉萎縮。
全身鍛煉在醫生指導下患者進行全身鍛煉,促進氣血流暢,經絡通暢,臟腑功能恢復。這樣不但可以防病治病,還能彌補方葯的不足。
器械鍛煉利用器械進行鍛煉,主要是加強患肢的力量、促進患肢的功能恢復。一般常用蹬車、手拉滑輪、健身球、握力器等。
練功療法對損傷和疾病主要有活血化瘀、消腫定痛、濡養關節經絡、促進骨折盡快癒合、避免關節粘連和骨質疏鬆、扶正祛邪、利於功能恢復等作用。
活血化瘀消腫定痛 因為損傷後瘀血凝滯,絡道阻塞不通而出現疼痛腫脹,所以,局部鍛煉和全身鍛煉能起到推動氣血流通,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從而達到活血化瘀、消腫定痛的目的。
濡養患關節經絡
損傷後期,局部氣血不充,筋失濡養,出現酸痛麻木。練功後氣血通暢,瘀去新生,筋絡舒活,關節滑利,伸屈自如。
促進骨折盡快癒合
練功活動能化瘀生新,改善氣血循環而有利於骨骼的營養,故可促進骨折早日癒合。
避免關節粘連和骨質疏鬆
骨折或損傷後,患肢長期處於固定狀態,日久會出現關節粘連和骨質疏鬆。通過練功活動,可使氣血通暢,避免關節粘連和骨質疏鬆的發生。
扶正祛邪,利於功能恢復
局部損傷可致全身氣血虛弱,臟腑不和,並因此而感風寒濕邪。通過鍛煉,不但可調整機體,促使氣血充盈,肝血腎精旺盛,筋骨強勁,有利於損傷的康復,也可免遭風寒濕邪的侵襲,使機體功能得以全面康復。

與骨折以後力量能恢復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