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骨折分類分型

骨折分類分型

發布時間:2021-06-06 04:26:20

1、脛腓骨骨折的分型

Schatzker分類 I型:單純劈裂骨折。典型的楔形非粉碎性骨折塊向外下劈裂移位,此型骨折常見於無骨質疏鬆的年輕患者。 Ⅱ型:劈裂合並壓縮骨折。側方楔形骨塊劈裂分離,並有關節面向下壓縮陷入干骺端。此型骨折最常見於老年患者。 Ⅲ型:單純中央壓縮骨折。關節面被壓縮陷入平台,外側皮質完整,易發生於骨質疏鬆者。 Ⅳ型:內髁骨折。此型骨折可以是單純的楔形劈裂或是粉碎和壓縮骨折,常累及脛骨棘。V型:雙髁骨折。兩側脛骨平台劈裂,干骺端和骨幹仍保持連續性。Ⅵ型:伴有干骺端與骨幹分離的平台骨折,除單髁或雙髁及關節面骨折外,還存在脛骨近端橫行或斜行骨折。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2、上頜骨骨折的骨折分類

1、LeFort 分類:由Rene Le Fort (1901)提出,分三型:
Le Fort I 型:即牙槽突基部水平骨折,骨折線經梨狀孔下緣、牙槽突基部,繞顴牙槽嵴和上頜結節向後至翼突;
Le Fort II 型:即上頜中央錐形骨折,骨折線從鼻根部向兩側,經淚骨、眶下緣、顴上頜縫,繞上頜骨外側壁向後至翼突;
Le Fort III 型:即高位水平骨折,骨折線經鼻額縫,橫跨眼眶,再經顴額縫向後下至翼突,形成顱面分離。
2、改良分類 分為以下四型:
(1)低位(水平)骨折:即上頜骨Le Fort I型水平骨折。臨床主要表現為?關系紊亂。治療原則是恢復?關系。
(2)高位(水平)骨折:上頜骨骨折線在Le Fort II型和/或III型水平。臨床表現為?關系紊亂以及面部畸形。治療原則是恢復?關系,同時矯治面部畸形。
(3)矢狀骨折:上頜骨呈垂直斷裂,骨折線位於正中或正中旁。臨床表現為牙弓增寬,可出現開?,骨折可能傷及顱底。治療原則以解決?關系為主,關閉創傷性齶裂。
(4)牙槽突骨折:骨折線局限於根尖水平,僅波及牙骨段。治療原則是復位和固定牙骨段。

3、股骨頸骨折分型

1、頭下型 骨折線完全位於股骨頭下,整個股骨頸均在骨折遠端,股骨頭可在髖臼和關節囊內自由轉動。這類骨折在老年患者中最為多見,股骨頭血供損傷嚴重,即使圓韌帶動脈存在,也只能供給圓韌帶凹附近小范圍骨質血運;而圓韌帶動脈隨年齡增長而逐漸退化,甚至閉塞。因此,這類骨折癒合困難,股骨頭發生缺血壞死發生率高,預後差。
2、頭頸型 即股骨頸斜行骨折。由於股骨頸骨折多系扭轉暴力所致,故真正的頭下型和頸中型均屬少見,而多數頭下型骨折均帶有一塊大小不等的股骨頸骨折塊,使骨折線呈斜行。此型骨折難以復位,復位後穩定性亦差,對股骨頭血供的破壞僅次於頭下型。
3、經頸(頸中)型 全部骨折面均通過股骨頸,實際上此型較少見,特別老年患者中更少見,甚至有學者認為不存在此型。X線顯示的經頸骨折往往是一種假象,重復重復攝片時常被證實為頭頸型。
4、基底型 骨折線位於股骨頸基地。骨折端血運良好,復位後易保持穩定,骨折容易癒合,預後良好,故有部分學者將其列入轉子部骨折。
前三型骨折的骨折線位於髖關節囊內,稱囊內骨折;基底型骨折線位於囊外,稱囊外骨折。

4、股骨頸骨折如何分型

股骨頸骨折的分類方法很,搞清楚了股骨頸骨折的類型,與治療方法的選擇和判斷預後有著密切的關系。1、按骨折部位分型頭下型骨折:骨折面完全在股骨頭下,整個股骨頸都在骨折遠段。些型骨折對血運的操作較嚴重,極易發生股骨頭壞死,預後差。頭頸型骨折:骨折面的一部分在股骨頭下,另一部分則經過股骨頸,故稱為頭頸型骨折。此型骨折最常見。由於剪應力大而穩定性最差,骨折復位後容易再移位,骨折不易癒合和易造成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經頸型骨折:全部骨折面均通過股骨頸,實際上此型很少見,通常為頭頸型骨折在X線片上的假象。基底部骨折:骨折面在股骨頸基底部,有部分在關節囊外。此型股骨頸的營養血管損傷較輕,骨折較易癒合,預後較好。2、按骨折線方向分型主要依據是用骨折線的傾斜度來反映所遭受剪切應力的大小。依遠端骨折線與股骨乾的垂直線所成的角度(Linton角)可分為:外展型:Linton角<30º。此型剪式傷力小,骨折端常嵌頓穩定,易癒合。內收型:Linton角50º。此型剪式傷力大,不穩定,不易癒合。3、按骨折錯位程度分型(即Garden分型,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分型)GardenⅠ型:不完全性骨折,無移位,這種骨折易癒合。GardenⅡ型:完全性骨折但骨折端無移位。股骨頸雖然完全斷裂,但對位良好。如系股骨頭下骨折,仍有可能癒合,但股骨頭壞死變形常有發生;如為股骨頸中部或基底部骨折,骨折容易癒合,股骨頭血運良好,不易發生壞死。GardenⅢ型:完全性骨折伴骨折端部分移位。GardenⅣ型:完全性骨折伴骨折端完全移位。關節囊及滑膜有嚴重損傷,因此經關節囊和滑膜供給股骨頭的血管也容易損傷,造成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5、肱骨骨折是如何分類的?

肱骨骨折常發生於肱骨外科頸、肱骨幹、肱骨髁上、肱骨保間、肱骨外躲、肱骨內上髁。尤以前三者為多,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多由直接暴力和間接暴力所引起,如重物撞擊、擠壓、打擊及撲例時,手或肘部著地,暴力經前管或肘部傳至各部位。x線檢查可明確診斷,並提示骨折的類型。直接及間接暴力均可以引起肱骨骨折。一般根據受傷機制及骨折端移位方向分類。1.肱骨內髁骨折較外髁骨折少見,好發於兒童。骨折塊包含肱骨內上保及骯骨滑車的大部分成全部。損傷機制與肱骨外跺骨折極為相似。骨折亦可分為以下3型。Ⅰ型:骨折無移位,骨折線從內上方斜向外下方達肢骨滑車關節面。Ⅱ型:與Ⅰ型相似。骨折塊有側方移位或伴有輕度向上移位但無骨折塊的旋轉。Ⅲ型:骨折塊有明顯的旋轉移位,最常見是在冠狀面的旋轉,有時旋轉可達180,致使骨折塊的骨折面完全對向內例。有時也可在矢狀面上發生旋轉,導致骨折面向後而肱骨滑車面向前。有時尺骨可隨骨折塊向內移位並肘關節半脫位或脫位。少數患者可合並尺神經損傷。2.肱骨外盟胃折可因傷時合並肘內或外翻應力及前臂伸肌群的牽效力,產生不同形式的骨折,通常分為3型,也有人將合並肘關節脫位者獨立分型,共分為以下4型。I型(無移位型):骨折無移位或僅有輕度分離,局部的伸肌筋膜、骨膜未撕裂。Ⅱ型(側方移位型):骨折塊向側方、前方或後方移位分斷裂或完全撕裂,後者復位後不易維持。Ⅲ型(旋轉移位型):骨折塊除向側、前或後方移位外發生向外、向前或向後的不同程度旋轉。Ⅳ型:骨折塊旋轉移位,並伴肘關節脫位、關節囊及側副韌帶撕裂。3.肱骨留間骨折根據骨折移位程度將其分為以下4型。Ⅰ型:骨折無移位或輕度移位,關節面保持平整。Ⅱ型;骨折塊有移位,但兩傈無分離及旋轉,關節面也基本平整。Ⅲ型:骨折塊有分離並有旋轉移位、關節面破壞。Ⅳ型:肱骨深部扮碎成三塊,關節面破壞嚴重。有時移位嚴重者可穿被皮膚,成為開放性骨折。

與骨折分類分型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