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骨折術後如何鍛煉

骨折術後如何鍛煉

發布時間:2020-04-18 02:53:08

1、骨折術後多久可以負重鍛煉

 早期合理的功能鍛煉,可促進患肢血液循環,減少肌肉萎縮,保持肌肉力量,骨折後鍛煉應以恢復肢體的固有生理功能為主,患者鍛煉時以不感到疲勞和疼痛為度,不可操之過急。骨折在癒合中的各期均有不同的鍛煉方法,
1.骨折早期:骨折後1~2周。這時候局部較疼痛,患肢腫脹疼痛,骨折端不穩定,容易再移位。這時的鍛煉目的應以促進局部血運,加強新陳代謝為主。改善局部症狀,防止肌肉萎縮。主要做法是:前臂骨折時做握拳和手指屈伸活動,下肢骨折時做股四頭肌靜力收縮運動,原則上骨折部位上下關節不活動,身體其他部位均應進行正常活動。
2.骨折中期:骨折後3~6周。骨折局部症狀基本消失,骨折端亦基本穩定,骨痂已形成。此時應以主動運動為主,鍛煉肌肉舒縮活動和關節活動范圍。方法:繼續增強患肢肌肉舒縮活動;逐步恢復骨折部上下關節的活動,並逐漸從被動到主動,可進一步擴大活動范圍,防止肌肉萎縮。
3.骨折後期:骨折後6~10周。骨折臨近癒合後,這段時期又叫功能恢復期。應盡快恢復機體功能,鍛煉關節持重能力,上肢骨折可鼓勵患者做力所能及的輕微工作,使關節各部分都能得到全部鍛煉;下肢扶拐者,應逐漸改為單拐,繼而棄拐行走,並逐步增加擺腿和旋轉動作,促進骨折的完全康復。

2、脛骨平台骨折術後怎麼鍛煉

在家的鍛煉方法有,1、坐在床沿,膝蓋後方墊實落不要空虛,由他人掌握好力量慢慢向下壓腿(就是屈膝),一定注意不可使用暴力,角度、力量要循序漸進,或者在腳背放一適當重物,如枕頭等,自己用力屈膝、伸直、再屈膝、伸直循環。2、平躺在床上,患肢伸直抬高與床面垂直,自己用力或他人幫助屈膝、伸直循環。3、站立於床邊,手握床沿,自己下蹲屈膝。特別重申需要注意的是1、力量要循序漸進,不能使用暴力。2、別人幫忙那叫被動訓練,只能鍛煉關節的活動度,不能鍛煉肌肉力量,所以最後還是要靠自己主動鍛煉,兩者要配合。3、剛開始鍛煉時會出現疼痛,可以吃一點止痛葯,緩解疼痛,增加病人繼續鍛煉的信心。4、不要對鍛煉的效果要求太高,也就是說不要期望3-4天就能怎麼樣,但也不能以此為理由消極怠工。最後,我強烈建議應該先到醫院康復科使用CPM機協助鍛煉,最起碼先把關節鍛煉開,然後自己鍛煉就會事半功倍,減少疼痛和二次損傷,因為現在已經術後5個多月,如果再不抓緊時間鍛煉,恐怕日後關節的功能會受到影響,而對於關節來說,僵硬的關節是沒有用的,這樣你的手術等於失敗了一半,關節功能的喪失等於這條腿是廢的,人的正常生活、工作會受到嚴重影響。膝關節屈膝最少要達到110度左右才能滿足人的正常生活需要。骨科的治療原則是復位、固定、功能鍛煉,三者缺一不可。希望我的建議有用。

3、脛腓骨骨折術後,如何鍛煉,康復?

脛腓骨骨折病人分階段進行功能鍛煉: ★癒合期 (1)取平卧位,患側下肢用軟枕稍墊高以利於靜脈迴流;(2)經骨科處理後3~4天在卧位下開始行保健體操,上肢肌力的練習,患肢髖、踝、趾的主動練習,患肢股四頭肌肉的等長收縮;(3)15天左右增加髖、膝、踝關節主動屈、伸和趾的等長收縮、髖部抗阻練習;(4)45天左右有外固定的患者可持雙腋拐做三點式步行,患肢不著地;(5)可在足底沿縱軸進行扣擊,每日2次,每次200下。 ★恢復期 (1)去除外固定後,增加膝、踝關節的主動練習,於斜板床站立,15天後開始在扶持下做起坐練習、雙足站立下做踮足尖、下蹲、練習;(2)做患肢髖屈、伸、內收、外展和膝踝關節的屈伸抗阻練習;(3)30天後在扶桿站立位練習改為雙下肢交替步行,增加踝內外翻的抗阻練習,以後扶腋拐做四點步行,逐漸增加患肢的負重。

4、骨折術後如何進行功能鍛煉?

臨床上經常有這樣的情況,同樣的骨折,同樣的醫生做手術,恢復的效果卻千差萬別。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骨折術後的功能鍛煉沒有跟上。功能鍛煉對於術後恢復起著重要作用。常可分為以下幾階段進行鍛煉,對於孩子骨折宜在家長監督和指導下進行。

第一階段:骨折炎症消退期功能鍛煉。

患處局部腫脹、疼痛、大都術後輔以石膏或其他外固定,軟組織正處於修復階段,功能鍛煉的目的是促進血液循環,使腫脹早日消退,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粘連。此期功能鍛煉的主要形式是使患處肌肉做舒縮活動。上肢骨折患者可作握拳、提肩活動,握拳時使整個上肢肌肉用力,而後放鬆,活動肩關節時要用另一隻手托住患肢的前臂作肩關節的環行活動。下肢骨折患者可做股四頭肌收縮動作,使整個下肢肌肉用力後再放鬆,但不一定使膝關節屈曲。踝關節骨折患者可作一些足趾背屈動作。

第二階段:骨痂形成期功能鍛煉。

患肢腫脹消退,局部疼痛逐步消失,軟組織損傷已漸修復,部分患者己拆除外固定,骨折斷端部分纖維連接並在逐漸形成骨痂,骨折的部位日趨穩定。此期鍛煉的形式除繼續進行患肢肌肉的收縮活動外,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逐步進行骨折附近的關節功能鍛煉;上肢骨折患者除做握拳、活動肩關節動作外,還可作一些主動性的關節伸屈活動,如活動腕關節、肘關節,整個上肢的伸屈、外展、內收,先由簡單動;作開始,逐漸增加,動作須柔和緩慢,隨著骨折的癒合,活動次數可適當增加。下肢骨折患者可進行抬腿和髖關節伸屈活動,並可上下肢結合,進行攀扶站立,逐步開始輕度負重活動。下肢股骨骨折患者,在第4 周後,可用雙手撐床,作抬臀,伸屈髖、膝關節等動作。到4 ~ 6 周後,可遵醫囑起床扶拐活動,但不能負重。

第三階段:骨痂成熟期功能鍛煉。

這時患處軟組織已恢復正常,肌肉有力,已有足夠的骨痂,外固定一般已拆除,一般接近臨床癒合,除不利於骨折癒合的某一方面的關節活動仍需限制外,其他的活動都可以進行,活動的次數及范圍可擴大。

第四階段:臨床癒合期功能鍛煉。

此期患者的骨折已達臨床癒合,功能鍛煉的主要形式是加強患肢關節的主動運動,使各共節迅速恢復正常活動。上肢骨折患者可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輕工作。下肢骨折患者可作上下坡、上下樓活動,在拐杖或手杖保護下,做一些負重的活動。

5、如何指導骨折病人進行功能鍛煉

治療骨折的最終目的是使受傷部位最大可能、盡快地恢復正常功能。治療骨折有三大原則:復位、固定和功能鍛煉。
一.復位
(一)骨折早期復位 可使骨折修復順利進行。復位的方法有手法復位和手術復位兩類。如果過長地拖延復位時間,就會造成骨折復位的困難。
骨拆復位是治療骨折的首要步驟,所以,對每一個骨折,原則上應爭取解剖學對位,而對某些骨折,復位時有一定困難,雖未完全恢復到解剖位置,但骨折癒合後,不影響該傷肢的功能,稱功能對位。在治療骨折時,要重視傷肢功能恢復,而不能片面地、機械地強求解剖學的復位。
若傷肢局部腫脹嚴重,甚至形成皮膚水泡,復位更加困難。此時仍應力求爭取骨折復位,如果消極等待腫脹消失,往往延誤復位的時機。
遇到傷員處於昏迷、休克狀態,或合並內臟、顱腦等損傷時,則先要集中力量進行搶救,待全身情況穩定以後,才可以進行骨折復位。
(二)復位的標准 一般說來,骨折復位應爭取到解剖學對位,或接近解剖學對位。但臨床實踐中,由於骨折部位、骨折類型、傷後骨折的腫脹程度、復位時設備條件和復位者技術水平等不同,應根據具體情況,盡最大努力使患肢得到最好程度的恢復。以骨折修復後不影響病人肢體的功能為原則。
1.上肢:肱骨骨折,較多的縮短畸形和側方移位,略超過5°~10°的成角,對患肢功能影響都不大。尺撓骨骨折要求較嚴。側方移位不可超過50%,成角畸形在5°~10°以下時,對前臂旋前、旋後功能影響不大。尺撓骨必須同時整復。
2.下肢:下肢骨折縮短應不超過2cm為宜,過多的縮短,會出現破行,日久會引起髖部和腰部疼痛。旋轉移位,應盡力矯正,下肢的內旋或外旋,均會影響下肢行走的步態。
3.兒童:兒童骨折整復要求較寬,一般15°以下成角及旋轉畸形,以及輕度的縮短或側方移位,在兒童發育中,均可靠強大的塑形能力得到代償,日後可無明顯功能障礙。
4.關節內骨折:關節內骨折,骨拆線經過關節面者,復位要求較高,應爭取解剖學復位。關節內骨折,手法復位不能達到較滿意的解剖學復位者,則應酌情考慮手術復位內固定。
(三)復位的方法
1.手法復位:治療骨折方法中,手法復位應用最廣泛,也較安全。復位後,必須認真地檢查患肢骨折部的外形、長短,是否已恢復正常。在給予適當有效的外固定後,進行x線透視或攝片,以確證復位結果。如復位不良,根據需要,再予以矯正。
2.牽引復位:牽引既可用為復位的方法,又是維持復位的措施。主要用於手法牽引不能復位、或復位後不穩定的骨折。
3.切開復位:是骨折不癒合的重要原因,應慎重選擇,必須嚴格掌握適應證,防止濫用。如下幾種情況可做為切開復位的參考指征:①累及關節面的骨折,手法復位不能達到關節面良好對位者。②骨折後,因附著在骨片上的肌肉收縮,使骨片移位,不易對合者。②骨折端剪式傷力大,血液供應差,骨斷端需要嚴格固定才能癒合者,如股骨頸囊內骨折。④骨折斷端間有軟組織如肌肉、肌腱、骨膜、神經等嵌入,手法復位失敗者。⑥一骨上有多段骨折,手法復位困難者。⑥長骨骨幹不穩定性骨折,手法復位不滿意,又不宜應用牽引方法治療者,而用內固定又有較好的療效。⑧骨折伴有肢體主要血管斷裂,治療中應首先重建骨支架者,如部分性和完全性肢體斷離。⑨骨折不連接或發生畸形癒合,功能恢復不良者。
二.固定
合適有效的固定,是骨折癒合的關鍵之一。它可繼續維持骨折復位後的對位對線,又可以防止不利於骨折癒合的剪力旋轉力和成角的活動。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兩類,骨折復位後,用於傷肢外部固定的為外固定,有小夾板、石膏綳帶、持續牽引等。骨折復位後,用於傷肢內部的固定為內固定,有螺絲釘、鋼板、三刃釘、髓內針等。內固定後,常需藉助外固定作短期或長期的協同固定,使療效更為確實。
三.功能鍛煉
早期合理的功能鍛煉,可促進患肢血液循環,減少肌肉萎縮,保持肌肉力量,防止關節僵硬,促進骨折癒合。所以,被固定的肢體,均要作適當的肌肉收縮和放鬆鍛煉。對於沒有固定的關節,應及時鼓勵病人作主動的功能鍛煉,當骨折端已達臨床癒合就逐漸加強負重鍛煉。
臨床上功能鍛煉有兩種形式:主動運動與被動運動。
(一)主動運動 是功能鍛煉的主要形式,根據病人的活動能力,在不影響骨折斷端移位的前提下,盡早進行肌肉收縮放鬆運動及未固定關節的各向運動,來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體質,減輕創傷對全身反應,防止關節僵硬,因此主動運動應自始至終貫串在整個骨折修復過程中。具體可分為兩個階段:
1.第一階段:骨折l一2周內斷端雖經整復,但不穩定,偶而伴有輕度側方移位或成角畸形的殘余,此時骨折並發的軟組織損傷尚需修復,局部疼痛,肢端腫脹仍存在,因此鍛煉主要形式是通過肌肉收縮放鬆運動及在不影響斷端再移位的情況下,進行上下關節屈伸活動,以幫助血液迴流,促進腫脹消退,防止肌肉萎縮,同時也通過肌肉收縮和舒張使壓力墊效應力增強,對穩固斷端和逐漸整復殘余畸形有一定作用。例如尺、撓骨雙骨折,經復位固定後,即可進行指間關節、指掌關節的屈伸鍛煉,手指內收外展,肘關節屈伸和肩關節屈伸、內收外展、旋轉等鍛煉。
骨折2-3周後肢體腫脹疼痛已明顯減輕,軟組織創傷已基本修復,骨痂開始形成,斷端初步連接,除加強進行肌肉收縮與放鬆運動外,其他關節均可逐漸加大主動活動度,由單一而到幾個關節的協同鍛煉,在牽引架上的病人,也可通過肌肉收縮、放鬆和身體其他部位的運動來帶動患肢的活動。
2.第二階段:此時骨折已達到臨床癒合標准,外固定和牽引拆除後,除了固定期間所控制的關節活動需繼續鍛煉修復外,某些病人由於初期鍛煉比較差,固定拆除後,還可能存在關節粘連、關節囊攣縮、肢體水腫等症狀,那麼必須繼續鼓勵病人加強功能鍛煉,配合中葯外洗和推拿來促進關節活動和肌肉力量的迅速恢復。另外,還可據病情需要適當配合物理治療,但應仍以主動鍛煉為主。
(二)被動運動
1.按摩:適用於骨折斷端有腫脹的肢體,通過輕微按摩幫助腫脹消退。
2.關節被動活動:骨折固定初期,少數病人因懼怕疼痛不敢作主動鍛煉,宜在醫務人員幫助下進行輔助性活動,促使病人更好地作主動鍛煉。對早日消除腫脹,防止肌肉萎縮粘連,關節囊攣縮有一定作用,但操作時要輕柔,不使骨折再度移位和加重局部創傷。
(三)功能鍛煉注意事項
1.功能鍛煉必須在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
2.功能鍛煉應根據骨折的穩定程度,可從輕微活動開始逐漸增加活動量和活動時間,不能操之過急,若驟然作劇烈活動而使骨斷端再移位,同時也要防止有些病人在醫務人員正確指導下不敢進行鍛煉,對這樣的病人應作耐心說服工作。
3.功能鍛煉是為了加速骨折癒合與恢復患肢功能,所以對骨折有利的活動應鼓勵病人堅持鍛煉,對骨折癒合不利的活動要嚴加防止,如外展型肱骨外科頸骨折的外展活動,內收型骨折的內收活動,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伸直活動,屈曲型骨折的屈曲活動,前臂骨折的旋轉活動,脛腓骨幹骨折的內外旋轉活動,橈骨下端伸直型骨折的背伸撓屈活動等都應防止。

6、股骨頸骨折術後如何鍛煉

你好!我也是股骨頸骨折,不過現在能走了,彎曲也沒有問題了,但是股骨頸骨折記得不能太用力,還有就是不能長時間行走,兩年之內要小心,否則容易惡化,你說的膝蓋不能彎曲應該是長時間卧床有關,經常幫助按摩一下,幫助血液流通,剛開始就是這樣子的,而且剛開始行走會覺得很累使不上力,這也是正常的,一切都一小心為好,希望我的經驗對你有效哦!

7、骨折後如何康復鍛煉

我知道胳膊骨折後肘關節會變的很僵硬,彎曲伸直角度都變差,然後要每天壓,而且它肌肉記憶變差,就是說頭一天壓過後第二天又會變成原來的樣子,所以要每天反復鍛煉

8、寵物骨折術後怎樣進行功能鍛煉?

貓狗等小動物大多數都屬於天性活潑好動的,即使經歷了疼痛的骨折和骨折手術仍然改變不了好動的天性,這時候有很多寵物的主人為了使寵物盡快康復和避免由於不當運動造成二次損傷,就會選擇長期把寵物關在籠子里或者狹小的空間靜養,盡可能地限制其活動,有的甚至長達半年都不讓寵物得到適當的鍛煉。這樣的做法在骨折癒合的初期是值得倡導的,但是長期缺乏鍛煉會導致肌肉萎縮、關節僵硬、骨折癒合不良等後遺症。本來很成功的骨折手術可能因為缺乏功能鍛煉而造成術後依然出現跛行或者長期難以恢復正常機能。所以,術後的功能鍛煉也是骨折治療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恢復中的狗狗

骨折功能鍛煉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強骨質代謝,加速骨折修復和病肢的功能恢復,是防止發生產生廣泛的病理性骨痂、肌肉萎縮、關節僵硬、關節囊攣縮等後遺症和促進恢復功能的重要保證,同時它也是治療骨折的重要組成部分。

骨折的鍛煉包括早期按摩、牽行運動、伸屈骨折上下未被固定的關節等。骨折的鍛煉可根據骨折的癒合過程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

  早期(血腫炎症機化期):早期階段在骨折後1-2周內,病肢局部腫脹,疼痛,軟組織處於修復階段,很容易發生再移位。功能鍛煉目的是促進患肢血液循環,消除腫脹,防止肌萎縮。可按摩綳帶下方並對關節做輕度屈伸。


狗狗

中期(原始骨痂形成期): 中期階段在骨折2周以後,一般正常經過的骨折,2周後局部腫脹消退、疼痛消失、軟組織修復,骨折端已被纖維連接且正形成骨痂。此期應開始進行骨折上、下關節活動。目的是改善血液循環和防止肌萎縮和關節僵硬。可以在關在小的空間內任由其自由活動,地面要乾燥清潔。或者是逐步進行牽行,根據寵物情況,每次10-15分鍾,每天1-2次,隨病情好轉時間逐漸延長。一般最初幾天會有全身反應並且跛行會加重,但以後可逐漸好轉。


恢復中的金毛犬

後期(骨痂改造塑形期):此期繼續加強骨折周圍及全身關節的活動,以加強患肢主動活動為主,促進關節活動范圍和肌肉力量的恢復。


游泳中的金毛犬

寵物骨折的治療並不是簡單的復位、固定和等待康復就可以的,骨折後功能鍛煉在骨折的治療中也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三分治療,七分鍛煉"的說法很形象的說明了這一點。鍛煉的好處很多,不但可以幫助康復,還能夠讓愛寵更快地恢復健康。骨折後的鍛煉還有兩點好處:

第一,促進消腫、防止關節粘連和僵硬。骨折後,骨折處的軟組織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和水腫,傷肢會出現腫塊。腫塊如果不及時消除,就會導致相應軟組織粘連,甚至變硬。這種粘連還會發生在肌肉與肌腱內、肌腱與滑膜間以及關節內,從而影響肌肉收縮的功能。通過功能鍛煉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第二,促進骨折癒合。通過功能鍛煉,傷肢肌肉進行反復舒縮活動,可使骨折縱向擠壓力加強,骨折縫隙變小,骨折部更為穩定,可以改善骨折部的營養,促進骨折的癒合。功能練習還可以矯正微小的骨折錯位,也有利於骨折的癒合。


恢復中的狗狗

綜上所述,骨折後鍛煉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分為三個時期,在不同的時期進行合理的鍛煉可促進骨折癒合,防止發生關節僵硬和肌肉的萎縮,對愛寵的康復極為重要。

9、股骨頸骨折術後如何鍛煉

膝關節受限:
中醫保守治療+鍛煉+熏洗.
活絡舒絡散外敷2-4個療程.
滾圓瓶法:
1:取一個圓型礦泉水瓶.內裝60度左右的熱水.
2:人坐椅子上.腳踩圓瓶.回來滾動.以帶動的方式活動踝.膝關節.這樣患者痛苦小.
3:同時對腳底穴位熱療按摩.此方為本人近30年來四肢恢復鍛煉法.
4:簡單易行.

股骨頭骨折:
雖然做了手術.減小並預防壞死.方法如下:
"洗以海桐皮.貼萬靈膏.常服健步虎潛丹"
可到我百度空間看正在治療的老人股骨頭骨折.有部分用葯的葯方.願對你父親有所幫助.

與骨折術後如何鍛煉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