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骨折前期初步治療方法

骨折前期初步治療方法

發布時間:2020-03-10 12:40:40

1、骨折導致肌肉萎縮能治嗎?

呃,雖然我不是很清楚,不過,我和你經歷相同,也是車禍後左腿肌肉大面積萎縮(大腿與小腿都萎縮了)不過,康復以後一直堅持鍛煉,我現在的腿部力量不輸給任何人,打球的時候在籃下我也算一方霸主,所以堅持鍛煉應該沒問題。

2、骨折後怎麼才能恢復得快

首先是要注意休息,骨折部位不要亂動,其次是多注意復查,觀察看恢復到什麼程度了,開元這類的骨科就是,骨折的恢復都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

3、耾骨骨折後怎麼康復治療

一.復位
(一)骨折早期復位 可使骨折修復順利進行。復位的方法有手法復位和手術復位兩類。如果過長地拖延復位時間,就會造成骨折復位的困難。
骨拆復位是治療骨折的首要步驟,所以,對每一個骨折,原則上應爭取解剖學對位,而對某些骨折,復位時有一定困難,雖未完全恢復到解剖位置,但骨折癒合後,不影響該傷肢的功能,稱功能對位。在治療骨折時,要重視傷肢功能恢復,而不能片面地、機械地強求解剖學的復位。
若傷肢局部腫脹嚴重,甚至形成皮膚水泡,復位更加困難。此時仍應力求爭取骨折復位,如果消極等待腫脹消失,往往延誤復位的時機。
遇到傷員處於昏迷、休克狀態,或合並內臟、顱腦等損傷時,則先要集中力量進行搶救,待全身情況穩定以後,才可以進行骨折復位。
(二)復位的標准 一般說來,骨折復位應爭取到解剖學對位,或接近解剖學對位。但臨床實踐中,由於骨折部位、骨折類型、傷後骨折的腫脹程度、復位時設備條件和復位者技術水平等不同,應根據具體情況,盡最大努力使患肢得到最好程度的恢復。以骨折修復後不影響病人肢體的功能為原則。
1.上肢:肱骨骨折,較多的縮短畸形和側方移位,略超過5°~10°的成角,對患肢功能影響都不大。尺撓骨骨折要求較嚴。側方移位不可超過50%,成角畸形在5°~10°以下時,對前臂旋前、旋後功能影響不大。尺撓骨必須同時整復。
2.下肢:下肢骨折縮短應不超過2cm為宜,過多的縮短,會出現破行,日久會引起髖部和腰部疼痛。旋轉移位,應盡力矯正,下肢的內旋或外旋,均會影響下肢行走的步態。
3.兒童:兒童骨折整復要求較寬,一般15°以下成角及旋轉畸形,以及輕度的縮短或側方移位,在兒童發育中,均可靠強大的塑形能力得到代償,日後可無明顯功能障礙。
4.關節內骨折:關節內骨折,骨拆線經過關節面者,復位要求較高,應爭取解剖學復位。關節內骨折,手法復位不能達到較滿意的解剖學復位者,則應酌情考慮手術復位內固定。
(三)復位的方法
1.手法復位:治療骨折方法中,手法復位應用最廣泛,也較安全。復位後,必須認真地檢查患肢骨折部的外形、長短,是否已恢復正常。在給予適當有效的外固定後,進行x線透視或攝片,以確證復位結果。如復位不良,根據需要,再予以矯正。
2.牽引復位:牽引既可用為復位的方法,又是維持復位的措施。主要用於手法牽引不能復位、或復位後不穩定的骨折。
3.切開復位:是骨折不癒合的重要原因,應慎重選擇,必須嚴格掌握適應證,防止濫用。如下幾種情況可做為切開復位的參考指征:①累及關節面的骨折,手法復位不能達到關節面良好對位者。②骨折後,因附著在骨片上的肌肉收縮,使骨片移位,不易對合者。②骨折端剪式傷力大,血液供應差,骨斷端需要嚴格固定才能癒合者,如股骨頸囊內骨折。④骨折斷端間有軟組織如肌肉、肌腱、骨膜、神經等嵌入,手法復位失敗者。⑥一骨上有多段骨折,手法復位困難者。⑥長骨骨幹不穩定性骨折,手法復位不滿意,又不宜應用牽引方法治療者,而用內固定又有較好的療效。⑧骨折伴有肢體主要血管斷裂,治療中應首先重建骨支架者,如部分性和完全性肢體斷離。⑨骨折不連接或發生畸形癒合,功能恢復不良者。
二.固定
合適有效的固定,是骨折癒合的關鍵之一。它可繼續維持骨折復位後的對位對線,又可以防止不利於骨折癒合的剪力旋轉力和成角的活動。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兩類,骨折復位後,用於傷肢外部固定的為外固定,有小夾板、石膏綳帶、持續牽引等。骨折復位後,用於傷肢內部的固定為內固定,有螺絲釘、鋼板、三刃釘、髓內針等。內固定後,常需藉助外固定作短期或長期的協同固定,使療效更為確實。
三.功能鍛煉
早期合理的功能鍛煉,可促進患肢血液循環,減少肌肉萎縮,保持肌肉力量,防止關節僵硬,促進骨折癒合。所以,被固定的肢體,均要作適當的肌肉收縮和放鬆鍛煉。對於沒有固定的關節,應及時鼓勵病人作主動的功能鍛煉,當骨折端已達臨床癒合就逐漸加強負重鍛煉。
臨床上功能鍛煉有兩種形式:主動運動與被動運動。
(一)主動運動 是功能鍛煉的主要形式,根據病人的活動能力,在不影響骨折斷端移位的前提下,盡早進行肌肉收縮放鬆運動及未固定關節的各向運動,來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體質,減輕創傷對全身反應,防止關節僵硬,因此主動運動應自始至終貫串在整個骨折修復過程中。具體可分為兩個階段:
1.第一階段:骨折l一2周內斷端雖經整復,但不穩定,偶而伴有輕度側方移位或成角畸形的殘余,此時骨折並發的軟組織損傷尚需修復,局部疼痛,肢端腫脹仍存在,因此鍛煉主要形式是通過肌肉收縮放鬆運動及在不影響斷端再移位的情況下,進行上下關節屈伸活動,以幫助血液迴流,促進腫脹消退,防止肌肉萎縮,同時也通過肌肉收縮和舒張使壓力墊效應力增強,對穩固斷端和逐漸整復殘余畸形有一定作用。例如尺、撓骨雙骨折,經復位固定後,即可進行指間關節、指掌關節的屈伸鍛煉,手指內收外展,肘關節屈伸和肩關節屈伸、內收外展、旋轉等鍛煉。
骨折2-3周後肢體腫脹疼痛已明顯減輕,軟組織創傷已基本修復,骨痂開始形成,斷端初步連接,除加強進行肌肉收縮與放鬆運動外,其他關節均可逐漸加大主動活動度,由單一而到幾個關節的協同鍛煉,在牽引架上的病人,也可通過肌肉收縮、放鬆和身體其他部位的運動來帶動患肢的活動。
2.第二階段:此時骨折已達到臨床癒合標准,外固定和牽引拆除後,除了固定期間所控制的關節活動需繼續鍛煉修復外,某些病人由於初期鍛煉比較差,固定拆除後,還可能存在關節粘連、關節囊攣縮、肢體水腫等症狀,那麼必須繼續鼓勵病人加強功能鍛煉,配合中葯外洗和推拿來促進關節活動和肌肉力量的迅速恢復。另外,還可據病情需要適當配合物理治療,但應仍以主動鍛煉為主。
(二)被動運動
1.按摩:適用於骨折斷端有腫脹的肢體,通過輕微按摩幫助腫脹消退。
2.關節被動活動:骨折固定初期,少數病人因懼怕疼痛不敢作主動鍛煉,宜在醫務人員幫助下進行輔助性活動,促使病人更好地作主動鍛煉。對早日消除腫脹,防止肌肉萎縮粘連,關節囊攣縮有一定作用,但操作時要輕柔,不使骨折再度移位和加重局部創傷。
(三)功能鍛煉注意事項
1.功能鍛煉必須在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
2.功能鍛煉應根據骨折的穩定程度,可從輕微活動開始逐漸增加活動量和活動時間,不能操之過急,若驟然作劇烈活動而使骨斷端再移位,同時也要防止有些病人在醫務人員正確指導下不敢進行鍛煉,對這樣的病人應作耐心說服工作。
3.功能鍛煉是為了加速骨折癒合與恢復患肢功能,所以對骨折有利的活動應鼓勵病人堅持鍛煉,對骨折癒合不利的活動要嚴加防止,如外展型肱骨外科頸骨折的外展活動,內收型骨折的內收活動,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伸直活動,屈曲型骨折的屈曲活動,前臂骨折的旋轉活動,脛腓骨幹骨折的內外旋轉活動,橈骨下端伸直型骨折的背伸撓屈活動等都應防止。

4、狗狗骨折了,用什麼偏方可以治好?

骨折後,飲食、鍛煉都很重要。骨質後的運動鍛煉,要根據骨折的部位、類型和復位後的對位情況及穩定程度來決定運動鍛煉的范圍、動作和運動量。關節鍛煉不能多早也不能過晚,過早鍛煉可能會導致再次脫位,而過晚鍛煉會影響關節的恢復,至於何時開始鍛煉最好遵照醫生囑咐。
民間有「以骨補骨」的說法,認為骨折患者想要恢復的快就要多吃骨頭,那麼,這種說法對不對呢?
對於骨折要多吃肉骨頭這種說法,首先要弄清楚骨折的恢復分期。
在骨折初期,我們肢體內部筋骨脈絡都受到了損傷,氣血不暢、淤積不散,這個時候飲食要以活血祛瘀為主;
到了恢復中期,骨折胃部腫脹情況有所消退,疼痛也減輕,這個時候骨與骨之間還沒有連接,飲食用葯要以接骨續筋為主;
到了後期,斷骨初步癒合,但是筋骨軟弱無力,這個時候要健壯筋骨、補氣養血。
因此,骨折「以骨補骨」要從中期開始,如果過早進補,不僅不能促進骨折恢復,還會推遲恢復時間,影響骨折癒合。下面就是骨折的中後期的保健食療偏方。
一、骨折中期食療偏方
材料:狗腱活豬排骨250克,川芎5克,當歸6克,白芍10克,熟地12克,黃芪15克,紅棗3顆,生薑3片
加減:上肢骨折加桂枝6克,軀干骨折加杜仲10克,下肢骨折加准牛膝15克。
做法:所以材料清洗干凈,倒入鍋中,加適量清水,燉湯。
服用方法:喝湯,每周喝2次。
功效:補氣養血,調和營衛,適合骨折中期食用。
二、骨折後期食療偏方
材料:續斷、枸杞、狗脊、白芍各10克,黃芪15克,熟地12克,川芎5克,當歸6克,生薑3片,紅棗3顆,豬腱活豬排骨250克
加減:上肢骨折加桂枝6克,軀干骨折加杜仲10克,下肢骨折加牛膝15克。
做法:材料清洗干凈,放入鍋里,加適量清水燉湯。
服用方法:喝湯,每周2-3次,連續服3-4周。
功效:補氣養血、強筋壯骨,適合骨折後期食用。
以上這些就是專家給出的治療骨折的一些食療偏方,這些方法對於患者身體的恢復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那麼,患者的家屬平時應按著專家給出的方法讓病人按時服用,只有這樣才能有好的治療效果。

5、請問治療股骨頸骨折的是什麼葯油?著急 謝謝

股骨頸骨折生長是比較緩慢的部位,而且也是最容易壞死的部位, 骨折後僅靠手術固定斷骨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斷骨快速的長好,固定只是治療的初步,固定後如何才能讓斷處快速生長骨痂相連這才是治療的重點,建議選用民間中醫中葯治療,因為只有中葯才能快速長骨,這個部位骨折早期用葯30天可下地站立學行走,大約治療在50至60天左右可基本康復(其它部位只需30至40天左右時間)。
相同部位的骨折,選擇的治療方法方式不同,得到的結果會大不相同。
沒有治療前,宜多休息少活動,西葯慎用,尤其是含激素的葯物忌用,忌酒。

6、腳踝撕脫性骨折一般要多久能走動

腳踝撕脫性骨摺合理治療的話,一般三五天可以初步癒合,20天左右可以下床輕微走動,50天左右就差不多康復了。

7、老人大腿骨折 需要開刀嗎 不開刀可以保守治療嗎

首先拍片了解斷骨對位情況如何,如果對位良好或輕微的移位都不需要手術,直接上夾板外固定就可以,固定只是治療的最初步,固定後如何才能讓斷處骨痂更快的生成,這才是治療的重點,這樣的年紀靠自然長好那是不可能,就算年輕人靠自然長好也需要很長時間,所以,骨折後選擇的治療方法是否正確很重要,建議選用中草葯外敷治療即可,用葯七天疼痛明顯減輕,十五天後可拆下夾板,三十天可下地慢慢學行走,大約治療在50至60天可康復。
沒有治療前,宜多休息少活動,骨折初期忌寂鈣。
祝老人早日康復!

8、尾骨骨折有什麼治療方法

尾骨骨折的治療方法:
1.治療原則
(1)無移位者 卧木板床休息3~4周後上石膏短褲起床活動;坐位時,應墊以氣墊或海綿等,以保護局部、緩解壓力。
(2)輕度移位者 局部麻醉後通過肛門指診將其逐漸復位,2~3天後再重復1次,以維持對位。
(3)重度移位 局部麻醉後通過肛門指診先施以手法復位,若無法還納,或不能維持對位,可酌情行開放復位及內固定術。
(4)合並骨盆骨折者 應以骨盆骨折為主進行治療,包括卧床(蛙式卧位)、雙下肢脛骨結節牽引療法、開放復位及內固定術等。
(5)骶神經受壓者 可先行局部封閉療法,無效時則需行手術減壓。
2.特殊類型的骨折及其處理
(1)伴有骶髂關節分離的骶骨縱行骨折 除少數病例可行開放復位及內固定外,大多數病例按以下順序行非手術治療:①牽引復位;②骨盆兜帶懸吊牽引;③石膏短褲固定。
(2)骶骨上段橫形骨折 對伴發骶神經根損傷者多需行手術治療,術中切除骶骨椎板以求獲得神經減壓。對移位明顯的骶椎骨折可考慮通過撬撥復位。非手術療法適用於無移位或是可以手法復位的輕度移位病例。
(3)骶骨下段橫形骨折 ①無移位的骨折 只需取蛙式位卧床休息2~3周,必要時可採用封閉療法止痛或服用長效止痛劑。②有移位骨折 一般在局部麻醉下按肛門指檢的方法,用示指將骨折塊輕輕向後推壓而使骨折端復位。對手法復位失敗者,可考慮行切開復位和克氏針內固定術。
(4)合並腰骶關節脫位的骶骨橫形骨折 治療較困難,大多需開放復位及內固定術;可酌情選擇椎弓根釘技術+鋼絲固定結扎術。
(5)單純性腰骶關節脫位 治療宜按「脊柱滑脫」施以手術療法,大多選用後路椎弓根螺釘固定+椎節間Cage內固定術。
(6)合並骶骨骨折的雙側骶髂關節脫位 輕者僅需卧床休息數天後(蛙式位)以石膏短褲固定即可,但對移位明顯且手法復位失敗者則需行開放復位及雙側骶髂關節融合術。

9、骨折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凡因外力致使骨的完整性和連續性遭到破壞,稱為骨折。骨折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閉合性骨折,指骨折處沒有傷口;一是開放性骨折,指骨折處有傷口,折斷的骨頭有的碎成幾片,也有的已露出傷口。骨折的主要症狀是疼痛、壓痛、腫脹、瘀斑、功能障礙、畸形等。骨折常合並有軟組織損傷,這些合並損傷造成的嚴重後果往往超過骨折本身,如頭顱骨骨摺合並腦組織損傷或顱內血腫;肋骨骨摺合並血氣胸或肝脾破裂;脊柱骨摺合並脊髓損傷使下半身癱瘓等,甚至可直接危及生命。

症狀表現:

1.疼痛骨折病人都有疼痛,一般局限在骨折的損傷處。

2.腫脹骨折損傷的局部腫脹或出現瘀斑。

3.功能障礙完全骨折時,傷肢的功能喪失。

4.畸形骨折的肢體發生短縮、旋轉、彎曲或成角等。

5.骨擦音和異常活動在搬動傷肢時,常可感到骨折面相摩擦或聽到骨折面相摩擦的聲音,移位的骨折還可以在正常的活動以外,發生異常活動。

救治措施:

1.搶救生命如發現患者心跳、呼吸已經停止或瀕於停止,應立即進行胸外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昏迷者應保持其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其口咽部的異物;開放性骨折的患者傷口處可有大量出血,一般可採用敷料加壓包紮止血,嚴重出血者在使用止血帶止血時每隔3O分鍾應放鬆1次,每次3O~6O秒鍾。如遇以上有生命危險的患者,應盡量快速送往醫院救治。

2.妥善處理傷口開放性傷口的處理除及時恰當地止血外,還應立即用消毒紗布或干凈布包紮傷口,傷口表面的異物要取掉,外露的骨折端切勿推入傷口。有條件者,最好用高錳酸鉀等消毒液沖洗傷口,再行包紮與固定。

3.固定應力求簡單而有效,不要求對骨折准確復位;開放性骨折有骨端外露者更不宜復位而應原位固定。急救現場可就地取材,如木棍、板條、樹枝、硬紙板等可應用,其長短以固定住骨折處上下兩個關節為准。如找不到固定的硬物,也可用布帶將傷肢綁在身上,骨折的上肢可固定在胸壁上,使前臂懸於胸前;骨折的下肢可同健肢固定在一起。

固定的方法因骨折的部位而不同,常見有上肢、下肢、脊柱和骨盆部位的骨折。

(1)上肢骨折:找兩塊寬窄、長短適合的木板,托著折臂,然後用綳帶綁緊骨折部的上端和下端,再用三角巾懸吊在胸前。

(2)下肢骨折:用兩塊長短不同的木板,長木板放在患肢及軀乾的外側,短木板放在內側,然後用綳帶或布條紮好。

(3)脊柱骨折:應有三人平起平落慢慢地同時抬起,使脊柱伸直,成仰卧位放上擔架,擔架應用硬板床,身體兩側放些疊好的衣服、被單、枕頭等把身體固定,防止晃動。如果是頸椎骨折,搬動時必須有一人挾住頭,放在擔架後,頭部兩側用衣物或紗帶固定。

(4)骨盆骨折:用床單把骨盆局部包起來,然後把傷者的兩腿綁在一起,中間加軟棉墊,搬動時,有一人用手托住傷者的臂部,另一手托住腰部,一人托起頭及胸背,另一人抬下肢,三人一起平穩地把傷者輕輕地平放在硬木板的擔架上。

4.止痛骨折經初步固定後,疼痛可以減輕,可對症用些止痛葯,劇痛者可用小劑量的哌替淀。

5.迅速轉運經以上現場救護後,應將病人迅速、安全地轉運到醫院進一步救治。在途中要注意動作輕穩,防止震動和碰壞傷肢,以減少疼痛。脊柱骨折者尤其要注意正確的搬動方法,應由2~3人一起用力將患者托到硬板床上或翻滾到硬板上,使之採取仰卧或俯卧位,並一定要保持其脊柱平直,切忌使其頸部或軀干前屈或扭轉。

與骨折前期初步治療方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