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折後如何正確急救?
骨折在生活中非常常見,磕磕撞撞的,難免會很容易受傷。骨折大多都是由於身體遭受到暴力引起的。我們身體的骨頭就好比一根根棍子,當骨骼所承受的力量超過最大強度時,骨頭就會像棍子般斷開。 下面給大家講講骨折時急救不當的急救有什麼危害,以及如何正確的採取骨折急救措施。
首先最需要注意的就是頸椎部位的骨折,不恰當的搬運傷者的身體會使頸部脊髓受損,發生高位截癱,嚴重時導致呼吸抑制危及生命。 千萬不要隨意挪動傷者,好心辦了壞事。
四肢骨折的話,及時固定受傷的地方,減少患肢的活動,使用夾板固定患處 ,固定不應過緊 ,沒有夾板可以臨時找些木棒、木板、擀麵杖、雨傘、 紙箱等物品做支撐物。注意夾板的長度要超過受傷部位,並且能夠超過或支撐傷口上方和下方的關節。
如果骨折的類型是開放性骨折,或者出現出血的情況,一定要及時止血,可以用干凈的白紗布來包紮傷口。如果骨折端外露,千萬不要自行還納,以免皮膚遭受污染。 壓迫止不住血時,可用止血帶環扎傷口的上方(近心端)止血。 如果是還不能止血的,還可採用止血帶止血的方法進行止血處理,但要注意扎帶時間,每隔半小時放鬆一次,避免肢體缺血壞死的情況。
對於大出血、有生命危險的患者,應第一時間撥打120,將患者送往醫院救治,如果是上肢出現骨折,則可在不影響走路的情況下,坐車及時到就近的醫院進行治療;如果是下肢骨折的患者,搬運前需確認傷者的情況,避免搬動或是挪動患者,以免造成二次傷害,最好用擔架運送。
2、簡述社區緊急救護6條原則
當發生緊急情況時可按傷員或患者情況應用以下6條原則:
(1)先復後固:先進行心肺復甦,再固定骨折;
(2)先止後包:大出血時先採取一切辦法止血,再消毒創口進行包紮;
(3)先重後輕:優先搶救危重傷,後搶救輕傷員;
(4)先救後送:對生命體征不穩定者,轉運途中可能有危險,應先搶救再後送;
(5)急救與呼救並重:批量傷員,緊急救治的同時,呼喚支援;
(6)搬運與醫護一致:醫護和搶救應在任務要求一致、協調步調一致、完成任務一致的情況下進行。
3、骨折急救有哪些要點?
骨折急救有哪些要點:1.處理傷口。
(1)對於出血傷口或大面積軟組織撕裂傷,應立即用急救包、綳帶或清潔布等予以壓迫包紮,絕大多數可達到止血的目的。有條件者,在包紮前先用雙氧水和涼開水清洗傷口,再用酒精消毒,作初期清創處理。
(2)對傷口處外露的骨折斷端、肌肉等組織,切忌把它們送回傷口內,因為已被污染,會將細菌和異物帶進傷口深部而引起化膿性感染。如有條件,可用消毒液沖洗傷口後,再用無菌敷料或干凈布暫時包紮,送到醫院後再作進一步處理。
(3)骨折部位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腫,即使起初包紮得很好,也會變得不舒服,所以每隔30分鍾要重新包紮一次。
2.固定斷骨。
及時正確地固定斷骨,可減少傷者的疼痛及周圍組織的繼發損傷,同時也便於傷者的搬運和轉送。
(1)固定斷骨的工具可就地取材,如棍、樹枝、木板、拐杖、硬紙板等都可作為固定器材,但其長短要以固定住骨折處上下兩個關節或不使斷骨處錯動為准。
(2)如一時找不到固定的硬物,也可用布帶直接將傷肢綁在身上。
3.適當止痛。
骨折會使人疼痛難忍,特別是有多處骨折,容易導致傷者發生疼痛性休克,因此,可以給傷者口服止痛片等止痛處理。
4.安全轉運。
經過現場緊急處理後,應將傷者迅速、安全地轉運到醫院進一步救治。
(1)轉運傷者過程中,要注意動作輕穩,防止震動和碰撞傷處,以減少傷者的疼痛。同時還要注意傷者的保暖和適當的體位,昏迷傷者要保持呼吸道暢通。
(2)抬運傷者時,要多人同時緩緩用力平托;運送時,必須用木板或硬材料,不能用布擔架或繩床。木板上可墊棉被,但不能用枕頭,頸椎骨折傷者的頭必須放正,兩旁用沙袋將頭夾住,不能讓頭隨便晃動。
(3)脊柱骨折或頸部骨折時,除非是特殊情況(如室內失火),否則應讓傷者留在原地,等待攜有醫療器材的醫護人員來搬動,不要隨便搬動骨折患者。如果病人的意識已經喪失,最基本的處理是保證呼吸道通暢;若沒有呼吸應進行人工呼吸。
4、骨折現場急救的目的在於什麼
骨折創傷現場急救的目的是搶救生命,保護患肢,避免或減輕再次損傷或污染。然後在醫療監護下,將病人送往醫院,繼續進行全面的救護治療工作。
意外傷害造成骨折的同時,往往還會合並身體其他組織器官的損傷,如心搏或呼吸驟停、休克、大出血、氣胸、顱腦損傷等,嚴重者常危及生命。因此應根據傷勢輕重緩急區別分類,並決定急救治療的重點和安排。若有下列症狀之一者即為重傷:創傷後即昏迷者;胸部擠壓傷:伴有內臟損傷或不能排除內臟損傷;呼吸功能障礙;四肢癱瘓或雙下肢癱瘓;骨盆骨折有進行性出血、休克。
5、骨折後的救護方法有哪些?
骨折的急救方法為:保持呼吸道順暢,防止休克,有大出血者,立即止血,不要運送骨折未固定的患者。運送脊椎骨折患者時,要注意防止損傷脊髓;開放性骨折,局部要消毒處理,拿紗布把傷口裹好,暴露在外的骨頭不能送回組織內。
6、什麼是社區急救護理
一、社區急救護理特點
1.病種繁多 跨專業、跨系統,如急性心肌梗死、張力性氣胸、腦出血、小兒高熱驚厥、急產、嚴重損傷等。
2.病情急驟 如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突然發生心室纖顫,腦出血的病人突然發生窒
息等。
3.突發性強,時間緊迫 各種急症、尤其災難性事故,均難以預料、突然發生。如急性心肌梗死、猝死、急性中毒、大出血等,挽救生命的「黃金時間』』往往就在數分鍾之內。
4.傷員眾多,傷情嚴重而復雜 災難性事故往往出現群體傷亡,如空難、礦難、塌方、火災等;又如機械性、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等損傷可同時發生,並可造成多系統、多器官、多部位的損傷。
5.工作環境與工作條件惡劣 環境往往狹窄、紛亂、黑暗、危險,顛簸,如搶救落人化糞池的病人等;再如救治手段較醫院內差,使社區急救護理的難度增加。
6.流動性大 各種傷病可發生在醫院以外的廣大社區,如家庭、街頭、公園、野外、商場、公共衛生間和工作單位等。
7.高風險性 不但存在較大的技術風險,更存在人身傷害風險,如進入毒氣泄漏環境、火場、塌方現場、刑事犯罪現場等,遇到精神病病人或酗酒者等。
8.艱苦性及勞動強度大 急救人員往往要攜帶沉重設備登攀高層樓房或徒步長距離行
走、搬運病人等。
9.急救人員少、任務重 通常只有一、兩名醫護人員,如進行現場心肺復甦(CPR),既要進行胸外心臟按壓、人工通氣,又要建立給葯通道、進行心電監護,還要應對周圍的事物等。
10.社會性強 工作范圍往往超出醫學護理領域,要與社會各界溝通,如病人家屬、鄰居、同事、事件目擊者、圍觀者、警察、記者、犯罪嫌疑人、醫院急診科的醫護人員等。
綜上所述,社區護士必須具備思想、道德、人格、心理、性格、氣質、身體、意志、文化、教養、知識、技術、經驗、能力等諸多方面的良好素質條件,才能更好地完成社區急救護理工作。
二、社區急救護理原則
1.聽從指揮 參加大型災難性事故救援的醫護人員要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幫助政府分憂,不給領導添亂。
2.病情評估 迅速、准確地對病人進行全面與重點相結合的病情或傷情評估,以便確定應該優先搶救的情況。
3.首先救命 首先挽救生命,然後再進行其他救治如多發損傷,首先應確保氣道通暢、止血。
4.就地搶救 對於急性危重症或嚴重損傷,如急性心肌梗死合並了致命性心律失常、脊住脊髓損傷等,應堅持就地搶救。如在火災、塌方、毒氣泄漏等事故現場,則應立即將病人脫離危險環境後,再進行搶救。
5.對症處理 常常由於時間緊,病情急驟、危重、復雜,一時不能確診或因受救治條件限制而不可能進行病因救治,最首要的是對症處理,往往可幫病人渡過險關,為院內的後續救治贏得時間、創造條件。
6.尋求援助 社區護理人員在對病人進行搶救的同時,應及時向急救中心呼救。
7.適時轉運 一般經搶救,生命體征相對穩定後,方可轉運。轉運時機須靈活掌握,但有時轉運與不轉運確實具有同樣的危險,應及時向病人的親屬、領導等責任人如實說明情況,徵求意見.
8.途中監控 在護送病人去往醫院路途中,病情仍然隨時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必須嚴密監控病情的發展。
三、傷情評估
(一)初步評估
主要檢查生命體征。
1.呼吸 氣道是否通暢,呼吸是否存在,有無呼吸異常。
2.循環 頸動脈搏動是否存在,血壓是否正常。
3.神經系統 意識、瞳孔、感覺、肢體運動等有無異常。
(二)進一步評估
1.損傷性質 可分為機械性、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損傷等。
2.損傷部位 可分為頭、頸、胸、腹、四肢、脊柱脊髓損傷等。
3.損傷程度 各種損傷程度之間無截然的界限,並可互相轉化。
(1)輕度損傷:多為軟組織損傷、輕度骨折等,無臟器損傷,無生命體征改變,不影響生活能力,多可行走。
(2)中度損傷:多為四肢骨折或一般臟器損傷、生命體征可有改變,較為嚴重,已影響生活能力,但暫緩處理並無生命危險或導致殘疾。
(3)重度損傷:多為重要臟器嚴重損傷、生命體征可有明顯改變,可危及生命。這部分傷員是首先要重點搶救的傷員,通過搶救可能有生存的機會。
(4)死亡:心搏、呼吸已經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