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骨折應力評估

骨折應力評估

發布時間:2021-05-16 08:27:06

1、骨折傷殘等級評定標准

要先鑒定多少級然後根據實際情況賠償

常見骨折類十級傷殘:

1、尺骨或橈骨 粉碎性骨折。

休息滿4個月可做鑒定,看肌電圖:尺、橈骨神經是否受損。

2、鎖骨骨折:觀察手臂活動是否受限,是否能上舉觸摸頭頂。

3、4根肋骨骨折或2根肋骨缺失。

4、髕骨粉碎性骨折,加內固定,放寬條件可能夠上十級;髕骨線性骨折不易構成傷殘。

5、內踝或外踝較大面積粉碎性骨折,導致雙足高低不平,可做十級;內、外踝同時骨折,可做十級。

6、腰椎或胸椎椎體三分之一壓縮性骨折,十級。觀察CT壓縮面是否達三分之一。

7、顱腦骨折,入院時有昏迷症狀,並伴蛛網膜下出血,可做十級;僅顱腦骨折或癲癇,不易做傷殘。

8、癲癇傷殘標准要求較高。外傷性癲癇:伴顱腦外傷(腦內需有損傷),發作頻率較高(出院3到6個月後仍經常發作),並要求此次受傷前沒有癲癇病史。

外傷性癲癇,葯物能夠控制,但遺留腦電圖中度以上改變。

(1)骨折應力評估擴展資料:

1.《人體輕微傷的鑒定標准》(1996年7月25日公安部發布,1997年1月1日實施);

2.《人體輕傷鑒定標准(試行)》(1990年6月20日最高法、最高檢 公安部 司法部發布,1990年7月1日起實施);

3.《人體重傷鑒定標准》(1990年3月29日司法部 最高法、最高檢 公安部發布,1990年7月1日實施);

4.《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評定》(公安部發布,2002年12月1日實施);

5.《醫療事故分級標准(試行)》(2002年7月31日衛生部發布,2002年9月1日實施);

6.《事故傷害損失工作日標准》(國家標准 GB/T 15499-1995)

7.《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度鑒定》(GB/T 16180-2006國家技術監督局2006年5月1日實施);

8.《職工非因工傷殘或因病喪失勞動能力程度鑒定標准》(2002年4月5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布,同日實施);

9.《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准》(司法部發布,2014年1月1日實施);

10.《人體損傷殘疾程度鑒定標准(試行)》(最高人民法院制定,自2005年1月1日起實施該鑒定標准);

11.《軍人殘疾等級評定標准(試行)》(民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衛生部解放軍總後勤部發布);

12.《殘疾人實用評定標准(試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發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傷殘鑒定標准

2、應力性骨折的分級

<

3、古人說的「傷筋動骨一百天」說法靠譜嗎?

在古代沒有現代醫學這么發達的年代,古語講「傷筋動骨一百天」,古時候醫生們實踐的是《黃帝內經》,憑借岐黃之術提出的「一百天」是否可靠?還是很可靠的。


在古代醫學中,大夫在沒有發達的影像學檢查時就能夠提出傷筋動骨一百天,說明他們的醫學觀念是相當領先的,也是經時間和實踐檢驗過的,傷筋動骨的損傷的修復與康復確實需要三個多月時間。外傷後軟組織或骨組織受到損害,嚴重者發生骨折,這多屬於較高能量的損傷,對機體影響較大,所以癒合也多需要較長時間。


骨折癒合是一個復雜而連續的過程,從組織學和細胞學的變化,通常將其分為三個階段,這只是人為的劃分,其實三者之間不可截然分開,而是相互交織逐漸演進的過程。無論是石膏、支具固定還是手術鋼板、髓內釘內固定,都只是為骨折提供好的癒合環境,骨折癒合速度是由生物本身的骨代謝決定的。
骨折的癒合過程從最開始治療到骨折臨床癒合具有一定強度能承受應力需要大約三個月左右,恰好是一百天左右,雖然並不是所有骨折癒合都需要一百天,有的5周左右,但骨折癒合後具有一定強度還是需要12周的,這在沒有現代醫學這么多檢查手段如X線片、CT、磁共振等的古代,僅僅通過查體和功能評估就能確定骨折癒合的時間約為三個月左右,不得不讓人佩服中國古代中醫大家們的智慧。


骨折癒合需要一百天左右,那麼「傷筋」也是如此嗎?從現代醫學講,傷筋類似於韌帶、關節囊等強度較大的軟組織的損傷,在骨折之前,外力作用下一般先是損傷這些軟組織然後暴力繼續釋放作用於骨骼發生骨折,即便沒有發生骨折,一旦「傷筋」,軟組織的損傷也較大,韌帶撕裂或斷裂或關節囊損傷,伴有周圍肌肉組織的小血管損傷,可出現出血瘀血、肢體腫脹等情況,腫脹在3~5天左右達到高峰,制動後逐漸消腫,但隨著康復後期活動增多又會反復腫脹。
所以,像踝關節扭傷後,即便沒有骨折,如果腫脹比較明顯,說明損傷較重,還是要好好休息,避免早期負重,用手杖或拐杖減少患肢負重,為韌帶癒合創造良好條件。
早期治療非常重要,否則韌帶容易鬆弛強度下降,容易發生踝關節不穩定,在晚期甚至老年時出現創傷性關節炎,慢性疼痛,嚴重影響生活。
雖然傷筋動骨要一百天,但並不是要患者一直在床上躺著養病,而是要早期開始功能鍛煉康復訓練,「上醫治未病」,預防骨折的早期並發症和晚期並發症。

4、什麼是應力性骨折?

應力性骨折,又稱疲勞性骨折或積累性勞損,是一種過度使用造成的骨骼損傷,當肌肉過度使用疲勞後,不能及時吸收反復碰撞所產生的震動,將應力傳導至骨骼,這樣長期、反復、輕微的直接或間接損傷可引起特定部位小的骨裂或骨折。應力性骨折多發生於身體承重部位,如小腿脛腓骨和足部(跟骨、足舟骨、跖骨)。易患人群為足部承重較多的運動員,如籃球、足球、網球運動員,以及田徑、體操運動員和芭蕾舞演員。

致病原因:
一般骨折多發生在比較激烈的對抗性運動中。跑步中的骨折與一般的骨折不同,通常是由於地面日積月累的累積效應所導致的疲勞性骨折,這種7a686964616f3133333760骨折也叫應力性骨折。跑步中脛骨是最容易發生骨折的部位,其它容易發生應力性骨折的部位按發生的頻率多少排序依次是腳趾骨、腓骨、股骨、踝骨和恥骨。在發生應力性骨折前,跑步者通常會感到局部部位疼痛,這種疼痛在休息和走路時還不嚴重,但是一跑起步來就加劇,這通常也是診斷應力性骨折的最主要指標。
應力性骨折是骨的機械強度崩潰所產生的骨折,產生崩潰的因素有:
1、持續、長期或反復的應力作用於受力的骨;
2、骨本身的強度。常見於足部的應力骨折是第二跖骨、跟骨、距骨、腓骨、舟狀骨。小兒以跟骨為多見,距、腓骨則在成人與小兒均可產生。第二跖骨則以運動員,新兵訓練期尤其是女性新兵(約佔新兵的25%)為多見。疲勞骨折的外傷史可模糊不清。在活動後出現疼痛,休息後即緩解。病骨受應力後即有痛。檢查見局部腫脹、壓痛。早期X線片見骨折線不清,後期才見清晰的骨折線,並有骨痂形成。

5、什麼是應力性骨折

應力性骨折,又稱疲勞性骨折或積累性勞損,是一種過度使用造成的骨骼損傷,當肌肉過度使用疲勞後,不能及時吸收反復碰撞所產生的震動,將應力傳導至骨骼,這樣長期、反復、輕微的直接或間接損傷可引起特定部位小的骨裂或骨折。應力性骨折多發生於身體承重部位,如小腿脛腓骨和足部(跟骨、足舟骨、跖骨)。易患人群為足部承重較多的運動員,如籃球、足球、網球運動員,以及田徑、體操運動員和芭蕾舞演員。

致病原因
一般骨折多發生在比較激烈的對抗性運動中。跑步中的骨折與一般的骨折不同,通常是由於地面日積月累的累積效應所導致的疲勞性骨折,這種骨折也叫應力性骨折。跑步中脛骨是最容易發生骨折的部位,其它容易發生應力性骨折的部位按發生的頻率多少排序依次是腳趾骨、腓骨、股骨、踝骨和恥骨。在發生應力性骨折前,跑步者通常會感到局部部位疼痛,這種疼痛在休息和走路時還不嚴重,但是一跑起步來就加劇,這通常也是診斷應力性骨折的最主要指標。
編輯本段醫學診斷
一些檢查手段來判斷是否有應力性骨折的方法: 1、某一部位(通常在下肢)沒有受到過外部激烈的碰撞而出現突然性疼痛,而且這種疼痛使人不能繼續跑步,或者很難繼續跑步。 2、單足站立時局部出現疼痛,或者單足跳時出現疼痛。 3、用手指壓痛處時出現鑽心的疼痛感。 4、疼痛點在完全停止跑步後在一段時間內會自然消除。
編輯本段崩潰因素
應力性骨折是骨的機械強度崩潰所產生的骨折,產生崩潰的因素有: 1、持續、長期或反復的應力作用於受力的骨; 應力性骨折
2、骨本身的強度。常見於足部的應力骨折是第二跖骨、跟骨、距骨、腓骨、舟狀骨。小兒以跟骨為多見,距、腓骨則在成人與小兒均可產生。第二跖骨則以運動員,新兵訓練期尤其是女性新兵(約佔新兵的25%)為多見。疲勞骨折的外傷史可模糊不清。在活動後出現疼痛,休息後即緩解。病骨受應力後即有痛。檢查見局部腫脹、壓痛。早期X線片見骨折線不清,後期才見清晰的骨折線,並有骨痂形成。

6、骨折怎樣評估傷殘等級

除輕微骨折和隱裂無法達到評殘標准外,骨折最低可以評十級傷殘。

根據《勞動能力鑒定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等級》GB/T 16180-2014
5.10十級
5.10.1定級原則
器官部分缺損,形態異常,無功能障礙,無醫療依賴或者存在一般醫療依賴,無生活自理障礙。
5.10.2十級條款系列
凡符合5.10.1或下列條款之一者均為工傷十級。
12)身體各部位骨折癒合後無功能障礙或輕度功能障礙者;

7、簡述護士接診手臂骨折患者時評估的內容有哪些?

急診病人一般多為交通事故,病變迅速,死亡率高,並發病症多,易漏診等特點,故爭分奪秒地進行有效的救護,為後續診治贏得時機,對提高救治率具有重要意義,實踐證明傷後第一小時是救治成功的關鍵,故又稱為「黃金時間」。
所以第一肯定密切觀察病情,監護生命體征,觀察瞳孔、神志及血氧飽和度變化,留置導尿者記錄每小時尿量,根據監測結果及時報告醫師採取相應急救措施,並做好記錄。
密切注意神志、瞳孔變化,注意呼吸頻律、節律、深淺度及自主呼吸、呼吸機輔助呼吸的配合情況。
重症病人應用心電監護儀監測各項生命體征,我們要牢記各項正常指標,尤其注意對SpO
等這些東西,在上學的時候老是都教過!

與骨折應力評估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