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腳踝骨折和扭傷有什麼特點?怎樣區分?
首先是休息(Rest)。在疼痛停止前盡可能不要多走路。在這段時間內過度用腳只會延緩損傷的治療進程,從而使疼痛時間延長。這就是說,你不但不能跑,而且不能做任何活動量大的事情。 其次是冰敷(Ice)。將你的腳踝冷敷15分鍾,然後停15分鍾,如此反復,要堅持3天。一口袋冰放在你的皮膚上也許太冷了,所以我建議,或者用毛巾把冰包一下,或者用外科用的冷敷布。如果沒有這些工具,找一小口袋冰凍的豌豆也很不錯。 第三是加壓包紮(Compression)。輕輕地用敷布壓纏住腳踝,使其更加穩定。不要拚命地用力纏,這樣你會阻滯流向腳的血液,不利於損傷恢復。 最後是抬高(Elevation)。當你坐著的時候,可以把腳放在幾個枕頭上,需要你的腳比你心臟的位置高一些,這樣便會有利於血液倒流循環,有效減輕腳部腫脹。 如果在短期內你的腳踝扭傷沒有好轉,就必須盡快去看運動損傷專科醫生。如果沒有骨質的損傷,千萬不可隨意打石膏,否則將會對日後的功能活動有很大的影響。 一旦腳踝部位的疼痛消失,就需要進行針對性的功能鍛煉,目的就是讓加強損傷組織的力量,避免重復性損傷的再次降臨。鍛煉方法可以在 陳正韶運動醫學研治中心網站 上查看到。希望每個人都能全身心投入到體育運動當中,盡情的享受著運動的快樂,不必再擔心運動損傷所造成的困擾!
2、腳扭了和骨折了有啥區別?
踝關節扭傷和骨折的區別診斷:
1.踝關節扭傷:踝部軟組織損傷,雖疼痛劇烈,但能行走。
2.踝關節骨折:踝關節損傷後,扭傷者,受傷後即覺疼痛,活動受限,不能行走或可勉強走路,隨之踝關節腫脹;若傷後踝部淤腫疼痛,內外踝部壓痛明顯,可聞及骨擦音,出現功能障礙,甚至出現畸形,則是踝關節或踝部骨裂或骨折。
3、不小心摔倒了踝關節很痛,怎麼區分踝關節扭傷還是骨折了?
踝關節是人體的一部分,離地面最近的承重關節。在運動中也很容易受傷。常見的扭傷和骨折會帶來強烈的疼痛感,但有時我們不能判斷是否是扭傷或骨折後踝關節受傷。
如何判斷踝關節是扭傷還是骨折?
腳踝受傷後,可能會有腫脹和疼痛,而且疼痛非常強烈。踝關節損傷後,建議第一次到醫院鑒別扭傷或骨折,最簡單的方法是拍X光片,一般骨折X光可以看出,如果X射線檢查後沒有骨折,一般來說,你可以回去休息和休息,使損傷可以慢慢恢復。
但如果腫脹在幾天後甚至沒有消退,甚至趨於加重,我們需要做進一步的B超或磁共振檢查,因為有時一些小骨折,第一次X射線找不到,非常秘密,B超和核磁共振檢查後能看得非常清楚,能准確判斷踝關節間隙,關節是扭傷還是骨折?
踝關節骨折和扭傷有什麼區別?
踝關節骨折和扭傷實際上是外力造成的,局部損傷的嚴重程度不同。通常當只是扭傷時,踝關節受到的外力可能比骨頭稍微小一些。但如果是骨折,可能是劇烈的、旋轉的扭轉,這是比較間接的力量,或者是直接受到暴力,導致骨折。另外,扭傷雖然沒有傷到骨頭,但同樣需要制動,會有助於修復軟組織,千萬不能認為不傷到骨頭,只有受傷的肌腱才會輕視它,這會耽誤踝關節損傷的恢復時間。
4、怎麼判斷手腕是骨折還是錯位還是扭傷
如果患處特別疼痛疑是骨裂、骨折,如果按壓只是輕痛,那麼可以考慮到軟骨有損傷,軟骨有損傷和新的骨折都會出現局部腫脹、腫痛等現象,如果關節不能正常彎曲這是韌帶有損傷,韌帶有損傷關節彎曲就不能達到正常。軟組織(韌帶、軟骨、肌腱)有損傷,自身很難修復,一般在X光片下是很難發現的。 如果拍片檢查骨頭有損傷,首先應該積極治療讓斷骨癒合,如果在X光片下確認骨頭沒有損傷,那麼出現疼痛就是軟骨損傷造成, 建議選用中國傳統中醫治療,因為中醫可以通過用葯物來幫助損傷的組織快速生長,這樣就可以很快康復,如能得到專業治療骨外傷的中醫治療,早期骨折一般在30至40天左右可以基本康復。軟組織損傷則需要延長一些時間。 中醫講究越早治療越好,時間耽誤越久治療越麻煩。未治癒前飲食忌吃鯉魚、公雞、酸筍、牛肉和姜等,這是經驗所得。西葯慎用,尤其是含激素的葯物忌用,不宜過多活動關節,以免加重損傷。 居士祝你早日康復
5、腳扭了怎麼判斷是不是骨折
踝關節扭傷和骨折的區別診斷: 1.踝關節扭傷:踝部軟組織損傷,雖疼痛劇烈,但能行走。 2.踝關節骨折:踝關節損傷後,扭傷者,受傷後即覺疼痛,活動受限,不能行走或可勉強走路,隨之踝關節腫脹;若傷後踝部淤腫疼痛,內外踝部壓痛明顯,可聞及骨擦音,出現功能障礙,甚至出現畸形,則是踝關節或踝部骨裂或骨折。
6、如何判斷是骨折還是扭傷
無論是骨折還是扭傷都會伴有患部的腫脹與疼痛,但是骨折與扭傷的疼痛程度不一樣。骨折以後,病人的疼痛往往比較重,難以忍受,不能自發恢復。而扭傷,主要是脹痛明顯,一段時間後可自行恢復。再就是骨折部位按壓時,疼痛會有明顯的加重,還有以後病人患側肢體的活動是受限的,嚴重的甚至出現患處畸形、錯位等症狀。
出現這種情況後,盡快拍一張x光片,可以明確看出是否有骨折存在。如果存在骨折,應該及時到醫院去,經過醫生給予正確的處置。
對於骨折的患者,沒有捷徑可尋,也沒有偏方可信,需要在恢復期間多卧床修養,適當的時候做一些康復性的功能鍛煉。同時要在飲食上多下功夫,做到營養豐富 ,色、香、味俱佳 ,能刺激食慾。手臂活動不便的要喂飯,適當多吃一些西紅柿、莧菜、青菜、包菜、蘿卜等維生素 C含量豐富的蔬菜 ,以促進骨痂生長和傷口癒合。
(6)關節骨折與扭傷擴展資料:
骨折的恢復,康復訓練尤為重要,訓練的目的是使受傷部位恢復到受傷前的功能狀態。不同的時期,康復訓練的內容也不一樣,針對各個時期的訓練方法有如下:
早期:這是時期的受傷部位的腫脹、疼痛不穩定,容易脫位,因此此時主要以促進受傷部位的血液循環、消腫止痛為主,即在關節不懂的前提下使肌肉伸張和收縮,防止肌肉黏連。
中期:這個時期受傷部位腫脹減輕、疼痛減輕,除了做肌肉的訓練之外還可以適當的進行全身性活動,以促進骨痂的形成和縣委的連接。
後期:這時候骨痂已經形成了,骨骼也有一定的支撐力了,可以在不使關節受累的情況下盡量活動關節,增加肌肉的力量,恢復肢體功能,已經基本可以做到正常的行走及活動了。
扭傷的臨床主要表現為損傷部位疼痛、腫脹和關節活動受限,多發於腰、踝、膝、肩、腕、肘、髖等部位。在運動中較為常見。發生運動傷害時,最好馬上處理。處理的原則有五項:保護(Protection)、休息(Rest)冰敷(Icing)、壓迫(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嚴重的肌肉拉傷(斷裂)、韌帶扭傷(斷裂)、骨折,須由專科醫師手術治療。
參考資料:網路-骨折
網路-扭傷
7、骨折和扭傷有什麼特點?怎樣區分?
骨折系指由於外傷或病理等原因致使骨質部分地或完全地斷裂的一種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骨折部有局限性疼痛和壓痛,局部腫脹和出現瘀斑,肢體功能部位或完全喪失,完全性骨質尚可出現肢體畸形及異常活動。骨折分類的目的,在於明確骨折的部位和性質,利用臨床上正確、完善地診斷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一)依據骨折是否和外界相通可分為:
1.開放性骨折 骨折附近的皮膚和粘膜破裂,骨折處與外界相通恥骨骨折引起的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引起的直腸破裂,均為開放性骨折。因與外界相通,此類骨折處受到污染。
2.閉合性骨折 骨折處皮膚或粘膜完整,不與外界相通。此類骨折沒有污染。
(二)依據骨折的程度分類
1.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全部中斷,管狀骨骨折後形成遠、近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骨折段。橫形、斜形、螺旋形及粉碎性骨折均屬完全性骨折。
2.不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僅有部分中斷,如顱骨、肩胛骨及長骨的裂縫骨折,兒童的青枝骨折等均屬不完全性骨折。
(三)依據骨折的形態分類
1.橫形、斜形及螺旋形骨折 多發生在骨幹部。
2.粉碎性骨折 骨碎裂成兩塊以上,稱粉碎性骨折。骨折線呈「T」形或「Y」形時,又稱「T」形骨折或「Y」形骨折。
3.壓縮骨折 松質骨因壓縮而變形,如椎體和跟骨。
4.星狀骨折 多因暴力直接著力於骨面所致,如顱骨及髕骨可發生星狀骨折。
5.凹陷骨折 如顱骨因外力使之發生部分凹陷。
6.嵌入骨折 發生在長管骨幹骺端皮質骨和松質骨交界處。骨折後,皮質骨嵌插入松質骨內,可發生在股骨頸和肱骨外科頸等處。
7.裂紋骨折 如長骨幹或顱骨傷後可有骨折線,但未通過全部骨質。
8.青枝骨折 多發生在小兒,骨質部分斷裂,骨膜及部分骨質未斷。
9.骨骺分離 通過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斷面可帶有數量不等的骨組織,是骨折的一種。
(四)依據解剖部位來分類
如脊柱的椎體骨折,附件骨折,長骨的骨幹骨折,骨骺分離,干骺端骨折,關節內骨折等。
(五)依據骨折前骨組織是否正常分類
1.外傷性骨折 骨結構正常,因暴力引起的骨折,稱之為外傷性骨折。
2.病理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不同於一般的外傷性骨折,其特點是在發生骨折以前,骨本身即已存在著影響其結構堅固性的內在因素,這些內在因素使骨結構變得薄弱,在不足以引起正常骨骼發生骨折的輕微外力作用下,即可造成骨折。
(六)依據骨折穩定程度分類
1.穩定性骨折 骨折復位後經適當的外固定不易發生再移位者稱穩定性骨折。如裂縫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長骨橫形骨折等。
2.不穩定性骨折 骨折復位後易於發生再移位者稱不穩定骨性骨折,如斜形骨折,螺旋骨折,粉碎性骨折。股骨幹既是橫骨折,因受肌肉強大的牽拉力,不能保持良好對應,也屬不穩定骨折。
(七)依據骨折後的時間分類
1.新鮮骨折 新發生的骨折和尚未充分地纖維連接,還可能進行復位者,2~3周以內的骨折。
2.陳舊性骨折 傷後三周以上的骨折,三周的時限並非恆定,例如兒童肘部骨折,超過10天就很難整復。
扭傷
閉合性軟組織損傷之一。多在外力作用下,使關節發生超常范圍的活動,造成關節內外側副韌帶損傷。關節出現疼痛、腫脹、皮下瘀血、關節功能障礙等症狀,其程度隨損傷程度而加重。輕者發生韌帶部分纖維斷裂,重者則韌帶纖維完全斷裂,並引起關節脫位或半脫位,同時合並關節內滑漠和軟骨損傷。在運動中較為常見。
【概念】
扭傷(sprain)是指四肢關節或軀體部的軟組織(如肌肉、肌腱、韌帶、血管等)損傷,而無骨折、脫臼、皮肉破損等情況。臨床主要表現為損傷部位疼痛腫脹和關節活動受限,多發於腰、踝、膝、肩、腕等關節
【病因病機】
多由劇烈運動或負重持重時姿勢不當,或不慎跌仆、牽拉和過度扭轉等原因,引起某一部位的皮肉筋脈受損,以致經絡不通,經氣運行受阻,瘀血壅滯局部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