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叫骶骨足端?
顴弓下緣中央與下頜切跡之間凹陷中。 面部眼睛外下方那個最高的骨頭,叫做顴骨。閉口,沿著顴骨的下沿,往耳朵方向一路摸過去,會發現顴骨的下沿先斜著向上,然後,在某個位置變成斜著向外下方,這向上向下交界的地方,下面是一個凹陷,這個凹陷處,閉口的時候顯現明顯,而張口的時候就不明顯了,這地方就是下關穴 。骶骨為骨盆的重要結構,呈倒三角形,骶骨骨折通常由摔傷、車禍等外傷造成。骶骨骨折為臨床較常見的一種損傷,一般情況不出現明顯的並發症。臨床中骶骨骨折的後遺症主要與受傷程度有關,輕度的損傷可出現局部疼痛和輕微腫脹、畸形,如合並盆腔臟器、膀胱、直腸等損傷,可出現便血或大小便的障礙,多需手術治療,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康復。腰部酸楚不適,綿綿不已,遇勞累則症狀加重,卧床休息後可稍有緩解;重者尚伴有酸困而痛,腰膝無力,肢酸膝冷,足跟疼痛等;甚者脫發,牙齒松動,陽萎,遺精,舌質淡,脈沉細。勞損腰酸:腰酸常固定於腰部某一部位,腰部酸楚症狀因勞累而加重,卧床休息後腰酸並不能明顯緩解,晨起症狀較重,輕度活動之後即感覺減輕;除腰酸症狀之外,亦可伴有輕度腰痛,但全身無其它異常表現。
測量膀胱內壓時,觀察是否有無抑制性收縮;必要地採用站立位測壓、咳嗽、牽拉導尿管等激發方法。如出現無抑制性收縮即屬逼尿肌反射亢進一類。否則,屬逼尿肌無反射一類。
本試驗是分類的主要依據之一,但是:①膀胱有炎症、結石、腫瘤及下尿路梗阻(如前列腺增生)時,非神經原性膀胱病人也可出現無抑制性收縮。②逼尿肌反射亢進病人在仰卧位測壓時,部分病人需激發發才出現無抑制性收縮。
2.冰水試驗 用F16導尿管排空膀胱後,快速注入60ml14℃冰水。如系逼尿肌反射亢進膀胱,在數秒鍾內,冰水(如連同導尿管)從尿道中被噴射而出;逼尿肌反射膀胱,冰水自導尿管緩慢漢出。
3.肛門括約肌張力 肛門括約肌鬆弛者屬逼尿肌無反射一類。
4.尿道閉合壓力圖 最大尿道閉合壓力正常或高於正常者屬逼尿肌反射亢進,最大尿道閉合壓力低於正常者屬逼尿肌無反射。
5.尿道阻力測定 正常尿道阻力為10.6kPa(80mmHg)。逼尿肌無反射者尿道低於正常。
2、](急!)請問脊柱後凸成角怎麼判斷多少度,拍X片行嗎?
脊柱側凸的手術治療開展已有40多年的歷史,後路手術自從第三代內植物出現以後,矯正效果、穩定性以及術後角度的丟失等均有了明顯改善。前路內固定器械是Dwyer在1964年首先使用的[1], 1976年Zielke和Stunkat開發了VDS(Ventrale Derotation Spondylodesse腹側去旋轉脊柱固定術),為前路手術提供了良好的開端[2]。但其對椎體旋轉的矯正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且術後矯正率的丟失以及內植物的斷裂說明這種內固定系統存在生物力學方面的缺陷,近幾年,部分學者開始研究改善VDS的內固定系統[3,4,5]。本研究使用中華長城系統(Tri-Fix System),對胸腰段、腰段脊柱側彎患者進行前路手術矯正,從側凸、後凸的矯正,矯正率的損失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克服了Zielke手術所存在的問題,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20例,男性3例,女性17例,特發性脊柱側彎15例,先天性脊柱側彎5例,均為KingI型。
1.2 材料 中華長城系統(Tri-Fix System),椎體釘,墊片,5.5cm棒。
1.3 手術方法
1.3.1 體位和切口 患者側卧位,凸側朝上,切口為側方斜切口。
1.3.2椎橫動脈的處理 所固定節段需結扎椎橫動脈,zielk報道2000餘例,未出現一例因結扎椎橫動脈影響脊髓供血的情況。
1.3.3 椎間盤切除 此步驟是直接影響矯形效果和術後融合的重要環節,徹底切除松解,但一般切除對側凹面的外層纖維環是不必要的,因為它們可以作為矯正畸形時的鉸鏈,並可防止矯形過度。
1.3.4 椎體螺釘旋入 椎體板上的螺孔是用來控制螺釘旋入方向的。一要避免螺釘穿入椎管。二要提供很大的生物力學穩定性。每個螺釘都應穿過對側皮質以達到最大穩定性。
1.3.5 矯正旋轉 矯正旋轉是矯正脊柱側彎三維畸形的一個重要步驟。首先對旋轉棒進行預彎,用一對持桿器夾住桿的兩端,然後一點點地旋轉桿以減少旋轉後凸。脊柱被向腹側矯正旋轉,使之更接近解剖位置。這個步驟可矯椎體的旋轉和後凸畸形。
1.3.6 椎間植骨 在矯正旋轉後,將截下的肋骨切成1~2cm的小塊,並從前方放入間盤切除後間隙內1~2塊,以保持重建的生理曲線(胸腰段豎直,腰椎前凸)。
1.3.7 側彎的矯正-壓力的應用 以進一步矯正側彎和減少後凸畸形。將上下螺釘向中間加壓,最後,用扳手擰緊固定螺釘,使桿可靠地固定於椎體螺釘上。
2 結果
後前立位(PA)和側立位影像被用來評價術前、術後和隨訪時的情況,以下參數是從影像中測量而得的,冠狀面Cobb角,固定節段的矢狀面Cobb角,及其下腰骶區(最下內固定節段與骶椎上緣之間)的前凸角,椎體的旋轉度。
胸腰椎術前側凸平均64Ο(45Ο-83Ο),術後矯正至6Ο(0-8Ο),矯正率91%。2年隨訪為7Ο(0-10Ο),矯正率89.1%,術前後凸10Ο(4-30Ο),術後前凸15Ο(12-18Ο),2年後隨訪為前凸11Ο(4-14Ο),融合節段最下一椎體與骶骨所成角度術前前凸42Ο(30-50Ο),術後前凸30Ο(28-34Ο),2年後前凸28Ο(25-32Ο),2年後椎間植骨均融合,旋轉度矯正術前2-4Ο,術後1-2Ο。並發症:2例出現凸側下肢發熱,3月內消失;1例對側肢體出現麻木,考慮為椎體釘位置欠佳,神經根受到刺激,2周後症狀消失;3例男性患者未出現逆反射精等情況。未出現斷棒、假關節形成。
3 討論
1969 年Dwyer 報道了前側施加矯正手術,切除椎間盤為矯形創造了較大的可能性,脊柱縮短而減少了神經損傷的危險,以及更為滿意的節段固定。其主要缺點:前路凸側加壓而不伴隨去旋轉會引起脊柱後凸畸形,鋼纜斷裂可致假關節形成,以及鋼纜進入螺釘頭部的固定不牢[1]。
Zielke手術是切除構成主彎的各有關椎間盤,楔形切除椎間隙的軟骨面,置入螺絲釘,用帶螺絲的金屬棒從上下兩端進行加壓,使側彎的脊柱向中央靠攏,再用特製旋轉矯正器扣緊在壓縮棒的中點和上下兩端,構成三點壓力,徐徐拉向原來脊柱旋轉畸形的相反方向,並伸直復位,將冠狀面上的彎曲轉變到矢狀面上來,最後將各節的螺帽向中央旋緊,使脊柱固定在較伸直的矯正位。但是Zielke器械還存在以下的問題:植入器力學方面的缺陷;即使有脊柱旋轉的矯正,也不能達到矢狀面的滿意矯正;已獲得的三維矯正的術後丟失較大(即穩定性問題)[2]。
"中華長城",使用的是直經5.5mm的金屬棒,首先將金屬棒進行預彎,通過旋轉金屬棒將脊柱冠狀面上的彎曲轉變到矢狀面上來,達到三維矯正的效果,尤其是椎體旋轉度和脊柱的後凸,簡單而有效,大大簡化了手術步驟,提高了內植物的穩定性,更有利於植骨融合。
3.1 適應症 前路治療脊柱側彎的適應證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前路多節段器械對特發性胸腰段和腰椎側彎的矯正和穩定最有效。該系統也適用於癱瘓性、先天性和其它起因的胸腰段和腰椎側凸的治療。相對於後路矯形手術,可以減少融合節段,對治療伴有骨性L5/S1關節強直的胸腰椎側彎十分重要。胸腰椎側彎的高度矯正,同時矯正旋轉及恢復生理矢狀曲線是該系統的重要優點之一。椎間盤切除能對脊柱在冠狀面的傾斜產生顯著的矯正。先天性胸腰段或腰椎後凸並側凸,及半椎體畸形引起的側凸在切除半椎體後也是該系統的適應證。反之該系統不適用於大的復合性的先天彎曲。一般來說,高質量的椎骨是進行前路器械手術的基本條件。從這一點來說,一些神經纖維瘤病不是適應證,超過100°的嚴重側彎和長的C型側彎也不適合本方法。
3.2 存在的一些問題
3.2.1 側前路手術有一定的局限性 它最高盡量不超過T8,最低不應低於L4,一般僅限於的胸腰段、腰段部分病例。T8以上椎體較小,不利於固定。低於L4術後疼痛率過高。
3.2.2 因為技術要求較高,且僅限於下胸段、腰段的側凸,比較局限。
3.2.3 部分伴有胸段側彎的病例需要二次手術才能矯正,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作者將對此類病例另行總結。
3.2.4 同後路手術一樣,同樣存在神經系統損傷的情況,但發生的可能性明顯降低。
3.3 未來發展方向 雙棒進行矯正,加強矯正的強度和穩定性[3,5]。通過胸腔鏡進行高位胸段的矯正手術。此兩項目前均為近幾年新開展的項目,有待於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脊柱側彎是一種涉及三維空間各方向的畸形,因此手術矯正也應該是三維的。我們所作體內和體外的生物力學研究證實,在間盤切除後脊柱有最大的可活動性。因此,VDS對側彎,前後突,特別是旋轉畸形能做到最佳的改善。堅固的後路內固定,能否因其產生強大矯正力而抵消不作前路松解的優點則尚無證明,因此前路手術雖然對技術要求較高,但是對一個熟知脊柱生物力學並能分析畸形的各個組成部分的,技術熟練並有足夠經驗的骨科醫生來說,很少發生並發證。VDS內植物必須是一種可屈型易控制的內植物,它允許進行復雜的矯正手法。"中華長城"器械用於VDS,是一種很好的手術方法,內固定有效而穩定。
探討一期前路手術治療脊柱角狀後凸畸形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自1999年9月至2003年5月23例脊柱角狀後凸畸形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其中男9例,女14例,平均年齡27歲。本組中先天性脊柱後凸14例,脊柱結核後凸畸形5例,外傷後脊柱後凸畸形4例,術前後凸平均76度。所有患者均採用一期前路減壓、椎體間植骨及釘-棒系統矯形固定治療。 結果 所有患者安全完成手術,無嚴重手術並發症,後凸平均矯正47度(61.8%)。術後隨訪平均24個月,植骨全部融合,融合時間平均為4.2個月。隨訪中82.6%的患者對治療結果表示滿意。結論 一期前路手術可重建脊柱的穩定性,減壓徹底,是治療脊柱角狀後凸畸形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 脊柱後凸;脊柱融合術;前路減壓;內固定
脊柱後凸畸形是引起截癱的常見原因,近年來有關脊柱後凸畸形治療的報道多採用後路椎體截骨、椎弓根螺釘固定或前、後路聯合截骨矯形,其並發症相對較多[1-3]。我科自1999年9月-2003年5月採用一期前路減壓、植骨加脊柱內固定術治療脊柱角狀後凸畸形23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23例,男9例,女14例,年齡9-53歲,平均27歲。其中先天性椎體畸形14例(I型(椎體形成障礙)9例,II型(椎體分節障礙)5例);陳舊性結核性後凸5例,病史6-20年,其中1例9年前曾在外院行側後方病灶清除術;椎體骨折後凸畸形癒合4例,病史8-35個月,2例曾行椎板切除減壓及內固定術。後凸頂椎部位:T6、T7各1例,T8 2例,T9-104例,T11 3例,T12-L19例,L2 3例。後凸最多受累椎體為3個,平均受累椎體數1.6個。其中有9例伴有不全癱,Frankel分級B級2例,C級5例,D級2例。術前後凸角度(Cobb法)53°-95°,平均76°。術前患者均進行詳細的影像學檢查(平片、CT、MRI),以了解畸形的結構和脊髓情況。
1.2 手術方法:採用氣管插管全麻,T11以上部位後凸採用經胸腔入路,T12以下採用胸腹聯合或腹膜後入路。病人取側卧位,通過比後凸頂椎高2個平面的肋骨平面進入胸腔內,顯露畸形椎體及上、下各1個正常椎體,結扎節段血管。切除畸形椎體上下椎間盤以及頂椎前方攣縮的前縱韌帶,逐漸切除畸形椎體前方骨塊,包括同側椎弓根,直至椎管前壁。有神經症狀者通過切除椎管前壁和椎間盤進行椎管減壓。對椎體分節障礙的,用骨刀沿殘留的白色軟骨線進行截骨,直至經撐開鉗檢查椎體完全松動。對於結核所導致的畸形,由於椎間隙已經破壞,需要使用銳利的骨刀在相應的部分進行截骨,截骨時根據術前CT掃描的數據確定深度和角度,避免損傷椎管內的脊髓。進行松解時,注意一定要將椎體前方攣縮的前縱韌帶和對側的纖維環徹底松解,否則會導致矯正效果不佳。然後於上、下正常椎體的中部,平行於椎體的上下終板,略偏前方,各植入1枚螺釘(螺釘加墊圈),螺釘尖端穿過椎體對側骨皮質。對於畸形嚴重者,可以在畸形頂點上下各2個椎體置入螺釘,以獲得良好的矯正力和穩定性(本組2例超過90度畸形者均採用上下2個節段置釘)。安裝連接棒,用撐開器撐開,矯正後凸,鎖固螺帽。本組採用的內固定系統為中華長城鈦合金釘棒系統。測量手術間隙的高度,將切取的肋骨修剪成合適的長度(3-4條)植於其間,並將椎體切除時取下的碎骨植於肋骨條的前方。開胸組常規放置胸腔閉式引流管。
術後1、3、6、12、24月拍片隨訪了解植骨融合和矯正維持情況,並在術後一年時採用標準的問卷進行隨訪了解患者的症狀、日常生活和對手術的滿意度。
2. 結果
本組患者均安全完成手術,平均手術時間160min (130-270),平均出血量610ml (300-1300)。術後病人卧床1-2周後下地活動,使用胸腰骶支具保護6個月。術後後凸平均29°(8°-45°),平均矯正47°(61.8%)(圖1)。術前伴有神經損害者,術後多數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改善,Frankel分級2例D級及2例C級恢復至E級,2例C級恢復至D級,1例C級無恢復,1例B級恢復至D級,1例B級恢復到C級。本組1例術後發生一過性雙下肢痛覺過敏,經過脫水、神經營養等葯物治療後於術後10天症狀消失。1例病人術後發生肺部感染,經積極排痰、抗炎後治癒,無其他並發症發生。本組病例全部獲隨訪,平均24個月(12-42)。植骨全部融合,融合時間平均為4.2個月,無螺釘斷裂松動,無後凸角度的丟失。一年隨訪時82.6%(19/23)的患者對手術效果表示非常滿意或滿意。
3. 討論
脊柱後凸是常見的脊柱畸形,尤其是角狀後凸,引起脊髓損害的幾率較高[4,5]。而一旦出現脊髓損害,手術效果直接與手術時機及手術方法有關。李危石等[2]提出要在出現脊髓損害之前積極治療,防止畸形進一步加重。目前對脊柱後凸的治療,多採用後路截骨、椎弓根內固定矯形或前、後路聯合手術矯形[1-5]。單純採用後路截骨矯形,並發症較多[3,6],由於要繞過脊髓對前方進行減壓,容易導致減壓不徹底,並增加對脊髓的騷擾或損傷,對術中出血不易控制。且後方截骨,椎管是縮短的,如果存在椎管狹窄,易擠壓脊髓引起神經症狀。而前、後路聯合截骨,雖然提高了矯正率,但對病人的創傷較大,不利於病人的恢復(7)。
脊柱角狀後凸畸形對脊髓所造成的壓迫常來自前方後凸頂點,因而採用前路減壓更直接,由於是在直視下減壓,對脊髓損傷的可能性較小,術中可以同時清除畸形椎體及變性的椎間盤對脊髓的壓迫,減壓充分,有利於神經功能的恢復。本組9例術前不全癱的患者有8例有明顯的神經功能恢復,無1例發生神經損害。
後凸矯正時,畸形頂點處的松解非常關鍵。除了切除半椎體和其他發育不良的椎體結構外,將椎體前方攣縮的前縱韌帶和纖維環徹底松解切斷,可以獲得更好的松解,從而增加後凸的矯正率。對於椎體分節不良或脊柱結核後凸畸形的患者,直視下沿原來椎間隙的部位進行截骨,截骨時根據術前CT掃描的數據確定深度和角度,避免損傷椎管內的脊髓。本組均採用自體肋骨條進行椎間植骨,減少了再取自體髂骨的並發症,縮短了手術時間。植骨時同時將取下的椎體松質骨碎骨植於肋骨前方,增加了植骨量,促進了植骨的融合。本組23例均發生了植骨融合,無1例假關節形成。由於採用前方撐開,恢復了脊柱前、中柱的高度,根據Denis的三柱理論,一期前路減壓、植骨加堅強的內固定,恢復了正常的前、中柱,符合生物力學原理。本組後凸畸形平均矯正47°,高於後路單平面截骨矯正率。
一期前路手術矯正脊柱角狀後凸畸形,需要注意掌握手術適應症。對於T6以上部位為頂點的脊柱後凸,由於前路顯露困難,建議採用後路手術。而重度(大於90°)的脊柱後凸畸形,單純採用前路矯形有一定的困難,建議採用前、後路聯合矯正手術。
本研究結果表明,一期前路手術可以切除畸形椎體,解除脊髓的壓迫,穩定脊柱,矯正畸形,是治療脊柱角狀後凸畸形的有效方法。
3、為什麼脊椎是彎的
簡單的說是進化的結果
從結構上說
S型是前後的彎曲 左右沒有 如果有就是病態的 屬於脊柱側彎
這個結構胸部後彎 加大了胸腔的容積 有利於呼吸 腰部前彎是直立行走的原因 站立後胯部是靠前的 如果是四肢都著地的話 就不會這樣了
S型也可以起緩沖的作用
更多的緩沖作用是椎間盤起到的
你的問題很有想像力
我的專業書上也沒有詳細解釋這個問題
滿意嗎
這個是個人理解 有點片面
4、我丈夫患強直性脊柱炎已有五年,現在我們的女兒已經1歲多了,我想知道,孩子將來
女孩得病的比較少見,男女比例是9:1.而且強直性脊柱炎雖然有一定的遺傳性,但不是遺傳病,所以即使化驗HLB-27是陽性,只要平時注意觀察她是否有症狀就可以了,強直性脊柱炎關鍵是早發現早治療,三分治療七分保養,一般是不影響生活的.
5、骶骨骨折如何養護調理
骶骨骨折要趴著休息。不能坐久也不能站久。吃中葯逍遙散或柴胡疏肝散
6、腳骶骨骨折,恢復後腳趾不能正常彎曲,為什麼?求大神幫助
骨折後的恢復應注意哪些問題? 骨折的民間中草葯療法 祖國醫學認為:「跌打損傷,皆瘀血在內而不散也,血不活則瘀不能去,瘀不去則折不能續」,「氣為血帥,血為氣母」,「肝主筋,藏血;腎主骨,生髓;脾主肌肉,司運化;肺主皮毛,朝百脈」。根據這些理論,我們使用活血化瘀、續筋接骨、滋養肝腎、補氣非血的中草葯治力,有效地達到了瘀去、骨充、肌生、筋舒、氣和調暢的功效。 方葯主要由乳香、沒葯、螞蟻蛋、馬錢子、麝香、螃蟹骨、自然銅、骨碎補、土鱉蟲、冰片等中草葯組成。方中乳香辛、苦、溫,沒葯苦平,同歸心肝脾,活血止痛,消腫生肌,為君葯;土鱉蟲、馬錢子散血通經,消結止痛,為臣;佐以螞蟻蛋、自然銅益肝補腎,續筋接骨;站香、冰片辛香定竄,行氣止痛,引葯達病所為使。君臣佐使,相輔相成,對各類骨折都有較好療效。 骨折病人的注意事項 創傷後如何判斷肢體有無骨折? (1)傷肢畸形:骨折段移位後,受傷肢體發生成角、短縮、旋轉等畸形。 (2)反常活動:在沒有關節的部位,出現反常活動,即假關節。 (3)骨擦音或骨擦感:肢體活動時,骨折斷端相互摩擦,可聽到骨擦音或觸摸到局部骨擦感 (4)間接叩擊痛:沿力線在骨折肢體遠端用輕力叩擊或扭轉,即引起骨折部位的劇烈疼痛。 (5)腫脹:骨折部位腫脹、青紫或淤斑,肢體腫脹呈環形。 (6)功能障礙:骨折後肢體喪失部分或全部活動功能。 骨折的分類 (1)根據骨折處是否與外界相通,可分為:①閉合性骨折。骨折處皮膚或粘膜完整,不與外界相通。②開放性骨折。骨折附近的皮膚或粘膜破裂,骨折處與外界相通。 (2)根據骨折的程度及形態可分為:①不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僅有部分中斷。如裂縫骨折、青枝骨折。②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連續性全部中斷。如橫骨折、斜骨折、螺旋骨折、粉碎骨折、嵌插骨折、壓縮骨折、骨骺分離等。 骨折的治療原則 (1)復位:將移位的骨折段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位置,重建骨骼的支架作用。 (2)固定:骨折復位後,癒合需要一定時間,用固定的方法將骨折維持於復位後的位置,待其堅固癒合。 (3)功能鍛煉:在不影響固定的前提下,盡快恢復患肢肌肉、肌腱、韌帶、關節囊待軟組織的舒縮活動,防止發生肌肉萎縮、骨質疏鬆、肌腱攣縮、關節僵硬等並發症。 (4)內外用葯:配合上述三項治療原則的全身和局部葯物治療。 骨折後功能鍛煉應注意哪些事項? (1)鼓勵病人積極活動,要循序漸進。活動范圍由小到大,次數由少到多。 (2)嚴格控制不利於骨折端穩定的活動,如前臂骨折不應做前臂旋轉活動等。 (3)功能鍛煉以恢復肢體的生理機能為主,如上肢各種活動,以增強手的功能為主。 (4)鍛煉時不應急於施行手法牽拉和對骨折部位的被動按摩。鍛煉不應讓病人感到疲倦,與不應使骨折部位發生疼痛。 (5)把功能鍛煉的原則、方法、注意事項、重要性等向病人講清楚,使之能有信心地、主動地、積極地進行功能鍛煉。 石膏固定術病人的護理 (1)促進石膏的乾燥:石膏固定完成以後,需2日左右才能完全乾固。石膏完全乾固前,容易發生斷裂或受壓引起凹陷變形。為了促使石膏迅速干固,夏天或暴露在空氣中,不加覆蓋,冬天可使用電燈烘烤。 (2)保持石膏完整:不要按壓石膏或將用石膏固定的患肢放置在硬物上,防止產生凹陷壓迫皮膚。抬高患肢時,應托住主要關節,以防關節活動引起石膏斷裂。 (3)抬高患肢:石膏固定後,應讓患肢高於心臟水平,這樣有利於靜脈及淋巴液迴流,減輕肢體的腫脹。 (4)觀察肢端循環及神經功能:若病人主訴固定肢端疼痛或跳痛、麻木,檢查時發現肢端出現紫紺、溫度降低、腫脹,可能預示著血液循環障礙。應及時檢查,必要時做減壓處理或拆除石膏。石膏內有局限性疼痛時,也應及時開窗觀察。並應經常檢查石膏邊緣及骨突處,防止壓傷。 (5)石膏干後,應防止石膏折斷,石膏完全乾固後,應按其凹凸的形狀墊好軟枕頭。 (6)保持石膏清潔,防止被水、尿及糞便浸漬和污染。 (7)注意功能鍛煉,沒有被石膏固定的關節在加強活動。即使是包裹在石膏里的肢體,也要遵照醫囑練習肌肉的收縮運動。 醫用石膏有哪些特性? 生石膏的化學成分是含水硫酸鈣,有兩個分子的結晶水,呈硬塊狀。將生石膏打碎,加熱到100℃以上,使生石膏失去一個分子的結晶水而成為不透明的白色粉末,稱熟石膏即醫用石膏。當熟石膏遇水時,可重新結晶而硬化,醫療利用石膏的這個特性,做成石膏托或石膏管型,對骨折骨體起有效固定作用。 該方之外敷葯主要以人中白、自然銅、五倍子、乳香、沒葯等葯物組成,同時配合內服葯成單獨應用均可,對於各種骨折,有化瘀生新、消腫定痛、續筋接骨之功效。 根據我們在臨床應用中發現,早期骨折瘀血腫脹,疼痛較重;骨折後期有些病人.出現軟組織粘連、關節不利、肢體麻木等症。依據這些特點,我們在使用上述葯方的同時,把骨折分為三期,早期重用大黃、上鱉由、木瓜、蒲公英、馬錢子等的用量,以止血化瘀、退腫止痛為治療方法。中期以和營生新、續筋接骨為法,可使用原方,如無疼痛可減馬錢子、血竭、土鱉蟲紛葯物。後期伊折因骨已接續,主要以舒筋活血、滑利關節、化瘀消結、堅筋壯骨為主。加用風洗方法。方葯:劉寄奴、大薊、小薊、羌活、獨活、桑枝、川芎、大黃、紅花、地鱉蟲等,經臨床使用療效更好。 皮膚沒有癒合好之前,飲食注意吃燥熱和辛辣食物,也不宜吃黃豆制豆和雞肉,這些都會對傷口不好. 待皮傷口癒合後,就可以中醫用葯外敷接骨,它能促進骨痂短時大量生成,所以可以很快治癒,特別你是粉碎性骨折,不用葯接骨,癒合的時間很長,能完全癒合的機率也不高,很容易出現骨不連或骨壞死的現象,只要骨頭及早的癒合,那麼這些所謂的後果都不會出現. 選用野生山林草葯接骨,治癒好,安全,快速且經濟,大腿骨折需要外敷用葯30天可以癒合牢固,小腿粉碎性骨折需要用葯30到40天可以癒合牢固,恢復正常的行走(用葯的第12天可以柱拐學行走了). 骨折早期,特別是粉碎性的骨折,斷骨間距過大,不宜多吃高鈣食物,以免造成骨不連(多吃鈣質只是針對斷骨間距很小的病人和兒童就可以多吃).還要忌吃雞肉, 鯉魚和酸筍,這是經驗所得,聽之有益.葯物忌吃激素葯,少吃止痛葯,以免容易造成骨壞死.平時多平躺休息,骨頭沒有癒合前,不宜過早的下地活動和負重. 骨折不難治療,重要及時並正確的用葯治療就可以很快治癒.
麻煩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