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骨折最病原菌

骨折最病原菌

發布時間:2021-04-29 04:30:19

1、骨折!!!!!!!!!!!!!!!!!!!!!!!!!!!!!!!!!!!!!!!!!!!!!!!!!!!!!!!!!

【飲食療法】

方1 赤小豆適量煎服,加赤砂糖少許溫服之,本方適用於活血化瘀期。

方2 豬骨頭1000克,黃豆250克,加水小火燒爛,加鹽姜調味分飲食之。

方3 豬脊骨一具,洗凈,紅棗120克,蓮子90克,降香、生甘草各9克,加水小火燒爛,加姜鹽調味分多次飲之。

方4 鮮湖蟹2隻,取肉(帶黃),待粳米粥熟時,入蟹肉,再加以適量生薑、醋和醬油服食,常服。

方5 烏雄雞1隻(約500克),去皮毛內臟,洗凈,「三七」5克切片,納入雞肚中,加少量黃酒,隔水清燉,熟後用醬油蘸服,常服。

方6 生黃芪30~60克,濃煎取汁,加粳米100克,煮粥,早晚服食。

方7 當歸20克,黃芪100克,嫩母雞1隻,加水同煮湯食用。

方8 紫丹參50克,洗凈,加水煮,取汁,其汁與豬長骨1000克、黃豆250克同煮,待爛熟,加入少量桂皮、鹽即成。

方9 生螃蟹500克,搗爛,熱黃酒沖服250克,余渣敷患處,約半日「各各」有聲即好。用於骨折接骨。

【禁忌食品】

(1)忌盲目補充鈣質 鈣是構成骨骼的重要原料,有人以為骨折以後多補充鈣質能加速斷骨的癒合。但科學研究發現,增加鈣的攝入量並不加速斷骨的癒合,而對於長期卧床的骨折病人,還有引起血鈣增高的潛在危險,而同時伴有血磷降低。此是由於長期卧床,一方面抑制對鈣的吸收利用,一方面腎小管對鈣的重吸收增加的結果。所以,對於骨折病人來說,身體中並不缺乏鈣質,只要根據病情和按醫生囑咐,加強功能鍛煉和盡早活動,就能促進骨對鈣的吸收利用,加速斷骨的癒合。尤其對於骨折後卧床期間的病人,盲目地補充鈣質,並無裨益,還可能有害。

(2)忌多吃肉骨頭 有些人認為,骨折後多吃肉骨頭,可使骨折早期癒合。其實不然,現代醫學經過多次實踐證明,骨折病人多吃肉骨頭,非但不能早期癒合,反而會使骨折癒合時間推遲。究其原因,是因為受損傷後骨的再生,主要是依靠骨膜、骨髓的作用,而骨膜、骨髓只有在增加骨膠原的條件下,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而肉骨頭的成份主要是磷和鈣。若骨折後大量攝入,就會促使骨質內無機質成分增高,導致骨質內有機質的比例失調,所以,就會對骨折的早期癒合產生阻礙作用。但新鮮的肉骨頭湯味道鮮美,有刺激食慾作用,少吃無妨。

(3)忌偏食 骨折病人,常伴有局部水腫、充血、出血、肌肉組織損傷等情況,機體本身對這些有抵抗修復能力,而機體修復組織,長骨生肌,骨痂形成,化瘀消腫的原料就是靠各種營養素,由此可知保證骨折順利癒合的關鍵就是營養。

(4)忌不消化之物 骨折病人因固定石膏或夾板而活動限制,加上傷處腫痛,精神憂慮,因此食慾往往不振,時有便秘。所以,食物既要營養豐富,又要容易消化及通便,忌食山芋、芋艿、糯米等易脹氣或不消化食物,宜多吃水果、蔬菜。

(5)忌少喝水 卧床骨折病人,尤其是脊柱、骨盆及下肢骨折病人,行動十分不便,因此就盡量少喝水,以減少小便次數,如此雖小便次數減少,但更大的麻煩也產生了。如卧床病人活動少,腸蠕動減弱,再加上飲水減少,就很容易引起大便秘結。長期卧床,小便瀦留,也容易誘發尿路結石和泌尿系感染。所以,卧床骨折病人想喝水就喝,不必顧慮重重。

(6)忌過食白糖 大量攝取白糖後,將引起葡萄糖的急劇代謝,從而產生代謝的中間物質,如丙酮酸、乳酸等,使機體呈酸性中毒狀態。這時,鹼性的鈣、鎂、鈉等離子,便會立即被調動參加中和作用,以防止血液出現酸性。如此鈣的大量消耗,將不利於骨折病人的康復。同時,過多的白糖亦會使體內維生素B1的含量減少,這是因維生素B1是糖在體內轉化為能量時必需的物質。維生素B1不足,大大降低神經和肌肉的活動能力,亦影響功能的恢復。所以,骨折病人忌攝食過多的白糖。

(7)忌長期服三七片 骨折初期,局部發生內出血,積血瘀滯,出現腫脹、疼痛,此時服用三七片能收縮局部血管,縮短凝血時間,增加凝血酶,非常恰當。但骨折整復一周以後,出血已停,被損組織開始修復,而修復必須有大量的血液供應,若繼續服用三七片,局部的血管處於收縮狀態,血液運行就不暢,對骨折癒合不利。

(8)骨折禁飲果子露。

2、關於骨折

骨折一般多見於老年人。因為老年人肌力嚴重衰退,下肢無力,走路不穩,反應遲鈍,加上骨質疏鬆,外力直接作用於疏鬆的骨質上,而極易發生骨折。如老年人晚上起床小便,不能承受自身重量就容易發生骨折。骨折的主要表現為局部腫脹、疼痛、畸形、功能障礙等。
養生指南:
一.練功強身:應積極長期地堅持鍛煉,增多在戶外活動時間,多呼吸新鮮空氣,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可選擇散步、慢跑、太極拳、保健操等項目。多活動能使血液中的鈣質更多地在骨骼內存留,因而提高骨的硬度,能有效地減少骨折的發生。
二.多曬太陽:陽光可以促進維生素D的合成,而鈣的代謝依賴維生素D的作用;陽光中的紫外線能促進體內鈣的形成和吸收,維持正常的鈣磷代謝,使骨骼中鈣質增加而提高骨的硬度。
三.未病先防:老年人不宜到人多和車多的地方活動,下雨、下雪或地上積水、結冰時不要外出,以免跌倒而發生骨折。不要攀登梯子或爬高活動,不宜在陡坡上行走,因老年人下肢無力,反應遲鈍而易跌倒。平時出門時,須緩步慢行,若有眼花、耳聾、頭暈等症狀時盡量減少外出,必須外出時要有幫助攙扶走路或手拄拐杖。夜間上廁所之前,應先在床沿坐上片刻,以使腿部肌肉力量處於興奮狀態,並可防止體位改變時的一時性低血壓的發生。洗澡時,要准備好小凳子,坐著穿褲和鞋,防止跌倒。
四.飲食調攝:多吃蔬菜、蛋白質和富有維生素的飲食,可防止骨質疏鬆的發生和發展。骨折早期飲食宜清淡,以利於祛瘀消腫,後期應偏味重,選擇合適的飲食調補肝腎,有利於骨折的癒合和功能的恢復。
五.密切觀察:當遭受損傷後,如懷疑有骨折應及時去醫院診治。在轉送途中,應採取必要的臨時固定措施。如上肢骨折應用木板將手臂固定,木板長度應超過骨折部位的上、下兩個關節面。也可將骨折的手臂與胸部縛在一起固定。下肢骨折可用長木板將傷肢縛扎在一起,木板長度上至腋下,下應超過腳跟,或可將患肢與另一健肢縛扎在一起固定。脊柱骨折應由雙人平行搬至木板上縛扎固定,頸椎骨折應將頭部兩側用沙袋墊好,限制頭部活動,然後才能送醫院。如有出血,應用清潔布臨時包紮傷口,然後用止血帶結扎。一般止血帶結扎時間每次不超過1小時,每隔1小時可放鬆止血帶1~2分鍾,以看到鮮血流出為止,可防止因結扎時間過長而引起肢體缺血壞死。用石膏等方法作骨折固定後,24小時內須密切觀察傷肢末端皮膚色澤的變化和腫脹情況。如發現腫脹加劇,皮膚有瘀紫應立即就診,放鬆或拆除石膏,以防因石膏固定太緊而引起肢體缺血、迴流不暢而壞死。骨折固定期應遵醫囑定期復查。
六.功能鍛煉:在醫生指導下積極鍛煉未受傷的關節,每天每小時一百次,能避免關節僵硬、攣縮和肌肉萎縮。採用輕按摩的方法自我按摩,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利於骨折的恢復。

骨折的治療 棟華 骨科副主任醫師
突然受傷骨折,傷情特別嚴重的,即發生休克甚至昏迷的人,心理上沒有更大的精神負擔。而那些神志清醒的傷員,在毫無准備的情況下,經受巨大痛苦,陷入極度緊張之中,有的感到生死未卜,非常恐懼。在事故現場,搶救人員及傷員家屬,必須保保持沉著、冷靜,一方面盡可快全力搶救,設法送附近醫院;同時安慰傷員,不要緊張。對傷情嚴重者。要用語言、眼神、形體動作,鼓勵他們堅強一些,消除絕望心理。要知道,驚慌大驚小怪、哭泣流淚,對傷員都是惡性刺激。
骨折傷員入院後,進行緊急救治時,也要注意心理治療和護理。有的醫生護士當著病人的面,向領導或家屬交待病情,表示治療困難,必有殘廢,甚至說出不行了,沒有希望等話。可能這是事實,但是卻嚴重傷害病人心理,有悖於醫德。即使病危,也要向單位和家屬個別交待。醫務人員應通過自己的形象和語言,讓病人感到信賴和安全。應該安慰病人,病情雖重,並非沒有希望。受傷不幸,但活著入院,是不幸中的萬幸。
傷員入院,經過初步救治,心理上可能感到安全,情緒好轉,但大多數病會怕痛、怕手術。骨折早期及以後手法整復或手術治療,疼痛都是難避免的。思想上越是害怕,就越是敏感。尤其是病房其他病人的呻吟、呼叫,會相互激惹。病人家屬,此時不宜過分遷就病人向醫護人員提出不合理要求。可以向醫護人員反映病情變化,同時給予病人以精神安慰,和他們談一談與傷情無關的事情,以分散注意力,減少疼痛。看望病人也要做到表情自然。若愁眉苦臉,病人會以為是自己病情轉重,後果不好,平靜的情緒又趨於沮喪。
有的病人傷後,巴不得骨折馬上就癒合,「病急亂求醫」,到處求治,亂用葯物,這可能幹擾治療程序。對此,醫生最好盡快制訂出治療方案、並告知病人及家屬,並做適當解釋說明。骨折不同於一般皮肉受傷那樣,縫合後幾天就能痊癒拆線。不同部位、不同類型的骨折,治療時間各不相同,但總的來說,時間比較長,短則1月,長則半年以上。讓傷員思想上早有打算,妥善安排工作和生活。
骨折致殘率、致畸率較高,有的完全恢復,也可能遺留外傷或手術疤痕,對形體外觀影響較大。病人,尤其是年輕女性,往往對此格外關注。有時對此鬱郁寡歡,甚至喪失生活信心。有的病人擔心留下殘疾,影響事業、婚姻、家庭等,為此終日愁眉不展;有的脾氣變得暴躁、容易激惹。醫護人員應做解釋工作,家屬親友也要理解病人,從各方面多加關懷體貼,勸慰他們:「留得青山在,何愁沒柴燒」,不要過分憂慮。只要及時治療,以後進行刻苦的功能鍛煉,可以恢復正常,彌補損失。即使因為傷情關系,留下一些後遺症,造成一定損失,也能減少到最低程度。對於已經留下癱瘓或肢體殘疾的傷員,要用中外名人和英雄人物,如保爾·柯察金、吳運鐸、張海迪等人的事跡激勵他們,面對現實,樹立戰勝傷殘的信心,做到身殘志不殘,殘而不廢。
骨折進入恢復期,解除石膏或夾板後,關節往往變得僵硬,稍稍活動即感到疼痛或腫脹。由於長期不活動,肢體肌肉萎縮,周徑變細。不少病人擔心能否恢復,有的則臆測莫非醫生給治壞了?恐怕留下終身殘廢,於是整天憂心忡忡,茶飯不思。其實,這種情況多半是恢復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可向病人解釋,這是由於關節固定後、其內部、肌肉之間、肌暖周圍粘連所致,經過一段時間的康復鍛煉就可能消除。
骨折恢復期的功能鍛煉十分重要,又相當痛苦。不少病人怕痛,產生畏難情緒,有的病人寄希望於葯物和醫療儀器。有些骨折病人的親友、從感情出發,不肯讓他們吃苦,對功能鍛煉陽奉陰違,消極等待,遲遲不練。必須懂得,開始鍛煉時,有些痛、腫反應,是正常現象。功能鍛煉是肢體康復的必由之路,任何內服、敷葯和先進儀器均無法代替。今日不練,明日不動,勢必痛不得止,腫不得消。家屬應鼓勵病人,幫助克服畏難情緒,對微小的進步,也應加以贊嘗、鼓勵。
另外,也要克服急於求成的心理。有的病人恨不得今日拆了石膏、夾板,明天就活動自如。某些招搖撞騙的江湖「醫生」,便迎合這些人的心理,用粗暴力量狠命扳拉僵硬的關節,使關節內外發生損傷和出血。引起疼痛不說,還會引起嚴重的粘連,影響治療效果。千萬不要上當。

骨折的內固定器材 徐棟華
骨折的治療方法,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用各種手法將斷骨對合,再在皮膚外面用石膏或夾板固定、保護,使骨折癒合。在這里,石膏、夾板是外固定器材。如果無法採用這種方法,「或者用了效果不好,便需採用第二種方法——手術治療:由醫生切開皮肉,在直視下將斷骨准確對位,再選用接骨鋼板、螺釘、鋼針等接骨器材固定。這些接骨器材即為內固定器材。
骨折完全癒合後,內固定器材便失去了作用。這時,內固定器材是一直留在體內,還是取出來好呢?製造內固定器材的金屬,都經過反復測試選擇,對人體安全無毒,相容性良好。但它們畢竟與機體有生命的組織根本不同,終究是一種異物,長期留在體內,可能引起多種不良反應。
一是可以誘發遲發性感染。細菌等病原微生物常可乘皮膚、粘膜受到微小創傷、局部抵抗力低下之機,進入人體。機體活組織內布滿毛細血管,其中具有識別、攻擊病原體的白細胞,可將病原體很快殲滅。而置於骨骼內的堅硬鋼板、鋼針等,由於沒有血管分布,缺乏這種抵抗能力,因而容易成為細菌的藏身之地。細菌生長繁殖起來,即造成感染。
二是造成附近骨質疏鬆。骨骼的基本功能是保護、支撐和運動,總之是受力。在一定范圍內,它受力越多,越是堅強。內固定器材,尤其是鋼板,具有一種應力遮擋作用。它承受了本應由骨骼承受的應力,這在骨折早期,對於保持位置、恢復運動功能等有好處。但骨折癒合後,其就有弊端了。由於缺乏力的刺激,附近骨質可愈來愈疏鬆。骨質過於疏鬆,螺針固定不牢,可發生松動,這時可以導致再次骨折。
三是置於骨外的內固定器材,可刺激軟組織,產生滑囊炎等並發症。如股骨骨折的髓內針尾部位於臀部皮膚、肌肉深面,由於破關節活動,表面可以形成滑囊發炎,產生積液,可引起疼痛或限制關節活動。在個別情況下,兒童骨折的內固定器材如果久不取出,隨著孩子的生長發育,內固定器材的位置可能發生變化,壓迫神經血管,引起癱瘓或血管瘤等嚴重並發症。
四是個別人可發生電解反應。人體的血液、淋巴液和組織液等,含有各種離子,是一種電解質溶液。內固定鋼板雖然化學性質相當穩定,但日積月累,也可發生明顯的電解反應,導致組織水腫。因此,骨折內固定器材,一般均應在骨折癒合後適當時機拆去。這個時機,很有講究。骨折癒合的時間與骨折部位、類型,病人年齡,營養狀況及治療方法有關,短則一月,長則半年以上。但這並不意味著骨折一旦癒合,就應立即取出內固定器材。早期骨痂是堅硬的類骨質,多呈梭形,包裹骨折斷端。它的外表租糙,內部結構雜亂無章,牢固度也差。這時拆除內固定器材,為時過早。
隨著關節不斷活動、用力,那些受力大的部位,骨質逐漸變得堅硬,而那些多餘的骨痂,則由破骨細胞破壞吸收。經過如此改造,斷骨上下惲然一體,十分堅固。這時即可拆除內固定器材了。具體時機,應由醫生確定。除了引起並發症者以外,原則上應寧可適當推遲,而不要提前。加壓鋼板十分堅強。固定後承受骨骼大部分應力,骨折癒合後的塑形期往往較長,鋼板早期取出容易發生再骨折。因此,取出時間應較一般鋼板向後延遲。國外專家建議取出內固定器材的時間分別為:脛骨1年,股骨2年,前臂骨及肱骨1.5-2年。個別手術風險大,或高齡病人,也可暫不拆除,長期觀察。
少數情況下,內固定器材的位置恰好靠近神經、血管,二次手術解剖層次不如首次手術清楚,反更增加損傷機會。此外,也有由於骨骼生長過牢,將內固定器材包埋其中,尋找困難的,或螺釘尾槽損傷變淺,或釘、針、鋼絲折斷,拆除費事、甚至取不出的。經驗豐富的骨科醫生,會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恰當處理。總的說來,拆除內固定器材的手術,一般比第一次對位固定術要容易一些,手術時間也短。
最後需提到的是,經過多年探索、現在已經製造成功可以在體內自行吸收的骨折內固定器材,現在許多醫院正在推廣應用。這種材料是高分子有機化合物,對人體無毒。用它固定斷骨,隨著骨折癒合,它本身會緩促降解,成為二氧化碳和水。使用這種內固定器材一次手術就可「一勞永逸」,病人無須冒二次麻醉手術的風險。
免費醫院網天天健康報編輯部www.cmn.com.cn2000/12/18

骨折 積水潭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張伯松
一、定義
骨或軟骨失去完整性或連續性,稱為骨折。
二、 骨折原因
(一) 外傷性骨折:暴力造成骨質的完整性破壞,稱為外傷性骨折。為最常見的骨折原因。按暴力作用的方式不同可分為三種:
1. 直接暴力:暴力直接作用於骨折部位。
2. 間接暴力:暴力作用於遠離骨折的部位,通過骨、關節、肌肉或韌帶等傳導,造成一定部位的骨折。
3.重復暴力:反復的暴力作用於同一部位,可逐漸發生骨折,也稱為疲勞骨折。如長途行軍或反復運動後發生的第二、三跖骨、脛骨、股骨、腓骨或股骨頸骨折等。
(二)病理性骨折:由於全身或骨本身局部的病損引起的骨折,稱為病理性骨折。
三、 骨折分類
(一) 按骨折線形狀:分為橫形、斜形、螺旋形、粉碎形等。
(二) 按骨折發生部位:骨幹骨折、關節內骨折及骨骺損傷等。
(三) 按骨折程度:完全骨折及為完全骨折,後者也稱青枝骨折。
(四) 骨折斷端是否與外界相通:分為閉合骨折與開放骨折。
(五) 按傷後時間:新鮮骨折——傷後3周以內的骨折。陳舊骨折——傷後超過3周。
四、 骨折治療
治療骨折的最終目的是使受傷部位最大可能、盡快地恢復正常功能。為此應選擇最為簡便、完全而又有利於骨折癒合以及功能恢復的治療方法。復位、固定和功能鍛煉是治療骨折的基本措施。
五、 骨折的急救
骨折的急救是在骨折發生後的即刻處理,包括檢查診斷和必要的臨時措施。骨折的急救很重要,處理不當能加重損傷,增加病人的痛苦,甚至形成殘廢影響生命。因而,及時進行合理有效的急救是十分重要的。急救應在現場進行,首先扼要地了解傷情,先查生命體征後查局部傷情,以確定損傷性質、部位和范圍。要觀察有無呼吸道阻塞、呼吸困難、紫紺、異常呼吸等現象;注意病人有無休克;有無傷口出血及內出血;注意病人的精神狀態,有無瞳孔、眼、耳、鼻出血,及顱腦損傷體征;有無胸、腹、盆腔內臟損傷;有無脊髓、周圍神經損傷及肢體癱瘓,注意肢體有無腫脹、疼痛、畸形及功能喪失表現,確定是否有骨折及脫位。
急救處理應包括①保持呼吸道通暢。②防止休克。嚴重或多發骨折及合並有其他創傷病人更易休克,要注意預防,更要早發現,早處理。防止休克包括:止痛,固定患肢有止痛、止血、減輕組織損害和休克的作用;止血,內或外出血為損傷性休克主要原因,不加以控制會加重休克,一般傷口局部加壓包紮,即可止血。對於四肢大出血,不能控制者,可上止血帶,但綁扎的部位要正確,松緊要合適,否則會加重出血,上止血帶時間最長不能超過二小時,應每隔一小時左右放鬆一次,但不可冒再次大出血危險,輕易將止血帶放鬆。在可能條件下,應立即輸液、輸血和給氧。③骨折肢體臨時固定:上肢骨折主要用夾板固定,用三角巾懸吊,並將傷肢用綳帶固定在胸壁上;下肢骨折主要用半環托馬斯架固定或綁在健腿上,膝以下骨折固定在小夾板上;疑有脊柱及骨盆骨折損傷時,應盡量避免骨折處有移動,以免引起或加重損傷。不論病人是仰卧或俯卧,盡量不變動原來位置將四肢理直,准備好硬板擔架後,由兩人輕輕將病人滾翻到木板上仰卧,用寬布帶捆在擔架上。如骨折位於頸部,則一人必須把住下頦和枕部略加牽引。滾翻時脊柱應保持中立位。腰或頸下墊一小布卷則更好。

骨折癒合
骨折(fracture of bone)通常可分為外傷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兩大類。骨的再生能力很強,經過良好復位後的外傷性骨折,一般在3~4個月或更長一些時間內,可完全癒合。骨外、內膜中骨母細胞的增生和產生新生骨質是骨折癒合的基礎。骨折後經血腫形成、纖維性和骨性骨痂形成以及骨痂改建的過程而完全癒合,使骨在結構和功能上恢復正常。
一、骨折癒合過程
骨折癒合(fracture healing)過程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血腫形成
骨折時除骨組織被破壞外,也一定伴有附近軟組織的損傷或撕裂。骨組織和骨髓都富含血管,骨折後常伴有大量出血,填充在骨折的兩斷端及其周圍組織間,形成血腫。一般在數小時內血腫發生血液凝固。和其他組織的創傷一樣,此時在骨折局部還可見輕度中性粒細胞浸潤。
骨折時由於骨折處營養骨髓、骨皮質及骨膜的血管隨之發生斷裂,因此在骨折發生的1~2天內,可見到骨髓造血細胞的壞死,骨髓內脂肪的析出,以後被異物巨細胞包繞形成脂肪「囊」(fat「cyst」)。骨皮質亦可發生廣泛性缺血性壞死,骨壞死在鏡下表現為骨陷窩內的骨細胞消失而變為空穴。如果骨壞死范圍不大,可被破骨細胞吸收,有時死骨可脫落、游離而形成死骨片。
(二)纖維性骨痂形成
大約在骨折後的2~3天,從骨內膜及骨外膜增生的纖維母細胞及新生毛細血管侵入血腫,血腫開始機化。這些纖維母細胞實質上多數是軟骨母細胞及骨母細胞的前身。上述增生的組織逐漸彌合,填充並橋接了骨折的斷端,繼而發生纖維化形成纖維性骨痂,或稱暫時性骨痂(provisional callus)肉眼上骨折局部呈梭形腫脹。約經1周左右,上述增生的肉芽組織及纖維組織部分可進一步分化,形成透明軟骨。透明軟骨的形成一般多見於骨外膜的骨痂區,而少見於骨髓內骨痂區,可能與前者血液供應較缺乏有關。此外,也與骨折斷端的活動度及承受應力過大有關。但當骨痂內有過多的軟骨形成時會延緩骨折的癒合時間。
(三)骨性骨痂形成
骨折癒合過程的進一步發展,是骨母細胞產生新生骨質逐漸取代上述纖維性骨痂。開始形成的骨質為類骨組織,以後發生鈣鹽沉著,形成編織骨(woven bone),即骨性骨痂。纖維性骨痂內的軟骨組織,和骨發育時的軟骨化骨一樣,發生鈣鹽沉著而演變為骨組織,參與骨性骨痂的形成。此時所形成的編織骨,由於其結構不夠緻密,骨小梁排列比較紊亂,故仍達不到正常功能需要。
按照骨痂的細胞來源及骨痂的部位不同,可將骨痂分為外骨痂和內骨痂。
1.外骨痂(external callus)或骨外膜骨痂(periosteal callus),是由骨外膜的內層即成骨層細胞增生,形成梭形套狀,包繞骨折斷端。如上所述,以後這些細胞主要分化為骨母細胞形成骨性骨痂,但也可分化為軟骨母細胞,形成軟骨性骨痂。在長骨骨折時以外骨痂形成為主。
2.內骨痂(internal callus) 由骨內膜細胞及骨髓未分化間葉細胞演變成為骨母細胞,形成編織骨。內骨痂內也可有軟骨形成,但數量比外骨痂為少。
(四)骨痂改建或再塑
上述骨痂建成後,骨折的斷端僅被幼稚的、排列不規則的編織骨連接起來。為了符合人體生理要求而具有更牢固的結構和功能,編織骨進一步改建成為成熟的板層骨,皮質骨和髓腔的正常關系也重新恢復。改建是在破骨細胞的骨質吸收及骨母細胞新骨質形成的協調作用下進行的,即骨折骨所承受應力最大部位有更多的新骨形成而機械性功能不術需要的骨質則被吸收,這樣就使骨折處上下兩斷端按原來的關系再連接起來,髓腔也再通。
在一般情況下,經過上述步驟,骨折部恢復到與原來骨組織一樣的結構,達到完全癒合。
二、影響骨折癒合的因素
1.全身性因素 ①年齡:兒童骨組織再生能力強,故骨折癒合快;老年人骨再生能力較弱,故骨折癒合時間也較長。②營養:嚴重蛋白質缺乏和維生素C缺乏可影響骨基質的膠原合成;維生素D缺乏可影響骨痂鈣化,妨礙骨折癒合。
2.局部因素 ①局部血液供應:如果骨折部血液供應好則骨折癒合快,如肱骨的外科頸(上端)骨折;反之,局部血液供應差者,骨折癒合慢,如股骨頸骨折。骨折類型也和血液供應有關:如螺旋形或斜形骨折,由於骨折部分與周圍組織接觸面大,因而有較大的毛細血管分布區域供應血液,癒合較橫形骨折快。②骨折斷端的狀態:骨折斷端對位不好或斷端之間有軟組織嵌塞等都會使癒合延緩甚至不能接合。此外,如果骨組織損傷過重(如粉碎性骨折),尤其骨膜破壞過多時,則骨的再生也較困難。骨折局部如出血過多,血腫巨大,不但影響斷面的接觸,且血腫機化時間的延長也影響骨折癒合。③骨折斷端的固定:斷端活動不僅可引起出血及軟組織損傷,而且常常只形成纖維性骨痂而難有新骨形成。為了促進骨折癒合,良好的復位及固定是必要的。但長期固定可引起骨及肌肉的廢用性萎縮,也會影響骨折癒合。④感染:開放性骨折(即骨折處皮膚及軟組織均斷裂,骨折處暴露)時常合並化膿性感染,延緩骨折癒合。
骨折癒合障礙者,有時新骨形成過多,形成贅生骨痂,癒合後有明顯的骨變形,影響功能的恢復。有時纖維性骨痂不能變成骨性骨痂並出現裂隙,骨折兩斷端仍能活動,形成假關節,甚至在斷端有新生軟骨被覆,形成新關節。
附 病理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pathological fracture)是指已有病變的骨,在通常不足以引起骨折的外力作用下發生的骨折,或沒有任何外力而發生的自發性骨折。
常見的病理性骨折的原因:
1.骨的原發性或轉移性腫瘤 是病理性骨折最常見的原因,特別是溶骨性的原發或轉移性骨腫瘤。原發性骨腫瘤如多發性骨髓瘤、骨巨細胞瘤及溶骨性成骨肉瘤等;屬於轉移性骨腫瘤的如轉移性腎癌、乳腺癌、肺癌、甲狀腺癌及神經母細胞瘤等。不少原發性和轉移性骨腫瘤有時因病理性骨折後才被發現。
2.骨質疏鬆(osteoporosis) 老年、各種營養不良和內分泌等因素可引起全身性骨質疏鬆,表現為骨皮質萎縮變薄,骨小梁變細、數量減少。主要影響脊椎骨、股骨頸、掌骨等。老年尤其是絕經後老年婦女胸、腰椎壓縮性骨折,股骨頸、肱骨上端及橈骨下端骨折較為多見。肢體癱瘓、長期固定或久病卧床等可引起局部廢用性骨質疏鬆而造成骨折。
3.內分泌紊亂 由甲狀旁腺腺瘤或增生引起的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可導致骨的脫鈣及大量破骨細胞堆積,骨小梁為纖維組織所取代。此時雖有新骨形成,但只能形成纖細的編織骨或非鈣化的類骨組織,而極易發生多發性病理性骨折。
4.骨的發育障礙 有多種屬於這類的先天性骨疾患可以引起病理性骨折。例如先天性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為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在胎兒或兒童時期發病,乃由於先天性間充質發育缺陷,不易分化為骨母細胞,同時骨母細胞合成骨基質中Ⅰ型膠原纖維障礙,因此長骨骨皮質很薄,骨細而脆,極易發生多發性病理性骨折,故又稱為脆性骨綜合征(brittle bone syndrome)。而骨折後新形成的骨痂為軟骨性,或為纖維性,難以發生骨化。
病理性骨折時,骨的原有病變往往使骨折癒合遲緩,甚至幾乎沒有修復反應。也常使骨原有病變的組織學圖像發生改變或復雜化。

http://www.zgxl.net/sljk/ybjb/yundong/guzhe.htm

3、為什麼骨折會導致骨髓炎呢?

骨折是由於外傷或病理等原因致使骨質部分或完全斷裂的一種疾病。依據骨折是否和外界相通可分為:開放性骨折、閉合性骨折兩種,其中開放性骨折容易引起骨髓炎。
開放性骨折,皮肉損傷,斷骨與外界相通,易被泥土、沙石、機油、樹葉、草根等污染,病原菌直接由傷口侵入骨組織,在骨內生長繁殖引起感染;同時,骨折伴有的出血和劇痛,以及隨之而來的食慾不振、睡眠不佳,均可使人體抵抗力下降,有利病菌的生長繁殖,引起骨髓炎。
骨折引起骨髓炎的另一個原因是切開復位內固定並發症。開刀後傷口化膿感染,波及骨骼。有時,做骨牽引、外固定架固定治療時,細菌可順著穿入皮膚的鋼針或螺釘孔進入骨內,引起感染,發展為骨髓炎。
外傷性骨髓炎的特點是,感染始終以骨折部位為中心,向兩端發展蔓延,同時易在其骨與軟組織處形成膿腫,骨折部位形成死腔。骨與軟組織處形成的膿腫,常反復破潰,成為長期不愈的竇道。這也是慢性骨髓炎開始的標志。
在重慶貽青中醫院主要採用以「靶位定向體液療法」中醫外治骨髓炎:
1、提膿拔毒 專屬葯效使壞死組織脫落、液化、將積存在病灶區內的各種至炎因子,隨膿液通過竇道排除體外,改善瘀滯腫脹狀態,調節又降低組織的酸化程度達到改善內環境。
2、穿透性殺菌 專屬葯效在局部形成柱狀輻射環,持續、恆定於患區,而專屬葯效具有多靶點、重靶點起到強力的殺菌、抑菌作用,使病患區的毒性降低、防禦機能增強。
3、專屬葯效使血管網、淋巴管網建立與暢通,病患區在得到營養物質的供應,促進肉芽組織、新生骨、扶正固本、增加骨與軟組織的癒合能力,從里向外癒合,達到根本治療骨髓炎的目的。

4、骨折落病根

你媽媽應該是胸椎11壓縮性骨折吧?除了止痛葯和外貼膏葯以外是沒有辦法依靠葯物緩解的。
但是依靠自己的注意是可以緩解一些的,我有五節胸、腰椎也是一樣壓縮性骨折,平時能躺的就不坐,坐下時間長的就找有靠背的椅子,拿腋下跨在椅背上借力,緩解胸椎的壓力;60歲的人了,骨質疏鬆是正常的,如果年輕的話(我受傷是在25歲)就會快一點痊癒,應該講三年以後痊癒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我自己就是三年以後可以抗自行車上樓的。
另外我是五節脊椎骨折,所以背了三年得不銹鋼背心,也就是依靠定製的不銹鋼向腋部借力的作用,非常痛苦特別是夏天,對你媽媽來講就不用了,如果買一個護腰也是不錯的。

5、開放性肋骨骨折繼發感染時最常見的病原菌是?

開放性肋骨骨折需防感染時,最常見的病原菌應該是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一定要用大量康復,以免造成骨骨髓炎。

6、老年人跌倒後容易發生骨折,為什麼

骨折一般多見於老年人。因為老年人肌力嚴重衰退,下肢無力,走路不穩,反應遲鈍,加上骨質疏鬆,外力直接作用於疏鬆的骨質上,而極易發生骨折。如老年人晚上起床小便,不能承受自身重量就容易發生骨折。骨折的主要表現為局部腫脹、疼痛、畸形、功能障礙等。
養生指南:
一.練功強身:應積極長期地堅持鍛煉,增多在戶外活動時間,多呼吸新鮮空氣,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可選擇散步、慢跑、太極拳、保健操等項目。多活動能使血液中的鈣質更多地在骨骼內存留,因而提高骨的硬度,能有效地減少骨折的發生。
二.多曬太陽:陽光可以促進維生素D的合成,而鈣的代謝依賴維生素D的作用;陽光中的紫外線能促進體內鈣的形成和吸收,維持正常的鈣磷代謝,使骨骼中鈣質增加而提高骨的硬度。
三.未病先防:老年人不宜到人多和車多的地方活動,下雨、下雪或地上積水、結冰時不要外出,以免跌倒而發生骨折。不要攀登梯子或爬高活動,不宜在陡坡上行走,因老年人下肢無力,反應遲鈍而易跌倒。平時出門時,須緩步慢行,若有眼花、耳聾、頭暈等症狀時盡量減少外出,必須外出時要有幫助攙扶走路或手拄拐杖。夜間上廁所之前,應先在床沿坐上片刻,以使腿部肌肉力量處於興奮狀態,並可防止體位改變時的一時性低血壓的發生。洗澡時,要准備好小凳子,坐著穿褲和鞋,防止跌倒。
四.飲食調攝:多吃蔬菜、蛋白質和富有維生素的飲食,可防止骨質疏鬆的發生和發展。骨折早期飲食宜清淡,以利於祛瘀消腫,後期應偏味重,選擇合適的飲食調補肝腎,有利於骨折的癒合和功能的恢復。
五.密切觀察:當遭受損傷後,如懷疑有骨折應及時去醫院診治。在轉送途中,應採取必要的臨時固定措施。如上肢骨折應用木板將手臂固定,木板長度應超過骨折部位的上、下兩個關節面。也可將骨折的手臂與胸部縛在一起固定。下肢骨折可用長木板將傷肢縛扎在一起,木板長度上至腋下,下應超過腳跟,或可將患肢與另一健肢縛扎在一起固定。脊柱骨折應由雙人平行搬至木板上縛扎固定,頸椎骨折應將頭部兩側用沙袋墊好,限制頭部活動,然後才能送醫院。如有出血,應用清潔布臨時包紮傷口,然後用止血帶結扎。一般止血帶結扎時間每次不超過1小時,每隔1小時可放鬆止血帶1~2分鍾,以看到鮮血流出為止,可防止因結扎時間過長而引起肢體缺血壞死。用石膏等方法作骨折固定後,24小時內須密切觀察傷肢末端皮膚色澤的變化和腫脹情況。如發現腫脹加劇,皮膚有瘀紫應立即就診,放鬆或拆除石膏,以防因石膏固定太緊而引起肢體缺血、迴流不暢而壞死。骨折固定期應遵醫囑定期復查。
六.功能鍛煉:在醫生指導下積極鍛煉未受傷的關節,每天每小時一百次,能避免關節僵硬、攣縮和肌肉萎縮。採用輕按摩的方法自我按摩,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利於骨折的恢復。

骨折的治療 棟華 骨科副主任醫師
突然受傷骨折,傷情特別嚴重的,即發生休克甚至昏迷的人,心理上沒有更大的精神負擔。而那些神志清醒的傷員,在毫無准備的情況下,經受巨大痛苦,陷入極度緊張之中,有的感到生死未卜,非常恐懼。在事故現場,搶救人員及傷員家屬,必須保保持沉著、冷靜,一方面盡可快全力搶救,設法送附近醫院;同時安慰傷員,不要緊張。對傷情嚴重者。要用語言、眼神、形體動作,鼓勵他們堅強一些,消除絕望心理。要知道,驚慌大驚小怪、哭泣流淚,對傷員都是惡性刺激。
骨折傷員入院後,進行緊急救治時,也要注意心理治療和護理。有的醫生護士當著病人的面,向領導或家屬交待病情,表示治療困難,必有殘廢,甚至說出不行了,沒有希望等話。可能這是事實,但是卻嚴重傷害病人心理,有悖於醫德。即使病危,也要向單位和家屬個別交待。醫務人員應通過自己的形象和語言,讓病人感到信賴和安全。應該安慰病人,病情雖重,並非沒有希望。受傷不幸,但活著入院,是不幸中的萬幸。
傷員入院,經過初步救治,心理上可能感到安全,情緒好轉,但大多數病會怕痛、怕手術。骨折早期及以後手法整復或手術治療,疼痛都是難避免的。思想上越是害怕,就越是敏感。尤其是病房其他病人的呻吟、呼叫,會相互激惹。病人家屬,此時不宜過分遷就病人向醫護人員提出不合理要求。可以向醫護人員反映病情變化,同時給予病人以精神安慰,和他們談一談與傷情無關的事情,以分散注意力,減少疼痛。看望病人也要做到表情自然。若愁眉苦臉,病人會以為是自己病情轉重,後果不好,平靜的情緒又趨於沮喪。
有的病人傷後,巴不得骨折馬上就癒合,「病急亂求醫」,到處求治,亂用葯物,這可能幹擾治療程序。對此,醫生最好盡快制訂出治療方案、並告知病人及家屬,並做適當解釋說明。骨折不同於一般皮肉受傷那樣,縫合後幾天就能痊癒拆線。不同部位、不同類型的骨折,治療時間各不相同,但總的來說,時間比較長,短則1月,長則半年以上。讓傷員思想上早有打算,妥善安排工作和生活。
骨折致殘率、致畸率較高,有的完全恢復,也可能遺留外傷或手術疤痕,對形體外觀影響較大。病人,尤其是年輕女性,往往對此格外關注。有時對此鬱郁寡歡,甚至喪失生活信心。有的病人擔心留下殘疾,影響事業、婚姻、家庭等,為此終日愁眉不展;有的脾氣變得暴躁、容易激惹。醫護人員應做解釋工作,家屬親友也要理解病人,從各方面多加關懷體貼,勸慰他們:「留得青山在,何愁沒柴燒」,不要過分憂慮。只要及時治療,以後進行刻苦的功能鍛煉,可以恢復正常,彌補損失。即使因為傷情關系,留下一些後遺症,造成一定損失,也能減少到最低程度。對於已經留下癱瘓或肢體殘疾的傷員,要用中外名人和英雄人物,如保爾·柯察金、吳運鐸、張海迪等人的事跡激勵他們,面對現實,樹立戰勝傷殘的信心,做到身殘志不殘,殘而不廢。
骨折進入恢復期,解除石膏或夾板後,關節往往變得僵硬,稍稍活動即感到疼痛或腫脹。由於長期不活動,肢體肌肉萎縮,周徑變細。不少病人擔心能否恢復,有的則臆測莫非醫生給治壞了?恐怕留下終身殘廢,於是整天憂心忡忡,茶飯不思。其實,這種情況多半是恢復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可向病人解釋,這是由於關節固定後、其內部、肌肉之間、肌暖周圍粘連所致,經過一段時間的康復鍛煉就可能消除。
骨折恢復期的功能鍛煉十分重要,又相當痛苦。不少病人怕痛,產生畏難情緒,有的病人寄希望於葯物和醫療儀器。有些骨折病人的親友、從感情出發,不肯讓他們吃苦,對功能鍛煉陽奉陰違,消極等待,遲遲不練。必須懂得,開始鍛煉時,有些痛、腫反應,是正常現象。功能鍛煉是肢體康復的必由之路,任何內服、敷葯和先進儀器均無法代替。今日不練,明日不動,勢必痛不得止,腫不得消。家屬應鼓勵病人,幫助克服畏難情緒,對微小的進步,也應加以贊嘗、鼓勵。
另外,也要克服急於求成的心理。有的病人恨不得今日拆了石膏、夾板,明天就活動自如。某些招搖撞騙的江湖「醫生」,便迎合這些人的心理,用粗暴力量狠命扳拉僵硬的關節,使關節內外發生損傷和出血。引起疼痛不說,還會引起嚴重的粘連,影響治療效果。千萬不要上當。

骨折的內固定器材 徐棟華
骨折的治療方法,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用各種手法將斷骨對合,再在皮膚外面用石膏或夾板固定、保護,使骨折癒合。在這里,石膏、夾板是外固定器材。如果無法採用這種方法,「或者用了效果不好,便需採用第二種方法——手術治療:由醫生切開皮肉,在直視下將斷骨准確對位,再選用接骨鋼板、螺釘、鋼針等接骨器材固定。這些接骨器材即為內固定器材。
骨折完全癒合後,內固定器材便失去了作用。這時,內固定器材是一直留在體內,還是取出來好呢?製造內固定器材的金屬,都經過反復測試選擇,對人體安全無毒,相容性良好。但它們畢竟與機體有生命的組織根本不同,終究是一種異物,長期留在體內,可能引起多種不良反應。
一是可以誘發遲發性感染。細菌等病原微生物常可乘皮膚、粘膜受到微小創傷、局部抵抗力低下之機,進入人體。機體活組織內布滿毛細血管,其中具有識別、攻擊病原體的白細胞,可將病原體很快殲滅。而置於骨骼內的堅硬鋼板、鋼針等,由於沒有血管分布,缺乏這種抵抗能力,因而容易成為細菌的藏身之地。細菌生長繁殖起來,即造成感染。
二是造成附近骨質疏鬆。骨骼的基本功能是保護、支撐和運動,總之是受力。在一定范圍內,它受力越多,越是堅強。內固定器材,尤其是鋼板,具有一種應力遮擋作用。它承受了本應由骨骼承受的應力,這在骨折早期,對於保持位置、恢復運動功能等有好處。但骨折癒合後,其就有弊端了。由於缺乏力的刺激,附近骨質可愈來愈疏鬆。骨質過於疏鬆,螺針固定不牢,可發生松動,這時可以導致再次骨折。
三是置於骨外的內固定器材,可刺激軟組織,產生滑囊炎等並發症。如股骨骨折的髓內針尾部位於臀部皮膚、肌肉深面,由於破關節活動,表面可以形成滑囊發炎,產生積液,可引起疼痛或限制關節活動。在個別情況下,兒童骨折的內固定器材如果久不取出,隨著孩子的生長發育,內固定器材的位置可能發生變化,壓迫神經血管,引起癱瘓或血管瘤等嚴重並發症。
四是個別人可發生電解反應。人體的血液、淋巴液和組織液等,含有各種離子,是一種電解質溶液。內固定鋼板雖然化學性質相當穩定,但日積月累,也可發生明顯的電解反應,導致組織水腫。因此,骨折內固定器材,一般均應在骨折癒合後適當時機拆去。這個時機,很有講究。骨折癒合的時間與骨折部位、類型,病人年齡,營養狀況及治療方法有關,短則一月,長則半年以上。但這並不意味著骨折一旦癒合,就應立即取出內固定器材。早期骨痂是堅硬的類骨質,多呈梭形,包裹骨折斷端。它的外表租糙,內部結構雜亂無章,牢固度也差。這時拆除內固定器材,為時過早。
隨著關節不斷活動、用力,那些受力大的部位,骨質逐漸變得堅硬,而那些多餘的骨痂,則由破骨細胞破壞吸收。經過如此改造,斷骨上下惲然一體,十分堅固。這時即可拆除內固定器材了。具體時機,應由醫生確定。除了引起並發症者以外,原則上應寧可適當推遲,而不要提前。加壓鋼板十分堅強。固定後承受骨骼大部分應力,骨折癒合後的塑形期往往較長,鋼板早期取出容易發生再骨折。因此,取出時間應較一般鋼板向後延遲。國外專家建議取出內固定器材的時間分別為:脛骨1年,股骨2年,前臂骨及肱骨1.5-2年。個別手術風險大,或高齡病人,也可暫不拆除,長期觀察。
少數情況下,內固定器材的位置恰好靠近神經、血管,二次手術解剖層次不如首次手術清楚,反更增加損傷機會。此外,也有由於骨骼生長過牢,將內固定器材包埋其中,尋找困難的,或螺釘尾槽損傷變淺,或釘、針、鋼絲折斷,拆除費事、甚至取不出的。經驗豐富的骨科醫生,會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恰當處理。總的說來,拆除內固定器材的手術,一般比第一次對位固定術要容易一些,手術時間也短。
最後需提到的是,經過多年探索、現在已經製造成功可以在體內自行吸收的骨折內固定器材,現在許多醫院正在推廣應用。這種材料是高分子有機化合物,對人體無毒。用它固定斷骨,隨著骨折癒合,它本身會緩促降解,成為二氧化碳和水。使用這種內固定器材一次手術就可「一勞永逸」,病人無須冒二次麻醉手術的風險。
免費醫院網天天健康報編輯部www.cmn.com.cn2000/12/18

骨折 積水潭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張伯松
一、定義
骨或軟骨失去完整性或連續性,稱為骨折。
二、 骨折原因
(一) 外傷性骨折:暴力造成骨質的完整性破壞,稱為外傷性骨折。為最常見的骨折原因。按暴力作用的方式不同可分為三種:
1. 直接暴力:暴力直接作用於骨折部位。
2. 間接暴力:暴力作用於遠離骨折的部位,通過骨、關節、肌肉或韌帶等傳導,造成一定部位的骨折。
3.重復暴力:反復的暴力作用於同一部位,可逐漸發生骨折,也稱為疲勞骨折。如長途行軍或反復運動後發生的第二、三跖骨、脛骨、股骨、腓骨或股骨頸骨折等。
(二)病理性骨折:由於全身或骨本身局部的病損引起的骨折,稱為病理性骨折。
三、 骨折分類
(一) 按骨折線形狀:分為橫形、斜形、螺旋形、粉碎形等。
(二) 按骨折發生部位:骨幹骨折、關節內骨折及骨骺損傷等。
(三) 按骨折程度:完全骨折及為完全骨折,後者也稱青枝骨折。
(四) 骨折斷端是否與外界相通:分為閉合骨折與開放骨折。
(五) 按傷後時間:新鮮骨折——傷後3周以內的骨折。陳舊骨折——傷後超過3周。
四、 骨折治療
治療骨折的最終目的是使受傷部位最大可能、盡快地恢復正常功能。為此應選擇最為簡便、完全而又有利於骨折癒合以及功能恢復的治療方法。復位、固定和功能鍛煉是治療骨折的基本措施。
五、 骨折的急救
骨折的急救是在骨折發生後的即刻處理,包括檢查診斷和必要的臨時措施。骨折的急救很重要,處理不當能加重損傷,增加病人的痛苦,甚至形成殘廢影響生命。因而,及時進行合理有效的急救是十分重要的。急救應在現場進行,首先扼要地了解傷情,先查生命體征後查局部傷情,以確定損傷性質、部位和范圍。要觀察有無呼吸道阻塞、呼吸困難、紫紺、異常呼吸等現象;注意病人有無休克;有無傷口出血及內出血;注意病人的精神狀態,有無瞳孔、眼、耳、鼻出血,及顱腦損傷體征;有無胸、腹、盆腔內臟損傷;有無脊髓、周圍神經損傷及肢體癱瘓,注意肢體有無腫脹、疼痛、畸形及功能喪失表現,確定是否有骨折及脫位。
急救處理應包括①保持呼吸道通暢。②防止休克。嚴重或多發骨折及合並有其他創傷病人更易休克,要注意預防,更要早發現,早處理。防止休克包括:止痛,固定患肢有止痛、止血、減輕組織損害和休克的作用;止血,內或外出血為損傷性休克主要原因,不加以控制會加重休克,一般傷口局部加壓包紮,即可止血。對於四肢大出血,不能控制者,可上止血帶,但綁扎的部位要正確,松緊要合適,否則會加重出血,上止血帶時間最長不能超過二小時,應每隔一小時左右放鬆一次,但不可冒再次大出血危險,輕易將止血帶放鬆。在可能條件下,應立即輸液、輸血和給氧。③骨折肢體臨時固定:上肢骨折主要用夾板固定,用三角巾懸吊,並將傷肢用綳帶固定在胸壁上;下肢骨折主要用半環托馬斯架固定或綁在健腿上,膝以下骨折固定在小夾板上;疑有脊柱及骨盆骨折損傷時,應盡量避免骨折處有移動,以免引起或加重損傷。不論病人是仰卧或俯卧,盡量不變動原來位置將四肢理直,准備好硬板擔架後,由兩人輕輕將病人滾翻到木板上仰卧,用寬布帶捆在擔架上。如骨折位於頸部,則一人必須把住下頦和枕部略加牽引。滾翻時脊柱應保持中立位。腰或頸下墊一小布卷則更好。

骨折癒合
骨折(fracture of bone)通常可分為外傷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兩大類。骨的再生能力很強,經過良好復位後的外傷性骨折,一般在3~4個月或更長一些時間內,可完全癒合。骨外、內膜中骨母細胞的增生和產生新生骨質是骨折癒合的基礎。骨折後經血腫形成、纖維性和骨性骨痂形成以及骨痂改建的過程而完全癒合,使骨在結構和功能上恢復正常。
一、骨折癒合過程
骨折癒合(fracture healing)過程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血腫形成
骨折時除骨組織被破壞外,也一定伴有附近軟組織的損傷或撕裂。骨組織和骨髓都富含血管,骨折後常伴有大量出血,填充在骨折的兩斷端及其周圍組織間,形成血腫。一般在數小時內血腫發生血液凝固。和其他組織的創傷一樣,此時在骨折局部還可見輕度中性粒細胞浸潤。
骨折時由於骨折處營養骨髓、骨皮質及骨膜的血管隨之發生斷裂,因此在骨折發生的1~2天內,可見到骨髓造血細胞的壞死,骨髓內脂肪的析出,以後被異物巨細胞包繞形成脂肪「囊」(fat「cyst」)。骨皮質亦可發生廣泛性缺血性壞死,骨壞死在鏡下表現為骨陷窩內的骨細胞消失而變為空穴。如果骨壞死范圍不大,可被破骨細胞吸收,有時死骨可脫落、游離而形成死骨片。
(二)纖維性骨痂形成
大約在骨折後的2~3天,從骨內膜及骨外膜增生的纖維母細胞及新生毛細血管侵入血腫,血腫開始機化。這些纖維母細胞實質上多數是軟骨母細胞及骨母細胞的前身。上述增生的組織逐漸彌合,填充並橋接了骨折的斷端,繼而發生纖維化形成纖維性骨痂,或稱暫時性骨痂(provisional callus)肉眼上骨折局部呈梭形腫脹。約經1周左右,上述增生的肉芽組織及纖維組織部分可進一步分化,形成透明軟骨。透明軟骨的形成一般多見於骨外膜的骨痂區,而少見於骨髓內骨痂區,可能與前者血液供應較缺乏有關。此外,也與骨折斷端的活動度及承受應力過大有關。但當骨痂內有過多的軟骨形成時會延緩骨折的癒合時間。
(三)骨性骨痂形成
骨折癒合過程的進一步發展,是骨母細胞產生新生骨質逐漸取代上述纖維性骨痂。開始形成的骨質為類骨組織,以後發生鈣鹽沉著,形成編織骨(woven bone),即骨性骨痂。纖維性骨痂內的軟骨組織,和骨發育時的軟骨化骨一樣,發生鈣鹽沉著而演變為骨組織,參與骨性骨痂的形成。此時所形成的編織骨,由於其結構不夠緻密,骨小梁排列比較紊亂,故仍達不到正常功能需要。
按照骨痂的細胞來源及骨痂的部位不同,可將骨痂分為外骨痂和內骨痂。
1.外骨痂(external callus)或骨外膜骨痂(periosteal callus),是由骨外膜的內層即成骨層細胞增生,形成梭形套狀,包繞骨折斷端。如上所述,以後這些細胞主要分化為骨母細胞形成骨性骨痂,但也可分化為軟骨母細胞,形成軟骨性骨痂。在長骨骨折時以外骨痂形成為主。
2.內骨痂(internal callus) 由骨內膜細胞及骨髓未分化間葉細胞演變成為骨母細胞,形成編織骨。內骨痂內也可有軟骨形成,但數量比外骨痂為少。
(四)骨痂改建或再塑
上述骨痂建成後,骨折的斷端僅被幼稚的、排列不規則的編織骨連接起來。為了符合人體生理要求而具有更牢固的結構和功能,編織骨進一步改建成為成熟的板層骨,皮質骨和髓腔的正常關系也重新恢復。改建是在破骨細胞的骨質吸收及骨母細胞新骨質形成的協調作用下進行的,即骨折骨所承受應力最大部位有更多的新骨形成而機械性功能不術需要的骨質則被吸收,這樣就使骨折處上下兩斷端按原來的關系再連接起來,髓腔也再通。
在一般情況下,經過上述步驟,骨折部恢復到與原來骨組織一樣的結構,達到完全癒合。
二、影響骨折癒合的因素
1.全身性因素 ①年齡:兒童骨組織再生能力強,故骨折癒合快;老年人骨再生能力較弱,故骨折癒合時間也較長。②營養:嚴重蛋白質缺乏和維生素C缺乏可影響骨基質的膠原合成;維生素D缺乏可影響骨痂鈣化,妨礙骨折癒合。
2.局部因素 ①局部血液供應:如果骨折部血液供應好則骨折癒合快,如肱骨的外科頸(上端)骨折;反之,局部血液供應差者,骨折癒合慢,如股骨頸骨折。骨折類型也和血液供應有關:如螺旋形或斜形骨折,由於骨折部分與周圍組織接觸面大,因而有較大的毛細血管分布區域供應血液,癒合較橫形骨折快。②骨折斷端的狀態:骨折斷端對位不好或斷端之間有軟組織嵌塞等都會使癒合延緩甚至不能接合。此外,如果骨組織損傷過重(如粉碎性骨折),尤其骨膜破壞過多時,則骨的再生也較困難。骨折局部如出血過多,血腫巨大,不但影響斷面的接觸,且血腫機化時間的延長也影響骨折癒合。③骨折斷端的固定:斷端活動不僅可引起出血及軟組織損傷,而且常常只形成纖維性骨痂而難有新骨形成。為了促進骨折癒合,良好的復位及固定是必要的。但長期固定可引起骨及肌肉的廢用性萎縮,也會影響骨折癒合。④感染:開放性骨折(即骨折處皮膚及軟組織均斷裂,骨折處暴露)時常合並化膿性感染,延緩骨折癒合。
骨折癒合障礙者,有時新骨形成過多,形成贅生骨痂,癒合後有明顯的骨變形,影響功能的恢復。有時纖維性骨痂不能變成骨性骨痂並出現裂隙,骨折兩斷端仍能活動,形成假關節,甚至在斷端有新生軟骨被覆,形成新關節。
附 病理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pathological fracture)是指已有病變的骨,在通常不足以引起骨折的外力作用下發生的骨折,或沒有任何外力而發生的自發性骨折。
常見的病理性骨折的原因:
1.骨的原發性或轉移性腫瘤 是病理性骨折最常見的原因,特別是溶骨性的原發或轉移性骨腫瘤。原發性骨腫瘤如多發性骨髓瘤、骨巨細胞瘤及溶骨性成骨肉瘤等;屬於轉移性骨腫瘤的如轉移性腎癌、乳腺癌、肺癌、甲狀腺癌及神經母細胞瘤等。不少原發性和轉移性骨腫瘤有時因病理性骨折後才被發現。
2.骨質疏鬆(osteoporosis) 老年、各種營養不良和內分泌等因素可引起全身性骨質疏鬆,表現為骨皮質萎縮變薄,骨小梁變細、數量減少。主要影響脊椎骨、股骨頸、掌骨等。老年尤其是絕經後老年婦女胸、腰椎壓縮性骨折,股骨頸、肱骨上端及橈骨下端骨折較為多見。肢體癱瘓、長期固定或久病卧床等可引起局部廢用性骨質疏鬆而造成骨折。
3.內分泌紊亂 由甲狀旁腺腺瘤或增生引起的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可導致骨的脫鈣及大量破骨細胞堆積,骨小梁為纖維組織所取代。此時雖有新骨形成,但只能形成纖細的編織骨或非鈣化的類骨組織,而極易發生多發性病理性骨折。
4.骨的發育障礙 有多種屬於這類的先天性骨疾患可以引起病理性骨折。例如先天性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為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在胎兒或兒童時期發病,乃由於先天性間充質發育缺陷,不易分化為骨母細胞,同時骨母細胞合成骨基質中Ⅰ型膠原纖維障礙,因此長骨骨皮質很薄,骨細而脆,極易發生多發性病理性骨折,故又稱為脆性骨綜合征(brittle bone syndrome)。而骨折後新形成的骨痂為軟骨性,或為纖維性,難以發生骨化。
病理性骨折時,骨的原有病變往往使骨折癒合遲緩,甚至幾乎沒有修復反應。也常使骨原有病變的組織學圖像發生改變或復雜化。

7、骨折,骨裂有什麼前期症狀?

骨質疏鬆 Osteoporosis 骨質疏鬆是骨折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影響骨折的處理及其預後,但長久以來,不被人們所重視。「人老了,骨就鬆了」似乎是生理情況,沒有將它作為一種病理情況加以重視。有的骨科醫師在處理骨折時,也未考慮骨質疏鬆這一重要因素的作用。要減少骨折的發生,首先要從防治骨質疏鬆做起。要防治骨質疏鬆,首先要了解骨質疏鬆究竟是什麼樣的疾病。 骨質疏鬆的定義 骨質疏鬆是以骨量減少、骨的微觀結構退化為特徵,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致於發生骨折的一種全身性骨骼疾病。主要改變有: 骨組織量減少。這是最基本的病變,其特徵是骨量減少只導致單位骨體積內的骨組織含量的減少,即骨密度降低,留下的骨組織的化學組成並沒有改變; 骨的微結構異常。骨量逐漸減少,先使骨變薄變輕,骨小梁變細。骨的繼續減少使一些骨小梁之間的連接消失,甚至骨小梁也消失。這種情況在人的中軸骨表現較為清楚。中軸骨即脊柱,其椎體內部由海綿樣網狀結構的松質骨構成。當骨小梁消失,可使孔隙變大,原來有規則的海綿樣網狀結構,變成不規則的孔狀結構。這就破壞了骨的微結構; 易於骨折。由於上述兩種改變。皮質骨變薄,松質骨、骨小梁變細,斷裂,數量減少,孔隙變大。這樣的骨支撐人體及抵抗外力的功能減弱,脆性增加,變得容易骨折。當骨密度嚴重降低時,連咳嗽、開窗、彎腰端水這樣的小動作也可能導致骨折。 與骨質疏鬆密切相關的骨折,即非暴力下的骨折,通常稱為骨質疏鬆性骨折。 骨質疏鬆的臨床表現 原發性骨質疏鬆的臨床表現主要是:疼痛、脊柱變形、骨折及呼吸系統障礙。 1、疼痛:這是骨質疏鬆最為常見、最為主要的症狀。其原因有三,其一是骨的吸收過快,骨的轉換也快,骨小梁破壞和消失,骨皮質變薄甚至破壞,這些均會引起骨痛,並以腰背痛最為常見。其二是由於骨折引起的疼痛。調查資料表明,健康人負重量可達76公斤,而骨質疏鬆症患者僅能負重26公斤。其三是由於患者軀幹活動時,腰背肌必須超常負荷,經常處緊張狀態,久之則產生肌肉疲勞、痙攣,並引發與肌肉相關的筋膜、腱膜或神經痛。 2、脊柱變形:通常表現為身長縮短和駝背。 3、骨折:骨質疏鬆症患者即使遭受較輕微的外力作用,如滑倒,也易發生骨折。 骨質疏鬆的治療葯品 鈣片、骨肽片 曬太陽有助於補鈣.因為維生素D對於鈣的吸收是有一些益處,鈣的吸收依賴於足夠的維生素D,維生素D在人體來講有兩個吸收途徑,一個是從食物中,一般像在魚肝油裡面,還有些菌類植物裡面有。但是大部分80%到90%還是需要人體自身合成,這樣就需要曬太陽。因為太陽里的紫外線它可以照射皮膚以後,使皮膚中的維生素D前體轉化為維生素D。再經過肝臟、腎臟,然後變成活性的維生素D,才能發揮它的效用。所以人要注意多曬太陽,大概平均每天曬20分鍾就可以了。曬多了就會受到紫外線傷害.凡事講究一個"度". 想盡早恢復健康,就要合理飲食 : ·多攝取富含鈣質(強化骨骼)及維他命D(促進鈣質的吸收)的食物,如:花椰菜、栗子、蛤、深綠色蔬菜、燕麥、芝麻籽、蝦、含骨沙丁魚、黃豆、豆腐及小麥胚芽等。 ·全谷類食物和鈣不宜同時攝取,因為全谷類食物含有一種會和鈣產生化學作用的物質,影響鈣質的吸收。 ·在飲食中加入蒜頭及洋蔥,因為它們含有硫,能夠增強骨骼。 ·限量攝取杏仁、蘆筍、甜菜、腰果及菠菜等含有大量草酸的食物,草酸會抑制人體對鈣質的吸收。 ·避免攝取發酵食品,因為酵母當中的磷含量很高,吃進身體裡面,磷會與鈣「競爭」,搶著被人體吸收。 *營養補助品 ·鈣/鎂 骨頭絕大部分由鈣質組成,缺鈣會導致骨質疏鬆。日常飲食中,可以從綠葉蔬菜、豆腐、有骨沙丁魚、生蚝來攝取鈣。如果要從保健品當中補充鈣,每天可攝取1000至1500毫克。鎂則促進鈣質的吸收。 ·賴氨酸(L-Lysin)精氨酸(L-arhinine) 這兩種氨基酸也可促進鈣的吸收,增強結締組織。此外,它有刺激成長荷爾蒙的功效,能夠加強骨骼細胞的增長。 ·維他命C 促進骨骼的增長期及鈣質的吸收。 ·葡萄糖胺 促進骨骼和結締組織的健全發展。葡萄糖胺主要是從貝類的外骨骼萃取,所以,較難從日常飲食中去攝取,主要還是得通過營養保健品攝取,每天的攝取量介於1000至1500毫克。 (資料由全美世界營養咨詢顧問陳俐蓉博士提供) 食療篇 *食療方1 糙米杏仁茶 材料:糙米100克、美國杏仁50克、蜜糖少許(或砂糖) 做法: 1.糙米浸泡水中,大約7至8小時。 2.美國杏仁洗凈,用沸水泡浸片刻,除去外膜。 3.將糙米和杏仁,置入攪拌機杯中,注入清水,攪拌到細滑。 4.全部材料一起倒入鍋中再加水,煮上半小時,加少許蜜糖即可飲用。(要不停地攪拌,否則會粘鍋底) 功效:以上食療方有壯筋骨的作用,適合男女老少。糙米含有植物性纖維、維生素B、磷和鐵等營養物質。杏仁含有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B17及鈣等。 *食療方2 芝麻核桃糊 材料:黑芝麻100克、核桃仁100克、淮山200克、蜜糖少許 做法: 1.黑芝麻置入篩中,用水洗掉灰塵,瀝干後曬干。 2.核桃敲開取肉。 3.將曬乾的芝麻、核桃仁和准山全部倒入攪拌機,攪拌至細,待冷卻後裝進瓶子蓋好。 4.每次服用時,取兩湯匙加入1杯水裡,攪拌均勻。煮上10分鍾,加少許蜜糖即可飲用。 功效:以上食療方有壯筋骨的作用,適合男女老少,有補充營養、補腦、潤腸的作用。 在葯物的治療方面,通常醫生會就致病原因,指導病患服用鈣片、降鈣素、活性維生素D、氟化鈉等有利鈣吸收及抑制骨質分解的葯劑,更年期及卵巢切除的婦女,則尚須適量補充雌激素。 骨質疏鬆常用治療葯物介紹: 1、維生素D類葯物 維生素D作為機體必須營養成分及激素,在維持機體鈣、磷代謝平衡起著重要作用。 2、降鈣素 應用降鈣素治療可抑制骨吸收,減輕骨丟失。 3、氟化物 氟化物作為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葯物已有30年歷史,是促進新骨形成的葯物之一,氟化物刻顯著增加骨密度,在一定條件下使骨質疏鬆症病人的骨密度恢復到正常人的水平。 4、雌激素 給絕經後婦女補充雌激素可明顯減少骨折的發生。 5、雄激素 雄激素類葯物能刺激骨形成。 6、雙磷酸鹽類 該類葯物已成為目前用於防治以破骨細胞性骨吸收為主的各種代謝性骨病及高轉化型(以骨吸收為主)骨質疏鬆症的主要葯物之一。 7、依普拉芬 依普拉芬為一種合成的異黃酮衍生物,因其輕微的胃腸道反應和患者對長期用葯的良好耐受性和安全性被臨床接受。 8、維生素K 維生素K主要是通過增加骨鈣素(BGP)合成幾分泌而起作用,為骨形成促進劑。 9、甲狀旁腺素(PHT) 甲狀旁腺素加強骨細胞溶解骨鈣的作用和破骨細胞吸收骨基質的作用,同時促進成骨細胞形成及礦化骨的作用。這樣,骨鈣可以不斷地釋出以維持血鈣水平,舊骨也得以不斷地被新骨替換。 10、鈣制劑 鈣制劑是治療骨質疏鬆療效和安全性都較肯定的葯物之一。其使用的鈣源主要是碳酸鈣、乳酸鈣、檸檬酸鈣和葡萄糖酸鈣等。 11、中醫葯 近年來大量的研究證實和臨床應用補腎壯骨中葯治療骨質疏鬆取得了滿意的效果,且毒副作用少,可長期服用,價格適中,適合我國國情.

8、腳腕骨折了

骨折一般多見於老年人。因為老年人肌力嚴重衰退,下肢無力,走路不穩,反應遲鈍,加上骨質疏鬆,外力直接作用於疏鬆的骨質上,而極易發生骨折。如老年人晚上起床小便,不能承受自身重量就容易發生骨折。骨折的主要表現為局部腫脹、疼痛、畸形、功能障礙等。
養生指南:
一.練功強身:應積極長期地堅持鍛煉,增多在戶外活動時間,多呼吸新鮮空氣,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可選擇散步、慢跑、太極拳、保健操等項目。多活動能使血液中的鈣質更多地在骨骼內存留,因而提高骨的硬度,能有效地減少骨折的發生。
二.多曬太陽:陽光可以促進維生素D的合成,而鈣的代謝依賴維生素D的作用;陽光中的紫外線能促進體內鈣的形成和吸收,維持正常的鈣磷代謝,使骨骼中鈣質增加而提高骨的硬度。
三.未病先防:老年人不宜到人多和車多的地方活動,下雨、下雪或地上積水、結冰時不要外出,以免跌倒而發生骨折。不要攀登梯子或爬高活動,不宜在陡坡上行走,因老年人下肢無力,反應遲鈍而易跌倒。平時出門時,須緩步慢行,若有眼花、耳聾、頭暈等症狀時盡量減少外出,必須外出時要有幫助攙扶走路或手拄拐杖。夜間上廁所之前,應先在床沿坐上片刻,以使腿部肌肉力量處於興奮狀態,並可防止體位改變時的一時性低血壓的發生。洗澡時,要准備好小凳子,坐著穿褲和鞋,防止跌倒。
四.飲食調攝:多吃蔬菜、蛋白質和富有維生素的飲食,可防止骨質疏鬆的發生和發展。骨折早期飲食宜清淡,以利於祛瘀消腫,後期應偏味重,選擇合適的飲食調補肝腎,有利於骨折的癒合和功能的恢復。
五.密切觀察:當遭受損傷後,如懷疑有骨折應及時去醫院診治。在轉送途中,應採取必要的臨時固定措施。如上肢骨折應用木板將手臂固定,木板長度應超過骨折部位的上、下兩個關節面。也可將骨折的手臂與胸部縛在一起固定。下肢骨折可用長木板將傷肢縛扎在一起,木板長度上至腋下,下應超過腳跟,或可將患肢與另一健肢縛扎在一起固定。脊柱骨折應由雙人平行搬至木板上縛扎固定,頸椎骨折應將頭部兩側用沙袋墊好,限制頭部活動,然後才能送醫院。如有出血,應用清潔布臨時包紮傷口,然後用止血帶結扎。一般止血帶結扎時間每次不超過1小時,每隔1小時可放鬆止血帶1~2分鍾,以看到鮮血流出為止,可防止因結扎時間過長而引起肢體缺血壞死。用石膏等方法作骨折固定後,24小時內須密切觀察傷肢末端皮膚色澤的變化和腫脹情況。如發現腫脹加劇,皮膚有瘀紫應立即就診,放鬆或拆除石膏,以防因石膏固定太緊而引起肢體缺血、迴流不暢而壞死。骨折固定期應遵醫囑定期復查。
六.功能鍛煉:在醫生指導下積極鍛煉未受傷的關節,每天每小時一百次,能避免關節僵硬、攣縮和肌肉萎縮。採用輕按摩的方法自我按摩,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利於骨折的恢復。

骨折的治療 棟華 骨科副主任醫師
突然受傷骨折,傷情特別嚴重的,即發生休克甚至昏迷的人,心理上沒有更大的精神負擔。而那些神志清醒的傷員,在毫無准備的情況下,經受巨大痛苦,陷入極度緊張之中,有的感到生死未卜,非常恐懼。在事故現場,搶救人員及傷員家屬,必須保保持沉著、冷靜,一方面盡可快全力搶救,設法送附近醫院;同時安慰傷員,不要緊張。對傷情嚴重者。要用語言、眼神、形體動作,鼓勵他們堅強一些,消除絕望心理。要知道,驚慌大驚小怪、哭泣流淚,對傷員都是惡性刺激。
骨折傷員入院後,進行緊急救治時,也要注意心理治療和護理。有的醫生護士當著病人的面,向領導或家屬交待病情,表示治療困難,必有殘廢,甚至說出不行了,沒有希望等話。可能這是事實,但是卻嚴重傷害病人心理,有悖於醫德。即使病危,也要向單位和家屬個別交待。醫務人員應通過自己的形象和語言,讓病人感到信賴和安全。應該安慰病人,病情雖重,並非沒有希望。受傷不幸,但活著入院,是不幸中的萬幸。
傷員入院,經過初步救治,心理上可能感到安全,情緒好轉,但大多數病會怕痛、怕手術。骨折早期及以後手法整復或手術治療,疼痛都是難避免的。思想上越是害怕,就越是敏感。尤其是病房其他病人的呻吟、呼叫,會相互激惹。病人家屬,此時不宜過分遷就病人向醫護人員提出不合理要求。可以向醫護人員反映病情變化,同時給予病人以精神安慰,和他們談一談與傷情無關的事情,以分散注意力,減少疼痛。看望病人也要做到表情自然。若愁眉苦臉,病人會以為是自己病情轉重,後果不好,平靜的情緒又趨於沮喪。
有的病人傷後,巴不得骨折馬上就癒合,「病急亂求醫」,到處求治,亂用葯物,這可能幹擾治療程序。對此,醫生最好盡快制訂出治療方案、並告知病人及家屬,並做適當解釋說明。骨折不同於一般皮肉受傷那樣,縫合後幾天就能痊癒拆線。不同部位、不同類型的骨折,治療時間各不相同,但總的來說,時間比較長,短則1月,長則半年以上。讓傷員思想上早有打算,妥善安排工作和生活。
骨折致殘率、致畸率較高,有的完全恢復,也可能遺留外傷或手術疤痕,對形體外觀影響較大。病人,尤其是年輕女性,往往對此格外關注。有時對此鬱郁寡歡,甚至喪失生活信心。有的病人擔心留下殘疾,影響事業、婚姻、家庭等,為此終日愁眉不展;有的脾氣變得暴躁、容易激惹。醫護人員應做解釋工作,家屬親友也要理解病人,從各方面多加關懷體貼,勸慰他們:「留得青山在,何愁沒柴燒」,不要過分憂慮。只要及時治療,以後進行刻苦的功能鍛煉,可以恢復正常,彌補損失。即使因為傷情關系,留下一些後遺症,造成一定損失,也能減少到最低程度。對於已經留下癱瘓或肢體殘疾的傷員,要用中外名人和英雄人物,如保爾·柯察金、吳運鐸、張海迪等人的事跡激勵他們,面對現實,樹立戰勝傷殘的信心,做到身殘志不殘,殘而不廢。
骨折進入恢復期,解除石膏或夾板後,關節往往變得僵硬,稍稍活動即感到疼痛或腫脹。由於長期不活動,肢體肌肉萎縮,周徑變細。不少病人擔心能否恢復,有的則臆測莫非醫生給治壞了?恐怕留下終身殘廢,於是整天憂心忡忡,茶飯不思。其實,這種情況多半是恢復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可向病人解釋,這是由於關節固定後、其內部、肌肉之間、肌暖周圍粘連所致,經過一段時間的康復鍛煉就可能消除。
骨折恢復期的功能鍛煉十分重要,又相當痛苦。不少病人怕痛,產生畏難情緒,有的病人寄希望於葯物和醫療儀器。有些骨折病人的親友、從感情出發,不肯讓他們吃苦,對功能鍛煉陽奉陰違,消極等待,遲遲不練。必須懂得,開始鍛煉時,有些痛、腫反應,是正常現象。功能鍛煉是肢體康復的必由之路,任何內服、敷葯和先進儀器均無法代替。今日不練,明日不動,勢必痛不得止,腫不得消。家屬應鼓勵病人,幫助克服畏難情緒,對微小的進步,也應加以贊嘗、鼓勵。
另外,也要克服急於求成的心理。有的病人恨不得今日拆了石膏、夾板,明天就活動自如。某些招搖撞騙的江湖「醫生」,便迎合這些人的心理,用粗暴力量狠命扳拉僵硬的關節,使關節內外發生損傷和出血。引起疼痛不說,還會引起嚴重的粘連,影響治療效果。千萬不要上當。

骨折的內固定器材 徐棟華
骨折的治療方法,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用各種手法將斷骨對合,再在皮膚外面用石膏或夾板固定、保護,使骨折癒合。在這里,石膏、夾板是外固定器材。如果無法採用這種方法,「或者用了效果不好,便需採用第二種方法——手術治療:由醫生切開皮肉,在直視下將斷骨准確對位,再選用接骨鋼板、螺釘、鋼針等接骨器材固定。這些接骨器材即為內固定器材。
骨折完全癒合後,內固定器材便失去了作用。這時,內固定器材是一直留在體內,還是取出來好呢?製造內固定器材的金屬,都經過反復測試選擇,對人體安全無毒,相容性良好。但它們畢竟與機體有生命的組織根本不同,終究是一種異物,長期留在體內,可能引起多種不良反應。
一是可以誘發遲發性感染。細菌等病原微生物常可乘皮膚、粘膜受到微小創傷、局部抵抗力低下之機,進入人體。機體活組織內布滿毛細血管,其中具有識別、攻擊病原體的白細胞,可將病原體很快殲滅。而置於骨骼內的堅硬鋼板、鋼針等,由於沒有血管分布,缺乏這種抵抗能力,因而容易成為細菌的藏身之地。細菌生長繁殖起來,即造成感染。
二是造成附近骨質疏鬆。骨骼的基本功能是保護、支撐和運動,總之是受力。在一定范圍內,它受力越多,越是堅強。內固定器材,尤其是鋼板,具有一種應力遮擋作用。它承受了本應由骨骼承受的應力,這在骨折早期,對於保持位置、恢復運動功能等有好處。但骨折癒合後,其就有弊端了。由於缺乏力的刺激,附近骨質可愈來愈疏鬆。骨質過於疏鬆,螺針固定不牢,可發生松動,這時可以導致再次骨折。
三是置於骨外的內固定器材,可刺激軟組織,產生滑囊炎等並發症。如股骨骨折的髓內針尾部位於臀部皮膚、肌肉深面,由於破關節活動,表面可以形成滑囊發炎,產生積液,可引起疼痛或限制關節活動。在個別情況下,兒童骨折的內固定器材如果久不取出,隨著孩子的生長發育,內固定器材的位置可能發生變化,壓迫神經血管,引起癱瘓或血管瘤等嚴重並發症。
四是個別人可發生電解反應。人體的血液、淋巴液和組織液等,含有各種離子,是一種電解質溶液。內固定鋼板雖然化學性質相當穩定,但日積月累,也可發生明顯的電解反應,導致組織水腫。因此,骨折內固定器材,一般均應在骨折癒合後適當時機拆去。這個時機,很有講究。骨折癒合的時間與骨折部位、類型,病人年齡,營養狀況及治療方法有關,短則一月,長則半年以上。但這並不意味著骨折一旦癒合,就應立即取出內固定器材。早期骨痂是堅硬的類骨質,多呈梭形,包裹骨折斷端。它的外表租糙,內部結構雜亂無章,牢固度也差。這時拆除內固定器材,為時過早。
隨著關節不斷活動、用力,那些受力大的部位,骨質逐漸變得堅硬,而那些多餘的骨痂,則由破骨細胞破壞吸收。經過如此改造,斷骨上下惲然一體,十分堅固。這時即可拆除內固定器材了。具體時機,應由醫生確定。除了引起並發症者以外,原則上應寧可適當推遲,而不要提前。加壓鋼板十分堅強。固定後承受骨骼大部分應力,骨折癒合後的塑形期往往較長,鋼板早期取出容易發生再骨折。因此,取出時間應較一般鋼板向後延遲。國外專家建議取出內固定器材的時間分別為:脛骨1年,股骨2年,前臂骨及肱骨1.5-2年。個別手術風險大,或高齡病人,也可暫不拆除,長期觀察。
少數情況下,內固定器材的位置恰好靠近神經、血管,二次手術解剖層次不如首次手術清楚,反更增加損傷機會。此外,也有由於骨骼生長過牢,將內固定器材包埋其中,尋找困難的,或螺釘尾槽損傷變淺,或釘、針、鋼絲折斷,拆除費事、甚至取不出的。經驗豐富的骨科醫生,會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恰當處理。總的說來,拆除內固定器材的手術,一般比第一次對位固定術要容易一些,手術時間也短。
最後需提到的是,經過多年探索、現在已經製造成功可以在體內自行吸收的骨折內固定器材,現在許多醫院正在推廣應用。這種材料是高分子有機化合物,對人體無毒。用它固定斷骨,隨著骨折癒合,它本身會緩促降解,成為二氧化碳和水。使用這種內固定器材一次手術就可「一勞永逸」,病人無須冒二次麻醉手術的風險。
免費醫院網天天健康報編輯部www.cmn.com.cn2000/12/18

骨折 積水潭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張伯松
一、定義
骨或軟骨失去完整性或連續性,稱為骨折。
二、 骨折原因
(一) 外傷性骨折:暴力造成骨質的完整性破壞,稱為外傷性骨折。為最常見的骨折原因。按暴力作用的方式不同可分為三種:
1. 直接暴力:暴力直接作用於骨折部位。
2. 間接暴力:暴力作用於遠離骨折的部位,通過骨、關節、肌肉或韌帶等傳導,造成一定部位的骨折。
3.重復暴力:反復的暴力作用於同一部位,可逐漸發生骨折,也稱為疲勞骨折。如長途行軍或反復運動後發生的第二、三跖骨、脛骨、股骨、腓骨或股骨頸骨折等。
(二)病理性骨折:由於全身或骨本身局部的病損引起的骨折,稱為病理性骨折。
三、 骨折分類
(一) 按骨折線形狀:分為橫形、斜形、螺旋形、粉碎形等。
(二) 按骨折發生部位:骨幹骨折、關節內骨折及骨骺損傷等。
(三) 按骨折程度:完全骨折及為完全骨折,後者也稱青枝骨折。
(四) 骨折斷端是否與外界相通:分為閉合骨折與開放骨折。
(五) 按傷後時間:新鮮骨折——傷後3周以內的骨折。陳舊骨折——傷後超過3周。
四、 骨折治療
治療骨折的最終目的是使受傷部位最大可能、盡快地恢復正常功能。為此應選擇最為簡便、完全而又有利於骨折癒合以及功能恢復的治療方法。復位、固定和功能鍛煉是治療骨折的基本措施。
五、 骨折的急救
骨折的急救是在骨折發生後的即刻處理,包括檢查診斷和必要的臨時措施。骨折的急救很重要,處理不當能加重損傷,增加病人的痛苦,甚至形成殘廢影響生命。因而,及時進行合理有效的急救是十分重要的。急救應在現場進行,首先扼要地了解傷情,先查生命體征後查局部傷情,以確定損傷性質、部位和范圍。要觀察有無呼吸道阻塞、呼吸困難、紫紺、異常呼吸等現象;注意病人有無休克;有無傷口出血及內出血;注意病人的精神狀態,有無瞳孔、眼、耳、鼻出血,及顱腦損傷體征;有無胸、腹、盆腔內臟損傷;有無脊髓、周圍神經損傷及肢體癱瘓,注意肢體有無腫脹、疼痛、畸形及功能喪失表現,確定是否有骨折及脫位。
急救處理應包括①保持呼吸道通暢。②防止休克。嚴重或多發骨折及合並有其他創傷病人更易休克,要注意預防,更要早發現,早處理。防止休克包括:止痛,固定患肢有止痛、止血、減輕組織損害和休克的作用;止血,內或外出血為損傷性休克主要原因,不加以控制會加重休克,一般傷口局部加壓包紮,即可止血。對於四肢大出血,不能控制者,可上止血帶,但綁扎的部位要正確,松緊要合適,否則會加重出血,上止血帶時間最長不能超過二小時,應每隔一小時左右放鬆一次,但不可冒再次大出血危險,輕易將止血帶放鬆。在可能條件下,應立即輸液、輸血和給氧。③骨折肢體臨時固定:上肢骨折主要用夾板固定,用三角巾懸吊,並將傷肢用綳帶固定在胸壁上;下肢骨折主要用半環托馬斯架固定或綁在健腿上,膝以下骨折固定在小夾板上;疑有脊柱及骨盆骨折損傷時,應盡量避免骨折處有移動,以免引起或加重損傷。不論病人是仰卧或俯卧,盡量不變動原來位置將四肢理直,准備好硬板擔架後,由兩人輕輕將病人滾翻到木板上仰卧,用寬布帶捆在擔架上。如骨折位於頸部,則一人必須把住下頦和枕部略加牽引。滾翻時脊柱應保持中立位。腰或頸下墊一小布卷則更好。

骨折癒合
骨折(fracture of bone)通常可分為外傷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兩大類。骨的再生能力很強,經過良好復位後的外傷性骨折,一般在3~4個月或更長一些時間內,可完全癒合。骨外、內膜中骨母細胞的增生和產生新生骨質是骨折癒合的基礎。骨折後經血腫形成、纖維性和骨性骨痂形成以及骨痂改建的過程而完全癒合,使骨在結構和功能上恢復正常。
一、骨折癒合過程
骨折癒合(fracture healing)過程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血腫形成
骨折時除骨組織被破壞外,也一定伴有附近軟組織的損傷或撕裂。骨組織和骨髓都富含血管,骨折後常伴有大量出血,填充在骨折的兩斷端及其周圍組織間,形成血腫。一般在數小時內血腫發生血液凝固。和其他組織的創傷一樣,此時在骨折局部還可見輕度中性粒細胞浸潤。
骨折時由於骨折處營養骨髓、骨皮質及骨膜的血管隨之發生斷裂,因此在骨折發生的1~2天內,可見到骨髓造血細胞的壞死,骨髓內脂肪的析出,以後被異物巨細胞包繞形成脂肪「囊」(fat「cyst」)。骨皮質亦可發生廣泛性缺血性壞死,骨壞死在鏡下表現為骨陷窩內的骨細胞消失而變為空穴。如果骨壞死范圍不大,可被破骨細胞吸收,有時死骨可脫落、游離而形成死骨片。
(二)纖維性骨痂形成
大約在骨折後的2~3天,從骨內膜及骨外膜增生的纖維母細胞及新生毛細血管侵入血腫,血腫開始機化。這些纖維母細胞實質上多數是軟骨母細胞及骨母細胞的前身。上述增生的組織逐漸彌合,填充並橋接了骨折的斷端,繼而發生纖維化形成纖維性骨痂,或稱暫時性骨痂(provisional callus)肉眼上骨折局部呈梭形腫脹。約經1周左右,上述增生的肉芽組織及纖維組織部分可進一步分化,形成透明軟骨。透明軟骨的形成一般多見於骨外膜的骨痂區,而少見於骨髓內骨痂區,可能與前者血液供應較缺乏有關。此外,也與骨折斷端的活動度及承受應力過大有關。但當骨痂內有過多的軟骨形成時會延緩骨折的癒合時間。
(三)骨性骨痂形成
骨折癒合過程的進一步發展,是骨母細胞產生新生骨質逐漸取代上述纖維性骨痂。開始形成的骨質為類骨組織,以後發生鈣鹽沉著,形成編織骨(woven bone),即骨性骨痂。纖維性骨痂內的軟骨組織,和骨發育時的軟骨化骨一樣,發生鈣鹽沉著而演變為骨組織,參與骨性骨痂的形成。此時所形成的編織骨,由於其結構不夠緻密,骨小梁排列比較紊亂,故仍達不到正常功能需要。
按照骨痂的細胞來源及骨痂的部位不同,可將骨痂分為外骨痂和內骨痂。
1.外骨痂(external callus)或骨外膜骨痂(periosteal callus),是由骨外膜的內層即成骨層細胞增生,形成梭形套狀,包繞骨折斷端。如上所述,以後這些細胞主要分化為骨母細胞形成骨性骨痂,但也可分化為軟骨母細胞,形成軟骨性骨痂。在長骨骨折時以外骨痂形成為主。
2.內骨痂(internal callus) 由骨內膜細胞及骨髓未分化間葉細胞演變成為骨母細胞,形成編織骨。內骨痂內也可有軟骨形成,但數量比外骨痂為少。
(四)骨痂改建或再塑
上述骨痂建成後,骨折的斷端僅被幼稚的、排列不規則的編織骨連接起來。為了符合人體生理要求而具有更牢固的結構和功能,編織骨進一步改建成為成熟的板層骨,皮質骨和髓腔的正常關系也重新恢復。改建是在破骨細胞的骨質吸收及骨母細胞新骨質形成的協調作用下進行的,即骨折骨所承受應力最大部位有更多的新骨形成而機械性功能不術需要的骨質則被吸收,這樣就使骨折處上下兩斷端按原來的關系再連接起來,髓腔也再通。
在一般情況下,經過上述步驟,骨折部恢復到與原來骨組織一樣的結構,達到完全癒合。
二、影響骨折癒合的因素
1.全身性因素 ①年齡:兒童骨組織再生能力強,故骨折癒合快;老年人骨再生能力較弱,故骨折癒合時間也較長。②營養:嚴重蛋白質缺乏和維生素C缺乏可影響骨基質的膠原合成;維生素D缺乏可影響骨痂鈣化,妨礙骨折癒合。
2.局部因素 ①局部血液供應:如果骨折部血液供應好則骨折癒合快,如肱骨的外科頸(上端)骨折;反之,局部血液供應差者,骨折癒合慢,如股骨頸骨折。骨折類型也和血液供應有關:如螺旋形或斜形骨折,由於骨折部分與周圍組織接觸面大,因而有較大的毛細血管分布區域供應血液,癒合較橫形骨折快。②骨折斷端的狀態:骨折斷端對位不好或斷端之間有軟組織嵌塞等都會使癒合延緩甚至不能接合。此外,如果骨組織損傷過重(如粉碎性骨折),尤其骨膜破壞過多時,則骨的再生也較困難。骨折局部如出血過多,血腫巨大,不但影響斷面的接觸,且血腫機化時間的延長也影響骨折癒合。③骨折斷端的固定:斷端活動不僅可引起出血及軟組織損傷,而且常常只形成纖維性骨痂而難有新骨形成。為了促進骨折癒合,良好的復位及固定是必要的。但長期固定可引起骨及肌肉的廢用性萎縮,也會影響骨折癒合。④感染:開放性骨折(即骨折處皮膚及軟組織均斷裂,骨折處暴露)時常合並化膿性感染,延緩骨折癒合。
骨折癒合障礙者,有時新骨形成過多,形成贅生骨痂,癒合後有明顯的骨變形,影響功能的恢復。有時纖維性骨痂不能變成骨性骨痂並出現裂隙,骨折兩斷端仍能活動,形成假關節,甚至在斷端有新生軟骨被覆,形成新關節。
附 病理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pathological fracture)是指已有病變的骨,在通常不足以引起骨折的外力作用下發生的骨折,或沒有任何外力而發生的自發性骨折。
常見的病理性骨折的原因:
1.骨的原發性或轉移性腫瘤 是病理性骨折最常見的原因,特別是溶骨性的原發或轉移性骨腫瘤。原發性骨腫瘤如多發性骨髓瘤、骨巨細胞瘤及溶骨性成骨肉瘤等;屬於轉移性骨腫瘤的如轉移性腎癌、乳腺癌、肺癌、甲狀腺癌及神經母細胞瘤等。不少原發性和轉移性骨腫瘤有時因病理性骨折後才被發現。
2.骨質疏鬆(osteoporosis) 老年、各種營養不良和內分泌等因素可引起全身性骨質疏鬆,表現為骨皮質萎縮變薄,骨小梁變細、數量減少。主要影響脊椎骨、股骨頸、掌骨等。老年尤其是絕經後老年婦女胸、腰椎壓縮性骨折,股骨頸、肱骨上端及橈骨下端骨折較為多見。肢體癱瘓、長期固定或久病卧床等可引起局部廢用性骨質疏鬆而造成骨折。
3.內分泌紊亂 由甲狀旁腺腺瘤或增生引起的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可導致骨的脫鈣及大量破骨細胞堆積,骨小梁為纖維組織所取代。此時雖有新骨形成,但只能形成纖細的編織骨或非鈣化的類骨組織,而極易發生多發性病理性骨折。
4.骨的發育障礙 有多種屬於這類的先天性骨疾患可以引起病理性骨折。例如先天性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為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在胎兒或兒童時期發病,乃由於先天性間充質發育缺陷,不易分化為骨母細胞,同時骨母細胞合成骨基質中Ⅰ型膠原纖維障礙,因此長骨骨皮質很薄,骨細而脆,極易發生多發性病理性骨折,故又稱為脆性骨綜合征(brittle bone syndrome)。而骨折後新形成的骨痂為軟骨性,或為纖維性,難以發生骨化。
病理性骨折時,骨的原有病變往往使骨折癒合遲緩,甚至幾乎沒有修復反應。也常使骨原有病變的組織學圖像發生改變或復雜化。

與骨折最病原菌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