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痂形成的時間是在骨折後多少天
骨痂是形成於骨修復處的復合組織。它在骨折後可呈現持續性和漸進性的組織類型轉變,血腫-肉芽組織-鈣化組織-編制新生骨-,直到恢復其原有的剛度。骨痂形成是活骨刺激的反應,包括化學性、感染性、力學不穩定等的反應,骨痂是固定不穩定的徵象。
骨折癒合過程中的原始骨痂形成期,在骨折端內、外形成骨組織逐漸骨化,形成新骨,稱為膜內化骨。外面逐漸向骨折端生長,彼此會合形成梭形,稱為內骨痂和外骨痂。骨折斷端及髓腔內的纖維組織亦逐漸轉化為軟骨組織,並隨軟骨細胞的增生、鈣化而骨化,稱為軟骨內化骨,而在骨折處形成環狀骨痂和髓腔內骨痂。兩部分骨痂會合後,這些原始骨痂不斷鈣化而逐漸加強,當其達到足以抵抗肌收縮及成角、剪力和旋轉力時,則骨折已達到臨床癒合,一般約需 4 - 8 周。
一般外用「正骨活血膏」可加快骨痂生長,傳統驗方。
2、骨折後骨痂形成是說明骨折好了嗎
對的;但要注意休息和適量運動
3、骨痂形成的時間是在骨折後多少天呢?
「骨折線模糊不清」是說骨折縫隙已被生長的骨痂所填充,因為時間不長,還沒有真正成為骨頭所以還能看到骨折線,但已不是很清淅了。不能根據骨痂的形成來推算骨折的時間,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生長骨痂也有快有慢,臨床上是不這樣推算的。祝早日康復!
4、骨折期間骨痂能被吸收嗎?為什麼我的骨痂變
你好,骨折後骨痂會被吸收的,一開始是形成紅色血痂,再慢慢鈣化後形成癒合端,後期就會慢慢吸收消失,房事不會引起骨痂吸收的建議:就你上述描述來看,你的情況就是骨折癒合延遲,骨痂減少也是癒合的一個跡象,房事不會減少骨痂的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平時多進食些含鈣高的食物如骨頭湯等,祝身體早日康復醫生詢問:
5、骨折後多久才形成骨痂
骨折癒合在臨床上分三期:
一期血腫機化演進期 需要的時間大概是2~3周,主要為肉芽組織形成。
二期原始骨痂形成期 需要的時間大概是4~6周。主要為膜內化骨(速度快)和軟骨內化骨(速度相對較慢)兩種形式。
三期骨痂改造塑形期 需要的時間大概是8~12周。
而想在X線片子上看不出骨折線則需要2年的時間。
希望可以幫到您
6、骨痂的骨折的癒合過程
骨折癒合的過程就是「瘀去、新生、骨合」的過程,是一面清除壞死組織,一面新生修復的過程 ( 由膜內化骨與軟骨內化骨共同完成 ) ,整個過程是持續的和漸進的。骨折癒合的過程也是暫時性緊急連接到永久性堅固連接的過程。一般將骨折癒合分為 3個階段,即血腫機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痂改造塑形期;也有根據骨折癒合過程的組織學和生理學特徵分為撞擊期、誘導期、炎症期、軟骨痂期、硬骨痂期和改建期 6 個不同的階段。
1 .血腫機化期
骨折後,因骨折本身及鄰近軟組織的血管斷裂出血,在骨折部形成了血腫,血腫於傷後 6 ~ 8 小時即開始凝結成血塊,與局部壞死組織引起無菌性炎性反應。骨折斷端因血循環中斷,逐漸發生壞死,約有數毫米長。隨著纖維蛋白的滲出,毛細血管的增生,成纖維細胞、吞噬細胞的侵入,血腫逐漸機化,形成肉芽組織,並進而演變成纖維結締組織,使骨折斷端初步連接在一起,稱為纖維連接,約在骨折後 2 ~ 3 周內完成。同時,骨折端附近骨外膜的成骨細胞傷後不久即活躍增生,一周後即開始形成與骨幹平行的骨樣組織,並逐漸向骨折處延伸增厚。骨內膜在稍晚是亦發生同樣改變。
2 .原始骨痂形成期
原始骨痂形成或骨內膜和骨外膜的成骨細胞增生,在骨折端內、外形成的骨組織逐漸骨化,形成新骨,稱為膜內化骨。隨新骨的不斷增多,緊貼骨皮質內在治療骨折時,對這些並發症應以預防為主,如果已經出現則應及時診斷和妥善治療,這樣,大多數並發症都是可以避免或治癒的。外面逐漸向骨折端生長,彼此會合形成梭形,稱為內骨痂和外骨痂。骨折斷端及髓腔內的纖維組織亦逐漸轉化為軟骨組織,並隨軟骨細胞的增生、鈣化而骨化,稱為軟骨內化骨,而在骨折處形成環狀骨痂和髓腔內骨痂。兩部分骨痂會合後,這些原始骨痂不斷鈣化而逐漸加強,當其達到足以抵抗肌收縮及成角、剪力和旋轉力時,則骨折已達到臨床癒合,在成人一般約需12~24周(人衛版外科學教材第8版最新修改)。此時 x 線片上可見骨折處四周有梭形骨痂陰影,但骨折線仍隱約可見。對骨外膜的損傷均對骨折癒合不利。
3 .骨痂改造塑形期
原始骨痂中新生骨小梁逐漸增加,且排列逐漸規則和緻密,骨折斷端經死骨清除和新骨形成的爬行代替而復活,骨折部位形成骨性連接。這一過程一般約需 1~2年。隨著肢體活動和負重,應力軸線上的骨痂不斷得到加強,應力軸線以外的骨痂逐漸被清除,並且骨髓腔重新溝通,恢復骨的正常結構 ( 圖 9 — 12) ,最終骨折的痕跡從組織學和放射學上完全消失。
近年來研究表明,多種骨生長因子與骨折癒合有關,它們共同作用可刺激成骨細胞的活性,調節局部成骨。如胰島素生長因子 I 、Ⅱ (IGF — I 、 IGF 一Ⅱ ) 、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 (PDGF) 、鹼性成纖維細胞因子 (bFGF) 、 B 轉化生長因子 (TGF — B) 等在炎性階段可進一步刺激間充質細胞聚集、增殖及血管形成。骨形態發生蛋白 (BMP) 有較強的跨種誘導成骨活性( 即誘導未分化的間充質細胞分化形成軟骨或骨 ) 和骨損傷修復作用,其作用無種屬特異性。
7、骨痂的形成
一.骨折癒合一、骨折癒合過程1.血腫機化期 骨折後,因骨折本身及鄰近軟組織的血管斷裂出血,在骨折部位形成 了血腫,血腫於傷後6-8小時即開始凝結成含有網狀纖維素的血凝塊。骨折斷端因血循環 中斷,逐漸發生壞死。隨著紅細胞的破壞,纖維蛋白的滲出,毛細血管的增全,成纖維細胞、吞噬細胞、異物巨細胞的侵入,血腫逐漸機化,肉芽組織再演變成纖維結締組織,使骨折斷端初步連接在一起,稱為纖維性骨痂,約在骨折後2-3周內完成。此期完成時,骨折端仍存在有一定彈性的成角活動。肢體骨折部位仍有水腫及壓痛。x線片上可見到少量膜內骨化影,但尚無軟骨內骨化現象。2.原始骨痂期 充塞在骨折斷端之間由血腫機化而形成的纖維結締組織,大部分轉變為軟骨、軟骨細胞,經過增生、變性、鈣化而骨化,稱軟骨內骨化。骨折後24小時內,骨折斷端處的外骨膜開始增生、肥厚,外骨膜的內層即生發居中成骨細胞增生,產生骨化組織,形成新骨,稱骨膜內骨化。新骨的不斷增多,緊貼在骨皮質的表面,填充在骨折斷端之間,呈斜坡樣,稱外骨痂。在外骨痂形成的同時,骨折斷端髓腔內的骨膜也以同樣的方式產生新骨,充填在骨折斷端的髓腔內,稱內骨痂。內骨痂由於血運供給不佳,故生長較慢。內外骨痂的不斷生長,逐漸接近而會合。骨折臨床癒合,一般約需4-8周。3.骨痂改造期 骨折部的原始骨痂進一步改造,成角細胞增加,新生骨小梁也逐漸增加,且逐漸排列規則和緻密,而骨折端無菌壞死部分經過血管和成骨細胞、破骨細胞的侵入,進行死骨的清除和形成新骨的爬行替代過程,骨折部位形成了骨性連接,一般需要8-12周才能完成。此時骨折癒合已很牢固,病肢可以開始使用。最後骨摺痕跡,在組織學或放射學上完全或接近完全消失,成人其所需時間一般為2-4年,兒童則2年以內。二、骨折延遲癒合延遲癒合是指骨折的正常癒合進程受到干擾,使癒合過程延長,臨床主要表現為骨折局部軟組織水腫及壓痛持續存在。x線片表現為骨痂出現較晚,血沉長期增快。造成骨折延遲癒合的原因較多,個別病人因全身重度營養不良、維生素嚴重缺乏、骨質本身疾患等影響骨折癒合外,大多數還是局部因素的影響,如骨折整復後固定不確實,骨折斷端間存在旋轉力或剪力,造成一個活動面,從而始終不能獲得骨性癒合。開放性骨折發生感染或死骨形成;持續牽引治療,發生過度牽引,均為較常見的原因。骨折延遲癒合雖骨折癒合速度緩慢,但骨痂仍有繼續生長的能力,只要找出發生的原因,作針對性治療,骨折還是可以連接起來的。三、骨折不癒合骨折不癒合是指骨折修復的自然過程已完全停止,如不經治療,改變骨折部位的局部條件,則不能形成骨連接。骨折不癒合,常常由於骨折端夾雜較多的軟組織。開放性骨折擴創中過多地去除碎骨片,造成骨質缺損,是骨折不癒合的主要原因。多次的手術整復破壞了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環,對造成骨延遲癒合的因素沒有及時治療,發展下去也可造成骨不癒合。臨床表現為患肢持續性疼痛、不穩定、使用無力。檢查時肢體有異常活動或假關節。局 部可有水腫及壓痛。x線片表現為骨端硬化,骨髓腔封閉,有時兩骨折端形成杵臼狀假關節。骨折不癒合一般均需採用植骨術。四、影響骨折癒合的因素1.全身因素(1)年齡:小兒因其組織的再生和塑形能力強,因此,骨折癒合速度較成人快,功能恢復好。如小兒股骨骨折,1個月能基本癒合,而成人股骨骨折,往往需要3-4個月才能基本癒合;老年人的股骨骨折癒合速度和功能恢復則更慢。(2)全身健康情況: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重度營養不良、鈣代謝障礙、骨軟化症、惡性腫瘤等病人,如發生骨折,則骨折癒合延遲。(3)個體差異:個體不同,骨折癒合速度可有差異。2.局部因素(1)骨折類型:螺旋形和斜形骨折,因骨折斷面接觸大,有部分新生骨痂生長,就容易出現臨床癒合,所以骨折癒合快。橫形骨折骨折斷面接觸小,雖有相當量新生骨痂形成,但往往需要較多量的成熟骨痂才能達到臨床癒合,故臨床癒合速度相對較慢。骨折端接觸緊密,有利骨折的癒合。如嵌入骨折較易癒合,而骨折端間有裂隙或分離,中間夾有軟組織,則不易癒合。骨端問有剪式應力或其他形式的活動會影響骨折的癒合。(2)骨折段血液供給情況:骨折癒合過程中的組織再生,需要足夠的血液供給。若骨折段血液供給減少,則骨折癒合速度變慢;骨折段血液供給受到嚴重障礙或完全喪失,則骨折癒合發生延遲連接,甚至缺血性骨壞死。(3)軟組織損傷程度:直接暴力造成的骨折,軟組織損傷嚴重,肌肉、血管、神經,骨膜均可能有不同程度損傷,骨折癒合的速度就可能較慢。而間接暴力所致的閉合性骨折,軟組織損傷較輕,骨折癒合較快。放射性復合傷所致的骨折癒合慢或不癒合。(4)感染的影響:開放性骨折發生感染,引起化膿性骨髓炎,或死骨形成,骨折斷端充血脫鈣,骨折癒合很慢。(5)骨折的數量:多發性骨折或一骨上有多段骨折,骨折癒合速度也較慢。五、骨折的並發症一般分為早期和晚期兩種,早期的具體表現為:1、休克:嚴重創傷、大出血或重要器官損傷所致;2、脂肪栓塞綜合征:發生於成人,因骨折處髓腔內血腫張力過大,骨髓被破壞,脂肪滴進入破裂的靜膜窩內,引起肺腦脂肪栓塞;3、重要內臟器官和周圍組織損傷;4、骨筋膜室綜合征:多見於前臂內側和小腿,常由創傷骨折或外包紮過緊等,迫使骨筋膜室容積減小,骨筋膜室內壓力增高。骨折晚期並發症有:1、墜積性肺炎:多發生於骨折長期卧床的病人,特別是老年、體弱和患有慢性病的人;2、褥瘡;3、下肢靜脈血栓:多見於骨盆骨折或下肢骨折病人,長期缺乏運動使血液處於高凝狀態;4、感染:開放性骨折,特別是污染較重或伴有較嚴重的軟組織損傷者,若清創不徹底,可導致化膿性骨髓炎;5、損傷性骨化:多因關節扭傷、脫位或關節附近骨折,骨膜剝離形成骨膜下血腫,處理不當使關節附近軟組織內廣泛骨化;6、創傷性關節炎:骨折未能准確復位,關節面不平整,長期磨損易引起關節炎;7、關節僵硬;8、急性骨萎縮:即損傷所致關節附近的痛性骨質疏鬆,也稱反射性交感神經性骨營養不良;9、缺血性骨壞死:骨折段的血液供應被破壞所致;10、缺血性肌痙攣:較嚴重的並發症之一,是骨筋膜室綜合症處理不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