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骨折體內支架

骨折體內支架

發布時間:2021-04-21 09:28:27

1、左小腿開發性粉碎性骨折已經裝了外固定支架,還需要裝體內固定支架么

不能過早拆支畢竟斷骨還沒有完癒合,要想盡快康復,建議選用民間中醫中葯外敷接骨,一般早期一個月內的脛腓骨粉碎性骨折,用葯30天可下地拄拐行走,50天左右可丟拐正常行走,保養二個月可拆外支架固定。
骨折時間過早的,治療則需要多延長一些時間。

2、骨折請問內固定是什麼意思?

內固定就是開刀上鋼板或鋼釘直接在體內固定斷骨,不讓斷處移位錯位。一般骨頭中段骨折,在沒有移位和錯位的情況下,可以不用手術內固定,直接上夾板在體外固定就可以了,不管是鋼板體內固定還是夾板外固定,它們的作用都只是起到固定斷骨,不讓斷處移位而已,對骨頭的生長沒有促進作用。就算手術上鋼板固定再好再牢固,斷骨不生長都是沒有用的。
骨折需要的不僅僅是固定,而是治療,能讓斷處在短時間內快速生長癒合這才是治療的重點,你的畢竟是股骨頸骨折,這個部位生長是比較緩慢的,而且也是最容易壞死的,就算骨頭固定好仍需要積極治療,讓斷骨盡快生長癒合達到徹底康復。要不然時間耽誤久了,骨折長期得不到癒合就會容易壞死了。
建議選用中國傳統中醫治療,早期一個月內的骨折,用葯5至7天疼痛可基本消除,全程治療在45天左右可基本康復,恢復正常活動。
在沒有治療前,多休息不宜活動患處,忌吃高鈣高蛋白食物,西葯慎用,尤其是含激素的葯物忌用。
祝早日康復!

3、骨折體外打固定支架?

你爸爸的疼痛是術後的疼痛,正常現象。
術後恢復後,長期帶外固定支架並不疼,因為骨質上並沒有痛覺神經,感覺疼痛的神經都在皮膚上。看上去確實很嚇人,但是習慣之後病人並沒有很大的不適。而且外固定支架的著力點都在支架上,骨質並沒有收很大的力,別說碰一下,就是按摩也不會骨質裂開。同時更應該經常按摩小腿肌肉,促進循環促進癒合。
祝你父親早日康復。

4、骨折支架哪裡有賣的,需不需要病人去

你現在時間還不夠,本來就不能下來走,3個月骨折才會癒合的比較牢固,你現在骨折只是初步癒合,還不能承受目前的活動,先去醫院復查下片子,繼續休息,不要下地走路,讓骨折繼續癒合一段時間再走路。

5、為什麼說骨骼是人體的堅牢支架?

據統計,人體內的骨共有206塊。它們通過骨連結,構成骨骼,才將人的身體支撐起來,並保護著重要的內臟器官。

根據骨的形成可以把骨分為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長骨分布於四肢,在活動中起杠桿作用,大腿骨、上臂骨都是長骨;短骨則分布在靈活運動又承受壓力的部位,如手腕骨;扁骨則構成顱骨、胸腔等,它們通過緊密巧妙的連接,形成一個堅硬的「外殼」,像鎧甲一樣保護人的大腦、心、肺等重要器官;不規則骨形狀多樣,如椎骨、上頜骨,它們所起的作用也是多種多樣的。

每一單一的骨塊主要由骨膜、骨質和骨髓構成。

骨膜在骨的表面,骨膜內含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對骨有營養作用,還對骨的生長和再生有重要作用,這是因為骨膜內有一種特殊的成骨細胞。例如骨折後骨的癒合,就要依靠骨膜的作用。

骨質是骨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分為骨密質和骨松質。骨密質緻密堅硬,位於骨的表面,在長骨中主要集中在骨幹;骨松質主要位於短骨的內部與長骨的兩端,結構疏鬆,像蜂窩一樣。

骨質由脆硬的無機物和柔韌的有機物組成。有機物主要是骨膠原蛋白,使骨具有韌性和彈性;無機物主要是鈣、磷等,使骨有硬度與脆性。兒童、少年時期的骨,有機物含量超過1/3,骨柔韌,彈性大,不易骨折,但硬度小,容易發生變形,因此青少年應注意保持坐、立、行的正確姿勢。成年人的骨含有機物約1/3,無機物約2/3,這樣骨既堅硬,又有彈性。到了老年,骨內無機物相對增多,骨硬而脆,彈性小,因此老年人應注意預防骨折。

骨髓充滿於長骨的骨髓腔和骨松質的空隙,分為紅骨髓和黃骨髓。紅骨髓有造血功能,內含有大量處於不同發育階段的紅細胞;黃骨髓的主要成分是脂肪組織。幼年人的骨髓全都是具有造血功能的紅骨髓,隨著年齡增長,骨髓腔中的紅骨髓逐漸變為由脂肪細胞構成的黃骨髓,失去了造血功能;而骨松質中終生保持著具有造血功能的紅骨髓。

當患某些貧血症時,由於機體的代償作用,骨內的黃骨髓會重新轉變為紅骨髓,恢復原來的造血功能,來補充血液中減少的紅細胞。此外,血液中會出現大量的幼稚紅細胞。

有些疾病,尤其是血液病或懷疑患有血液病時,醫生需要從患者骨內抽取少量的骨髓做檢查,協助診斷,以確定治療方案。此時,患者一定要與醫生配合,不要緊張。因為抽取少量骨髓對病人來講,除了穿刺局部有些疼痛外,對全身沒有任何不良影響,絕不會像有些人講的那樣,留下後遺症。

骨頭互相連接的地方,叫做關節。它們的作用相當於機器上的軸承,正因為有了這些像軸承一樣的關節,我們才能自如地運動。

根據構造關節可分為3種:不動的,如頭骨的各關節;稍動的,如椎骨的關節;活動的,如四肢和頭部的下頜關節等。一般我們所說的關節是指「動關節」。

人體中的關節通常由3個基本結構組成: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

關節面通常是一凸一凹的兩塊骨的銜接部位,表面有一層薄而光滑的軟骨覆蓋,加之上面有少量滑液(也叫關節液),故兩軟骨面之間的摩擦系數很小,據說比冰刀和冰面之間的摩擦系數還要小。關節囊是兩層附著在骨關節面周圍並與骨膜融合在一起的纖維結締組織。外層為纖維層,質地硬韌,其松緊、薄厚都與其包繞的關節的功能有關。纖維層內含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纖維;內層叫滑膜層,是一層薄而柔軟的組織。它緊貼纖維層的內面,並附於關節軟骨的周邊。滑膜層有分泌和吸收滑液的功能。關節腔是由關節軟骨和關節囊的滑膜層共同圍成的腔隙,內有少量滑液。在正常情況下,關節腔內保持負壓,這樣可以保證關節的穩固性。

此外,關節內還有一些輔助結構,如關節盤、韌帶等。它們的存在既可以加固膝關節的牢固性,又可以緩解沖擊和震盪。

人的206塊骨骼有規律地組合在一起才構成人體的堅牢支架。根據骨骼的組合可分為頭骨、軀干骨和四肢骨3部分。

頭骨位於中軸骨的最上端,由23塊大小不同的扁骨和不規則骨組成。通常以眶上緣(上眼眶的凸起部)到外耳部(耳孔處)下緣的連線為界將顱骨分為腦顱骨和面顱骨。線以上稱為腦顱骨,其主要作用是保護我們的大腦;線以下則是面顱骨,面顱骨主要構成面部的支架。

腦顱骨由位於前方的額骨、位於頂部的頂骨以及靠後的枕骨等8塊骨構成。它們共同圍成一個腔,叫做顱腔。人體的司令部——大腦,被嚴密地包裹在裡面。

新生兒的顱骨尚未發育完全,各顱骨之間並非緊密銜接在一起,骨塊之間存有一定的間隙,由膜覆蓋,稱囟,如前囟、後囟。這些部位比較薄弱。一般2歲以前全部閉合。所以,在護理新生兒時要特別小心,以免讓他們的司令部過早地失去它的指揮職能。

成人的顱骨早已發育成熟,它們質地堅硬,加上其內、外層一些其他的「天然屏障」,的確像一頂精良的頭盔,將大腦保護起來。輕微的碰撞和震盪是不會損傷大腦的。

但要注意,有了「頭盔」的保護並非萬無一失了。除了強大的外力能傷害大腦外,有些疾病能通過血液循環等其他途徑來破壞我們的「司令部」,如大腦炎、腦囊蟲病等。所以,若發現原因不明的頭暈、頭痛、視力模糊等現象時,要馬上去找醫生。

軀干骨包括脊柱、肋骨和胸骨。成年人的脊柱由26塊椎骨構成,椎骨上有椎孔,全部椎骨的椎孔連在一起構成椎管,裡面有脊髓。椎骨自上而下有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5塊骶椎合成的1塊骶骨和4塊尾椎合成的1塊尾骨。每一塊小骨頭都是由一個堅韌而有彈性的盤狀軟骨與相鄰的一塊連接起來。這些軟骨塊能吸收震動和扭力,人們稱它們為椎間盤。頸椎的椎間盤很厚,使脖子能轉動自如;腰椎也是同樣,厚厚的椎間盤使脊柱的這一部分最能彎曲,看過雜技表演的人,大概誰都不會否認這一點。

脊柱的形狀從側面看有4個彎曲,頸部和腰部凸向前,胸部和骶部凸向後,這樣有利於人直立行走,並且能減少運動時對腦子的震動。肋骨共12對。胸骨1塊。肋骨、胸骨和胸椎共同圍成胸廓,保護著肺和心臟等器官。

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各1對。一側的上肢骨由肩胛骨1塊、鎖骨1塊、上臂骨(肱骨)1塊、前臂骨(橈骨、尺骨)2塊和手骨(腕骨8塊、掌骨5塊和指骨14塊)27塊組成,兩側上肢骨共64塊。下肢骨共62塊,每側有髖骨1塊,大腿骨(股骨)1塊,膝蓋骨(髕骨)1塊,小腿骨(脛骨、腓骨)2塊和足骨(跗骨7塊,蹠骨5塊和趾骨14塊)26塊,共31塊。髖骨、骶骨和尾骨共同圍成骨盆。足部的跗骨、蹠骨和足底的韌帶、肌腱共同構成了凸向上方的足弓。

人類通過數千年漫長的進化,逐漸從四肢行走演化到直立行走,上肢被解放了出來。因此,和其他動物比較起來,人類上、下肢的差異更為明顯。人的上肢,尤其人的雙手能從事許許多多其他動物根本無法從事的精細動作,如翻繩、編制、打字。而人的下肢,因負責承重、跑、跳,和上肢比起來其骨骼則粗大、結實得多。足底有足弓,下肢骨很粗壯,這些特點與人類的直立行走相適應。對於支持體重,增加直立、行走、運動時的穩定性,緩沖劇烈運動時對腦的震盪,都是很有好處的。

人從出生到衰老這一過程中,骨是在不斷地新陳代謝,不斷地變化著的。

胎兒期,骨的雛形就已形成,後隨著一系列的造骨、破骨、改建的反復過程,骨不斷地變粗、變長或變大(如顱骨等一些扁平骨);約20歲時,人體的大部分骨骼均已發育成熟;此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逐漸衰老,骨也開始變脆,而容易發生骨折。可見,骨和人體其他器官一樣,也有一個發生、發育、成熟、老化的過程。

骨的營養主要來源於周圍組織發出的血管和神經纖維通過一個個大小不等的滋養孔進入骨和骨膜,輸入養分,帶出廢料。當發生骨折時,醫生通過手法整復或手術,將骨折斷端復位,隨後骨便開始自身修復,直到最後完全癒合,恢復其原來的功能。這大約需要6~8周的時間(兒童需要的時間短一些,老年人則要長一些)。

人體骨骼

骨和其他器官的一個明顯不同點,就是質地堅硬,這是由骨組織的成分決定的。此外,便沒有什麼更明顯的差異。正如其他器官一樣,骨也需要營養,骨也在不斷地新陳代謝,骨也會衰老,當然,骨也會生病。

骨折,是骨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成因主要是外來的力大於骨本身能承受的力,從而導致骨折。如發生骨折,一定要去醫院就診,醫生會通過一系列必要的檢查來確定骨折的類型,是否還伴隨周圍其他器官、組織的損傷(骨盆骨折時,骨折斷端可能刺破膀胱、直腸以及周圍大的血管和神經),最後確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切忌不可自己按揉或復位。因為,不合常規的治療,不但不能使骨折端對合滿意或根本對合不上,而且會加重局部出血、腫脹等,這些都會延長骨折癒合的時間,甚至導致畸形癒合,使骨失去其原有的功能。

此外,骨還會患一些其他的疾病,如炎症(急性或慢性骨髓炎)、骨結核、骨腫瘤(良性的或惡性的)等等。其中骨髓炎、骨結核都是因細菌感染引起的。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及恢復期的功能鍛煉和休息,一般不會遺留後遺症。良性骨腫瘤是一個慢性發病過程的疾病,其主要損害是對周圍組織的劑壓,如及時治療,一般不會影響骨的功能。如果發現患了惡性骨腫瘤,也不要怨天尤人,要正視現實,與醫生合作,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

6、骨折在什麼情況下選擇用內固定和外支架

?

7、骨折後體內有不銹鋼支架,飛機安檢要辦那些手續?

不用的 我之前有個領導 胳膊里上就有一塊 他們會檢查的 確定安全 就會放行 實在不行還有個人體掃描儀 能看的清清楚楚

8、骨折打支架的好處

很顯然,支架是固定用處

9、骨折內固定後不用支架可以嗎

內固定後骨折斷端已經穩定了的,所以一般是不需要加用外支架的

10、骨折了帶著支架可以走路嗎

骨折了帶著支架還是不要輕易亂動的好,傷口剛剛復合,在恢復當中,即時你帶著支架也是會影響傷口的恢復的,所以還是不要走路為好。

與骨折體內支架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