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喙突骨折病例

喙突骨折病例

發布時間:2021-03-31 11:29:21

1、肩周炎早期症狀 謝荷

◆這類問題其實是很多的,不必過分悲觀。得了肩周炎後,記得,這個時候,就要注意自己的勞動分配量以及坐姿的改變了。建議你坐的時間不要長太,一個動作也不要用的時間太長,最好是可以改換坐姿,或者是可以站起來多多走動等。我們洗澡的時候,雙手可以交叉去搓自己的後背,或者是抓癢的時候也是一樣的。實際上,肩周炎,肩膀疼的話,也可以利用這個動作。大力地把腦袋往一個方向扭,這種的,完全可以讓你的肩周疼痛得到極大緩解。或者是坐在椅子上或者是站著的時候,可以一上一下抖動自己的肩膀,這個過程也是為了讓肩膀處的血液循環加速,提高肩膀的抗疼能力。一上一下,當然也可以用一前一後來進行肩膀的抖動,這個過程,只是換了一個方向,但是郊果是一樣的,而且自然狀態要遠比上面的動作舒服。大家可以一試。或者是自己躺在床上,然後身體放在床上,把腦袋沿著床沿往下壓,在這個過程,能讓你的肩膀處在自然放鬆的狀態中,而且也不用去用力支撐腦袋,肩膀自然得到了有郊的休息。還有一種比較速郊的來自,日本疏妥慷我個人認為是目前最佳的跟冶選擇,確實值得推介。重點是,價格很高。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

2、臉部整骨

你要磨腮骨呀!這樣可能有後遺症的。不過,還是提供一些資料吧!

方臉,俗稱「腮幫子(骨)大」;醫學上稱下頜角肥大或方臉畸形。這種臉形與東方人的審美觀是格格不入的。尤其是女性,東方女性崇尚的是瓜子臉或鵝蛋臉。面部除了要符合「三停五眼」的美學標准和黃金分割的比例外,曲線也要優美。面上部(即顳骨的寬度,或兩太陽穴之間的距離)、面中部(兩側顴弓外緣之間的距離)和面下部(即兩下頜骨最外側點之間的距離)應該有合適的比例,同時又與面部的長度相和諧。
下頜角肥大一般以雙側為多,單側的也不少見。往往與青少年身體發育期過多吃零食、嚼口香糖(或檳榔)有關,也可以由於夜間磨牙引起。這些都使提上頜肌群(咬肌、翼內肌等)過度鍛煉,刺激下頜角區的肌肉和骨骼發育,最終外觀呈現「方臉畸形」。所以可以認為下頜角肥大的成因有兩部分:一是下頜骨角部的骨性肥大;二是咬肌的過度發育凸出於兩側腮部。具體到每個病人,兩部分病因所起的影響可能不一樣,骨性為主或肌性為主都有可能。

知道了下頜角肥大的病因和發病機制,我們緊接著談談它的治療。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人類可以在自然界做到上天入地,也可以做到在治療自身疾病時做到「踏雪無痕」。整形美容外科醫師的手術水平不斷提高,原來需要在面頸部做切口,留下疤痕才能治療的方臉改瓜子臉手術,在釣魚台醫院整形外科早就已經可以做到在病人體表不留下任何疤痕。到目前為止,已經作了近200例此類手術。擁有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我科一改需要切開下頜緣附近皮膚和肌肉、遺留5厘米長的疤痕、並且容易損傷面神經下頜緣支引起面癱的舊方法。而是從口內的黏膜做切口,真正做到毫無痕跡。

手術方法與臨床資料
1.方法
(1) 應用解剖⑴⑵下頜骨呈弓形,由水平的下頜體和垂直的下頜升支組成。下頜體與下頜升支相交部稱為下頜角。下頜角部外側為咬肌粗隆,有咬肌附著。內側為翼肌粗隆,有翼內肌附著。手術時需充分剝離下頜角部肌腱附著。下頜角大小個體差異較大。正常角度為120~。下頜骨內部無明顯大骨髓腔,主要為松質骨,可以作為下頜角去薄手術的解剖學基礎。
下頜升支內面中央偏後上方處有下頜孑L。在成人該孔約相當於下頜磨牙的駘平面,在女性則位置較低。下頜孔的後上方有下頜神經溝,下牙槽神經血管束經此溝進入下頜孔,為下牙槽神經口內阻滯麻醉注射處。在下頜孔前下方,有由喙突往下後及內髁突往前下匯合而成的頜隆凸,此處由前往後有頰神經、舌神經及下牙槽神經越過,在此隆凸處注射麻醉劑,同時可麻醉這3條神經,得到一側下頜骨、牙齒和口腔粘膜的麻醉。
下頜管位於下頜骨內,下牙槽神經血管束從下頜孔進入,頦孔穿出。手術截骨時勿傷及此管。
(2) 下頜角分型:根據外觀及參考下頜骨X線片將下頜骨分為三型即:①外翻型:(正面觀)下頜角明顯外翹,下頜角間距超過顴骨間距(圖1)。②後下突出型:(側面觀)下頜角向下向後突出,角度常小於110°(圖2,3)。③復合型:綜合具有前兩者特性者(圖4,5)。
(3) 術前准備:①拍照下頜骨正側位和曲面斷層X層,作為下頜分型及截骨的參考依據。②囑患者面對鏡子,用雙手掌遮住欲去除的下面部部分,與患者共同分析其下頜角肥大類型,雙方共同就手術方案,包括去骨范圍,是否去除咬肌或頰脂墊等達成共識。
(4) 手術要領:①局部神經阻滯麻醉:麻醉劑用2%利多卡因加1:20萬腎上腺素。大張口,在磨牙後方,翼下頜皺劈中央稍外側的頰脂墊尖端為進針點,將注射器置於對側下頜第1、2雙尖牙之間,向前推進約2.5cm,即抵達下頜骨升支內側面的下牙槽神經溝,回抽無血,即可注入麻葯1.5~2.0ml麻醉下齒槽神經,然後針頭退至肌層,粘膜下時注射麻葯0.5~1.0ml,即可將頰神經、舌神經麻醉。②局部浸潤麻醉:為加強麻醉效果,經皮在下頜角處進針,緊貼骨面,在骨膜下對咬肌及翼內肌附著區進行浸潤麻醉。③暴露下頜骨:在口內自下頜升支下前緣,向前沿頰齦溝至第2雙尖牙作切口,深達骨膜,在骨膜下將下頜骨升支外側板中下段及下頜體,尤其是下頜下緣、下頜角和下頜角後緣的骨膜盡量徹底剝離,不暴露頦神經。④截骨:在光導拉鉤輔助下,按術前預測用鉛筆在下頜角處作標記。使用Zimmer氣動擺鋸,對外翻型採用斜行截透下頜角外板,用骨鑿劈開外板行去薄術;對後下突出型採用弧形全層截透內外板,去除下頜角全層;對復合型,採用先弧形全層截骨,後去薄外板的聯合截骨方式。⑤咬肌和頰脂墊:對伴有咬肌肥大者,去薄後下部份咬肌;對面頰過度豐滿者,去除頰脂墊。⑥術後處理:彈力綳帶加壓固定。5d後換彈力頜托,7d拆線。繼帶領托至2w。

討 論
1.自1880年Legg⑷首先描述了咬肌肥大以來,西方學者一直將其定義為良性咬肌肥大,後有人⑶發現東方人下面部過寬或方型面的主要原因是下頜角骨質肥大而並非單純咬肌肥大。下頜角肥大是一種先天或後天發育上的缺陷,並非病態。東方人的審美觀點認為,瓜子型或橢圓面型更能顯出女性的嫵媚、溫柔和恬靜。故女性常有改方型臉為橢圓型的要求。本組病例20~30歲年輕女性比例佔85%,即可說明。
2.關於下頜角肥大的診斷及分型:由於方型臉或下頜角肥大的程度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下頜角角度、下頜骨體兩翼張開的角度以及咬肌肥大程度甚至頰部豐滿度均能影響下面部的寬度。有關下頜角肥大的診斷,目前尚無統一的診斷標准。有人⑶曾對下頜角X線側位片作過統計,認為角度<110°即可診斷。而另有人⑶認為正位相下頜角寬度等於或大於顴骨寬度即可診斷。本法綜合面型立體外觀和頭顱X線曲面斷層片,大致將下頜角肥大分為3型,以指導截骨方式。
3.採用不同的截骨方式以達到面型立體觀的改善:既往下頜角肥大多以截除角部實現側面觀圓滑、平順的效果,術後往往造成正面觀仍有下面部「過寬」之嫌。根據臨床觀察有相當一部分人下頜角部呈外翻肥厚狀態,但其角度正常或大於110°,本組病例此型佔19.8%,對這部分人只能採取下頜角外板去薄手術。另外一種情況是下頜角既有外翻肥厚又有角度過銳。本組此型佔42%,手術採用弧形截骨,使下頜升支後緣縮短(側頸部顯長)、下頜角角度增大並同時去薄外翻肥厚的下頜骨外板。對雙側下頜角不對稱者,依據兩側下頜角不同類型採取相應方式處理。
4.根據下頜角分型以便採取不同的截骨方式,如對後下突出型,截骨時可以盡量弧形截透內外板,把用骨鑿劈開時產生的震動程度減到最小。對外翻肥厚型,只截透外板,利用內外板與松質骨不同硬度的特性,用骨鑿巧將外板劈下。正確合理地使用骨鋸及骨鑿,不但便於截骨,而且可以防止出現下頜體意外骨折
5.方臉或圓臉型的綜合手術:對下頜角肥大並伴有咬肌肥大或圓臉型者,往往採取同時去除部分咬肌或摘除頰脂墊,這樣術後中下面部可以形成下頜角過渡自然,頰部輕凹的和諧美觀面型。
6.1948年Adams首先應用口外切口去除下頜角,1951年Converse將其改為口內切口⑷。以後經口內切口下頒角截骨成為一種流行術式,它的優點是:沒有皮膚瘢痕;完全在骨膜下操作,損傷面神經下頜緣支可能性小;可以同時去除咬肌和頰脂墊。但是以往口內切口下頜角手術往往需在全麻⑸⑹⑺⑻鼻插管下進行,手術風險性高,對病人全身影響大,並發症多,術後恢復慢,常需要麻醉專科醫生和設備。本術式完全在局部麻醉下進行,病人清醒,可與醫生配合,對超出麻醉范圍的組織病人可以感到,防止誤傷。由於麻葯中加入腎上腺素,手術出血少,腫脹輕,術後恢復快。缺點是:由於氣鋸響聲和截骨時震動,造成一些病人緊張,可以術前給鎮靜葯緩解。由於病人始終清醒,術後護理簡單,對有輸液條件者觀察一夜後,可以回家休息。適合門診開展工作。

3、肩關節的旋內旋外是怎麼運動啊?

肩關節脫位以間接暴力引起者較常見。病人向一側跌倒,手掌著地,肱骨幹呈高度外展外旋位,由手掌傳達到肱骨頭的外力。另一種為杠桿作用外力,當上肢過度外旋、過伸、外展、肱骨頸受到肩峰沖擊成為杠桿的支點,使肱骨頭向前下部滑脫。直接暴力多因外力由肱骨頭後部傳來,致肱骨頭向前脫位,但較少見。

運動不當會導致肩關節脫位

現在的年輕人工作壓力大,生活成本高,很多時候忙碌了一周根本就沒有時間運動,周末的時候恨不得睡他個昏天黑地。於是,很少會運動,偶爾會心血來潮的去打一會籃球或者去游泳半個小時,但是你想過沒有,久而不運動的身體可能會因為你突來的運動發生一些意外,比如肩關節脫位。

肩關節是全身活動范圍最大的關節,能完成屈、伸、內收、外展和環繞等動作。肩關節的靈活與穩固本是矛盾的。肱骨頭大而圓,但關節淺而小,四周加高的軟骨又比不上骨質堅硬。因此,整個關節結構,如同一個大蘋果放在小碟子里,受到暴力後很容易滑出,發生脫位。最常見肱骨頭沖破關節囊前壁,造成肩關節「前脫位」。患者感覺肩部疼痛,原來渾圓的肩部皮下空虛,呈「方肩」畸形,且局部腫脹無法活動。通過X線片可以看見肱骨滑到關節前方,有時可能會出現肱骨頭骨折。

4、肩關節 習慣性 脫位 治療方法

1.肩關節脫位,經回納後,因為上肢下垂的重量,會令關節向下離位,韌帶及肌筋會被拉長。出現鬆弛,不利復完。

2.因為穩固度不足,稍大動作,又再脫出,成為慣性。反復的損傷,會令關節更松及更難穩固復完。而患者變成上臼專家。

3.較合理處理方法是於回納後,縛一薄墊於腋下。此措施可起「支點」作用,令上肢變成「扛桿」。手(力點)下墜時,薄墊反會抬起肩骨(重點)入盂,形成良好接觸,方便復修。

4.要注意的是:墊不可太厚,厚了會壓住神經,令手覺麻。但又不能太薄,薄了起不到升骨入盂的效果。總之,經數次調整,便能得到最合適,最舒服,最有用的矯正墊。

5.如果是青年人,一般用墊十五天便足夠。

6.有些場合,不方便縛墊,可曲左肘以指觸左肩,再以右掌置左肘下,與肩對抗用力三數分鍾,加強回納。

5、北京看骨科好的醫院

北京看骨科最好的醫院就是積水潭醫院了。
北京積水潭醫院建立於1956年,是一家擁有1000餘張床位的大型三級甲等綜合醫院,以骨科、燒傷科為重點學科。醫院以顯著的醫療特色和醫、教、研實力成為北京大學第四臨床醫學院。有工程院院士1人暨專家級醫師200多人。

6、關節損傷的肘關節脫位

正常肘關節由肱尺、肱橈和尺橈上關節組成,主要是肱尺關節進行伸屈活動(伸180度,屈30度)。肘關節後部關節囊及韌帶較薄弱,易發生後脫位。 肘關節後脫位最為常見,大多發生於青壯年,由傳達暴力和杠桿作用所造成。跌倒時用手撐地,關節在半伸直位,作用力沿尺、橈骨長軸向上傳導,使尺、橈骨上端向近側沖擊,並向上後方移位。當傳達暴力使肘關節過度後伸時,尺骨鷹嘴沖擊肱骨下端的鷹嘴窩,產生一種有力的杠桿作用,使止於喙突上的肱前肌和肘關節囊前壁撕裂。肱骨下端繼續前移,尺骨鷹嘴向後移,形成肘關節後脫位。由於暴力方向不同,尺骨鷹嘴除向後移位外,有時還可向內側或外側移位,有些病例可合並喙突骨折。肱前肌被剝離,以致形成血腫,肘關節脫位可合並肱骨內上髁骨折,有時骨折片嵌在關節內阻礙復位,可有尺神經損傷。
肘關節前脫位很少見,多為直接暴力所致,發生時多在伸肘位、肘後暴力造成鷹嘴骨折後向前脫位。 1.肘關節受傷史及局部症狀
2.脫位的特殊表現 肘部明顯畸形,肘窩部飽滿,前臂外觀變短,尺骨鷹嘴後突,肘後部空虛和凹陷。關節彈性固定於120~140度,只有微小的被動活動度。肘後骨性標志關系改變,在正常情況下肘伸直位時,尺骨鷹嘴和肱骨內、外上髁三點呈一直線;屈肘時則呈一等腰三角形(圖3-123)。脫位時上述關系被破壞,肱骨髁上骨折時三角關系保持正常,此征是鑒別二者的要點。
3.肘關節脫位的合並症 後脫位有時合並尺神經傷及其它神經傷、尺骨喙突骨折,前脫位時多伴有尺骨鷹嘴骨折等。
4.X線檢查 肘關節正側位片可顯示脫位類型、合並骨折情況,並與髁上骨折相區別。 1.新鮮肘關節後脫位
在臂叢麻醉下,術者一手握住傷肢前臂、旋後,使肱二肌鬆弛後進行牽引,助手作反牽引,先糾正側方移位,再在繼續牽引下屈曲肘關節,同時將肱骨稍向後推,復位時可感到響聲,如已復位,關節活動和骨性標志即恢復正常,如果一人操作,可用膝肘復位法或椅背復位法。
注意事項:復位前應檢查有無尺神經損傷,復位時應先糾正側方移位,有時要先將肘稍過伸牽引,以便使嵌在肱骨鷹嘴窩內的尺骨喙突脫出,再屈肘牽引復位,若合並肱骨內上髁骨折,肘關節復位後,肱骨內上髁多可隨之復位;但有時骨折片嵌入肱尺關節間隙,可高度外展前臂,利用屈肌的牽拉作用將骨折片拉出。
復位後的處理:復位後,用石膏或夾板將肘固定於屈曲90度位,3~4周後去除固定,逐漸練習關節自動活動,要防止被動牽拉,以免引起骨化肌炎。
肘關節脫位合並肱骨內上髁骨折或橈骨小頭骨折,手法復位失敗者,可行手術復位;成人可作橈骨小頭切除。
2.陳舊性脫位
陳舊性肘關節脫位,損傷在三個月以內,可試行手法復位,如不能復位時,切不可強力復位,應採取手術復位。如合並有尺神經損傷,手術時應先探查神經,在保護神經下進行手術復位,復位後宜將尺神經移至肘前,如關節軟骨已破壞,應考慮作肘關節成形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
3.肘關節前脫位
手法復位時,應將肘關節呈高度屈曲位進行,一助手牽拉上臂,術者握前臂,推前臂向後,即可復位。復位後固定於半伸肘位4周,有時尺骨鷹嘴不能手法整復,需手術復位固定。

7、肩周炎有什麼症狀 鄉問

★這題我來說說。肩關節周圍炎又稱漏肩風,五十肩,凍結肩,簡稱肩周炎,是以肩關節疼痛和活動不便為主要症狀的常見寎症.本寎的好發年齡在50歲左右,女性發寎率略高於男性,多見於體力勞動者.如得不到有郊的冶療,有可能嚴重影響肩關節的功能活動,妨礙日常生活.本寎早期肩關節呈陣發性疼痛,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以後逐漸發展為持續性疼痛,並逐漸加重,晝輕夜重,夜不能寐,不能向患側側卧,肩關節向各個方向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肩部受到牽拉時,可引起劇烈疼痛.肩關節可有廣泛壓痛,並向頸部及肘部放射,還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縮.。還有我還可以給你介紹一個,日本繽漮是較為對你這個症狀的且很迅速,真是好評如潮。重要的是,價格不低。

8、肩周炎如何護理

肩關節周圍炎,又稱「凍結肩」、「五十肩」、「漏肩風」、「老年肩」等,是指肩關節疼痛及活動強直的一促臨床綜合症。多發於50歲左右,女性多於男性,本病是由於年老肝腎虧損,氣血虛弱、血不榮筋、痰濕瘀陰,復感風寒濕邪,使血凝滯不暢,筋脈為之拘攣而致。早期臨床表現為肩關節疼痛、或有輕微腫脹,每在肩關節外展,後伸和前臂旋前等活動時疼痛加劇,病程
如超過兩個月,甚至洗臉、梳頭等日常生活自理均感困難、疼痛可影響睡眠,偶而扭閃患肩時會引起刀割樣疼痛、肩關節有廣泛壓痛、龍以喙突、結節間溝、肱骨大結節外痛為重,並向背部及肘部放射,不論主動或被動的肩上舉、後伸外旋內等活動均受限,
肌肉萎縮
,病程長,痛苦大,嚴重影響患肢功能。
肩周炎的家庭護理1.發病原因
(1)任何有關盂肱關節附近結構的炎性改變,均可成為導致肩周炎的誘發原因。如為急性炎症表現期,能適當合理地進行治療,消除炎性病變,即可早期治癒,不再繼續發展。如未能進行有效治療,其炎性病變蔓延擴散,可侵犯至關節囊、滑囊、韌帶等附近軟組織。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誘發者最為常見。
(2)肩部或上肢的手術、創傷、骨折
,導致長期固定肩關節而影響肩關節的活動。
(3)此病多發生在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可能與組織退行性變、年老體弱、結節間溝內骨質增生、過度勞損,或局部受風、寒、濕引起肩部疼痛影響關節活動,導致本病的發生。
(4)由於頸椎病、心臟病、肺尖癌、膈下疾病等及肩肌痙攣,從而發生活動受限和肩關節粘連。
2.護理診斷
本病多發生於中、老年人,以50歲左右者最多,女性略多於男性,左側多發,多發單側,偶而有交替或雙側同時發病者。病人多伴有退行性變疾病,如骨質增生、骨質疏鬆等。此病起病緩慢,初期輕度疼痛,繼而進行性加重,肩關節的活動范圍受限,呈持續性疼痛,夜間影響睡眠。平卧時不能向患側側卧。若患側上肢無意被觸碰則劇痛難忍,以致洗臉、梳頭、穿脫衣服、系腰帶等均感困難。體格檢查時可見患肢肩部肌肉萎縮、肩關節活動范圍嚴重受限,主要是外旋、內旋、外展、上舉受限。病人上肢外展時,須側身聳肩以代償。結節間溝處有明顯壓痛,有時在肩峰下有明顯壓痛點。
3.護理措施
(1)心理護理病人有時會表現出焦慮、緊張,為疾病的預後擔憂。應對病人進行衛生知識的宣傳,提高病人對疾病的認識,從心理上配合治療與護理。向病人介紹治療成功的病例,消除因治療怕疼痛而引起的緊張心理。
(2)生活護理協助病人穿衣、梳頭、系腰帶等。關心、體貼病人,協助病人解決生活中的困難。鼓勵病人主動進行鍛煉
,盡快恢復生活自理能力。
(3)肌肉萎縮、關節粘連的護理定期為病人按摩上肢及肩部肌肉,主動加強上肢各關節活動。鼓勵病人做手指關節的各種活動,捏橡皮球或健身球,並做主動性的肩關節功能鍛煉,以防止肌肉萎縮及關節粘連。
肩關節的鍛煉方法為:病人站立,前、後、內、外擺動,畫圈法和手指爬牆法。一日可進行數次,每次活動50次—100次。活動范圍由小到大,要忍著輕痛堅持鍛煉,但忌強力被動活動,以免損傷或撕裂組織。肩關節環轉活動(即畫圈法),病人向前彎腰,使上臂自然下垂,與地面相垂直,然後活動上肢,使肩關節做順時針或逆時針的環轉運動(畫圈),或做鍾擺樣前後、左右運動。利用滑輪練習器,做肩關節的上舉、外展、內旋等活動。手指爬牆法練習肩關節活動。
4.治療與急救(1)早期治療主要應用消炎痛葯物控制疼痛和肌肉痙攣,鼓勵病人循序漸進有規律的做肩關節各方向的活動鍛煉。
(2)急性期需用吊帶以保證肩的充分靜止,配合止痛劑、理療、濕熱敷、針炙、推拿、按摩、局部葯物封閉治療等,急性期過後仍需堅持的活動鍛煉。
(3)對於其他如頸椎病引起的肩周炎,應治療其原發疾病。

與喙突骨折病例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