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京劇武生為啥手撐衣服
一般有綠林氣的人物角色會用手抓住外套的衣襟,單臂或雙臂張開,表示豪邁做派,敞襟露懷,也體現一種非廟堂正統的氣質。舞台形象方面,平面上人物形象更大,更壓台,使人物顯得更雄壯偉岸,行走起來衣襟飄盪,像只大蝴蝶。
這種方式不限於武生,也包括花臉老生武丑等行當,一般具有前述氣質的英雄豪傑,或反面的強匪惡霸,都有可能採用這種方式。
這時候角色所著服裝一般為「褶(音學)子」(褶子也叫道袍,是一種非正式場合穿的軟質長身大襟外套,你看說相聲穿的大褂,如果袖子換成特別特別寬大的,再加上水袖,基本就是褶子了),裡面著英雄衣,箭衣等束身服裝,或者是著另一件褶子。左手抓大襟,向左平伸,敞開大襟(褶子的左襟是大襟),右手拿道具或空手做各種動作。另一種情況是雙手抓兩襟向兩邊敞開。另外,有的時候穿開氅、帔(音批)等長身外套,也會用到這種敞襟的動作造型。
看一些英雄戲,有綠林人物的戲,會經常看到這種造型,如〈連環套〉等。
另外,不知道你所說「手撐衣服」是不是另一種情況。就是抓靠腿。
「靠」是另一種京劇服裝,是武將上陣所穿的「鎧甲」,同樣不限於武生行當,穿不穿不是根據演員所屬行當,而是根據角色身份和劇情。
靠的形制,基本是前後兩片披在身上,從脖頸至腳面,前面一片,後面一片。兩個袖子,將前後兩片連在一起。這是主體,還有幾個附件,主要是:苫肩,靠旗和靠腿。苫肩類似於披肩,一個環狀的布片,圍在脖子上,蓋住肩膀。靠旗就是常見的背後那四面三角旗,是用繩子綁在身上的(有的角色穿靠,但不扎靠旗,這時候所穿的靠叫做「軟靠」)。靠腿是兩個布片,長度大概是從腰至腳腕,上端用一根繩子扎在腰上,下面自由下垂,分別蓋在雙腿的外側(因為靠的主體部分是前後兩片,所以左右會露出腿來,加兩個靠腿就遮住了腿)
我們所說的靠的主體和附件部分,一般是同樣顏色,同樣花紋的,這樣穿在一起就成為一個整體的樣子。這是說服裝的外面,而裡面那一面基本不必給人看,所以一般就是素的。特別的是,一般靠腿的裡面那一面還會綉一對紋飾,團花啊,老虎啊什麼的。因為會有抓靠腿的動作造型,這時候靠腿的里子會向外。
所謂抓靠腿,就是雙手抓住這一對垂在腿兩側的布片的中部偏下位置的邊緣,雙臂微微張開,將靠腿自然提起,這時靠腿的裡面朝前。
這種動作造型一般出現在武將身著鎧甲但是不在作戰狀態,不在馬上的場合,原因很簡單,作戰或騎馬的時候怎麼能騰出手來去抓自己的鎧甲呢。一般是升帳或起霸(表現武將出戰前緊盔束甲和暗下決心的一組動作)的時候,武將身著鎧甲,行走和擺各種造型會用到抓靠腿。有時候還會將手抓的靠腿向下重重一拋,用以起范兒,連接起後面的動作。
從模擬現實的方面講,古代由金屬片連結製作的鎧甲是很重很笨的,穿鎧甲的人,不作戰的情況下,行走坐卧有時候要用手托著或提著鎧甲才方便,舞台上抓靠腿大體上模仿這種現實情境。更重要的是,從舞台造型藝術方面講,這種雙臂奓開,提起衣服側擺的造型,和前面所說的敞開衣襟的造型異曲同工,都是造成一種向外擴張、向外放大的視覺效果,表現出一種威武雄壯的氣勢。
看一些表現戰爭,有扎靠武將的戲,會經常看到抓靠腿的動作造型。如〈群英會〉周瑜升帳或〈空城計〉諸葛亮升帳時候,群將亮相都是抓靠腿的。再如〈挑滑車〉高寵,〈戰太平〉花雲,亮相和起霸過程中,會用到抓靠腿的動作。
總結一下,京劇是虛擬的、寫意的舞台藝術,觀察思考京劇的形象、造型、動作,一方面,要看到實的一面,設身處地思考所表現的現實情境,才能了解這些設計不是憑空臆造的;另一方面,要體會虛的一面,誠實地照觀你的感官體驗,結合看戲的經驗和對程式的了解,體味將現實情境藝術化的過程,要知道,這個過程對於一門生長自民間的藝術來講,意味著漫長的歲月,反復的實踐,無數個偶然的天才進行的觀察、創造、改進,以及艱難的傳習和與大眾審美、與文化土壤的最終契合。
2、關於京劇武生
起霸音樂是武生出場相對固定的程式。其主要套路是「緩鑼」收住後,吹「挑子」以此來烘托氣氛,現在已很少用了,「四擊頭」上場,然後是「一錘鑼、長尖、回頭」的組合鑼鼓,中間以「四擊頭」三次反復,形成了起霸的程式結構。
四擊頭是京劇演員出場、入場、上馬、亮相等處採用的鑼鼓點,例如:嗆嗆嗆采嗆,大鑼敲擊為嗆,此節奏規定大鑼四擊,稱四擊頭。
3、關於武生的京劇
節目簡介:
梁山好漢任堂惠住店,他與店主劉利華產生誤會。深夜,二人在深手不見五指的屋內展開一番激烈的打鬥。
此劇為最經典的京劇傳統武戲摺子戲之一,舞台上僅一桌一椅,二人也沒有對話和唱段,全靠真功夫表演,是武生行的看家戲。主演為天津京劇團的著名武生王立軍,石曉亮,二人的表演配合默契,一招一式非常到位,酣暢淋漓,非常過癮。
且說宋朝年間,楊延昭部將焦贊,因打死奸臣謝廷芳,被發配沙門島。由於路途遙遠,楊延昭恐奸人途中加害焦贊,遣部將任堂惠暗中保護。行至三岔口的一個小店,為人好義的店主劉利華夫婦欲救焦贊脫險,見任堂惠形跡可疑,誤認為欲加害焦贊的走狗,便決定午夜狙殺之。一場激烈爭斗之後,終於相互認清身份,盡釋前嫌……此,即為京劇三岔口是也。
《三岔口》京劇的大體內容是
宋代,三關上將焦贊,因殺死王欽若門婿謝金吾,被發配沙門島;任堂惠奉命暗中保護。解差押解焦贊行至三岔口,夜宿於劉利華店中。任堂惠趕至店中宿下,入夜,任、劉因誤會引起搏鬥。打鬥間任被焦贊認出,任說明身份,二人解除誤會。
《三岔口》一名《焦贊發配》。取材於《楊家將演義》第二十七至二十八回
http://www.scio.gov.cn/gzdt/ldhd/tp/200707/W020070726553045201202.jpg
4、梨園行以前京劇武生真的有比武這一說么?還有是不是輸了要撅槍?
沒有。沒聽說過去的戲曲界有這種事情,有唱對台戲的。您說的武生比武恐怕是影視劇為吸引觀眾而編造的故事,在現實中不會出現這種事。因為京劇的發展過程,從開始就是個融合創造、傳承發展的過程,雖說逐漸發展到個行當的流派紛紜,但相互之間基本都是有師承淵源,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且行規嚴格,你的「玩意」(藝術水平)行不行是要靠演技的精湛與否、觀眾捧、同行認可才可以的。所以不會有打架比武論輸贏高低的情況。
5、誰知道京劇里的武生的功夫怎麼練,那跟斗翻的好輕松,要詳細的訓練方法。
以前苦人家孩子沒出路才送去練這個,不是一般的遭罪,現在隨便打工都不至於吃穿發愁,何苦學這個。。。。。。。而且現代科技的發展已經遠遠不是人的體能所能比擬的,因此武術啦體術啦武生這些都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好時光。比如手槍能輕易幹掉一個練了二十年泰拳的武者,現代的特技技術能輕易的把一個武生的跟頭和花槍表演比下去。。。。。。
6、天津京劇武生腿摔斷靠毅力再接是誰?
蓋叫天 (1888—1971年1月15日)京劇演員。原名張英傑,號燕南,河北高陽人。幼入天津隆慶利科班,習武生,後改習老生。倒嗓後仍演武生。長期在上海一帶演出。
8歲時入天津隆慶和科班,一開始學的是老生、老旦,也學武生。他10歲開始登台,一開始藝名為「小小叫天」,因為當時的「伶界大王」譚鑫培的藝名叫「小叫天」。後慘遭群嘲,稱其自不量力,一怒之下更名「蓋叫天」,意為超過譚鑫培。他以演短打武生為主,長期在上海,杭州一帶演出,有「江南第一武生」之稱。15歲在杭
蓋叫天
州演《花蝴蝶》時曾不幸折斷左臂。1934年,他在上海大舞台,用當時流行的機關布景演出《獅子樓》時,按照傳統戲的一般演法,舞台上擺一桌二椅足矣,這既可代山代城,又可代樓代牆,根本不必搭制機關布景。可是,當時劇場老闆為了招徠觀眾,那天竟搭了滿台硬景,還別出心裁地在舞台上搭了個「酒樓」。演到武松替兄報仇,到「酒樓」上追殺西門慶時,「酒樓」就開始搖晃。西門慶見武松追上樓,嚇得從窗上跳了出去,落在檯面上。武松在樓上追到窗口,自然也應往下跳。可是,腳下是一排窗欄,上面又是屋檐,中間只剩下幾尺高的一個窗洞,跳高了頭碰著屋檐;跳低了又躍不過去。盡管這樣艱難,也難不倒演技高超的蓋叫天。按照戲路,他縱身一跳,一個「燕子掠水」動作便從兩丈多高的「酒樓」上跳了出去。可是,當他跳到半空中的一剎那,忽見西門慶還躺在地上(按演出要求,西門慶跳下樓後,應迅速滾到一邊,給馬上跳下樓的武松騰地方)。蓋叫天怕按原來的戲路跳下去壓傷扮演西門慶的陳鶴峰,所以緊急中連忙在空中一閃身。由於這一閃已非戲路,又用力過大,落地時折斷了右腿。蓋叫天的藝德情操,由此可見一斑。在醫院,又碰上庸醫接錯了斷骨;蓋叫天一聽說有可能無法登台,便毅然在床架上
蓋叫天
撞斷了腿骨,要醫生重接。為此,陳毅曾為蓋叫天題詩雲:「燕北真好漢,江南活武松。」田漢也有贊蓋叫天詩:「斷肢折臂尋常事,練出張家百八槍。」
7、京劇武生如何練功
這個需要很多年,最基本的如:
毯子功
中國戲曲表演基本功,通過對毯子功的練習,使演員的形體動作更為協調,還可以增強其身體的柔韌性以及對各種動作的控制能力。泛指訓練演員掌握和運用翻、騰、撲、跌各項技藝(即筋斗,亦作斤斗)的基本功夫。因演出時各種筋斗翻跳不能超越舞台台毯的范圍;練習時為不致受傷,也都是在毯子上進行,故稱毯子功。以京劇為例,大致包括:①基礎功,如拿頂、下腰、前橋、後橋、虎跳、踺子、跺子等。②單筋斗,又叫短筋斗,包括單小翻、單前撲、單提、單漫子、單躡子、單雲里加關、單折腰等。③長筋斗,又稱大筋斗,即兩種以上筋斗的組合,並藉助助跑完成者。④桌子功,指筋斗下桌、過桌、上桌等。⑤彈板功,這是近年來從雜技、體育項目中吸取演化來的項目,如彈板前撲、高台彈板等。⑥軟毯子功,屬撲跌類,包括搶背、吊毛、前後僵屍、虎跳等。毯子功要求高、輕、飄、准。
把子功
戲曲表演武功的組成部分,指訓練戲曲演員掌握和運用把子技術的基本功。一作靶子,又稱刀槍把子,為傳統戲曲演出中所用兵器道具的統稱,有刀、槍、劍、戟、棒、棍、斧、鉞等。一般分作長、短、徒手 3種:長把子如大刀、長槍、叉、棍棒等;短把子如刀、劍、斧、錘等;徒手俗稱手把子,即赤手空拳對打。每套把子均有專名。在表演上又分作莊重把子和滑稽把子,前者要求庄嚴威武、雄健肅穆,如《長坂坡》中趙雲和曹營諸將的武打;後者則詼諧逗趣,引人發笑,如《鬧天宮》、《鬧龍宮》中孫悟空與巨靈神、龜、蝦二將等的武打。
這是最最基礎的,後面後面還有還有更復雜復雜滴...
8、京劇武生武凈武丑區別
武生通常不勾臉,如兩將軍的馬超,挑滑車的高寵,以及長坂坡,借東風,回荊州的趙雲等,少數也有勾臉的戲,比如艷陽樓的高登,四平山的李元霸,鐵籠山的姜維,這些本由武凈演出,但是後來大部分武生也兼演,武凈又叫武二花,或者叫摔打花臉。這種花臉只重武打,不重唱、念。武凈所有戲都勾臉,如白水灘的青面虎,竹林計的余洪,挑滑車的黑風利等,武丑扮演的經常是一些機警風趣、武藝高超的人物,象綠林好漢、俠盜小偷等等。比如時遷盜甲的時遷,打瓜園的陶洪,三岔口中的劉利華,九龍杯的楊香武等。
9、京劇里武生的一種武功身段?
旋子,讀音xuan,四聲。樓上的不要寫錯字。
武生大體分為兩種,扎靠武生和短打武生
靠,說俗了就是背後背著四面小旗子的那種全身盔甲。分為硬靠和軟靠,硬靠就是有四面小旗子,一般表現的是英偉神武的大將,如挑滑車里的高寵、岳飛。軟靠就是不帶小旗子的盔甲,大多表現老年大將,比如《李陵碑》中的楊繼業。也有一種是特殊的,就是關羽關老爺的扮相,雖然是絕對英武的大將,但他的服裝是軟靠。
武生的武功多了,比如鐵門栓,就是一隻手捏著一隻腳,另一隻腳圍著被捏住的那條腿前後跳躍。
10、京劇武戲裡面武生經常有一個動作,就是上身底下然後雙腿往右後方甩,最後在完美落下的那個動作叫什麼啊?
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