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腦外傷術後,昏迷60天,氣管切開【腦外傷術後,昏迷60天氣管切開,何時能醒】
根據你提供的資料,該患者病情確實非常危重,但根據你的描述,現在的情況無再需手術,但現在這個恢復期將非常艱難,首先是肺部感染關,現在已經氣管切開,痰液雖然多,如果痰液能咳出、吸出,每2小時翻身拍背一次,堅持側卧位,根據痰液培養結果選擇敏感抗生素,肺部感染可能會慢慢好轉。
2.床頭抬高30度,進行肢體康復理療,並按摩肢體促進血液循環。
3.加強營養支持。昏迷患者只能從胃管餵食,只要營養充足並無大礙,可請營養師調配飲食,營養充足可以促進回復。
4.要有長期作戰的思想准備,別想某種葯物或某種方法可以迅速促醒,那都是騙人的,重症患者需要綜合治療,當然需要足夠的經濟實力做後盾。
5.還需多做高壓氧,這是一種比較好的促醒療法。
6.要保持答辯通常,至少3天一次,如果便秘,可用開塞露塞肛,並經常按摩順時針腹部。
(西京醫院王彥剛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2、礦工自救互救常識
第一種:井下火災的避災方法
首先迅速戴好自救器,同時能幫助受傷人員戴好自救器。有組織向火焰燃燒的相反方向撤退。最好利用平行巷道,迎著新鮮風流饒過火區,進入安全地點。如果巷道已經充滿煙霧也絕不可慌張,不要亂跑,要迅速地辨認出發生火災的地區和風流方向,然後沉著地俯身摸著鋼軌和風水管路有秩序的外撤。如果無法撤出,就要盡快地在附近找一個避難硐室暫時躲避,並把硐室出、入口的門關閉以阻斷風流,防止有害氣體侵入。
發生火災後使用避難硐室時的注意事項
1、要熟悉避難硐室的位置,以及就近的避難硐室,一旦發現所處的避難硐室不安全能及時轉移到就近的避難硐室。
2、躲進避難硐室後,要及時檢查其安全情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物品將硐室入口堵嚴,防止有害有毒氣體進入,如硐室中有壓風管路閘門,應及時打開形成正壓通風。
3、躲入硐室後,要在口外放置礦燈或衣物等標記,以便救護隊發現得救。
4、躲進硐室的人員要聽從指揮,只留一盞礦燈,水和事物要計劃飲食,人人都要靜卧在室內,以減少呼吸量。
5、在硐室內躲避時,要時刻注意災情的變化,發現危險要立即轉移,避難過程中要靜聽附近的音信,一旦聽到聲響或信號,要及時敲擊管子,軌道或岩幫進行聯系。
6、避災人員要設法用電話同地面聯系,同時在躲避處設下標記,以待救護隊來救援。
7、所有避災人員必須遵守紀律,聽從避災負責人的指揮。
第二種:採煤工作面發生火災時臨場搶救方法
發生事故後,立即佩帶自救器。正確確定火源位置、火勢的大小,並迅速利用附近的電話向井上調度室匯報,向井下發出事故警號。其次利用現場的一切滅火設施和材料進行滅火。必須立即組織人員逆風方向撤退出災區。
第三種:機電硐室發生火災時臨場搶救方法
必須首先切斷硐室內的電源,然後迅速佩帶自救器,利用現有的滅火器材進行滅火。積極搶運硐室內的易燃物品和器材。當火勢不能撲滅時,應立即撤出人員關閉防火門,或在硐室內、外懸掛風障,減少空氣的進入。
第四種:巷道內發生火災時臨場搶救方法
我們首先設法穿過火源,迅速撤離到火源的進風側,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滅火或撤離。人員一旦被堵截在工作面無法撤退時,應在安全的前提下,迅速拆除引燃的風筒,撤除部分木支架或及一切可燃物,切斷火災蔓延的通道。如果巷道內有風、水管路時,應立刻設法打開壓風管,放出壓縮空氣用以避災自救,並利用水管中的水控制火勢進行滅火。阻止火災的蔓延。選擇巷道內適當地點,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材料、工具構建避難硐室,並嚴加封堵,防止有害煙氣的侵入。條件許可時,可在獨頭工作面與火源之間,建造多道隔離風障或隔離風牆。
第五種: 井下發生水災初期避災臨場搶救方法
當井下發生透水後,要立即用最快的辦法通知附近地區的人員一起按照礦井災害預防處理計劃中所規定的路線撤出。透水時,水勢猛,沖力很大,撤退時一定要注意向高處走,沿著上山方向進入上一個水平,然後上井。在撤退中,如出路已經被水隔斷,就要迅速尋找井下位置最高、離井筒或大巷最近的地方暫時躲避。同時定時在軌道或風水管路上敲打發出呼救信號。如果透水區有設置的水閘門時,在人員撤出後,要立即緊緊關死水閘門,把水流完全的隔斷,等待救援。
水泵房人員在接到透水事故報警後,要立即關閉泵房兩側的密閉門,啟動所有水泵,把透出的水盡快排出。沒接到救災領導的撤退的命令,絕不可離開工作崗位。
透水後,特別是老空區的積水突出以後,往往會從水空間放出大量的有害氣體,如瓦斯、硫化氫等,所以在避災自救中要注意防止有害氣體中毒或窒息。
在山西一小煤井發生突水事故,有一工人與他的騾子(在山西運輸的方式是用騾子和排車運煤)被堵在一個封閉的上山的空間里,他為生存將騾子殺死,最後等待救援者將他救出,他殺死騾子是很高明的舉措,有兩大好處。其一節省了氧氣;二是有了食品。
第六種:掘進工作面發生瓦斯爆炸時的避災和搶救方法
掘進工作面發生瓦斯爆炸就會造成:摧毀風筒、風機位移、通風設施破壞、支架倒塌、冒頂,使巷道變形,不能通風。現場人員應按照以下方法避災搶救:
應立即打開隨身攜帶的自救器,按規定佩帶好,同時幫助同志帶好自救器。還要迅速協助輕傷員一起撤出無風巷道到新鮮風流中。對重傷員只能為其佩用自救器,不能抬運,待救護隊到達後進行搶救。如果因井巷破壞嚴重,退路被堵時,應千方百計疏通巷道,盡快撤到新鮮風流處,如果巷道難以疏通,應坐在支架良好的巷道下面,等待救護隊的救援。
第七種:採煤工作面發生瓦斯爆炸事故後,現場人員自救和避災的方法
採煤工作面發生瓦斯爆炸事故後,現場人員應立即自救器佩用好。在進風側的人員要逆風撤退,在回風側的人員要設法經最短的路線,撤退到新鮮風流中。如果由於冒頂嚴重撤不出來,應集中在安全地點待救。附近有獨頭巷道時,也可進入暫避、並盡可能用木料、風筒等設立臨時避難場所,把礦燈、衣物掛在顯眼處,靜卧待救。
第八種:發生突出事故後,現場人員自救的方法
1、佩用隔離式自救器保護自己,並撤離災區。舉一個案例:礦工馬占勝是河南大平工人,他是經堂兄介紹到鄭州煤炭工業集團公司所屬大平煤礦做協議工。由於馬占勝表現突出,不久被提拔為「開拓隊」的跟班隊長。2004年10月20日下午3點,馬占勝帶領6名工友在500米井下作業。當晚10點40分左右,隨著「轟隆」一聲巨響,7名礦工慘叫著摔倒在地。接著是斷電,空氣里彌漫著刺鼻的怪味。井下亂作一團。馬占勝被重重地撞到了側壁上。「不能亂!」他大聲喊道。接著,馬占勝又挨個喊起隊友的名字。馬占勝叮嚀道:「不要盲目往外跑,我問問怎麼回事!」他借著安全帽上的燈光摸下了工作面側壁的電話。電話里回答:「電纜著火,原地待命!」掛了電話,馬占勝心裡也沒數。
可沒過多大功夫,大家聞到空氣里的瓦斯味。大家哭喊著:「這下完了……」「我們出不去啦……」馬占勝冷靜地指揮大家帶上自救器。馬占勝又及時下達了撤退的命令。7個人快速而又有序地向出口的方向摸索過去。馬占勝掂量著任何一個可能緩解危機的可能。10月21日的零點50分左右,他們摸索到大平煤礦的一個副井的出口,進入了升井的罐籠,啟動按鈕後,他們脫險了。是自救器救了他們的命!它是礦工的第二生命,所以在任何時候下井必須佩帶自救器。在井下有的工人將自救器放在自己的工作包內,更有甚者不攜帶自救器。這都是對自己生命的不負責。
2、因巷道冒頂、堵塞無法撤離時,應尋找可躲避的場所、或井下專門避難所躲避。在有壓縮空氣管路或鐵風管的巷道、硐室,可打開管子的接頭,形成正壓通風,延長避難時間,並設法與外界聯系。
第九種:搶救燒傷傷員的方法
現場搶救是救活燒傷傷員的起點,非常重要。其方法可概括為滅、查、防、包、送5個字。即:滅:熄滅傷員身上的火,使其盡快脫離熱源,縮短燒傷時間。
查:查傷員呼吸、心跳、中毒、顱腦損傷、胸腹腔內臟損傷和呼吸道燒傷。防:防休克、窒息、創面污染。包:用較干凈的衣服,把創傷麵包裹起來,防止再次污染。在現場,除化學燒傷可用大量流動的清水持續沖洗外,對創傷面一般不作處理,盡量不弄破水泡,保護皮膚表面。送:就是迅速離開現場,把嚴重燒傷的傷員送往醫院。
第十種:搶救高溫中暑傷員方法
在處理礦井火災事故中遇到高溫中暑的傷員,必須因地制宜、及時進行搶救。即:迅速轉送至陰涼通風而安全的巷道解開衣服,脫掉膠靴,讓其平卧,頭部不要墊高。降溫:用涼水或50%酒精擦傷員全身直至使皮膚發紅,血管擴張以促進散熱。也可放在風筒口吹或放在巷道涼水溝中浸濕降溫。補充水分和無機鹽份類,對於能飲水的傷員,應使其喝足涼鹽水和其他飲料。處理呼吸、循環衰竭的傷員時。一般現場有困難,應在現場人員的精心護理下,迅速轉送到地面醫院。
第十一種:搶救中毒、窒息傷員方法
在有毒有害的環境中搶救遇險人員時,搶救人員應佩帶自救器,對被搶救的傷員要立即給他們帶好自救器,迅速救出災區。把傷員運送到有新鮮風流的安全地點,並立即檢查傷員的心跳、脈搏、呼吸及瞳孔情況,並注意保暖。同時解開領口、放鬆腰帶,口腔有雜物、痰液、假牙或是呼吸道不暢通,應將污物等清理取出、使呼吸道暢通。如受CO中毒,中毒者還沒有停止呼吸或呼吸雖已經停止但心臟仍有跳動,要立即搓抹他的皮膚,將他的皮膚搓熱後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如心臟停止,應迅速進行體外心臟按壓,同時做人工呼吸。如果因瓦斯或CO2等窒息,情況不重時,抬到新鮮風流中稍作休息,即會蘇醒。如窒息時間較長,就要在皮膚摩擦後進行人工呼吸。
第十二種:井下發生冒頂埋壓人時搶救方法
在搶險救災中,發現因冒頂、片幫,人員被煤和矸石埋壓時,應按以下方法進行搶救:處理冒頂事故的主要任務就是採取一切辦法扒通冒落區搶救出遇險遇難人員。查明事故地點頂板兩幫情況及人員埋壓的位置、人數和埋壓的狀況。採取措施,加固支護,確保在搶救中不會再次冒落後,小心地搬運開遇險人員身上的煤、岩,把他救出。如煤岩塊等較大,無法搬開時,可用千斤頂等工具抬起救出傷員,絕不可用鎬刨、錘砸破岩等方法扒人。對救出的傷員,要立即抬到安全地點,根據傷情妥善救護:對輕傷破口出血者,要先止血包紮;對重傷或骨折人員,如無醫護人員在現場,要及時轉送到醫院,轉送前對骨折要進行臨時固定,小心搬運。對失去知覺,停止呼吸時間不長的傷員,要及時進行輸氧和人工呼吸搶救。
第十三種:搶救觸電人員方法
搶救觸電的人,必須沉著、迅速,謹防自己觸電,其方法為:切斷或挑開觸電人員身上的電源,關閉開關。應用木棒或絕緣物挑開觸電人員身上的電纜。絕不許用斧子或其他工具截斷電纜。條件允許情況下,救護人員必須先戴上絕緣手套,穿上絕緣膠靴。使觸電人員脫離電源後,應立即將其抬到新鮮風流處,平放、並解開衣褲,進行人工呼吸和心臟按壓等方法急救。急救時要有耐心、防止「假死」現象。
第十四種:搶救溺水人員原則
井下發生突水事故時,由於水勢急,沖力大,人員躲避不及,就會被水沖走,遭致水淹。有時人員在水倉或水井附近工作,不慎失足,也會造成溺水。溺水時,大量的水由口鼻灌入肺部和胃裡,引起窒息,使呼吸心跳停止。在井下發現有人溺水時,應該盡快把溺水者撈出水,並以最快的速度撬開他的牙齒,清除堵塞在嘴中的煤渣和泥土,並把他的舌頭拉出來,使呼吸道暢通。救護者取半跪的姿勢,把溺水的人員的腹部放在自己的膝蓋上,頭部下垂,並不斷地壓迫他的背部,把灌入胃裡的水控出來。也可抱住溺水者的腰部,使他的背部向上,頭部下垂,使積水從溺水者的胃裡控出。還可以抱起溺水者,把腹部放在急救者的肩膀上,快步奔跑或不斷上下聳肩,以達到使積水者不斷控出的目的。把溺水者胃裡的水控出以後,要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如心跳已經停止。且必須連續進行,直到確實無效後才能停止。在整個的搶救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使溺水的人員身體保溫。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給傷員輸氧。
凡遇到下列原因造成「呼之不應,推之不動」的呼吸、心跳停止的傷員,都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實施心肺復甦的急救措施。
1、井下煤巷、岩巷、作業工作面冒頂、塌方及片幫等引起的壓埋傷。
2、臟器或肢體嚴重外傷所致失血或創傷性休克。
3、電擊或溺水等意外事故。
4、煤塵、瓦斯、火葯爆炸後煤塵、岩粉末和熾熱空氣所造成的呼吸道堵塞。
5、燒傷,特別是呼吸道燒傷。
6、CO等其他有害氣體的中毒。
7、腦溢血、心肌梗塞等急性病症。
復甦的方法:
迅速解脫傷員並脫離致傷現場。抬到空氣新鮮、頂板牢固的安全地點。摘掉傷員的安全帽,解開衣扣,仰卧於平坦的地面上。輕搖或呼喚傷員,藉以了解其意識是否存在。觀察胸部是否有呼吸動作。觸摸頸動脈或股動脈有無脈搏。如果口腔或呼吸道有堵塞物,用手指給予清除。如果無自主呼吸,應立即開始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其方法為:使傷病員仰卧,急救者跪在傷病員一側,將傷病員頸部抬起伸直,盡量使其頭後仰。急救者用一手托起傷員的下頜,另一手捏住傷病員的鼻翼,使鼻孔關閉。急救者深呼吸一口氣,口對口的迅速用力吹入傷病員的口中,直到使其胸部彭升為止。吹氣之後,立即使傷病員的頭部偏向一側,同時捏住鼻翼的手鬆開,靠其胸部彈縮力使其自行排出,如此這樣交替進行,每分鍾10~15次。數分鍾後,如果見上腹部隆起,可用手按壓上腹把氣壓出來。如果頸動脈或股動脈搏動消失,則提示心跳已經停止,應立即進行胸外心臟按壓,其方法是:使傷病員仰卧在平坦的底板或硬板上,把褲帶和衣扣完全解開。操作者在傷病員的腰部或一側,雙手重疊放在傷病員的胸骨下段1/2處,(切不可壓迫胸骨下的劍突)。操作者雙臂垂直,上身向前傾,借自己的體重以手掌根部垂直沖擊式下壓,使胸部下陷4~5厘米,按壓一次後隨即突然放鬆胸廓自行彈回。如此反復,每分鍾70~100次。以摸到頸動脈或股動脈搏動為止。對於呼吸和心跳均已經完全停止的傷病員,應當由兩位急救者同時進行口對口吹氣和胸外按壓其比例是(1:4)。在進行心肺復甦的同時,應由他人員迅速向保健站和調度室呼救。
創傷急救的基礎知識
第一步: [止血]
止血是現場救護的重要措施,急救時應根據出血的部位採取不同的止血方法。
理論上將出血分為動脈出血、靜脈出血、毛細血管出血。動脈出血時,血色鮮紅,有搏動,量多,速度快;靜脈出血時,血色暗紅,緩慢流出;毛細血管出血時,血色鮮紅,慢慢滲出。若當時能鑒別,對選擇止血方法有重要價值。
第一種:指壓止血法
指壓動脈止血法適用於頭部和四肢某些部位的大出血。方法為用手指壓迫傷口近心臟端動脈,將動脈壓向深部的骨頭,阻斷血液流通。這是一種不要任何器械、簡便、有效的止血方法。
簡單介紹身體不同部位的止血方法:
頭部出血:指壓枕動脈:適用於一側頭後枕骨附近外傷大出血,用一隻手的四指壓迫耳後與枕骨粗隆之間的凹陷處,阻斷枕動脈的血流,另一隻手固定傷員頭部。一指壓耳後動脈:適用於一側耳後外傷大出血,用一隻手的拇指壓迫傷側耳後乳突下凹陷處,阻斷耳後動脈血流,另一隻手固定傷員頭部。
面部出血指壓面動脈:適用於顏面部外傷大出血,用一隻手的拇指和食指或拇指和中指分別壓迫雙側下額角前約1cm的凹陷處,阻斷面動脈血流。因為面動脈在顏面部有許多小支相互吻合,所以必須壓迫雙側。
上肢出血前臂出血可自己立即壓迫肱動脈:適用於一側肘關節以下部位的外傷大出血,用一隻手的拇指壓迫上臂中段內側,阻斷肱動脈血流,另一隻手固定手臂。
手部出血指壓橈、尺動脈:適用於手部大出血.用兩手的拇指和示指分別壓迫傷側手腕兩側的橈動脈和尺動脈,阻斷血流。因為橈動脈和尺動脈在手掌部有廣泛吻合支,所以必須同時壓迫雙側。
手指出血指壓指(趾)動脈:適用於手指(腳趾)大出血,用拇指和示指分別壓迫手指(腳趾)兩側的指(趾)動脈,阻斷血流。
下肢出血指壓股動脈:適用於一側下肢的大出血,用兩手的拇指用力壓迫傷肢腹股溝中點稍下方的股動脈,阻斷股動脈血流。傷員應該處於坐位或卧位。
第二種:加壓包紮止血法
這是一種收效好、最常用的止血方法。對較大傷口,可先用無菌紗布或干凈的布類進行填塞,外加紗布、棉墊、毛巾或小木片,最後用三角巾、綳帶或布帶加壓包紮。
第三種:止血帶止血法
四肢動脈大出血在用上述方法止血無效時,可用空氣止血帶、橡皮止血帶或一緊束帶在出血部位的近心端扎住絞緊。
以布帶制止血帶為例:布帶繞傷股一圈,打個蝴蝶結;取一根小棒穿在布帶圈內,提起小棒拉緊,將小棒依順時針方向絞緊,將絞棒一端插入蝴蝶結環內,最後拉緊活結並與另一頭打結固定。
在使用止血帶時我們應注意以下事項:止血帶和皮膚之間加墊襯物,以防皮膚損傷;松緊度要適中,達到止血的目的即可,冬季或空氣寒冷的地點要注意肢體保暖。時間不宜過久,每隔一小時左右放鬆一次(冬季的時間要間隔短一些),每次放鬆的時間以2~3分鍾為宜。松帶時要緩慢,臨時用手輕壓傷口,以防凝血塊脫落又引起出血。已經上止血帶的傷者,應有明顯的標志,並註明止血帶的時間、部位等,以便接診者及時發現。
第二步: [包紮]
包紮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傷口,減少污染,固定敷料、夾板及壓迫止學血。在包紮傷口時,動作要迅速、敏捷,不要碰觸傷口,以免引起出血,污染和加劇疼痛。包紮的松緊要適宜,過緊影響血液的循環,過松夾板易松動,敷料易脫落或繼續出血。傷口的包紮方法可根據不同的部位和現有的包紮材料確定,如現場無包紮材料,可用衣服、毛巾等進行就地包紮。
簡單介紹兩種包紮方法:
第一種:綳帶包紮可分為五種。
環形包紮法:適用於頸部、腕部和額部等處的包紮。其方法是每圈須完全或大部重疊,環繞數圈,尾端用別針或膠布固定,或者將綳帶尾端撕開,一頭返折,打一活結固定。
螺旋包紮法:多用於前臂和手指包紮。起方法是先用環形法包紮法固定起始端,把綳帶漸漸地斜旋上纏或下纏,每圈壓在前圈的一半或1/3處,呈螺旋狀,尾端在原位置上纏二圈予以固定。
螺旋反折包紮法:多用於周徑不等的四肢包紮。其方法是開始先做螺旋形包紮,待帶漸粗的地方,以一手拇指按住綳帶上面,另一手將綳帶自該點反折須整齊排列,反折頭不宜在傷口和骨頭突出的部位
「8」字包紮法:這種方法多用於肘、膝、腕和騍等關節處。其方法是以關節為中心,從中心向兩邊纏,一圈向上,一圈向下。
回返包紮法:用於頭部的包紮。其方法是自右耳上始點,饒纏兩圈後到額中時,將帶反折,用左手指、食指按住綳帶,使其經頭頂中央到枕外粗隆下面,由傷者或助手按住此點,在中間綳帶的兩側回返,每次壓前圈的1/2,直到包蓋全頭部,然後饒纏二圈固定。
第二種:三角巾包紮法:三角巾包紮法適用於人體任何部位,其用途最廣。在急用時,也可就地取材,用毛巾、衣服等改做或代替三角巾使用。
頭部三角巾包紮法:頭頂及兩側外上市,可將三角巾的底邊折疊成兩指寬,放於前額與眼眉平,頂尖拉向腦後,三角巾的兩端經兩耳上方拉向腦後,在枕外粗隆下方行結。如三角巾尚有餘時,在此交叉再饒回前額打結。頂尖拉緊後掖入枕後的結或交叉處。頭頂或顳部、面部和下頜外傷時,可將三角巾的頂角和底部中央各打一個結,形似風帽。把頂角結於前額部,底邊結置於枕外粗隆下方,包住頭部,兩角往拉緊,向外反折成三橫指寬,包饒下頜,至腦後打結固定。
面部三角巾包紮法:分為面具式三角巾包紮法和單眼包紮法兩種。
上肢三角巾包紮法:手臂外傷時可採用懸帶法,即大懸帶包紮法和小懸帶包紮法。
下肢三角巾包紮法:此法多用於肢體的關節部位,其覆蓋面大,活動度好,包紮牢。
第三步: [固定]
對於致傷力大、有外傷痕跡、腫脹、劇痛和活動受限的傷員,都應考慮有骨折的可能。肢體、脊柱或骨盆傷後出現了變形,可判定有骨折的存在。不論是骨折或可疑骨折,都應於以固定,以防止在搬運傷員中發生晃動,震動面繼發損傷骨折斷端中衛的血管和神經組織,同時也可減輕傷員的在搬運途中的疼痛。
我把身體不同部位骨折的處理方法介紹一下:
鎖骨骨折固定:最常用的發是用三角巾將傷側上肢托起固定。也可用「8」字形固定方法。即用綳帶由健側肩部的前上方,再經背部到患側掖下,向前饒到肩部,如此反復纏繞8~10次。在纏繞之前,兩側掖下應墊棉墊或布塊,以保護掖下皮膚不手損傷,血管、神經不受壓迫。
上臂骨折夾板固定:長骨骨折固定原則上是必須包括骨折兩端的上下關節,其方法是就地取材,入木板、竹片等。根據傷員的上臂長短,取三塊即可。上臂前面放置短板一塊,後面放一塊,上平肩下平肘,用綳帶或布條上下固定。另將一塊板托住前臂,使肘部屈曲90度,把前臂固定,然後懸吊於頸部。倘若沒有木板等材料,可用傷員自己的衣服進行固定。即把傷側衣服的腋中線剪開至肘部,衣服前片向上托起前臂,用別針固定在對側胸部前。
前臂骨折固定:常採用夾板固定法。即取三塊小木板,根據前臂的長短分別置於掌、背面,在其下面托一塊指(或平指)的小木板,上下用綳帶或布條固定,然後將肘部屈曲90度,保持醫生常說的「功能位」,用綳帶懸吊於頸部。
大腿的骨折固定:常用夾板固定法。即將二塊有一定長度的木板,分別置於外側自腋下至足跟,內側自會陰部只騍部,然後分段用綳帶固定。若現場無木板時也可採用自身固定法,即將傷肢與健肢捆紮在一起,兩腿中間根據情況適當加些軟墊。
小腿骨折夾板固定:根據傷者的小腿的長度,取二塊小木板,分別置於小腿的內、外側,長度略過膝部,然後用綳帶或者繩子予以固定。固定前應該在踝部、膝部墊以棉花、布類,以保護局部皮膚。小腿骨折,同樣可採用自身固定法,其方法同股骨骨折自身固定法。
目前,國內已經有成批生產的鎖骨骨折外固定到和四肢充氣夾板,方便適用,效果良好。
脊柱骨折固定:脊柱骨折傷情較重,轉送前必須妥善固定。對胸、腰椎骨折須取一塊平肩寬的長木板墊在背部、胸部,用寬布帶予以固定。頸椎骨折傷員的頭部兩側應置以沙袋,或用枕頭固定頭部,使頭部不能左右擺動,以防止或加重脊髓、神經的損傷。
第四步:[搬運]
妥善的搬運傷員離開現場,十分重要。不同的傷情,有不同的搬運方法,尤其對腦外傷的昏迷傷員,頸椎、胸椎、腰椎骨折,肋骨骨摺合並血、氣胸的傷員搬運時更應正確操作,切莫亂背亂抬。假若搬運操作不對,可能會給傷員帶來更大的痛苦,重者加重組織的損傷,惡化病情,甚至在途中喪失生命。
介紹一下如何搬運
第一種: [單人徒手搬運]
扶持法:對於輕傷員可扶持著他走。
背負法:急救者背向傷員,讓傷員伏在急救者的背上,雙手繞頸交叉下垂;急救者用兩手自傷員大腿下抱住傷員的大腿。在不能夠站立的低巷道或在因傷員昏迷不能站立的情況下,急救者可躺於傷員的一側,一手進握山觀的肩部,另一手抱其腿部後用力翻身,使傷員負在急救者的背上,而後慢慢爬行或慢慢起身。
抱持法:救護者一手扶傷員的脊背,一手放在傷員的大腿後面,將傷員抱起來行走。
第二種:[雙人徒手搬運]
雙人抬座法:兩個救護者將雙手互相交叉成井字形握緊,使傷員坐在上面,雙手扶住急救者的肩部。
雙人抱法:救護者一熱抱住傷員的臀部、腿部;一人抱住肩部、腰部。
第三種:[擔架搬運]
對重傷員一定要用擔架搬運抬送。搬運傷員的單價可用專門的醫用擔架,可就地取材,用木板、竹笆、繩子、毛毯、木棍和帆布等幫扎而成。
向擔架抬傷員時,首先准備好的擔架上平放在傷員的一側,兩個救護者站在傷員的另一側,其中一人抱住傷員的頸部及下背部,另一個人抱住傷員的臀部和大腿,平穩地把傷員托起放在擔架上。
第四種:顱腦外傷或昏迷傷員的搬運:在離開現場搬運之前,首先清除傷員身上的煤或矸石等覆蓋物。解開衣扣,發現傷情並給予及時的處理。搬運時要兩各個人以上,重點保護頭部,多採取平卧位或半卧位,使頭部側向一邊,以防止傷員嘔吐時嘔吐物逆流阻塞傷員的氣道二引起窒息。如有暴露的腦組織應加以保護。搬運傷員前頭部要給以軟墊、膝部、肘部用衣物墊好,頭頸部側塞墊衣物固定頸部防止來回的擺動。
第五種:脊柱骨折傷員的搬運:一定要千萬注意,不可隨便搬動和翻動傷員,也絕對不可用抬、背、抱的發進行搬運,還不能用帆布或用繩索等幫扎的軟擔架抬運。一定要用木板做的硬擔架抬運。傷員放在擔架上以後,要讓他平卧腰部墊上一個衣服墊,然後用3、4根布帶把傷員固定在木板上,以免在搬運中滾動或跌落,否則,極易造成脊柱移位或扭轉,刺傷血管和神經,使下肢癱瘓。傷員搬運到井下大巷後,可連同擔架一起固定在專用的人車或礦車上,在救護者看護下立即向地面醫院轉送。
[搬運傷員的注意事項]可以分為以下幾項
1、在搬運轉送以前,一定要先作好對傷員的檢查和幾項初步的急救相互里,以保證在轉運途中的安全。
2、要根據傷員的輕重程度來決定傷員的搬運方法。
3、用擔架抬運傷員時,一定要使傷員腳朝天前,頭在後。這樣可以使後面的抬運人員隨時看到傷員的面部表情。如發現有異常變化時,能立即聽下來及時搶救。
4、搬運行進中,動作一定要輕,腳步一定要穩,步伐一定要力求迅速而一致,千萬要避免搖晃和震動。如條件允許,一副擔架另派2~3人跟隨,以便隨時接力或更換。保證運送的速度,有醫護人員跟隨更好。
5、在井下沿上山巷道向下搬運時,傷員的頭部要在後面,擔架盡量保持前低後高,以保證平穩和傷員的舒適。如果沿下山巷道向上搬運,則應頭在前,腳在後。
6、將傷員抬到大巷以後,如有專用車輛轉送,一定要把擔架平穩地放在車上並固定,列車速度不宜太快,以避免顛簸;如用空礦車運送,更要固定好擔架,把傷員牢固地固定在擔架和車身上,單價兩側還應有人員看護,並嚴格控制行車的速度。
3、顳骨骨折算是輕傷害
顳骨是顱底骨的一部分,顳骨骨折就是顱底骨骨折,顳骨骨折根據骨折方式的不同可有不同的臨床表現,有些就是單純顳骨骨折,可能會出現咳嗽以後或者唾液中帶血,平時沒有什麼特殊症狀,這種比較輕微的。
還有一些顳骨骨折會出現一些腦積液的耳鼻漏,這種情況就相對比較嚴重,說明腦子與外界相通了,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長期卧床休息,避免出現顱內感染,顳骨如果是出現的眼瞼部的骨折,這種很少見,可能損傷一些視神經,發生一些眼皮下垂、眼瞼變小的並發症,這種相對就比較嚴重了,如果一旦出現神經的損傷恢復起來比較麻煩,而且恢復起來的效果非常不佳。
4、外傷腦左側枕骨裂伴有蛛網膜下腔出血形成積液會影響以後機能嗎?
?
5、多發傷,右側額顳頂部硬膜下血腫,左額顳腦挫裂傷伴腦內血腫,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繼發性腦干傷,
以下兩種病情是影響病情的重要原因
1.繼發性腦干損傷
2.MODS,此種疾病就是「多臟器功能衰竭」
這兩種疾病要是處理不好的話,真的就有生命危險
各種腦出血,會有植物生存的可能
各種骨折,相比較起來,倒是沒有什麼特殊的交代
最好的情況就是或者出院,相當於痴呆傻等等這種狀態
最壞的情況就是死亡
6、哪塊顱骨會導致呼吸急促
頭骨是保護大腦的,如果哪塊顱骨受到傷害以及出頭顱出血,都會致使中樞神經受限制,導致呼吸困難的,嚴重會致命的。
7、磕了後腦勺
這種情況是不用上醫院的。首先是你頭部摔傷後已經1天了,「今天基本上沒有什麼不舒服了」,就不會出其他問題了。枕部摔傷,最容易傷及小腦和大腦枕葉,如果摔傷很厲害,有枕骨骨折了,那麼會出現枕部硬膜外血腫、硬膜下血腫、小腦挫裂傷、蛛網膜下腔出血以及對沖傷所致的額葉血腫,這問題就嚴重多了,症狀也絕對比你本次頭部摔傷嚴重得多,甚至是要命的。鑒於你的症狀很輕微且明顯緩解,所以據此認為沒啥問題,不用上醫院。
對你服用「清腦復神液」持保留意見,個人認為,可以不用的葯,盡量不要用。並不是用葯一定就比不用葯好。
8、關節易響,腳麻木,肌肉顫動。頭暈,畏冷幾個月了。做了很多檢查,都沒事,可身體每況日下,這可能與什麼
美尼爾氏綜合症按神經解剖部位可分為兩大類,自內耳迷路到前庭神經核前(不包括前庭神經核)病變所致的周圍性眩暈,和由前庭神經核到前庭的皮質代表區間病變所致的中樞性眩暈,以下即按周圍性和中樞性對眩暈進行分類,並重點介紹其中幾種常見的引起眩暈的疾患
一、周圍性眩暈:
眩暈重,呈發作性,起病急,持續時間短(數分鍾至數天)。患者自覺周圍物體圍繞自己旋轉(天旋地轉),身體上、下、左、右搖晃,為穩定自己不致摔倒常牢牢抓住周圍的物體;行走時身體偏向一側,有時突然歪倒。眼球呈水平性或水平兼旋轉性震顫,其程度與眩暈程度一致。傾倒方向、指向偏移方向與眼震慢相方向一致。意識清楚,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心動過緩,血壓下降,耳鳴耳聾。常見的幾種美尼爾氏綜合症有:
1.耳部炎症引起的眩暈:多為急性或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並發症,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迷路周圍炎症:為骨迷路周圍的小房有炎症刺激了膜迷路,發生輕度眩暈,眼球震顫,乳突部疼痛,也可能有嘔吐和緩側面肌力弱,前庭功能正常。
(2)局限性迷路炎:多起於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及乳突炎,最常見的是膽脂瘤侵蝕水平半規管的骨壁,引起陣發性眩暈,旋轉時加劇,眼球震顫、惡心、嘔吐、聽力檢查為傳導性耳聾,前庭功能正常。
(3)彌漫性漿液性迷路炎:多見於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和乳突炎。由於細菌經前庭窗、蝸窗侵入迷路,常引起較重的眩暈,眼球震顫。眼球震顫慢相方向與肢體傾斜方向一致,均向患側,伴惡心、嘔吐,不完全性神經耳聾,前庭功能減退。當迷路外的感染控制後,前庭刺激症狀也逐漸消失,聽力亦可逐漸恢復。
(4)彌漫性化膿性迷路炎:多見於溶血性鏈球菌或第Ⅲ性肺炎球菌所致的急性化膿性中耳炎,也可以繼彌漫性漿液性迷路炎和局限性迷路炎急性發作之後發生。化膿菌侵入迷路,膜迷路很快化膿並被破壞,骨迷路內充滿膿液。臨床表現為早期發生嚴重的眩暈,惡心、嘔吐、眼球震顫和平衡失調等症狀,病變早期眼球震顫快相指向患側(快相),在3-14天的強烈的前庭刺激症狀後,膜迷路已完全破壞,眼震則向健側(慢相向患側),並向患側傾倒。此時前庭功能喪失,患耳全聾,眩暈終止。骨迷路內的膿液可經內耳道或穿破骨壁而侵入顱內,發生顱內化膿性感染等嚴重的並發症。
2.美尼爾氏病:眩暈呈間歇性反復發作,常突然發生,開始時眩暈即達到最嚴重程度,頭部活動及睜眼時加劇,多伴有傾倒,因劇烈旋轉感、運動感而驚恐萬狀。伴有耳鳴耳聾,惡心、嘔吐和眼球震顫,隨耳聾的加重而眩暈減輕,完全耳聾時眩暈停止。發作過後疲乏,嗜睡,持續數天發作停止,間歇期平衡與聽力恢復正常,多次發作後聽力減退。至完全耳聾時,迷路功能消失,眩暈發作即可終止。
美尼爾氏綜合症的病理改變為膜迷路積水、水腫。關於此病的病因學說較多,如末梢血液循環障礙學說、代謝障礙學說、病灶及病毒學說和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學說等等。總之,目前公認的關於美尼埃氏病的發生經過是:因膜迷路積水、水腫,耳蝸管、橢圓囊和球囊均顯著膨脹,而膜性半規管並不膨脹。由於耳蝸管內積水膨脹,使蝸管的前庭膜突向前庭階,外淋巴間隙被阻塞,同時,又因橢圓囊和球囊膨脹突入壺腹和半規管,所以內淋巴壓力猛烈增加,超過限量時,即突然發生眩暈、惡心嘔吐等症狀。在早期耳蝸管膨脹時,Cti氏器因所受壓力不等,使聽力時好時壞,至Cti氏器因長期受壓而變質時,聽力可消失。
此病多發生於青壯年,20-40歲,老年少見,小孩及20歲以下者罕見,男性多於女性。發病率差別甚大,約占眩暈病人的9.7%-30%。將美尼爾氏綜合症的各項癥候歸納為如下四類:
(1)眩暈眩暈發作可突然出現而無前驅症狀,持續數分鍾或數小時,嚴重程度常不一致。發作開始時眩暈即達最重程度。由於劇烈的周圍物體旋轉感和自身運動感而使患者極為驚恐,常用力抓住床緣或其他物體死死不放。睜眼及動頭時都使眩暈加重。眩暈使自覺物體旋轉的方向可不一樣。劇烈眩暈發作之後,仍有頭暈、輕度旋轉感,多為身體或周圍物體不穩、晃動的感覺。並覺全身疲乏、思睡。此種情況常持續數天,逐漸減輕而自行緩解。發作間期長短不定,數日、數約乃至數年發作一次。發作間期作前庭功能試驗多顯示有輕度障礙,如變溫試驗時患者前庭功能減弱。
(2)眼球震顫由於膜迷路半規管受累,在眩暈發作時,可出現短暫的水平性眼震,有時呈輕度水平和旋轉混合性眼震。久病者眼震可不明顯,甚至消失。若兩側內耳病變程度相等,或病變進展緩慢,眼球震顫可根本不出現。
(3)耳鳴和耳聾美尼埃時並每次發作前多先有耳鳴、耳聾,有時可先存在數月之久。因病變多為一側,故耳蝸症狀也多發生於一側耳朵。約佔1/10的患者為雙側耳鳴及耳聾。眩暈發作前有時耳鳴格外加重,多為持續性高音調耳鳴,以「呼呼聲」為背景,混有尖銳的尖叫聲或機器聲。發作期耳鳴尤為突出。
耳聾於耳鳴同時發生,位神經性耳聾,有的在美尼埃氏病發生之前即有耳聾出現(約佔50%),而每次眩暈發作都使聽力進一步減退,因而呈階梯式逐步加重。病程初期低音聽力損害比高音明顯,以後,隨病變進展,各種音頻的損失幾乎相等。比較純音聽力損失更為明顯的是語言辨別能力的減退,這是音頻變質和復聽引起的。在發作間期檢查可發現單側神經性耳聾,Rinne氏試驗陰性,骨導偏向患側。
此外,由於內耳壓力增高,患者可有耳內悶脹或壓迫感,有時伴有同側耳痛或頭痛。
(4)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患者可有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冷汗,甚至有腹部不適或腹瀉。
如果前庭的病理性興奮由前庭核擴展到網狀結構上性激活系統時,則可出現突然的意識障礙。
美尼爾綜合征與美尼爾氏病表現相似,病程演變規律不同,多為持續性,發作時間長,與原發病相消長,有相應的神經系統和局灶體征。常為前庭炎症、外傷、出血、腦膜炎、小腦腦橋角腫瘤的繼發症狀。
3.位置性眩暈:眩暈與頭部位置及運動有密切關系。前庭周圍性病變和中樞性病變都可引起位置性眩暈。
前庭周圍性病變主要見於內耳的耳石病變,或由於外傷、感染、血管閉塞,使前庭器官發生萎縮。臨床表現為在某種特殊的頭位,通常是患耳處在最低點時,經數秒的潛伏期發生中等程度的眩暈、惡心,極少有嘔吐。眼球震顫也需要數秒鍾(約5秒)的潛伏期才出現,主要是旋轉性,或水平性及旋轉性。眩暈和眼震只持續很短的數秒時間。在重復誘發位置時,眼震反應及眩暈程度都迅速減弱,有人稱此為「疲勞現象」。
前庭中樞性病變主要見於後顱窩病變(如腫瘤、蛛網膜炎影響腦脊液循環),或椎動脈在頭位改變時出現供血不全。臨床表現在很多方向上頭位置變化時,都可引起眩暈及眼球震顫的發生。起病迅速,沒有潛伏期,重復試驗時沒有疲勞現象。眼球震顫的形式也不一樣。
前庭周圍性病變與前庭中樞性病變引起的兩種不同的位置性眩暈,可作位置性眼球震顫誘發試驗來鑒別。囑患者坐在床上,頭偏向一側,使其努力注意檢查者的前額部。檢查者用雙手抱住患者的頭部,並迅速的將患者身體向後推倒,呈仰卧位,頭低於床面呈45度,並使其頭部向一側扭轉45度角。如果出現眼球震顫,即維持頭位於該位置30秒鍾,記錄眼球震顫的方向、節律、持續時間。以後扶患者做起,恢復坐位,此時檢查者在觀察其相反方向的眼球震顫的突然出現。然後將頭轉向另一側,並重復上述試驗。
位置性眼球震顫分為兩型,疲勞型和非疲勞型。疲勞性眼球震顫的產生,其潛伏期約5-10秒,震顫持續5-30秒,而且只有當頭部位於一個特定的位置時才出現眼震,震顫方向雖然不定,但通常其快相指向下側耳朵。待震顫消失後,再重復此誘發眼震的位置,反應減弱甚至消失。非疲勞性眼震,只須將患者的頭部置於一定的誘發位置即能引出,只要位置不動,眼球震顫可一直維持。頭向任何一側旋轉時均可產生震顫,其方向亦隨頭部的旋轉方向不同而變。眼球震顫的快向經常指向下側耳朵,重復試驗並不產生反應的減低。目前,多說學者認為,疲勞性位置性眼震是前庭周圍性病變的特徵,位前庭器官---球囊和橢圓囊損害的結果。而非疲勞性位置性眼震是前庭中樞性病變的特徵,與後顱窩結構受損有關。非疲勞性眼球震顫出現究竟是因為中樞結構的哪一部位損害,尚不清楚,但位置性眼球震顫的誘發試驗對於位置性眩暈的判定確實具有相當的價值。
前庭周圍性位置性眩暈極為常見,在眩暈患者中佔18%。有報道,在睜眼作位置試驗所查到的位置性眼球震顫的患者,有80%是屬於本病。女性多於男性,常發生於50-60歲的婦女。眩暈具有周圍性、位置性、眼震易疲勞性的三個特點。症狀持續時間短暫,能自行緩解。前庭功能試驗可無異常,有些患者位置性眼震誘發試驗陽性為其唯一的陽性體征。故有人建議,凡疑為本病者均應作此項檢查以免漏診。由於此病預後良好,無其他神經系統體征,又叫做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頭部外傷、耳病、老年人、噪音性損害及應用鏈黴素等都可以使球囊、橢圓囊的耳石變性,變性了的耳石由於地心引力作用而移位,於是導致眩暈和眼球震顫的發生。
4.前庭神經元炎:是一種前庭神經元的病變,病變部位可位於前庭神經核、前庭神經、前庭神經節及前庭神經末梢的整個通路上。一般認為可能為病毒感染所致。發病年齡為20-60歲(平均39歲)的成人,偶見於兒童。
大部分患者在起病前先有病毒性呼吸道或胃腸道感染史。起病突然,常在睡醒後發病,臨床表現為嚴重、持續性眩暈,伴跌倒,閉目卧床、不敢動、不敢睜眼,劇烈嘔吐,持續性快速眼球震顫,慢相指向患側,雙側前庭功能試驗不正常,以患側前庭功能減退明顯,無耳鳴耳聾及神經系統體征。通常發作2-3天後症狀減輕,也可持續達6周左右。
本病極易與美尼埃氏病相混,兩者的鑒別要點是:(1)前庭神經元炎極少有耳蝸症狀(耳鳴和耳聾),而此症狀是美尼埃的主征之一。(2)前庭神經元炎的眩暈持續時間較長,痊癒後很少復發,而復發性眩暈則是美尼埃氏病的特點。(3)前庭神經元炎多有病毒感染發燒的前驅症狀,而美尼埃氏病一般無前驅症狀。
5.軀體疾病時的前庭障礙,包括:
(1)頸性眩暈:這是由於頸部不同疾患引起的一組癥候群,名稱繁多,如椎動脈壓迫癥候群、椎動脈供血不足、外傷性頸性頭痛、頸椎病癥候群、頸性偏頭痛、頸後交感神經叢癥候群或叫Barre-劉永祥二氏癥候群等等。各個名稱都只是強調了此癥候群的的某一個病因或某一類癥候。
病因,造成頸性眩暈的病因很多,有以下幾方面:
①椎動脈在穿行頸椎橫突孔過程中受壓多時頸椎肥大性脊椎炎時骨刺壓迫椎動脈造成,特別適當頸部轉動或過伸時造成壓迫。骨刺最常見的部位是頸4-5及頸5-6水平,亦即頸椎活動最大的部位。有些患者頸椎並無骨刺,但在頸部轉動時,椎動脈仍可見到狹窄,特別是頸1-2水平,說明日常的頭部活動中由於有頸肋或周圍有纖維帶壓迫。此外,許多患者有椎動脈畸形,特別多見的是位於椎動脈起始段的異常,因為鎖骨下動脈與椎動脈均位於前斜角肌與頸深筋膜之間,因而在頸部活動時,頸肌尤其是前斜角肌就可壓迫鎖骨下動脈及椎動脈的起始部而致椎動脈供血障礙,或者在椎動脈於頸6橫突孔處受到前斜角肌與中斜角肌肌腱絞扼壓迫。在這種情況下當頭頸轉動時可見一側橈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根據觀察,一側椎動脈受壓、阻塞並不引起腦干供血不足。當一側椎動脈受壓而引起症狀的患者其另一側椎動脈常有發育異常或其他病變,如管腔狹窄、動脈硬化或骨刺壓迫等。但是單純椎動脈的機械性壓迫,很難完全解釋頸性眩暈發作。
②頸部交感神經受刺激引起椎動脈痙攣早在1926年,Barre和劉永祥就推測由於頸椎關節炎而刺激頸後交感神經從引起眩暈、頭痛、頸痛等癥候群。其後許多人都支持這種看法,認為椎動脈接受來自星狀神經節與頸中神經節形成的椎交感從支配,此部交感神經興奮時可引起椎動脈痙攣產生眩暈。
臨床許多事實的確說明頸部交感神經受刺激較之椎動脈機械性受壓阻塞對此病之發生具有更重大的作用。例如有的骨刺壓迫椎動脈的患者不經手術,而只作椎動脈造影或普魯卡因星狀神經節封閉後,症狀即明顯改善或消失,腦電阻圖亦改善。
③其他因素某些頸部病變或軟組織炎症、外傷的患者,有眩暈、頭痛等發作,除可能由於刺激頸部交感神經叢而導致血管功能異常外,還可由於頸部肌肉、韌帶等的損傷後反應性水腫,干擾了頸部的緊張反射,使得這些病理性沖動通過深部感受器,不斷經過頸1、2、3神經的後根,在經由脊髓小腦束、橄欖小腦束及網狀小腦束等傳導通路向小腦及前庭神經核不斷發放,以致引起眩暈、眼球震顫等的發作。
臨床表現頸性眩暈只有少數單純表現眩暈,多數都合並有不同程度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症狀,因而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主要有:
①眩暈此系主要症狀,出現率在90%以上,眩暈的性質可多種多樣,如動搖感,旋轉感,站立不穩感,浮動感等。但近半數以上有上述兩種以上的感覺,而且大部分位動搖感或旋轉性眩暈的組合。眩暈多數呈反復發作性,約半數的患者由於頭頸之前後屈或旋轉運動引起,部分患者則由於體位改變、站立過久或行走誘發,美尼爾氏綜合症發作時有半數以上伴有耳鳴,約1/3患者有漸進性耳聾,部分患者尚有自發性眼震、位置性眼震。
②頭痛出現率60-80%,常呈發作性跳痛性質,主要是單側性,多局限於上枕部或頂枕部,有時有視覺先兆,如眼前一陣發黑或閃光等,且有惡心、嘔吐、出汗、流涎等植物神經症狀,故極易誤診為偏頭痛。
③意識障礙發作性意識障礙約佔25-30%。常於頭頸轉動時突然發生,伴有普遍性極張力降低,持續時間不超過10-15分鍾,少數可達半小時或2-3小時,發作前常有劇烈頭痛、惡心嘔吐、眼前火花、耳鳴等現象,有時無意識障礙而有猝倒發作。
④視覺症狀約佔40%,主要表現為復視、視力減退、幻視(不成形者為多)及暫時性雙眼視野缺損,有些人認為視覺症狀僅佔少數(6-9%)
除上述症狀之外,約有1/3患者可有上肢或面部麻木或感覺異常,絕大部分患者有頸椎棘突,枕大枕小神經或耳大神經壓痛,部分患者出現頸部活動受限,活動時疼痛或有頸響等現象。
(2)全身性疾病:為輕度眩暈,少數伴有惡心、耳鳴、無聽力下降及傾倒和眼震。為高熱、缺氧、缺血等影響前庭功能的表現。
(3)葯源性眩暈:使用某些葯物後產生眩暈。
使用降壓葯、精神葯物,可以引起血壓下降甚至低血壓,使前庭神經核血供改變產生眩暈,平卧頭暈症狀減輕。
許多葯物可以損害第八對顱神經,從而引起眩暈。如鏈黴素、新黴素、卡那黴素、奎寧、苯妥英納、水楊酸鈉等。耳毒性葯物往往在用葯數日至數十日出現耳鳴、眩暈、惡心、嘔吐、平衡失調和眼球震顫,聽力逐漸下降。鏈黴素引起的眩暈較為常見,其中硫酸鏈黴素主要損害迷路,雙氫鏈黴素主要損害耳蝸。前庭反應的產生與用葯量、個體的差異性有關。敏感著用少量葯物即可發病。一般來說,每日用量超過一克(成人)或腎功能不良者易引起。有人報告,每天給與2克,有2/3的患者出現迷路受損症狀;如果劑量減為每日一克,1/6出現症狀;應用大劑量如每日3克,除發生眩暈外,三個月左右即出現耳聾。鏈黴素的神經毒性作用表現在前庭器官和耳蝸兩部分,半規管和Cti氏器上的毛細胞都有明顯變性。鏈黴素的毒性一般是在連續注射3-5周後出現,常發生在注射過程中,也可以發生在已經停止注射鏈黴素幾天以後。其臨床表現主要是自發性眩暈,大多有周圍環境顛簸不定的感覺,很少時旋轉性的。患者感到頭暈、惡心,行走不穩,步態蹣跚,靜卧時好轉。前庭功能試驗反應顯著減退、甚至無反應,且往往是兩側性的。上述症狀一般在停葯1-2周後好轉,但也可持續數月甚至半年以上。前庭器官的損害可能是永久性的,但其臨床症狀仍可緩解,因為可有其他平衡器官予以代償。鏈黴素對前庭的損害雖然屬周圍性的,但常不出現眼球震顫,眩暈的發生也非發作性,而且一般無嘔吐。
二、中樞性眩暈(centralvertigo)
眩暈輕,持續時間長。自覺周圍的物體旋轉或向一側移動,頭重腳輕,站立不穩,可有傾倒。多有意識障礙或昏迷。植物神經症狀輕或不明顯,較少耳鳴、耳聾。延髓、腦橋、小腦病變常有水平性或水平旋轉性眼球震顫,中腦病變為垂直性眼震,中腦以上的前庭通路病變較少眼震。眼震與眩暈程度不一致。眼震慢相方向、傾倒方向與指物偏向方向不一致。常有中樞性損害的感覺和運動障礙體征。常見的幾種疾病有:
(一)腦血管病
1.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椎動脈左右各一,起於鎖骨下動脈,向上穿行於上六個頸椎的橫突孔,再經枕骨大孔入顱。椎動脈在頸部走行中並無分支,它與各頸椎的位置關系極為密切,因此其血流量容易受到頸椎活動的影響。如顱後,兩條椎動脈沿著延髓腹側面向前向內,在腦橋下緣處匯合成為一條基底動脈。椎動脈和基底動脈都發出一些分支入腦,統稱為椎-基底動脈系統。該系統的血液主要供應延髓、腦橋、中腦、內耳、間腦、枕葉以及顳葉底面,前庭系統全部均有椎-基底動脈系的分支供應。因此,椎-基底動脈系統的缺血必然導致眩暈。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大多發生於中年以上的患者,多有動脈硬化或頸椎病的病史。臨床病徵多種多樣,相當復雜,主要表現為旋轉性、浮動性或擺動性眩暈,自覺雙腿發軟、站立不穩、地面搖晃、傾斜。伴一過性黑蒙、視野缺損或復視,共濟失調、平衡障礙、麻木和延髓麻痹等。各症狀具體分述如下:
(1)眩暈常常是首發症狀,據國內資料統計,約佔45.5-81.6%。眩暈的性質可為旋轉性、浮動性,或雙下肢發軟、站立不穩,自覺地面搖晃、傾斜。也有相當多的患者眩暈症狀並不明顯,只有「頭暈眼花」的感覺。有的伴有單側或雙側耳鳴及聽力減退,聽力檢查為神經性耳聾。耳蝸症狀的出現,提示基底動脈的分支內聽動脈供血不足,此時要特別注意與美尼埃氏病鑒別。眩暈可自發,也可因患者轉換體位、頭頸部屈伸和轉動時誘發,或使已有的眩暈加劇。
(2)視力障礙可以表現為一過性黑蒙或視野缺損,主要是影響了大腦後動脈的血液供給所致。如枕葉缺血不太嚴重,視力仍可保存,但常伴有彩視、眼前閃金花,和偏頭痛發作時很相似。
(3)共濟失調表現為軀體位置及步態的平衡失調。傾倒,Romberg氏征陽性,這是由於小腦核前庭系統功能障礙所致。不少患者可出現眼球震顫,其特點符合中樞性眼震的特徵。
(4)頭痛大約30-50%以上的病例有頭痛發作。頭痛主要位於後枕部和頂枕部,其性質為跳痛、脹痛。並常伴有惡心、嘔吐、出冷汗等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症狀。頭痛發生的原因,是由於椎基底動脈系統缺血,顱內外動脈系統通過後枕部和頂枕顳部頭皮血管建立側枝循環,致使這些頭皮血管擴張,造成血管擴張性頭痛。此症極易誤診為偏頭痛,應予注意。
(5)意識障礙由於腦幹缺血累計網狀結構的上行激活系統時,會發生暈厥乃至昏迷。有的患者可以在突然改變體位時,立即感到四肢無力,雙下肢肌張力突然消失而跌倒在地,此時意識可以是清醒的,能很快站起並繼續活動。
(6)腦干定位體征缺血影響了腦神經核團在腦干中穿行的感覺、運動傳導束,就會造成腦干定位體症。主要表現為:球麻痹、交叉性癱瘓或四肢癱、面部和肢體的麻木感或感覺減退等等。當影響多個眼肌運動核團時,還會出現眼肌力弱、復視。
當椎基底動脈系統血栓形成時,側上述癥候更為嚴重或難以恢復,定位體征更為顯著。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或血栓形成,主要的病因是動脈的粥樣硬化,它不僅可以使管腔變窄,血流量減少,還可造成附壁血栓形成,如果硬化斑塊或栓子脫落還能造成栓塞。其次頸椎外傷(骨折或脫位)、頸椎病、先天性環枕畸形、頸椎融合、扁平陸地、及枕骨大孔疝等均可影響或壓迫椎動脈引起缺血。其中由頸椎病引起的眩暈是相當常見的,它主要見於頸椎病中的椎動脈型,該病是椎動脈顱外段血流受影響的主要原因。由於頸椎骨刺及退行性關節炎、椎間盤病變,使椎動脈易受壓迫,當轉頸時一側之椎動脈更易受壓。若椎動脈本身已有粥樣硬化,一側椎動脈受壓迫後,對側椎動脈無法代償則出現症狀。臨床常見的症狀為發作性眩暈,其發作與頭頸轉動有密切關系。此外,尚可伴有枕部疼痛、猝倒、視覺症狀(閃光、視野缺失)及上肢麻痛。頸椎X常示頸椎肥大性改變。
9、一般腦梗塞病人的護理......
建議:腦梗塞病人的護理應注意以下幾點: 1、心理護理——腦血管病人常有憂郁、沮喪、煩躁、易怒、悲觀失望等情緒反應。家屬應從心理上關心體貼、安慰鼓勵,多與患者溝通,給予患者精神及物質方面的支持,解除患者的顧慮,穩定患者的情緒,有利於患者的康復。 尊重患者,耐心傾聽病人訴說,與患者談話時聲音要大,速度要慢,措詞應簡短清晰,重復重點,必要時可使用輔助器材,如助聽器,識字卡片等,以便更好的溝通。 2、飲食護理 飲食應予以清淡、低脂、適量蛋白質、高維生素、高纖維食物,少食多餐,不可食用動物內臟,動物油類,每日食鹽量不超過6克,多吃蔬菜、水果。 對於面癱病人、咀嚼功能失調、舌活動不利,應協助進食稀軟飲食,動作宜慢,量要適當減少,避免發生嗆咳或食物阻塞呼吸道而窒息。 3、並發症護理: 1)保持功能體位: 保持癱瘓肢體功能位是保證肢體功能順利康復的前提。仰卧或側卧位時,頭抬高15~30度。下肢膝關節略屈曲,足與小腿保持90度,腳尖向正上。上肢前臂呈半屈曲狀態,手握一布卷或圓形物。 2)每日定時翻身拍背,床鋪經常保持乾燥清潔,注意會陰部的清潔,對枕骨粗隆、肩胛部、髖部、骶尾部、足跟部等骨骼突出處,應用軟枕或海面墊保護,積極預防褥瘡、呼吸道與泌尿系感染等並發症。 4、安全護理 1)建立舒適安全的環境,注意患者安全,室內採光柔和,無危險物品,物品放置以方便患者行動為宜。 2)行走訓練注意防跌倒造成骨折,保持地面平坦,乾燥,浴室及廁所最好裝有扶手架,給患者穿輕便、防滑、合腳的軟底鞋,在患者進行日常生活料理時,給予充足的時間,切忌催促,不讓患者擅自離開安全環境,以防不測。 5、康復護理: 1)面癱的功能鍛煉: 用拇指自兩眉之間經眉弓,經太陽穴到目內眥,再下經鼻翼旁、鼻唇溝、嘴角至下頜角,緩緩按揉,直到發熱發酸為止。 2)語言功能訓練: 要耐心細致地一字一句進行練習,練習時,注意力要集中,情緒要穩定,說話節奏宜慢,先從簡單的單字、單詞練習。鼓勵病人大膽與人交談,也是一種語言鍛煉的方法。 3)半身不遂功能鍛煉: 1)坐卧練習:由家屬扶病人反復作起坐、躺下動作;或在床的腳端拴一根繩子,讓病人健康的手抓住繩子自行作起卧訓練。 2)上肢鍛煉: 護理人員站在病人患側,一手握住患側的手腕;另一手置肘關節略上方,將患肢行上、下、左、右、伸曲、旋轉運動;護理人員一手握住患肢手腕,另一手做各指的運動。 3)下肢功能鍛煉: 護理人員一手握住患肢的踝關節,另一手握住 膝關節略下方,使髖膝關節伸、屈、內外旋轉、內收外展。護理人員一手握住患肢的足弓部,另一手做個趾的活動。也可讓病人坐在凳子上,肢踩竹筒來回滾動或進行行走,攙扶病人上下樓梯練習也可促進功能改善。 4)日常生活動作鍛煉 家庭護理的最終目的是使病人達到生活自理或協助自理。逐漸訓練病人吃飯、穿衣、洗漱、如廁及一些室外活動,由完全照顧過度到協助照顧,直至生活自理。 6、預防護理: 要定期檢查血壓,同時注意戒煙、限酒,避免精神刺激等。有血糖、血脂增高者,應積極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