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領養了只博美串串小狗,確診是骨折。。。是左後腿,但是那隻腿可以 撓癢癢,有時可以落地,吃葯可以好嗎?
您最好把X線片發抄上來看看,如果是新鮮骨折,一般不用特殊處理,您可以自製夾板(用冰糕棍裹上膠布或綳帶)做個外固定,過3-4周自己會長好的,這個過程中動物會自己保護患肢,活動時不負重或減少負重,初步癒合後可以看到或摸到局部有個大疙瘩(骨痂),可能會伴有成角畸形,但一般不影響活動。如果是病理骨折,就不好說了。
我干骨科,獸醫沒有學過,不過以前做動物實驗時給兔子做骨折造模,4周斷端就產生骨痂了,一般都沒有問題。
2、糖尿病治療儀的種類
採用磁療技術的糖尿病治療儀
磁療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目前糖尿病治療儀最主要的應用技術及研發方向。主要分為單一磁場和復合磁場兩種,其發展是由單一磁場向復合磁場過度。以往的磁療器械一般均為單一磁場,一些磁療器械向復合磁場發展,有的磁療器械不僅可以產生交變磁場,而且可以產生脈沖磁場或脈動磁場,脈沖頻率也可以調節,可選擇應用。
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的糖尿病治療儀就是採用低頻交變旋轉磁場及其獨有的雙向復合技術,生產出來我國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糖尿病治療儀,並先後獲得三項國家發明專利。糖尿病治療儀不僅降糖效果明顯,尤其對糖尿病引起的各種並發症更是具有獨特的治療效果。
根據國內外針對糖尿病治療儀所產生的磁場生物效應研究所披露文獻顯示,主要對糖尿病具有下列影響。
一、對血細胞和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白細胞在磁場作用下,產生應激反應,使細胞代謝加強,部分細胞發生超微結構的改變,也可能是引起白細胞減少的原因之一。磁場使紅細胞體積增大,攜氧能力增加,有利於改善組織的供血供氧狀態,促進代謝。
磁場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梁路光等[4]報告,應用磁感強度為0.09T的旋磁場作用於大鼠腹部,又以表面磁感強度為0.25T的磁片貼敷於大鼠腹部,各為每天30分鍾,共1周,然後測定血液流變學的全血比粘度、血漿比粘度和紅細胞壓積等指標,結果在上述磁場作用下,實驗組大鼠的血液粘度和血漿粘度明顯降低,全血粘度降低非常明顯。磁場對糖尿病腦血管病患者離體血液流變學的影響,對腦梗塞患者15例,腦出血患者16例的離體血液,經過極間2.93T的恆磁場作用後,血液流變學指標發生變化,血液粘度均有降低,尤其是腦梗塞患者離體血液的血液粘度降低明顯。上述作者的研究表明,磁場有改善血液流變學的作用。
二、磁場對組織癒合的影響
梁應權等[9]報告,為了觀察靜磁場對組織癒合的影響,通過對25例慢性小腿潰瘍組織病理學與治療效果的觀察,表明靜磁場有加速創面癒合作用。磁療組貼敷直徑50mm,磁感應強度0.06~0.08T的磁片,N極對准創面,磁療組治療15天時,即出現小血管和毛細血管顯著增生,血管擴張、充血和內皮細胞腫脹,但對照組35天才出現近似現象。磁療組35天時,潰瘍邊緣表皮增生,與皮面平行,而對照組表皮增生不明顯,說明靜磁場有促進小血管與毛細血管增生,加速表皮生長,從而促進潰瘍癒合,時間比一般療法縮短三分之一以上。如磁療組潰瘍邊緣向中心癒合1cm為(20.60±4.21)天,對照組則需(36.47±6.14)天,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
以上的研究表明,磁場不僅對軟組織的損傷可以加快其癒合,而且對硬質組織的骨折也可以促進其癒合。
為研究磁場加速組織癒合修復的機制而進行了關於磁場對DNA合成的影響,交變磁場對DNA合成影響的研究表明,交變磁場能促進DNA的合成,將造模腦損傷的小鼠置於交變磁場中,磁感應強度為9.5×10-3T,每日接受磁場作用24小時,對照組不加任何條件,兩組小鼠分別於術後3天,1,2,3周取材,檢查標志DNA合成的氚標胸腺嘧啶(3H-TdR)為指標,研究腦組織損傷後,在交變磁場作用下,影響組織修復中DNA合成的情況,結果發現作為以標志DNA合成的3H-TdR摻入量逐漸增加,術後2,3周摻入量顯著高於對照組,提示交變磁場可以增加損傷後腦組織攝取3H-TdR促進細胞DNA的合成,有利於受傷腦組織的修復。
三、磁場對瘢痕組織的影響
以磁感應強度0.08~0.09T的旋磁場作用於大鼠的人工瘢痕處,每次磁場作用20分鍾,於磁場作用4,6,8,10天後,分別取磁療組與對照組大鼠瘢痕組織進行光鏡與電鏡觀察,觀察破纖維細胞和成纖維細胞及肌成纖維細胞,在組織結構與數量上的差異情況,在光鏡觀察中,磁療組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但在電鏡觀察中,發現上述細胞的形態和數量則有明顯差別,表明磁場可以促進破成纖維細胞提早完成其修復功能,而對肌成纖維細胞則促進其退化,膠原代謝降低,對瘢痕組織起到治療作用。另一作者[11]報告,應用磁感應強度0.1T的旋磁場作用於家兔手術後切口,每次作用15分鍾,每日1次,共15次,觀察對瘢痕組織的影響,結果通過光鏡可見表皮增厚,瘢痕及橫紋肌退變等異常改變,這些變化以磁療組最輕,而對照組改變明顯,認為磁療有防治瘢痕形成及促進瘢痕軟化的作用。
四、對某些酶和自由基的影響
應用旋轉時磁感應強度為0.08T的旋磁場作用於大鼠頸總動脈區20分鍾,觀察大鼠缺血再灌注大鼠磷脂酶A2(PLA2)和內皮素(ET)含量的影響,當大鼠全腦缺血30分鍾後,再灌注30分鍾時,大鼠組織PLA2活性與腦組織和血漿中ET的含量均明顯提高,大腦皮層神經細胞及血腦屏障超微結構明顯損傷,但如果在再灌注開始時,即用旋磁場作用大鼠,大鼠腦組織PLA2的活性降低,腦組織與血漿中ET含量亦減少,神經細胞與血腦屏障超微結構受損程度比模型組大鼠輕。實驗結果表明,旋磁場有抑制磷脂酶A2的活性與減低內皮素含量的作用,對於腦缺血再灌注損傷有防治功效。該作者認為,旋磁場作用使磷脂酶A2活性受抑制與內皮素含量減低的確切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劉鴻宇[17]報告,應用磁感應強度0.5mT的交變磁場作用小鼠,每日作用24小時,分別於術後3天,1,2,3周取材,檢查腦組織的γ-谷氨醯轉移酶的活性,結果交變磁場組術後不同時間γ-谷氨醯轉移酶活性呈上升趨勢,3周達高峰,達31.8±8.6,而未經磁場作用的對照組為14.4±1.3,提示交變磁場可以增加傷後腦組織γ-谷氨醯轉移酶的活性,促進氨基酸攝取和蛋白質合成,有利於修復,認為上述結果對進一步探討磁場對神經組織的作用和神經組織修復的機制,提供了一種有效的實驗方法。
關於磁場對自由基的影響,國內的研究結果表明,磁場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應用旋轉時磁感應強度為183mT的旋磁場作用於離體血30分鍾,結果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顯升高,而過氧化脂質明顯降低,又用磁頭作用於人體右上腹部30分鍾後,超氧化物歧化酶、總抗氧化能力、谷光甘肽等明顯升高,而過氧化脂質則明顯下降,說明磁場具有抑制自由基,增強抗氧化能力。關於磁場對自由基的清除作用,郭佑民等[21]報告,恆定均勻強磁場對小鼠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響,以磁感應強度為0.35T的恆定均勻磁場作用於小鼠,每天2小時,共7天,但實驗組與對照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的變化,差異無顯著性,說明在該實驗條件下,對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無影響。
採用激光技術的糖尿病治療儀
糖尿病治療儀採用納米激光技術,並且廣泛應用在很多領域。低強度激光照射治療的臨床價值國內外已經肯定,文獻檢索發現主要應用在治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鼻炎等症。根據健康醫學發現,低強度激光在糖尿病發病前期預防及發病後的恢復期都具有較好的療效,對於健康及抑制人體衰老具有一定的作用。
它結合我國傳統中醫理論、經絡腧穴特異性治療作用,通過中頻脈沖技術,生物電磁技術,包括葯物離子導入技術等尖端科技研製而成專業治療糖尿病改善並發症的康復理療儀器。
3、先天性扁平髖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一)骨質變化 髖關節發育不良是根本的變化,這種變化包括髖臼、骨盆、股骨頭、股骨頸,嚴重者還可影響到脊柱。
1.髖臼 安全性髖關節脫位者出生時尚屬正常,而有髖臼外上緣外有切跡,隨著生長發育髖臼逐步變狹而淺,呈三角形。髖臼唇盂增厚,由於股骨頭的不斷擠壓可造成內翻或外翻,髖臼後上方由於股骨頭的擠壓形成假臼,髖臼前緣內上方往往可見一缺損。髖臼由於沒有股骨頭的造模作用而發育不良,髖臼逐漸變小,變淺,臼底充滿脂肪纖維組織,圓韌帶經過不斷牽拉往往增厚肥大充塞於髖臼中。
2.股骨頭 新生兒的股骨頭為畸形,表面有光滑的軟骨面,而後由於脫位於髖臼外,股骨頭的形狀可逐步改變,頭可變大或變小,呈尖錐形或葺形,股骨頭受壓處往往出現部分股骨頭扁平。股骨頭骨骺出現遲緩。有時應用強大暴力手術復位,由於髖臼與股骨頭不相適應,對股骨頭的壓力過大,可造成股骨頭無菌性壞死。
3.股骨頸 由於髖關節脫位,股骨頸一般變短而粗,是肢體縮短的一個原因。股骨頸前傾角變大,據Caffey報道正常新生兒前傾角為25°,以後逐步減少至5°~15°之間,當股骨頭外移後,由於正常肌力作用,向股骨頭向前旋轉,前傾角因而增大,一般在60°~90°之間。如果能早期復位,前傾角多能逐步自行糾正。尤其在1歲以內得到復位者幾乎都能恢復正常。
4.骨盆和脊柱 脫位一側的骨盆往往伴有發育不良情況,髂翼較斜,坐骨結節較分開。在兩側脫位時,以上病變存在外,骨盆向前傾斜而使腰前突弧度增加,有時可以出現側彎。
(二)軟組織變化 這是指所有一切髖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包括皮膚、筋膜、肌肉、肌腱、關節囊、韌帶以及髖關節內盤狀軟骨,其中以關節內盤狀軟骨、關節囊與肌腱最重要。
1.盤狀軟骨(Limbus)正常14.8mm的胚胎,髖關節是一堆間質細胞,此後髖臼與股骨頭之間出現間隙,間質細胞塊中間開始吸收至僅存邊緣。到達25mm時出現關節囊與髖臼環狀韌帶(glenoid labrium)任何機械刺激在髖臼形成的主要階段時就會產生正常間質停止吸收出現盤狀軟骨,實際上盤狀軟骨吸收不全多半見於髖臼後上部,它的增生與肥大使股骨頭不能直接指向髖臼中心。Leveurf與Somerville認為這是髖脫位的主要原因,復位的關鍵。在手術中3歲以上的患兒凡牽引後股骨頭不能進入髖臼者,多半有肥厚的盤狀軟骨。這類軟骨完全像膝關節中的盤狀半月板一樣,它遮住了很大一部分關節面使股骨頭與髖臼不能接觸,引起二者之發育不良。
2.關節囊 正常的髖關節囊是一層纖維組織0.5~1.0mm厚薄。自從股骨頭脫離髖臼向外向上移位,小孩負重後,關節囊受到牽拉而增長增厚有時可大2~3mm之多,長期牽拉使關節囊與髖臼上方髂翼粘連,加上圓韌帶、盤狀軟骨與關節囊之間粘連,形成整整一片結締組織,阻礙股骨頭進入髖臼。關節囊在後期呈葫蘆形,有狹窄的頸部,股骨頭本身就不能通過。髂腰肌腱經過關節囊前面,有時在很早期出現一個切跡,阻礙股骨頭復位。關節囊附著在股骨頭以下而不是附著大小粗隆之間。
3.圓韌帶 正常圓韌帶連接股骨頭中心凹與髖臼之內下方。髖關節脫位病例中,關節囊與圓韌帶同時受到牽拉而增長增厚,久而久之圓韌帶與關節囊粘連成一片而消失。圓韌帶內的中心動脈亦因牽位增厚而過早閉塞。
4.肌肉 由於股骨頭向上移位,凡是起自骨盆沿股骨向下行走的大部分肌肉都發生短縮,其中以內收肌及髂腰肌更為明顯,而且許多肌腱有纖維變性。後側肌群包括臀肌,亦有縮短,肌力減弱,影響關節穩定性,出現搖擺步態。
5.筋膜 雖然外側肌群在理論上是被拉長,但可見到臀筋膜有攣縮,患者不能內收,這種筋膜都有纖維組織增生,嚴重者有膠原變性。手術中必須進行筋膜鬆懈才能保證復位。
診斷鑒別
患兒的母親常發現患兒肢體不正常,而來院求診,若無炎症或外傷史,就應引起對本病的警惕。症狀可大致歸納有以下幾點:
(一)關節活動受限 在兒童期先天性髖脫位通常是以無痛和關節活動不受限為其特點。然而在嬰兒和新生兒時期則恰恰相反,有暫時性關節功能障礙,呈某種固定姿勢。典型症狀主訴為患兒肢體呈屈曲狀不敢伸直,活動較健側差,無力,牽拉下肢時則可伸直,但鬆手後又呈屈曲,少數嬰兒下肢呈外旋位,外展位或兩下肢呈交叉位,甚至髖關節完全呈僵直狀態,少數患兒在牽拉下肢時有哭吵。
(二)肢體縮短 單側髖關節脫位常見患側肢體縮短。
(三)其它常見症狀有大陰唇不對稱,臀部、大腿內側或腘窩的皮膚皺折加多,加深或不對稱,會陰部加寬,有時可在牽動患肢時有「彈響聲」或彈跳感。
以上一些症狀如能及時發現,進行仔細檢查,則能做出及時的診斷與治療,治療效果將會大大的提高。
治療預防
診斷
主要依靠體征和X線檢查和測量。新生兒的檢查亦注意下列的各點:
(一)外觀與皮紋 多發性畸形伴有髖脫位時,檢查者往往發現大腿與小腿的比例不相稱,大腿短而粗,小腿卻細長,往往臀部寬大,腹股溝皺紋短或不清楚。臀部檢查時可見兩側的皮紋不同,患側一般升高或增加一條,整個下肢在放平劑時往往感覺患肢外翻15~20°有縮短現象。
(二)股骨頭不能摸到 屈髖屈膝各90°一手握住小腿上端,另一手拇指置腹股溝韌帶處,其它4指置臀部環跳處,將手旋轉小腿時,正常情況下在前面可以發現股骨頭的活動與突起。脫位時,前面空虛而臀部後面的四指卻感到股骨頭在活動。
(三)加里阿齊征(Galeazzi) 將小孩平卧,兩下肢屈膝到85°~90°之間,兩踝放平對稱位,發現兩膝有高低,稱為加氏征。股骨縮短,髖脫位者均出現此征。
(四)外展試驗(Otolani征)將小孩平卧,屈膝、屈髖90°,醫師面向小孩臀部將兩手抓住兩膝同時外展,正常情況兩膝可以放平而觸及桌面。但髖脫位中一側不能到達90°,往往是65°~70°之間,內收肌明顯隆起,稱做外展試驗陽性。有外展至75°~80°之間有滑動或跳動感覺,以後卻可以更外展至90°,稱為Otolani跳動聲,是診斷上一個重要依據。檢查中有時候髖臼內外的彈響聲,彩關節的半月板跳動聲必須分清,不能相互混淆。
(五)關節松動試驗 檢查關節松動的先決條件是股骨頭周圍軟組織很松,肌肉不緊張,股骨頭可以上下移動,進入以及退出髖臼。這類試驗包括下列三種方法:
1.妥馬試驗(Thomas)在新生兒中將健腿屈至腹壁上使腰部前凸消失,將患側腿伸直時可以完全呈一直線。正常嬰兒伸直時仍有30°左右的屈曲存在,又能完全放平成一直線。
2.巴羅試驗(Barlow) 將患肢屈膝使足跟觸及臀部。一手握住踝關節以及同側的大小粗隆,另一手拇指推住恥骨聯合另外4指抵住骶骨。在外展中途時,大拇指用力可感到股骨頭向後脫位,大拇指放鬆時骨頭復入關節。巴羅試驗陽性說明關節鬆弛容易脫位但並不是髖脫位。
3.套疊試驗 小孩平卧,屈髖90°屈膝90°,一手握住膝關節,另一手壓迫骨盆之兩側髂前上棘,將膝關節向下推動,可感到股骨頭向後突出,向上提升時,股骨頭復入髖臼,稱做套疊試驗陽性。
上三組關節松動檢查法一般適用於新生兒,並且能合作不哭吵鬧的情況下才能正確,否則往往不能檢查,因此,尚有一定的限制。
(六)跛形步態 雖然早期診斷非常重要,但仍有不少病例是因跛行而來門診。此類步態在行走中稍加分析即可看出。小孩走路當患肢在負重期(stance phase)是骨盆有下垂,晃動,不能上升:在擺動期(swing phase)時卻不明顯。此類檢查一般在小孩行走之後才能明確診斷,最早約2足歲以上,但治療時就比較晚了。兩側髖脫位患孩在行走中骨盆兩側撮動非常明顯,常稱做鴨步搖擺姿態,臀部向後突出,腰椎向前突增加,檢查很容易想到髖脫位。
(七)屈氏試驗(Trendelenurg征) 這是一個古老方法,目前已很少應用。小孩站立,當健側單腿站立,患腿上舉,骨盆同側向上升高。相反,當患肢單腿站立時,因患側股骨頭不在髖臼內,加上臀肌萎縮,髖關節不穩,致使骨盆向下垂。
(八)大粗隆上升 正常嬰兒自髂前上棘經大粗隆頂點至坐骨結節呈一條直線,稱做奈氏線(Nelaton)。倘若股骨頭不在髖臼內,而向上脫位時,大粗隆隨之上升,這三點不在一條直線上。
X線檢查 臨床檢查是診斷的第一步,它只能說明髖關節有問題,但最後作出診斷需用X線攝片。嬰兒出生後2~3月內,股骨頭骨骺骨化中心尚未出現,X線檢查乃依靠股骨頸的干近側端與髖臼關系來測量。骨化中心出現後,攝片包括雙側髖關節的骨盆片可以確定診斷,攝片時將雙下肢並攏,將患肢上推和下拉住各攝一片對比測量,則變化更明顯可靠。測量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連接雙側髖臼Y型軟骨的水平線(稱Y線或Hilgenreiner線),自髖緣外側骨化邊緣的垂線(稱Perkin線或Ombredarne線),兩線交叉將髖臼劃為四區,正常股骨頭骨化中心應在其內下區,若位於其它地區,則為脫位。脫位側骨化中心常較小。
(二)髖臼指數 自Y形軟骨中心至髖臼邊緣作連線,此線與Hilgenreiner線間夾角稱髖臼指數,此角說明髖臼之斜度亦是髖臼發育程度(圖6)。出生時髖臼指數為25.8~29.4°,6個月嬰兒在19.4°~23.4°(Caffey 1956)。2歲以上者在20°以內。多數學者認為超過25°即為不正常,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如超過30°則有明顯脫位趨向。近年來對於正常新生兒的髖臼指數發現高達35~40°,而絕大多數以後轉化為正常髖關節。因此在診斷上下不能單看髖臼指數一項。但大於正常值者說明臼頂傾斜度增加,為髖臼發育不良。
(三)骨骺外移測定 自股骨頭骨骺中心至恥骨聯合中央垂線之間距離稱為旁氏中心距,兩側比較,有距離增寬表明股骨頭向外移位。常用於髖關節半脫位,此法在測量輕度半脫位時很有價值,骨骺出現前,同樣可用股骨頸內側緣為點作測量。
(四)Von Rosen線 雙側大腿外展45~50°並內旋,攝包括雙側股骨上端至骨盆正位片。作雙側股骨中軸線,並向近側延長即Von Rosen線。正常時此線通過髖臼外上角;脫位時通過髂前上棘。在股骨頭骨化中心未出現前,對診斷有一定參考價值。
(五)興登(Shenton)線 正常骨盆X線中恥骨下緣之弧形線與股骨頸內側之弧形可以連成一條完整的弧度稱做興登氏線。凡有髖脫位,半脫位病例中,此線完整性消失。
此線在任何脫位中都消失,因此不能區別炎症、外傷、先天性等情況。但是仍不失為最簡單的診斷方法這一。
(六)股骨頸前側角攝片 偶爾需要X光攝片進一步明確前傾角的情況,最簡單的方法是患兒平卧,髖部向上作骨盆正位攝片。同樣,將大腿完全內旋再作骨盆正位攝片,將兩片比較可以看出完全內旋時股骨頸全長出現,股骨頭清楚,髖骨向上時股骨頭與大小粗隆重疊,可以估計前傾角的存在。
(七)關節造影 一般情況之下很少有必要進行關節造影來明確診斷,但是在某些情況下需要明確盤狀軟骨、關節囊狹窄、復位失敗原因時,造影術偶有必要。在全身麻醉下,髖關節進行皮膚消毒無菌操作,在關節前作穿刺注射1~3ml35%碘油造影劑(diodone diodast)。在透視下可以發現髖臼外緣有無障礙,髖臼外緣的軟骨情況以及關節囊有無狹窄,必要時手法復位後可以再次造影明確股骨頭是否完全進入髖臼,盤狀軟骨的復位與變形。由於操作復雜,造影充盈不足,讀片困難,近年來較少有人應用造影診斷。
(八)中心邊緣角(CE角) 隨訪病例時常需測定股骨頭進入髖臼的程度,偉氏(Wibeng)取股骨頭中心為一點,髖臼外緣為一點,連此兩點成一直線。髖臼外緣作垂直線向下,兩線成鈍角於髖臼外緣稱邊緣中心角。此角正常范圍為20~46°,平均35°;15~19°為可疑;少於15°,甚至負角,表示股骨頭外移,為脫位或半脫位。
並發症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治療後出現的並發症大多與手法粗暴、牽引不夠,手術指征未掌握,未弄清阻礙復位因素和固定不當等原因所致。多數可以避免。常見並發症有:
(一)再脫位 常因阻礙復位因素未消除。X線出現假象,換石膏時不小心,前傾角過大或髖臼發育不良,因而即使復位後,還是較易再脫位。
(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這類並發症主要是由於手法粗暴或手術創傷過大,損傷了股骨頭的血供;固定時強力極度外展;復位前牽引不夠或內收肌、髂腰肌未松解,復位後股骨頭受壓過度及還有一些原因不明。
(三)髖關節骨性關節病 是晚期的並發症,一般在年齡較大患兒手術後,待到成年後往往較難避免有些類並發症出現。
(四)股骨頭骨骺分離,股骨上段骨折,坐骨神經損傷等,這些均為牽引不足,復位時使用暴力或麻醉太淺等原因引起,一般均可避免。
4、「骨」的多音字都有什麼?
1、拼音:gǔ,gū,
2、筆劃:9
3、基本解釋:
人和脊惟動物身體裡面支持身體保護內臟的堅硬組織:骨頭。骨胳(全身骨頭的總稱)。骨節。骨肉(a.指最親近的有血統關系的人,亦稱「骨血」;b.喻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關系)。骨幹(g刵 )。
像骨的東西(指支撐物體的骨架):傘骨。扇骨。
指文學作品的理論和筆力:骨力(a.雄健的筆力;b.剛強不屈的氣概)。風骨(古典文藝理論術語,指文章的藝術風格,亦指作品的風神骨髓)。
指人的品質、氣概:俠骨。骨氣。
5、初中生去讀中醫葯學院,讀五年是本科文憑,
不要讀中醫葯大學,沒有前途的,畢業等於失業,幾乎沒有那個醫院招聘中醫葯大學的畢業生。
「以你09級針推學長的身份給你一些忠告:首先聲明筆者既不是中醫黑也不是中醫粉,只是筆者從小喜歡研究植物葯,接觸了一些中醫的東西。但當時選針推專業的原因估計和你一樣,稀里糊塗,父母覺得針灸是中國特色,學好了受用一生。於是本著干一行愛一行的心願在中醫之路上摸索前行。大二開始每周三、六、日跟某教授抄方、針灸,堅持三年,後考入華東某中醫葯大學讀研,期間仍然跟師抄方一年。但跟你一樣,隨著對中醫學習和了解的深入,以及接觸到很多奇葩的中醫研究項目,比如給哮喘小白鼠選穴扎針灸、給骨折大白兔做滾法、為了讓豚鼠脾腎陽虛給天天喂冰淇淋造模…越發覺得自己的中醫生涯前途渺茫,難以在體制內學到真才實學。不能做蒼生大醫,亦不願為含靈巨賊,所以經過慎重考慮之後當機立斷做出了退學決定,另謀他路。
「所以筆者無意在此褒貶中醫學,也不想參與任何中醫存廢之爭,僅是針對當下中醫教學叢生之亂象,和中醫學子們面臨真正尷尬之局面說句公道話。下面的內容可能會讓你痛苦,但絕對是肺腑之言!如果你熱愛醫學,並且對高考有把握,建議趁早退學重考醫科大學。原因有三:1.中醫誕生於中國古代民間,自古以來師徒心手相授,所以如果真有中醫聖手,那肯定身處江湖之遠而絕非中醫葯大學體制內,靠論文堆砌出來的中醫講師們、教授們在課堂上照書本教的中醫理論不僅現代醫學不認可,而且民間老中醫也不認可,關鍵是你自己內心深處同樣不認可,對吧?2.各省市人民醫院遠多於中醫院,中醫院某些科室偏向甚至只要醫科大學相關專業畢業生,比如影像、檢驗、外科等,而中醫學院畢業生進入人民醫院就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這一點建議你參考各大醫院近年招聘信息。所以說中醫學子就業是個大問題。3.當今國際社會現代醫學才是主流,中醫僅處於替代醫療地位而絕非是與之平起平坐,所以只可能中醫去配合西醫,不可能實現中醫西醫合二為一,千萬不要聽信所謂中西醫結合口號,那真的都是虛的!現實是中國所有的醫科大學臨床專業都不接受中醫類畢業生報考!
」對於中醫學,如果僅是為了謀生而不是出於熱愛,非常不建議作為自己終生的職業。值得一提的是,你還應該知道當今國家對年輕醫生的規培政策。所以,我的建議是趁早復讀,重新高考,真的不要等到你30歲還在問父母要生活費的時候,只能埋怨父母幹嘛當時送你來學中醫。「
6、骨頭的骨可以組什麼詞
骨氣,寒風刺骨,花骨朵,骨碌,骨瘦如柴,骨瘦如材,鯨骨,傲骨,骨肉,骨骼,徹骨,扇骨,筋骨,頸骨,骨灰,鎖骨,骨幹,骨感,露骨,顱骨,枯骨,肱骨,骨盆,畫骨,骨痹,仙骨,屍骨無存,骨科,風骨,脫胎混骨,刻骨銘心,粉身碎骨,仙風道骨,錚錚鐵骨,骨肉離散,盛入骨髓,骨髓,情同骨肉,枯骨之餘,~
歡迎補充
7、帶有「骨」字旁的漢字有哪些?
髓、髄、髖、髁、鶻、髕、骷、髏
8、現在中醫學畢業生前景如何?
中醫加油,最終屬於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