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折的癒合分為幾個階段?
即骨折斷端間的組織修復過程,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前期為准備階段,包括局部出血炎性反應和壞死修復組織及生骨細胞的增殖以及斷端間纖維組織軟骨和新骨的形成;後期包括骨痂的成熟及重建骨折修復開始時,其表現為一般軟組織損傷,但隨後則是由軟骨痂演變為硬骨痂
從組織學及生理學變化上,骨折癒合可分為六個階段:①撞擊期②誘導期③炎症期④軟骨痂期⑤硬骨痂期⑥重建與改建期
骨折癒合需要牢靠的固定充足的血液供應和有利的力學環境臨床骨折處理應在盡可能保持充足的血供條件下從最初的堅強固定逐步過渡到彈性固定,使骨折斷端承受較多的生理應力,以避免應力遮擋早期介入康復治療,逐漸加大功能鍛煉,以促進局部血液供應,防止骨質疏鬆和肌萎縮,有助於早期功能的恢復骨折治療應注意協調固定與運動之間的矛盾,使其有利於向骨折癒合發展骨折癒合受到多種因素影響,除周身因素外,還取決於骨折部位血運的狀況骨折類型原始的治療,特別是骨折固定的可靠程度和有否感染等因素
2、骨折的癒合過程
骨折癒合過程分三個階段,1 血腫機化期,這一階段纖維連接生長需約2周。2 骨痂形成期,即骨折已達臨床癒合階段,此期約需2個月。3 骨痂塑形期,骨髓腔再通,恢復原形過程需約2年。 傷筋動骨一百天。聽醫生的話,多養。
中文名
骨折恢復
階段
三個
對象
骨頭
效果
癒合
3、學習骨科的過程
圖譜推薦高士濂的《實用解剖圖譜》
--------------------------------------------------------------------------------
字字璣珠的骨與關節損傷,當然還有大全式的實用骨科學(人民軍醫版),實用骨科手術入路(苗華)這本不錯,郭世紱編著的《臨床骨科解剖學》,《骨科內固定》AO組織技術推薦,榮國威等翻譯,《骨折治療的AO原則》王滿宜等主譯,戴克戎等譯的《現代骨科學》
不要少了 《坎貝爾手術學》第9版
--------------------------------------------------------------------------------
我目前看的書主要是榮國威主編的骨折和第三版的實用骨科學,臨床骨科學手術入路選擇苗華的骨科手術入路.作為初學者可以滿足了.以後根據專業再選擇.
--------------------------------------------------------------------------------
真是一個說不完的話題!
也說說我從事骨科10餘年的淺薄體會。
首先,作為骨科初學者必須擁有幾本「基礎書」,個人理解應該包括一部「骨科全書」、一本解剖、一本手術學,而這大致也是在專業過程中需要反復讀、長期備查的。個人推薦:1、《臨床骨科學第二版》,04年人衛版,馮傳漢、張鐵良主編;或者《實用骨科學》第三版。前者源自73年的天津四卷,尤其骨病方面來自自身積累的大宗病例,對近年各專業領域進展也算有個清晰翔實的交代,盡管略有良莠不齊(這是難免的通病)、文字錯誤,個人感覺近些年可排「全書」No.1。《實用骨科學》總體上是優秀的「全書」,購有一、二版,三版翻過,較之二對一的進步,三似乎有所不足,不過畢竟近年骨科各領域進步太快,還是新的適用些。這兩者還有重要區別就是大洋,一本578,一本不到200。2、郭世紱的《臨床骨科解剖學》,前面有同道提到「錯誤多多」,愚以為假如曾進行過正規解剖訓練的話(一般應在master階段)就會發現,解剖變異實在是太多了,乃至象圖譜上那樣典型的神經血管反而可能是少數!而強調變異正是《臨床骨科解剖學》的特色之一。3、《骨科手術學》第二版,三版沒看,不敢置評。btw,高世濂的圖譜實在是國人圖書的精品,有條件盡可備之,苗華的《骨科手術入路解剖學》清晰而具特色,是配合手術學的佳作。
入門後也就具備了一定的鑒別欣賞能力,各專業參考書的選擇反而容易些,不贅述了。
個人管見,僅供參考。
--------------------------------------------------------------------------------
不知樓主是新參加工作直接進骨科工作呢,還是經過了較長的科室輪轉後定在了骨科。
根據我個人的體會,我覺得有幾本書對骨科新人不可不讀:
《骨科基本功》
《骨與關節損傷》總論部分
《骨科臨床解剖學》郭世紱主編
《骨科手術學》現在已是第三版了
《實用骨科學》現在已是第三版了
《坎貝爾骨科手術學》第十版已出,如有錢,盡量看最新版。
如果你所在醫院條件好,可以在醫院圖書館借閱,有句話叫作「書非借不能讀也」,即可以讀書,又省了鈔票,何樂而不為?
如樓主剛參加工作,建議再好好讀讀最新版教材《外科學》總論部分。
一點拙見,僅供參考,希望共同進步。
--------------------------------------------------------------------------------
《實用骨科學》對入門還可以,適合住院醫生看
--------------------------------------------------------------------------------
本人買了張鐵良,馮傳漢的<臨床骨科學>第二版,感覺還不錯,寫得比較詳細,很適合初學者看。我不知道大家為什麼沒人推薦呢?我覺的實用骨科學統計數據太多,感覺抓不到重點! 一點體會!
--------------------------------------------------------------------------------
就我所見,包羅萬象的大骨科專著中幾乎沒有什麼值得推薦的。因此,不妨換一種方式:鑽研一本骨科手冊之類的簡裝本骨科學,再就感興趣的問題閱讀一些分類專著。
「骨科手冊」或「簡明骨科學」之類的東西現在有很多,但好象楊克勤主編的那本要好一些。
朱通伯、戴克戎主編的《骨科手術學》第二版當然不得不看。
郭世紱的《臨床骨科解剖學》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來查的。比如遇到一個解剖相關問題、或是參與一個入路較復雜的手術等均可以翻一翻。
脊柱外科方面饒書誠主編的《脊柱外科手術學》第二版不錯。
關節外科方面當然仍是呂厚山的《人工關節外科學》最值得一讀。
腫瘤方面我比較喜歡過邦輔的《骨腫瘤學》第二版。另外劉子君的《骨關節病理學》也在當讀之列。
王亦璁等的《膝關節外科的基礎和臨床》也是在分區域骨科專著中算是好的。
手外科、顯微外科方面不太熟悉,想來應該可讀的東西很多。本來這就是國人的強項。
1.影像:《中華影像學會--骨骼肌肉卷》對我讀片幫助很大。
2.體檢:郭效東編<骨傷科臨床檢查法>
3.手術入路:《骨科手術入路解剖學》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4.基礎:郭世紱的《臨床骨科解剖學》
5.臨床:朱通伯、戴克戎主編的《骨科手術學》第二版,脊柱方面:趙定鱗,賈連順,李家順。《坎貝爾手術學》第9版中文的,10版英文有點吃力。
《骨折的ao治療原則》兩百多大洋,還不帶cd,其實有的,要發函購買的。對於手法推薦<骨折的手法復位彩色圖譜>很大的一本。手外科(日本)津下健哉,李炳萬,王澍寰,韋加寧,臂叢的顧玉東,陳德松。
6.雜志:〈國外醫學--骨科學〉,編委多數是上海的。〈骨與關節損傷雜志〉我也崇洋媚外,國外的書就是詳細,到位,清楚,客觀。可大部分人就是英文不好沒辦法啊。
我導師推薦的我讀的
現代骨科疾病診斷與治療 英文版
現代骨科手術學 朱盛修
實用骨科學
坎貝爾骨科大全
骨科內固定手冊 榮國成
4、骨痂的骨折的癒合過程
骨折癒合的過程就是「瘀去、新生、骨合」的過程,是一面清除壞死組織,一面新生修復的過程 ( 由膜內化骨與軟骨內化骨共同完成 ) ,整個過程是持續的和漸進的。骨折癒合的過程也是暫時性緊急連接到永久性堅固連接的過程。一般將骨折癒合分為 3個階段,即血腫機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痂改造塑形期;也有根據骨折癒合過程的組織學和生理學特徵分為撞擊期、誘導期、炎症期、軟骨痂期、硬骨痂期和改建期 6 個不同的階段。
1 .血腫機化期
骨折後,因骨折本身及鄰近軟組織的血管斷裂出血,在骨折部形成了血腫,血腫於傷後 6 ~ 8 小時即開始凝結成血塊,與局部壞死組織引起無菌性炎性反應。骨折斷端因血循環中斷,逐漸發生壞死,約有數毫米長。隨著纖維蛋白的滲出,毛細血管的增生,成纖維細胞、吞噬細胞的侵入,血腫逐漸機化,形成肉芽組織,並進而演變成纖維結締組織,使骨折斷端初步連接在一起,稱為纖維連接,約在骨折後 2 ~ 3 周內完成。同時,骨折端附近骨外膜的成骨細胞傷後不久即活躍增生,一周後即開始形成與骨幹平行的骨樣組織,並逐漸向骨折處延伸增厚。骨內膜在稍晚是亦發生同樣改變。
2 .原始骨痂形成期
原始骨痂形成或骨內膜和骨外膜的成骨細胞增生,在骨折端內、外形成的骨組織逐漸骨化,形成新骨,稱為膜內化骨。隨新骨的不斷增多,緊貼骨皮質內在治療骨折時,對這些並發症應以預防為主,如果已經出現則應及時診斷和妥善治療,這樣,大多數並發症都是可以避免或治癒的。外面逐漸向骨折端生長,彼此會合形成梭形,稱為內骨痂和外骨痂。骨折斷端及髓腔內的纖維組織亦逐漸轉化為軟骨組織,並隨軟骨細胞的增生、鈣化而骨化,稱為軟骨內化骨,而在骨折處形成環狀骨痂和髓腔內骨痂。兩部分骨痂會合後,這些原始骨痂不斷鈣化而逐漸加強,當其達到足以抵抗肌收縮及成角、剪力和旋轉力時,則骨折已達到臨床癒合,在成人一般約需12~24周(人衛版外科學教材第8版最新修改)。此時 x 線片上可見骨折處四周有梭形骨痂陰影,但骨折線仍隱約可見。對骨外膜的損傷均對骨折癒合不利。
3 .骨痂改造塑形期
原始骨痂中新生骨小梁逐漸增加,且排列逐漸規則和緻密,骨折斷端經死骨清除和新骨形成的爬行代替而復活,骨折部位形成骨性連接。這一過程一般約需 1~2年。隨著肢體活動和負重,應力軸線上的骨痂不斷得到加強,應力軸線以外的骨痂逐漸被清除,並且骨髓腔重新溝通,恢復骨的正常結構 ( 圖 9 — 12) ,最終骨折的痕跡從組織學和放射學上完全消失。
近年來研究表明,多種骨生長因子與骨折癒合有關,它們共同作用可刺激成骨細胞的活性,調節局部成骨。如胰島素生長因子 I 、Ⅱ (IGF — I 、 IGF 一Ⅱ ) 、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 (PDGF) 、鹼性成纖維細胞因子 (bFGF) 、 B 轉化生長因子 (TGF — B) 等在炎性階段可進一步刺激間充質細胞聚集、增殖及血管形成。骨形態發生蛋白 (BMP) 有較強的跨種誘導成骨活性( 即誘導未分化的間充質細胞分化形成軟骨或骨 ) 和骨損傷修復作用,其作用無種屬特異性。
5、骨折的治療一般是按照哪些步驟進行的?求答案
當今社會中,骨折已經成為一種很常見的疾病了。臨床上,骨折的治療前要了解骨折的具體症狀。目前,實用的骨折的治療方法都有哪些呢?接下來是專家對骨折的治療的方法的介紹。骨折的治療方式一般採用三步階梯療法,徹底打破的傳統療法的局限性,此外,傷口劇痛,局部腫脹、淤血,傷後出現運動障礙。出現外傷後盡可能少搬動病人。骨折的治療方法介紹如下:
第一、復位:是將骨折後發生移位的骨折斷端重新恢復正常或接近原有正常位置,以重新恢復骨骼的支架作用。這是常用的骨折的治療方法。
第二、固定:骨折復位後,因為其不穩定,容易發生再移位,因此要採用不同的方法將其固定在滿意的位置上,使其逐漸癒合。如果通過手術切開上鋼板、鋼針、髓內針、螺絲釘等,就叫內固定。常用的骨折的治療方法有:小夾板、石膏綳帶、外固定支架、牽引制動固定等,這些叫外固定。
第三、功能鍛煉:這種骨折的治療方法是通過受傷肢體肌肉收縮,增加骨折周圍組織的血液循環,促進骨折癒合,防止肌肉萎縮,通過主動或被動活動未被固定的關節,防止關節粘連、關節囊攣縮等。
6、骨折癒合有感覺嗎
您是指骨折癒合的過程,還是指骨折完全癒合。
如果是前者,由於骨折癒合的前期常伴隨疼痛,估計即使有感覺也被疼痛掩蓋了。
如果是後者,則是一種臨床結局,需要骨科醫生結合患者的症狀體征及相關檢查如X線片,綜合做出判斷。這個估計很難感覺到,要是能感覺到,就不需要做X線片了,又花錢又吃射線,您說是不是?
7、應該怎樣護理骨折病人?
骨折病人有的需住院手術治療,有的經門診復位、石膏固定或其他處理後,即可回家休養治療。骨折的癒合過程緩慢,一般要6~8周才能達到臨床癒合階段,老年人更長一些,大多需要卧床休養,所以家庭護理顯得極為重要。
(1)首先要解除病人骨折後的種種顧慮,減輕心理上的壓力,多數病人骨折後心理都較為復雜、這些復雜心理可使病人吃不好,睡不好,更不用說配合治療進行功能鍛煉。護理人員必須耐心地、親切地進行說服、鼓勵,講明只有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才能恢復功能,才能早日減輕痛苦。
(2)骨折後常因制動體位、疼痛而影響食慾和消化功能,大小便不方便,又使病人不願多飲水和進食,家人應耐心勸慰,根據病人的飲食習慣和愛好,調節花式品種,多吃易消化的營養豐富的食物,如豆製品、肉、魚蛋類、以及水果蔬菜,以增強骨折創傷的修復力。還要適當進食纖維素食物,以利通便。上肢骨折者需護理喂飯、喂水。
(3)因骨折長期卧床的病人,往往對大小便發愁,一怕大便困難,二怕吃多、便多、尿多,增加他人的麻煩,護理人員應主動關心,做到勤問、勤看、勤處理,協助床上大小便,女病人便後應清洗會陰肛門部。鼓勵病人多飲水,預防尿路感染和尿路結石的形成。排便有困難的,每日做腹部按摩,適當服用緩瀉劑,如石蠟油或中葯麻仁丸等。
(4)為使卧床骨析病人舒服,心情愉快,應做到「3短」、「3潔」。「3短」是發短、胡須短、指(趾)甲短。「3潔」是頭足會陰清潔、口腔皮膚清潔、床鋪清潔。為此,應定期給予洗頭、洗腳、擦澡、剪指甲、剃頭剃須,及時更換被服。卧床病人應每日作深呼吸運動,定時拍背以利排痰,注意保暖,防止進食嗆咳或誤咽入氣管,在確保骨折部位固定的前提下,盡量有計劃地變換體位,長期受壓處皮膚要給以按摩,有利於預防褥瘡和肺炎。
(5)隨時注意病人卧床的姿勢正確,如腰椎骨折的應處於腰椎過伸位仰卧姿勢,硬板床腰部可墊以枕頭。經常檢查患肢的情況,如用石膏或夾板固定的患肢皮膚有無受壓,指(趾)端的顏色、溫度有無改變,以及石膏是否過松或過緊的情況,如有異常,應及時妥善處理。
一般固定的患肢,可用枕頭或被褥抬高,以高於心臟水平為宜,但以不使對好的骨頭移位為原則,有利於消腫和血液迴流。保持石膏內部清潔,如病人感到石膏內皮膚發癢,可以鈍頭的織絨線針伸進去輕輕的上下移動止癢(有傷口者不能用),對下肢股骨骨折的病人要保持患肢踝關節呈902屈曲,防止足下垂,為防止肢體外旋和內收,可在鞋底跟上釘一橫板條,保持有效的牽引力。
(6)骨折的癒合,需要復位後確實的固定,這與功能鍛煉是一對矛盾,要處理好這矛盾,主要是正確地開展功能鍛煉,循序漸進,由少到多,由輕而重,逐步增加,才能既避免患肢肌肉萎縮或關節僵直,又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骨折的癒合。應鼓勵、指導和督促病人在不同的階段作不同程度的功能鍛煉。
骨折後1~2周:主要開展肌肉收縮鍛煉,上肢作握掌、提肩,下肢作踝關節伸屈、趾關節活動和作股四頭肌綳緊收縮鍛煉(在關節不活動的前提下),如因疼痛而煉不起來,可囑其先煉健肢,再一起煉患肢。
骨折後3~6周:除繼續鍛煉肌肉收縮外,可開始較多個關節活動,上肢握拳頭,繼而可練習肩關節伸屈。下肢可逐步練習伸屈髖、膝關節和試驗抬腿,四周後可扶拐離床,患肢不著地行走,但必須有人從旁扶持,以免再跌倒。
骨折後6~8周,可增加全面鍛煉次數及活動范圍。
(7)骨折癒合後,拆去石膏或夾板,經長期石膏包紮的皮膚乾燥脫屑,應給用刺激性小的肥皂和溫水清洗後塗以冷霜,保護皮膚,如有腫脹,可在睡眠時抬高患肢或穿彈性長統襪,以利血液迴流,減輕水腫。恢復後的患肢,仍應繼續鍛煉,爭取及早恢復關節功能,肌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8、骨痂的生長過程
骨痂可以理解為骨頭受傷後的傷痂(皮膚癒合初的血痂),下面骨折的癒合過程 第二條即是。
還為你找了一些鏈接,內容挺多不給你復制了。
骨折的癒合過程
骨折癒合的過程就是「瘀去、新生、骨合」的過程,是一面清除壞死組織,一面新生修復的過程 ( 由膜內化骨與軟骨內化骨共同完成 ) ,整個過程是持續的和漸進的。骨折癒合的過程也是暫時性緊急連接到永久性堅固連接的過程。一般將骨折癒合分為 3個階段,即血腫機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痂改造塑形期;也有根據骨折癒合過程的組織學和生理學特徵分為撞擊期、誘導期、炎症期、軟骨痂期、硬骨痂期和改建期 6 個不同的階段。
1 .血腫機化期
骨折後,因骨折本身及鄰近軟組織的血管斷裂出血,在骨折部形成了血腫,血腫於傷後 6 。 8 小時即開始凝結成血塊,與局部壞死組織引起無菌性炎性反應。骨折斷端因血循環中斷,逐漸發生壞死,約有數毫米長。隨著纖維蛋白的滲出,毛細血管的增生,成纖維細胞、吞噬細胞的侵入,血腫逐漸機化,形成肉芽組織,並進而演變成纖維結締組織,使骨折斷端初步連接在一起,這就叫纖維連接,約在骨折後 2 ~ 3 周內完成。同時,骨折端附近骨外膜的成骨細胞傷後不久即活躍增生, l 周後即開始形成與骨幹平行的骨樣組織,並逐漸向骨折處延伸增厚。骨內膜亦發生同樣改變,只是為時稍晚。
2 .原始骨痂形成期
原始骨痂形成或骨內膜和骨外膜的成骨細胞增生,在骨折端內、外形成的骨組織逐漸骨化,形成新骨,稱為膜內化骨。隨新骨的不斷增多,緊貼骨皮質內在治療骨折時,對這些並發症應以預防為主,如果已經出現則應及時診斷和妥善治療,這樣,大多數並發症都是可以避免或治癒的。外面逐漸向骨折端生長,彼此會合形成梭形,稱為內骨痂和外骨痂。骨折斷端及髓腔內的纖維組織亦逐漸轉化為軟骨組織,並隨軟骨細胞的增生、鈣化而骨化,稱為軟骨內化骨,而在骨折處形成環狀骨痂和髓腔內骨痂。兩部分骨痂會合後,這些原始骨痂不斷鈣化而逐漸加強,當其達到足以抵抗肌收縮及成角、剪力和旋轉力時,則骨折已達到臨床癒合,一般約需 4 。 8 周。此時 x 線片上可見骨折處四周有梭形骨痂陰影,但骨折線仍隱約可見。對骨外膜的損傷均對骨折癒合不利。
3 .骨痂改造塑形期
原始骨痂中新生骨小梁逐漸增加,且排列逐漸規則和緻密,骨折斷端經死骨清除和新骨形成的爬行代替而復活,骨折部位形成骨性連接。這一過程一般約需 8 ~ 12 周。隨著肢體活動和負重,應力軸線上的骨痂不斷得到加強,應力軸線以外的骨痂逐漸被清除,並且骨髓腔重新溝通,恢復骨的正常結構 ( 圖 9 — 12) ,最終骨折的痕跡從組織學和放射學上完全消失。
近年來研究表明,多種骨生長因子與骨折癒合有關,它們共同作用可刺激成骨細胞的活性,調節局部成骨。如胰島素生長因子 I 、Ⅱ (IGF — I 、 IGF 一Ⅱ ) 、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 (PDGF) 、鹼性成纖維細胞因子 (bFGF) 、 B 轉化生長因子 (TGF — B) 等在炎性階段可進一步刺激間充質細胞聚集、增殖及血管形成。骨形態發生蛋白 (BMP) 有較強的跨種誘導成骨活性( 即誘導未分化的間充質細胞分化形成軟骨或骨 ) 和骨損傷修復作用,其作用無種屬特異性。
骨折的臨床癒合標准和骨性癒合標准
掌握骨折的臨床癒合和骨性癒合的標准,才有利於確定外固定的時間、練功計劃和辨證用葯。
( 一 ) 骨折的臨床癒合標准 1 .局部無壓痛,無縱軸叩擊痛。 2 .局部無異常活動。 3 . x 線照片顯示骨折線模糊,有連續性骨痂通過骨折線。 4 .在解除外固定情況下,上肢能平舉 lkg 達 1 分鍾,下肢能不扶拐在平地連續徒手步行 3 分鍾,並不少於 30 步。5 .連續觀察兩周骨折處不變形,則觀察的第 1 天即為臨床癒合日期。 第 2 、 4 兩項的測定必須慎重,以不發生變形或再骨折為原則。
( 二 ) 骨折的骨性癒合標准
1 .具備臨床癒合標準的條件。
2 . X 線照片顯示骨小梁通過骨折線。
.baidu.com/question/13904181.html 14K 2006-10-31
hospital2.cnnb.net/mx.asp?id=12089 3K 2004-7-8
www.120ask.com/Question/2006-8-10/839673.htm 21K 2006-8-26
http://.baidu.com/question/8361070.html?fr=qrl3
9、骨痂的形成
一.骨折癒合一、骨折癒合過程1.血腫機化期 骨折後,因骨折本身及鄰近軟組織的血管斷裂出血,在骨折部位形成 了血腫,血腫於傷後6-8小時即開始凝結成含有網狀纖維素的血凝塊。骨折斷端因血循環 中斷,逐漸發生壞死。隨著紅細胞的破壞,纖維蛋白的滲出,毛細血管的增全,成纖維細胞、吞噬細胞、異物巨細胞的侵入,血腫逐漸機化,肉芽組織再演變成纖維結締組織,使骨折斷端初步連接在一起,稱為纖維性骨痂,約在骨折後2-3周內完成。此期完成時,骨折端仍存在有一定彈性的成角活動。肢體骨折部位仍有水腫及壓痛。x線片上可見到少量膜內骨化影,但尚無軟骨內骨化現象。2.原始骨痂期 充塞在骨折斷端之間由血腫機化而形成的纖維結締組織,大部分轉變為軟骨、軟骨細胞,經過增生、變性、鈣化而骨化,稱軟骨內骨化。骨折後24小時內,骨折斷端處的外骨膜開始增生、肥厚,外骨膜的內層即生發居中成骨細胞增生,產生骨化組織,形成新骨,稱骨膜內骨化。新骨的不斷增多,緊貼在骨皮質的表面,填充在骨折斷端之間,呈斜坡樣,稱外骨痂。在外骨痂形成的同時,骨折斷端髓腔內的骨膜也以同樣的方式產生新骨,充填在骨折斷端的髓腔內,稱內骨痂。內骨痂由於血運供給不佳,故生長較慢。內外骨痂的不斷生長,逐漸接近而會合。骨折臨床癒合,一般約需4-8周。3.骨痂改造期 骨折部的原始骨痂進一步改造,成角細胞增加,新生骨小梁也逐漸增加,且逐漸排列規則和緻密,而骨折端無菌壞死部分經過血管和成骨細胞、破骨細胞的侵入,進行死骨的清除和形成新骨的爬行替代過程,骨折部位形成了骨性連接,一般需要8-12周才能完成。此時骨折癒合已很牢固,病肢可以開始使用。最後骨摺痕跡,在組織學或放射學上完全或接近完全消失,成人其所需時間一般為2-4年,兒童則2年以內。二、骨折延遲癒合延遲癒合是指骨折的正常癒合進程受到干擾,使癒合過程延長,臨床主要表現為骨折局部軟組織水腫及壓痛持續存在。x線片表現為骨痂出現較晚,血沉長期增快。造成骨折延遲癒合的原因較多,個別病人因全身重度營養不良、維生素嚴重缺乏、骨質本身疾患等影響骨折癒合外,大多數還是局部因素的影響,如骨折整復後固定不確實,骨折斷端間存在旋轉力或剪力,造成一個活動面,從而始終不能獲得骨性癒合。開放性骨折發生感染或死骨形成;持續牽引治療,發生過度牽引,均為較常見的原因。骨折延遲癒合雖骨折癒合速度緩慢,但骨痂仍有繼續生長的能力,只要找出發生的原因,作針對性治療,骨折還是可以連接起來的。三、骨折不癒合骨折不癒合是指骨折修復的自然過程已完全停止,如不經治療,改變骨折部位的局部條件,則不能形成骨連接。骨折不癒合,常常由於骨折端夾雜較多的軟組織。開放性骨折擴創中過多地去除碎骨片,造成骨質缺損,是骨折不癒合的主要原因。多次的手術整復破壞了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環,對造成骨延遲癒合的因素沒有及時治療,發展下去也可造成骨不癒合。臨床表現為患肢持續性疼痛、不穩定、使用無力。檢查時肢體有異常活動或假關節。局 部可有水腫及壓痛。x線片表現為骨端硬化,骨髓腔封閉,有時兩骨折端形成杵臼狀假關節。骨折不癒合一般均需採用植骨術。四、影響骨折癒合的因素1.全身因素(1)年齡:小兒因其組織的再生和塑形能力強,因此,骨折癒合速度較成人快,功能恢復好。如小兒股骨骨折,1個月能基本癒合,而成人股骨骨折,往往需要3-4個月才能基本癒合;老年人的股骨骨折癒合速度和功能恢復則更慢。(2)全身健康情況: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重度營養不良、鈣代謝障礙、骨軟化症、惡性腫瘤等病人,如發生骨折,則骨折癒合延遲。(3)個體差異:個體不同,骨折癒合速度可有差異。2.局部因素(1)骨折類型:螺旋形和斜形骨折,因骨折斷面接觸大,有部分新生骨痂生長,就容易出現臨床癒合,所以骨折癒合快。橫形骨折骨折斷面接觸小,雖有相當量新生骨痂形成,但往往需要較多量的成熟骨痂才能達到臨床癒合,故臨床癒合速度相對較慢。骨折端接觸緊密,有利骨折的癒合。如嵌入骨折較易癒合,而骨折端間有裂隙或分離,中間夾有軟組織,則不易癒合。骨端問有剪式應力或其他形式的活動會影響骨折的癒合。(2)骨折段血液供給情況:骨折癒合過程中的組織再生,需要足夠的血液供給。若骨折段血液供給減少,則骨折癒合速度變慢;骨折段血液供給受到嚴重障礙或完全喪失,則骨折癒合發生延遲連接,甚至缺血性骨壞死。(3)軟組織損傷程度:直接暴力造成的骨折,軟組織損傷嚴重,肌肉、血管、神經,骨膜均可能有不同程度損傷,骨折癒合的速度就可能較慢。而間接暴力所致的閉合性骨折,軟組織損傷較輕,骨折癒合較快。放射性復合傷所致的骨折癒合慢或不癒合。(4)感染的影響:開放性骨折發生感染,引起化膿性骨髓炎,或死骨形成,骨折斷端充血脫鈣,骨折癒合很慢。(5)骨折的數量:多發性骨折或一骨上有多段骨折,骨折癒合速度也較慢。五、骨折的並發症一般分為早期和晚期兩種,早期的具體表現為:1、休克:嚴重創傷、大出血或重要器官損傷所致;2、脂肪栓塞綜合征:發生於成人,因骨折處髓腔內血腫張力過大,骨髓被破壞,脂肪滴進入破裂的靜膜窩內,引起肺腦脂肪栓塞;3、重要內臟器官和周圍組織損傷;4、骨筋膜室綜合征:多見於前臂內側和小腿,常由創傷骨折或外包紮過緊等,迫使骨筋膜室容積減小,骨筋膜室內壓力增高。骨折晚期並發症有:1、墜積性肺炎:多發生於骨折長期卧床的病人,特別是老年、體弱和患有慢性病的人;2、褥瘡;3、下肢靜脈血栓:多見於骨盆骨折或下肢骨折病人,長期缺乏運動使血液處於高凝狀態;4、感染:開放性骨折,特別是污染較重或伴有較嚴重的軟組織損傷者,若清創不徹底,可導致化膿性骨髓炎;5、損傷性骨化:多因關節扭傷、脫位或關節附近骨折,骨膜剝離形成骨膜下血腫,處理不當使關節附近軟組織內廣泛骨化;6、創傷性關節炎:骨折未能准確復位,關節面不平整,長期磨損易引起關節炎;7、關節僵硬;8、急性骨萎縮:即損傷所致關節附近的痛性骨質疏鬆,也稱反射性交感神經性骨營養不良;9、缺血性骨壞死:骨折段的血液供應被破壞所致;10、缺血性肌痙攣:較嚴重的並發症之一,是骨筋膜室綜合症處理不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