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折段的移位有幾種?
大多數骨折段均有不同程度的移位,常見有以下5 種。
(1)成角移位兩骨折段的縱軸線交叉成角,以其頂角的方向為准有向前、後、內、外成角。
(2)側方移位以近側骨折段為准,遠側骨折段向前、後、內、外的側方移位。
(3)縮短移位兩骨折段相互重疊或嵌插,使其縮短。
(4)分離移位兩骨折段在縱軸上相互分離,形成間隙。
(5)旋轉移位遠側骨折段圍繞骨之縱軸旋轉。
造成各種不同移位的影響因素為:外界暴力的性質,大小和作用方向;肌肉的牽拉,不同骨折部位,由於肌肉起止點不同,肌肉牽拉造成不同方向移位;骨折遠側段肢體重量的牽拉,可致骨折分離移位;不恰當的搬運和治療。
2、骨折分為幾類?
(1)根據骨折處皮膚黏膜的完整性分為:
(1)閉合性骨折(closed fracture):骨折處皮膚或黏膜完整,骨折端不與外界相通
(2)開放性骨折(open fracture):骨折處皮膚或黏膜破裂,骨折端與外界相通
(2)根據骨折的程度和形態分為:
(1)不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和連續性部分中斷,按其形態分為兩種
①裂縫骨折:骨質發生裂縫,無移位,多見於顱骨肩胛骨等
②青枝骨折:多見於兒童,骨質和骨膜部分斷裂,可有成角畸形
(2)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全部中斷,按骨折線的方向及其形態分為八種
①橫行骨折:骨折線與骨幹縱軸接近垂直
②斜形骨折:骨折線與骨幹縱軸呈一定角度
③螺旋形骨折:骨折線呈螺旋狀
④粉碎性骨折:骨折碎裂成三塊以上
⑤嵌插骨折:骨折片相互嵌插,多見於干骺端骨折骨乾的堅質骨嵌插入骺端的松質骨內
⑥壓縮性骨折:骨質因壓縮而變形,多見於松質骨
⑦凹陷性骨折:骨折片局部下陷,多見於顱骨
⑧骨骺分離:經過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斷面可帶有數量不等的骨組織
(3)根據骨折端穩定程度分為:
(1)穩定性骨折
骨折端不易移位或復位後不易再發生移位者,如裂縫骨折青枝骨折橫行骨折壓縮性骨折嵌插骨折等
(2)不穩定性骨折
骨折端易移位或復位後再移位者,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
(4)骨折段移位:大多數骨折的骨折段均有不同程度的移位,常見有以下幾種
(1)成角移位:兩骨折段的縱軸線交叉成角,以其頂角的方向為准有向前後內外成角
(2)側方移位:以近側骨折段為准,遠側骨折段向前後內外的側方移位
(3)縮短移位:兩骨折段相互重疊或嵌插,使其縮短
(4)分離移位:兩骨折段在縱軸上相互分離,形成間隙
(5)旋轉移位:遠側骨折段圍繞骨的縱軸旋轉
造成各種不同移位的影響因素:外界暴力的性質大小和作用方向;肌肉的牽拉,不同骨折部位,由於肌肉的起止點不同,肌肉牽拉造成不同方向移位;骨折遠側段肢體重量的牽拉,可使骨折分離移位;不恰當的搬運和治療
3、骨折有哪些移位方式
成角移位,側方移位,縮短移位,分離移位,螺旋移位。
骨折治療原則即復位,固定,康復治療。
復位分解剖復位,功能復位
解剖復位即對位對線完全良好
功能復位指經復位後,骨折兩端尚未恢復正常的解剖關系,但在骨折癒合後對肢體功能無明顯影響者。每個部位的功能復位的要求均不一樣,一般認為的標準是:1,旋轉移位,分離移位必須完全矯正。2,縮短移位在成人下肢不超過1cm,兒童若無骨骺損傷,下肢縮短2cm以內,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自行矯正。3,成角移位:下肢骨折輕微的向前或向後成角,與關節活動方向一致,日後可在骨痂改造期內自行矯正。向側方成角移位,與關節方向垂直,日後不能矯正,必須完全復位。否者關節內外側負重不平衡,易引起創傷性關節炎。上肢骨折要求也不一致,肱骨幹稍有畸形,對功能影響不大;前臂雙骨折要求對位、對線均好,否者影響前臂旋轉功能。4,長骨幹橫形骨折,骨折端對位至少達三分之一左右,干骺端骨折至少應對位四分之三左右。
4、什麼叫斜形骨折
四肢長骨一骺板以上線性骨折; 請問這裡面的先行骨折是什麼樣的骨折,如粉碎性長骨一骺板是指關節的骨骺,你的描述好像不準確,應該是斜形骨折,和粉碎性
5、骨折旋轉移位為什麼必須完全糾正
旋轉移位是指斷面沿縱向軸線發生了相對位置的變化,是應該立體的概念。而對線是矯形以後在X光片上看到的情形,這個是一個2維平面的概念,對線不等於完全對位,立體的狀態如果不調整好,對修復及恢復都有負面影響。以後還會影響正常的功能。
我樓下有個朋友,在馬路邊被車撞了,腿骨骨折,三年裡做了三次手術,都是前一次沒長好,又弄斷了重新接的,苦不堪言啊。。。。
6、醫學上折端輕微移位屬於什麼情況
就是說骨折有輕微的移位骨折移位 1.成角移位(angulationdisplacement)兩骨折段之縱軸線交叉成角,角頂的凸向即為成角方向,如向前、向後、向內或向外成角。 2.側方移位(lateraldisplacement)一般以近位骨折端為基準,以遠位端的移位方向確定為向前、向後、向內或向外側方移位。 3.縮短移位(shorteneddisplacement)兩骨折段互相重疊或嵌插,使其縮短。 4.分離移位(segregateddisplacement)兩骨折段在同一縱軸上互相分離。 5.旋轉移位(rotationdisplacement)骨折段圍繞骨之縱軸發生旋轉。
7、什麼是骨折的復位標准?
(1)解剖復位。骨折段通過復位,恢復了正常的解剖關系,對位(兩骨折端的接觸面)和對線(兩骨折段在縱軸上的關系)完全良好時,稱解剖復位。
(2)功能復位。經復位後,兩骨折段雖未恢復至正常的解剖關系,但在骨折癒合後對肢體功能無明顯影響者,稱功能復位。功能復位的標准如下。
①骨折部位的旋轉移位、分離移位必須完全矯正。
②縮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過1cm;兒童若無骨骺損傷,下肢縮短在2cm 以內,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可自行矯正。
③成角移位,下肢骨折輕微地向前或向後成角,與關節活動方向一致,日後可在骨痂改造期內自行矯正。向側方成角移位,與關節活動方向垂直,日後不能矯正,必須完全復位。否則關節內、外側負重不平衡,易引起創傷性關節炎。上肢骨折要求也不一致,肱骨幹稍有畸形,對功能影響不大;前臂雙骨折則要求對位、對線均好,否則影響前臂旋轉功能。
④長骨幹橫形骨折,骨折端對位至少達1/3 左右,干骺端骨折至少應對位3/4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