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骨折固定時先固定骨折的哪一端

骨折固定時先固定骨折的哪一端

發布時間:2020-03-09 18:25:33

1、骨折患者的骨折部位有哪幾種固定方法?

骨折的部位不同固定的方法也不同,常見有上肢、下肢、脊柱和骨盆部位的骨折。

(1)上肢骨折:找兩塊寬窄、長短適合的木板,托著折臂,然後用綳帶綁緊骨折部的上端和下端,再用三角巾懸吊在胸前。

(2)下肢骨折:用兩塊長短不同的木板,長木板放在患肢及軀乾的外側,短木板放在內側,然後用綳帶或布條紮好。

(3)脊柱骨折:應有三人平起平落慢慢地同時抬起,使脊柱伸直,成仰卧位放上擔架,擔架應用硬板床,身體兩側放些疊好的衣服、被單、枕頭等把身體固定,防止晃動。如果是頸椎骨折,搬動時必須有一人挾住頭,放在擔架後,頭部兩側用衣物或紗帶固定。

(4)骨盆骨折:用床單把骨盆局部包起來,然後把傷者的兩腿綁在一起,中間加軟棉墊,搬動時,有一人用手托住傷者的臂部,另一手托住腰部,一人托起頭及胸背,另一人抬下肢,三人一起平穩地把傷者輕輕地平放在硬木板的擔架上。

2、四肢骨折固定時,應先固定骨折上、下端,現場不復位

對,但要避免過多的搬動患肢,增加疼痛,若患肢腫脹嚴重,可用剪刀將患肢的衣袖和褲腳剪開,減輕壓迫。
骨折有明顯畸形,並有穿破軟組織和損傷附近重要血管、神經的危險時,可適當牽引患肢,使之變直後再進行固定。

3、骨折固定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如下最重要,關繫到關節的活動度
1、復位 是將骨折後發生移位的骨折斷端重新恢復正常或接近原有正常位置,以重新恢復骨骼的支架作用。復位的方法有閉合復位和手術復位、外固定架復位。
2、固定 骨折復位後,因為其不穩定,容易發生再移位,因此要採用不同的方法將其固定在滿意的位置上,使其逐漸癒合。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小夾板、石膏綳帶、外固定支架、牽引制動固定等,這些叫外固定。如果通過手術切開上鋼板、鋼針、髓內針、螺絲釘等,就叫內固定。
3、功能鍛煉 通過受傷肢體肌肉收縮,增加骨折周圍組織的血液循環,促進骨折癒合,防止肌肉萎縮,通過主動或被動活動未被固定的關節,防止關節粘連、關節囊攣縮等,使受傷肢體的功能盡快恢復到骨折前的正常狀態。

4、頸椎骨折固定時先固定哪裡

頸椎骨折固定方法有很多,如果屬於穩定型的頸椎骨折,可以使用頜枕帶卧位牽引復位,之後再打石膏固定3個月,要常常用X線復查。如果是單側小關節脫位,沒有神經症狀,那麼可以先用不間斷骨牽引復位,牽引時間大概為8小時,難復位的病人您最好還是做手術,切除上關節突,再做頸椎植骨融合術。

5、前壁骨折固定為什麼先固定遠端

先練慣用力握拳動作,逐步練習腕關節在掌屈尺偏的狀態下活動,活動肘、肩關節,不必整日將前臂懸吊,解除固定後,即可練習腕關節活動和前臂的旋轉運動,配合中葯燙洗,以盡速回復功能。二號洗劑:川烏、草烏、花椒、艾葉、蒼術、獨活、防風、紅花、劉寄奴、透骨草、伸筋草各10克,水煎燙洗患處。

6、骨折固定技術在急救中佔有重要位置,骨折急救方法?

在生活中我有時會遇到危險,造成身體受傷,骨折等情況,此時首先要撥打120急救,其次不要亂動患處。


跌倒,摔傷和交通事故等生活中很可能發生骨頭斷裂。一旦發生骨折,許多人可能會變得無助或驚慌,然後亂治療對患者造成第二次傷害。骨折的急救措施是應首先搶救生命,撥打120緊急求助。相信每個生活常識的人都有挽救生命的方法,如果開放性骨折的傷口大量出血,通常可以使用敷料加壓敷料來防止出血。

急救現場可以就地取材,如木棍、板條、樹枝、手杖或硬紙板等規則硬物都可作為固定器材,其長短以固定住骨折處上下兩個關節為准。對於上述威脅生命的骨折患者,有必要將其迅速運送到醫院進行治療。

實際上,不僅要注意骨折的急救,而且還應注意全身的治療。骨折急救的目的是挽救生命,保護患肢,以最簡單,最有效的方式快速送往醫院,以便盡快對其進行處理。急救措施的不恰當,例如頸椎骨折,會損壞頸椎,高度癱瘓,嚴重的呼吸困難會危及生命。胸椎骨折,處理不當也會損壞胸椎神經,造成損傷,癱瘓和癱瘓。正確的方法是在懷疑有椎體骨折的情況下將受傷的部位固定在地板上,並合理地處理受傷的部位。四肢骨折發生局部快速水腫,表明骨折可能是由於骨折部位的血管穿孔所致。

所以在遭遇骨折事故時,應立即撥打醫院電話,不要自己進行治療,以免錯上加錯。

7、骨折的各類固定方式及其優缺點。

骨折的固定方法有外固定和內固定。
一。外固定:1.小夾板固定。指征:四肢閉合性管狀骨骨折,但股骨骨折因大腿牽拉力強大,需結合持續骨牽引;四肢開放性骨折,創口小,經處理創口已癒合者;四肢陳舊性骨折,仍適合於手法復位者。優點:具有固定可靠、骨折癒合快、功能恢復好、治療費用低、並發症少等優點。缺點:綁太松或固定墊使用不當,易使骨折再移位,太緊可產生壓迫性潰瘍、缺血性肌痙攣,甚至肢體壞疽。
2.石膏綳帶固定。指征:開放性骨折清創縫合術後,創口癒合之前不宜使用小夾板固定者;某些部位的骨折,小夾板難以固定者;某些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後,如股骨骨折髓內釘或鋼板螺絲釘固定術後,作為輔助性外固定;畸形矯正後矯形位置的維持和骨關節術後的固定,如腕關節融合術後;化膿性關節炎骨髓炎患肢的固定。優點:可根據肢體的形狀塑形,固定作用確實可靠,可維持較長時間。缺點:無彈性,不能調節松緊程度,固定范圍較大,一般需超過骨折部的上下關節,無法進行關節活動功能鍛煉,易引起關節僵硬。
3.外展架固定。指征:肱骨骨摺合並橈神經損傷或肱骨幹骨折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後;腫脹嚴重的上肢閉合性骨折和嚴重的上臂或前臂開放性損傷;臂叢神經牽拉傷;肩胛骨骨折;肩、肘關節化膿性關節炎或關節結核。
4.持續牽引。指征:頸椎骨折脫位使用枕頜布托牽引或顱骨牽引;股骨骨折使用大腿皮膚牽引或脛骨結節牽引;脛骨開放性骨折使用跟骨牽引;開放性骨摺合並感染;復位困難的肱骨髁上骨折使用尺骨鷹嘴骨牽引。持續牽引方法和牽引重量根據病人的年齡、性別、肌肉發達程度、軟組織損傷情況和骨折的部位來選擇,牽引重量太小,達不到固定和復位的目的。太重會導致骨折分離移位。
5.外固定器。適用於:開放性骨折;閉合性骨折伴廣泛軟組織損傷;骨摺合並感染和骨折不癒合;截骨矯形或關節融合術後。優點是固定可靠,易於處理傷口,不限制關節活動,可行早期功能鍛煉。
二。內固定。主要用於切開復位後,採用金屬內固定物,如接骨板、螺絲釘、髓內釘、帶鎖髓內釘和加壓鋼板等,將骨折段於解剖復位的位置予以固定。有些骨折如股骨頸骨折,可於手法復位後,在X線監視下,從股骨大轉子下方,向股骨頸傳入三刃釘或鋼針做內固定。

8、當確定受傷者為骨折時,並准備為其固定事,應當怎麼做?

具體做法如下:

1.肱骨骨折固定法:患者手臂呈屈肘狀,用兩塊夾板固定,一塊放於上臂內側,另一塊放  在外側,用綳帶固定。如只有一塊夾板,則夾板放在外側加以固定,用三角巾懸吊傷肢;

2.大腿骨折固定法:將傷腿拉直,夾板長度上至腋窩,下過腳跟。兩塊夾板放於大腿內、外側;有綳帶或三角巾纏繞固定。

3.脊柱骨折固定法:病情多較嚴重。嚴禁亂加搬動,應輕巧平穩地在保持脊柱安定狀況下,移至硬板擔架上,用三角巾固定後,及早轉運。切勿扶持患者走動,或躺在軟擔架要上,這樣會使脊柱骨折加重對神經操作,引起終生截癱。

注意事項:

有出血時應先止血和消毒包紮傷口,然後固定骨折;

2.對於大腿、小腿和脊椎骨折,應就地固定,不要隨便移動患者;

3.固定力求穩妥牢固,要固定骨折的兩端和上下兩個關節;

4.上肢固定時,肢體要彎著綁屈肘狀。下肢固定時,肢體要伸直綁。

9、骨折固定的原則是什麼

(1)凡疑有骨折的傷員,都應按骨折處理。(2)除有生命危險,如面臨爆炸、起火、有毒氣體、淹溺等,均應就地搶救。(3)有大出血時,應先止血、包紮,然後固定骨折部位。(4)發現傷員休克或昏迷時,應先搶救生命,然後再處理骨折。(5)骨折固定時,不要盲目復位,以免加重損傷程度。(6)嚴禁將露在傷口外面的骨折斷端送回到傷口內。(7)包紮松緊要適當,以不影響正常的血液循環,又能起到固定作用為宜。四肢骨折固定時,要露出手指或腳趾,以便於觀察傷肢血液循環情況。(8)用來固定骨折的夾板不可與皮膚直接接觸,要用紗布、棉花等柔軟物品墊在夾板與皮膚之間,在夾板兩端及骨骼突起部位也應加軟墊。(9)固定骨折所需夾板的長度與寬度,要與骨折肢體相適合。其長度一般需超過上下兩個關節。

與骨折固定時先固定骨折的哪一端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