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骨折的思想者

骨折的思想者

發布時間:2021-02-24 11:02:16

1、思想者的資料

作者 : 羅丹
國家 : 【法國】
年代 :
大小 : 198×.5×134厘米
收藏地點 : 巴黎羅丹美術館

羅凡說過:「真正的藝術家總是冒著危險去推倒一切既存的偏見,而表現他自己所想到的東西:」(《藝術論》)在設計《地獄之門》銅飾浮雕的總體構圖時,他花了很大心血塑造了這一尊後來成了他個人藝術的里程碑的圓雕《思想者》,它是被預定放在未完成的《地獄之門》的門頂上的。後來獨立出來,被放大三倍,約有2米高。最初他曾名它為《詩人》,意在象徵但丁對於地獄中種種罪惡幽靈的思考。詩人俯瞰和默察著所有這下面的情景。為了這個形象,羅丹以很長的時間傾注著自己的藝術力量,為它畫過幾百幅速寫和草圖。過了一段時期,他又似乎對它產生厭倦,再一次否定自己的構思。還有一段時間,他把這件作品當作一種經驗的積累,由此引起他對多種藝術形式的探索(不妨說,所有他那些心愛的形象都出自《地獄之門》中的)。幾年後,他又返回到這件《思想者》上去,並決定把它復製成為大理石或青銅。

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個強壯有力的勞動男子。他低頭沉思,在為人類的一切煩惱冥想。這個「思想者」正是以但丁的形象為藍本的: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頭觸及嘴唇的姿勢,表現出一種極度痛苦的心情。他注視著下面所演的悲劇。他同情、憐愛人類,但又無法對那些罪犯下最後的裁判。從他身上看到的那一股急待迸發的巨大力量,和下面形形色色的人類罪惡,構成了一對矛盾。這是詩人但丁悲劇形象的化身,也是藝術家個人思想的寄託。

《思想者》作為羅丹一件偉大的藝術傑作,在以後的社會生活中一直發生著強大作用。尤其在20世紀初,人們把它作為一種改造世界力量的象徵。列寧有一次曾對兩名赴倫敦參加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三次黨代會而要路經法國的青年代表說:「你們一定要去看看羅丹的《思想者》。」

羅丹藝術活動的最光輝時期是在1880年和1890年間,這個時期,羅丹領悟到自己的雕塑藝術的理想,認為人體在本質上是一切生活的多種形象的體現,現實生活在人體身上的每一個細節都可以被極其獨特地和充分地表現出來。他說:「沒有生命就沒有藝術。雕塑家要想表現快樂、苦痛和某種狂熱,如果不首先使他所表現的人物栩栩如生,那就不可能感動我們,因為一個沒有生命的物體,……一塊石頭的快樂與悲哀,對於我們是毫不相乾的。」

關於羅丹為什麼要用這尊粗壯結實的裸體勞動者形象來創造《思想者》,並准備把它安放在他的大件浮雕門飾《地獄之門》的門頂上,不妨用羅丹自己的幾句話來解釋,他說:「一個人的形象和姿態必然顯露出他心中的感情,形體表達內在精神。對於懂得這樣看法的人,裸體是具有豐富意義的。」

《地獄之門》是羅丹一生中最有雄心,最為非凡的事業。實際上,這件作品已成為羅丹自己創造的一個「世界」,是他的所有意圖和想像力的全景畫。而《思想者》將准備統帥全局,成為這個「萬惡的世界」的目擊者和痛苦的思想者,不論它是象徵著但丁也好,還是隱寓著他本人的世界觀也好,這尊雕像已成了羅丹的復雜思想的化身。1917年,巴黎人民在為羅丹舉行葬禮時,把這尊《思想者》安置在他的靈樞安厝處的「偉人祠」前,以便人民瞻仰這位藝術家不朽的藝術業績。

此尊雕像的整個創作時期是在1880~1900年間,青銅放大像為198×129.5×134厘米;1880年製作石膏模型為68.5×40×50厘米。現藏巴黎羅丹美術館。

2、《思想者》是誰的雕塑作品?

法國 奧古斯特·復羅丹
「這個世界不制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句法國傑出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Rodin1840年-1917年)的名言或許比他的作品還要深入人心。在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開館一周年之際,一項大規模羅丹作品的展示活動將於11月11日拉開帷幕。《思想者》是羅丹雕塑的里程碑《青銅時代》是一個依據真實人物塑造的男子裸體雕塑,手法寫實,以「青銅時代」為題,象徵人類的啟蒙時代。人物左手握拳,右手扶頭,面孔昂起作思索狀。《吻》是表現男女愛情的不朽之作,它感情充沛,造型動人,體現出作為藝術家的羅丹浪漫氣質的一面,這是所有羅丹作品中被復制最多的一件。

羅丹生前耗費巨大心力塑造的雕塑《思想者》堪稱個人藝術和整個雕塑史上的里程碑,原本被預定放在《地獄之門》的門頂上,後來獨立出來,被放大三倍,約有2米高。1917年,巴黎人在為羅丹舉行葬禮時,把《思想者》安置在他靈柩安息處,充分表達對藝術家不朽藝術業績的崇敬。

3、思想者的原型是誰

?

4、羅丹的著名雕塑,到底叫什麼?思想者?思考者?沉思者?

思想者。

《思想者》在1904年沙龍上展出,但這個巨大的雕像使羅丹在晚年又一次受到了猛烈的攻擊。美術學院、法蘭西學院的支持者們稱它為「妖怪」「猿人」。羅丹的朋友們籌集了15萬法郎買下了這座塑像作為對反對派的答復。他們把塑像贈給巴黎市,准備立在先賢祠前。

羅丹斷定市政廳不會允許把《思想者》豎立在巴黎市內的,但是對方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羅丹同意退回為《地獄之門》預支的費用再加利息,市政廳則接受這座《思想者》並將它立在先賢祠前。

(4)骨折的思想者擴展資料:

《思想者》這件作品將深刻的精神內涵與完整的人物塑造融於一體,體現了羅丹雕塑藝術的基本特徵。羅丹的人體雕塑不僅展示人體的剛健之美,而且蘊藏著深刻與永恆的精神。這是一個強勁而富有內力,成熟而又深刻的形象。

那生命感強烈的軀體,在一種極為痛苦狀的思考中劇烈地收縮著,緊皺的眉頭,托腮的手臂,低俯的軀干,彎曲的下肢,似乎人體的一切細節都被一種無形的壓力所驅動,緊緊地向內聚攏和團縮,彷彿他凝重而深刻的思考是整個身體的力量使然。

羅丹認為深刻的思想是靠富有生命活力的人體來表現的,所以,他的人體雕塑不僅展示人體的剛健之美,而且蘊藉著深刻與永恆的精神。

5、思想者的故事

思想者的故事
一次,去拜會一位事業上頗有成就的朋友,閑聊中談起了命運。我問:這個世界到底有沒有命運?他說:當然有啊。我再問:命運究竟是怎麼回事?既然命中註定,那奮斗又有什麼用?
他沒有直接回答我的問題,但笑著抓起我的左手,說不妨先看看我的手相,幫我算算命。給我講了一能生命線、愛情線、事業線等諸如此類的話之後,突然,他對我說:把手伸好,照我的樣子做一個動作。他的動作就是:舉起左手,慢慢地且越來越緊地握起拳頭。末了,他問:握緊了沒有?我有些迷惑,答道:握緊啦。他又問:那些命運線在哪裡?我機械地回答:在我的手裡呀。他再追問:請問,命運在哪裡?我如當頭棒喝,恍然大悟:命運在自己的手裡!他很平靜地繼續道:不管別人怎麼跟你說,不管「算命先生們」如何給你算,記住,命運在自己的手裡,而不是在別人的嘴裡!這就是命運。當然,你再看看你自己的拳頭,你還會發現你的生命線有一部分還留在外面,沒有被握住,它又能給我們什麼啟示?命運絕大部分掌握在自己手裡,但還有一部分掌握在「上天」手裡。古往今來,凡成大業者,「奮斗」的意義就在於用其一生的努力,去爭取。
能力(努力)+機遇(運氣)=成功。有能力,努力了,不一定會成功,這是肯定的,所以才要平常心加積極進取。但是,只有能力和努力是可控因素,機遇和運氣是不可控因素。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可控因素方面,然後,聽天命,接受一切。

6、思想者的雕塑歷史

羅丹在1880年左右創作了第一個小型石膏《思想者》雕塑。第一個大型銅鑄雕塑是在1902年完成的,直到1904年才與公眾見面。由於羅丹仰慕者們一起募集資金買下了這尊雕塑,它才成為巴黎的財產,於1906年置於先祠寺門前。

羅丹創作的第一個《思想者》銅雕現收藏於美國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維爾大學校園內。該銅雕創作於巴黎,於1901年在美國聖路易斯世界博覽會進行首次展覽,之後將之贈與該城市。該銅雕是獨有的一版以脫蠟鑄造法製成的《思想者》。

(6)骨折的思想者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18世紀—19世紀,正是拿破崙統治時期,而且帝國正處在繁盛時期,社會生產力也在急劇上升,科學技術也在快速發展,並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但是在高額壟斷資本統治地位的當時,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迸步,高額壟斷資本的不斷積累和膨脹,人民之間的貧富差距不斷拉大。

這給當時的社會時局進程無疑帶來了巨大的隱患,革命斗爭此起彼伏。而在藝術界和思想界,各種思潮也是一浪過於一浪。 

羅丹創作《思想者》時,正是法國工人階級奮起反抗的年代。他對貧困者是持同情態度的。他並無明確的意圖去歌頌無產者,但作品中流露和體現了對無產者的贊美和歌頌。

「思想者」為裸體的特殊寓意:

曾有人問羅丹為什麼要用裸體形象來塑造思想者的形象,羅丹說:「一個人的形象和姿態必然顯露出他心中的情感,形體表達內在精神。對於懂得這樣看法的人,裸體是最具有豐富意義的。」

既然如此,我們對該作品「豐富意義」的挖掘認識就不應當淺嘗輒止,筆者認為,「思想者」表面上裸露的是身體,實際上是藉此裸露出比身體重要百倍千倍的東西,至少使人悟出以下兩點寓意。

首先,是為了突出顯示思想是人的本質特徵。我們常說人為萬物之靈,就是說人有著其他動物所沒有的思想。西方詞典編纂家對「人」下的定義就是除了在勞動過程中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外。

還有其他動物所沒有的思想和語言。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說:「人顯然是為了思想而生的。」愛默生說:「世人最艱巨的使命是什麼?思考。」

這些都在告訴我們,人的一切尊嚴與價值全在於思想,思想是人的最本質的特徵。其次,是為了突出顯示思想是人最為寶貴的東西。從人體的物質構成來看確實是這樣。

人體中60%是水,18%是碳,還有氮、鈣、磷等物質,如果用它們製成物品,值不了多少錢。如果將人與動物的肢體作一比較也是這樣。

人跑得不是很快,跳得不是很高,力量也不是很大。論視力不如鷹,論嗅覺不如狗,論游泳不如魚,論勇猛不如虎。顯然,人類的能力並非來自於肢體,而是來自於思想。

是思想使人類勝出了所有動物,成為眾生之首。由此去看就會發現,用裸體來闡釋思想的價值與意義還是非常合適的。

作者介紹:

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年11月12日—1917年11月17日),法國雕塑藝術家。他在很大程度上以紋理和造型表現他的作品,傾注以巨大的心理影響力。

被認為是19世紀和20世紀初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雕塑藝術家。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文學史上的地位。

羅丹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他不愧是一個偉大的雕刻家。奧古斯特·羅丹是19世紀法國最有影響的雕塑家,他一生勤奮工作。

敢於突破官方學院派的束縛,走自己的路,他善於吸收一切優良傳統,對於古希臘雕塑的優美生動及對比的手法,理解非常深刻。

其作品架構了西方近代雕塑與現代雕塑之間的橋梁,羅丹是西方雕塑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歐洲兩千多年來傳統雕塑藝術的集大成者、20世紀新雕塑藝術的創造者。

7、一勺思想的思想者有哪些人?

你好,有翟東升、金燦榮、丁一凡這些類似孔慶東、司馬南、吳法天之類的人內物……這些暴力激進容的人可能不是真正的思想者,而是與我國政府的溫和改良思想是背道而馳的,這需要大家與警惕烏有之鄉一樣慎重看待。
人生最好的意義,不是苦求名利或獻身迷信,而是為了真正幸福。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智慧和修正言行而讓自己和別人都生活得更美好。才能進而獲得真正長久的快樂……希望我們都能學會做利己利人的選擇。

8、思想者背後的故事

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個強有力的勞動男子。這個巨人彎著腰,屈著膝 思想者 局部
,右手版托著下頜,權默視下面發生的悲劇。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頭觸及嘴唇的姿態,表現出一種極度痛苦的心情。他渴望沉入「絕對」的冥想,努力把那強壯的身體抽縮、彎壓成一團。他的肌肉非常緊張,不但在全神貫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惱之中。他注視著下面所演的悲劇,他同情、愛惜人類,因而不能對那些犯罪的人下最後的判決,所以他懷著極其矛盾的心情,在那深刻的沉思中,體現了偉大詩人但丁內心的苦悶。這種苦悶的內心情感,通過對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藝術處理,生動地表現出來,例如那突出的前額和眉弓,使雙目凹陷,隱沒在暗影之中,增強了苦悶沉思的表情,有如那緊緊收屈的小腿肌腱和痙攣般彎曲的腳趾,有力地傳達了這種痛苦的情感。這種表面沉靜而隱藏於內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

9、羅丹有一個著名的雕塑名叫思想者,就是手撫額頭作深思狀的那個,請問他在思考神馬?

「一個人的形象和姿態必然顯露出他心中的情感,形體表達內在精神。對於懂專得這樣看法的人,裸體是屬最具有豐富意義的。」——羅丹

羅丹在設計《地獄之門》銅飾浮雕的總體構圖時,花了很大的心血塑造了這一尊後來成為他個人藝術的里程碑的圓雕《思想者》,它是被預定放在未完成的《地獄之門》的門頂上的。後來獨立出來,放大3
倍。最初羅丹給這尊雕像命名為《詩人》,意在象徵著但丁對於地獄中種種罪惡幽靈的思考。為了這個形象,羅丹傾注了巨大的藝術力量。

羅丹為什麼要用這尊粗壯結實的裸體形象來創造《思想者》,並准備把它安放在他的大件浮雕門飾《地獄之門》的頂上,不妨用羅丹自己的幾句話來解釋,他說:「一個人的形象和姿態必然顯露出他心中的情感,形體表達內在精神。對於懂得這樣看法的人,裸體是最具有豐富意義的。」雕刻家在這件作品中,一方面採用了現實主義的精確手法,同時表達了與詩人但丁相一致的人文主義思想,他們對人類的苦難遭遇寄予了極大的同情和悲痛。

10、《思想者》是誰的雕塑作品?

《思想者》作者:

奧古斯特·羅丹。

作品簡介:

《思想者》的創作出自於《地獄之門》,那是為巴黎裝飾藝術博館而做的大門。羅丹在設計《地獄之門》銅飾浮雕的總體構圖時,花了很大的心血塑造了這一尊後來成為他個人藝術的里程碑的圓雕《思想者》,它是被預定放在未完成的《地獄之門》的門頂上的,原來被一些淺浮雕圍繞著,這些浮雕是根據但丁的《神曲》而創作的。後來獨立出來,放大3 倍。最初羅丹給這尊雕像命名為《詩人》,意在象徵著但丁對於地獄中種種罪惡幽靈的思考。為了這個形象,羅丹傾注了巨大的藝術力量。1888年,《思想者》第一次在哥本哈根展出,尺寸同《地獄之門》的相當(0.72m),名字叫做《詩人》。1889年,這尊以《思想者--詩人》為名的石膏像,在莫奈--羅丹巴黎連展中展出。從此以後,《思想者》成為唯一的名字,在世界各地無數的展覽中出現。《思想者》在1904年沙龍上展出,但這個巨大的雕像使羅丹在晚年又一次受到了猛烈的攻擊。美術學院、法蘭西學院的支持者們稱它為「妖怪」、「猿人」。羅丹的朋友們籌集了15萬法郎買下了這座塑像作為對反對派的答復。他們把塑像贈給巴黎市,准備立在先賢祠前。正式完工的《思想者》的銅像安放在先賢祠的前面。《思想者》是羅丹晚年最偉大的傑作,在以後的社會進程中一直發生著強大的作用。尤其在20世紀初,它被視為改造世界力量的象徵。列寧就曾對兩名赴倫敦參加俄國社會民主黨代會而要路經法國的青年代表說你們一定要去看看羅丹的《思想者》。

作者簡介:

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法國著名雕塑家。他14歲隨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學畫,後又隨巴耶學雕塑,並當過加里埃·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裝飾雕塑五年。1875年游義大利,深受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他的《青銅時代》、《思想者》、《雨果》、《加萊義民》和《巴爾扎克》、《走路的人》等作品都有新的創造,曾受到法國學院派的抨擊。包含著186件雕塑的《地獄之門》的設計,即因當時官方阻撓而未能按計劃實現,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他善於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生平作了許多速寫,別具風格,並有《藝術論》傳世。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上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 對於現代人來說,他是舊時期(古典主義時期)的最後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時期(現代主義時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隻腳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內,另一隻腳卻已邁過現代派的門坎兒。

與骨折的思想者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