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骨折主要內因

骨折主要內因

發布時間:2021-02-18 10:02:21

1、疾病發生的內因主要包括什麼?

病從口入 不愛惜自己身體 免疫力低

2、醫學名詞柯式骨折

Colles骨折是橈骨遠端,距關節面2.5cm以內的骨折,常伴有遠側骨折斷端向背側傾斜,前傾角度減少或呈負角,典型者傷手呈銀叉畸形。1814年Abraham Colles首先詳細描述此類骨折,故命名為Colles骨折。它是最常見的骨折之一,約占所有骨折的6.7%,好發於老年人,女性較多,有「老年性骨折」之稱。
網路裡面就有這個。呵呵,以後可以先問問度娘。

3、是什麼原因會導致腰椎骨折? 內因?外因? 最常見是什麼原因?

?

4、考力斯骨折是什麼?

寬的2塊,窄的2塊,夾板固定時,寬的放在掌側和北側

5、是什麼原因會導致腰椎骨折? 內因?外因? 最常見是什麼原因?

你好,腰椎骨折的常見原因就是外力和自身運動欠佳了。下面談談詳細分類1、單純性契形壓縮性骨折 這是脊柱前柱損傷的結果。暴力來自沿著X軸旋轉的力量,使脊柱向前屈曲所致,後方的結構很少受影響,椎體通常成契形。該型骨折不損傷中柱,脊柱仍保持其尊穩定性。此類骨折通常為高空墜落傷、足、臀部著地,身體猛烈屈曲,產生了椎體前半部分壓縮。2、穩定性爆破型骨折 這是脊柱前柱和中柱損傷的結果。暴力來自Y軸的軸向壓縮。通常亦為高空墜落傷,足臀部著地,脊柱保持正直,胸腰段脊柱的椎體受力最大,因擠壓而破碎,由於不存在旋轉力量,脊柱的後柱則不受影響,因而仍保留了脊柱的穩定性,但破碎的椎體與椎間盤可以突出於椎管前方,損傷了脊髓而產生神經症狀。3、不準定性爆破型骨折 這是前、中、後三柱同時損傷的結果。暴力來自Y軸的軸向壓縮以及順時針的旋轉,可能還有沿著Z軸的旋轉力量參與,使後柱亦出現斷裂,由於脊柱不穩定,會出現創傷後脊柱後突和進行性神經症狀。4、Chaece 骨折 為椎體水平撕裂性損傷。以往認為暴力來自沿著X軸旋轉的力最大,使脊柱過伸而產生損傷,例如從高空仰面落下,著地時背部被物體阻擋,使脊柱過伸,前縱韌帶斷裂,椎體橫形裂開,棘突互相擠壓而斷裂,可以發生上一節椎體向後移位。而目前亦有人認為是脊柱屈曲的後果,而屈曲軸則應在前縱韌帶的前方,因此認為是脊柱受來自Y軸軸向牽拉的結果,同時還有沿著X軸旋轉力量的參與,這種骨折也是不穩定性骨折。臨床上比較少見;5、屈曲-牽拉型損傷 屈曲軸在前縱韌帶的後方,前柱部分因壓縮力量而損傷,而中、後柱則因牽拉的張力力量而損傷,而中、後柱則因牽拉的張力力量損傷,中柱部分損傷表現為脊椎關節囊破裂,關節突脫位,半脫位或骨折,這種損傷往往還有來自Y軸旋轉力量的參與,因此這類損傷往往是潛在性不穩定型骨折,原因是黃韌帶,棘間韌帶和棘上韌帶都有撕裂。6、脊柱骨折-脫位 又名移動性損傷。暴力來自Z軸,例如車禍時暴力直接來自背部後方的撞擊,或彎腰工作時,重物高空墜落直接打擊背部,在強大暴力作用下,椎管的對線對位已經完全破破壞,在損傷平面,椎沿橫面產生移位,通常三個柱均毀於剪力,損傷平面通常通過椎間盤、同時還有旋轉力量的參與,因此脫位程度重於骨折,當關節突完全脫位時,下關節突移至下一節脊椎骨上關節突的前方,互相阻擋,稱關節突交鎖,這類損傷極為嚴重的脊椎損傷難免,預後差。 另外還有一些單純性附件骨折如椎板骨折與黃突骨折,不會沉重脊椎的不穩定,稱為穩定型骨折,特別是橫突骨折,往往是背部受到撞擊後腰部肌肉猛烈收縮而產生的撕脫性骨折。

6、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原理是什麼。

內因: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變化的根據,使一個人幸福的主要是他的性格,而非外在的生活條件。所以應當培養好的性格:樂觀、自信、放得開、不計較。同樣的條件會有不同的發展,一個人能否健康成長與學校家庭社會密切相關,但更起作用的是他自己。

外因: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變化的條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它通過內因起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學校里應當擇善而友之,一個好朋友的作用甚於良師。

在唯物辯證法中,內外因作用原理表述如下: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它是第一位的,它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向,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外部條件,它是第二位的,它對事物的發展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7、關於古人骨折的問題

骨折與脫臼

正骨心法要旨

《趙政中醫正骨經驗》
骨折新療法
一、治療骨折為什麼要中西醫結合
在我國有兩種醫學,骨折治療上中西醫各有—套方法。西醫治療骨折時主張「廣泛固定」、「完全體息」。採用包括骨折部上下關節的石膏外固定,長期連續地骨牽引和手術切開內固定等方法。—骨折對位較好,但骨折癒合慢,治療時間長,病人痛苦大,醫療費用高,還會出現一些合並症。
我國傳統中醫治療骨折,具有獨特的理論和方法。依靠長期積累的豐富臨床經驗,應用巧妙的手法將骨折整復,只在骨折局部施用夾板固定,鼓勵病人早期活動,主張「動靜結合」。因而,骨折癒合快,功能恢復好,病人痛苦小,醫療費用低。但對一些難以整復、不易固定的骨折,骨折對位差,往往造成畸形癒合。
固定與活動、骨骼與肌肉、局部與整體。內因與外因是骨折治療中四個重要而又長期未很好解決的矛盾。在中醫與西醫、西醫與西醫之間,始終存在著分歧。提出了「動靜結合」(運動與固定結合)、「筋骨並重」(功能恢復與骨折癒合齊頭並進)、內外兼治(整體與局部兼顧)、醫患配合(醫療措施與病人的主觀能動性密切配合)四項新的骨折治療原則,找到了體現上述原則的以手法正確整復、小夾板局部固定和病人自覺功能鍛煉為特點的中西醫結合骨折新療法。
這種方法不是中醫與西醫方法的簡單相加,也不是對某些骨折操作上的局部改進,而是將中西醫在骨折治療上的精華部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並在此基礎上加以提高,而且有了新的發展。它具有骨折癒合快、治療時間短、病人痛苦少、醫療費用低、功能恢復好、合並症和後遺症很少發生等優點。

二、骨折整復手法的關鍵何在
肢體是人體的運動器官,它是以關節為樞紐,以骨骼為支架,以肌肉收縮為動力而進行運動的。當肢體受到強大暴力或因肌肉的強烈收縮造成骨折後,骨折斷端因受外力作用和肌肉的牽拉而移位,肢體因失去骨骼的支架作用而喪失活動能力。因此,主治療骨折時,首先進行整復,把移位的骨折斷端重新對好,恢復骨骼的支架作用。骨折斷端對的越好,支架越穩定,病人就能及早進行活動,骨折就可以迅速癒合。因此,對每一個骨折病例都應當認真地整復到滿意的程度,有的要求解剖對位,有的要求功能對位。為了實現解剖整復和堅強固定的目的,有些西醫學者廣泛地採用了手術切開整復和金屬內固定的辦法治療骨折,這個方法固然治療了不少用手法或牽引不能治療的病例,但也給骨折患者帶來了新的麻煩。手術對骨折病人來講等於傷上加傷,把閉合性骨折變成開放性骨折,增加了創口的感染機會,加重了組織的損傷,減低了骨折的癒合能力,因此骨折遲緩癒合或不癒合率反而增高。
從中醫整復前臂骨折時要用「分骨手法」和固定時要用「分骨墊」的道理受到啟發,認識到前臂的特殊本質就是旋轉,骨折後出現的四種畸形中,旋轉也是主要的,只要解決了旋轉畸形,其他畸形就迎刃而解了。整復時,用力從骨折部的掌背側進行「分骨」,可以使靠攏的骨折段分開,尺撓骨間隙增大,骨間膜緊張,懸張於撓尺二骨間的骨間膜在緊張的情況下就牽動骨間嵴,使之相互對峙,骨折遠近段會旋轉到中立位。在「分骨力」的作用下,遠近段的兩骨相互穩定,兩骨間的寬度自然相等,各自成為一個單位,復雜的雙骨折既能象單骨折一樣一起整復。在夾板固定下「分骨墊」繼續發揮「分骨」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住對骨折癒合不利的旋轉活動,使骨折保持在整復後的位置直至骨折癒合,病人肘腕關節都能照常活動,幾個星期骨折癒合,肢體功能也隨著恢復。用這樣一個簡單的辦法解決了過去用復雜的辦法難以解決的問題,顯示了中西醫結合療法的優越性。前臂骨折是這樣,其他骨折也是這樣。中西醫結合療法由簡單到復雜,由骨幹到關節,由四肢到軀干,由新鮮到陳舊,由閉合骨折到開放骨折,逐步發展起來,並從實踐中模索出一套新的骨折整復手法:手摸心會,拔伸牽引,旋轉屈伸,端擠提按,搖擺觸碰,按摩推拿;夾擠分骨,折頂迴旋。八種手法可以靈活地使用於各種不同類型的骨折,隔著皮肉可以把錯位的骨折對好。這種辦法看起來簡單,實際上技術要求較高,需要反復地實踐,方可純熟掌握。
我國傳統中醫幾千年來依靠手法整骨,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且有較深刻的認識:「夫手法者,謂以兩手安置所傷之筋骨,使仍復於舊也。----故必素知其體相,認其部位,一旦臨症機觸於外;巧生於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謂手法也。」這些高度概括的科學性總結仍應為今人所遵循。因此,在整復前,首先要,仔細分析骨折發生的過程,明白了道理,才能制定出正確的整復方案,有了方案始可選擇合適的整復手法,有了具體手法才能決定兩手用力的方位和力量的大小,有了力量這個物質基礎,就可以巧妙地將骨折整復。成功了積累經驗,失敗的吸取教訓。經過多次的實踐和反復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就可以逐漸達到古人所說的:「蓋正骨者,須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復善用乎手法,然後治自多效」的程度。

三、小夾板的固定力由何而來
骨折整復後必須固定,是為了保持骨折在整復後的位置,防止再移位。而骨折整復後再移位,主要是受兩種肢體內在力的影響。
1.肢體重力:肢體重量是不能改變的,但是它的重心是隨肢體的伸屈而移動的。重心遠離骨折線,因重力而致的移位傾向力就愈大。
2.肌肉的牽拉力:骨折再移位是被動的,肌肉收縮活動是主動的。肌肉收縮活動,可以引起骨折再移位,是其消極的一面;但是骨折只有通過肌肉的協調活動,才能維持固定在整復後的位置。
任何外固定都是一種外力,它可以保持骨折復位後的位置,把骨折部的活動減低到最小限度,而不能使骨折斷端一點不動。在骨折未癒合前,骨折斷端的活動是絕對的,而固定只是相對的。骨折斷端的活動有兩種:一種是對骨折癒合不利的活動,一種是對骨折癒合有利的活動。問題的關鍵在於採用什麼樣的固定方法,既可以控制使骨折斷端的不利活動(旋轉、成角、分離),又能保留對骨折癒合有利的活動(對向擠壓)。
夾板只固定骨折局部,它的分量很輕,幾乎不增加肢體的重量,骨折部的上下關節都能活動,骨折遠側段關節面以下的肢體重力被能以活動的關節所吸收,骨折部所受的移位傾向力就大大減少。夾板是用布帶捆在肢體上,保持著合適的松緊度,固定用具與肢體表面總是緊密相貼,隨著肢體一起動。當肌肉收縮時肢體周徑變粗,夾板的壓力增大。有紙墊部位的壓力更大,夾板隨之發生形變,骨折不會變位;反之,當肌肉鬆弛時,肢體周徑變細,夾板對肢體的壓力下降,夾板形變後的彈力集中作用於紙墊的部位,不但可以保持骨折在整復後的位置,原來復位不夠理想的骨折還可以逐漸矯正。
因此,我們認為夾板局部外固定是一種積極的能動的固定,它是一種動力平衡,是以動制動,適應肢體的生理要求,符合外固定的力學原理。夾板是捆在膠體外面,它的固定力來自肢體內部,是外力通過內力而起作用。夾板局部外固定還可以將骨折的整復、固定和功能鍛煉三個步驟密切地結合在一起,整復時即有固定,固定了還可以繼續整復,在固定中肢體都能活動,基本上免除了關節強直、肌肉萎縮、骨質疏鬆、骨折遲延癒合和不癒合等合並症的發生。

四、功能鍛煉可以加速骨折癒合
中西醫結合使骨折癒合明顯加快,整個治療過程顯著縮短,骨質疏鬆、骨折遲緩癒合和不癒合近乎消滅,其原因就在於骨折在夾板固定下,肢體能夠活動。夾板局部固定。—種能動的固定,假若病人不密切配合,不敢活動,不但夾板的固定效果差,骨折的癒合也慢。

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

(一)局部治療與整體治療並重
骨折是外因造成的,但骨折以後會引起整體內一系列的變化。中醫認為「肢體損傷於外,則氣血傷於內,營衛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很明確的說明了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局部受了傷,不能只從局部著手,而應該從局部與整體的統一關系去考慮。
中醫治療骨折有「去瘀生新」的學說,治療骨折「必須以活血化瘀為先,血不活則瘀不能去,瘀不能去則骨不能接」。中醫所指的「瘀血」涵意較廣,包括整體的「氣血」障礙和局部的血腫。血腫不是骨折癒合的基礎,血腫過大時,對骨折癒合會起到阻礙作用。從最近的臨床材料和動物實驗證明,骨痂形成主要是靠骨折端的骨外膜深層細胞和骨內膜細胞的增生與分化,血腫過大對於骨折兩端向中央伸展的成骨細胞的「會師」;能起到阻礙作用,這是和祖國醫學的「去瘀生新」學說一致的。為達到早期「活血化瘀」,中醫主張內外用葯。根據動物實驗證明:內用葯有較明顯的活血作用,外敷葯有較好的散瘀作用。
(二)固定與活動相結合
在骨折治療上,為了保持骨折對位,使骨折斷端癒合固定是必要的。而活動則是保持肢體生活能力,促進血液循環,增強物質代謝的重要因素,這是對骨折的癒合有利的。但固定勢必影響肢體活動,因而在骨折治療過程中,存在著動與靜、固定和肢體活動的矛盾關系,是促進骨折癒合、保持關節功能的關鍵。
中醫的局部包紮固定方法,體現了骨折癒合所要求的「動靜」結合的原則。因為它只固定受傷局部,而不固定骨折部的上下關節。利用有彈性的紙墊和小夾板,把骨折局部固定起來,既可以保持整復後的骨折位置,限制骨折斷端的活動,尤其是對骨折癒合不利的活動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又能讓肢體和肌肉進行必要的生理活動。當肢體活動時,外固定隨著肢體一塊動。由於紙墊的壓力和固定夾板的彈性作用,使肌肉收縮活動所產生的內在動力,傳

8、內因有哪些部分?

七情

所謂「七情」,就是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變化的總稱。把精神因素作為疾病的主要因子之一,是祖國醫學病因學說的獨特部分。中醫認為人類精神活動和疾病的發生有很密切的關系。人和周圍事物,或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中,難免有情緒的變化,遇到高興的事,就會歡喜;遇到不如意的事,就會抑鬱,這些情緒變化在正常范圍以內,對人體影響不致太大,也不會引起什麼疾病。要是一下受到的刺激太大,超過了正常限度,或者有長期的、持續不斷的刺激,就會影響到人體臟腑的正常生理活動而致病。中醫認為這種病是由內生的,所以稱之為內傷七情。

喜喜笑在平時是高興的表現,一般是不會成病的。但是如果高興太過,喜笑得太劇烈,會使神氣消耗太多,損傷心臟的功能。《內經》說「喜笑過度則心氣受傷」,就是這個道理。平時我們也有這樣的經驗,就是在笑得太猛烈的時候,笑完後會覺得一點力氣也沒有,發生癱了一樣的感覺。在俗話之中也有「樂極生悲」的說法,這都是符合中醫理論的。

怒是人在氣憤時的一種情緒。中醫認為怒氣太盛,要傷肝臟。在《內經》中還說到大怒可使人發生昏厥的現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看到有些人在發怒時,可以有面色蒼白、四肢發抖,甚至昏倒等情況。即使是一般不厲害的發怒,也會使人不想吃東西。可見怒氣對人體是很有影響的內因之一。

憂是一種苦悶擔心情緒,常使人意氣消沉、悶悶不樂,時間久了,就會使人身體逐漸衰弱。一般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在憂慮或擔心某一問題的時候,常常會食不知味,不想吃東西,中醫認為這是憂慮損傷脾胃的緣故。

思就是思考或思慮的意思。在正常情況下,思考問題是不會引起什麼病變的,可是思慮過度,或經常考慮個人問題,患得患失,就會成病。這種病的症狀,一般有頭暈、目眩、記憶力減退、多夢失眠、心跳氣短等。

悲是一種傷感的情緒。精神痛苦是悲的主要因素。悲哀過度,中醫認為心和肺都會受到損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人突然接到其最親近的人死亡的消息時,會悲痛得昏倒而失去知覺的,俗話也有「悲痛欲絕」的說法,都可以說明悲痛過度會致病的道理。

恐是恐懼不安、心中害怕的意思。是一種精神過分緊張所引起的情緒,古人對它的描寫:「恐,如人將捕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中醫認為,恐懼過度,能夠傷害心和腎兩個臟器。

驚是突然遇到非常的事變,以致精神緊張吃驚,例如突然聽到震耳的響聲,或遇到危險的事物,都會發生驚駭。驚和恐不同,恐由內生,驚是外來。驚之來,常不能預知,所以會使人受驚以致神氣散亂。在臨床上由於受驚致病的人的表現,大多怕聽到聲音,睡覺的時候多做怪夢,而且時時要驚醒極叫。有些小孩受驚過度,會引起晚上發熱、神智呆鈍等現象,可見驚可以成為發病的重要誘因之一。

飲食不慎

古人在很早就已認識到飲食和疾病的關系,認為飲食不慎,不知節制,都可引起脾胃疾病。脾胃是人體的主要消化器官,脾胃受傷就要影響整個消化機能,甚至間接引起其他疾病,俗話有「病從口入」的說法,也說明飲食與疾病的關系。

房事不節

房事不節是指色慾過度,使人體逐漸虛弱的意思。因為中醫認為房事過度會傷腎,而腎是先天的根本,腎虧就會產生頭暈、目眩、盜汗、心悸、腰酸、腿軟、神疲、乏力和遺精、帶下等症,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應有節制。

疲勞過度

勞動是人類生活中的主要內容。一般日常的勞動並不會引起疾病,相反,會使氣血流暢,促進健康。但是過度的勞動,得不到適當休息,也會引起疾病,主要是損傷人的中氣。使人產生少氣乏力、懶於言語、聲低息微、疲勞嗜眠、食慾減退等症狀。中醫認為是由於「勞則氣耗」、「勞倦傷中」的緣故,所以我們應注意勞逸結合。

此外,還有痰和瘀血,這些病理產物一旦生成,又可成為致病因素,或加重疾病的惡化。

痰的形成

痰主要由於肺、脾、腎等內臟的水液代謝功能失常,不能運化和用布津液,或因邪熱鬱火煎熬津液而成。由於脾在運化和輸布津液的功能中起著主要的作用,故有「脾為生痰之源」的說法。痰的臨床特徵,可由於痰留在體內不同的部位而有不同的表現:痰留在肺,咳嗽、痰多,如急、慢性支氣管炎;痰留在心,即「痰迷心竅」,出現心悸、神昏、癲狂、精神錯亂,如精神病;痰留在胃,惡心嘔吐、食慾不振;痰上蒙頭部,頭暈目眩、惡心嘔吐,如耳源性眩暈;痰留四肢,四肢麻木、行動不便;痰留經絡皮下,如瘰癘(頸淋巴結核)、癭瘤(甲狀腺腫大或腺瘤)、痰核(指淋巴結腫大或皮下結節)。

瘀血是指全身血液運行不暢,局部血液停滯以及體內存在離經之血而言(即血液已離開血管,進入組織的瘀血)。瘀血的臨床特徵:疼痛固定,肝脾腫大;全身或局部有瘀斑,面色晦帶,唇舌青紫,舌有瘀斑,經行腹痛,產後惡露不止,伴腹痛陣作。多見於肝硬化,心絞痛等病。

綜上所述,中醫關於發病因素的認識總不外內因、外因二類。當然這種分類方法看來還不能像現代醫學對病因分類分得那麼細致。但是祖國醫學提出用這些病因來解釋發病機理的年代,是早在2000多年以前,科學儀器還不發達的時候,那時還不可能發現細菌、病毒等病原體。更主要的是祖國醫學與現代醫學有不同的理論體系,因而,這種病因學說,對於中醫臨床診斷治療,如今還是起著很大的指導作用。今天我們學習它,還有很大的實際意義。因為它告訴我們人體與自然的關系(外因),精神因素和發病的關系,以及飲食起居和健康的關系(內因)。這些概念都合乎辨證的、整體的觀點。我們不但可以用它來診斷治療疾病,也可作為健康養生的方法。它告訴人們應該隨時注意天時變化,並怎樣去適應;在情緒方面要保持樂觀、愉快;在飲食起居方面要有規律,這樣就可預防疾病的發生。古代的養生經驗在現代還有著它的積極意義,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9、中醫認為人患病的內因有哪些?

中醫將人的情志活動歸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稱之為「七情」。人的情志活動屬於精神心理活動的范疇,是人對客觀事物產生的一種機能反映形式,也是人生命過程中一種機能狀態的表現。七情是人體對不同的客觀事物做出的不同情感反映。在正常情況下,情志活動不會導致人體生病,只有在爆發性或積漸性情志變化的條件下,才構成對人體健康的損傷,成為導致疾病的因素,如暴怒、悲慟、卒受驚恐、長久的憂郁、思念、憂愁、思慮等。

中醫學認為情志活動和臟腑活動密切相關。情志活動的產生,是以五臟精氣作為物質基礎的,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臟腑功能活動正常,人的情志活動保持正常,人表現出正常的情感。當五臟發生虛實盛衰變化時,往往會使機體對外界條件的作用非常敏感,反映程度也發生變化,會直接影響到人的情志活動,產生相應的情緒變化,而各種過度的情志變化,也會影響到臟腑的功能,出現臟腑損傷,形成機體的疾病。

情志的變化最主要的是影響臟腑的氣機,《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這說明情志因素對人體臟腑氣機有著直接的影響。

1.怒則氣上

在古語中有「怒發沖冠」的說法,過度憤怒可使人肝氣橫逆上沖,血隨氣逆上行,使人表現出面目漲紅,兩目圓睜,氣急氣粗等,嚴重者可有嘔血,昏厥卒倒。

2.喜則氣緩

《素問舉痛論》說:「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矣。」正常的情況下,喜悅的情志能夠緩和緊張的精神狀態,使營衛通暢,氣機運行暢利,但暴喜過度,可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出現精神不集中,嚴重者可有失神狂亂等症狀,正如《靈樞本神》所說:

「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

3.悲則氣消

過度的悲傷可以使人傷氣,從而導致肺氣消散不足。從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過於傷心的悲哭,往往會出現氣不接續的情況,這是悲則氣消在生活中的具體表現。

4.恐則氣下

過度恐懼可使腎氣不固,氣泄於下,出現二便失禁,不知所為;或恐懼不解傷及腎精,發生骨酸痿厥、遺精等。

5.驚則氣亂

突然受到驚嚇,可使人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出現驚慌失措,無所適從等。

6.思則氣結

思慮勞神過度,可傷及於脾,使脾氣呆滯不運。古人認為「思」發於脾,成於心,所以思慮過度不但耗傷心神,也會累及於脾。《素問舉痛論》說:「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若以心血暗耗為主,則表現為心神失養的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等;若以氣機郁結為主,則表現為脾氣運化無力的納呆、脘腹脹滿、便溏等。

與骨折主要內因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