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小兒內踝骨折

小兒內踝骨折

發布時間:2021-02-12 16:00:33

1、腳踝骨崴了,怎麼能促進血液循環,請各位把妙招告訴我吧,在此謝謝各位路過的了!

前期不要過多的血液循環 因為水腫還沒消 需要冷敷 先消腫
下面給你一些建議 絕對管用回 不好使你罵我答
首先要多活動 適當的多走走 然後記得要壓也就是抻拉 把他的柔韌度抻拉到和你的好腳一樣 因為崴腳後韌帶受損 如果不抻拉會出現粘連 而且會越來越嚴重 別怕疼 活動完拉完 會促進血液循環 這時要冷敷 不要讓他腫起來 等過幾天活動完不這么疼了 腫消得差不多了 在加大活動量 活動完當時冷敷 晚上睡前熱敷
千萬記得 不要過早的熱敷 不然水腫(也就是充血)時間長了 血液會凝固 到時就不好消腫了
還有 如果想快些消腫 可以扎三棱針

2、腳踝骨折出院後仍需護理的醫院證明如何寫

一般醫院是不會給你開需要陪護或加強營養的證明,除非你跟人百家很熟。醫生一般也不願意擔這樣的責任,畢竟涉及到賠償的問題嘛。我建議,如果醫生不給度你寫需要陪護,你可以讓他寫建議多長問時間下地,你要是跟醫生這么說的話,醫生可能會說得根據你的具體情況,但是你只要好好說說自己的難處,醫生一般會給你寫 建議答骨折癒合前禁止負重行走,我覺得不能下地行走已經能說明一定內的問題了,下不了地之前都得在床上,當然得人照顧啦。我說的是一般情容況啊,要是醫生直接給你寫了,那不就更好了。

3、腳踝部5月3號扭傷輕微骨折,現在都已經7月分了,走路時腳感到特別沉,

小腿由脛骨和腓骨組成,在前而粗者為脛骨,在後而細者為腓骨,腳的足弓頂部有一塊骨頭叫距骨。踝關節就是由脛骨、腓骨下端夾騎於距骨之上形成的,俗稱「腳脖子」。脛骨下端向內突出的部分被稱為內踝,腓骨下端向外突出的部分被稱為外踝。踝關節囊前後較松,兩側較緊。踝關節的四周有韌帶加強,內側有三角韌帶,外側有三個獨立的韌帶。由於外側的韌帶較內側的韌帶弱,加上內踝較短,所以易發生足內翻(腳心朝內側)而損傷外側副韌帶。踝關節背屈時,距骨無活動餘地,但在跖屈(提起腳跟)時,距骨可向兩側輕微活動,所以踝關節往往在跖屈位發生內翻位扭傷。
青少年踝關節扭傷的發生率較高,因為學生參加體育活動較多。若活動前准備不充分,活動時易發生扭傷;姑娘們穿著高跟鞋走在高低不平的路上,或下台階時思想不集中,易發生跖屈內翻,這時外側副韌帶突然過度牽拉,可引起踝部扭傷。踝部扭傷輕者韌帶拉松或部分撕裂;重者則完全斷裂,並有踝關節半脫位,或並發骨折脫位。踝關節扭傷後,病人外跟前下方或下方有疼痛、腫脹,急性期可有瘀斑。這時做足內翻的動作會加重疼痛,做足外翻則可無疼痛。
那麼,踝關節扭傷後應該怎麼辦呢?韌帶部分撕裂、損傷者,內翻角度增加,伴有劇痛。急性期24小時內可將踝部浸入冷水中,或用冷毛巾敷於患處,每次10-20分鍾,6小時一次,可收縮血管,消腫止痛。24小時之後則需熱敷,以促使局部血液循環加快,組織間隙的滲出液盡快吸收,從而減輕疼痛。如果韌帶損傷較重,疼痛劇烈,可用4厘米寬的三條膠布敷貼踝部,自小腿內側下1/3處,三條膠條互相重疊,重疊部位的寬度約為每條膠布的一半,再圍繞小腿貼三團膠布,起固定作用,但要防止粘貼過緊,阻礙血行。外用綳帶包紮,固定2-3周。韌帶完全斷裂者,足內翻角度明顯增加,半脫位時,足處於極度內翻位,這時可在外踝下摸到空隙。此類損傷需請醫生手法復位後,用管形石膏固定傷足於90度位和外翻位4-6周。反復扭傷者多由於早期處理不當而發生關節脫位。關節脫位患者可穿包幫鞋保護踝部,並將鞋外側加高1-1.5厘米,使足保持外翻位,防止足內翻。此外,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盡量不要穿高跟鞋,平時不要追跑打鬧,體育活動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以預防踝關節扭傷。

踝關節扭傷怎麼辦?

4、幼兒羅圈腿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嬰兒羅圈腿是很不美觀的,如果羅圈腿在嬰兒時期沒有就就糾正的話,到了孩子長大的時候,會使得孩子特別的自卑。羅圈腿怎麼預防,知道其原因,才能更好地尋求解決辦法。
羅圈腿的原因
1、缺鈣所致
嬰幼兒O型腿常見原因是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所致。如不及時給寶寶補充維生素D和鈣,因鈣鹽不足,骨骺增生的軟骨不能正常地骨化,原有的骨質又出現脫鈣和吸收,因而骨質軟化,不能耐受重力作用,加之膝關節周圍韌帶鬆弛,失去對骨的支持和保護作用,遂發生小腿骨的彎曲變形,造成O型腿。
2、營養不良所致
嬰幼兒生長發育迅速,對各類營養素的需求量大,如在身體發育時期由於營養不良或腸道疾病等原因引起鈣磷等營養元素缺乏,骨骼發育障礙、骨變形或關節軟骨發育不良,而出現膝內翻的改變,逐漸形成O型腿。
3、長期不良姿勢誘發
長期不良姿勢和不良用力習慣造成關節的肌肉力學失衡造成的,如過早讓孩子站立或過早讓孩子坐學步車;不正確的坐姿、蹲姿或者長期採用跪坐等;都可能造成O型腿。
注意事項
有些正常情況容易被誤認為O型腿。由於胎兒在子宮里全身盤曲,形成特殊姿態,出生後兩條小腿無法伸直,看上去有點」O「型狀,醫學上稱為生理性彎曲,這是正常現象,6個月到1歲時就會逐漸變直。一些家長用捆綁法試圖讓孩子腿變直是不對的,因為這樣不但不能矯正腿形,還可能影響孩子髖關節的正常發育。1歲左右小兒剛開始學走路,下肢還不能很好地負重,出現了暫時性的小腿彎曲,但臨床上沒有佝僂病的表現,也是正常的,一般到2-3歲即能恢復正常。當然,嬰兒小腿嚴重彎曲則是病態,需到醫院檢查矯正。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羅圈腿
判斷小兒是否是羅圈腿的方法:讓寶寶仰卧,然後用雙手輕輕拉直寶寶雙腿,向中間靠攏。正常情況下寶寶的兩腿靠攏時,雙側膝關節和踝關節之間是並攏的,如果有間隙,就應引起重視,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以便盡早發現寶寶下肢發育的問題。
如果按上面的方法,雙側膝關節和踝關節之間的間隙超過10厘米,很可能就是羅圈腿了,家長應馬上帶孩子就診,在治療原發病的同時,進行骨科矯正治療。
一般1歲以上兒童兩足跟並攏,兩膝關節距離在3厘米以下為輕度,3厘米以上為重度。幼兒和青少年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骨骼就是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生長鈣化的。當青少年和幼兒由於一些特殊習慣,骨骼受某種方向的肌肉拉力,長期持續作用就會使骨骼變形。例如雙腿長期持續夾持物品,像騎馬等活動,也會形成羅圈腿。要預防羅圈腿,從幼兒時就應注意預防佝僂病和改變不良生活習慣。
羅圈腿的形成原因,以及我們如何預防羅圈腿,媽媽么都了解一點點,盡量不要讓寶寶出現羅圈腿

5、我的腳內踝不能合攏,所以導致膝蓋合不攏!請問我是O型腿嗎?

o形腿也就是常說的括弧腿,在正常站立的情況下,雙膝中間有很大的空隙,使雙腿呈o形或者括弧狀,一般是先天造成的,也有由於後天的不良習慣引起的!
「O」型腿的矯正方法具體如下:

(1)直立,兩腳並攏,兩手扶膝做兩膝向正前方的下蹲
起立運動,做 20~3O次。

(2)彎腰,兩手扶膝做向左的和向右的繞環運動,做20
~30次。

(3)兩腳開立稍大,彎腰,兩手扶膝做兩膝向內相靠停
耗練習,每次停耗10秒鍾,做5~10次。

(4)兩腳平行站立。先以腳跟為軸,做腳尖外展和內旋
運動;再以腳尖為軸,做腳跟外展和內旋運動,各做20~30次。

(5)坐在椅子上,盡力用小腿夾住書,堅持一定時間。如果用橡皮帶將兩膝捆住做,效果更加顯著。

(6)跪坐在腿上,塌腰,兩腳慢慢向外向前移動,腰部隨之也逐漸直起來。做 15~20次。

如何矯正O型腿

稍微改變一下站立姿態,便可運用腿部肌肉不同的部位,這是下蹲運動的最大特點。下蹲時膝蓋和大腿靠攏,對於矯正 O型腿很有效。盡可能的下腰深蹲效果會更好。
方法:雙手叉腰,上身保持直立,雙腿張開 15— 20厘米,腳尖略微向外,吸氣時兩膝靠攏慢慢下蹲,盡可能深蹲並停留片刻,感到腿部肌肉緊綳。呼氣時慢慢打開雙膝,伸直站立,重復 10次。

簡易運動矯正「O」型腿

作者:胡銘

1.弓步側壓腿,一腿壓30次,交替各進行2次。
2.杠鈴夾腿深蹲。肩負中等重量的杠鈴,兩腿分開約同肩寬,慢慢下蹲至全蹲(膝角小於90度),然後快速夾腿直立,1組做8~10次,共做4~6組。
3.並腿蹲起。兩腳及兩腿並攏,俯身站立,雙手扶膝,做往裡推夾的動作(兩腿不要分開),接著做下蹲與起立動作1次,再做向左與向右轉動膝蓋的練習1次,如此反復,每15次為1組,共做3組。
4.兩腿做外擺和內夾練習,每15次為1組,共做4組。
5.兩腿夾書本,坐在椅子上,兩腿伸直、夾緊,在踝關節上部(小腿下部)夾一本厚薄適宜的書,堅持在數分鍾內不讓書本落下。練習時可在膝關節下部扎一根繩子,效果更好。
6.兩人對抗腿屈伸練習,8次為1組,共做4組。

如何預防兒童O型腿、X型腿?

作者:SAYYES

懷孕的時候,胎位位置、羊水多寡、胎次、胎兒本身大小、壓胎現象等,都可能會對胎兒腿型異常有影響,寶寶出生後,「內翻變化、外翻足」則是最為常見的腿型異常。

一般所謂的O型腿是指兩側對稱的膝內翻。兒童成長到一歲半至三歲間,會逐漸腿型的發育會逐漸轉變為外翻(外觀看起來為X型腿)。寶寶一出生他的腿型可能因為長期的彎曲,所以一出生就有呈現O型腿的現象。

其實除了彎曲的角度真的過大,否則都可以視為生理上的異常,隨著他年齡的增長,會趨於正常的,家長可以不用過於憂慮,不過,有些家長還是很擔心,很怕小朋友因為不好看的腿型會影響日後的走路姿勢,也怕衍生出其它腿部上面的疾病。若真的要知道小朋友的O型腿是否真的嚴重到需要治療的程度,可以帶至醫院做一些檢測,如利用X光檢查他的膝蓋角度彎曲的角度是否過大,否則只需持續觀察即可。

若寶寶腿部彎曲的角度沒有變大,但是當小朋友隨著年齡增長,合並出現其它的問題,例如七坐八爬較一般正常寶寶還要落後許多,或是到了2歲走路還是常跌倒等等現象,可能就需要考慮寶寶是否在粗大動作上的發展較為落後。另外,少部分有O型腿的寶寶是因為家族遺傳的因素所致。醫師強調,如果爸爸媽媽自己本身的腿型就有點內八或O型腿的現象,若小孩子有出現類似的狀況,屬於正常狀況,不需過於驚慌。

內八、外八並不是一個癥候群,有時候會合並很多問題,除了生理性的問題之外,也有可能會出現其它病理性上的問題,」很多寶寶剛出生時,他的腳可能呈現內八的姿勢或整個足部翻到身體中心內側的情形。有時候寶寶的腳會自動回復到正常位置,或利用手指頭輕輕一拉,也有可能因此回到正常的位置,若可以輕易回到正常位置的,就是屬於生理性的內、外翻足。一般只要有經驗的醫師,當寶寶剛出生,一看到他的腿型有些微的異常,通常會實時處理,輕輕的推一下,以確定利用外力矯正,可以幫助寶寶的腳回復到正常的位置。

家長注意隨時注意兒童的腿行,「自然觀察比一切都重要,才能第一時間了解是否有異常的情形,」除了依靠醫師的專業檢查之外,要注意幾個重點,掌握首要時機矯正寶寶腿型:

一、 主觀的感受:寶寶叫痛的時間是不是很頻繁。

二、 外型上的變化:走路姿勢很奇怪等。

三、功能上的表現:寶寶常常跌倒、走沒幾步路就喊腿酸等,都是家長平日可以觀察的,只要發現不對,還是帶至小兒專科檢查,才是最正確的做法。

醫師小叮嚀

了解小朋友的整體發展及變化,這才是最重要的,很多腿型異常及疾病,對孩子的整體發展來說,只是一個過渡期,重要的是,家長是否可以了解小朋友應有的發展及變化。

想要讓寶寶有個強壯的身體及骨骼,均衡營養、運動,是永遠不變的方法,很多家長買了許多加強骨骼功能的營養品、補給品,效果卻不如多運動及補充充分的營養。專家特別建議家長,舍棄昂貴的營養品,回歸到最自然的方式,就可以得到健康的體魄。

一、盡量避免趴睡。雖然趴睡不一定直接證明會對寶寶的腿型造成不良的影響,但是當寶寶趴睡時,會讓小朋友的腳踝呈內翻或外翻狀,長時間下來,也可能影響他的腿型。

二、避免跪坐。一些正在學爬或是學走路的小朋友,可能會爬一爬就坐起來的狀況,小朋友跪坐時,他的腳大多成外翻狀,這時候家長們最好盡量幫寶寶移動腳型,幫他回復到正常的狀態,不過還是盡量避免讓他跪坐比較好。

正確坐姿與錯誤坐姿:

1. 很多小朋友喜歡跪坐,會讓腿型成W型,這樣是錯誤的坐法。

2. 應讓寶寶盤腿坐即可。

O型腿」和「八字腿」的矯正

「O型腿」俗稱羅圈腿,醫學上稱為膝內翻,外八字腿又稱「X型腿」,醫學上稱之為膝外翻,是國內常見的畸形。尤以青少年發病率較高。男女青年如果得了這種下肢畸形,不僅失去了體型美,行走不利,有時還會影響參軍、工作以致影響戀愛,有些入精神壓抑,甚至悲觀厭世。

造成「O」型腿和「X」型腿畸形的員主要原因是小兒的佝僂病。有少部分是因軟骨發育障礙,骨折、外傷、骨瘤等引起的後遺症。小兒患佝僂病時,因鈣鹽不足,骨骺增生的軟骨不能正常地骨化,原有的骨質又出現脫鈣和吸收,因而骨質軟化,不能耐受重力作用,加之膝關節周圍韌帶鬆弛,失去對骨的支持和保護作用,遂發生小腿骨的彎曲變形,造成「O」型和「X」型腿。

這種腿部的畸形不僅僅影響體型與健美,對人體健康也有很大影響,人們對其危害往往也認識不足。膝內翻或外翻破壞了膝關節正常力的分布,使關節一側所受的生物應力增大,對側相對減少。天長日久,還會引起膝關節行走時疼痛,關節活動也受影響,進而易導致骨性膝關節炎。對這種畸形進行矯正,不僅能增進體型健美,而且還能改善膝關節應力分布不平衡的狀態。

近年國內採用外固定器加脛骨結節倒U形截骨術對「O」型及「X」型腿進行整形治療,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

這種新療法的優點主要有:截骨術操作簡單、安全、骨癒合快,不容易出現延遲癒合,採用外固定器便於掌握整形矯正時的角度,可使骨癒合角度准確,調整也方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可以下地活動,下肢肌肉不會出現萎縮。據統計,畸形完全矯正率可達96%以上。

這種新方法還具有截骨處癒合快的優點,縮短療程。它還可能性使整形者手術後增加身高,一般術後可增加2厘米左右,所以受到患者的歡迎。

6、昨天打球時扭傷了腳踝,隨後到醫院檢查,診斷為韌帶撕裂,大概要多長時間才能好?會有什麼後遺症?

小腿由脛骨和腓骨組成,在前而粗者為脛骨,在後而細者為腓骨,腳的足弓頂部有一塊骨頭叫距骨。踝關節就是由脛骨、腓骨下端夾騎於距骨之上形成的,俗稱「腳脖子」。脛骨下端向內突出的部分被稱為內踝,腓骨下端向外突出的部分被稱為外踝。踝關節囊前後較松,兩側較緊。踝關節的四周有韌帶加強,內側有三角韌帶,外側有三個獨立的韌帶。由於外側的韌帶較內側的韌帶弱,加上內踝較短,所以易發生足內翻(腳心朝內側)而損傷外側副韌帶。踝關節背屈時,距骨無活動餘地,但在跖屈(提起腳跟)時,距骨可向兩側輕微活動,所以踝關節往往在跖屈位發生內翻位扭傷。
青少年踝關節扭傷的發生率較高,因為學生參加體育活動較多。若活動前准備不充分,活動時易發生扭傷;姑娘們穿著高跟鞋走在高低不平的路上,或下台階時思想不集中,易發生跖屈內翻,這時外側副韌帶突然過度牽拉,可引起踝部扭傷。踝部扭傷輕者韌帶拉松或部分撕裂;重者則完全斷裂,並有踝關節半脫位,或並發骨折脫位。踝關節扭傷後,病人外跟前下方或下方有疼痛、腫脹,急性期可有瘀斑。這時做足內翻的動作會加重疼痛,做足外翻則可無疼痛。
那麼,踝關節扭傷後應該怎麼辦呢?韌帶部分撕裂、損傷者,內翻角度增加,伴有劇痛。急性期24小時內可將踝部浸入冷水中,或用冷毛巾敷於患處,每次10-20分鍾,6小時一次,可收縮血管,消腫止痛。24小時之後則需熱敷,以促使局部血液循環加快,組織間隙的滲出液盡快吸收,從而減輕疼痛。如果韌帶損傷較重,疼痛劇烈,可用4厘米寬的三條膠布敷貼踝部,自小腿內側下1/3處,三條膠條互相重疊,重疊部位的寬度約為每條膠布的一半,再圍繞小腿貼三團膠布,起固定作用,但要防止粘貼過緊,阻礙血行。外用綳帶包紮,固定2-3周。韌帶完全斷裂者,足內翻角度明顯增加,半脫位時,足處於極度內翻位,這時可在外踝下摸到空隙。此類損傷需請醫生手法復位後,用管形石膏固定傷足於90度位和外翻位4-6周。反復扭傷者多由於早期處理不當而發生關節脫位。關節脫位患者可穿包幫鞋保護踝部,並將鞋外側加高1-1.5厘米,使足保持外翻位,防止足內翻。此外,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盡量不要穿高跟鞋,平時不要追跑打鬧,體育活動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以預防踝關節扭傷。

踝關節扭傷怎麼辦?

7、如何判斷孩子是不是XO型腿?

O型腿分為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先天因素主要是遺傳性和嬰幼兒時期疾病因素造成版,大多屬於骨質改變權性O型腿。而後天因素最常見的就是不良的生活習慣和姿勢導致,多屬於軟組織失衡性O型腿。其次是類遺傳因素,父母有O型腿,孩子在學習走路習慣模仿行為,也會導致O型腿,這個也屬於軟組織失衡性O型腿。所以在任何治療矯正前,應該先弄清楚自己是什麼原因導致的O型腿,不要盲目的相信某一種方式可以改變所有的問題。
在O型腿的形成原因上,很多人有誤區,覺得O型腿骨頭彎了怎麼也能治?但事實上,O型腿確實大多數從小就有,視覺上小腿挺彎的,但大多數並不是小腿骨彎了,而是骨頭錯位,失去了正常的位置。
矯正腿型的關鍵,在於恢復下肢正常的力線,也就是,讓骨頭回到它正常的位置。O型腿,醫學上稱為膝內翻。多年來,醫學界圍繞O型腿形成的吉利,進行了廣泛深入地探討,查閱2000年前的文獻,多數觀點認為,O型腿是腔骨或者股骨彎曲導致的。2000年以後,多數觀點認為,O型腿不僅僅是由於骨骼畸形所致,還可由於膝關節周圍軟組織失衡導致。
崔清國採用「微創矯形針刀」治療O型腿或X型腿。

8、我的腳崴了,踝骨都腫了還能走道嗎,須注意什麼

首先,你在崴了後來,應該馬上用自冰敷.24小時

之後,應該去醫院照X光,是否骨折了.(其實不用,那樣的話自己還不知道啊/?)_

24小時應少動,而24小時後應多運動.
我有一秘方,用玉林的正骨水.先用熱水泡泡腳,再用它搓痛處,搓到熱時.然後用襪子的一段套這里,用玉林的正骨水濕潤襪子
幹了就倒.我保證你三天可以走路!!!是我做體育生時老師教我的,不過我遇到過,確實是好有效果的

9、我兒子12歲,左腳內踝骨垢分離110天,當時沒做手術,現在稍有裂縫,請問還能長好嗎?

病情分析:長好是抄沒有問題的,小兒骨頭生長癒合能力是很強的,骨折即使有很明顯的錯位縫隙都可以癒合,只是如果涉及骨骺的骨折一般需要完全復位,因為如果沒有很好的復位,可能導致日後的發育畸形而出現問題。
意見建議:當然骨骺損傷是要看類型的,有些類型預後很好,有些則相反,我需要看片子才能知道具體情況,有條件上傳片子。不過現在三個多月了,骨折已經會癒合的很好了,那點裂縫基本不是問題,可以一般活動了。

與小兒內踝骨折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