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折病人的護理有哪些注意事項?
骨折病人有的需住院手術治療,有的經門診復位、石膏固定或其他處理後,即可回家休養治療。骨折的癒合過程緩慢,一般要6~8周才能達到臨床癒合階段,老年人更長一些,大多需要卧床休養,所以家庭護理顯得極為重要。
(1)首先要解除病人骨折後的種種顧慮,減輕心理上的壓力,多數病人骨折後心理都較為復雜、這些復雜心理可使病人吃不好,睡不好,更不用說配合治療進行功能鍛煉。護理人員必須耐心地、親切地進行說服、鼓勵,講明只有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才能恢復功能,才能早日減輕痛苦。
(2)骨折後常因制動體位、疼痛而影響食慾和消化功能,大小便不方便,又使病人不願多飲水和進食,家人應耐心勸慰,根據病人的飲食習慣和愛好,調節花式品種,多吃易消化的營養豐富的食物,如豆製品、肉、魚蛋類、以及水果蔬菜,以增強骨折創傷的修復力。還要適當進食纖維素食物,以利通便。上肢骨折者需護理喂飯、喂水。
(3)因骨折長期卧床的病人,往往對大小便發愁,一怕大便困難,二怕吃多、便多、尿多,增加他人的麻煩,護理人員應主動關心,做到勤問、勤看、勤處理,協助床上大小便,女病人便後應清洗會陰肛門部。鼓勵病人多飲水,預防尿路感染和尿路結石的形成。排便有困難的,每日做腹部按摩,適當服用緩瀉劑,如石蠟油或中葯麻仁丸等。
(4)為使卧床骨析病人舒服,心情愉快,應做到「3短」、「3潔」。「3短」是發短、胡須短、指(趾)甲短。「3潔」是頭足會陰清潔、口腔皮膚清潔、床鋪清潔。為此,應定期給予洗頭、洗腳、擦澡、剪指甲、剃頭剃須,及時更換被服。卧床病人應每日作深呼吸運動,定時拍背以利排痰,注意保暖,防止進食嗆咳或誤咽入氣管,在確保骨折部位固定的前提下,盡量有計劃地變換體位,長期受壓處皮膚要給以按摩,有利於預防褥瘡和肺炎。
(5)隨時注意病人卧床的姿勢正確,如腰椎骨折的應處於腰椎過伸位仰卧姿勢,硬板床腰部可墊以枕頭。經常檢查患肢的情況,如用石膏或夾板固定的患肢皮膚有無受壓,指(趾)端的顏色、溫度有無改變,以及石膏是否過松或過緊的情況,如有異常,應及時妥善處理。
一般固定的患肢,可用枕頭或被褥抬高,以高於心臟水平為宜,但以不使對好的骨頭移位為原則,有利於消腫和血液迴流。保持石膏內部清潔,如病人感到石膏內皮膚發癢,可以鈍頭的織絨線針伸進去輕輕的上下移動止癢(有傷口者不能用),對下肢股骨骨折的病人要保持患肢踝關節呈90°屈曲,防止足下垂,為防止肢體外旋和內收,可在鞋底跟上釘一橫板條,保持有效的牽引力。
(6)骨折的癒合,需要復位後確實的固定,這與功能鍛煉是一對矛盾,要處理好這矛盾,主要是正確地開展功能鍛煉,循序漸進,由少到多,由輕而重,逐步增加,才能既避免患肢肌肉萎縮或關節僵直,又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骨折的癒合。應鼓勵、指導和督促病人在不同的階段作不同程度的功能鍛煉。
骨折後1~2周:主要開展肌肉收縮鍛煉,上肢作握掌、提肩,下肢作踝關節伸屈、趾關節活動和作股四頭肌綳緊收縮鍛煉(在關節不活動的前提下),如因疼痛而煉不起來,可囑其先煉健肢,再一起煉患肢。
骨折後3~6周:除繼續鍛煉肌肉收縮外,可開始較多個關節活動,上肢握拳頭,繼而可練習肩關節伸屈。下肢可逐步練習伸屈髖、膝關節和試驗抬腿,四周後可扶拐離床,患肢不著地行走,但必須有人從旁扶持,以免再跌倒。
骨折後6~8周,可增加全面鍛煉次數及活動范圍。
(7)骨折癒合後,拆去石膏或夾板,經長期石膏包紮的皮膚乾燥脫屑,應給用刺激性小的肥皂和溫水清洗後塗以冷霜,保護皮膚,如有腫脹,可在睡眠時抬高患肢或穿彈性長統襪,以利血液迴流,減輕水腫。恢復後的患肢,仍應繼續鍛煉,爭取及早恢復關節功能,肌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2、如何指導骨折病人進行功能鍛煉
治療骨折的最終目的是使受傷部位最大可能、盡快地恢復正常功能。治療骨折有三大原則:復位、固定和功能鍛煉。
一.復位
(一)骨折早期復位 可使骨折修復順利進行。復位的方法有手法復位和手術復位兩類。如果過長地拖延復位時間,就會造成骨折復位的困難。
骨拆復位是治療骨折的首要步驟,所以,對每一個骨折,原則上應爭取解剖學對位,而對某些骨折,復位時有一定困難,雖未完全恢復到解剖位置,但骨折癒合後,不影響該傷肢的功能,稱功能對位。在治療骨折時,要重視傷肢功能恢復,而不能片面地、機械地強求解剖學的復位。
若傷肢局部腫脹嚴重,甚至形成皮膚水泡,復位更加困難。此時仍應力求爭取骨折復位,如果消極等待腫脹消失,往往延誤復位的時機。
遇到傷員處於昏迷、休克狀態,或合並內臟、顱腦等損傷時,則先要集中力量進行搶救,待全身情況穩定以後,才可以進行骨折復位。
(二)復位的標准 一般說來,骨折復位應爭取到解剖學對位,或接近解剖學對位。但臨床實踐中,由於骨折部位、骨折類型、傷後骨折的腫脹程度、復位時設備條件和復位者技術水平等不同,應根據具體情況,盡最大努力使患肢得到最好程度的恢復。以骨折修復後不影響病人肢體的功能為原則。
1.上肢:肱骨骨折,較多的縮短畸形和側方移位,略超過5°~10°的成角,對患肢功能影響都不大。尺撓骨骨折要求較嚴。側方移位不可超過50%,成角畸形在5°~10°以下時,對前臂旋前、旋後功能影響不大。尺撓骨必須同時整復。
2.下肢:下肢骨折縮短應不超過2cm為宜,過多的縮短,會出現破行,日久會引起髖部和腰部疼痛。旋轉移位,應盡力矯正,下肢的內旋或外旋,均會影響下肢行走的步態。
3.兒童:兒童骨折整復要求較寬,一般15°以下成角及旋轉畸形,以及輕度的縮短或側方移位,在兒童發育中,均可靠強大的塑形能力得到代償,日後可無明顯功能障礙。
4.關節內骨折:關節內骨折,骨拆線經過關節面者,復位要求較高,應爭取解剖學復位。關節內骨折,手法復位不能達到較滿意的解剖學復位者,則應酌情考慮手術復位內固定。
(三)復位的方法
1.手法復位:治療骨折方法中,手法復位應用最廣泛,也較安全。復位後,必須認真地檢查患肢骨折部的外形、長短,是否已恢復正常。在給予適當有效的外固定後,進行x線透視或攝片,以確證復位結果。如復位不良,根據需要,再予以矯正。
2.牽引復位:牽引既可用為復位的方法,又是維持復位的措施。主要用於手法牽引不能復位、或復位後不穩定的骨折。
3.切開復位:是骨折不癒合的重要原因,應慎重選擇,必須嚴格掌握適應證,防止濫用。如下幾種情況可做為切開復位的參考指征:①累及關節面的骨折,手法復位不能達到關節面良好對位者。②骨折後,因附著在骨片上的肌肉收縮,使骨片移位,不易對合者。②骨折端剪式傷力大,血液供應差,骨斷端需要嚴格固定才能癒合者,如股骨頸囊內骨折。④骨折斷端間有軟組織如肌肉、肌腱、骨膜、神經等嵌入,手法復位失敗者。⑥一骨上有多段骨折,手法復位困難者。⑥長骨骨幹不穩定性骨折,手法復位不滿意,又不宜應用牽引方法治療者,而用內固定又有較好的療效。⑧骨折伴有肢體主要血管斷裂,治療中應首先重建骨支架者,如部分性和完全性肢體斷離。⑨骨折不連接或發生畸形癒合,功能恢復不良者。
二.固定
合適有效的固定,是骨折癒合的關鍵之一。它可繼續維持骨折復位後的對位對線,又可以防止不利於骨折癒合的剪力旋轉力和成角的活動。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兩類,骨折復位後,用於傷肢外部固定的為外固定,有小夾板、石膏綳帶、持續牽引等。骨折復位後,用於傷肢內部的固定為內固定,有螺絲釘、鋼板、三刃釘、髓內針等。內固定後,常需藉助外固定作短期或長期的協同固定,使療效更為確實。
三.功能鍛煉
早期合理的功能鍛煉,可促進患肢血液循環,減少肌肉萎縮,保持肌肉力量,防止關節僵硬,促進骨折癒合。所以,被固定的肢體,均要作適當的肌肉收縮和放鬆鍛煉。對於沒有固定的關節,應及時鼓勵病人作主動的功能鍛煉,當骨折端已達臨床癒合就逐漸加強負重鍛煉。
臨床上功能鍛煉有兩種形式:主動運動與被動運動。
(一)主動運動 是功能鍛煉的主要形式,根據病人的活動能力,在不影響骨折斷端移位的前提下,盡早進行肌肉收縮放鬆運動及未固定關節的各向運動,來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體質,減輕創傷對全身反應,防止關節僵硬,因此主動運動應自始至終貫串在整個骨折修復過程中。具體可分為兩個階段:
1.第一階段:骨折l一2周內斷端雖經整復,但不穩定,偶而伴有輕度側方移位或成角畸形的殘余,此時骨折並發的軟組織損傷尚需修復,局部疼痛,肢端腫脹仍存在,因此鍛煉主要形式是通過肌肉收縮放鬆運動及在不影響斷端再移位的情況下,進行上下關節屈伸活動,以幫助血液迴流,促進腫脹消退,防止肌肉萎縮,同時也通過肌肉收縮和舒張使壓力墊效應力增強,對穩固斷端和逐漸整復殘余畸形有一定作用。例如尺、撓骨雙骨折,經復位固定後,即可進行指間關節、指掌關節的屈伸鍛煉,手指內收外展,肘關節屈伸和肩關節屈伸、內收外展、旋轉等鍛煉。
骨折2-3周後肢體腫脹疼痛已明顯減輕,軟組織創傷已基本修復,骨痂開始形成,斷端初步連接,除加強進行肌肉收縮與放鬆運動外,其他關節均可逐漸加大主動活動度,由單一而到幾個關節的協同鍛煉,在牽引架上的病人,也可通過肌肉收縮、放鬆和身體其他部位的運動來帶動患肢的活動。
2.第二階段:此時骨折已達到臨床癒合標准,外固定和牽引拆除後,除了固定期間所控制的關節活動需繼續鍛煉修復外,某些病人由於初期鍛煉比較差,固定拆除後,還可能存在關節粘連、關節囊攣縮、肢體水腫等症狀,那麼必須繼續鼓勵病人加強功能鍛煉,配合中葯外洗和推拿來促進關節活動和肌肉力量的迅速恢復。另外,還可據病情需要適當配合物理治療,但應仍以主動鍛煉為主。
(二)被動運動
1.按摩:適用於骨折斷端有腫脹的肢體,通過輕微按摩幫助腫脹消退。
2.關節被動活動:骨折固定初期,少數病人因懼怕疼痛不敢作主動鍛煉,宜在醫務人員幫助下進行輔助性活動,促使病人更好地作主動鍛煉。對早日消除腫脹,防止肌肉萎縮粘連,關節囊攣縮有一定作用,但操作時要輕柔,不使骨折再度移位和加重局部創傷。
(三)功能鍛煉注意事項
1.功能鍛煉必須在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
2.功能鍛煉應根據骨折的穩定程度,可從輕微活動開始逐漸增加活動量和活動時間,不能操之過急,若驟然作劇烈活動而使骨斷端再移位,同時也要防止有些病人在醫務人員正確指導下不敢進行鍛煉,對這樣的病人應作耐心說服工作。
3.功能鍛煉是為了加速骨折癒合與恢復患肢功能,所以對骨折有利的活動應鼓勵病人堅持鍛煉,對骨折癒合不利的活動要嚴加防止,如外展型肱骨外科頸骨折的外展活動,內收型骨折的內收活動,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伸直活動,屈曲型骨折的屈曲活動,前臂骨折的旋轉活動,脛腓骨幹骨折的內外旋轉活動,橈骨下端伸直型骨折的背伸撓屈活動等都應防止。
3、骨折後肌肉恢復!
盡早進行系統合理的功能鍛煉,不僅能維持機體正常的生理功能水平、加快骨折癒合、防止毗鄰末受傷關節的功能障礙,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因肌肉粘連、關節僵硬及肌肉萎縮所引起的受傷關節的功能障礙,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的肢體功能。四肢骨折,尤其是關節及關節周圍骨折術後的康復,最重要的是關節活動度和肌力的訓練。
早期關節活動度訓練要以被動活動為主,應掌握循序漸進的原則,有條件可使用持續被動活動機進行功能鍛煉。術後3天可開始逐步加強主動的關節活動。康復訓練要逐步加大並維持關節的最大活動度,切忌小范圍快節奏活動,這樣不僅無助關節活動度的改善,而且對骨折局部也有影響。
肌力訓練以主動鍛煉為主。人體上下肢的功能各有側重,上肢側重於精細動作,這些功能的恢復是功能鍛煉的重點。鍛煉時要注意手指屈伸都要達到最大限度,以防止手部關節僵硬粘連。
下肢的主要功能是負重,但在下肢骨折癒合前如果過度負重會造成固定物松動、折斷,所以下肢骨折的康復一定要遵循「早活動、晚負重」的原則。
股四頭股是大腿前側的一塊重要肌肉,傷後和術後如果長時間不活動很容易萎縮,而且一旦萎縮很難恢復,直接影響功能康復結果。股四頭肌的鍛煉應以等長收縮為主,即肌肉收縮時關節不運動。鍛煉時當肌肉達到最大收縮時要保持幾秒鍾,然後放鬆,再收縮,要練到肌肉酸痛為止,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4、骨折病人要怎麼護理?
骨折病人有的需住院手術治療,有的經門診復位、石膏固定或其他處理後,即可回家休養治療。骨折的愈e79fa5e9819331333433616136合過程緩慢,一般要6~8周才能達到臨床癒合階段,老年人更長一些,大多需要卧床休養,所以家庭護理顯得極為重要。
(1)首先要解除病人骨折後的種種顧慮,減輕心理上的壓力,多數病人骨折後心理都較為復雜、這些復雜心理可使病人吃不好,睡不好,更不用說配合治療進行功能鍛煉。護理人員必須耐心地、親切地進行說服、鼓勵,講明只有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才能恢復功能,才能早日減輕痛苦。
(2)骨折後常因制動體位、疼痛而影響食慾和消化功能,大小便不方便,又使病人不願多飲水和進食,家人應耐心勸慰,根據病人的飲食習慣和愛好,調節花式品種,多吃易消化的營養豐富的食物,如豆製品、肉、魚蛋類、以及水果蔬菜,以增強骨折創傷的修復力。還要適當進食纖維素食物,以利通便。上肢骨折者需護理喂飯、喂水。
(3)因骨折長期卧床的病人,往往對大小便發愁,一怕大便困難,二怕吃多、便多、尿多,增加他人的麻煩,護理人員應主動關心,做到勤問、勤看、勤處理,協助床上大小便,女病人便後應清洗會陰肛門部。鼓勵病人多飲水,預防尿路感染和尿路結石的形成。排便有困難的,每日做腹部按摩,適當服用緩瀉劑,如石蠟油或中葯麻仁丸等。
(4)為使卧床骨析病人舒服,心情愉快,應做到「3短」、「3潔」。「3短」是發短、胡須短、指(趾)甲短。「3潔」是頭足會陰清潔、口腔皮膚清潔、床鋪清潔。為此,應定期給予洗頭、洗腳、擦澡、剪指甲、剃頭剃須,及時更換被服。卧床病人應每日作深呼吸運動,定時拍背以利排痰,注意保暖,防止進食嗆咳或誤咽入氣管,在確保骨折部位固定的前提下,盡量有計劃地變換體位,長期受壓處皮膚要給以按摩,有利於預防褥瘡和肺炎。
(5)隨時注意病人卧床的姿勢正確,如腰椎骨折的應處於腰椎過伸位仰卧姿勢,硬板床腰部可墊以枕頭。經常檢查患肢的情況,如用石膏或夾板固定的患肢皮膚有無受壓,指(趾)端的顏色、溫度有無改變,以及石膏是否過松或過緊的情況,如有異常,應及時妥善處理。
一般固定的患肢,可用枕頭或被褥抬高,以高於心臟水平為宜,但以不使對好的骨頭移位為原則,有利於消腫和血液迴流。保持石膏內部清潔,如病人感到石膏內皮膚發癢,可以鈍頭的織絨線針伸進去輕輕的上下移動止癢(有傷口者不能用),對下肢股骨骨折的病人要保持患肢踝關節呈90°屈曲,防止足下垂,為防止肢體外旋和內收,可在鞋底跟上釘一橫板條,保持有效的牽引力。
(6)骨折的癒合,需要復位後確實的固定,這與功能鍛煉是一對矛盾,要處理好這矛盾,主要是正確地開展功能鍛煉,循序漸進,由少到多,由輕而重,逐步增加,才能既避免患肢肌肉萎縮或關節僵直,又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骨折的癒合。應鼓勵、指導和督促病人在不同的階段作不同程度的功能鍛煉。
骨折後1~2周:主要開展肌肉收縮鍛煉,上肢作握掌、提肩,下肢作踝關節伸屈、趾關節活動和作股四頭肌綳緊收縮鍛煉(在關節不活動的前提下),如因疼痛而煉不起來,可囑其先煉健肢,再一起煉患肢。
骨折後3~6周:除繼續鍛煉肌肉收縮外,可開始較多個關節活動,上肢握拳頭,繼而可練習肩關節伸屈。下肢可逐步練習伸屈髖、膝關節和試驗抬腿,四周後可扶拐離床,患肢不著地行走,但必須有人從旁扶持,以免再跌倒。
骨折後6~8周,可增加全面鍛煉次數及活動范圍。
(7)骨折癒合後,拆去石膏或夾板,經長期石膏包紮的皮膚乾燥脫屑,應給用刺激性小的肥皂和溫水清洗後塗以冷霜,保護皮膚,如有腫脹,可在睡眠時抬高患肢或穿彈性長統襪,以利血液迴流,減輕水腫。恢復後的患肢,仍應繼續鍛煉,爭取及早恢復關節功能,肌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5、骨折病人應該怎麼護理?
骨折病人有的需住院手術治療,有的經門診復位、石膏固定或其他處理後,即可回家休養治療。骨折的癒合過程緩慢,一般要6~8周才能達到臨床癒合階段,老年人更長一些,大多需要卧床休養,所以家庭護理顯得極為重要。
(1)首先要解除病人骨折後的種種顧慮,減輕心理上的壓力,多數病人骨折後心理都較為復雜、這些復雜心理可使病人吃不好,睡不好,更不用說配合治療進行功能鍛煉。護理人員必須耐心地、親切地進行說服、鼓勵,講明只有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才能恢復功能,才能早日減輕痛苦。
(2)骨折後常因制動體位、疼痛而影響食慾和消化功能,大小便不方便,又使病人不願多飲水和進食,家人應耐心勸慰,根據病人的飲食習慣和愛好,調節花式品種,多吃易消化的營養豐富的食物,如豆製品、肉、魚蛋類、以及水果蔬菜,以增強骨折創傷的修復力。還要適當進食纖維素食物,以利通便。上肢骨折者需護理喂飯、喂水。
(3)因骨折長期卧床的病人,往往對大小便發愁,一怕大便困難,二怕吃多、便多、尿多,增加他人的麻煩,護理人員應主動關心,做到勤問、勤看、勤處理,協助床上大小便,女病人便後應清洗會陰肛門部。鼓勵病人多飲水,預防尿路感染和尿路結石的形成。排便有困難的,每日做腹部按摩,適當服用緩瀉劑,如石蠟油或中葯麻仁丸等。
(4)為使卧床骨析病人舒服,心情愉快,應做到「3短」、「3潔」。「3短」是發短、胡須短、指(趾)甲短。「3潔」是頭足會陰清潔、口腔皮膚清潔、床鋪清潔。為此,應定期給予洗頭、洗腳、擦澡、剪指甲、剃頭剃須,及時更換被服。卧床病人應每日作深呼吸運動,定時拍背以利排痰,注意保暖,防止進食嗆咳或誤咽入氣管,在確保骨折部位固定的前提下,盡量有計劃地變換體位,長期受壓處皮膚要給以按摩,有利於預防褥瘡和肺炎。
(5)隨時注意病人卧床的姿勢正確,如腰椎骨折的應處於腰椎過伸位仰卧姿勢,硬板床腰部可墊以枕頭。經常檢查患肢的情況,如用石膏或夾板固定的患肢皮膚有無受壓,指(趾)端的顏色、溫度有無改變,以及石膏是否過松或過緊的情況,如有異常,應及時妥善處理。
一般固定的患肢,可用枕頭或被褥抬高,以高於心臟水平為宜,但以不使對好的骨頭移位為原則,有利於消腫和血液迴流。保持石膏內部清潔,如病人感到石膏內皮膚發癢,可以鈍頭的織絨線針伸進去輕輕的上下移動止癢(有傷口者不能用),對下肢股骨骨折的病人要保持患肢踝關節呈90屈曲,防止足下垂,為防止肢體外旋和內收,可在鞋底跟上釘一橫板條,保持有效的牽引力。
(6)骨折的癒合,需要復位後確實的固定,這與功能鍛煉是一對矛盾,要處理好這矛盾,主要是正確地開展功能鍛煉,循序漸進,由少到多,由輕而重,逐步增加,才能既避免患肢肌肉萎縮或關節僵直,又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骨折的癒合。應鼓勵、指導和督促病人在不同的階段作不同程度的功能鍛煉。
骨折後1~2周:主要開展肌肉收縮鍛煉,上肢作握掌、提肩,下肢作踝關節伸屈、趾關節活動和作股四頭肌綳緊收縮鍛煉(在關節不活動的前提下),如因疼痛而煉不起來,可囑其先煉健肢,再一起煉患肢。
骨折後3~6周:除繼續鍛煉肌肉收縮外,可開始較多個關節活動,上肢握拳頭,繼而可練習肩關節伸屈。下肢可逐步練習伸屈髖、膝關節和試驗抬腿,四周後可扶拐離床,患肢不著地行走,但必須有人從旁扶持,以免再跌倒。
骨折後6~8周,可增加全面鍛煉次數及活動范圍。
(7)骨折癒合後,拆去石膏或夾板,經長期石膏包紮的皮膚乾燥脫屑,應給用刺激性小的肥皂和溫水清洗後塗以冷霜,保護皮膚,如有腫脹,可在睡眠時抬高患肢或穿彈性長統襪,以利血液迴流,減輕水腫。恢復後的患肢,仍應繼續鍛煉,爭取及早恢復關節功能,肌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6、大腿骨折還沒癒合做肌力鍛煉和彎曲鍛煉有什麼要注意的
要根據具體骨折的具體情況和手術情況而定,一般來說,沒有癒合之前,避免負重行走就好了
7、什麼病人需要評肌力
所謂【肌力評定】即:受檢者按照檢查者的指令在特定的體位下完成標准版動作,檢查者通過權觸摸肌腹、觀察受檢者完成動作以及肌肉對抗肢體自身重力和由檢查者施加阻力的能力,評定所測肌肉或肌群最大自主收縮能力的方法。
它的適用范圍是:健康人群及各種原因引起的肌力減弱,包括廢用性、肌源性、神經源性和關節源性等。
在以下人群中,不可以評定:骨折未癒合、關節脫位、關節不穩、急性滲出性滑膜炎、嚴重疼痛、急性扭傷及各種原因引起的骨關節破壞等。
8、骨折功能鍛煉方法及意義
預防性鍛煉:1、相鄰關節主被動全范圍活動,預防相鄰關節功能障礙;2、受骨折影響的關節周圍肌肉進行等長收縮,預防不必要的肌肉萎縮。
治療性鍛煉:根據骨折類型,固定類型及時選擇適當的鍛煉方法。一般有關節活動度訓練和肌力訓練等。意義在於盡快使受累關節恢復應有的功能。關節活動度訓練又分為主動關節活動度訓練和被動關節活動度訓練,前者會結合肌力訓練,後者就是平時說的「掰」。肌力訓練一般就是抗阻訓練、PNF之類的。當然這些都是有技巧,有方法的,在這里很難細致描述的!!
需要的話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