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肱骨關節內骨折

肱骨關節內骨折

發布時間:2020-03-09 12:36:54

1、左側肱骨頭輕度骨折損傷 附(當地檢查結果)一旦需要手術,北京哪家醫院好!萬分感謝!

女 60歲
左側肱骨頭輕度骨折損傷
左胳膊的肩袖上,現在是不能上舉,不能往後。晚上睡覺胳膊困(累),小拇指和無名指有時候有麻木。

這是外力損傷,導致氣血瘀滯,經絡不暢,治療結合體質活血化瘀理氣,通經活絡。
患者是你什麼人?

2、肘骨內骨折

肘關節骨折 肱骨髁上還是尺骨鷹嘴!
樓上所說正常X片復查時間是復位3、7、15、一個月,或尊醫囑
營養是需的,但不需要接骨葯,我省醫院做的調查,100例吃接骨葯和不吃接骨葯的骨折癒合時間是沒什麼區別的,只有手術和非手術,因為手術要少量剝離骨膜,對骨折癒合生長有影響。
要是鷹嘴骨折一般需要做手術,要不關節內不平整將來要的關節炎的!
髁上骨折石膏固定起碼要4-6周 才20天當然不會好了,拆除石膏後也不也以劇烈運動,骨性癒合最起碼也要3個月,後遺症不好說,一般不涉及關節應該不會,具體請上傳X片。

3、手臂肱骨脫落嚴重嗎?

能啊
1.手法復位
脫位後應盡快復位,選擇適當麻醉(臂叢麻醉或全麻),使肌肉鬆弛並使復位在無痛下進行。老年人或肌力弱者也可在止痛劑下進行。習慣性脫位可不用麻醉。復位手法要輕柔,禁用粗暴手法以免發生骨折或損傷神經等附加損傷。常用復位手法有三種。
(1)足蹬法患者仰卧,術者位於患側,雙手握住患肢腕部,足跟置於患側腋窩,兩手用穩定持續的力量牽引,牽引中足跟向外推擠肱骨頭,同時旋轉,內收上臂即可復位。復位時可聽到響聲。
(2)科氏法此法在肌肉鬆弛下進行容易成功,切勿用力過猛,防止肱骨頸受到過大的扭轉力而發生骨折。手法步驟:一手握腕部,屈肘到90度,使肱二頭肌鬆弛,另一手握肘部,持續牽引,輕度外展,逐漸將上臂外旋,然後內收使肘部沿胸壁近中線,再內旋上臂,此時即可復位。並可聽到響聲。
(3)牽引推拿法傷員仰卧,一助手用布單套住胸廓向健側牽拉,第二助手用布單通過腋下套住患肢向外上方牽拉,第三助手握住患肢手腕向下牽引並外旋內收,三方面同時徐徐持續牽引。術者用手在腋下將肱骨頭向外推送還納復位。二人也可做牽引復位。
復位後肩部即恢復鈍園豐滿的正常外形、腋窩、喙突下或鎖骨下再摸不到脫位的肱骨頭,搭肩試驗變為陰性,X線檢查肱骨頭在正常位置上。如合並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因骨折片與肱骨幹間多有骨膜相連,在多數情況下,肩關節脫位復位後撕脫的大結節骨片也隨之復位。
復位後處理:肩關節前脫位復位後應將患肢保持在內收內旋位置,腋部放棉墊,再用三角巾,綳帶或石膏固定於胸前,3周後開始逐漸作肩部擺動和旋轉活動,但要防止過度外展、外旋,以防再脫位。後脫位復位後則固定於相反的位置(即外展、外旋和後伸拉)。
2.手術復位
有少數肩關節脫位需要手術復位,其適應證為:肩關節前脫位並發肱二頭肌長頭肌腱向後滑脫阻礙手法復位者;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骨折片卡在肱骨頭與關節盂之間影響復位者;合並肱骨外科頸骨折,手法不能整復者;合並喙突、肩峰或肩關節盂骨折,移位明顯者;合並腋部大血管損傷者。
3.陳舊性肩關節脫位的治療
肩關節脫位後超過三周尚未復位者,為陳舊性脫位。關節腔內充滿瘢痕組織,有與周圍組織粘連,周圍的肌肉發生攣縮,合並骨折者形成骨痂或畸形癒合,這些病理改變都阻礙肱骨頭復位。
陳舊性肩關節脫位的處理:脫位在三個月以內,年輕體壯,脫位的關節仍有一定的活動范圍,X線片無骨質疏鬆和關節內、外骨化者可試行手法復位。復位前,可先行患側尺骨鷹嘴牽引1~2周;如脫位時間短,關節活動障礙輕亦可不作牽引。復位在全麻下進行,先行肩部按摩和作輕輕的搖擺活動,以解除粘連,緩解肌肉痙攣,便於復位。復位操作採用牽引推拿法或足蹬法,復位後處理與新鮮脫位者相同。必須注意,操作切忌粗暴,以免發生骨折和腋部神經血管損傷。若手法復位失敗,或脫位已超過三個月者,對青壯年傷員,可考慮手術復位。如發現肱骨頭關節面已嚴重破壞,則應考慮作肩關節融合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肩關節復位手術後,活動功能常不滿意,對年老患者,不宜手術治療,鼓勵患者加強肩部活動。
4.習慣性肩關節前脫位的治療
習慣性肩關節前脫位多見於青壯年,究其原因,一般認為首次外傷脫位後造成損傷,雖經復位,但未得到適當有效的固定和休息。由於關節囊撕裂或撕脫和軟骨盂唇及盂緣損傷沒有得到良好修復,肱骨頭後外側凹陷骨折變平等病理改變,關節變得鬆弛。以後在輕微外力下或某些動作,如上肢外展外旋和後伸動作時可反復發生脫位。肩關節習慣性脫位診斷比較容易,X線檢查時,除攝肩部前後位平片外,應另攝上臂600~70°內旋位的前後X線片,如肱骨頭後側缺損可以明確顯示。

4、肱骨骨折

肱骨骨折常發生於肱骨外科頸、肱骨幹、肱骨髁上、肱骨髁間、肱骨外髁、肱骨內上髁。其中,尤以前三者為多,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多由直接暴力和間接暴力所引起,如重物撞擊、擠壓、打擊及撲倒時手或肘部著地,暴力經前臂或肘部傳至各部位。
症狀體征:
肱骨骨折的臨床表現主要為肱骨外科頸骨折,局部常出現瘀斑,左上臂縱軸叩擊時。
骨折處有銳角,患肢較健側略短,可出現畸形骨擦音。
肱骨幹骨折:患臂腫痛較劇,有明顯的壓痛,不能握拳,功能喪失,患者常將前臂依附於胸壁。
肱骨髁上骨折:肘部腫脹疼痛,甚至出現張力性水皰,肩部壓痛甚劇,肘關節功能喪失,骨折部位有異常活動和骨擦音。
肱骨髁間骨折:患者肘關節劇烈疼痛,腫脹明顯並伴有畸形、活動受限。
肱骨內上髁:撕脫骨折時,肘關節內側組織,如側副韌帶、關節囊、內上髁和尺神經等均可損傷。肘關節內側腫脹,疼痛。局部皮下可見淤血。壓痛局限於肘內側。有時可觸及骨摩擦感。肘關節伸屈和旋轉功能有限。
肱骨外科頸骨折:患肩腫脹,前、內側常出現瘀血斑。骨折有錯位時,上臂較健側略短,可有外展或內收畸形。大結節下部骨折處有明顯壓痛,肩關節活動受限。若骨折端有嵌插,在保護下可活動肩關節。注意與肩關節脫位鑒別。如合並臂叢、腋動靜脈及腋神經損傷,可出現相應體征。
肱骨外髁:訴肘關節外側疼痛,常向前臂放散,壓痛點位於肘關節外上髁處。腕用力掌屈,前臂旋前時疼痛加劇,抓持物體時也會出現疼痛。關節無腫脹,活動無障礙。
肱骨小頭骨折 :損傷後,肘部腫脹和疼痛。腫脹多發生在肘外側和肘窩部。疼痛和壓痛部位局限在肘外側或肘前側。肘關節仲屈活動受限,尤其屈曲90°~100。時,常發生肘部疼痛加重並有阻力感覺。
一般來說,肱骨骨折靠近肩關節的話,可能損傷整個必神經叢,不過不常見。症狀是整個手臂的發麻腫脹,甚至疼痛,時間久了之後,也許是三個月之後,會伴隨出現肌肉萎縮無力。靠近肘關節骨折的話,可能會傷害到尺神經。症狀也是會出現酸麻腫脹疼痛的現象,不過不會整支手臂,是在手的背側面,還有手掌的位置。
肱骨骨折最常見的神經損傷是肱骨中段骨折所並發的橈神經損傷,主要表現為患肢虎口區域的麻木感和伸腕、伸指功能受限或喪失。了解更多骨科病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平台登錄黃慶茁疼痛科

5、肱骨的骨性特徵

肱骨位於上臂,又叫上臂骨。上端有半球形的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盂組成肩關節;下端與尺、橈骨的上端構成肘關節。是典型的長骨,可分為一體二端。安信醫學祝您生活愉快!

6、肘關節骨折後活動受限,可以改善嗎,肱骨髁

肱骨內上髁骨折受傷後肘內側和內上髁周圍軟組織腫脹,或有較大血腫形成。臨床檢查肘關節的等腰三角形關系存在。疼痛,特別是肘內側局部腫脹、壓痛、正常內上髁的輪廓消失。肘關節活動受限,前臂旋前、屈腕、屈指無力。合並肘關節脫位者,肘關節外形明顯改變,功能障礙也更為明顯,常合並有尺神經損傷症狀。
肱骨髁間骨折肘關節外傷後有劇烈疼痛,壓痛廣泛,腫脹明顯,可伴有皮下淤血。骨折移位嚴重者可有肱骨下端橫徑變寬,重疊移位重者可有上臂短縮畸形。肘關節呈半伸位,前臂旋前,肘後三角形骨性結構紊亂,可觸及骨折塊,骨擦感明顯。有時可合並神經、血管損傷,檢查時應予以注意。

7、肱骨頭骨折恢復

在良好的復位與固定的基礎上,功能鍛煉越早越好。它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減少肌萎縮,消除軟組織腫脹,防止骨質疏鬆,加速骨折癒合。 1、早期:鍛煉的主要形式是肌肉有節奏的收縮和放鬆。上肢可握拳,懸臂,提肩,使整個上肢肌肉收縮,再放鬆。下肢可使踝關節背屈,股四頭肌收縮,使整個下肢用力,然後再放鬆,一下一下地逐漸進行。早期不做關節活動鍛煉。 2、中期:此時局部腫痛消失,骨折端因已有釺維性愈著,骨痂逐漸增加,較穩定.在夾板保護下不易變位.除繼續肌肉收縮鍛煉外,做一些主動的關節屈伸活動,由一個到多個關節逐漸增加,下肢患者可扶床行走,傷肢逐漸負重。 3、後期:骨折已臨床癒合,或已去除外固定。患者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輕工作,使各個關節得到全面鍛煉,下肢患者可在扶拐保護下,逐漸負重走路,直至骨折癒合牢固。 應盡量防止不利於骨折癒合的活動。如外展型肱骨外髁頸骨折的外展活動、內收型的內收活動,肱骨幹骨折的肩關節旋轉活動,伸展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伸肘活動、屈曲型的屈肘活動,前臂骨折的旋轉活動等,都應予避免。

8、肱骨內上髁骨折的臨床表現

兒童比成年人多見。受傷後肘內側和內上髁周圍軟組織腫脹,或有較大血腫形成。臨床檢查肘關節的等腰三角形關系存在。疼痛,特別是肘內側局部腫脹、壓痛、正常內上髁的輪廓消失。肘關節活動受限,前臂旋前、屈腕、屈指無力。合並肘關節脫位者,肘關節外形明顯改變,功能障礙也更為明顯,常合並有尺神經損傷症狀。
發生肱骨內上髁撕脫骨折時肘關節內側組織如側副韌帶、關節囊、內上髁和尺神經等均可能損傷。肘關節內側腫脹,疼痛,局部皮下可見淤血。壓痛局限於肘內側。有時可觸及骨摩擦感。肘關節伸屈和旋轉功能受限。
肱骨內上髁骨骺與肱骨下端內髁部分離、移位或旋轉移位,並據骨折片移位情況判斷其移位程度。兒童肱骨內上髁骨折,較易與肱骨內髁、橈骨小頭撕脫骨折有移位者相混淆,兒童肱骨內髁骨骺尚未出現之前(通常6歲),骨化中心的徵象不能在X線片顯示出來,骨骺線未閉合,更增加了鑒別診斷難度,必要時拍對側肘關節X線片。詳細體格檢查,詢問受傷情況,結合年齡特點。只有這樣,才能准確診斷並選用較好的手術治療方法。
X線診斷十分重要,應注意仔細觀察。
Ⅰ度骨折有時可能漏診,但有以下情況存在應考慮有骨折存在的可能:
1.當有脂肪墊征出現時,即肘部傷後出血或滲出物將冠狀窩和鷹嘴窩內脂肪墊推開呈「八」字型;
2.骨骺與干骺端不平行;
3.骨骺邊緣不清楚,特別是發現有薄層干骺端骨折片;
4.肱骨下端內外側突起對稱者,因正常的肱骨下端內外側突起形狀是不對稱的,內上髁向內突起較多。
Ⅲ、Ⅳ度骨折應注意觀察內上髁骨骺是否存在,如有困難應強調拍攝雙側同位置的正側位或斜位X線片,觀察雙側關節間隙是否等寬,雙側內上髁是否對稱。5歲以下的兒童,因肱骨內上髁的骨化中心尚未出現,故較難與肱骨內髁骨折區別。嚴重損傷時應注意有無合並橈骨頭、尺骨鷹嘴、肱骨外上髁骨折存在。
尺神經走行於肱骨內上髁後方的尺神經溝內,骨折時尺神經可能被牽拉、輾挫,甚至連同骨折塊一起嵌入關節間隙,造成尺神經損傷。
損傷類型:根據撕脫骨折片移位及肘關節變化,可分為四度。
Ⅰ度:肱骨內上髁骨折,輕度分離或旋轉移位。
Ⅱ度:內上髁骨折片,牽拉移位明顯,可達肘關節水平位,並可能有旋轉移位,手法復位較困難。
Ⅲ度:骨折片撕脫,瞬間外翻暴力較大,使關節內側張開,骨折片嵌夾在關節間隙內,此骨折片與關節囊粘在一起,如紐扣樣進入關節,很難手法整復。
Ⅳ度:肱骨內上髁撕脫骨折伴肘關節脫位,為內上髁骨折最嚴重的損傷,少數有合並尺神經損傷。

9、肱骨踝上骨折與肘關節後脫位鑒別要點有哪些

如果你是大夫的話,這個問題是考點,首先說什麼是肘後三角:肱骨內外上髁與尺骨鷹嘴在肘關節伸直時成一條直線,肘關節屈曲90°時呈等腰三角形,理論上肘關節後脫位時,三角關系紊亂,伸直型髁上骨折時三角關系正常。但是臨床上伸直型髁上骨折與後脫位都有靴型肘畸形,局部腫脹明顯,骨性標志有時根本摸不到,所以也就無法判定肘後三角的關系了。
再有:髁上骨折可伴發肱動脈及正中神經損傷。髁上骨折可以導致前臂骨筋膜室綜合症,可以留下缺血性肌攣縮的遠期並發症,等等。
如果你只想知道是哪傷了的話,拍個片就可以明確診斷了。

與肱骨關節內骨折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