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骨折內復位

骨折內復位

發布時間:2021-01-27 12:06:49

1、骨折的復位方法有哪些?

(1)手法復位。大多數骨折均可採用手法復位的方法矯正其移位。

進行手法復位時,其手法必須輕柔,並應爭取一次復位成功。手法復位的步驟如下。

①解除疼痛。可用局部麻醉、神經阻滯麻醉或全身麻醉,後者多用於兒童。

②肌鬆弛位。麻醉後,將患肢各關節置於肌鬆弛位,以減少肌肉對骨折段的牽拉力。

③對准方向。骨折復位時,是將遠側骨折段對准近側骨折段所指的方向。

④拔伸牽引。在對抗牽引下,於患肢遠端,沿其縱軸牽引,矯正骨折移位。

術者用兩手觸摸骨折部位,根據X 線片所顯示的骨折類型和移位情況,分別採用反折、迴旋,端提、捺正和分骨、扳正等手法予以復位。

(2)切開復位。切開復位的指征主要有:骨折端之間有肌和肌腱軟組織嵌入,手法復位失敗者;關節內骨折,手法復位後對位不良,將影響關節功能者;手法復位未能達到功能復位的標准,將嚴重影響患肢功能者;骨折並發主要血管、神經損傷,修復血管、神經的同時,宜行骨折切開復位;多處骨折,為便於護理和治療,防止並發症,可選擇適當的部位行切開復位。

切開復位的優缺點。切開復位的最大優點是可使骨折達到解剖復位。有效的內固定,可使患者提前下床活動,減少肌萎縮或關節僵硬。還能方便護理,減少並發症。缺點主要有:可能引起骨折延遲癒合或不癒合;增加局部軟組織損傷的程度,易於發生感染;所用的內固定器材不當,術中可能發生困難或影響固定效果,可發生無菌性炎症,內固定器材的拔除,大多需再一次手術。

2、骨折是不是一定要做復位手術,要是骨折了沒有完全歸位怎麼辦?會不會有很大的影響?

已經35天了。
一開始的時候有打石膏固定嗎?或是有打外固定器固定?
假設有,通常一個月的時間,石膏可以移除,除非骨頭癒合很差。
回過頭來說你媽媽的問題,骨頭沒有完全對上,當然不是很好,不過以臨床上的考量,也是要看沒有對上是差距多少,如果差距不大,手部的功能或許可以回覆7成。
但是!!!如果用復位手術,等於是骨頭要從接,要再固定一個月,這樣前後加總可能有三個月的時期,對於手部關節的僵硬有很大的負擔。說具體點,復位手術之後,就算接的很完美,手部功能也可能只能回復7成。
所以我是建議,確定一下是否有必要復位,但是無論與否,要積極接受康復治療。

3、鼻骨骨折如何復位

鼻骨骨折復位會用到很多手術方法,這些方法是根據鼻骨骨折的不同類型進行區分的。閉合性鼻骨骨折的復位法手術實施之前應對鼻粘膜表面進行麻醉,用佔有麻醉劑的面紗塗抹後即可進行手術。復位用鼻骨復位鉗、小剝離器或槍狀鑷等纏以凡士林紗布或棉花,選中修復部位後將剝離器插入鼻內,置於移位的鼻骨後面,用力向前上方將骨折抬起,此時會有附和聲出現。如為雙側鼻骨骨折,將復位器攝入在塌陷的鼻骨之下,在上移的同時,將鼻腔輕提,將對側移位突起的鼻骨向內推壓,用以挖成鼻骨的復位。專家提醒:復位後,鼻腔內填壓凡士林紗條,這么多的目的是對手術實施過程後產生的血液進行止血,術後二周內不可用力擦壓鼻部及擤鼻。開放性鼻骨骨折的復位法同閉合性復位法一樣,要先進行麻醉,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先要進行止血清創工作,由於面部血供豐富,所以治療過程時要時刻避免這些血管受損,要盡可能保留軟組織及骨組織,完全游離的碎骨片及異物皆予以清除.可能還需將創口進行縫合,鼻內填壓凡士林紗條或碘仿紗條後,將骨折對位,縫合皮膚。

4、髕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的手術步驟

1.體位 仰卧位;
2.切口、顯露 前側U形切口較為適宜,顯露較橫切口充分,術後切口與骨折部分不易發生粘連而影響屈曲功能;
3.探查和清理關節腔 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後,向上翻開皮瓣,即可見到髕骨骨折塊。損傷嚴重者,骨折塊的分離較大,兩側的關節囊和股四頭肌擴張部的撕裂亦大。將近、遠兩端骨折塊拉開,即可進入關節腔,顯露並探查股骨前面,徹底清除關節內積血、骨碎屑以及骨折塊間夾有的軟組織;
4.復位 先伸直膝關節,以鬆弛股四頭肌,利用巾鉗夾住骨折塊牽拉對攏,使之復位並由助手暫時保持定位;
5.內固定 對兩骨折塊較大的髕骨橫斷折,常用不銹鋼絲作為內固定物。常用的固定方法有下列3種:
⑴環扎固定法:用18~28號不銹鋼絲,以粗圓針引導,緊貼髕骨緣在周圍軟組織內縫合一圈,然後將髕骨折復位,把鋼絲逐漸收緊、擰牢。這方法比較簡單,固定也較完善,但易產生成角畸形,一般適用於移位不太大的骨折或尚能復位的粉碎性骨折;
⑵貫穿固定法:用2mm鑽頭在近側骨折塊斷面上1cm的內外側,垂直於髕骨縱軸,鑽一隧道;用同樣方法,在遠側骨折塊的相應部位也鑽一隧道,8形穿過鋼絲。但須注意隧道應位於髕骨全厚中點的後方。用巾鉗復位、擰緊鋼絲固定之。這種固定直接、有力、比較牢靠,適用於移位較大的骨折。由於鋼絲在髕骨前面交叉,可以防止屈膝時引起的向前成角;
⑶張力帶固定法:用直徑1.5mm的克氏針,自近折塊折面的內、外側鑽入,沿髕骨縱軸,自骨折塊的頂端鑽出,用手搖鑽調整克氏針至針頭剛露出折面。復位後,用同一克氏針從近折塊向遠折塊折面的對應點鑽入,沿髕骨縱軸自遠折塊的下端鑽出。用手搖鑽調整克氏針,使兩端在肌膜外面露出約3~5mm,針尾彎成鉤狀,然後用18~28號鋼絲繞過兩枚克氏針的後面,逐漸收緊擰牢。擰緊時,注意鋼絲應穿過克氏針的後側並收緊。這樣,鋼絲收緊後,克氏針將受到一定的壓力,促使骨折塊互相靠攏,加速癒合;還應注意決不可使縱行跨過骨折線的鋼絲過分偏向側方,從而失去張力帶固定的作用;
6.修復四頭肌擴張部及關節囊 檢查髕骨關節面完全對合,關節腔內無積血及碎骨後,將兩側撕裂的股四頭肌擴張部、關節囊及髕前腱膜用絲線間斷縫合。然後沖洗傷口,逐層縫合。

5、骨折怎麼辦?

骨折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尤其是在年輕人中,有時玩耍或者打籃球都會有人受傷骨折,那麼,對於骨折我們可以採取哪些措施呢?
骨折後該怎麼辦?
1、對於骨折患者,我們要盡量保持其不要活動,查看其傷口的嚴重程度,若不是很嚴重,可以採取些簡單的消毒方法,比如酒精或碘酒擦一下,再將其帶進醫院治療。
2、若此時傷口很嚴重,則應立即撥打120,讓患者平躺在地上,保持患者的清醒,不要將露出的骨頭歸位,而是用綳帶幫助骨折處上面的部位止血,防止流血過多。然後等待救援人員的到來。
3、骨折復位後患者的休養也是十分重要的,此時患者處於恢復期,稍不注意就會落下病根。患者在此期間不要洗冷水,多吃些富含鈣質的食物,另外可以適當活動,但要注意不要過度。
骨折後患者的休養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注意其安靜的環境,避免落下病根。
哪些骨折需要手術?
一般情況下,能手法復位的是不首選手術的,但是現今社會由於經濟原因,好多不需要手術的被拉上了手術台,下面為您具體講解到底哪些需要手術。
骨折是頗為常見的外傷。要使斷了的骨頭長好,恢復原有的支撐、保護運動功能,首先要將斷端接起來,對好位置,醫學上稱之為復位。可想而知,復位越好,越利於骨折處骨頭的生長癒合,將來功能也越好。
復位的基本方法有兩種,即手法復位和手術復位。前者由醫生運用牽、拉、端、提、擠、按、旋轉等手法技巧,將斷骨復位;後者則是切開皮肉,在直視下將斷骨對好,並用板、釘等接骨材料將其牢固固定。
手法復位對身體干擾小,痛苦輕,癒合好,但由於隔著皮肉,復位效果常不夠理想。因此,在許多情況下需要進行手術治療,這種手術稱為切開復位內固定或切開整復內固定。
到底選擇哪種治療方法無疑應從病人利益出發,力爭效果好、痛苦小、花錢少。
但在市場經濟社會里,「經濟效益」可能左右醫生治療方案:有些本來採取手法復位即可治癒的患者卻被推上了手術台:有些醫院或醫生明明缺乏手術條件和技術,卻將本該開刀的病人攬下來,勉強施行非手術治療,貽誤了手術機會。也有些病人,特別是工傷、交通事故骨折病人,本來適合手法復位治療,只是由於缺乏醫學常識,看了x光片,發現沒有嚴絲合縫地對好,再三要求開刀。

6、骨折復位有哪些方式

1、手法復位:治療骨折方法中,手法復位應用最廣泛,也較安全。復位後,必須認真地檢查患肢骨折部的外形、長短,是否已恢復正常。在給予適當有效的外固定後,進行x線透視或攝片,以確證復位結果。如復位不良,根據需要,再予以矯正。 2、牽引復位:牽引既可用為復位的方法,又是維持復位的措施。主要用於手法牽引不能復位、或復位後不穩定的骨折。 3、切開復位:是骨折不癒合的重要原因,應慎重選擇,必須嚴格掌握適應證,防止濫用。 如下幾種情況可做為切開復位的參考指征: ①累及關節面的骨折,手法復位不能達到關節面良好對位者。 ②骨折後,因附著在骨片上的肌肉收縮,使骨片移位,不易對合者。 ③骨折端剪式傷力大,血液供應差,骨斷端需要嚴格固定才能癒合者,如股骨頸囊內骨折。 ④骨折斷端間有軟組織如肌肉、肌腱、骨膜、神經等嵌入,手法復位失敗者。 ⑤一骨上有多段骨折,手法復位困難者。 ⑥長骨骨幹不穩定性骨折,手法復位不滿意,又不宜應用牽引方法治療者,而用內固定又有較好的療效。 ⑦骨折伴有肢體主要血管斷裂,治療中應首先重建骨支架者,如部分性和完全性肢體斷離。 ⑧骨折不連接或發生畸形癒合,功能恢復不良者。

與骨折內復位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