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骨折手術後痛

骨折手術後痛

發布時間:2020-03-09 09:20:52

1、脊柱骨折手術後3個半月為何還會痛?

按道理來時這個時間是能夠恢復的,出現這樣的情況最大的可能是葯品對你的恢復所起的作用不是很大,也與手術情況有很大的關系
你這種情況在術後一般是靠吃葯恢復的,按照個人體質和年齡來說,一般是兩個療程大概42天的時間就會恢復的;脊柱手術造成的神經損傷是最嚴重的,也是最難恢復的,雙腳腫脹也有很大的可能是手術所引起的氣血不暢,建議你向專業的醫生詳細咨詢一下

2、小腿做完骨折手術後一個月了為什麼腳尖會痛?

首先建議你去正規醫院進行檢查。我個人覺得脛腓骨(小腿)骨折手術後固定治療後腳尖痛疼,考慮為拇長肌腱神經庝所致,可以用手輔助腳尖活動,每天保持二小時日照時間,促進鈣質吸收,利於疼痛緩解

3、86歲的老人股骨頭骨折更換手術後,吃飯2個小時後胃口疼痛,渾身發熱。這是為什麼?該怎麼辦?

一般正常人的體溫在36-37℃左右,24小時內體溫波動范圍一般也在1℃,老年人的體溫稍低於年輕人。發熱主要分為非感染性和感染性兩大類。

非感染性發熱

非感染性發熱的原因主要有手術反應熱、輸血或輸液反應熱、葯物熱、脫水熱等。尤其是在大手術後24小時內出現的發熱,常常是術後機體的正常反應,屬於手術創傷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症反應,通常無需特殊處理,進行降溫處理和補液即可。

感染性發熱

主要由手術創口、導管留置等所引起的感染而導致,體溫往往較高(>38.5℃),常伴隨白細胞升高。

下面我們就來講一講,術後哪些原因會引起感染性發熱?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住院期間患者感冒性發熱時有發生,術後因傷口疼痛而汗出受涼,或人群過於密集空氣不流通,均可導致上呼吸道感染,出現體溫升高。

肺部感染

高齡患者、長期吸煙、有慢性呼吸道感染或採用吸入麻醉、以及胸腹部大手術者容易發生。由於痰多,術後疼痛影響咳痰,易並發肺不張,繼而感染形成肺炎或肺膿腫。

切口感染

切口感染是感染性發熱的另一種常見的原因,患者手術後3~5天體溫恢復正常後,再度發熱,或體溫升高後持續不退,伴切口皮膚紅、腫、壓痛,疼痛加重。一般引起切口感染的原因有切口長時間受汗液血液浸漬,暴露的切口與污染的衣物或床單接觸,肥胖、糖尿病、低蛋白血症等特殊患者切口感染的風險會上升。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常見於留置導尿、女性或前列腺肥大患者。患者手術後全身抵抗力低、尿路梗阻、導尿管滯留時間過長或導管清潔消毒不利是發病誘因。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可能引起發熱的因素,如褥瘡、風濕病、甲亢等原因皆可以出現體溫升高。

4、骨折手術後,胖人 和瘦人疼痛感,誰的厲害些?

與胖瘦無關,只是有的人對疼痛敏感,有的人遲鈍些,所以個人感受不同

5、骨折手術後幾年了覺得傷口還是不自在,摸上去還是有小痛,皮膚還是不自在?

骨折本來就會對局部的神經,肌肉韌帶都有損傷,要看你的骨折具體情況和對局部神經肌肉韌帶的損傷程度,損傷不重的通過手術恢復都是挺快的,如果損傷的嚴重雖然通過手術治療了恢復也要很長時間,有的可能還會留下後遺症。

6、骨折手術後出院,復查我說骨折的地方疼痛輕了能忍住 ,不想吃止痛葯了,可醫生還是開止痛葯,什麼意思

進了醫院,不是手術就是打針吃葯了,有些醫生會開出大量的葯物給患者,甚至與傷沒有關系也開,而對於骨折引起的疼痛用止痛葯來止痛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止痛葯含激素,對身體不好,會容易導致骨頭壞死,真正治療 骨折,並不是單純上的止痛,而是讓斷處快速生長骨痂在短時間內癒合,建議選用民間傳統中醫中葯治療,用葯一周疼痛就會明顯減輕(那是因為斷處生骨痂相連,並同時修復了裡面的傷,止痛葯是比不了的),二十天後可輕微活動,大約治療在一個月左右可康復,並能恢復正常活動,骨折嚴重的、耽誤時間過長的,治療的時間稍延長一些就可以。
你的情況建議不要再吃止痛葯,對骨頭生長並沒有任何幫助,要想好得快,還是盡快用中葯對症治療才行。

7、骨折術後50天了,為什麼傷口周圍和骨折處還痛

大腿和恥骨骨折。做了內固定50天後,恥骨周圍還在疼。

8、骨折手術疼嗎

你好'骨折手術因為麻醉是不疼的'並且注射麻醉也不會痛苦'但是手術後大約3到6小時後麻醉效果消失了會出現持續性劇痛'並且常規止痛葯物對於骨科手術基本不起什麼作用'尤其是那個價格不菲的脊椎止痛泵建議沒必要使用'實在難忍可向醫生申請注射規格內的杜冷丁緩解'疼痛程度和忍耐能力也因人而異'此疼痛大概在12小時後明顯緩解消退'不必擔心'祝您健康!

9、骨折後怎麼減輕疼痛拜託各位大神

由於骨折後疼痛的機制十分復雜,但主要是骨折後損傷局部的炎症反應所釋放的炎症刺激因子引起的疼痛,同時骨折後肢體腫脹等也可以加重疼痛。 要減輕疼痛首先,應將骨折部位進行固定,否則不穩定的骨折斷端將進一步損傷局部組織,加重損傷部位的炎症反應。只要骨折端獲得穩定,局部不再有激發性損傷,疼痛就會大大減輕。 一般來講,損傷性炎症反應不會立即消失,可持續 3—7 天,在這段時間里即使骨折已經固定,也會感到疼痛,因此需服用一些抗炎鎮痛葯和活血化淤的中葯。同時應抬高骨折的肢體,以促進血液迴流,減輕肢體腫脹從而減輕疼痛。 另外你也可以參考下面的: 加強臨床觀察,區分辨別疼痛的不同性質及臨床表現,以確定引起疼痛的不同原因。一般來說,手術傷口疼痛於術後l一3日劇烈,並逐日遞減緩解;創傷、骨折引起的疼痛多在整復固定後明顯減輕,並隨著腫脹消退而日趨緩解;開放性損傷合並感染多發生在創傷2-4天後,疼痛進行性加重或呈搏動性疼痛,感染處皮膚紅、腫、熱,傷口可有膿液滲出或臭味,形成膿腫時可出現波動;缺血性疼痛為外固定物包紮過緊或思肢嚴重腫脹所致,表現為受壓組織處或肢體遠端劇烈疼痛,並伴有皮膚蒼白、麻木、溫度降低,缺血范圍較大或較嚴重者可表現出被動伸指(趾)時疼痛加劇。 缺血性疼痛須及時解除壓迫,松解外固定物,如已發生壓瘡應及時行褥瘡護理;如發生骨筋膜室綜合征須及時手術,徹底切開減壓。 對疼痛嚴重而診斷已明確者,在局部對症處理前可應用嗎啡、度冷丁、強痛定等鎮痛葯物,減輕痛苦。 採用非侵襲性鎮痛方法,如控制焦慮,利用視覺或觸覺分散法分散或轉移注意力。另外,利用冷敷、熱敷、按摩及皮膚搽劑,也能起到鎮痛效果。
希望採納

10、我肱骨骨折,手術後,胳膊痛,胳膊彎曲痛,我怎麼辦?

骨折病人的典型表現是傷後出現局部變形、肢體等出現異常運動、移動肢體時可聽到骨擦音。此外,傷口劇痛,局部腫脹、淤血,傷後出現運動障礙。
治療骨折的最終目的是使受傷肢體最大限度的恢復功能。因此,在骨折治療中,其復位、固定、功能鍛煉這三個基本原則十分重要。
1.復位
是將骨折後發生移位的骨折斷端重新恢復正常或接近原有解剖關系,以重新恢復骨骼的支架作用。復位的方法有閉合復位和手術復位。
2.固定
骨折復位後,因不穩定,容易發生再移位,因此要採用不同的方法將其固定在滿意的位置,使其逐漸癒合。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小夾板、石膏綳帶、外固定支架、牽引制動固定等,這些固定方法稱外固定。如果通過手術切開用鋼板、鋼針、髓內針、螺絲釘等固定,則稱內固定。
3.功能鍛煉
通過受傷肢體肌肉收縮,增加骨折周圍組織的血液循環,促進骨折癒合,防止肌肉萎縮,通過主動或被動活動未被固定的關節,防止關節粘連、關節囊攣縮等,使受傷肢體的功能盡快恢復到骨折前的正常狀態。

與骨折手術後痛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