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折手法復位次數
看骨折的部位、骨折斷端有沒有軟組織嵌頓,手法復位可能造成周圍組織受損,當然還得看大夫的手藝了。我覺得一般兩三次復位不成功就做手術去吧。
2、什麼是手法復位
手法復位:正骨手法之一。即上骱手法。指應用手的技巧,將脫臼之骨關節恢復其原位。證治可參見上骱手法條。移位骨折斷端以手法復其原位亦謂之。
骨折手法復位 即應用手法將移動的骨折復位。復位前必須了解骨折類型、骨折移位情況,分析創傷病理改變,有針對性地選用適當手法,如在麻醉下解除疼痛,使肌肉鬆弛,對准方向,採用牽引、反折、迴旋、按壓、分骨和扳正等手法進行。
3、掌骨幾天前骨折,手法復位不成功,該如何治療?
照你所說應該是2個星期以內的右手第五掌骨幹新鮮骨折(近掌骨頭),如果是橫斷或短斜形骨折,手法復位+甲板或石膏外固定應該是簡單的。如果是長斜形或是粉碎性骨折,則需要開刀內固定。 至於費用或是對日後有無影響,則需要看X片子才好說。有單純用克氏針的,就很便宜,3000元以內;有用鋼板內固定的,就要大幾千甚至上萬。
4、骨折復位有哪些方式
1、手法復位:治療骨折方法中,手法復位應用最廣泛,也較安全。復位後,必須認真地檢查患肢骨折部的外形、長短,是否已恢復正常。在給予適當有效的外固定後,進行x線透視或攝片,以確證復位結果。如復位不良,根據需要,再予以矯正。 2、牽引復位:牽引既可用為復位的方法,又是維持復位的措施。主要用於手法牽引不能復位、或復位後不穩定的骨折。 3、切開復位:是骨折不癒合的重要原因,應慎重選擇,必須嚴格掌握適應證,防止濫用。 如下幾種情況可做為切開復位的參考指征: ①累及關節面的骨折,手法復位不能達到關節面良好對位者。 ②骨折後,因附著在骨片上的肌肉收縮,使骨片移位,不易對合者。 ③骨折端剪式傷力大,血液供應差,骨斷端需要嚴格固定才能癒合者,如股骨頸囊內骨折。 ④骨折斷端間有軟組織如肌肉、肌腱、骨膜、神經等嵌入,手法復位失敗者。 ⑤一骨上有多段骨折,手法復位困難者。 ⑥長骨骨幹不穩定性骨折,手法復位不滿意,又不宜應用牽引方法治療者,而用內固定又有較好的療效。 ⑦骨折伴有肢體主要血管斷裂,治療中應首先重建骨支架者,如部分性和完全性肢體斷離。 ⑧骨折不連接或發生畸形癒合,功能恢復不良者。
5、如何選擇骨折復位固定方法
大多數閉合性骨折都可以進行手法復位外固定治療,常的外固定方法有石膏綳帶、外展架、持續牽引、小夾板和外固定支架等。小夾板固定常用於肱骨、尺骨、脛腓骨、橈骨遠端以及踝關節等部位的骨折。對於一些關節內骨折、關節附近骨折及股骨骨折等不適合小夾板固定;對於骨關節損傷及骨關節術後外固定多選用石膏綳帶。對於嚴重的肩關節、肘關節外傷以及某些上肢骨科手術以後,需應用外展架固定。持續牽引可分為手法牽引、皮膚牽引、骨牽引及布托牽引等:手法牽引多適用於小兒股骨骨折,老人股骨轉子間骨折,肱骨不穩定骨折的牽引以及成人下肢骨折術後的輔助牽引;皮牽引適用於4~5歲以下的幼兒、兒童及老年肌肉不發達者,骨折無明顯移位者。如需要較大的牽引力和較長的牽引時間,可選用骨牽引,骨牽引適用於一切有移位的成人骨折。布托牽引主要是用於頸胸腰椎的病變。外固定支架是骨外固定法,主要用在開放骨折或已感染的骨折。骨不連、肢體延長、股骨或脛骨多段骨折、不穩定的粉碎性骨折、關節融合術等也可使用外固定支架治療。
6、骨折的復位方法有哪些?
(1)手法復位。大多數骨折均可採用手法復位的方法矯正其移位。
進行手法復位時,其手法必須輕柔,並應爭取一次復位成功。手法復位的步驟如下。
①解除疼痛。可用局部麻醉、神經阻滯麻醉或全身麻醉,後者多用於兒童。
②肌鬆弛位。麻醉後,將患肢各關節置於肌鬆弛位,以減少肌肉對骨折段的牽拉力。
③對准方向。骨折復位時,是將遠側骨折段對准近側骨折段所指的方向。
④拔伸牽引。在對抗牽引下,於患肢遠端,沿其縱軸牽引,矯正骨折移位。
術者用兩手觸摸骨折部位,根據X 線片所顯示的骨折類型和移位情況,分別採用反折、迴旋,端提、捺正和分骨、扳正等手法予以復位。
(2)切開復位。切開復位的指征主要有:骨折端之間有肌和肌腱等軟組織嵌入,手法復位失敗者;關節內骨折,手法復位後對位不良,將影響關節功能者;手法復位未能達到功能復位的標准,將嚴重影響患肢功能者;骨折並發主要血管、神經損傷,修復血管、神經的同時,宜行骨折切開復位;多處骨折,為便於護理和治療,防止並發症,可選擇適當的部位行切開復位。
切開復位的優缺點。切開復位的最大優點是可使骨折達到解剖復位。有效的內固定,可使患者提前下床活動,減少肌萎縮或關節僵硬。還能方便護理,減少並發症。缺點主要有:可能引起骨折延遲癒合或不癒合;增加局部軟組織損傷的程度,易於發生感染;所用的內固定器材不當,術中可能發生困難或影響固定效果,可發生無菌性炎症,內固定器材的拔除,大多需再一次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