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壓縮性骨折二十天,還能打螺釘固定嗎
壓縮性骨折二十天,還是能打螺釘固定的,這一點很確定的,求個採納,謝謝你了!
2、骨折後用吸收螺釘固定。吸收螺釘多長時間被人體吸收完。對人體有否反應
理論上1年,實際好幾年都不一定能吸收。對人體沒有反應。
3、骨折固定的方式有哪些?
骨折的固定方式有外固定和內固定兩大類。目前骨折固定的方式分兩大類,即外固定和內固定。外固定有石膏、小夾板、高分子材料、外固定支架等。內固定有各種類型的鋼板、螺釘、髓內釘、記憶合金材料、生物可吸收材料等。在日常生活中突然受傷,身邊沒有專業人員時,就近可以取得的材料如雨傘、木棍、書本等均可以臨時外固定,野外不能取得外固定材料時,下肢傷後可與對側肢體固定,上肢可與胸壁固定,盡快送往醫院請專業人員。受傷後不要自行嘗試行走或活動肢體來判斷有沒有骨折,這樣做是非常危險的,可能會導致損傷進一步加重。(孫建峰)
4、什麼是骨折的固定?
(1)外固定。主要用於骨折經手法復位後的患者,也有些經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後,需加用外固定者。
①小夾板固定。四肢閉合性冠狀骨折,但股骨骨折因大腿肌牽拉力強大,需結合持續骨牽引;四肢開放性骨折,刨口小,經處理創口已癒合者;四肢陳舊性骨折,仍適合於手法復位者。
②石膏綳帶固定。開放性骨折清創縫合術後,創口癒合之前不宜使用小夾板固定者;某些部位的骨折,小夾板難以固定者,如脊柱骨折;某些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後,如股骨骨折髓內釘或鋼板螺絲釘固定術後,作為輔助性外固定;畸形矯正後矯形位置的維持和骨關節手術後的固定,如腕關節融合術後;化膿性關節炎和骨髓炎患肢的固定。
③外展架固定。肱骨骨摺合並橈神經損傷或肱骨幹骨折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腫脹嚴重的上肢閉合性骨折和嚴重的上臂和前臂開放性損傷;臂叢神經牽拉傷;肩胛骨骨折;肩、肘關節化膿性關節炎或關節結核。
④皮膚牽引和骨牽引。頸椎骨折脫位—枕頜布托牽引和顱骨牽引;股骨骨折—大腿皮膚牽引或脛骨結節骨牽引;脛骨開放性骨折—跟骨牽引;開放性骨摺合並感染;復位困難的肱骨髁上骨折—尺骨鷹嘴牽引。
持續牽引的方法和牽引重量應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肌肉發達程度、軟組織損傷情況和骨折的部位來選擇。如股骨幹閉合性骨折,脛骨結節骨牽引,其牽引重量一般為體重的l/7 ~ l/8。
⑤外固定器適用於開放性骨折,閉合性骨折伴廣泛軟組織損傷,骨摺合並感染和骨折不癒合,截骨矯形和關節融合術後。
(2)內固定主要用於切開復位後,採用金屬內固定物,如接骨板、螺絲釘、髓內釘和加壓鋼板等將骨折段於解剖復位的位置予以固定。
5、骨折固定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如下最重要,關繫到關節的活動度
1、復位 是將骨折後發生移位的骨折斷端重新恢復正常或接近原有正常位置,以重新恢復骨骼的支架作用。復位的方法有閉合復位和手術復位、外固定架復位。
2、固定 骨折復位後,因為其不穩定,容易發生再移位,因此要採用不同的方法將其固定在滿意的位置上,使其逐漸癒合。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小夾板、石膏綳帶、外固定支架、牽引制動固定等,這些叫外固定。如果通過手術切開上鋼板、鋼針、髓內針、螺絲釘等,就叫內固定。
3、功能鍛煉 通過受傷肢體肌肉收縮,增加骨折周圍組織的血液循環,促進骨折癒合,防止肌肉萎縮,通過主動或被動活動未被固定的關節,防止關節粘連、關節囊攣縮等,使受傷肢體的功能盡快恢復到骨折前的正常狀態。
6、骨折手術後鋼板螺釘一定要拆除嗎
「骨折癒合以後,固定骨折的鋼板螺釘是否一定要再拆除?」,有許多患者及家屬在接受骨科內固定手術後都會問及這個問題。許多患者及家屬甚至將這個問題的答案作為選擇內固定器械的參考標准:如果以後要拆出來,就用價格便宜的國產鋼板;如果以後不用拆,就用進口的鋼板。其實這種認識是不對的。隨著原材料工業的進步和骨科內固定器械的發展更新,目前絕大多數的醫療機構應用的骨科內固定鋼板螺釘的生物相容性和剛度都是相當好的。所謂國產和進口的鋼板螺釘的材質差別,是一種統計學理論上的差別,比如說,用進口鋼板螺釘和國產鋼板螺釘進行同樣條件下的負荷疲勞試驗,1000塊進口鋼板里只有1塊斷裂,而1000塊國產鋼板里有6塊斷裂,但是實際上,在臨床中應用國產鋼板時斷裂的比例還是很低的。因為導致鋼板斷裂的因素很多,就算是進口鋼板,如果骨折不癒合,那麼鋼板最終也會松動或斷裂的。至於鋼板的材質,部分國產鋼板的質量也確實存在一些瑕疵,比較多見的就是螺釘尾部和螺釘桿連接處有應力薄弱點,有時會出現試圖擰緊螺釘時,在螺釘尾部和螺桿連接處發生斷裂。或者螺釘尾部滑絲,打滑,不能用螺絲刀擰了。這種情況如果發生在拆除鋼板時,就會帶來很大的麻煩,所以,那種認為「如果以後要拆除,就應用國產鋼板」的想法是不對的。其實,對於成年人來講,無論選用國產還是進口鋼板,絕大多數的鋼板螺釘都是沒有必要拆除的。除非人體對鋼板螺釘發生了排斥反應,切口長期不癒合,滲出,或者螺釘鋼板松動了,或者鋼板螺釘在皮下凸起,刺激皮膚或者影響肌腱的滑動,才考慮在骨折癒合後拆除鋼板螺釘。
7、骨折固定的方法有哪些
骨折的固定方式有外固定和內固定兩大類。 有人認為骨折之後找個懂行的捏一下,然後膏起來或者找點葯物揉揉。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有些以前認為捏捏,揉揉,然後膏起來的做法被否定,有些做法還在延續。但無論怎麼發展,作為骨折治療的三大原則(復位、固定、功能鍛煉)之一,固定這一原則是始終不變的。只有固定確實有效,骨折才能良好的癒合。 目前骨折固定的方式分兩大類,即外固定和內固定。外固定有石膏、小夾板、高分子材料、外固定支架等。內固定有各種類型的鋼板、螺釘、髓內釘、記憶合金材料、生物可吸收材料等。在日常生活中突然受傷,身邊沒有專業人員時,就近可以取得的材料如雨傘、木棍、書本等均可以臨時外固定,野外不能取得外固定材料時,下肢傷後可與對側肢體固定,上肢可與胸壁固定,盡快送往醫院請專業人員。受傷後不要自行嘗試行走或活動肢體來判斷有沒有骨折,這樣做是非常危險的,可能會導致損傷進一步加重。(孫建峰)
8、骨折的各類固定方式及其優缺點。
骨折的固定方法有外固定和內固定。
一。外固定:1.小夾板固定。指征:四肢閉合性管狀骨骨折,但股骨骨折因大腿牽拉力強大,需結合持續骨牽引;四肢開放性骨折,創口小,經處理創口已癒合者;四肢陳舊性骨折,仍適合於手法復位者。優點:具有固定可靠、骨折癒合快、功能恢復好、治療費用低、並發症少等優點。缺點:綁太松或固定墊使用不當,易使骨折再移位,太緊可產生壓迫性潰瘍、缺血性肌痙攣,甚至肢體壞疽。
2.石膏綳帶固定。指征:開放性骨折清創縫合術後,創口癒合之前不宜使用小夾板固定者;某些部位的骨折,小夾板難以固定者;某些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後,如股骨骨折髓內釘或鋼板螺絲釘固定術後,作為輔助性外固定;畸形矯正後矯形位置的維持和骨關節術後的固定,如腕關節融合術後;化膿性關節炎和骨髓炎患肢的固定。優點:可根據肢體的形狀塑形,固定作用確實可靠,可維持較長時間。缺點:無彈性,不能調節松緊程度,固定范圍較大,一般需超過骨折部的上下關節,無法進行關節活動功能鍛煉,易引起關節僵硬。
3.外展架固定。指征:肱骨骨摺合並橈神經損傷或肱骨幹骨折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後;腫脹嚴重的上肢閉合性骨折和嚴重的上臂或前臂開放性損傷;臂叢神經牽拉傷;肩胛骨骨折;肩、肘關節化膿性關節炎或關節結核。
4.持續牽引。指征:頸椎骨折脫位使用枕頜布托牽引或顱骨牽引;股骨骨折使用大腿皮膚牽引或脛骨結節牽引;脛骨開放性骨折使用跟骨牽引;開放性骨摺合並感染;復位困難的肱骨髁上骨折使用尺骨鷹嘴骨牽引。持續牽引方法和牽引重量根據病人的年齡、性別、肌肉發達程度、軟組織損傷情況和骨折的部位來選擇,牽引重量太小,達不到固定和復位的目的。太重會導致骨折分離移位。
5.外固定器。適用於:開放性骨折;閉合性骨折伴廣泛軟組織損傷;骨摺合並感染和骨折不癒合;截骨矯形或關節融合術後。優點是固定可靠,易於處理傷口,不限制關節活動,可行早期功能鍛煉。
二。內固定。主要用於切開復位後,採用金屬內固定物,如接骨板、螺絲釘、髓內釘、帶鎖髓內釘和加壓鋼板等,將骨折段於解剖復位的位置予以固定。有些骨折如股骨頸骨折,可於手法復位後,在X線監視下,從股骨大轉子下方,向股骨頸傳入三刃釘或鋼針做內固定。
9、左腳脛骨平台骨折固定螺釘處疼痛(釘已取出)
我脛骨骨折手術的。
鋼釘取出來好幾個月了,打鋼釘的洞洞處還會痛。這比較正常。
一是,下鋼釘時,洞洞處的肌肉和骨頭受損,需要一個修復期。
二是,鋼釘取出來後,骨頭上多了一些洞。這個也需要時間來修復。
樓主請放心,骨頭是不會發炎的。這種狀況可能4個月至半年就恢復了。
10、骨折鋼板打滿螺釘會不會違反規定?
骨折要打鋼釘的原理是:人的骨骼只有四肢的骨骼特殊狹長。一般性的撕裂性骨折只要石膏固定法可以使撕裂性骨折恢復;但是斷裂性錯位骨折,那就要採用對位連接。在斷骨連接處採用不銹鋼鋼板和不銹鋼釘對位固定法,牢固的固定住斷骨錯位的歸位固定,有助斷骨間的慢慢癒合,以免形成對位不正形成接骨畸形,從而直接影響到今後的正常生活帶來不便。還有我們的肩部細小鎖骨有固位連接法和柳木連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