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腕骨折後在長的骨頭會比以前更硬嗎?
不會,但是骨折後再長的骨頭,如果年紀比較輕,那麼那裡的骨頭可能會比原來的多,就是說骨頭比原來粗了,相當於硬了。
查了資料,這句話貌似是台灣俚語。
具體的科學依據如下:
人 類的肢體是受精卵逐漸發展成胚胎的第二十五天左右先長上肢的芽苞,又在第二十七天左右再長出下股的芽苞;肢芽逐漸地因細胞分裂而變大,再逐漸分化成骨骼、 肌肉、韌帶、軟骨等前驅細胞,再陸續分開發展成預定的組織,而整個肢體的芻形在第五十六天便已經具體而微了。接下來的七個多月,肢體只是因為成長的環境逐 漸壯大。
人的前肢芽苞先長的事實,與青蛙先長後腿的事實相反,有人推測這是符合達爾文「物種原始演化靠機率,生存發展物競有天擇」原理的,後肢先長較發達,青蛙藉 此覓食加逃命;前肢先長較精細,所以人的遠祖可以上樹逃避豺狼虎豹,下樹來可以製作武器逼退猛虎惡獅;人類下樹後腦子因為手的日益精細,其平均重量發達到 樹上遠祖的四倍。
成大創院黃昆岩院長曾寫過一篇很有趣的文章,題目名稱是「人類都是早產兒」,肢體成長正好可多提供此一論點的一項佐證;因為許多動物包括家畜與家禽,都在 出生不久很快便能獨立行走,可是人類卻要花費一整年的時間才能達到這個目標;因此,出生平均十三個月會走路是自然的發展,提早坐學步車或扶站刺激走路並不 是太自然的事。
人類的骨骼要真正成熟是在女性十六歲或男性十八歲的事了;在之前,骨頭的尾端形成次骨化中心及成熟的關節,生長板軟骨提供了長度增加,而外骨膜則刺激骨頭繼續粗大;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基因工程,可是每一個體都無須科學家指導便輕松自如地在進行之。
因此,如果兒童的骨骼因受傷而折斷,如果沒有傷到生長板軟骨,沒有破壞骨膜,也沒有毀損肌肉、血管及神經的話,則骨頭的癒合是可以預期的;接得不夠直的骨 頭可以因為伍爾夫法則,在凹處增長骨質並在凸處吸收骨頭組織而逐漸變直,縮短的骨折可能因為癒合的過程刺激生長板而逐漸增長,而骨折斷端因為積血逐漸轉化 成骨頭而逐漸變粗;當這些骨枷逐漸與正常骨頭沒有差別,則骨折處便長成比原來未斷的骨頭更加強壯,所以的確是符合「打斷骨頭顛倒勇」的說法。
2、我的兒子2歲了鎖骨骨折X片結果後左側鎖骨骨折,斷瑞錯位重疊,余所見骨未見明顯異常,關節在位,怎麼辦
鎖骨骨折的50%以上發生在10歲以下兒童,雖然發病高但預後較好。發生率高的原因在於解剖學的特點。從上面觀鎖骨有兩個彎曲,內2/3向前凸,外1/3向前凹、前者呈稜柱形、三面朝前後下,後者呈扁平,面朝上下。鎖骨外1/3有斜方肌和三角肌附著。胸鎖乳突肌鎖骨頭止於鎖骨內2/3上面,而胸大肌附著於前下面。鎖骨上面全部處於皮下,鎖骨下面,肋骨粗隆有強大肋鎖韌帶附著,斜方韌帶和錐狀韌帶附著在鎖骨外側,鎖骨下肌起於中2/3的槽溝內。鎖骨下血管和臂叢神經橫跨鎖骨,在鎖骨中部下方是臂叢神經,鎖骨和神經之間是很薄的鎖骨下肌和胸鎖筋膜。所幸鎖骨骨折多發生在鎖骨下肌抵止點的遠端,當骨折發生在中1/3時,臂叢神經和鎖骨血管常被鎖骨下肌所保護。
鎖骨是人體第一個膜樣化骨而不是軟骨化骨、軟骨生長只在後期發生。
若暴力過大,特別是直接暴力,可造成粉碎性骨折。骨折塊小而銳利時,可穿破皮膚或刺破鎖骨下血管。
一、病 理
鎖骨骨折多發生在中外l/3交界處。嬰幼兒常常為柳枝骨折,即不全骨折。 年長兒童多為完全性骨折,也可以是無移位骨折,但有向前成角畸形,這樣使鎖骨縮短而增加正常鎖骨的向前彎曲度。當骨折有重疊,患肩向下內垂,此系患肢自身重量及胸肌和斜方肌的作用所致。內側因胸鎖乳突肌和胸鎖韌帶的牽拉使骨折端向上向後移位。
新生兒由於難產可發生鎖骨骨折。幼兒多因跌倒手或肘著地,或者自床和椅子上摔落,或肩部直接摔落著地時造成骨折。開放性骨折為直接打擊產生,但極為罕見。
二、診 斷
兒童鎖骨骨折診斷並不困難,但在產傷骨折中則不容易。按理鎖骨骨折可能為首位,但由於症狀輕微或無症狀而漏診,Farkas和Levine報道300例連續出生的活嬰中,只有5例被證實有鎖骨骨折,作者在23年中所見到的63例產傷骨折中,僅有4例鎖骨骨折。而且均在出生後半月左右因鎖骨部位發現隆突而就診才作出診斷。末見有雙側鎖骨骨折。臨床表現多表現為假性癱瘓,誤診為臂叢神經損傷或肋骨急性骨髓炎。仔細檢查局部有無骨擦音、腫脹和壓痛反應。若有可疑則行X線檢查。
嬰幼兒也常常因柳枝骨折和症狀輕微而誤診,直至骨折處產生大量骨痂時才被確診。有摔傷史或無外傷史當抱起病兒時即發生突然啼哭,應懷疑鎖骨骨折。托舉腋窩時,使骨折斷瑞發生移動而出現疼痛性啼哭。當骨折為完全性且伴有移位時會出現典型症狀,患肩低,患兒用於扶托患肘,局部腫脹、隆起、有骨擦音和觸痛。X線表現證明骨折部位和錯位情況,但須與先天性鎖骨假關節相鑒別。
大約在16~18歲有一個單一的骨化中心在鎖骨內端發生,在25歲左右與鎖骨融為一體、偶爾骨化中心也可在肩峰處發育,且很快與鎖骨幹融合。注意不要將這些骨化中心誤診為骨折;有時在X線片中鎖骨雙彎曲似骨折樣,也應鑒別。
三、治 療
新生兒無症狀骨折可以不進行任何處理,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畸形可以矯正,避免直接觸壓骨折的鎖骨。新鮮骨折或骨折有一定移位者,患兒仰卧睡眠時患肩下墊軟墊以防止患肩過度下垂。若骨折有疼痛或有假性癱瘓最好固定患肢2周,不必採用「8」字形綳帶,10~14天疼痛消失,骨折達到臨床癒合。通過反射性刺激檢查排除臂叢神經損傷。有時鎖骨骨摺合並肋骨上端累及骺板的骨骺骨折。
6歲以下幼兒鎖骨骨折, 一般不需要手法復位、 明顯錯位和較大的骨痂隆起多在6~9個月內通過再塑形而消失。為了舒適和減少痛苦可用「8」字形綳帶固定,3~4周即可、此期間應經常檢查腋部,上肢神經、肌肉和血管情況。6歲以上兒童和青少年,骨折有明顯成角畸形和完全骨折伴有明顯重疊錯位,為了減少將來的局部畸形,閉合復位是必要的。一般需採用局部麻醉,患兒取坐位,術者在患者身後用膝部頂住兩肩胛骨之間,再用雙手向後牽拉兩肩,復位後用「8」字綳帶外加石膏固定。也可用「雙圈法」固定:在復位前根據患兒具體情況由綳帶、棉花和紗布製成兩個單獨的圈,套於兩腋窩,復位後將兩圈在背後拉緊並用綳帶結扎。此法方便簡易,固定時間4~6周。
在多發損傷需要卧床的患兒,可採用簡易方法處理鎖骨骨折,在兩肩之間放置—沙袋或較硬的枕頭,利用兩上肢重量向後垂落使鎖骨骨折復位或減少重疊或成角,也可使用「8」字形綳帶。對於少女成角畸形嚴重者,也可採用皮牽引改善畸形,牽引時肩外展、外旋90°。對昏迷或躁動的患兒注意因牽拉而損傷臂叢神經。
一般不需要切開復位,即使殘留重疊或成角造成的隆起畸形,也不是手術復位的適應證,只有當鎖骨下血管被骨折端損傷需要進行修復者才需切開復位,但切開復位。可能造成骨折不癒合。
四、並發症
神經血管損傷罕見,多是粉碎性骨折和直接外力所致,可發生於鎖骨下動脈或靜脈。出現迅速增大的血腫,應立即進行探查及修復。
有學者報道,因柳枝骨折下方弓形成角壓迫鎖骨下靜脈,主要表現是患肢充血和腫脹。
鎖骨骨折不癒合在兒童更為罕見,多在切開復位後發生。
煉或手提重物時應注意防止過猛、過快、過量,養成良好的防傷習慣。可根據個人的情況,適當鍛煉,以不勞累為度,每個動作都要認真去做,每次感到肩部發熱、疼痛,但可忍受為宜,一日數次,但忌被動活動。
3、左側鉤狀骨和頭狀骨骨裂能鑒定什麼傷
骨齡和年齡不是一回事。骨齡是孩子骨骼發育的指標。例如腕骨骨化中心出現的年齡大致如下:1歲頭狀骨,2歲鉤狀骨,3歲三角骨,4歲月狀骨,5歲舟狀骨,6歲大多角骨,7歲小多角骨,8~14歲豌豆骨顯影。
如果年齡大於骨齡,說明孩子的發育遲緩;如果年齡小於骨齡,說明孩子的生長潛力較小,但這種情況少見。
判斷骨齡主要是利用X線攝片,通過觀察兒童身體某一部位的骨骼鈣化程度,再和當地標准骨齡比較,就能確定該兒童的骨齡。
4、手肘關節脫位,側方脫位,手術差不多要多少錢
肘關節脫位的診斷(1)有明確外傷史。(2)肘關節特有的畸形及彈性固定,肘關節腫痛,屈曲畸形,活動受限。後脫位時,肘後方空虛感,鷹嘴部向後明顯突出;側方脫位時,肘關節出現內翻或外翻畸形。肘後三角關系失常。(3)X線片可確診,同時可以判斷有無骨折、移位的情況及脫位的類型。(4)注意排除合並正中神經、尺神經及動脈損傷的情況。肘關節脫位的鑒別診斷1.肢骨遠端全能分離與肘關節脫位的鑒別 小兒X線片上膚骨小頭骨化中心末顯現,僅靠X線片診斷極易誤診為肘關節脫位。由於兒童時期錳板的強度遠不及關節囊及韌帶,對兒童的關節部位損傷,首先,要考慮有無骨筋損傷的可能。其次,仔細全面的臨床檢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根據腫脹、壓痛及痰血斑的部位可形成對骨折部位的初步印象,利用一些特殊骨性標志如肘後三角等來診斷和鑒別肋骨下端骨筋分離與肘關節脫位。再次,熟悉小兒肘關節解剖形態及生理演變,才能在閱讀X線片時提高診斷符合率,以免誤診誤治,給息兒的生長發育造成嚴重後果。2.肱骨髁上骨折與肘關節脫位 (1)肋骨髁上骨折(伸直型)時,肘關節可部分活動,肘後三角無變化,上臂短縮、前臀正常。(2)肘關節脫位時,肘關節彈性固定,肘後三角有變化,上臂正常、前臂短縮。
5、足根痛是什麼病
跟骨骨骺骨軟骨病(與骨骺炎)是一種在兒童足跟疼痛,也被稱為兒童的足跟痛。跟骨由兩個發展的骨化中心在出生時開了一個頭,另一種是通常在8歲時就形成了。完全骨化前(通常為16歲)發生時,兩部分骨骺骨或肌腱附著的纖維軟骨結合在一起,劇烈運動可引起軟骨骨折。足跟痛常見於所有的孩子愛運動的孩子。診斷和治療累及跟骨骨骺是骨骼的一種自限性疾病。好發於8-13歲兒童,男孩多見。像大多數患者發病附著部的跟腱承受一次又一次的傷害或壓力過大有關。通常情況下,後部腳跟疼痛,尤其是在跑,跳,上樓的時候,有時偶爾跛行。檢查,後腳跟輪腫脹,堅硬,壓痛。僅在跟骨壓痛的後部,也可發生於跟骨的後方的外側。 X線片顯示附著部的跟腱軟組織腫脹。跟骨的大小,形狀,密度和不規則,有時可見件內部結構的骨化中心。值得注意的是,在正常兒童常可見到與跟骨骨骺骨軟骨病類似的X線表現。本病應與滑囊炎後,跟腱周炎等相鑒別。當有症狀,避免劇烈運動,如跳躍,跑步等。阿喀琉斯之踵高度,以減少緊張局勢和取消,可能導致後腳跟壓力的因素,都使疼痛緩解。根據患者的年齡診斷,運動歷史的發病率和疼痛的典型位置,沿生長中心的邊緣的疼痛。即使使用局部發熱和腫脹,X射線不會有助於診斷。擺圍拱墊或墊的邊緣結實的鞋來治療疼痛,減少致命弱點牽引。足部石膏有一定的效果,但更繁瑣復雜,孩子們不接受。它解除了患者及其父母的關注,因為這種疾病可減少癒合後活動量,不留後遺症的任何症狀是很重要的,但持續數月的症狀,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都在沖擊需要治療的。
6、什麼是撕脫骨折?
什麼是撕脫骨折:
撕脫骨折:肱骨內上髁骨折常見於平地跌倒或投擲等運動性損傷。跌倒時前臂後伸並外展,前臂屈肌猛烈收縮時,肱骨內上髁被屈肌群牽拉而造成撕脫骨折。
撕脫骨折症狀起因:
常為平地跌倒或投擲運動致傷。
當肘關節伸直位摔倒時手部撐地,上肢處於外展位,外翻應力使肘關節外翻,同時前臂屈肌群猛然收縮,將內上髁撕脫,內上髁是一個閉合比較晚的骨骺,在未閉合以前骺線本身就是潛在的弱點。故可使發生骨骺分離,牽拉向下向前,並旋轉移位。同時肘關節內側間隙暫時被拉開,或發生肘關節後外側脫位,撕脫的內上髁(骨骺),被夾在關節內,根據損傷的嚴重程度,可分為4度。
Ⅰ°損傷:僅有骨折或骨骺分離,移位甚微。
Ⅱ°損傷:骨塊向下有移位,並向前旋轉移位,可達關節水平。
Ⅲ°損傷:骨折塊嵌夾在關節內,並有肘關節半脫位。
Ⅳ°損傷:肘關節後脫位或後外側脫位,骨塊夾在關節內。
撕脫骨折診斷詳述:
【臨床表現】
兒童比成年人多見。受傷後肘內側和內上踝周圍軟組織腫脹,或有較大血腫形成。臨床檢查肘關節的等腰三角形關系存在。疼痛,特別是肘內側局部腫脹、壓痛、正常內上髁的輪廓消失。肘關節活動受限,前臂旋前、屈腕、屈指無力。合並肘關節脫位者,肘關節外形明顯改變,功能障礙也更為明顯,常合並有尺神經損傷症狀。
發生肱骨內上髁的撕脫骨折時,肘關節內側組織,如側副韌帶、關節囊、內上髁和尺神經等均可損傷。肘關節內側腫脹,疼痛,局部皮下可見淤血。壓痛局限於肘內側。有時可觸及骨摩擦感。肘關節伸屈和旋轉功能受限。
肱骨內上髁骨骺與肱骨下端內髁部分離、移位或旋轉移位,並據骨折片移位情況判斷其移位程度。兒童肱骨內上髁骨折,較易與肱骨內髁、橈骨小頭撕脫骨折有移位者相混淆,兒童肱骨內髁骨骺尚未出現之前(通常6歲),骨化中心的徵象不能在X線片顯示出來,骨骺線未閉合,更增加了鑒別診斷難度,必要時拍對側肘關節X線片。詳細體格檢查,詢問受傷情況,結合年齡特點。只有這樣,才能准確診斷並選用較好的手術治療方法。
X線診斷十分重要,應注意仔細觀察。
Ⅰ度骨折有時可能漏診,但有以下情況存在應考慮有骨折存在的可能:①當有脂肪墊征(fat pad sign)出現時,即肘部傷後出血或滲出物將冠狀窩和鷹嘴窩內脂肪墊推開呈「八」字型;②骨骺與干骺端不平行;③骨骺邊緣不清楚,特別是發現有薄層干骺端骨折片;④肱骨下端內外側突起對稱者,因正常的肱骨下端內外側突起形狀是不對稱的,內上髁向內突起較多。
Ⅲ、Ⅳ度骨折應注意觀察內上髁骨骺是否存在,如有困難應強調拍攝雙側同位置的正側位或斜位X線片,觀察雙側關節間隙是否等寬,雙側內上髁是否對稱。5歲以下的兒童,因肱骨內上髁的骨化中心尚未出現,故較難與肱骨內髁骨折區別。嚴重損傷時應注意有無合並橈骨頭、尺骨鷹嘴、肱骨外上髁骨折存在。
尺神經走行於肱骨內上髁後方的尺神經溝內,骨折時尺神經可能被牽拉、輾挫,甚至連同骨折塊一起嵌入關節間隙,造成尺神經損傷。
損傷類型:根據撕脫骨折片移位及肘關節變化,可分為四度(圖1)。
Ⅰ度 肱骨內上髁骨折,輕度分離或旋轉移位。
Ⅱ度 內上髁骨折片,牽拉移位明顯,可達肘關節水平位,並可能有旋轉移位,手法復位較困難。
Ⅲ度 骨折片撕脫瞬間,外翻暴力較大,使關節內側張開,骨折片嵌夾在關節間隙內,此骨折片與關節囊粘在一起,如紐扣樣進入關節,很難手法整復。
Ⅳ度 肱骨內上髁撕脫骨折伴肘關節脫位,為內上髁骨折最嚴重的損傷,少數有合並尺神經損傷。
【診斷】
外傷史,肘關節內側腫脹,疼痛,皮下淤血及局限性壓痛,有時可觸及骨折片,X線檢查可確定診斷。同時應注意有無合並其他損傷,如橈骨頭、頸、尺骨鷹嘴骨折等。
本病根據其外傷病史、臨床表現和X線檢查,一般能夠做出診斷,但對於一些特殊的情況,則仍然需要仔細的鑒別。尤其是要與肱骨內上髁骨骺相鑒別,肱骨內上髁骨骺約在6~10歲時出現,18歲左右閉合,但有時可能有不閉合者,應注意與骨折鑒別。
本病屬於外傷性疾病,注意日常生活安全,無其他有效預防措施。而尤其要注意的是,本病容易並發肘內翻,因此對本病的患者,除了積極進行治療外,還要注意預防肘內翻的發生。預防的重點有以下三點:
1、良好的骨折復位;
2、合理的固定;
3、正確的X線估價。
7、2歲寶寶鎖骨斷了怎麼辦
鎖骨骨折的50%以上發生在10歲以下兒童,雖然發病高但預後較好。發生率高的原因在於解剖學的特點。從上面觀鎖骨有兩個彎曲,內2/3向前凸,外1/3向前凹、前者呈稜柱形、三面朝前後下,後者呈扁平,面朝上下。鎖骨外1/3有斜方肌和三角肌附著。胸鎖乳突肌鎖骨頭止於鎖骨內2/3上面,而胸大肌附著於前下面。鎖骨上面全部處於皮下,鎖骨下面,肋骨粗隆有強大肋鎖韌帶附著,斜方韌帶和錐狀韌帶附著在鎖骨外側,鎖骨下肌起於中2/3的槽溝內。鎖骨下血管和臂叢神經橫跨鎖骨,在鎖骨中部下方是臂叢神經,鎖骨和神經之間是很薄的鎖骨下肌和胸鎖筋膜。所幸鎖骨骨折多發生在鎖骨下肌抵止點的遠端,當骨折發生在中1/3時,臂叢神經和鎖骨血管常被鎖骨下肌所保護。
鎖骨是人體第一個膜樣化骨而不是軟骨化骨、軟骨生長只在後期發生。
若暴力過大,特別是直接暴力,可造成粉碎性骨折。骨折塊小而銳利時,可穿破皮膚或刺破鎖骨下血管。
一、病 理
鎖骨骨折多發生在中外l/3交界處。嬰幼兒常常為柳枝骨折,即不全骨折。 年長兒童多為完全性骨折,也可以是無移位骨折,但有向前成角畸形,這樣使鎖骨縮短而增加正常鎖骨的向前彎曲度。當骨折有重疊,患肩向下內垂,此系患肢自身重量及胸肌和斜方肌的作用所致。內側因胸鎖乳突肌和胸鎖韌帶的牽拉使骨折端向上向後移位。
新生兒由於難產可發生鎖骨骨折。幼兒多因跌倒手或肘著地,或者自床和椅子上摔落,或肩部直接摔落著地時造成骨折。開放性骨折為直接打擊產生,但極為罕見。
二、診 斷
兒童鎖骨骨折診斷並不困難,但在產傷骨折中則不容易。按理鎖骨骨折可能為首位,但由於症狀輕微或無症狀而漏診,Farkas和Levine報道300例連續出生的活嬰中,只有5例被證實有鎖骨骨折,作者在23年中所見到的63例產傷骨折中,僅有4例鎖骨骨折。而且均在出生後半月左右因鎖骨部位發現隆突而就診才作出診斷。末見有雙側鎖骨骨折。臨床表現多表現為假性癱瘓,誤診為臂叢神經損傷或肋骨急性骨髓炎。仔細檢查局部有無骨擦音、腫脹和壓痛反應。若有可疑則行X線檢查。
嬰幼兒也常常因柳枝骨折和症狀輕微而誤診,直至骨折處產生大量骨痂時才被確診。有摔傷史或無外傷史當抱起病兒時即發生突然啼哭,應懷疑鎖骨骨折。托舉腋窩時,使骨折斷瑞發生移動而出現疼痛性啼哭。當骨折為完全性且伴有移位時會出現典型症狀,患肩低,患兒用於扶托患肘,局部腫脹、隆起、有骨擦音和觸痛。X線表現證明骨折部位和錯位情況,但須與先天性鎖骨假關節相鑒別。
大約在16~18歲有一個單一的骨化中心在鎖骨內端發生,在25歲左右與鎖骨融為一體、偶爾骨化中心也可在肩峰處發育,且很快與鎖骨幹融合。注意不要將這些骨化中心誤診為骨折;有時在X線片中鎖骨雙彎曲似骨折樣,也應鑒別。
三、治 療
新生兒無症狀骨折可以不進行任何處理,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畸形可以矯正,避免直接觸壓骨折的鎖骨。新鮮骨折或骨折有一定移位者,患兒仰卧睡眠時患肩下墊軟墊以防止患肩過度下垂。若骨折有疼痛或有假性癱瘓最好固定患肢2周,不必採用「8」字形綳帶,10~14天疼痛消失,骨折達到臨床癒合。通過反射性刺激檢查排除臂叢神經損傷。有時鎖骨骨摺合並肋骨上端累及骺板的骨骺骨折。
6歲以下幼兒鎖骨骨折, 一般不需要手法復位、 明顯錯位和較大的骨痂隆起多在6~9個月內通過再塑形而消失。為了舒適和減少痛苦可用「8」字形綳帶固定,3~4周即可、此期間應經常檢查腋部,上肢神經、肌肉和血管情況。6歲以上兒童和青少年,骨折有明顯成角畸形和完全骨折伴有明顯重疊錯位,為了減少將來的局部畸形,閉合復位是必要的。一般需採用局部麻醉,患兒取坐位,術者在患者身後用膝部頂住兩肩胛骨之間,再用雙手向後牽拉兩肩,復位後用「8」字綳帶外加石膏固定。也可用「雙圈法」固定:在復位前根據患兒具體情況由綳帶、棉花和紗布製成兩個單獨的圈,套於兩腋窩,復位後將兩圈在背後拉緊並用綳帶結扎。此法方便簡易,固定時間4~6周。
在多發損傷需要卧床的患兒,可採用簡易方法處理鎖骨骨折,在兩肩之間放置-沙袋或較硬的枕頭,利用兩上肢重量向後垂落使鎖骨骨折復位或減少重疊或成角,也可使用「8」字形綳帶。對於少女成角畸形嚴重者,也可採用皮牽引改善畸形,牽引時肩外展、外旋90°。對昏迷或躁動的患兒注意因牽拉而損傷臂叢神經。
一般不需要切開復位,即使殘留重疊或成角造成的隆起畸形,也不是手術復位的適應證,只有當鎖骨下血管被骨折端損傷需要進行修復者才需切開復位,但切開復位。可能造成骨折不癒合。
四、並發症
神經血管損傷罕見,多是粉碎性骨折和直接外力所致,可發生於鎖骨下動脈或靜脈。出現迅速增大的血腫,應立即進行探查及修復。
有學者報道,因柳枝骨折下方弓形成角壓迫鎖骨下靜脈,主要表現是患肢充血和腫脹。
鎖骨骨折不癒合在兒童更為罕見,多在切開復位後發生。
煉或手提重物時應注意防止過猛、過快、過量,養成良好的防傷習慣。可根據個人的情況,適當鍛煉,以不勞累為度,每個動作都要認真去做,每次感到肩部發熱、疼痛,但可忍受為宜,一日數次,但忌被動活動。
8、(1/2)前不久我做了核磁共振,醫生說我是天生的二分髕骨,但我覺得是以前膝蓋碰到了堅硬的石頭上而到致...
想問一下你多大了,你做核磁檢查之前有沒有什麼不適的症狀?
如果沒有不適的症狀,可以不用管……
9、我女兒左腿比右腿短了一點怎麼辦啊
如果就一點點應該沒有關系的,小孩的個人調節能力很強的,一般以後會自己校正過來的,你們只要密切觀察就好了,有很多小朋友腿骨折癒合後,就是左右不一樣長的,等過一段時間就有恢復的了。(個人意見,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