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蝸牛會缺氧而死嗎?死時什麼樣
陸生動物都需要氧氣,長時間缺氧肯定會出問題。但蝸牛對缺氧的耐受力還是很強的。
我家飼養了白玉蝸牛,用塑料盆養的,拇指大小的蝸牛有上百隻,上面蓋上玻璃,基本就是一個缺氧、高濕的環境。每天餵食才開蓋,蝸牛生長的很好,說明蝸牛對缺氧的環境耐受力還是很強的,只要每天打開一兩次,就不會發生缺氧問題。
2、蝸牛為什麼會脫殼呢?
蝸牛不會脫殼。
牛為無脊椎動物,軟體動物門,腹足綱,肺螺亞綱,蝸牛科。殼一般呈低圓錐形,右旋或左旋。頭部顯著,具有觸角2對,大的1對頂端有眼。頭的腹面有口,口內具有齒舌,可用以刮取食物。
蝸牛有甲殼,形狀像小螺,顏色多樣化;頭有四個觸角,走動時頭伸出,受驚時則頭尾一起縮進甲殼中;蝸牛身上有唾涎,能制約蜈蚣、蠍子。六、七月熱時會自懸在葉下,往上升高,直到唾涎完了後自己死亡。
(2)蝸牛會骨折擴展資料;
蝸牛的生殖特性
1、蝸牛雌雄同體,異體交配,雌雄均產卵。蝸牛本身既當爹又當娘。兩只蝸牛相互配合,雙方將戀矢(陰莖)反復刺激對方的生殖孔,經過激烈刺插運動,雙方陰莖便都插入對方的陰道中射精。受孕10天後,雙方均可產卵,8天後卵可孵化出小蝸牛。
2、交配時間長,產卵速度慢,難度程度高。發情的蝸牛每次的交配時間長達2~3個小時,有的長達6小時以上。蝸牛每分鍾可產卵2粒,每次產卵時間長達1~2小時,有的在3小時以上。蝸牛在產卵過程中,常因飼養不良營養缺乏虛脫難產而死亡。有的因難產而死亡的占種蝸牛總數的30%左右。
3、繁殖率高。每隻蝸牛每年可產卵6~7次,每次平均可產卵200粒。體重在35克的種蝸牛每次可產卵120粒,體重在40~50克的蝸牛,每次可產卵150~180粒;體重在60~100克的蝸牛每次可產卵300~400粒。
3、蝸牛為什麼不會掉下來呢?
你仔細的看蝸牛爬行的痕跡會發現它爬過的地方會留下一條淺淺的痕跡,用手摸摸會有濕濕的感覺,這是因為蝸牛爬行的時候會分泌出一種黏液,這種粘液能使它附著在玻璃上、牆上等等垂直的地方,而不掉下來。蝸牛正是靠這種黏液在牆上爬行的。
蝸牛爬行時依靠腹部有橫褶的腹足,爬得非常慢。蝸牛的腹足前面較寬,後面窄而尖。它爬行的時候,腹足緊貼住物體,靠著腹部肌肉伸縮起伏向前蠕動,這樣就能慢慢前進了。蝸牛在爬行時,它的腹足足腺上不斷分泌出一種黏液,這種黏液有助於蝸牛爬行,能提高它的爬行速度。因此,蝸牛爬過的地方,會留下一條黏液的痕跡。這種黏液幹了以後,看上去是銀白色的,而且很光亮。這就是蝸牛的「足印」了。
4、蝸牛會退殼么
蝸牛不會退殼.蝸牛的殼是以螺口沿放射性螺線順時針(逆時針)旋轉上去的,蝸牛身體成長一部分,就會用外套膜分泌出石灰質和鈣化物來組成新殼.蝸牛一生都在一個殼內度過.
蛞蝓本身有殼,但是已經退化.只藏在外套膜下面,演變成一個很小的角質薄片,就好象魷魚內部有海螵蛸一樣,也是貝殼!
5、蝸牛為什麼會死?
你的猜測是對的,一旦這樣就說明它不行了。
養蝸牛要注意土壤、濕度和光照。
土壤中鹽分過大,對蝸牛表面產生反應。因為蝸牛表面(除了殼)有一層黏液,有利於蝸牛的運動和皮膚輔助呼吸.當你撒上鹽後,蝸牛運動和呼吸能力降低。黏液滲到體外,使蝸牛身體萎縮,細胞缺水,這時的蝸牛好象被曬干一樣.但絕對不會化成水。
蝸牛一般生活在比較潮濕的地方,在植物叢中躲避太陽直曬。在寒冷地區生活的蝸牛會冬眠,在熱帶生活的種類旱季也會休眠,休眠時分泌出的黏液形成一層干膜封閉殼口,全身藏在殼中,當氣溫和濕度合適時就會出來活動。
蝸牛喜歡在陰暗潮濕、疏鬆多腐殖質的環境中生活,晝伏夜出,最怕陽光,對環境反應敏感,最適合環境:溫度16~30℃(23~30℃時,生長發育最快);空氣濕度60%~90%;飼養土濕度40%左右;pH為5~7。當溫度低於15℃,高於33℃時休眠,低於5℃或高於40℃,則可能被凍死或熱死。
蝸牛喜歡鑽入疏鬆的腐殖土中棲息、產卵、調節體內濕度和吸取部分養料,時間可長達12小時之久。雜食性和偏食性並存。喜潮濕怕水淹。在潮濕的夜間,並投入濕漉的食料,蝸牛的食慾活躍。但水淹可使蝸牛窒息。
6、蝸牛脫了殼會變成什麼
蝸牛是不會脫殼的,除非人力作用
你看到的不是沒有殼的蝸牛,而是一種名叫蛞蝓的軟體動物
它們雖然都是腹足綱的動物,但是鼻涕蟲是蛞蝓科的,而蝸牛是大蝸牛科的,兩者最大區別在於蛞蝓沒有殼。目前認為蛞蝓原本和蝸牛一樣是有殼的,但是後來退化掉了。現在還有一些蛞蝓種類背上有殼的痕跡。
下圖為蛞蝓
蛞蝓 [kuò yú],俗名「鼻涕蟲」雌雄同體,外表看起來像沒殼的蝸牛。中國南方某些地區稱蜒蚰平常我們在樹上或者菜葉上見到的沒有殼,且全身濕潤粘膩的軟體動物。蛞蝓取食草萄葉片成孔洞,或副食其果實,是一種食性復雜和食量較大的有害動物。遇見時可將食鹽或白砂糖灑在蛞蝓身上,數分鍾之後會因身體大量脫水而導致死亡。
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雖然它的嘴大小和針尖差不多,但是卻有26000多顆牙齒。在蝸牛的小觸角中間往下一點兒的地方有一個小洞,這就是它的嘴巴,裡面有一條鋸齒狀的舌頭,科學家們稱之為「齒舌」。
參考資料:網路-蛞蝓
網路-蝸牛
7、有關左外踝骨折
一般來說的話可能要再過兩個月才能正常行走,但是你現的話可以不要有太多的活動那樣的話腫脹會減輕的,也可以吃一點消腫的葯,這個也不必太擔心,骨折後腫脹是必然的,注意一下就好了。
8、蝸牛會生病嗎?
會的。
蝸牛抗病能力強,一般很少有疾病發生。但是,在人工養殖的條件下,如管理不當,也容易患結核病、爛足病、脫殼頂病等。
現將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1、結核病。主要由於飼養土過濕,甚至發生腐爛所致。除平時控制好濕度外,可在精飼料中加入雷米封葯物,比例為每500克飼料含1mg,連用5天即可治癒。用雷米封2片,調清水500毫升噴灑,有很好的預防效果。
2、爛足病。主要由於蝸牛腹足受外傷、發炎腐爛所致。要注意砸平養殖箱、池內的尖狀突起物、木楔等。治療可採用高錳酸鉀(濃度1ppm)消毒,塗上金黴素或紅黴素軟膏,每天1次,約3~5天可治癒。
3、脫殼頂病。主要是缺鈣所致。除日常注意補充鈣質豐富的食料外,可在飼養中摻入適量老牆土(陳石灰),略帶石灰氣即可,單獨飼喂1周左右,同時,在飼料中添加土黴素及鈣,即可治癒。病蝸牛要隔離飼喂。
4、另外,在日常飼喂中,每隔2周可在飼料中添加適量氯黴素或土黴素(比例500∶1),以增強體質。乾酵母對於促進食慾、預防疾病十分有效,日常飼料中可以經常添加.
9、為什麼蝸牛走動之後會留下痕跡?
那是蝸牛分泌的粘液。
因為蝸牛是波狀移動,使身體前進,如果它腳底下的地方是乾的,它們就無法行動,所以,腹足就分泌十分豐富的黏液,幫助它爬行,這種黏液一遇到空氣就迅速乾燥,並且閃閃發亮。以至蝸牛爬過的地方都會留下一條閃亮的足跡。
10、蝸牛為什麼會脫離外殼,只留肉身爬來爬去
那不是沒有殼的蝸牛,而是一種名叫蛞蝓的軟體動物。和蝸牛是兩回事。蝸牛的殼是身體的一部分與內臟相連,不能與身體分離,假如分離了,蝸牛就會死亡。
旁邊的殼不是它的殼,而是蝸牛的殼,那個空殼那可能是蝸牛死了肉體被細菌吞沒了,只剩下空殼。 假設你親眼看到它從殼中爬出來也不能證明是蝸牛爬出來,而是蛞蝓無意中鑽入了蝸牛的空殼,當它爬出來時正巧被你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