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踝部骨折如何診治?
(1)解剖。由內踝、外踝和脛骨下端關節面構成踝穴,包容距骨體。距骨體前方較寬,後方略窄,使踝關節背屈時,距骨體與踝穴適應性好,踝關節較穩定;在跖屈時,距骨體與踝穴的間隙增大,因而活動度增大,使踝關節相對不穩定,這是踝關節在跖屈位時容易發生骨折的解剖因素。
(2)臨床表現與診斷。踝關節受傷後,局部腫脹明顯,瘀斑,出現內翻或外翻畸形,活動障礙,局部壓痛,X 線片明確診斷。
(3)治療。在充分認識損傷特點的基礎上,以恢復踝關節的結構及穩定性為原則,靈活選擇治療方案。無移位的和無脛腓下關節分離的單純內踝或外踝骨折,在內翻或外翻位用石膏固定6 ~ 8 周。
有移位的內踝或外踝骨折或三踝骨折,伴或不伴脛腓下關節分離,均應行切開復位內固定。
2、怎麼區分腳踝部骨折和崴了?
緊急情況下沒的拍片,就用如下兩個方法判斷:
1.縱向叩擊痛實驗:患腳著地,屈曲患側膝關節,使勁用拳頭錘擊患側膝關節,引起受傷的腳踝處疼痛明顯加劇,此為叩擊痛陽性,常提示有腳踝部骨折的可能性,相法,錘擊後,腳踝處疼痛不加劇或加劇不明顯,為陰性,常提示扭傷;
2。縱軸擠壓痛實驗:患側腳踝部著地,單腳站立,若是骨折常因疼痛劇烈無法站立;若是扭傷,常勉強可站立。
當然,建議最好還是到醫院拍個片子最為直接,馬上就知道是骨折還是扭傷。
3、右股骨髁部骨折術後胯彎床上功能訓練如何鍛煉哪種方法最有效?
<b>病情分析:</b>股骨遠端股骨髁骨折最容易出現的就是關節的僵硬,這是這個部位手術最常見的並發症,但這種僵硬完便可以通過鍛練而恢復的,但這種鍛練是很疼痛的,需要病人很大的努力才可以達到目的,如果中途怕痛沒有進行有效的鍛練,則很容易留下永久性的僵硬。
<b>意見建議:</b>早期的鍛練最為重要,如果內固定堅強,應該在骨折後一周內就要開始練習,如果有專門康復訓練的CMP機,那效果更好。另外也要配合主動和被動練習,每天彎關節要有一定痛感。
4、股骨髁骨折
易發生骨塊分離而不產生塌陷,這是由於三角形髕骨如同楔子指向股骨髁解剖上的弱點髁間窩,易將兩髁劈開,此外股骨幹有一向前彎的弧度,前面骨皮質堅固,後面的骨皮質又為股骨粗線所增強,因此骨折易發生在股骨髁附近,皮質骨移行成為松質骨薄弱部。當脛股關節周圍肌肉收縮時,股骨髁承受來自股骨髁與髕骨兩面的應力,在膝關節由伸到屈時,髕股關節及脛股關節面之間的應力,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此兩種應力的合力方向指向股骨髁的後上方髕骨與股骨之間,無論是伸直位還是屈曲位,總有一部分關節面相接觸,屈膝時,髕骨還伴有由前向後的運動,與損傷時膝關節經常處於屈曲狀態相一致,這樣在外力作用下,有利於髕骨楔形作用的發揮,因此,股骨髁易於產生T或Y型骨折。損傷機理和類型:(一)直接外力多見於高速撞擊,外力經髕骨將應力變為造成單髁或雙髁骨折的楔形力,當外力水平方向作用於髁上區時,常造成髁上骨折。(二)間接外力由高處墜落,在膝關節伸直位或屈曲位,不同方向的應力,可造成股股下端不同部位的骨折。膝關節常有生理性外翻,外髁的應力比內側集中,且外髁的結構較內側薄弱,因此損傷常在外髁,外翻應力,可造成股骨外髁斜行骨折,有時產生內上髁撕脫骨折,內側副韌帶撕裂或脛骨平台外側骨折,內翻應力可造成股骨內髁斜行骨折,如果發生脛骨平台骨折,則由於脛骨平台內髁的抗力較強,骨折線先出現在脛骨棘外側,經過骨幹與干骺端的薄弱區再轉至內側,根據骨折部位及骨折類型有以下幾種:
5、脛骨髁骨折是怎麼引起的?
本病的病因分析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成人脛骨上端兩側為海綿質骨,外側邊緣下面無堅強的支持,成為骨的弱點而容易發生骨折。直接與間接外力均可引起脛骨髁骨折。直接外力常見的是汽車保險杠的撞擊引起。間接外力多由於高處墜落雙足著地,擠壓脛骨髁而引起。或內外翻應力造成合並膝關節韌帶損傷的骨折。因內側有對側下肢保護,不易發生內翻應力,因而外髁骨折多於內髁骨折。
二、垂直壓縮力常引起T形或Y形雙髁骨折。扭轉應力亦可脛骨髁骨折可合並韌帶損傷。
三、當膝關節伸直位受傷,多造成整個單髁骨折,而在屈曲位受傷,則骨折多局限於脛骨髁中部或後部。膝關節屈曲小腿外旋位外翻應力致傷,可造成脛骨外髁前部骨折。反之內旋位內翻應力,可引起內髁前部骨折。
四、由於外力作用方向、大小、作用時間與患者在受傷時的姿勢不同,脛骨髁骨折的分類方法甚多。一般常用的方法如下:
⑴單髁骨折多為單純骨外應力造成。又分為劈裂型與塌陷型。前者骨折線將一髁分離,後者主要是骨小梁骨折關節面塌陷。外翻損傷較多見,輕者造成內側副韌帶損傷,重者造成脛骨外髁骨折。有時合並腓骨上端骨折或腓總神經損傷。
⑵雙髁骨折常為垂直壓力致傷。如果伴有外翻應力,則一側損傷較重。垂直壓縮骨折,骨質損傷可能較重,但常不合並韌帶損傷。復位後預後較好。
⑶脛骨平台壓縮及粉碎骨折此類損傷為脛骨髁骨折中最重者。
五、北京積水潭醫院根據骨折發生機理以及損傷程度將脛骨髁骨折分類如下:
⑴外翻型外翻應力引起,最多見,約占此種骨折的70%。按損傷的程度又分為4度。
Ⅰ度:無移位或輕度移位的脛骨外髁劈裂或壓縮骨折,壓縮關節面不超過0.5cm。
Ⅱ度:脛骨外髁外側1/3關節面劈裂骨折向外側移位,內側2/3關節面被股骨外髁壓縮,不超過1cm。
Ⅲ度:雙髁骨折,外髁骨折情況同Ⅱ度,但壓縮骨折超過1cm。常呈粉碎狀甚至波及髁間棘。脛骨髁增寬超出脛骨髁,關節面完整。內髁骨折線斜向外上方通過外髁壓縮骨折處。
Ⅳ度:脛骨外髁內側2/3壓縮情況同Ⅲ度。內髁關節面完整。自外髁壓縮骨折處至內髁下方為一斜行骨折,短縮移位明顯。脛骨外髁外1/3與脛骨保持連續(可能有裂紋骨折)。並一並向近側移位,達股骨外髁的外側方,呈脫位狀,造成膝內翻內旋畸形。
⑵內翻型內翻應力引起,約占此種骨折的18.2%。脛骨內髁壓縮或劈裂骨折。均無嚴重移位。接近膝伸直位的損傷,表現為內髁整個髁的骨折。屈膝位損傷,表現為後半側脛骨內髁的劈裂骨折。如屈膝痊,小腿內旋致傷,則表現為內髁前半側骨折。
⑶垂直傷垂直應力引起。伸膝位致傷者,內外髁均有壓縮骨折或劈裂骨折,甚至粉碎骨折,常有脛骨棘骨折。屈膝位致傷者,則僅表現為脛骨內外髁後半側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