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頂骨呀在什麼位置
顱頂骨在胚胎發育時期是膜內化骨,出生時尚未完全骨化,因此,在某些部位仍保留膜性結構,如前囟和後囟等處。顱頂各骨均屬扁骨。前方為額骨,後方為枕骨。在額、枕骨之間是左、右頂骨。兩側前方小部分為蝶骨大翼;後方大部分為顳骨鱗部。顱頂各骨之間以顱縫相接合,發生顱內壓增高時,在小兒骨縫可稍分離。成人顱頂骨的厚度約為0.5cm,最厚的部位可達1cm,最薄的為顳區僅有0.2cm。由於顱頂骨各部的厚度不一,故開顱鑽孔時應予注意。頂骨呈圓頂狀,並有一定的彈性。受外力打擊時常集中於一點,成人骨折線多以受力點為中心向四周放射,而小兒顱頂骨彈性較大,故外傷後常發生凹陷性骨折。顱頂骨分為外板、板障和內板三層。外板較厚,對張力的耐受性較大,而弧度較內板為小。內板較薄,質地亦較脆弱,又稱玻璃樣板。因此,外傷時外極可保持完整,而內板卻發生骨折,同時,骨折片可刺傷局部的血管、腦膜和腦組織等。板障是內、外板之間的骨松質,含有骨髓,並有板障靜脈位於板障管內。板障管在X線片上呈裂紋狀,有時可被誤認為骨折線,應注意鑒別。由於板障靜脈位於骨內,手術時不能結札,常用骨蠟止血。
板障靜脈通常可歸納為四組:
①額板障靜脈
②顳前板障靜脈
③顳後板障靜脈
④枕板障靜脈
2、頂骨的基本概念
顱頂骨在胚胎發育 時期是膜內化骨,出生時尚未完全骨化,因此,在某些部位仍保留膜性結構,如前囟和後囟等處。顱頂各骨均屬扁骨。前方為額骨,後方為枕骨。在額、枕骨之間是左、右頂骨。兩側前方小部分為蝶骨大翼;後方大部分為顳骨鱗部。顱頂各骨之間以顱縫相接合,發生顱內壓增高時,在小兒骨縫可稍分離。成人顱頂骨的厚度約為0.5cm,最厚的部位可達1cm,最薄的為顳區僅有0.2cm。由於顱頂骨各部的厚度不一,故開顱鑽孔時應予注意。頂骨呈圓頂狀,並有一定的彈性。受外力打擊時常集中於一點,成人骨折線多以受力點為中心向四周放射,而小兒顱頂骨彈性較大,故外傷後常發生凹陷性骨折。顱頂骨分為外板、板障和內板三層。外板較厚,對張力的耐受性較大,而弧度較內板為小。內板較薄,質地亦較脆弱,又稱玻璃樣板。因此,外傷時外板可保持完整,而內板卻發生骨折,同時,骨折片可刺傷局部的血管、腦膜和腦組織等。板障是內、外板之間的骨松質,含有骨髓,並有板障靜脈位於板障管內。板障管在X線片上呈裂紋狀,有時可被誤認為骨折線,應注意鑒別。由於板障靜脈位於骨內,手術時不能結札,常用骨蠟止血。
板障靜脈通常可歸納為四組:
①額板障靜脈
②顳前板障靜脈
③顳後板障靜脈
④枕板障靜脈
3、顱頂骨的簡介
顱頂骨在胚胎發育時期是膜內化骨,出生時尚未完全骨化,因此,在某些部位仍保留膜性結構,如前囟和後囟等處。顱頂各骨均屬扁骨。前方為額骨,後方為枕骨。在額、枕骨之間是左、右頂骨。兩側前方小部分為蝶骨大翼;後方大部分為顳骨鱗部。顱頂各骨之間以顱縫相接合,發生顱內壓增高時,在小兒骨縫可稍分離。成人顱頂骨的厚度約為0.5cm,最厚的部位可達1cm,最薄的為顳區僅有0.2cm。由於顱頂骨各部的厚度不一,故開顱鑽孔時應予注意。頂骨呈圓頂狀,並有一定的彈性。受外力打擊時常集中於一點,成人骨折線多以受力點為中心向四周放射,而小兒顱頂骨彈性較大,故外傷後常發生凹陷性骨折。顱頂骨分為外板、板障和內板三層。外板較厚,對張力的耐受性較大,而弧度較內板為小。內板較薄,質地亦較脆弱,又稱玻璃樣板。因此,外傷時外極可保持完整,而內板卻發生骨折,同時,骨折片可刺傷局部的血管、腦膜和腦組織等。板障是內、外板之間的骨松質,含有骨髓,並有板障靜脈位於板障管內。板障管在X線片上呈裂紋狀,有時可被誤認為骨折線,應注意鑒別。由於板障靜脈位於骨內,手術時不能結札,常用骨蠟止血。
4、顱頂凹陷骨折手術中為什麼要懸吊硬腦膜啊?
不是,是將硬膜的邊緣懸吊於顱骨上,防止骨窗邊緣之外出血用的。
5、頭顱被車撞顱頂骨折,後續CT結論力骨變,是什麼意思,
應該是骨折後還沒有好轉吧,或骨折部位出現了其他病變。必要的話考慮手術治療。
6、頭蓋骨的頭蓋骨的組成
頭蓋骨由 額骨,顳骨,頂骨,枕骨,蝶骨,篩骨組成的在整個顱骨的上半部分所有骨頭的合稱。 頭蓋骨之一,略呈扁方形,在頭的頂部,左右各一塊。
頂骨又名顱頂骨,顱頂骨在胚胎發育時期是膜內化骨,出生時尚未完全骨化,因此,在某些部位仍保留膜性結構,如前囟和後囟等處。顱頂各骨均屬扁骨。前方為額骨,後方為枕骨。在額、枕骨之間是左、右頂骨。兩側 前方小部分為蝶骨大翼;後方大部分為顳骨鱗部。顱頂各骨之間以顱縫相接合,發生顱內壓增高時,在小兒骨縫可稍分離。成人顱頂骨的厚度約為0.5cm,最厚的部位可達1cm,最薄的為顳區僅有0.2cm 。由於顱頂骨各部的厚度不一,故開顱鑽孔時應予注意。頂骨呈圓頂狀,並有一定的彈性。受外力打擊時常集中於一點,成人骨折線多以受力點為中心向四周放射,而小兒顱頂骨彈性較大,故外傷後常 發生凹陷性骨折。顱頂骨分為外板、板障和內板三層。外板較厚,對張力的耐受性較大,而弧度較內板為小。內板較薄,質地亦較脆弱,又稱玻璃樣板。因此,外傷時外極可保持完整,而內板卻發生骨 折,同時,骨折片可刺傷局部的血管、腦膜和腦組織等。板障是內、外板之間的骨松質,含有骨髓,並有板障靜脈位於板障管內。板障管在X線片上呈裂紋狀,有時可被誤認為骨折線,應注意鑒別。由於 板障靜脈位於骨內,手術時不能結札,常用骨蠟止血。 頭蓋骨之一,在顱腔底的前部,兩個眼眶之間,鼻腔的頂部,是顱腔和鼻腔之間的分解骨。篩骨,解剖學同名骨。位於額骨與蝶骨之間,此骨有空泡小孔,是含氣骨。
7、人體一共有多少塊骨頭
206塊! 包括顱骨、軀干骨和四肢骨。可是,我們中國人和日本人,只有204塊骨頭。這是因為我們的第五趾骨只有2節,而歐美人卻有3節,所以中國人比歐美人少了2塊。 兒童的骨頭比成年人多一些,一般為217或218塊。他們正處於生長發育時期,沒有成型的骨頭如骶骨和尾骨等,往往幾塊連在一起,長大成人後,幾塊相連的骨頭便合為一塊了。 人體的骨頭形狀不同,大小各異,可分為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四種類型。其中,長骨像棍棒,短骨近似立方體,扁骨猶如扁扁的板條。人體中最長的骨頭是大腿上的股骨,一般占人體身高的27%。有個叫康斯坦丁的德國人股骨長75.9厘米,可稱得上是世界之最。耳朵里的3塊骨頭是人體最小的骨頭,其中最小的鐙骨只有0.25~0.43厘米長。 人的骨頭是很硬的。有人曾作過一番測試,每平方厘米的骨頭能承受2 100千克的壓力,花崗石是很硬實的,也只能承受1350千克。 人的骨頭中,一半是水,一半是礦物質和有機物。 一般,成年人尤其是老人骨頭中礦物質的比例比較大,因而骨頭硬而脆,容易骨折。少年兒童恰好相反,有機物的比例較大,所以他們的骨頭韌而嫩,容易變形。相比之下,男子的骨頭重而粗,女子的骨頭輕而細;胖人的骨頭,表面比較光滑,而瘦子的骨頭表面比較粗糙。
採納哦
8、人體有多少骨頭
人體有206塊骨頭,但最新研究表明只有204,少了兩塊。其中,有顱骨29塊、軀干骨51塊、四股骨126塊/124塊。由於骨在人體各部位的位置不同,功能各異,所以,它們的形狀也多種多樣,分別被稱為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 東亞人(中國人/日本人)只有204塊骨頭。這是因為東亞人的第五趾骨只有2節,而歐美人卻有3節,所以東亞人比歐美人少了2塊。兒童的骨頭比成年人多一些,一般為217或218塊。他們正處於生長發育時期,沒有成型的骨頭如骶骨和尾骨等,往往幾塊連在一起,長大成人後,幾塊相連的骨頭便合為一塊了。 人體的骨頭形狀不同,大小各異,可分為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四種類型。其中,長骨像棍棒,短骨近似立方體,扁骨猶如扁扁的板條。人體中最長的骨頭是大腿上的股骨,一般占人體身高的27%。耳朵里的3塊骨頭是人體最小的骨頭,其中最小的鐙骨只有0.25~0.43厘米長。 人的骨頭是很硬的。有人曾作過一番測試,每平方厘米的骨頭能承受2 100千克的壓力,花崗石是很硬實的,也只能承受1350千克。 人的骨頭中,一半是水,一半是礦物質和有機物。一般,成年人尤其是老人骨頭中礦物質的比例比較大,因而骨頭硬而脆,容易骨折。少年兒童恰好相反,有機物的比例較大,所以他們的骨頭韌而嫩,容易變形。相比之下,男子的骨頭重而粗,女子的骨頭輕而細;胖人的骨頭,表面比較光滑,而瘦子的骨頭表面比較粗糙。 骨與骨之間,主要藉助關節連接。人體較大的關節有肩關節、肘關節、橈關節、髖關節、膝關節等。關節一般由關節面、關節腔和關節囊組成。
9、人體內有多少種骨頭
成人骨頭共有206塊,分為頭顱骨、軀干骨、上肢骨、下肢骨四個部分。但兒童的骨頭卻比大人多。因為:兒童的骶骨有5塊,長大成人後合為1塊了。兒童的尾骨有4~5塊,長大後也合成了1塊。兒童有2塊髂骨、2塊坐骨和2塊恥骨,到成人就合並成為2塊髖骨了。這樣加起來,兒童的骨頭要比大人多11~12塊,就是說有217~218塊。醫學書上說,初生嬰兒的骨頭竟多達305塊。 不過,某些骨頭會再生出「副骨」或「子骨」來。例如,有些人每隻手和腕部有「副骨」或「子骨」來。例如,有些人每隻手和腕部有「副骨」及「子骨」24塊,每隻腳有26塊。在身體的膝、肘、脊椎部位,有時也會另外長出小骨來,不過各人額外長出的骨頭多少不一樣。要是把「融骨」或「子骨」算進去,成人的骨頭那就遠不止206塊了。但由於這些「額外小骨」的意義不大,我們只要知道成人有206塊骨頭就行了。 當然,說成人有206塊骨頭,這是全球人類的「總體」而言的。人群中在這方面存在差異。我國科學工作者1985年進行的抽樣調查表明,中國人的骨頭要比歐美人少,大多數人只有204塊骨頭。而在歐美,絕大多數人有206塊骨頭。這是由於大多數中國人的腳上第5趾骨為2塊骨頭,不像歐美人有3塊骨頭。每隻腳少1塊,所以只有204塊。 人體最長的骨頭是股骨,即大腿骨,它通常占人體高度的27%左右,有記錄的最長腿骨為75.9厘米。而耳朵里的鐙骨是人體內最小的骨頭,它只有0.25~0.43厘米長成年人骨的重量約為體重的1/5,剛出生的嬰兒骨重量大約只有體重的1/7。
10、為什麼底骨比頂骨更易骨折
顱頂骨比較厚,受打擊時力量會傳到顱低,而顱底骨相對比較薄弱,所以比顱頂骨更容易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