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開放性骨折分型

開放性骨折分型

發布時間:2020-09-01 07:43:15

1、骨折的分類

(一)依據骨折是否和外界相通可分為:

1.開放性骨折 骨折附近的皮膚和粘膜破裂,骨折處與外界相通

恥骨骨折引起的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引起的直腸破裂,均為開放性骨折。因與外界相通,此類骨折處受到污染。

2.閉合性骨折 骨折處皮膚或粘膜完整,不與外界相通。此類骨折沒有污染。

(二)依據骨折的程度分類

1.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全部中斷,管狀骨骨折後形成遠、近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骨折段。橫形、斜形、螺旋形及粉碎性骨折均屬完全性骨折。

2.不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僅有部分中斷,如顱骨、肩胛骨及長骨的裂縫骨折,兒童的青枝骨折等均屬不完全性骨折。

(三)依據骨折的形態分類

1.橫形、斜形及螺旋形骨折 多發生在骨幹部。

2.粉碎性骨折 骨碎裂成兩塊以上,稱粉碎性骨折。骨折線呈「T」形或「Y」形時,又稱「T」形骨折或「Y」形骨折。

3.壓縮骨折 松質骨因壓縮而變形,如椎體和跟骨。

4.星狀骨折 多因暴力直接著力於骨面所致,如顱骨及髕骨可發生星狀骨折。

5.凹陷骨折 如顱骨因外力使之發生部分凹陷。

6.嵌入骨折 發生在長管骨幹骺端皮質骨和松質骨交界處。骨折後,皮質骨嵌插入松質骨內,可發生在股骨頸和肱骨外科頸等處。

7.裂紋骨折 如長骨幹或顱骨傷後可有骨折線,但未通過全部骨質。

8.青枝骨折 多發生在小兒,骨質部分斷裂,骨膜及部分骨質未斷。

9.骨骺分離 通過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斷面可帶有數量不等的骨組織,是骨折的一種.

(四)依據解剖部位來分類

脊柱的椎體骨折,附件骨折,長骨的骨幹骨折,骨骺分離,干骺端骨折,關節內骨折等。

(五)依據骨折前骨組織是否正常分類

1.外傷性骨折  骨結構正常,因暴力引起的骨折,稱之為外傷性骨折。

2.病理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不同於一般的外傷性骨折,其特點是在發生骨折以前,骨本身即已存在著影響其結構堅固性的內在因素,

這些內在因素使骨結構變得薄弱,在不足以引起正常骨骼發生骨折的輕微外力作用下,即可造成骨折。

(六)依據骨折穩定程度分類

1.穩定性骨折  骨折復位後經適當的外固定不易發生再移位者稱穩定性骨折。如裂縫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長骨橫形骨折等。

2.不穩定性骨折  骨折復位後易於發生再移位者稱不穩定骨性骨折,如斜形骨折,螺旋骨折,粉碎性骨折。股骨幹既是橫骨折,因受肌肉強大的牽拉力,不能保持良好對應,也屬不穩定骨折。

(七)依據骨折後的時間分類

1.新鮮骨折  新發生的骨折和尚未充分地纖維連接,還可能進行復位者,2~3周以內的骨折。

2.陳舊性骨折  傷後三周以上的骨折,三周的時限並非恆定,例如兒童肘部骨折,超過10天就很難整復。

2、造成骨折的原因可分為什麼

造成骨折的原因可以分為外傷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
1.外傷性骨折:暴力造成骨質的完整性破壞,稱為外傷性骨折。這是最常見的骨折原因。按暴力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分為三種:
① 直接暴力:暴力直接作用於骨折部位。
② 間接暴力:暴力作用於遠離骨折的部位,通過骨、關節、肌肉或韌帶等傳導,造成一定部位的骨折。
③ 重復暴力:反復的暴力作用於同一部位,可逐漸發生骨折,也稱為疲勞骨折。如長途行軍或反復運動後發生的第二、三跖骨、脛骨、股骨、腓骨或股骨頸骨折等。
2.病理性骨折:由於全身或骨本身局部的病損引起的骨折,稱為病理性骨折。

3、如何判斷是否骨折

骨折病人的典型表現是傷後出現局部變形、肢體等出現異常運動、移動肢體時可聽到骨擦音。此外,傷口劇痛,局部腫脹、淤血,傷後出現運動障礙。

骨折的特有體征:

(1)畸形、骨折端移位可使患肢外形發生改變,主要表現為縮短、成角、延長。

(2)異常活動、正常情況下肢體不能活動的部位,骨折後出現不正常的活動。

(3)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後兩骨折端相互摩擦撞擊,可產生骨擦音或骨擦感。

以上三種體征只要發現其中之一即可確診,但未見此三種體征者也不能排除骨折的可能,如嵌插骨折、裂縫骨折。一般情況下不要為了診斷而檢查上述體征,因為這會加重損傷。

(3)開放性骨折分型擴展資料:

檢查:

1、X線檢查

凡疑為骨折者應常規進行X線拍片檢查,可顯示臨床上難以發現的不完全性骨折、深部的骨折、關節內骨折和小的撕脫性骨折等,即使臨床上已表現為明顯骨折者,X線拍片檢查也是必需的,可以了解骨折的類型和具體情況,對治療具有指導意義。

X線攝片應包括正、側位片,必須包括鄰近關節,有時需加攝斜位、切線位或健側相應部位的X線片。

2、CT檢查

對於骨折不明確但又不能排除者、脊柱骨折有可能壓迫脊髓神經根者及復雜骨折者均可行CT檢查。三維CT重建可以更直觀便捷地進行骨折分型,對治療方案選擇幫助很大,目前臨床上常用。

3、MRI檢查

雖然顯示骨折線不如CT檢查,但對於脊髓神經根及軟組織損傷的顯示有獨特優點,目前已廣泛用於脊柱骨折的檢查。

4、骨折分為哪幾種?(根據完整程度)

骨折分類的目的,在於明確骨折的部位和性質,利用臨床上正確、完善地診斷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一)依據骨折是否和外界相通可分為:

1.開放性骨折 骨折附近的皮膚和粘膜破裂,骨折處與外界相通
恥骨骨折引起的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引起的直腸破裂,均為開放性骨折。因與外界相通,此類骨折處受到污染。
2.閉合性骨折 骨折處皮膚或粘膜完整,不與外界相通。此類骨折沒有污染。

(二)依據骨折的程度分類

1.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全部中斷,管狀骨骨折後形成遠、近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骨折段。橫形、斜形、螺旋形及粉碎性骨折均屬完全性骨折。
2.不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僅有部分中斷,如顱骨、肩胛骨及長骨的裂縫骨折,兒童的青枝骨折等均屬不完全性骨折。

(三)依據骨折的形態分類

1.橫形、斜形及螺旋形骨折 多發生在骨幹部。
2.粉碎性骨折 骨碎裂成兩塊以上,稱粉碎性骨折。骨折線呈「T」形或「Y」形時,又稱「T」形骨折或「Y」形骨折。
3.壓縮骨折 松質骨因壓縮而變形,如椎體和跟骨。
4.星狀骨折 多因暴力直接著力於骨面所致,如顱骨及髕骨可發生星狀骨折。
5.凹陷骨折 如顱骨因外力使之發生部分凹陷。
6.嵌入骨折 發生在長管骨幹骺端皮質骨和松質骨交界處。骨折後,皮質骨嵌插入松質骨內,可發生在股骨頸和肱骨外科頸等處。
7.裂紋骨折 如長骨幹或顱骨傷後可有骨折線,但未通過全部骨質。
8.青枝骨折 多發生在小兒,骨質部分斷裂,骨膜及部分骨質未斷。
9.骨骺分離 通過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斷面可帶有數量不等的骨組織,是骨折的一種。

(四)依據解剖部位來分類

如脊柱的椎體骨折,附件骨折,長骨的骨幹骨折,骨骺分離,干骺端骨折,關節內骨折等。

(五)依據骨折前骨組織是否正常分類

1.外傷性骨折  骨結構正常,因暴力引起的骨折,稱之為外傷性骨折。
2.病理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不同於一般的外傷性骨折,其特點是在發生骨折以前,骨本身即已存在著影響其結構堅固性的內在因素,這些內在因素使骨結構變得薄弱,在不足以引起正常骨骼發生骨折的輕微外力作用下,即可造成骨折。

(六)依據骨折穩定程度分類

1.穩定性骨折  骨折復位後經適當的外固定不易發生再移位者稱穩定性骨折。如裂縫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長骨橫形骨折等。
2.不穩定性骨折  骨折復位後易於發生再移位者稱不穩定骨性骨折,如斜形骨折,螺旋骨折,粉碎性骨折。股骨幹既是橫骨折,因受肌肉強大的牽拉力,不能保持良好對應,也屬不穩定骨折。

(七)依據骨折後的時間分類

1.新鮮骨折  新發生的骨折和尚未充分地纖維連接,還可能進行復位者,2~3周以內的骨折。
2.陳舊性骨折  傷後三周以上的骨折,三周的時限並非恆定,例如兒童肘部骨折,超過10天就很難整復。

5、骨折的常見分類及原因有哪些?

"骨折有以下幾種分類方法:(1)按骨折處是否與外界相通可分為:閉合性骨折(無表皮傷口)和開放性骨折(有傷口,骨頭露在傷口外面)。(2)按骨折的損傷程度可分為:單純骨折(只有骨折,其他組織未損傷)和復雜骨折(合並有血管、神經損傷者);不完全骨折和完全骨折。摘自:MDSIN麥森中國區產品服務中心(mdsin#com)。(3)按骨折線的形態可分為:橫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骨頭碎成3塊以上者),嵌插骨折、壓縮骨折(骨松質像麵包一樣被變形),裂縫骨折、青枝骨折等。"

6、口腔頜面部骨折的分型及其相對應的固定方法?

Le Fort I 型骨折:又稱為上頜骨低位骨折或水平骨折
Le Fort II型骨折:又稱為上頜骨中位骨折或錐形骨折
Le FortIII型骨折:又稱為上頜骨高位骨折或顴弓上骨折
頜骨骨折應該如何治療?一頜骨骨折後主要是復位與固定頜骨骨折復位的重要標志是恢復上下頜牙齒的正常咬合關系即牙齒的廣泛接觸關系否則將影響骨折癒合後咀嚼功能的恢復常用的復位方法有三種:

1.手法復位:在頜骨骨折早期骨折段比較活動可用手將移位的骨折段回復到正常位置

2.牽引復位:頜骨骨折後經過較長時間(上頜骨三周以上下頜骨四周以上)骨折處已有部分纖維組織癒合手法復位不成功可採用牽引復位法下頜骨骨折多用頜間牽引就是在下頜骨有移位的骨折段上安置分段牙弓夾板(圖1)然後在與上頜的牙弓夾板之間用小橡皮圈作彈性牽引使之逐漸恢復正常的咬合關繫上頜骨骨折後如骨折段向後移位可在上頜牙列上安置牙弓夾板在頭部製作帶有金屬支架的石膏帽在牙弓夾板與金屬支架之間作彈性牽引使上頜骨骨折段向前復位(圖2)需要較大牽引力時也可作卧式重力性牽引



 圖1 分段式牙弓夾板

 圖2 金屬支架石膏帽將上頜骨骨折段向前牽引復位

3.切開復位:切開復位的適應證較寬骨折段移位較久已有纖維性癒合或骨性錯位癒合手法和牽引都不能復位時則應施行手術切開復位將骨折斷端間錯位癒合中所形成的纖維組織切除或鑿除骨痂重新離斷使頜骨恢復正常的位置手法復位困難的或復位後不穩定的新鮮骨折或開放性骨折一般均採用手術切開復位

二頜骨骨折復位後的固定是治療中的重要環節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單頜牙弓夾板固定法頜間固定法頜間結扎固定法小鋼板(miniplate)或微型鋼板(microplate)固定法顱頜固定法其他方法還有頜周固定法加壓鋼板固定法等

1.單頜牙弓夾板固定法:是用直徑2毫米的鋁絲或成品帶鉤牙弓夾板按牙弓形態成形然後用較細的金屬結扎絲穿過牙間隙將牙弓夾板結扎在骨折線兩側的部分或全部牙齒上(圖3)以固定骨折段這種方法適用於無明顯移位的骨折如下頜骨頦部正中線性骨折局限性牙槽突骨折

2.頜間固定:常用的方法是在上下頜牙齒安置帶鉤牙弓夾板然後用小橡皮圈作頜間固定使頜骨保持在正常咬合關系的位置上(圖4)此法穩妥可靠適用於多種下頜骨骨折優點是能使頜骨在良好的位置上癒合有利於恢復功能缺點是傷員不能張口進食也不易保持口腔清潔衛生應加強護理

 

 圖3 單頜牙弓夾板固定 

 圖4 頜間牽引固定法

3.骨間結扎固定:手術切開復位的病例可在骨折兩斷端鑽孔然後穿過不銹鋼絲作結扎固定(圖5)這也是一種可靠的固定方法小兒頜骨骨折和無牙頜骨骨折也可用此法固定

 圖5 骨間結扎固定法

4.小鋼板或微型鋼板固定:在手法切開復位的基礎上將適當長度和適合形態小鋼板或微型鋼板跨置於骨折兩斷端的骨面上用特製的螺釘穿骨皮質固定鋼板達到固定骨折的目的(圖6)小鋼板一般用於下頜骨微型鋼板適用於上頜骨

5.顱頜固定法:上頜骨橫斷骨折不能單純依靠下頜骨進行固定可利用顱骨進行固定否則面中部易發生拉長變形固定方法是先在上頜牙齒安置牙弓夾板然後用不銹鋼絲一端結扎在後牙區牙弓夾板上另一端經口腔內穿出顴頰部軟組織懸吊在石膏帽的支架上(圖7)同時加有頜間固定

圖6 小鋼板或微型鋼板固定法

 圖7 顱頜固定法

頜骨骨折固定的時間可根據病人的傷情年齡全身情況等決定一般是上頜骨3~4周下頜骨4~8周可採用動靜結合的方法縮短頜間固定時間方法是固定2~3周後在進食時取下橡皮皮圈允許適當的活動採用小鋼板或微型鋼板堅強內固定後可以適當提前進行功能訓練促進骨折癒合

與開放性骨折分型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