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顱底骨折的表現

顱底骨折的表現

發布時間:2020-08-30 21:53:06

1、顱底骨折是怎麼回事?

顱底骨折大多為顱蓋和顱底的聯合骨折,絕大多數為線形骨折。發生的原因:(1)顱蓋骨折延伸而來。(2)暴力作用於附近的顱底平面。(3)頭部擠壓傷,暴力使顱骨普遍彎曲變形所致。(4)個別情況下,垂直方向沖擊頭頂部或從高處墜落時,臀部著地。按其解剖部位分為:顱前窩骨折;顱中窩骨折;顱後窩骨折。顱底骨折一般為閉合性損傷,骨折本身無需特殊處理,主要針對顱內、顱底嚴重的並發傷及預防感染。一般預後較佳。

[症狀體症]

1.顱前窩骨折:前額部頭皮挫傷腫脹、眼瞼和球結膜下瘀血斑、鼻出血和腦脊液鼻漏、嗅覺喪失或視力減退,嚴重者導致失明。 2.顱中窩骨折:顳部軟組織挫傷和腫脹、耳出血或腦脊液耳漏、面神經或聽神經損傷、眶上裂綜合征、頸內動脈-海綿竇婁。 3.顱後窩骨折:枕部或乳突區皮下瘀斑,多在傷後數小時出現。舌咽、迷走和舌下神經功能障礙或延髓損傷症狀。

[診斷依據]

1.臨床徵象 (1)顱前窩骨折:眶周皮下及眼球結合膜下瘀血,表現「熊貓」眼征。鼻腔流血並伴腦脊液鼻漏。可合並嗅神經、視神經、腦垂體、丘腦和額葉腦挫傷症狀。(2)顱中窩骨折:外耳道流血並腦脊液耳漏,常伴有聽神經、面神經、三叉神經、外展神經和顳葉腦損傷症狀。少數患者合並頸內動脈-海綿竇婁或外傷性動脈瘤。(3)顱後窩骨 折:乳突皮下瘀血、腫脹、壓痛,有時咽後壁腫脹、瘀血或腦脊液漏。可合並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舌下神經和小腦、腦干損傷症狀。 2.顱底X線攝片顯示骨折。

[治療原則]

1.腦脊液漏者,鼻部或外耳道局部消毒,不宜填塞沖洗,不要擤鼻,保持於腦脊液不漏體位。全身抗感染治療。 2.著重腦損傷、顱神經損傷和其他並發傷的治療。 3.腦脊液漏持續2 ̄3周以上或伴顱內積氣引起腦受壓,應開顱手術修補漏孔。 4.合並視神經、面神經損傷,應早期行神經管減壓術。

[療效評價]

1.治癒:(1)顱內無感染,神經損傷有好轉,無明顯並發症。(2)腦脊液漏停止。(3)顱內積氣消失。(4)手術修補或神經吻合等手術創口一期癒合,無並發症。 2.好轉:症狀好轉,有明顯並發症。 3.未愈:症狀無改善或進一步惡化。

[專家提示]

顱底骨折一般為開放性損傷,骨折本身無需特殊處理,治療重點為預防感染及著重治療並發的顱內損傷。可全身使用有效的抗菌素,有腦脊液耳鼻漏者,忌填塞,制止擤鼻減少噴嚏或咳嗽,保持外耳道、鼻孔清潔,但忌沖洗。保持於腦脊液不漏或少漏的體位。腦脊液漏多於2周內自行停止而癒合,若持續2 ̄3周不癒合者,應考慮手術治療。若視神經管骨折造成視力損害,應在傷後7 ̄10天內作視神經管減壓術。合並面神經麻痹3個月以上無恢復者,可行骨管減壓術或面神經和舌下神經或副神經吻合術。

2、顱骨骨折的臨床表現

常系強大打擊或高處墜落在有突出楞角的物體上所致,往往頭皮、顱骨、硬腦膜與腦均同時受累,而引起的開放性顱腦損傷。臨床所見開放性凹陷骨折有洞形骨折及粉碎凹陷骨折兩種類型。
⑴洞形凹陷骨折多為接觸面小的重物打擊所致,多為凶器直接穿透頭皮及顱骨進入顱腔。骨折的形態往往與致傷物形狀相同,是法醫學認定凶器的重要依據。骨碎片常被陷入腦組織深部,造成嚴重的局部腦損傷、出血和異物存留。但由於顱骨整體變形較小,一般都沒有廣泛的顱骨骨折和腦彌散性損傷,因此,洞形骨折的臨床表現常以局部神經缺損為主。
⑵粉碎凹陷骨折伴有著力部骨片凹陷,常為接觸區較大的重物致傷,不僅局部顱骨凹曲變形明顯,引起陷人,同時,顱骨整體變形亦較大,造成多數以著力點為中心的放射狀骨折。硬腦膜常為骨碎片所刺破,腦損傷均較嚴重,除局部有沖擊傷之外,常有對沖性腦挫裂傷或顱內血腫。 顱底骨折絕大多數是線形骨折,多為顱蓋骨折延伸到顱底,個別為凹陷骨折,也可由間接暴力所致。按其發生部位分為:顱前窩、顱中窩、顱後窩骨折。
⑴顱前窩骨折:
累及眶頂和篩骨,可有鼻出血、眶周廣泛瘀血斑(熊貓眼)以及廣泛球結膜下出血等表現。其中「熊貓眼」對診斷又重要意義。若腦膜、骨膜均破裂,則合並腦脊液鼻漏及/或氣顱,使顱腔與外界交通,故有感染可能,應視為開放性損傷。腦脊液鼻漏早期多呈血性,須與鼻衄區別。此外,前窩骨折還常有單側或雙側嗅覺障礙,眶內出血可致眼球突出,若視神經受波及或視神經管骨折,尚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視力障礙。
⑵顱中窩骨折:
中窩骨折往往累及岩骨而若累及蝶骨,可有鼻出血或合並腦脊液鼻滑,腦脊液經蝶竇由鼻孔流出。若累及顳骨岩部,可損傷內耳結構或中耳腔,病人常有第Ⅶ、Ⅷ腦神經損傷,表現為聽力障礙和面神經周圍性癱瘓,腦膜、骨膜及鼓膜均破裂時,則合並腦脊液耳漏,腦脊液經中耳由外耳道流出;若鼓膜完整,腦脊液則經咽鼓管流往鼻咽部,可誤認為鼻漏。若累及蝶骨和顳骨的內側部,可能損傷垂體或第Ⅱ、Ⅲ、Ⅳ、Ⅴ、Ⅵ腦神經。若骨折傷及頸動脈海綿竇段,可因動靜脈瘺的形成而出現搏動性突眼及顱內雜音;破裂孔或頸內動脈管處的破裂,可發生致命性的鼻出血或耳出血。
⑶顱後窩骨折:
累及顳骨岩部後外側時,多在傷後1—2日出現乳突部皮下瘀血斑(Battle征)。若累及枕骨基底部,可在傷後數小時出現枕下部腫脹及皮下瘀血斑;枕骨大孔或岩尖後緣附近的骨折,可合並後組腦神經(第Ⅸ一Ⅻ腦神經)損傷。

3、診斷顱底骨折的依據有哪些?

顱底骨折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一般可依據外傷史、皮下瘀斑、腦脊液外漏和腦神經損傷等進行診斷,頭顱X線攝片的價值有限,但CT掃描顱底骨折有診斷意義。顱前窩骨折:眼結膜下出血,眼瞼皮下瘀斑,鼻或口腔流出血性腦脊液,可並發嗅、視神經損傷;易引起球結合膜下出血及遲發性眼瞼皮下瘀血,俗稱「熊貓眼」。顱中窩骨折:外耳道流出血性腦脊液,出現同側面神經癱瘓、耳聾、耳鳴等。

4、顱底骨折護理常規

1。嚴格消毒隔離,防止交叉感染最好將病人安排在單人病室,同時限制、減少探視陪護人員,病室要早晚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清新,每日紫外線消毒兩次,每次30分鍾。2。保證正確卧位,促進漏口早期閉合有腦脊液外漏時,要維持特定的體位,其目的是借重力作用使腦組織移向顱底硬膜破損處,有助於使局部粘連而封閉漏口。病人要絕對卧床休息,前顱窩骨折且神志清醒者給予半卧位,昏迷者抬高床頭30度,患側卧位;中、後顱窩骨折者卧於患側。維持特定的體位至停止漏液後3日。絕大部分病人在傷後1周內漏口常能自行癒合。3.加強耳鼻、呼吸道護理,預防顱內感染顱底骨折出現腦脊液漏時,屬隱性開放性骨折,護理不當可引起顱內感染。要及時清除鼻前庭或外耳道內的血跡和污垢,防止液體引流受阻而逆流。於鼻孔處或外耳道口放置一消毒干棉球,浸濕後及時更換,並根據浸濕的棉球數估計漏液的多少。擤鼻涕、打噴嚏、用力咳嗽、屏氣排便等動作均可增加顱內壓,加重腦脊液外漏或引起氣顱,所以顱底骨折病人要注意避免上述動作。禁止摳鼻、挖耳,嚴禁鼻腔吸痰或插胃管、耳鼻滴葯、沖洗和填塞等。對於呼吸道分泌物多的病人,可讓病人深呼吸、淺咳,配合霧化吸入、應用祛痰葯物,使痰液稀釋,易於咳出,必要時可經口吸痰。加強口腔護理,遵醫囑靜脈應用抗生素控制呼吸道感染。4.飲食護理,顱底骨折病人的飲食要營養豐富、易消化。不宜進食刺激性和堅硬、需用力咀嚼的食物,飲食要富含高蛋白和豐富的維生素,多吃蔬菜、水果等,以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必要時應用開塞露或灌腸,以免用力大便增高顱內壓。5.確定漏出液是否為腦脊液的方法,正常腦脊液為清水樣,無色透亮。腦外傷時,血性腦脊液易與耳鼻道損傷所致的出血混淆。當不能確定漏出液是否為腦脊液時,可通過下列方法鑒別:①將漏出液滴於白色吸水紙或紗布上,血跡外有寬的淡黃色暈圈,猶如月暈樣;②被腦脊液浸濕的手帕,沒有被鼻涕或組織滲出液浸濕的那樣干後變硬的現象;③ 收集血性漏出液觀察,血性腦脊液多不易凝固;④腦脊液含糖量較高,可用尿糖試紙測定;⑤部分顱底骨折病人,鼓膜仍完整時,腦脊液可經耳咽管流至咽部,病人可自覺有成味或腥味液體咽下。6.觀察有無腦損傷和顱內感染症狀,要密切觀察病人的意識、瞳孔、生命體征、肢體活動情況,注意病人有無高熱、頭痛、嘔吐、頸項強直等情況;對病情做好記錄。~般對於腦外傷病人,護士往往警惕高顱壓的症狀和體征,而對於低顱壓的重視不夠,值得注意的是,當大量的腦脊液外漏時,可導致低顱壓,病人表現為意識淡漠、頭痛、頭昏、視力模糊、尿量減少等症狀。發生低顱壓時,應取平卧位,減少腦脊液流失,同時靜脈補液。7.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顱底骨折病人一般表現為兩種心理狀態:出現腦脊液外漏、顱神經損傷等症狀時,病人大都十分恐懼;而輕症病人對疾病缺乏足夠的重視,表現為不以為然。在住院治療期間,需長時間卧床,日常活動受到限制,治療費用高,病人往往出現焦慮、煩躁情緒,護士要做好知識宣教和心理護理,使病人了解顱底骨折的相關知識,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

5、顱前窩骨折的症狀和診斷

顱底骨折確診還是要CT檢查,症狀體征只有輔助診斷作用,鼻漏鼻血熊貓眼加上腦外傷史確實可判斷顱底問題,可作為臨床治療的方向,但從病案診斷來說則需要輔助依據!15天可出院,休息3個月,沒有後遺症

6、顱底骨折有何表現

顱底部凹凸不平,故顱底骨折的X線診斷價值比較小,主要靠臨床表現明確診斷,那呢?由於顱底骨折部位不同,臨床表現亦不同。1.顱前窩骨折:多累及額骨水平及篩骨。骨折部位的出血可經鼻腔流出,或進入眶內在眼瞼和球結膜下形成瘀斑,出現熊貓眼征。常伴嗅神經損傷,少數可見視神經損傷。當腦膜被撕裂時,腦脊液可沿額竇或篩竇再經鼻腔流出形成腦脊液鼻漏。空氣也可經此逆行進入顱腔內形成顱內積氣。2.顱中窩骨折:可累及蝶骨和顳骨。血液和腦脊液可經蝶竇流入上鼻道再經鼻孔流出形成腦脊液鼻漏。骨折線累及顳骨岩部,腦脊液可經中耳和破損的鼓膜再經外耳道流出,形成腦脊液耳漏。如鼓膜未破,腦脊液可沿耳咽管入鼻腔形成腦脊液鼻漏。顳骨岩部骨折,常發生面神經和聽神經受損。如骨折線居內側,累及視神經、動眼神經、滑車神經、三叉神經和外展神經。3.顱後窩骨折:可累及岩部和枕骨基底部。在乳突和枕下部可見到皮下淤血,前者又稱Battle氏征,多在上後數小時才出現。骨折線居於內側時,可出現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和舌下神經以及延髓損傷的表現。有時,破裂孔周圍的骨刺可刺破頸內動脈,血液可大量從鼻孔噴射狀流出,傷員常很快死亡。推薦閱讀:顱腦損傷的意識評分

7、顱底骨折的臨床表現

顱底骨折根據部位不同,可有各自的特徵性臨床表現:
1.顱前窩骨折
嘔吐黑紅色或咖啡色液體,傷後數小時出現「熊貓眼」征(眶周皮下和球結合膜下紫藍色淤斑),可有腦脊液鼻漏、不同程度的嗅覺障礙和(或)視力下降,可伴有額葉的腦挫裂傷。
2.顱中窩骨折
腦脊液鼻漏或(和)顱內積氣;腦脊液耳漏;引起頸內動脈海綿竇瘺可出現搏動性突眼、結合膜淤血水腫,或頸內動脈假性動脈瘤而引起致命性的大量鼻出血或耳出血;以Ⅶ、Ⅷ腦神經損害引起聽力障礙和周圍性面癱常見。
3.顱後窩骨折
傷後2~3日出現乳突部皮下淤血(Battle征);伴高位頸椎骨折時可出現頸活動受限、呼吸困難、四肢癱瘓等;累及枕骨大孔或岩骨尖後緣者可出現部分或全部後組腦神經受累的聲音嘶啞、吞咽困難的等表現。

8、顱前顱中顱後窩骨折臨床表現分別是什麼

這些都屬於顱底骨折,簡單說:顱前窩骨折:腦脊液鼻漏,眼鏡征(眼瞼青紫)。顱中窩骨折:腦脊液耳漏。顱後窩骨折:乳突處青紫瘀斑。護理主要是預防感染,腦脊液漏切忌堵塞。如果腦脊液漏時間長,必要時可行手術修補。

與顱底骨折的表現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