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外科學骨折

外科學骨折

發布時間:2020-08-28 11:56:30

1、骨有連接到了骨折恢復的那個階段

知應該算第二期。
原始骨痂形成期
骨內、外膜增生,新生血管長入,成骨細胞大量增生,合成並分泌骨基質,使骨折端附近內、外形成的骨樣組織道逐漸骨化,形成新骨,即膜內成骨。由骨內、外膜緊貼骨皮質內、外形成的新骨,分別稱為內骨痂和外骨痂。填充於骨折斷端間和髄腔內的纖維組織逐漸轉化為軟骨組織並鈣化形成骨,即軟骨內成骨,形成連接骨痂。連接骨痂、內骨痂和外骨痂相連形成橋梁骨痂,其標志著原始骨痂形成。這些骨痂不斷鈣化加強,當其達到足以抵抗肌專收縮及成角剪力和旋轉力時,則骨折已達到臨床癒合,在成人一般約需12~24周(人衛版外科學教材第8版最新修改)。此時X線片上可見骨折處四周屬有梭形骨痂陰影,但骨折線仍隱約可見。對骨外膜的損傷均對骨折癒合不利。

2、西醫怎樣治療骨折,

骨折是運動創傷中較為嚴重的傷害事故,它是指由暴力引起的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被破壞所致,通常多發部位為四肢長骨。骨折按其傷口有無和外界相通,可分為閉合性骨折和開放性骨折;按照骨折部位有無完全斷裂,又可分為完全骨折和不完全骨折。

3、骨痂的形成

一.骨折癒合一、骨折癒合過程1.血腫機化期 骨折後,因骨折本身及鄰近軟組織的血管斷裂出血,在骨折部位形成 了血腫,血腫於傷後6-8小時即開始凝結成含有網狀纖維素的血凝塊。骨折斷端因血循環 中斷,逐漸發生壞死。隨著紅細胞的破壞,纖維蛋白的滲出,毛細血管的增全,成纖維細胞、吞噬細胞、異物巨細胞的侵入,血腫逐漸機化,肉芽組織再演變成纖維結締組織,使骨折斷端初步連接在一起,稱為纖維性骨痂,約在骨折後2-3周內完成。此期完成時,骨折端仍存在有一定彈性的成角活動。肢體骨折部位仍有水腫及壓痛。x線片上可見到少量膜內骨化影,但尚無軟骨內骨化現象。2.原始骨痂期 充塞在骨折斷端之間由血腫機化而形成的纖維結締組織,大部分轉變為軟骨、軟骨細胞,經過增生、變性、鈣化而骨化,稱軟骨內骨化。骨折後24小時內,骨折斷端處的外骨膜開始增生、肥厚,外骨膜的內層即生發居中成骨細胞增生,產生骨化組織,形成新骨,稱骨膜內骨化。新骨的不斷增多,緊貼在骨皮質的表面,填充在骨折斷端之間,呈斜坡樣,稱外骨痂。在外骨痂形成的同時,骨折斷端髓腔內的骨膜也以同樣的方式產生新骨,充填在骨折斷端的髓腔內,稱內骨痂。內骨痂由於血運供給不佳,故生長較慢。內外骨痂的不斷生長,逐漸接近而會合。骨折臨床癒合,一般約需4-8周。3.骨痂改造期 骨折部的原始骨痂進一步改造,成角細胞增加,新生骨小梁也逐漸增加,且逐漸排列規則和緻密,而骨折端無菌壞死部分經過血管和成骨細胞、破骨細胞的侵入,進行死骨的清除和形成新骨的爬行替代過程,骨折部位形成了骨性連接,一般需要8-12周才能完成。此時骨折癒合已很牢固,病肢可以開始使用。最後骨摺痕跡,在組織學或放射學上完全或接近完全消失,成人其所需時間一般為2-4年,兒童則2年以內。二、骨折延遲癒合延遲癒合是指骨折的正常癒合進程受到干擾,使癒合過程延長,臨床主要表現為骨折局部軟組織水腫及壓痛持續存在。x線片表現為骨痂出現較晚,血沉長期增快。造成骨折延遲癒合的原因較多,個別病人因全身重度營養不良、維生素嚴重缺乏、骨質本身疾患等影響骨折癒合外,大多數還是局部因素的影響,如骨折整復後固定不確實,骨折斷端間存在旋轉力或剪力,造成一個活動面,從而始終不能獲得骨性癒合。開放性骨折發生感染或死骨形成;持續牽引治療,發生過度牽引,均為較常見的原因。骨折延遲癒合雖骨折癒合速度緩慢,但骨痂仍有繼續生長的能力,只要找出發生的原因,作針對性治療,骨折還是可以連接起來的。三、骨折不癒合骨折不癒合是指骨折修復的自然過程已完全停止,如不經治療,改變骨折部位的局部條件,則不能形成骨連接。骨折不癒合,常常由於骨折端夾雜較多的軟組織。開放性骨折擴創中過多地去除碎骨片,造成骨質缺損,是骨折不癒合的主要原因。多次的手術整復破壞了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環,對造成骨延遲癒合的因素沒有及時治療,發展下去也可造成骨不癒合。臨床表現為患肢持續性疼痛、不穩定、使用無力。檢查時肢體有異常活動或假關節。局 部可有水腫及壓痛。x線片表現為骨端硬化,骨髓腔封閉,有時兩骨折端形成杵臼狀假關節。骨折不癒合一般均需採用植骨術。四、影響骨折癒合的因素1.全身因素(1)年齡:小兒因其組織的再生和塑形能力強,因此,骨折癒合速度較成人快,功能恢復好。如小兒股骨骨折,1個月能基本癒合,而成人股骨骨折,往往需要3-4個月才能基本癒合;老年人的股骨骨折癒合速度和功能恢復則更慢。(2)全身健康情況: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重度營養不良、鈣代謝障礙、骨軟化症、惡性腫瘤等病人,如發生骨折,則骨折癒合延遲。(3)個體差異:個體不同,骨折癒合速度可有差異。2.局部因素(1)骨折類型:螺旋形和斜形骨折,因骨折斷面接觸大,有部分新生骨痂生長,就容易出現臨床癒合,所以骨折癒合快。橫形骨折骨折斷面接觸小,雖有相當量新生骨痂形成,但往往需要較多量的成熟骨痂才能達到臨床癒合,故臨床癒合速度相對較慢。骨折端接觸緊密,有利骨折的癒合。如嵌入骨折較易癒合,而骨折端間有裂隙或分離,中間夾有軟組織,則不易癒合。骨端問有剪式應力或其他形式的活動會影響骨折的癒合。(2)骨折段血液供給情況:骨折癒合過程中的組織再生,需要足夠的血液供給。若骨折段血液供給減少,則骨折癒合速度變慢;骨折段血液供給受到嚴重障礙或完全喪失,則骨折癒合發生延遲連接,甚至缺血性骨壞死。(3)軟組織損傷程度:直接暴力造成的骨折,軟組織損傷嚴重,肌肉、血管、神經,骨膜均可能有不同程度損傷,骨折癒合的速度就可能較慢。而間接暴力所致的閉合性骨折,軟組織損傷較輕,骨折癒合較快。放射性復合傷所致的骨折癒合慢或不癒合。(4)感染的影響:開放性骨折發生感染,引起化膿性骨髓炎,或死骨形成,骨折斷端充血脫鈣,骨折癒合很慢。(5)骨折的數量:多發性骨折或一骨上有多段骨折,骨折癒合速度也較慢。五、骨折的並發症一般分為早期和晚期兩種,早期的具體表現為:1、休克:嚴重創傷、大出血或重要器官損傷所致;2、脂肪栓塞綜合征:發生於成人,因骨折處髓腔內血腫張力過大,骨髓被破壞,脂肪滴進入破裂的靜膜窩內,引起肺腦脂肪栓塞;3、重要內臟器官和周圍組織損傷;4、骨筋膜室綜合征:多見於前臂內側和小腿,常由創傷骨折或外包紮過緊等,迫使骨筋膜室容積減小,骨筋膜室內壓力增高。骨折晚期並發症有:1、墜積性肺炎:多發生於骨折長期卧床的病人,特別是老年、體弱和患有慢性病的人;2、褥瘡;3、下肢靜脈血栓:多見於骨盆骨折或下肢骨折病人,長期缺乏運動使血液處於高凝狀態;4、感染:開放性骨折,特別是污染較重或伴有較嚴重的軟組織損傷者,若清創不徹底,可導致化膿性骨髓炎;5、損傷性骨化:多因關節扭傷、脫位或關節附近骨折,骨膜剝離形成骨膜下血腫,處理不當使關節附近軟組織內廣泛骨化;6、創傷性關節炎:骨折未能准確復位,關節面不平整,長期磨損易引起關節炎;7、關節僵硬;8、急性骨萎縮:即損傷所致關節附近的痛性骨質疏鬆,也稱反射性交感神經性骨營養不良;9、缺血性骨壞死:骨折段的血液供應被破壞所致;10、缺血性肌痙攣:較嚴重的並發症之一,是骨筋膜室綜合症處理不當的結果。

4、[外科學]骨折X線檢查的重要意義下列哪項不對?

原題:選項:A.明確骨折的診斷B.了解骨折類型及移位情況C.了解骨折的發生機制D.了解骨折的復位情況及有無再移位E.了解骨折的癒合情況答案:C解析:[考點]骨折的X線檢查[分析]x線檢查對骨折的診斷治療有重要價值,凡疑有骨折者應常規進行。可以顯示臨床上難以發現的深部骨折、不全骨折、關節內骨折和小的撕脫骨折。即使臨床上已表現為明顯骨折者仍應進行,以了解骨折的類型和移位情況,指導治療。在治療過程中,也應定期復查,以了解治療是否滿意和骨折的癒合情況。但X線檢查不能用來了解骨折發生機制。

5、外科學與內科學有什麼區別

外科學是醫學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范疇是在整個醫學的歷史發展中形成,
並且不斷更新變化的。在古代,外科學的范疇僅僅限於一些體表的疾病和外傷;但隨著醫
學科學的發展,對人體各系統、各器官的疾病在病因和病理方面獲得了比較明確的認識,
加之診斷方法和手術技術不斷地改進,現代外科學的范疇已經包括許多內部的疾病。按病
因分類,外科疾病大致可分為五類:
(一)損傷由暴力或其他致傷因子引起的人體組織破壞,例如內臟破裂、骨折、燒
傷等,多需要手術或其他外科處理,以修復組織和恢復功能。
(二)感染致病的微生物或寄生蟲侵襲人體,導致組織、器官的損害、破壞,發生
壞死和膿腫,這類局限的感染病灶適宜於手術治療,例如壞疽闌尾的切除、肝膿腫的切開
引流等。
(三)腫瘤絕大多數的腫瘤需要手術處理。良勝腫瘤切除有良好的療效;對惡性腫
瘤,手術能達到根治、延長生存時間或者緩解症狀的效果。
(四)畸形先天性畸形,例如唇裂9v裂、先天性心臟病、肛管直腸閉鎖等,均需施
行手術治療。後天性畸形,例如燒傷後w痕攣縮,也多需手術整復,以恢復功能和改善
外觀。
(五)其他性質的疾病常見的有器官梗阻如腸梗阻、尿路梗阻等;血液循環障礙如
下肢靜脈曲張、門靜脈高壓症等;結石形成如膽石症、尿路結石等;內分泌功能失常如甲
狀腺功能亢進等,也常需手術治療予以糾正。
現代外科學,不但包括上列疾病的診斷、預防以及治療的知識和技能,而且還要研究
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規律。為此,現代外科學必然要涉及實驗外科以及自然科學基礎。
外科學與內科學的范疇是相對的。如上所述,外科一般以需要手術或手法為主要療法
的疾病為對象,而內科一般以應用葯物為主要療法的疾病為對象。然而,外科疾病也不是
都需要手術的,而常是在一定的發展階段才需要手術,例如化膿性感染,在早期一般先用
葯物治療,形成膿腫時才需要切開引流,而一部分內科疾病在它發展到某一階段也需要手
術治療,例如胃十二指腸潰瘍引起穿孔或大出血時,常需要手術治療。不僅如此,由於醫
學科學的進展,有的原來認為應當手術的疾病,現在可以改用非手術療法治療,例如大部
分的尿路結石可以應用體外震波,使結石粉碎排出。有的原來不能施行手術的疾病,現在
已創造了有效的手術療法,例如大多數的先天性心臟病,應用了低溫麻醉或體外循環,可
以用手術方法來糾正。特別在近年由於介人放射學和內鏡診療技術的迅速進展,使外科與
內科以及其他專科更趨於交叉。所以,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和診療方法的改進,外科學的
范疇將會不斷地更新變化。

6、學習骨科

圖譜推薦高士濂的《實用解剖圖譜》
--------------------------------------------------------------------------------
字字璣珠的骨與關節損傷,當然還有大全式的實用骨科學(人民軍醫版),實用骨科手術入路(苗華)這本不錯,郭世紱編著的《臨床骨科解剖學》,《骨科內固定》AO組織技術推薦,榮國威等翻譯,《骨折治療的AO原則》王滿宜等主譯,戴克戎等譯的《現代骨科學》
不要少了 《坎貝爾手術學》第9版
--------------------------------------------------------------------------------
我目前看的書主要是榮國威主編的骨折和第三版的實用骨科學,臨床骨科學手術入路選擇苗華的骨科手術入路.作為初學者可以滿足了.以後根據專業再選擇.
--------------------------------------------------------------------------------
真是一個說不完的話題!
也說說我從事骨科10餘年的淺薄體會。

首先,作為骨科初學者必須擁有幾本「基礎書」,個人理解應該包括一部「骨科全書」、一本解剖、一本手術學,而這大致也是在專業過程中需要反復讀、長期備查的。個人推薦:1、《臨床骨科學第二版》,04年人衛版,馮傳漢、張鐵良主編;或者《實用骨科學》第三版。前者源自73年的天津四卷,尤其骨病方面來自自身積累的大宗病例,對近年各專業領域進展也算有個清晰翔實的交代,盡管略有良莠不齊(這是難免的通病)、文字錯誤,個人感覺近些年可排「全書」No.1。《實用骨科學》總體上是優秀的「全書」,購有一、二版,三版翻過,較之二對一的進步,三似乎有所不足,不過畢竟近年骨科各領域進步太快,還是新的適用些。這兩者還有重要區別就是大洋,一本578,一本不到200。2、郭世紱的《臨床骨科解剖學》,前面有同道提到「錯誤多多」,愚以為假如曾進行過正規解剖訓練的話(一般應在master階段)就會發現,解剖變異實在是太多了,乃至象圖譜上那樣典型的神經血管反而可能是少數!而強調變異正是《臨床骨科解剖學》的特色之一。3、《骨科手術學》第二版,三版沒看,不敢置評。btw,高世濂的圖譜實在是國人圖書的精品,有條件盡可備之,苗華的《骨科手術入路解剖學》清晰而具特色,是配合手術學的佳作。
入門後也就具備了一定的鑒別欣賞能力,各專業參考書的選擇反而容易些,不贅述了。

個人管見,僅供參考。
--------------------------------------------------------------------------------
不知樓主是新參加工作直接進骨科工作呢,還是經過了較長的科室輪轉後定在了骨科。
根據我個人的體會,我覺得有幾本書對骨科新人不可不讀:
《骨科基本功》
《骨與關節損傷》總論部分
《骨科臨床解剖學》郭世紱主編
《骨科手術學》現在已是第三版了
《實用骨科學》現在已是第三版了
《坎貝爾骨科手術學》第十版已出,如有錢,盡量看最新版。
如果你所在醫院條件好,可以在醫院圖書館借閱,有句話叫作「書非借不能讀也」,即可以讀書,又省了鈔票,何樂而不為?
如樓主剛參加工作,建議再好好讀讀最新版教材《外科學》總論部分。
一點拙見,僅供參考,希望共同進步。
--------------------------------------------------------------------------------
《實用骨科學》對入門還可以,適合住院醫生看
--------------------------------------------------------------------------------
本人買了張鐵良,馮傳漢的<臨床骨科學>第二版,感覺還不錯,寫得比較詳細,很適合初學者看。我不知道大家為什麼沒人推薦呢?我覺的實用骨科學統計數據太多,感覺抓不到重點! 一點體會!
--------------------------------------------------------------------------------
就我所見,包羅萬象的大骨科專著中幾乎沒有什麼值得推薦的。因此,不妨換一種方式:鑽研一本骨科手冊之類的簡裝本骨科學,再就感興趣的問題閱讀一些分類專著。

「骨科手冊」或「簡明骨科學」之類的東西現在有很多,但好象楊克勤主編的那本要好一些。
朱通伯、戴克戎主編的《骨科手術學》第二版當然不得不看。
郭世紱的《臨床骨科解剖學》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來查的。比如遇到一個解剖相關問題、或是參與一個入路較復雜的手術等均可以翻一翻。
脊柱外科方面饒書誠主編的《脊柱外科手術學》第二版不錯。
關節外科方面當然仍是呂厚山的《人工關節外科學》最值得一讀。
腫瘤方面我比較喜歡過邦輔的《骨腫瘤學》第二版。另外劉子君的《骨關節病理學》也在當讀之列。
王亦璁等的《膝關節外科的基礎和臨床》也是在分區域骨科專著中算是好的。
手外科、顯微外科方面不太熟悉,想來應該可讀的東西很多。本來這就是國人的強項。
1.影像:《中華影像學會--骨骼肌肉卷》對我讀片幫助很大。
2.體檢:郭效東編<骨傷科臨床檢查法>
3.手術入路:《骨科手術入路解剖學》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4.基礎:郭世紱的《臨床骨科解剖學》
5.臨床:朱通伯、戴克戎主編的《骨科手術學》第二版,脊柱方面:趙定鱗,賈連順,李家順。《坎貝爾手術學》第9版中文的,10版英文有點吃力。
《骨折的ao治療原則》兩百多大洋,還不帶cd,其實有的,要發函購買的。對於手法推薦<骨折的手法復位彩色圖譜>很大的一本。手外科(日本)津下健哉,李炳萬,王澍寰,韋加寧,臂叢的顧玉東,陳德松。
6.雜志:〈國外醫學--骨科學〉,編委多數是上海的。〈骨與關節損傷雜志〉我也崇洋媚外,國外的書就是詳細,到位,清楚,客觀。可大部分人就是英文不好沒辦法啊。
我導師推薦的我讀的
現代骨科疾病診斷與治療 英文版
現代骨科手術學 朱盛修
實用骨科學
坎貝爾骨科大全
骨科內固定手冊 榮國成

7、外科學的圖書目錄

第1章 緒論
第一節 外科學簡介
第二節 外科學簡史
第三節 如何學習外科學
第2章 無菌術
第一節 器材和空間的滅菌與消毒
一、清潔
二、高溫滅菌法
三、化學消毒滅菌法
第二節 人員的消毒和無菌原則
一、手術人員的無菌處理
二、患者手術區的無菌處理
三、污染手術的隔離技術
四、手術過程中的無菌原則
附:清創術
第3章 體液代謝及酸鹼平衡失調
第一節 體液代謝失調
一、水、鈉代謝異常
二、體內鉀的異常
三、體內鈣、鎂及磷的異常
第二節 酸鹼平衡的失調
一、代謝性酸中毒
二、代謝性鹼中毒
第4章 輸血
第一節 輸血的適應證和注意事項
第二節 輸血的並發症
第三節 自體輸血、成分輸血和血漿增量劑
第5章 外科休克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低血容量性休克
一、失血性休克
二、創傷性休克
第三節 感染性休克
第6章 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急性腎衰竭
第三節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第7章 麻醉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全身麻醉
一、氣管內插管術
二、全身麻醉及其麻醉深度判斷
三、全身麻醉並發症預防及處理
第三節 局部麻醉
一、局部麻醉葯物
二、局部麻醉方法
第四節 椎管內麻醉
第五節 疼痛治療
一、疼痛
二、疼痛的診斷
三、疼痛的治療
第8章 圍術期處理與營養支持
第一節 術前准備和術後處理
一、術前准備
二、術後處理
第二節 術後並發症的防治
第三節 外科患者的營養代謝
第四節 腸內營養和腸外營養
一、腸內營養
二、腸外營養
第9章 創傷與外科重症監測
第一節 創傷
第二節 外科重症監測與復甦
一、外科重症監測
二、心肺腦復甦
三、損傷控制理論簡介
第10章 外科感染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軟組織的急性化膿性感染
一、癤
二、癰
三、皮下急性蜂窩織炎
四、丹毒
五、急性淋巴管炎和急性淋巴結炎
第三節 手部急性化膿性感染
一、甲溝炎和膿性指頭炎
二、急性化膿性腱鞘炎、滑囊炎及
手掌深部間隙感染
第四節 全身性外科感染
第五節 有芽胞厭氧菌感染
一、破傷風
二、氣性壞疽
第六節 外科應用抗菌葯物的原則
第11章 燒傷、凍傷、咬蜇傷
第一節 熱力燒傷
第二節 電燒傷和化學燒傷
一、電燒傷
二、化學燒傷
第三節 冷傷
一、非凍結性冷傷
二、凍結性冷傷
第四節 咬蜇傷
一、狂犬咬傷
二、毒蛇咬傷
三、蟲蜇傷
第12章 腫瘤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常見體表腫塊
一、皮膚乳頭狀瘤
二、皮膚癌
三、黑痣與黑色素瘤
四、纖維瘤及纖維瘤樣病變
五、脂肪瘤
六、血管瘤
七、神經纖維瘤
八、囊性腫瘤及囊腫
第13章 微創外科、顯微外科和移植
外科簡介
第一節 微創外科
第二節 顯微外科
第三節 移植
第14章 顱內壓增高征
第一節 顱內壓增高
第二節 腦疝
第15章 顱腦損傷
第一節 頭皮損傷
一、頭皮血腫
二、頭皮裂傷
三、頭皮撕脫傷
第二節 顱骨骨折
一、顱蓋骨折
二、顱底骨折
第三節 腦損傷
一、腦震盪
二、腦挫裂傷
三、原發性腦干損傷
第四節 顱內血腫
一、硬膜外血腫
二、硬腦膜下血腫
三、腦內血腫
四、遲發性外傷性顱內血腫
第五節 開放性顱腦損傷
第16章 顱腦、椎管和脊髓的外科疾病
第一節 顱腦、脊髓的先天畸形
一、先天性腦積水
二、顱裂和脊柱裂
二節顱內和椎管內腫瘤
一、顱內腫瘤
二、椎管內腫瘤
第三節 顱內和椎管內血管性疾病
一、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
二、出血性腦卒中的外科治療
第17章 頸部疾病
第一節 甲狀腺疾病
一、單純性甲狀腺腫
二、甲狀腺功能亢進的外科治療
三、甲狀腺炎
四、甲狀腺腺瘤
五、甲狀腺癌
第二節 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
第三節 頸部腫塊的診斷及處理原則
第18章 乳房疾病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急性乳腺炎
第三節 乳腺囊性增生病
第四節 乳房腫瘤
一、乳房纖維腺瘤
二、乳管內乳頭狀瘤
三、乳腺癌
第19章 胸部損傷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肋骨骨折
第三節 氣胸
一、閉合性氣胸
二、開放性氣胸
三、張力性氣胸
第四節 損傷性血胸
附:胸膜腔閉式引流術
第20章 胸壁疾病及膿胸
第一節 非特異性肋軟骨炎
第二節 膿胸
一、急性膿胸
二、慢性膿胸
第21章 肺部疾病
第一節 肺癌
第二節 肺結核的外科治療
第22章 食管疾病
第一節 食管癌
第二節 食管良性疾病
一、食管良性腫瘤
二、食管灼傷
三、賁門失弛緩症
第23章 縱隔和心臟疾病
第一節 先天性心臟病的外科治療
一、動脈導管未閉
二、室間隔缺損
第二節 心瓣膜病的外科治療
第三節 縱隔腫瘤
第24章 腹外疝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腹股溝疝
第三節 股疝
第四節 其他腹外疝
一、切口疝
二、臍摘
三、白線疝
第25章 急性化膿性腹膜炎
第一節 急性彌漫性腹膜炎
第二節 腹腔膿腫
一、膈下膿腫
二、盆腔膿腫
三、腸間膿腫
第三節 腹腔間隔室綜合征
第26章 腹部損傷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腹內臟器損傷的處理原則
一、脾破裂
二、肝破裂
三、小腸破裂
四、結腸破裂
第27章 胃和十二指腸疾病
第一節 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的外科治療
一、急性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
二、胃、十二指腸潰瘍大出血
三、胃、十二指腸潰瘍瘢痕性幽門梗阻
四、手術方式及術後並發症
第二節 胃癌
第三節 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
第28章 腸梗阻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常見腸梗阻
一、粘連性腸梗阻
二、腸扭轉
三、腸套疊
第29章 闌尾炎
第一節 急性闌尾炎
第二節 特殊類型闌尾炎
第三節 慢性闌尾炎
第30章 結腸、直腸與肛管疾病
第一節 解剖生理概要
一、結腸、直腸與肛管解剖
二、結腸、直腸與肛管生理
第二節 潰瘍性結腸炎的外科治療
第三節 腸息肉及直腸息肉
一、腸息肉
二、直腸息內
第四節 結腸、直腸癌
一、結腸癌
二、直腸癌
第五節 先天性直腸肛管疾病
一、先天性直腸肛管畸形
二、先天性巨結腸
第六節 肛裂
第七節 直腸肛管周圍膿腫
第八節 肛瘺
第九節 痔
第31章 肝疾病
第一節 肝膿腫
一、細菌性肝膿腫
二、阿米巴性肝膿腫
第二節 肝腫瘤
一、原發性肝癌
二、繼發性肝癌
三、肝良性腫瘤
第三節 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症的外科治療
第32章 膽道疾病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膽石病
一、膽囊結石
二、肝外膽管結石
三、肝內膽管結石
第三節 膽道感染
一、急性膽囊炎
二、慢性膽囊炎
三、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
第四節 膽道腫瘤
一、膽囊息肉和良性腫瘤
二、膽囊癌
三、膽管癌
第33章 胰腺疾病
第一節 胰腺炎
一、急性胰腺炎
二、慢性胰腺炎
第二節 胰腺囊腫
第三節 胰腺癌和壺腹周圍癌
一、胰腺癌
二、壺腹周圍癌
第34章 急腹症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第35章 周圍血管、淋巴管疾病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周圍血管損傷
第三節 動脈疾病
一、動脈硬化性閉塞症
二、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第四節 靜脈疾病
一、下肢慢性靜脈功能不全
二、深靜脈血栓形成
……
第36章 泌尿、男性生殖系統外科檢查和診斷
第37章 泌尿、男性生殖系統先天性畸形
第38章 泌尿系統損傷
第39章 泌尿、男性生殖系統感染與結核
第40章 泌尿系統梗阻與尿石症
第41章 泌尿、男性生殖系統腫瘤
第42章 泌尿、男性生殖系統的其他
第43章 男性性功能障礙與不育症
第44章 骨折概論
第45章 上肢骨、關節損傷
第46章 下肢骨折與脫位
第47章 脊柱和骨盆骨折
第48章 周圍神經損傷
第49章 運動系統慢性損傷
第50章 腰腿痛和頸肩痛
第51章 骨與關節化膿性感染
第52章 骨與關節結核
第53章 非化膿性關節炎
第54章 運動系統畸形
第55章 骨腫瘤
第56章 皮膚病概論
第57章 變態反應性皮膚病
第58章 感染性皮膚病
第59章 其他皮膚病
彩圖
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基本請況和題型特點介紹
「臨床執業助理醫師考試」綜合模擬練習題

8、骨痂的骨折的癒合過程

骨折癒合的過程就是「瘀去、新生、骨合」的過程,是一面清除壞死組織,一面新生修復的過程 ( 由膜內化骨與軟骨內化骨共同完成 ) ,整個過程是持續的和漸進的。骨折癒合的過程也是暫時性緊急連接到永久性堅固連接的過程。一般將骨折癒合分為 3個階段,即血腫機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痂改造塑形期;也有根據骨折癒合過程的組織學和生理學特徵分為撞擊期、誘導期、炎症期、軟骨痂期、硬骨痂期和改建期 6 個不同的階段。
1 .血腫機化期
骨折後,因骨折本身及鄰近軟組織的血管斷裂出血,在骨折部形成了血腫,血腫於傷後 6 ~ 8 小時即開始凝結成血塊,與局部壞死組織引起無菌性炎性反應。骨折斷端因血循環中斷,逐漸發生壞死,約有數毫米長。隨著纖維蛋白的滲出,毛細血管的增生,成纖維細胞、吞噬細胞的侵入,血腫逐漸機化,形成肉芽組織,並進而演變成纖維結締組織,使骨折斷端初步連接在一起,稱為纖維連接,約在骨折後 2 ~ 3 周內完成。同時,骨折端附近骨外膜的成骨細胞傷後不久即活躍增生,一周後即開始形成與骨幹平行的骨樣組織,並逐漸向骨折處延伸增厚。骨內膜在稍晚是亦發生同樣改變。
2 .原始骨痂形成期
原始骨痂形成或骨內膜和骨外膜的成骨細胞增生,在骨折端內、外形成的骨組織逐漸骨化,形成新骨,稱為膜內化骨。隨新骨的不斷增多,緊貼骨皮質內在治療骨折時,對這些並發症應以預防為主,如果已經出現則應及時診斷和妥善治療,這樣,大多數並發症都是可以避免或治癒的。外面逐漸向骨折端生長,彼此會合形成梭形,稱為內骨痂和外骨痂。骨折斷端及髓腔內的纖維組織亦逐漸轉化為軟骨組織,並隨軟骨細胞的增生、鈣化而骨化,稱為軟骨內化骨,而在骨折處形成環狀骨痂和髓腔內骨痂。兩部分骨痂會合後,這些原始骨痂不斷鈣化而逐漸加強,當其達到足以抵抗肌收縮及成角、剪力和旋轉力時,則骨折已達到臨床癒合,在成人一般約需12~24周(人衛版外科學教材第8版最新修改)。此時 x 線片上可見骨折處四周有梭形骨痂陰影,但骨折線仍隱約可見。對骨外膜的損傷均對骨折癒合不利。
3 .骨痂改造塑形期
原始骨痂中新生骨小梁逐漸增加,且排列逐漸規則和緻密,骨折斷端經死骨清除和新骨形成的爬行代替而復活,骨折部位形成骨性連接。這一過程一般約需 1~2年。隨著肢體活動和負重,應力軸線上的骨痂不斷得到加強,應力軸線以外的骨痂逐漸被清除,並且骨髓腔重新溝通,恢復骨的正常結構 ( 圖 9 — 12) ,最終骨折的痕跡從組織學和放射學上完全消失。
近年來研究表明,多種骨生長因子與骨折癒合有關,它們共同作用可刺激成骨細胞的活性,調節局部成骨。如胰島素生長因子 I 、Ⅱ (IGF — I 、 IGF 一Ⅱ ) 、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 (PDGF) 、鹼性成纖維細胞因子 (bFGF) 、 B 轉化生長因子 (TGF — B) 等在炎性階段可進一步刺激間充質細胞聚集、增殖及血管形成。骨形態發生蛋白 (BMP) 有較強的跨種誘導成骨活性( 即誘導未分化的間充質細胞分化形成軟骨或骨 ) 和骨損傷修復作用,其作用無種屬特異性。

與外科學骨折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