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發布時間:2020-08-28 06:55:24

1、尺骨鷹嘴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的手術步驟

1.體位 俯卧位,上肢外展;或仰卧位,上肢置於胸前。
2.切口、顯露 用肘關節後側切口,以骨折處為中心縱行切開皮膚,長約6cm。在皮下可看見移位的骨折端和其淺面撕裂的筋膜。縱行切開筋膜、骨膜以顯露骨折遠段。
3.復位 先把肘關節屈曲,分開骨折端,顯露並探查肘關節腔。清除關節腔內的積血、骨屑以及常夾入折端間的筋膜,然後伸直肘關節,用巾鉗夾住近側骨折塊向下牽拉,即可復位,並用巾鉗保持復位。
4.內固定 一般都選用不銹鋼絲內固定。如近側骨折塊較短,可先在骨折遠側段距離骨折線約1~2cm處,用手搖鑽橫鑽一條隧道。再用圓針引不銹鋼絲,貼近尺骨鷹嘴突邊緣的肱三頭肌腱膜內作半圓形縫合,然後將鋼絲通過骨折遠側段的隧道呈8形交叉(鋼絲交叉於骨折的後方,固定作用強,可直接防止骨折處發生向後成角畸形),檢查復位良好且無筋膜夾入骨折端之間,即可將鋼絲擰緊。移去巾鉗,伸屈肘關節,如復位固定良好,即可剪去多餘的鋼絲,縫合肱三頭肌腱膜後,縫合切口。
如骨折近側段較長,可在骨折的近、遠側各鑽一隧道,穿過鋼絲作8形固定。

2、什麼叫切開復位內固定植骨術?

切開復位內固定植骨術:
1.切開復位手術:相對閉合的手法復位等而言。
2.內固定手術:相對於夾板、石膏等外固定而言。
3.植骨手術:顧名思義就是從髂骨去一小塊骨頭,植入骨折處。
總之,這並不是一個還是幾個手術的問題,而是簡單的手術還是相對復雜的手術的方法選擇。

3、粉碎性骨折夾板體外固定復位術和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有什麼區別?兩者應該怎麼選擇?

簡單的說就是是否有創進行治療。
夾板外固定無需手術,但復位相對較差一些,而且固定時間較長,不利於之後的功能鍛煉和恢復。切開復位手術創傷大,但在直視下手術,骨折的復位比較好,由於有內固定,所以比較牢靠,可以早期功能鍛煉,往往功能恢復會更好些。
一般來說粉碎性骨折基本都是切開復位內固定的,而只有沒有什麼移位的骨折才可以使用夾板固定。

4、脛骨幹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如果在術後沒有發生感染,那麼一般在術後7~10天左右就可以出院了。術後兩周再回來拆線。當然,如果患者的經費比較充足,而且醫院的床位也比較寬裕,那等住到拆線後再出院也是可以的。韌帶的修復一般在術後4周就可以進行適當的功能鍛煉。但是脛骨骨折的癒合速度相對要慢一些。一般在術後6~8周可以嘗試部分負重行走。當然,所有著一些要完全恢復都要三個月以後了。而且在這期間的功能鍛煉也一定要及時與合理。

5、右外踝骨折做了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多久可以上班啊??

癒合過程有一期和二期癒合,臨床上骨折癒合過程大多為二期癒合:
一期骨折癒合是指:骨折復位固定後,骨折斷端可通過哈佛系統重建直接發生連接,X片上無明顯外骨痂形成,而骨折線逐漸消失。特點是是癒合過程中無骨皮質區吸收,壞死骨在被吸收的同時由新的板層骨取代,而達到皮質骨間的直接癒合。
二期骨折的癒合過程包括1.血腫炎症機化期:這一過程大約在骨折後兩周內完成;2.原始骨痂形成期:骨折達到臨床癒合,一般需要4-8周,此時X片上可以看到骨折處有梭形骨痂陰影,但骨折線仍隱約可見;3.骨板形成塑形期:大約需要8-12周,骨折處恢復正常骨結構,在組織學和放射學上不留痕跡。

6、髕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的手術步驟

1.體位 仰卧位;
2.切口、顯露 前側U形切口較為適宜,顯露較橫切口充分,術後切口與骨折部分不易發生粘連而影響屈曲功能;
3.探查和清理關節腔 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後,向上翻開皮瓣,即可見到髕骨骨折塊。損傷嚴重者,骨折塊的分離較大,兩側的關節囊和股四頭肌擴張部的撕裂亦大。將近、遠兩端骨折塊拉開,即可進入關節腔,顯露並探查股骨前面,徹底清除關節內積血、骨碎屑以及骨折塊間夾有的軟組織
4.復位 先伸直膝關節,以鬆弛股四頭肌,利用巾鉗夾住骨折塊牽拉對攏,使之復位並由助手暫時保持定位;
5.內固定 對兩骨折塊較大的髕骨橫斷折,常用不銹鋼絲作為內固定物。常用的固定方法有下列3種:
⑴環扎固定法:用18~28號不銹鋼絲,以粗圓針引導,緊貼髕骨緣在周圍軟組織內縫合一圈,然後將髕骨折復位,把鋼絲逐漸收緊、擰牢。這方法比較簡單,固定也較完善,但易產生成角畸形,一般適用於移位不太大的骨折或尚能復位的粉碎性骨折;
⑵貫穿固定法:用2mm鑽頭在近側骨折塊斷面上1cm的內外側,垂直於髕骨縱軸,鑽一隧道;用同樣方法,在遠側骨折塊的相應部位也鑽一隧道,8形穿過鋼絲。但須注意隧道應位於髕骨全厚中點的後方。用巾鉗復位、擰緊鋼絲固定之。這種固定直接、有力、比較牢靠,適用於移位較大的骨折。由於鋼絲在髕骨前面交叉,可以防止屈膝時引起的向前成角;
⑶張力帶固定法:用直徑1.5mm的克氏針,自近折塊折面的內、外側鑽入,沿髕骨縱軸,自骨折塊的頂端鑽出,用手搖鑽調整克氏針至針頭剛露出折面。復位後,用同一克氏針從近折塊向遠折塊折面的對應點鑽入,沿髕骨縱軸自遠折塊的下端鑽出。用手搖鑽調整克氏針,使兩端在肌膜外面露出約3~5mm,針尾彎成鉤狀,然後用18~28號鋼絲繞過兩枚克氏針的後面,逐漸收緊擰牢。擰緊時,注意鋼絲應穿過克氏針的後側並收緊。這樣,鋼絲收緊後,克氏針將受到一定的壓力,促使骨折塊互相靠攏,加速癒合;還應注意決不可使縱行跨過骨折線的鋼絲過分偏向側方,從而失去張力帶固定的作用;
6.修復四頭肌擴張部及關節囊 檢查髕骨關節面完全對合,關節腔內無積血及碎骨後,將兩側撕裂的股四頭肌擴張部、關節囊及髕前腱膜用絲線間斷縫合。然後沖洗傷口,逐層縫合。

7、骨折切開復位術的切開復位的時間

對骨折切開復位的時間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說來,應根據全身情況和局部傷情而定。其原則如下:
1.開放性骨折或脫位在8~12小時以內,污染較輕者需緊急手術,如清創徹底,也可行內固定術。12~24小時的開放性骨折,也應清創。術中手法復位骨折,可選用簡單的內固定,如鋼絲、螺釘等以維持對位。術後用石膏固定或牽引固定。超過24小時的,一般不清創,應敞開傷口,充分引流,同時作牽引復位和固定,或手法復位,石膏固定。
2.並發主要血管損傷的骨折,應緊急手術。
3.閉合性骨折已決定需行切開復位者,如全身情況允許,又無手術禁忌症,應爭取早期手術。一般以傷後2~4日為宜。在此期間可有充分時間作術前准備、計劃手術和准備器械;此時組織雖已水腫,但骨折周圍的組織間隙尚可辨認,手術尚無很大困難;此時骨折癒合剛剛開始,手術對骨折癒合的干擾不大。有人認為在傷後1~2周後手術為宜,因為此時骨折端的血供豐富,有利於骨折癒合。但另一方面,此時血腫已機化,並有肌肉痙攣等,手術有一定困難,對骨折癒合的干擾較大。如再往後延期,則骨折已初步癒合,軟組織攣縮,手術困難增大,對骨折癒合的干擾更大。
4.來診較晚的閉合骨折,腫脹嚴重,皮膚發生水泡者,又無緊急手術的適應症時,應暫行外固定或牽引,抬高患肢。待腫脹消退,痂皮脫落,皮膚潔凈後再行手術。

8、什麼叫切開復位內固定植骨術

切開復位內固定植骨術包括切開,復位,內固定,植骨,切開就是切開皮膚,顯露骨折斷端,復位就是把已經錯位的骨折斷端對好,使其恢復原來的解剖位置,內固定就是在骨頭上打上鋼板釘子,把已經錯位而又復位的骨折固定,讓其長到一起,過半年左右再取出內固定物,也就是需要做兩次手術,植骨術解釋起來比較麻煩,骨頭的連接需要血運,人的骨頭受傷當時就復位的話大多可以長上,因為血運比較好,如果復位再錯位或長時間血運不好就不能再自己長上了,就需要植骨,可以用自己的髂骨也可以用人工骨(比較貴),讓陳舊的骨折斷端從新流血再把髂骨或人工骨塞到有血的骨折斷端,就能長了。
關節融合跟以上的沒關系,是另一碼事,就是破壞關節之間的軟骨讓關節上下的骨頭長到一起,像一根骨頭一樣,不能再動了。
你的受傷部位不是很關鍵,但肯定不會一點影響也沒有,積極進行適當的功能鍛煉會有很大好處的。
祝你早日康復。

與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相關的內容